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桐梓合精”的字,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名贵乐器。这把琴就是后来司马相
如用来弹奏“凤求凰”,卓文君听后夜奔的那把琴,所谓“绿绮传情”使这
把琴更富传奇色彩。
然而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的时候,司马相如当时的生活并非琴书雅
集,诗酒逍遥,风月无边。由于梁王的短命去世,宾客星散,司马相如回到
老家成都,而家里已是父母双亡,家徒四壁,在无以自立的情况下,他抱着
迷茫的希望来到边陲小县临邛投靠担任县令的好友王吉,寄人篱下。联系到
当年司马相如的志向,当年的生活,算得上是十分的失意,十分地潦倒了。
卓文君就是在司马相如这样的时候,凭着司马相如在她家弹奏的一曲
“凤求凰”,在封建时代礼法深严的社会里,不顾嫌隙的夤夜私奔住在客舍
的司马相如。便郎贪女爱,如鱼得水;便露滴牡丹开,刘阮上天台,彻夜绸
缪。更在第二天索性双双驰归成都司马相如老家,可说是情有独钟,或者说
情之为物,不可理喻。对这件事情,卓王孙当然是盛怒难消,认为司马相如
有辱衣冠,自己的宝贝女儿也太不争气,夤夜私奔,败坏门风,使他丢尽脸
面;更主要的是司马相如是一个穷光蛋。然而司马相如豪情不减地典衣沽酒,
过着有今天,没有明天的逍遥生活;卓文君也脱钏换粮,根本不把今后的生
计放在心上。
几个月后,他们索性卖掉车马,回到临邛开了一间小酒家,卓文君淡
装素抹,当垆沽洒,司马相如更是穿上犊盘鼻裤,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
忙里忙外担任跑堂工作。
这是临邛市上的一件天大新闻,顿时远近轰动,小酒店门庭若市,热
闹非凡。卓王孙经不起亲朋好友的疏通劝解,迫不得已分给他们童仆百人,
钱百万缗,并厚备妆奁,接纳了这位把生米已经煮成熟饭的女婿。也有人讲
这是司马相如搬出的一套“赖皮”作风,逼那位爱脸面的岳父大人就范,于
此也可见司马相如没有一般文人的穷酸相,颇具豪情。这也许是卓文君深爱
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从此这对小夫妻又过上了整天饮酒作赋,鼓琴弹筝的
悠闲生活。
汉景帝之后,汉武帝即位,对司马相如原来随梁王时所写的《子虚赋》
十分赞赏。
于是司马相如再次来到京师,在狗监杨得意的_引荐下,武帝召见了
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更竭尽才智写了一篇《上林赋》,盛赞皇帝狩猎时的盛
大场面,举凡山川雄奇,花草繁秀,车马垣赫,扈从壮盛,皆纷陈字里行间。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见之下,拜司马相如为郎官。司马相如在长安踌躇满志,
卓文君则在成都独守空帏,静待丈夫衣锦荣归,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忽见
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心情。
司马相如凭着一枝生花妙笔,以一篇檄文,晓以大义,剖陈利害,并
许以赏赐,消弭了巴蜀两地不稳的情势,汉武帝大喜,再拜其为中郎将,持
节出使西南边陲地区,对蛮夷进行宣慰;拥旌旗、饰舆卫,声势赫耀地回到
了成都;与卓文君会合后一路朝西南进发。当然是一定要绕道临邛去看看的,
当地官员纷纷出廓相迎,百姓更是夹道欢呼,卓王孙自然是十分光彩,执意
挽留这位乘龙快婿与宝贝女儿小住数日,与当年的穷困潦倒,当垆卖酒,自
然是此一时,彼一时了。
西南诸夷经过司马相如的宣慰与晓喻,尽皆奉表称臣,按理司马相如
功在汉室,应该受到封赏,然而由于他自己困于书生之见,上书谏止汉武帝
狩猎,更借谀讽劝,阻挠了汉武帝的兴致,只给了他一个名位清高而闲散的
官职。俗话说:“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司马相如虽才华出众,也未能
免俗。长久以来,司马相如便为消渴症所苦,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必须有
所禁忌.善加调养;然而司马相如衣食丰足之后不但不知珍摄,反而吃着碗
里,望着锅里。时常周旋在脂粉堆里,如今已经年逾知命之年,卓文君睁一
只眼、闭一只眼,也懒得与他计较。直到司马相如意欲纳茂陵女子为妾,在
锦衣玉食之时弃糟糠而慕少艾时,卓文君才忍无可忍,作了一首《白头吟》,
说道: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并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
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随后再补写两行:“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
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卓文君哀怒的《白头吟》和凄怨的《诀别书》,使得司马相如大为不忍,
想到当年的患难相随,柔情蜜意的种种好处,实在不便一意孤行,而弄到月
缺花残,香消玉殒的地步。
纳妾不成,两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又度过了十年恩爱岁月,司马
相如终因糖尿病溘然长逝,卓文君终于尝到了未亡人冷冷清清的孤寂况味。
回首前尘,恍然一梦,第二年深秋,霜降草枯,长空雁鸣,形影相吊,孑然
一身的卓文君也随司马相如于九泉之下。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
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或许有人会说一向重视礼教的古代,大家闺秀夤夜
私奔,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事实上汉唐时代豪放女子所在多有;深
居闺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秦罗敷与陌上桑据载,秦罗敷是东汉光武帝时,今河北邯郸地方的人。
她那既丽又贤惠的形象是通过一曲《陌上桑》而传颂千古的。
月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采桑,采桑城南;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坠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亡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馀。”
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馀。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髻髻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这诗在《宋书·乐志》中,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
题为《日出东南隅行》。而最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题为《陌上桑》,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
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女主人公在路边采
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剧性情节。
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封为赵玉,驻地在邯郸。汉代设有郡国,分
封宗室子弟为王,下辖太守及县乡若干,各郡国有丞相、中尉、御史大夫、
九卿及博士等官,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王国;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改郡国为
公国,职权及范围均较西汉为小,建武十九年宗室各公复晋爵为王,赵王刘
良就是其中的一个,所辖仅一县之地而已,不能与西汉时期的郡国相比,更
无法与战国时代的诸侯国相提并论。有人误以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
赵国,其间相差了六百多年!
秦罗敷是邯郸城里尽人皆知的大美人,除了天生丽质之外,更在梳妆
打扮与服装饰物上,极尽华丽及时髦之能事,因而使得看见她的人,莫不为
之心旌摇曳,意乱情迷,甚而至于目瞪口呆,失魂落魄。她十八岁那年嫁给
当地的王仁做妻子,王仁长得身材修长而白皙,是一个文武兼资的好青年,
正在赵王府中担任一种叫千乘的职务,夫唱妇随,情爱弥笃。王仁早出晚归,
兢兢业业地为公务奔忙,秦罗敷也忙着采桑养蚕,织绢刺绣,闲下来的时候
便以弹筝唱歌自娱,邻里都说她是一个漂亮而又能干的女人。
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邯郸城外踏青游人往来如织,嫩柳如丝,桃红
李白,赵王高车驷马经过一带桑林,遥见无数少女在绿荫深处,手挽柔枝采
摘桑叶,不啻就是万顷荷叶中点点盛开的花朵,不觉为之心醉,久久不忍移
开视线。
赵王刘良趁着几分酒意,浑然忘我,停下了车骑,游目骋怀,一个一
个地仔细打量,突然眼睛一亮,仿佛在大海之中,发现了一颗璀灿的明珠,
不远处的桑荫中有一个丽人,姿态曼妙。秀艳动人。宛如那一枝出墙的红杏,
关不住的满园春色。怦然心动不能自恃,移近调笑,丽人不为所动,径由随
从人员打听才知是千乘王仁的妻子。
东汉光武帝崇尚节俭,讲求谦让,表彰气节。上行下效,蔚然成为一
种风尚,竞以名节自励,使得社会风气日趋淳美;赵王是光武帝的叔父,自
然不愿与人以口实,担上一个调戏部属之妻的恶名,于是收拾起荡漾的心情,
心不甘情不愿地踏上了归途。
然而回到宫中,方才桑林边惊艳的一幕,仍然清晰地印在脑中,登上
高台极目远望,隐约可见采桑女子仍然辛勤工作不辍,玄思冥想,经过了理
智与情感的一番交战,最后终于决定了一个比较缓和而又不违背礼法的办
法,准备选择一个日期置酒欢会,邀请秦罗敷前来赴宴,然后再相机行事。
倘若她是一个守贞不二,性情刚烈的女子,自然不能相强,以免闹到不可收
拾的局面;如果她是一个虚荣而又开放的女人,未尝不可以许以金帛,施以
甜言蜜语,而达到一亲芳泽的机会。
主意打定,赵王于是命人大张筵席,柬邀秦罗敷前来赴宴,秦罗敷如
约而来,赵王以礼相待,酒过三巡,菜经五味,赵王开怀畅饮,已有五分酒
意,逐渐话语有些模模糊糊。就在赵玉语涉不庄之际,秦罗敷不慌不忙地说
要为他弹唱一曲以助酒兴,在赵王的首肯下,秦罗敷以纤纤玉手拔动筝弦,
轻启朱唇,一曲著名的《陌上桑》就这样产生了。
这诗的第一段是交代秦罗敷的姓氏里居,并把她的美艳容貌及华丽衣
饰描绘得淋漓尽致,更以路上行人及田间的耕作者,贪看罗敷采桑的美妙姿
态,而浑忘所以的痴呆情状,更烘托出她的光艳照人。
第二段是描绘一位太守级的人物,看上了秦罗敷的美貌,冒冒失失地
派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年籍,妄图以富贵诱人,而女方以“罗敷有夫”相拒。
第三段是盛夸其夫婿的辉煌经历及显赫地位:腰佩宝剑,骑在白马之
上,千骑相随,多么威风;白皙而有须,修长而劲挺;多么神气。又有谁能
够比得上呢?
赵王刘良当然知道秦罗敷的丈夫就是王仁,那里是什么年逾四旬的侍
中郎,也那里有专城可居;然而他也了解这不过是一种“文学式”的幻化手
段,故意夸张夫婿在她心目中的地位与声望,从而暗示出她对目前婚姻生活
是十分满足而幸福的,根本不可能产生红杏出墙之念,想打她主意的人,也
可以死了这条心。
毕竟赵王刘良不敢违背朝庭大力提倡的气节与礼法观念,不能明目张
胆地强取豪夺,在莫可奈何的心情下,眼看无法打动美人的芳心,只好怅然
作罢,秦罗敷的一曲《陌上桑》从此也流传开来。
古时王侯将相有权有势,如果一旦看上了那一家的美艳女子。不论是
待字闺中,或者是出嫁而为人妇,总会千方百计,软硬兼施地攫为己有;而
秦罗敷以美制情,拒绝了富贵荣华的诱惑,难能可贵地使赵王刘良知难而退,
收敛了他的心猿意马,使这段畸形的爱恋故事,获得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结局。
从此“罗敷有夫”便成了已婚妇女有力的挡箭牌,从而也保全了不少妇女的
名节。
“罗敷”是汉代女子常用的名字,犹如汉代男子喜欢用“延年”是一样
的;正如同今日女士们爱用“玛利”,男士们爱用“俊雄”为名字,同样是
一种时尚而已。
诗中提到的“倭坠髻”是东汉京城一带最流行的发型,是“盘桓髻”
的改进,发髻偏坠一旁,犹如骑士的坠马一般,更显佻巧和妩媚。
我国妇女以带耳环为美,而耳环作为妇女的装饰品是从东汉开始的,
罗敷以明珠作耳环,湘绮及紫绮为衣裳.都是东汉时期的时髦妆扮。
也有人说《陌上桑》的秦罗敷历史上并无其人。中国古代,以男耕女
织为分工。
“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了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
桑叶茂盛,又容易隐避,所以在男女之大限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
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
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可以说,在《诗经》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
象征意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先桑林中那种自由自在的爱情遭到了否定。
桑林成了女子拒绝男子爱情的场所。所以“罗敷”的形象成了美和情感的因
素,同时代所要求的德性的结合。
刘兰芝的柔情与贞烈
“自古红颜多薄命”,人们看这句话时,多与权势、名利联系在一起,实
际上这句话也适宜于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人。
刘兰芝是汉代末年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
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看样子她是一个家教严谨,多才多艺而又
知书达礼的闺阁少女。十七岁的那年嫁给庐江郡的一个公务员焦仲卿为妻。
焦家人口简单,丈夫之外只有守寡多年的老母和一位小姑子,也算是
当地的小康之家。刘兰芝嫁到焦家以后,起早睡晚,辛勤操持家务:提水、
烧饭、洗衣、织布,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把一个四口之家打理得有条不紊。
焦仲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工作余暇便暗在妻子身边,喁喁低语,
情话绵绵,偶尔也弹筝奏乐,轻声合唱一曲,伉俪情深,其乐融融,邻里之
间对这对郎才女貌的小夫妻,莫不十分羡慕,然而焦母心中却非常不是滋味。
焦母始则蛮不讲理地加重媳妇的工作量,继而百般挑剔媳妇的不是,终于完
全丧失理性,认为媳妇简直就是破坏焦家和谐气氛的狐狸精,强迫儿子非把
刘兰芝休回娘家不可。
焦母当时要休去刘兰芝的理由就是认为媳妇没有礼节,凡事爱自做主
张,使我老人家心里不快活。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会是天大的笑话,然而这在
古代却是重要的理由,古代有所谓“七出”之余,符合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
以休妻。《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焦母守寡多年,母子相依为命已经成为长久以来
的习惯,家中忽然多出一个媳妇,使母子之间彼此依赖的态势,顿时产生大
幅度的变化,失去了心理平衡,迁怒于媳妇。当时焦仲卿认为媳妇的行为并
无不当之处,为何得不到母亲的爱护呢?他反对母亲这样做,在母亲面前发
誓:“倘若遣去媳妇,此生誓不再娶!”但是焦母却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一
把鼻涕,一把眼泪地以死相威胁,在最后关头焦仲卿还是败下阵来,屈从了
母亲的意思。
当天夜里,夫妻两人泪眼到天明,焦仲卿一再解释他的尴尬处境,并
保证假以时日,情况必然会获得改善,劝慰其妻务必要暂时忍耐,过些日子
再来相迎;然而刘兰芝不敢作此奢望,完全是一别成永决的态势,哭得象个
泪人儿似的,犹自叮咛丈夫把留下来的绣襦、罗裙、斗帐、香囊、镜匣、丝
绳等女用物品,得便全部赠送别人好了,不必留置,以免睹物伤情,徒增苦
恼。
泪还没有干,天就快亮了,含着悲愤的心情刘兰芝起床收拾打扮,她
在穿衣着袜的时候,每一件小事都重复四五遍,每一遍都牵动着她对丈夫的
无限深情,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她款款地走出房门,向焦母辞行。她是严
肃的,穿着典雅的服装,这是一种对焦母的抗议。然而这一圣洁的表情轮到
向小姑子辞行的时候,化作珠泪涟涟。她的满腹辛酸在同是女性,又与自己
同龄的小姑子面前再也忍不住了。她必须离开而又不忍离开这个家啊!
该走了。一辆马车载着刘兰芝离开焦家,焦仲卿骑着一匹白马随车相
送,行行重行行,车轮的每一转动,似乎在辗碎两颗已经支离破碎的心,忍
不住难舍难分的痛楚,焦仲卿下马钻进车里,两人再度相拥而泣,指天发誓,
决不相负;“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意即海
枯石烂,两情相悦,永不变心。到家了,该分手了,“举手长劳劳,二情同
依依。”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刘兰芝回到家中,善良的母
亲望着回家的,“进退无颜仪”的女儿,大为悲摧。然而刘兰芝还有一位性
情暴燥的兄长,对她这位兄长,刘兰芝是早有心理准备,在回家的路上她就
知道:“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遂以煎我怀。”
果然,刘兰芝回家后,首先是县令遣媒为他刚满十八岁的第三个儿子
求亲,做母亲的理解女儿的心情,在女儿的求恳下代为谢绝了。不久,太守
造县丞为他的五少爷求婚。
当母亲再次准备为女儿谢绝时,她的兄长出面干涉了,在旧社会长兄
代父啊,而家庭又是认男子为主的,于是答应了这门婚事,并纳采行聘,选
定了良辰吉日,准备迎亲过门。
刘兰芝默不作声,只有用手巾掩口啼泣,眼泪哗哗地直流,所谓“腌
腌日欲瞑,愁思出门啼。”
焦仲卿听到刘兰芝再嫁的消息,快马加鞭赶到了刘家,已经是薄暮时
分,那声声马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