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糊涂谈史-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604年,商队出发,半路上,他们碰见了从北京回归的穆斯林商队,从穆斯林那里,鄂本笃得知,北京又叫汗八里,是契丹的首都,也是中国的首都,契丹与中国是一个国家。1605年,鄂本笃到达肃州,等待前往北京的使团,在这里,他终于弄清了什么叫朝贡,《利玛窦中国札记》里载有他的发现:“按照中国和西方七、八个国家的旧协定,每六年允许这些国家有七十二名商人进入中国。这些商人诡称是向皇帝进贡的使节前来旅行。贡礼大多是玉石、小钻石、紫色石头以及其他各种来源不一的宝石。这些假使节都是以公费到朝廷去并且返回。所谓进贡倒是有名无实的,因为谁都没有比皇帝对宝石付出更大的价钱了。皇帝认为不大方地付钱就接受外国人的礼物那就配不上他的威严。 

他们受到皇帝的盛待,以致平均每人每天至少得到一块金子,远远超过他的费用。正是这个原因,商人为谋求这些使团中的一个位子而展开激烈竞争,并且向有权处理他们的位子的商队队长赠送厚礼。时候一到,所谓的使臣便以据称是派遣他们来的各国国王的名义仿造文书,其中满是对中国皇帝的极度奉承。中国接纳来自其他很多国家的这些使节,如交趾支那、暹罗、琉球、高丽以及一些鞑靼首领,给中国国库增加沉重的负担。 

中国人知道整个事情是一个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倒不如说,他们恭维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 

看到这里,我都快羞死了,替当时的政府害羞。时至今日,北高丽使者若来咱中国,我还脸红:求您了,歇歇吧,别来贡俺们了,俺们实在受不了了! 

26。大清的小蜜们 

大清毕竟是大清,大红灯笼高高挂。单说西藏旁边,就挂了三个小蜜:尼泊尔、锡金和不丹。 

大英早就开始打大清的主意了。奈何活儿太沉,英国人只好边转眼珠子,边在大清周围转圈儿。终于有一天,大英那双色迷迷的小眼落在了上述三个小蜜身上。 

主意打定,大英就下手了,先搞尼泊尔。尼泊尔当然要向清政府求援,可清政府就象高峰对待王纳文:小妞,想讹我钱?没门儿!爷不管!同时指示驻藏大臣喜明向尼泊尔声明:你跟人家或战或和,即或投诚人家,天朝总置不问,但届至贡期,仍当按例进贡。你瞧这负心汉,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尼泊尔呢,总之是傍大款,傍谁不是傍?就投进了大英的怀抱。 

搞尼泊尔的时候,大英捎带着把锡金也挂上了。这个时候的锡金,正跟大清这个负心汉生闷气呢:1788年,尼泊尔抢占锡金大片领土,后来乾隆与尼泊尔作,特别许诺锡金:乖,我们打的时候,你就在边界堵着,等坏蛋跑你们那边了,拿红缨枪给我拿下,战争结束后,哥给你出气,尼泊尔那丫,吃咱多少土地,就得给咱吐出多少。锡金就美目盼兮巧笑倩兮满心欢喜地等着。可战争结束后,清廷食言,尼泊尔吃进的土地没给吐出,可把小锡金给气坏了。大英知道这其中的过节,打尼泊尔之前,就不停的给锡金送秋天的菠菜。小锡金就满面春风的对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英哥哥。英哥哥还算骑士,帮锡金妹妹弄回了国土,英哥哥又英俊,锡金妹妹就以身相许,哥哥宣布:锡金妹妹的外交业务,从此由英哥哥负责! 

大清的仨小蜜,转眼就被诱走两个,洋鬼子也不客气,一伸手,把第三个-不丹,也搂自己怀里了。如此一来,大清的胸脯-西藏,就直接暴露在大英的鹰爪下了!大英眼里,大清就是个迟暮美人,梦想多时了,这下有了机会,带毛的爪子一伸,就去摸大清的胸脯,大清当然不干,大清好歹还是挺把自己当爷们的。只是一交手,爷们儿才发现,不是那英国汉子的对手,无奈,只好坐到了谈判桌前。大清这爷们,有点宁挨整砖不挨半砖的精神。既打不过,就比较服贴,大英想沾什么便宜都行:英国人自由出入西藏?行!大英与西藏永敦睦谊?行!但是,这个这个,锡金这小妞与大清、大英的三角关系如说向外界公布?谈判前,大清驻藏帮办大臣升泰向政府出主意说:这个锡金是个可怜的小国,水性扬花的,咱要它,英国不同意,可是咱要把它当破鞋扔掉,内里恁多番部番邦都睁眼看着呢。我觉得,锡金必需给英国,不给不行,但是咱这边得争个名份-也就是说,名义上,锡金还是咱的小蜜,逢年过节的,依旧向咱的驻藏大臣送礼与递送贺禀,这叫力争照旧。大清一听,这法不错,就着令升泰照办。可大英那方面不了解大清特色,根本不知道咱争的是个天朝体面,所以断然拒绝了:照旧,那不还是你大清的小蜜吗?不如这样:1、锡金部长只向达赖去函致敬。2、锡金部长可用中国顶戴直到本人死去。3、锡金部长可向中国驻藏大臣送交纯属问候性的文件。 

一切照旧的主意本是升泰给政府出的,如果完不成,升泰的小脸往哪儿搁?所以,升泰坚持自己原先的提案,对大英的修正案拒不接受。双方谈判告崩。清政府无奈,又把海关税务司司长赫德的弟弟赫政派来谈判。赫政虽然是英国人,但是作为清政府的雇佣职员,还是挺讲职业道德的:他为了维护大清的面子,重提一切照旧的建议,对方当然不同意。无奈,赫政只好按总理衙门的意思退步:锡金向西藏当局去函与送礼需经英国人同意,去函也只是一般的通信,没有“致敬”的意思,所送礼物也不是贡品,而是普通礼物。老实说,大清的要求甚至超不出第一次谈判时英国代表杜兰德提出的那个修正案,但是英国这个新的谈判代表更牛,驻印度总督兰斯顿还在一旁敲边鼓:不能因为中国的荣誉而牺牲英国的利益。我估计这些英国家伙都学过大英时事政治,知道当年他们的马戛尔尼访华时,大清接待人员不由分说在马氏船头挂“英咭唎贡使”的典故。大英明白,把礼物当贡礼,把来使当贡使,大清爱的就是这一口儿,但是英国人就是不照顾咱这情绪,不给哥们儿面子。咱这边一急,就口不择言了:锡金只是被尔保护,尔就没有吞并人家,按理,就应一切照旧嘛。英国人一听,没有吞并?好,我这就吞并给你看。他们马上找来锡金部长,叫他签字,承认锡金国土是英国的一部分。字一签,英国人更牛了,开始在藏锡边境集结军队,总理衙门没辙了,于1889年弄了一个红头文件,内云:正式承认锡金由印度单独保护,这意味着保护国的对外关系将有印度单独指导,因而向西藏当局致送贺礼与禀贴的惯例实际上将会停止执行。兰斯顿读了这红头文件,傻里傻气的问:这个“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并且希望中方能作出明确解释。中方无奈,只好羞答答的说明自己的意思:这个这个停止给中方送礼致禀的事儿,就不必在条约里明文规定了,我们心里有数就行。不过,如果英国愿意,可以要求锡金继续给我们致函送礼,我们决不自己要求的…看到这里,我拍案而起:可恶的英国佬,太不象话了,欺负爷时,好歹给爷一个面子,大家都是在道上混的!实际上实际上,实际上爷要的就是个脸面,身后恁多小蜜都瞪眼看着呢,爷以后在其它小蜜面前,还混不混了? 

唉,英国佬猪脑子,他们只能从字眼里看到利益,却从来看不到字眼背后的意思,没意思透了! 

最后补充一则消息:印度外交部官员于2003年10月8日透露,有关印中两国长期存有争议的锡金问题,已取得明显的进展,中国将承认位于喜玛拉雅区域的锡金是印度的一部分。 

锡金曾是一个独立的公国,1975年被印度兼并。中国从未承认锡金是印度领土的一部分,一直视锡金为一个独立国家。 

美联社引述印度外长官员的话报导说,本周在巴里举行的东南亚峰会上,中国领导人已通知印度,中方已把锡金从官方网站上公认的国家和地区名单中删掉。印度官方表示,中国的这一举动已向官方正式承认这一地区归属印度,向前迈进了一步。 

印度官员称,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承认锡金是印度领土一部分的国家,中方的上述行动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唉! 还是西门大官人说得对,没兴头啊没兴头! 

27、张居正身后 

居正身后,赐谥文忠。“文”是翰林者的常规谥法,“忠”是特谥,据谥法解,“危身奉上曰忠”。这谥够意思了,但是在那样的体制下,什么谥都没有意思。位极人臣,也不过是皇家头上的一根毛,随时可以拔掉的。 

人走茶凉,这是中国官员的归宿,更是中国政治的逻辑。有时候,这逻辑还要跳跃一下,直奔结果:人尚未走,茶就凉了。张居正应该属于前者,盖棺论不定,尸骨未寒,就有人清算他了。清算张居正的时候,另一个也被捎带上了,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司礼太监冯保,冯保还掌管着东厂的锦衣卫。可以说,冯保的地位与职务,决定了他是随时能给别人敲响丧钟的那号人。但是这些敲丧钟者从来想不到,自己能给别人敲,别人也就可以给自己敲,大明体制下,丧钟是没有逻辑的。也许,他们能想到,但是身为盘中一走丸,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原来的轨道上维持自己均匀而平衡的速度,至于设计新轨道,甚或挪动巨盘,根本想都不想。 

冯保的下属,宦官张诚、张鲸向皇上揭露说:张居正死的那天,冯保还去他家取出珠帘五副夜明珠九颗,冯保家的钱比皇上您家的还多。这些话当然能打动皇上,因为万历他姥姥家是山西小农啊。至于人家冯保接受别人贿赂时如何还弱智到叫两个下属看见,并且似乎还请这俩位帮着数珠子来着,皇上没有考虑。皇上也没有考虑两位小张为何当时不举报而拖到了现在!当然,两位小张希望冯保倒台后空缺下来的司礼监太监和东厂头头由他们二位接替的要求,也引不起皇上的注意。皇帝当然注意不到这些,那种体制下,君臣上下都有些街道娘们儿的倾向,也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就掂着小脚,抿着小嘴儿,东家长西家短的无事生非就行了,在别人揪自己的头发前,自己最好能把别人的头发揪秃,头发长,见识短,只看眼前,不看脑后,是众多娘们的通病。万历作为众娘们之首,娘们气可能更重些,他宠爱的郑贵妃甚至叫他老太太,所以,万历无非是个老娘们。清算开始的时候,老娘们有些犹豫,这是娘们通病,奈何手下众娘们一齐摇唇,老娘们就有了精神。特别是听说冯保家的珠宝比自家柜子里的还要多,哪个娘们能不生气?一生气,就对冯保下手了。 

老娘们没有想到,冯保的家一经查抄,居然收获丰厚:珠宝无数,金银一百余万。 

老娘们疑心病就上来了:张居正该有多少家产呢?娘们一动这心思,张居正的家就完了:抄出黄金万余两,白银十余万两。这就不算少了,据说陈希同家就抄出一支万元钢笔来,陈希同还不知道那钢笔值钱,在法庭上可怜巴巴的要求:那钢笔值一万元?快点叫俺瞧瞧。 

问题是众娘们儿觉得抄出的钱财有点少,“主拷官”刑部侍郎丘橓要求张家招出他们藏在别人家的二百万两白银来。招不出来,就拷打。结果,张居正儿子敬修与懋修都自绝于人民,敬修成功了,奈何懋修投井不死,绝食又没死,居然活了下来。敬修临死前,写下血书一份,天道无知,人心难测的呜呼半天,看了令人泪下。泪眼朦胧中,也有点愤:为什么,时至今日还埋怨天道与人心?大英帝国那旮旯,也有官员在侍候着他们的君主,但是他们先弄了个财产私有,后弄了个言者无罪,人道做到,安全就够,管他什么鸟天道与鸟人心。 

当然,天道与人心是我们最后的安慰。窦娥临死前,恨天道恨人心,所以骂那天地都瞎了眼,骂完人家,最后还不忘要求:给我大旱三年。大旱三年是什么意思?赤地千里,饥尸万具啊,你看这小丫头狠的。 

张居正的同事们也够狠,御史丁此吕检举万历七年高考时的作文题目是“舜亦以命禹”,他解释说:出题的人是劝张居正当主席。因为舜是主席,禹是居正,这不就是劝请吗?懋修在被拷打的时候,甚至有堂官问他:你爹与戚继光元帅关系不正常,据说半夜了都,你家还开门接他的书信,都等不到早上,意欲何为?莫非反状乎? 

看到这里,令人哭笑不得,因为这一切,并非历史。新中国诞生后,这一切,又重新演过一遍。 

历史也给我们安慰,敬修自杀成功,某些有良知的官员耸动不已,内阁首辅申时行与刑部尚书潘季驯请求皇上特赦张居正那八十岁的老娘,老太太得以留空宅一所,田十顷。也够人道了,文革时也有好多革命干部的儿子上吊或跳楼来着,而且也有成功的不成功的,但是没有听说谁的儿子自杀成功,政府就对其家属手下留情的。但是明朝官员所谓的良知,也就止于此了,居正的娘不会饿死,居正家的儿子,除了自杀的,其他都下放劳改了。万历一朝,再没人敢替张居正说个公道话,直到万历升天,熹宗继位,居正的平反诏雪工作才开始启动,这个工作一直继续到崇祯时代。崇祯时,敬修的孙子,也就是居正的重孙-同敞做到了中书舍人。 

但是,历史已不愿再给明朝更多的时间了。因为时间到了。张居正的子孙后代,也要了结了:崇祯八年,张献忠部下要居正的儿子允修出来做官,允修当然不干,自焚而死。至于同敞,誓不降清,清廷后来退一步,不要他投降,只要求他削发为僧,同敞拒绝。最后走向了刑场。烈士有反映他心曲的遗诗两首: 

自诀诗:弥月悲空待此时,成仁取义有天知。衣冠不改生前姓,姓字空留死后思。破碎山河休葬骨,颠连君父未舒眉。魂兮莫指归乡路,直往诸陵拜旧碑。 

自誓诗:翰林骨莫葬青山,见有沙场咫间。老大徒伤千里骥,艰难胜度万重关。朝朝良史思三杰,夜夜悲歌困八蛮。久已无家家即在,丈夫原不望生还。 

同敞对大明的无限热爱与忠诚,尽在其中矣。 

最后说明:要居正的命的,是他十年的痔疮。从隆庆六年到万历十年,他当了十年的总理(内阁首辅可算是总理吧)。十年的兢兢业业,十年的痔疮,换来一个如此身后。 

大家都知道万历在居正身前与他说过的交心话:先生功大,朕无可为酬,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便了! 

金口玉言,君主无戏言,原来所谓的看顾子孙就是这个样子的! 

28。蔡文姬之怨 

近日看蔡琰的《悲愤诗》二首及她的《胡茄十八拍》,引得我这个终日乐开怀的没心没肺的小女人也跟着悲悲戚戚:天下第一怨女,蔡文姬也! 

蔡琰,字文姬,河南陈留人,跟忧天的杞人是老乡。蔡文姬本是名家贵女,其父蔡邕才学一流:既是大文学家,又是大书法家,精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名声显赫,家中常是高朋满座,连曹操都是蔡邕家中常客! 

蔡文姬作为蔡邕唯一的女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想不成才都难,没办法,小小年纪便博学能文,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只可惜,天命不待,先嫁卫仲道,夫早死,无子女,遭卫家嫌弃,心高气傲的蔡文姬哪里能受得了这种鸟气,遂愤而回家。 

对于一般女人来讲,这就够怨的了。比如咱的贫下中农代表孟姜女,没了丈夫,怨气能把长城干翻!但是蔡文姬连安静的小寡妇都当不成,更无缘学习老前辈卓文君,上演一出才子才女私奔的好戏来。正如文姬在十八拍中所言: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国乱之中,父被杀;国难当头,自己被匈奴掳走,最后成为匈奴左贤王一妾,还给人家生了两个胡儿。 

嫁胡夫,又是一怨。但这怨气,比细君、解忧公主嫁乌孙国王、昭君 姑娘嫁呼韩邪单于要大多了。人家好歹都是以和平使者、爱国女士的身份,风风光光的嫁过去的,而文姬却是被胡人抢去的。虽得左贤王宠爱,却无非一妾罢了。所以,文姬在自己的十八拍里强烈地有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当然,也有民族气节与伦理的自责,按文姬的解释,她之所以没有自杀殉国殉节,乃在于自己希望生回故园,死埋家乡。 

十二年之后,文姬终于如愿。携天子以令诸候的曹操,在初掌政权以后,终于有闲心来善挚友蔡邕之后了,他派使者携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文姬赎了回来。这一点,文姬比细君公主稍强一些,因为细君先嫁老乌孙王,后嫁老乌孙王之孙,嫁孙子之前,细君给大汉天子写信,请归,可是大汉娘家却不愿意干涉外国内政,只教导她要入乡随俗,以大局为重。问题是文姬归家,却又多了另一桩心痛:回归故国,就得舍弃自己的两个亲生胡儿! 

作为一个女性,一个母亲,从此再见不得自己的孩子,又多一重怨气。正如文姬在十八拍中所言: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读到这里,不由得替文姬怨那曹操,胡俗里,老婆孩子都是财产,你就不能多带两个钱,连她两个孩子也赎了来?可是回头想想,又怨不得,真把那两个孩子带了来,在重义气节气的大汉,叫文姬如何抬头?那情形,约相当于现今的女人公然带了自己与强奸犯的儿子生活,还有,大汉视周边民族如禽兽,文姬那两个胡儿再长得有点胡气,回来也会被人视作异类的,说不定一出门就遭愤青或者红卫兵们一顿打呢。总之,想来想去,也给文姬想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 

曹操还算够哥们儿,又给文姬指定一夫-屯田校尉董祀。电视剧《曹操与祭文姬》里却搞得花,把文姬打扮成曹操心目中最爱的女神,而且曹操一直不称帝,也是在等待文姬答应做他的皇后,他希望称帝时自己身边能拥有世上最高贵的皇后!这当然是瞎编了,哄我们高兴的。若曹操真能把先做小寡妇,后做匈奴小妾的文姬视作天下最高贵的女人,那曹操真是咱中华第一男子汉了! 

文姬嫁董祀,仍有小怨。据说那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迫于丞相授意,接纳文姬为妻,内心里对文姬还是有些不足之感的,所以他们婚后初期的生活并不和谐。甚至有人怀疑,董祀在婚后第二年即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