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捕令和查封报纸因违法而无效。
1768 年,威尔克斯从国外回来,在米德尔塞克斯郡重新当选为下院议员。这次选举是选民对压制民主之政府的一次示威。但下院宣布这次选举为非法,威尔克斯再次被捕。
政府的倒行逆施激起伦敦市民的极大愤慨,城里爆发了示威游行和罢工,伦敦市民示威性地把威尔克斯选为伦敦市长,米德尔塞克斯郡接连3 次选举他为议员,最后,议会不得不妥协,1774 年,他真的成为伦敦市长和下院议员。
威尔克斯事件表明,英国人民不允许国王恢复专制统治,反对政府的专横和议会谄媚逢迎的态度。
按下威尔克斯事件不表,且说乔治三世执政时期,也是国际风云变幻的年代,在他执政的近60 年中,世界上发生了两次影响很大的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这里且将美国革命的缘由细细交待。
北美本是印第安人的家园,自15 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欧洲人竞相到美洲淘金、掠夺和殖民。在这当中,英国人是后来居上。他们从17世纪初开始有组织地向北美移民,1607 年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此后先后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 块殖民地。北美本是十分富庶的地方,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当时人口又很稀少,发展潜力极大。殖民者刚到这块新大陆时,没有房子住,没有粮食吃,加上气候不适,疾病蔓延,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是土著印第安人帮助他们学会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使他们慢慢地站稳脚跟,在新的土地上生存繁衍起来。可是后来从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来的移民逐渐增多,殖民者们为了扩大地盘,便忘恩负义,开始驱逐和屠杀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印第安人,霸占他们的土地、牲畜和家园,使印第安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向西迁徙。殖民者从欧洲带来了大量细菌病毒,印第安人对此缺乏免疫能力,因此使得印第安人中疫病肆虐,人口数量和身体素质急剧下降。这些原因加在一起,到18 世纪中下叶,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13个殖民地,印第安人几乎已看不到了。
到18 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口已增至约200 万,其中80%是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四地的英国移民,其余便是来自德、法、意等国的移民、犹太移民以及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经过100 多年的开发建设,殖民地经济初具规模,欣欣向荣。殖民地人民之间也逐渐出现凝聚力和向心力,人们见面时既不说“我是英国人,你是法国人”,也不说“我是弗吉尼亚人,你是马萨诸塞人”,而是都认为自己是“美利坚民族”的成员。英语作为各殖民地通用语言也悄悄发生变化,吸收了其他语言的词汇和发音特点,成为“美式英语”。与此同时,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却渐渐地产生离心倾向,若问原因,还得从英法“七年战争”说起。
打仗是件花钱如淌水的事。“七年战争”由于主要在欧陆之外进行,耗费更是巨大。因而英国财政因战争而捉襟见肘,赤字剧增。先是四处告贷,后因常常逾期不付息或是不还本,告贷的路也渐渐没了。无奈之下,只能从殖民地打主意。在英国政府眼里,殖民地就是聚宝盆,取不尽榨不完,殖民地人民就是金奶牛,用不着喂草,而且什么时候去挤总能挤出奶来,只要用力去挤。于是从18 世纪60 年代开始,英国政府推出一系列税法,增加对北美13 个殖民地的征税,企图以殖民地税款来弥补财政亏空。这一来,就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不满。
按照英国历史传统和不成文法,殖民地人民应享有免税特权,这是当年鼓励移民和开发殖民地时形成的优惠条件。退一万步说,如今殖民地经济发达了,承担些税款也算不上多重的负担,可英国还有条惯例:“无代表不纳税”,也就是说,纳税可以,但不能是政府强行索取,而应当是人民自愿捐纳。人民如何表达自己是否愿意纳税呢?通过议会。每个地区的人民都应当有自己的代表担任议员,政府如欲征税需先获得议会批准,也就是征得人民的同意,然后方可开征。而如今英国不让殖民地的代表进入英国议会,又擅自开征新税,这岂不是将殖民地人民视如等外,不尊重他们的公民权和特权不说,还强奸民意,剥夺民财?实乃欺人太甚!实乃暴政无疑!
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的反抗运动尤为激烈,该州波士顿城的群众奋起捣毁征收印花税的官府和税吏的房屋,群众高喊:“要自由、财产,不要印花税!”为了确保税收的征缴和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英政府又颁布《驻兵条例》,准备以武力压服殖民地人民。
在向殖民地征收印花税的问题上,英国统治者内部也有分歧,以皮特为代表的工业资产阶级注重对殖民地的经济开发,着眼于发展与殖民地的贸易,以便进行经济掠夺。这一派人主张对殖民地实行怀柔政策,允许给予殖民地适当的自由。他们主张取消《印花税法》。另一派是没落的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害怕北美殖民地的群众运动会对国内激进运动火上加油,主张在殖民地推行强硬政策,加强对殖民地贸易的控制,增加税收,要殖民地人民分担英国的财政负担。由于国内部分实力派人物的反对和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对抗,英政府被迫于1766 年废除印花税。
印花税虽然废除了,英国控制殖民地经济的措施却有增无减,《航海条例》还在严格执行,殖民地生产的商品只能出口到母国,从外国进口商品必须经过英国的船只运输,而且增加了进口外国商品的关税,对从外国输入的酒、食糖、蜂蜜等征收高额关税,排斥外国商品的竞争。英国还禁止殖民地发行纸币,造成流通货币短缺,影响了经济发展。英国禁止殖民地人民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地区发展,把法国割让给英国的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宣布为国王所有,而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与密西西比河之间未转移的土地宣布为印第安人的禁地,这些措施都限制了殖民地的发展。
1772 年,英国政府为帮助东印度公司解决财政困难,允许该公司不经伦敦茶商和殖民地茶商之手,直接把库存的茶叶运往美洲殖民地,廉价推销。这样做直接损害了殖民地茶商的利益。而且英国政府对东印度公司的这批茶叶每磅征收3 分钱的茶叶税,这税款自然是要计入价格的,也就是说,最终还是落在消费者头上。3 分钱虽然不多,但毕竟是“税”,既违背了“无代表不纳税”原则,又侵犯了殖民地免税的特权。于是,在一伙商人和政治家的煽动下。1773 年12 月16 日晚,一群波士顿居民化装成印第安人,跳上东印度公司的茶船,把几百箱茶叶尽数倾倒进大海。时人把这一事件幽默地称为“波士顿茶会”。后来在纽约、查尔斯顿等地亦发生倾茶事件。这件事使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冲突迅速升级。
妄图在国内实行专制统治的乔治三世主张对殖民地采取镇压手段,维护英国在北美的统治地位。1774 年,他敦促议会通过5 项强制法令:第一项为《封闭波士顿港口法令》,规定在该殖民地赔偿被损毁的茶叶款以前,封锁港口,不许波士顿对外通商。第二项是《取消波士顿城所在的马萨诸塞殖民地的自治条例》,宣布废除马萨诸塞地方宪法。规定参事会参事和法院助理须由英王委派;裁判官、郡长和其他官吏须由皇家总督指派;取消1691 年给予马萨诸塞的特许状。加强英王的直接统治权;禁止该地人民举行集会,限制言论自由。第三项是《司法权条例》,规定英国官吏和士兵如犯重罪,必须送到新斯科舍或英国审判,殖民地本身对其没有审判权。第四项是《新驻兵条例》,延长1765 年《驻兵条例》关于英国在殖民地驻扎军队的规定,军队还可在旅馆、酒店和无人居住的建筑物宿营。第五项是《魁北克条例》,它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俄亥俄河以北的广大领土划归英王直辖殖民地魁北克,并在这里建立天主教会制度,企图阻止殖民地居民西进。英国还任命北美殖民地英军总司令盖奇将军为马萨诸塞殖民地的总督,建立军政府,强制执行上述法令。
英国政府的这些措施侵犯了殖民地人民的经济利益,破坏了他们的正当权利,损伤了当地人民的民族感情,激起了普遍的愤怒,北美殖民地成了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马萨诸塞的爱国分子纷纷组织起来,建立武装,储备军火,准备开展武装斗争。他们还派代表到其他殖民地联络,争取支持。
1774 年12 月,马萨诸塞代总督和英国驻北美皇家军队总司令盖奇命令一支军队搜索缅因境内朴茨茅斯的军火。1775 年4 月18 日,盖奇派遣的军队搜索到康科德一带,当地民兵事先获得消息,在半路上的列克星敦村伏击了前来搜索的英军。列克星敦的枪声拉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战火迅速蔓延开来,民兵采取伏击和游击战术,英军到处被动挨打,退缩到波士顿。1775 年7 月,华盛顿就任北美大陆军总司令后,率军包围了波士顿。乔治三世力主用武力还击,增派5 万军队到北美,并禁止与北美13 个殖民地的贸易往来。英国政府的政策好似火上加油,更加激发了北美人民的爱国热情。1776年7 月4 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北美13 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宣言称英王乔治三世为一切暴虐的体现者,号召北美人民为反抗暴政而斗争。
战争过程中,双方互有胜负,但美军得道多助,越战越强。1777 年10月17 日,被围困在萨拉托加的英国将领柏高英率领的一支6000 人的军队向美军投降,战争向有利于美军的方向发展。
国际形势的发展对英国也极为不利。法国对七年战争中的失利耿耿于怀,遂在英美战争的关键时刻落井下石,于1778 年2 月与北美签订同盟条约,宣布对英作战。次年西班牙也对英宣战。法、西参战后,英国不得不分兵在欧洲、地中海、大西洋、加勒比海等地作战,这样就分散了英国在北美的兵力。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战争及对其实行的海上封锁,损害了许多欧洲国家的商业利益,因而招致反对。1780 年,俄国发起组织武装的“中立联盟”,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给英国政府的照会中说,中立国的船只有在各国港口和海岸航行的自由,各交战国的臣民和财产如果在中立国的船只上,就应当被看作是中立的。如果中立国的船只遭到袭击,将进行还击。参加武装中立联盟的有丹麦、荷兰、瑞典、普鲁士、奥地利等国。这样,英国在外交上就陷于相当孤立的境地。
军事上的失败迫使英国诺斯政府对北美殖民地采取妥协态度。萨拉托加战役后,诺斯向议会提出一项含有废除在北美殖民地征收茶税和其他间接税、开放波士顿港口、赦免起义者等内容的议案,企图尽快结束战争。但北美人民越战越强,又有国际上的支持,决心把战争进行到胜利结束,以实现完全的独立。
1781 年10 月19 日,康华理率8000 名英军在约克镇投降,使英军从此一蹶不振。在以后几个月里,英军放弃一个又一个阵地,眼见大势已去。战争的拖延使物力和人力的耗费都十分巨大,工业和商业受到影响,失业人数增加,国内各种矛盾都尖锐起来。内忧外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派出代表与美国及其盟国秘密接触,寻求结束战争的办法。1782 年2 月,英国下院通过停战议案。诺斯内阁因指挥战争不力,遭致重大失败,受到统治阶级各派的指责。因战争增加了群众负担,下层人民也怨恨不已,诺斯在一片责骂声中于1782 年3 月辞职。随着“国王之友”内阁的垮台,乔治三世恢复专制统治的图谋也就彻底告吹了。
1783 年9 月3 日,英美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北美独立。新成立的国家名称是“美利坚合众国”。
再说正当北美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走向高潮的时候,英国本土也不平静。人民大众和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对乔治三世恢复专制统治的图谋十分反感,对政府和议会违背民众利益,一贯逢迎国王的行径非常不满,激进主义者掀起反对腐败政治、争取民主权利、要求议会改革的运动。前面提到的威尔克斯事件就是激进运动的一个小插曲。1769 年,威尔克斯和霍恩·图克等激进主义者组成“权利法案保卫者协会”,在全国开展运动,提出改革议会选举制度、废除“衰败选区”、给新兴工业中心的居民以选举权、实行无记名投票等扩大民主的要求。
激进主义者约翰·卡特赖特也提出改革议会、扩大选举权的要求。他比威尔克斯等人走得更远,主张所有人在政治上应完全平等。他说,不论经济和社会地位如何,每个人都应享有选举权。贫穷不能作为剥夺一个人与生俱有的权利的理由。每一个年满18 岁的人都应有选举权,选区应按人口比例重新分配。
在那个时代,有选举权的人仅限于土地所有者和少数富人,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都没有选举权,更不用说广大工人了。所以激进运动提出的主要要求就是改革议会选举制度和扩大居民的政治权利。
却说诺斯下野后,政府接连换马,在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就有罗金汉、谢尔本、波特兰轮流组阁,真像走马灯一样。到1783 年12 月,老皮特之子小威廉·皮特接任首席财政大臣,才使国内政局稳定下来,他连续执政12年有余,在英国历史上算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首相。龙生龙,凤生凤,此言实在不谬。小皮特生在官宦世家,从幼耳濡目染的就是父辈如何治国理政,加上他天姿聪颖,好学勤奋,其父也加意培养,因此他14 岁入剑桥,17 岁已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步入政界,22 岁成为议员。在议会中,他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实行经济改革。他博学善辩,又因年轻气盛,讲起话来富于激情,在很多方面都像他的父亲。1783 年,年仅24 岁的小皮特进入内阁,主管财政,年底,即被乔治三世任命为首席财政大臣,也就是首相。如此年轻却承担如此重任,古今中外,怕是没有几人。
小皮特一上台,就着手进行改革。他首先拿东印度公司开刀。该公司是商业资本和殖民扩张政策的产物,它垄断了在印度的行政权、军事权和掠夺权。一小撮公司股东和职员靠榨取印度人民的血汗成为巨富,当时人们称他们为“英印富翁”。印度是一块肥肉,是英国在东方的一大市场,可是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却被排除在外,对此强烈不满。小皮特代表这一阶级,提出一项《印度法案》,要求东印度的总督、省督、各级参事会均由议会任命,公司一切雇员的任命必须由董事会造册呈报,由下院批准。法案提出成立监督东印度一切行政事务的监督部,其监督官有权对印度一切事务和权力进行监督,可以审查、翻阅公司的文件和信函,审批公司向印度发布的指示。这项法案经议会上下两院通过成为法律。《印度法案》是打破公司之垄断权的第一步。1813 年,英国议会取消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1833 年取消该公司的贸易业务。自此印度不再被少数商业资本家垄断,而变成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原料产地、推销工业品的市场和投资场所,这是后话。
再说英国最早的一块殖民地爱尔兰这时也不太平,爱尔兰人要求民族独立的斗争时起时伏,北美独立战争更激发了爱尔兰人的爱国热情。小皮特主张对爱尔兰采取怀柔政策,英国议会于1782 年和1783 年两次通过法令,放弃替爱尔兰颁布法律的权力,爱尔兰获得立法自治权。但爱尔兰的矛盾很尖锐,小皮特于1799 年提出英爱合并的议案,为使议案获得通过,他采取贿买和封官许愿的手段,最后英国议会和爱尔兰议员都通过了合并案。1801 年1月1 日,爱尔兰正式与英国合并,爱尔兰议会被撤消,爱尔兰可派少数代表参加英国议会。此举巩固了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但并未使爱尔兰人民放弃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在小皮特执政中期,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一个拿破仑把整个欧洲搅得天翻地覆。
正是:北美战火刚平息,欧洲近邻起狼烟。
要知详情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四回 抗强敌 连横结盟国 使计谋 取胜滑铁卢法国革命起宏图,盖世袅雄逞大陆。
王朝秋叶西风扫,疆界水迹曝日无。
幸有砥柱英吉利,终定乾坤滑铁卢。
列强捭阖均势力,大英从兹成霸主。
话说北美战事刚刚平息,与英国仅一海之隔的法国又爆发革命,英国朝野对之态度迥异,反响十分强烈。
这法国乃欧洲大陆上第一强国,一向被英国当政者视为大敌。这里封建统治已有很长的历史,及至国王路易十六统治时,政治愈加腐败,宫庭挥霍无度,贵族和高级僧侣奢侈糜费,好逸恶劳,政治经济制度日趋腐朽,阻碍着工商业发展。中下层人民不堪封建压迫,举起义旗,矢志推翻波旁封建王朝。1789 年7 月14 日,起义志士攻下象征封建统治的堡垒巴士底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不久,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公民有权亲自推举代表参与制定法律,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把民主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接着,制宪会议制定各项革命措施,宣布废除贵族爵号和各种封建权利,改革教会,取消什一税,废除行会和过时的工商法规,没收大贵族和教会地产并在农民中分配。这且不算,革命群众还在1793 年1 月21 日把国王路易十六推上了断头台,后来王后也未能幸免。
兔死狐悲,邻国的革命事件吓坏了英国的国王和显贵,他们害怕革命之风吹进英伦三岛。本来国内的麻烦已经够多的了,激进主义者们早在那里提出限制王权、改革议会、扩大选举权等民主主张,若让法国革命得逞,岂不是给英国那些好事之徒撑腰打气吗?
英国保守的理论家埃德蒙·柏克1790 年11 月发表的《法国革命观感》把英国保守势力对法国革命的态度暴露无遗。在他眼里,人有上下之分,国有君臣之别,谁个要推翻国王和政府,那就是罪过,什么民主、自由和人权,全都是无稽之谈。
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对法国革命的看法又有不同,他们自己在国内无权无势,起初对法国推翻国王和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