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翰被俘,被带到王兄面前,自忖必死无疑,谁知理查德却宽宏大量地饶恕了他。旋即理查德移师欧陆,去同侵占诺曼底和屠棱的法军作战。此一去又是5 年。虽说战事顺利,失地全部收复,那理查德却再未能回到他的英国。原来此次征欧,经费并不充足,理查德深知英国早已为赎他而府库罄尽,不好再从国内筹措,只能在欧陆自想办法。一日听说,他属下一封臣在查卢兹城堡中挖出一宗宝藏,是12 个黄金铸就的人像围在一张金桌旁。理查德以封君身份向该封臣讨要这宗宝物以充军费,那封臣只是舍不得。理查德急不可耐,率军包围城堡以示威胁,不料城中守军冒冒失失向外射箭,一支利矢恰中理查德喉部。军医火速抢救,虽然止住了血,伤口却又感染坏疽,终于不治而亡,享年42 岁。世人因其一生好战尚武,勇猛强悍,送其绰号“狮心王”。正是:一波才定一波起,外战初停内战兴。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四回 拒贪暴 缔结大宪章 事掠夺 挑起百年战约翰贪婪无道,君臣相见沙场,军前订下大宪章,云是法治滥觞。
金雀花朝诸主,四出掠土开疆,驰驱德法逞强梁,终于损兵折将。
——调寄《西江月》话说1199 年,“狮心王”理查德命丧查卢兹堡,因无子嗣,由其胞弟约翰承继大统,人称“无地王”。这约翰,前回已然表过,本是忘恩负义无耻之徒,出卖慈父在前,背叛仁兄在后,残暴贪婪,软弱无能,外加荒淫好色,端的一无是处。故而约翰继位消息传出,举国一片反对之声。法王腓力二世见事生风,意欲趁火打劫,夺取英王在法领地,于是重施挑动英国王室内乱之故伎。约翰亡兄杰弗里,留有遗腹之子阿瑟,年方十二,袭领布列塔尼公爵。腓力挑唆当地贵族,以“阿瑟系亨利二世长系子孙,比约翰更具继承资格”为由,不承认约翰君主地位,拥戴阿瑟。邻近安茹、曼恩、屠棱各领地蜂起响应。约翰一来武功低下,二来失道寡助,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虽侥幸擒住阿瑟,并秘密处以死刑,但是此举徒增臣民恶感,人心尽失,并无助于降服反叛各领,四地诸侯,无一日宁静。
此时约翰偏又行事不慎,惹出麻烦,授人以柄。道是何事?原来约翰早有妻室,此时却忽然停妻再娶,女方便是法兰西境内昂古莱姆地方的封建主依莎贝拉。约翰相中此女,一为贪恋美色,因这依莎贝拉貌若天仙,有闭月羞花的姿容;二是贪图领地,因这昂古莱姆,位置恰在普瓦图与阿奎丹之间,若能拿将过来,英王在法的领地便可从北至南连成一片。约翰算盘打得如意,却忽略要紧一项:这依莎贝拉早已名花有主,父母在日便为她与法兰西于格伯爵订下婚约,只因于格后来家道败落,所以一直无力迎娶。依莎贝拉嫌贫爱富另择高枝,于格闻讯心想,这等水性杨花的女人,留也无益,不如随她去了,还能借机向约翰国王索取一笔巨额赔偿。这于格也是不会识人,约翰那般贪财吝啬,能舍得给他赔偿?于格一再索取,一无所获,眼见人财两空,恼羞成怒,于是决定上诉国王法庭,讨还一个公道。
依照中世纪封建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国土地虽已被诸侯割据,但在名义上,土地的所有权仍属国王,诸侯的地盘均来自国王分封。是以国王又称封君,诸侯又称封臣。臣须忠君,恪尽纳贡从军之义务;君亦须保护其臣,设立法庭排解封臣间纠纷便是所谓“保护”内容之一。那“无地王”约翰在英国,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国王、封君。但在法国因领有多块领地,只不过是法王的一个封臣,按理该当服从法王的司法仲裁。而法王腓力,在目前情势之下,又焉能作出有利约翰的裁决?所以说于格这一手委实厉害。果不其然!腓力接到于格诉状,心中窃喜,暗道:“岂非天助我也!”立刻签发传票一纸,传“封臣约翰”前来巴黎受审。
约翰再蠢,也知此去凶险。莫说巴黎法庭上暗伏杀机,沿途几块反叛领地,哪块不是进得去、出不来的火海、刀山、虎穴、龙潭!“朕便置之不理,看他又能怎地!”约翰自以为得计,殊不知这一来正中腓力下怀。腓力当即传诏各地,宣布约翰违抗君命,不履行封臣义务,为示惩戒,没收其在法国所有领地!王诏甫出,早已枕戈待旦的法军立即大举攻入英王领地,各地大小贵族,久已对约翰心寒齿冷,此时纷纷转而宣誓效忠法王。约翰还欲兴兵保土安疆,一来力有不逮;二来自知不得人心,纵是抗住外敌也收不服当地之人。长叹数声,放弃了抵抗打算,诺曼底、布列塔尼、安茹、曼恩、屠棱、普瓦图纷纷落入法王之手。可叹亨利二世创下的偌大一份家业,曾占法国版图三分有二;理查德为王时,一杆长枪便守得固若金汤;如今却在约翰手里,丧失殆尽。虽还保有阿奎丹,然而地处法国西南僻远一隅,与英国本土远隔千山万水,英王的统治已是有名而无实。真正名实相符的,倒是那绰号“无地约翰”。想当初起这绰号者,确实独具能观未来之慧眼。又有刻薄之人,因见约翰孱弱无能,另送新号“软剑”。所谓“软剑”者,正是中国古代“银样镴枪头”之翻版。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着棋错,满盘皆输。”约翰为贪小小的昂古莱姆,几乎丢了全部大陆领地,足证常言说得不错。然而约翰却不汲取惨痛教训,仍是为所欲为,一意孤行。于是不久之后,他又重蹈覆辙。
起因乃是英国教会中最具权威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年老去世,教席出缺,约翰垂涎教会权势财富,早欲将其置于掌中,遂任命心腹诺里季主教担任此职。不想教会僧侣们并不把孱头国王放在眼里,对其任命置若罔闻,自己又选举雷金诺德为大主教。教俗两界相持不下,只好诉诸罗马教廷裁决。此时执掌教廷的正是赫赫有名的教皇英诺森三世,他狂热鼓吹教权至高无上,王权服从教权,各国教会服从罗马教廷,他本人便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为贯彻自己的主张,他对英国教会和约翰国王提出的人选均加以否决,另外任命他手下的得力干将兰顿为坎特伯雷大主教。英国教会表示接受。约翰却为此勃然大怒,他无德无能,外丧国土,内失民心,本无丝毫尊严可言,却又不识相,死端个国王架式不放,容不得一点冒犯。此刻他宣布,拒绝兰顿入境。英诺森三世何等强硬角色,能容约翰猖狂?当即颁布敕令,禁止英格兰一切宗教活动6 年!这在中世纪乃是极严重的处罚,教堂关闭,教士们纷纷外逃,全国臣民不能受洗、望弥撒,也不能在行过终敷礼后进入教堂墓地,这就意味着死后注定要进地狱!可想而知臣民对此多么不满!约翰却满不在乎,反而趁机将已关闭的教堂的教产和外逃教士的财物掠为己有,充实王室府库。教皇见约翰死不悔改,又下令革除其教籍,废除其王位。宣布英国臣民可不再对其保持效忠服从。王位转授法王腓力二世。法王闻此立即召集军队,准备渡海。英国贵族也密谋迎接法王登陆。约翰此时方知大事不好了也!众叛亲离,内应外合,莫说王位难保,就是项上头颅也不知道能安放几时!好在约翰有两样本事常人难比:一曰快速变脸,二曰膝头奇软。此时他见势头不妙,当即将这两样本事施展出来,面见教皇使节,满脸陪笑,屈膝跪倒,双手捧着英国地图,表示将王国献给教皇,自称“教皇臣仆”,指天划地,宣誓效忠。教皇也是吃软不吃硬,见约翰如此俯首贴耳,低三下四,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当即收回成命,得意洋洋宣布原谅约翰,并将其置于自己保护之下。
稳住一边,约翰又回过头来对付国内这一边,想不到这边远比教皇难对付。英国臣民对国王久已不满,此时不想再忍耐下去,要同国王做个了断。全国贵族联合起来,武装攻占首都伦敦,迫使约翰与他们的代表谈判。贵族代表提出两个方案让约翰挑选:要么,接受他们条件,双方停战;要么,不接受,双方再战,约翰如败,他们将另立新王。约翰这回总算用了点头脑:自己麾下,如今只有十来个下级骑士,对方一边,却站着全国豪绅显贵、宫廷官员和高级教士。如若坚持对抗,必败无疑,不如且做权宜之计。思谋已定,开口表示选择前者。代表递过写在羊皮纸上的他们的条件,约翰一看,七窍生烟!原来上面写着63 项条款,要求国王必须保障教俗贵族特权,用封建习惯法约束王权,并选出25 名贵族代表监督国王遵守这些条款,如有违反,贵族们有权再次使用武力。约翰自忖我堂堂一国之君焉能受臣下约束监督?待要发作,抬头见贵族代表咄咄逼人之态,又缩住话头。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约翰穷极无奈,在这份文件上签了字,这便是后人所称“大宪章”。约翰忍气吞声回到宫中,仰天狂叫一声:“他们给我加上了25 个太上皇!”说罢一头栽倒,周身滚烫,昏厥过去。医官百般救治,终是医得病医不得心,延岩三两月,到底撒手去了。此时为1216 年。
约翰王既死,其年仅9 岁的儿子继承王位,是为亨利三世。这亨利,软弱无能一如其父,却远比其父品质为佳,既不阴险残暴,也不贪婪无耻,而是头脑简单,温顺随和,热爱艺术,因而得以在国王的宝座上安安稳稳端坐56 年。早年,他依靠几位富有经验的老臣管理国家,一再重申承认大宪章以安抚贵族。晚年,他干脆接受贵族代表西门·德·孟福尔代行其政。又容许建立国会,大贵族和高级教士组成上院,小贵族和市民代表组成下院。国家一应大事,举凡立法、征税等等,概由国会两院议决。抗敌卫国自有他勇敢的儿子爱德华代父出征。亨利自己,乐得悠闲,专事鉴赏和提倡哥特式建筑与绘画。这位国王在位虽久,却既未留芳,亦未遗臭,没给后人留下多少印象。
1272 年亨利三世去世,以后其子,其孙、其曾孙相继在位,三人均名爱德华,分称一世、二世、三世。世人常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看过这三个爱德华,方知此言大谬不然。亨利三世身材五短,肥胖臃肿,怯懦温和,其子爱德华一世却高大强壮,孔武有力,骁勇善战。他先是参加第八次十字军东征驰骋海外4 年,赢得“天下第一矛”的英名。回国后又致力于拓土开疆,扩张英国版图,首先征服了威尔士。这威尔士,位在不列颠岛西部,境内多山,怪石嶙峋,民风慓悍。由于天高皇帝远,地形又易守难攻,当地封建主常常抗命犯上,桀傲不羁,威尔士俨然独立王国。亨利三世在世时,威尔士封建主领袖卢埃林竟逼迫国王承认他为“威尔士王”。爱德华一世继位。卢埃林又拒不宣誓效忠。爱德华一世性如烈火,焉能容忍这等狂妄之人?大怒之下,立即召集大军,挥师西征。威尔士人尽管慓悍善斗,毕竟乌合之众,大军一到,随即土崩瓦解。卢埃林亦非爱德华一世对手,1282年于伊尔文桥阵亡。为保得威尔士长治久安,爱德华一世又大兴土木,驱使民夫在当地险要之处修建多座城堡,派部下将领分兵镇守。其中建在卢埃林故乡的卡那封城堡,爱德华一世留作自己行宫。堡中建筑,处处暗藏机关,显示爱德华心机缜密。譬如城堡四角有高耸的“鹰塔”,专为哨兵瞭望之用,每座塔中置有活动石人数尊,哨兵若发现敌人来犯,扣动括机,石人自会游动于石塔之上,远远望去,宛如真人。如此一则可使来敌误认为堡中早有准备,不敢轻举妄动;二则可以假代真,使哨兵及时抽身,下塔报告敌情;三则如若敌人悍然攻城,这石人既可惑敌,浪费其箭枝;又可做擂石使用,使攻城者伤亡惨重。再如堡中国王专用之餐厅,其门极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若有人趁国王用餐之时偷袭行刺,此门可使其既不能一拥而入,必须一个个顺序慢慢入内,又不能携带长重武器。如此一来,即使没有卫兵在侧,爱德华国王也不致有危险。何况国王餐椅背后,便有一道秘密门户,直通紧急情况下专用的楼梯和暗道。若是刺客凶猛,国王斗他不过,还可一走了之。就在卡那封城堡中,举行了著名的爱德华国王与威尔士人会谈。当时威尔士人,虽然领袖已死,败局早定,却仍不甘心接受英王统治。他们在会谈中,刁难爱德华国王,提出他们能接受的统治者,须符合下述四个条件:“其一,生于威尔士;其二,帝王之后,金枝玉叶;其三,既不讲英语,也不讲法语(金雀花朝诸王因祖籍法国,均会讲法语);其四,道德上纯洁无暇,从未犯过错误或冤屈好人。”显而易见,当今英王与之不符,言外之意,不接受当今英王统治。然而爱德华并未动怒,他低头沉思一回,胸有成竹道:“好,一周之后,朕给汝等答复。”一周之后,威尔士人来到城堡前,他们料定爱德华想不出办法来使自己符合那些条件,然后就会垂头丧气宣布撤军。谁知当爱德华出现在城堡阳台上时,充满信心,容光焕发!他将一周前威尔士人提出的条件大声复述,之后发问:“符合上述4 项者,汝等便承认其为王,接受其统治,是也不是?”威尔士人道:“是这样。”只见爱德华,转身从侍从手中接过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双手高举,朗声说道:“汝等看清,此乃潢之长子。3 天前出生在卡那封城堡中;天潢贵胄,玉叶金枝;一字不会讲,无论英语法语,更不曾犯过任何错误,绝对道德纯洁。现在,汝等满意了罢?”那些威尔士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面面相觑,哑口无言,无可奈何承认,此子确有统治他们的资格。于是爱德华封其子为“威尔士亲王”,从此将统治威尔士的权利,巧妙收归英国王室。由此形成惯例,以后英王长子必受封为“威尔士亲王”。
威尔士既定,爱德华一世复北征苏格兰。不料“出师未捷身先死”。临终之时,嘱其子曰:“朕死不足悲!愿尔承朕遗志,继续北征。尔应携朕骨灰冲在最前列,让朕看到最后一个苏格兰人投降!”嘱罢,圆睁双目而逝。可叹爱德华一世!南征北战,一生神勇,无坚不可摧,无往而不胜!然而临终最后一个心愿,却是断乎难以完成。皆因其子爱德华二世,远非乃父般英雄。这二世,若论外表一如其父,金发碧眼,俊美健壮。然而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性情懦弱,上马将不得兵;无才无能,下马理不得政。贵为一国之君,九五之尊,却偏爱挖沟掘洞、搭盖茅棚,弄舟游泳。每日里呼朋唤友,挥汗劳动,乐此不疲。从来不习兵演武,登殿议事,立法行政。自1307 年登基,一味推托延误,直至1314 年,才吃不住臣民指责,内心愧疚,决定重新北征。
此时爱德华二世手下共有25000 余众,其中至少5000 人是所向无敌的重甲骑兵,又有5000 人,是配备强弓利箭的弓箭兵。对手苏格兰人,人马不足万数,武器只有长矛,若论实力,断难与英军抗衡。然而战场之上,瞬息万变,主要靠的是,官兵之间,同心同德,统兵之将,大智大勇。苏格兰统帅布鲁斯,可谓智勇双全,英军统帅爱德华二世,却是半点不行。这一日,英军北行至班诺克本河畔,遥见对岸旌旗招展,苏格兰迎敌之师已在山坡上摆好阵式,以逸待劳。此时英军,本应隔河对峙,先安营扎帐,埋锅造饭,让兵士马匹休憩饱餐之后,再行打仗不迟。偏那爱德华二世,全不知用兵之道,仗着己方人多势众,当下便要英军渡河开战。渡得河来扎住阵脚,他却不身先士卒,躲在阵后,只派一名骁将德博亨出阵挑战。对方统帅布鲁斯,一马当先冲至阵中,手起斧落,结果了德博亨性命。英军阵中,见对方主将如此凶猛,人人失色,再没人敢出阵单打独斗。于是爱德华二世命令擂响战鼓,催促万余步兵一齐掩杀过去。可怜这些步兵,炎热天气长途行军,已是疲惫不堪,此时又是以下攻上,心怀畏惧,能有多少战斗力?只见冲在前排的纷纷被对方长矛刺中,后排的停步不前。爱德华二世见状,忙命骑兵冲上去助阵。却不料苏格兰统帅布鲁斯善用计谋,早在阵前山坡上挖出无数小坑,用树枝茅叶遮掩,专陷敌人骑兵。果不其然。英骑冲至此处,纷纷马失前蹄,将那些骑手甩在地上,重甲裹身,爬不起来,又把后继骑兵绊倒,一时人仰马翻。爱德华二世见势不妙,又令弓箭手放箭。然而两军混战一处,英军人数又多,快箭利矢尽落在自家兵士头上。爱德华二世黔驴计穷,急得跺脚。对方布鲁斯却又想出新招,他将军中不能上阵者,诸如医护、马夫、伙夫、鼓号手,集中一处,命他们登上山头,突然摇旗呐喊,擂鼓吹号,敲锅打盆,造成极大声势。英军混战当中不及细审,只当苏军后援赶到,吓得掉头便跑,溃不成军。苏军随后追杀,毫不留情,不待英军退至班诺本克河边,便将其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当初浩浩荡荡的2.5 万兵马,如今随爱德华二世逃出战场的只有一二百人。
遭此惨败之后,爱德华二世再不做继承父志、建功立业之想。自己只在深宫后院,庸庸碌碌,搞些无聊勾当。又豢养男宠,信用奸妄,任其主持朝政,操弄权柄,胡作非为,祸国殃民。直搞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
王后伊莎贝拉,趁机兴风作浪。此女本是法国公主,面貌美若仙女,心肠却毒如蛇蝎,是有名的“法国母狼”。她自己蓄面首,养情夫,淫乱通奸,无所不为,却恨丈夫宠幸相公,冷落自己。别家女人吃醋,放刁撒泼也便罢了,这女人恨丈夫,却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她工于心计,借时因势,官报私仇。先是借口协调英王与法王关系,去国返法,住在其兄法王查理四世宫中,在那里与情夫莫尔蒂默密谋策划,召募军队,又用计将其长子、英国王储爱德华骗至法国。万事俱备之后,他们便公开打出反叛大旗,渡海入侵英国。爱德华二世无德无能,不得人心,手下军队纷纷倒戈,各地贵族亦先后归附叛军。伊莎贝拉等人很快胜利进入伦敦,夺取政权,又操纵议会,宣布废除爱德华二世,由王储继位,称爱德华三世。伊莎贝拉与莫尔蒂默又买通狱卒,令其将被废黜后关在牢中的爱德华二世秘密处死,而且务要使其死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