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历史上实际的情况是,日本人虽然十分的高兴中国人自相残杀,但是却办点没有给我们的蒋委员长的面子,非但没有和蒋委员长“配合”。反而趁机将疏于戒备的汤恩伯部打得溃不成军。一举将占领区进一步扩大……

    到底要不要对历史再度做出改变呢?

    已经对冥冥中那支无形的大手颇有些“感冒”的老潘沉吟着。
历史洪流卷 第十二章 艰难的抉择
    柬水河,这条流经临猗全境的河流静静的在小村的边上流过。凌晨三点钟,团部刚刚经过了一次转移之后,在一个名为百里营的小村庄驻扎了下来。安定下来的老潘心情十分的焦躁,因为怀表上的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日历已经翻到了1940年12月27日,过了今天,到了28日决定新四军军部命运的新四军军分委会议就要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决定于1941年1月上旬新四军军部才开始北移……

    对于项英迟迟不率部北移的原因,史学家分析是项英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受到王明右倾错误的严重影响,抵制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敌后发展的战略方针,强调皖南特殊等。但是还有人认为,仅仅作这种分析是不够的,还要“研究历史的、现实(指当时的现实)的、国际的、国内的、个人的种种因素”,要“进入人物的心态”来进行研究。那么,项英当时的心态究竟如何?既未留下片纸只字,也不见有人听到项英的任何流露,尽管我们可以对之进行分析和揣测,但不能作为信史,项英其时最真实的心态恐怕这实在是永远也解不开的千古之谜了。日军现在的行动基本上已经可以肯定,就是得到了消息,准备在这次事件中浑水摸鱼,历史上记载是对集结起来准备对付我军而疏于防范日军的汤恩伯部进行攻击。但是随着自己的到来,历史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凡是自己掺和在里面的的事件,都会不约而同的出现“蝴蝶效应”。所以老潘根本就不敢肯定,在这个时空中的日军是否还是和原来的行动一致……

    但是据史实记载,早在一九四○年下半年,主席早就从对国内外局势的分析出发,一再向党内发出警告:要有足够的精神准备,来应付突然发生的事变,应付最危险最黑暗局面的到来。这种危险果然很快就出现了,那就是国民党顽固派在一九四一年一月制造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同一年前那次反共高潮不同,这时斗争的焦点已从华北转移到华中。

    既然主席早就对此事提高了警惕,而且曾经多次就此事和新四军军部项、叶二人就此事多次电文往来,中央也对当前的局势有着清醒的了解,那么老潘认真的研究了军事地图之后,认为虽然不宜直接将“皖南事变”直接向中央汇报,但是将第三战区的异常的兵力调动情况还有日军相应的调动情况进行汇总之后,以情况通报的形势发给晋察冀军区转发中央,并且在情况通报的后面加上自己隐讳的分析,将上级的注意力吸引到正在准备北移的新四军军部身上。这还是有可操作性的。想到这关乎着几千将士的生命之后,老潘顿时顾不得想其他的了,马上自己动手起草电文……

    老潘在洋洋洒洒几千字的电文中写到:

    ……据大量的情报可以证明,国民党第三战区,现在正在进行调动,调动兵力足足有着七个师,调动原因不明,日军两个师团正在进行集结,作战意图不明,鉴于岗村宁次对晋察冀军区发起的百万大战尚未结束,日军集结的目标可能有两个方向,第一是我军,也就是进攻晋察冀军区,但是据军区反扫荡战报显示,我军采用坚壁清野,以及各式各样的游击战,运动战方式,将日军二十余万的主力拖在了太行山区,日军本就为后勤补给以及师老无功而头疼不已,现在再度增加兵力完全没有意义,而其他的方向我军还没有值得两个师团的日军攻击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的判断,日军的目标极有可能是国民党第三战区。第三战区的情报系统比之我方应该毫不逊色,应该能够得到这样大规模的日军集结调动的情报,但是第三战区的兵力部署和调动十分的奇怪,竟然集结大量的兵力前往皖南地区,前沿的兵力部署却十分的放松。士兵几乎有在前沿防御阵地上晒太阳的现象。而且我大胆的推测新四军军部向江北的转移路线应该会经过第三战区集结了大量兵力的地区,这样的话,岂不是整好处在第三战区大量部队的包围之下?如彼等仅仅是正常的兵力集结调动还好,若彼等有恶意的话,我新四军军部九千余将士的安全堪忧……

    ……至于日军的行动,估计是在察觉了第三战区部队的情况之后,进行浑水摸鱼,并且进行势力制衡的举动……

    最后老潘将电文检视一遍之后,在后面加上了一句:以上为情况汇报,虽和晋察冀军区的战局无关,但情况紧急,望军区领导转发中央,提请中央注意事态的发展。防人之心不可无……建议,新四军可以主动抛弃所有的重装备,轻装突围,遇见摩擦的“反共军”应当主动消灭之,这样才能取得战略上的主动……

    电文发出之后,老潘再三交待一脸困惑的收发员对于电文内容严格的保密。然后舒一口气:既然自己能作的全都已经做了,事态的发展,就不是自己一个小小的团长能够决定得了的。下面的一切就听天由命吧!

    ※※※※※※※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及所有的党委成员————

    “大家来看一看这封电报,这是在临猗地区发展的潘杨刚刚发来的电报!”一脸严肃的司令员扫视着在场的所有的人:“对于电文中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本着自己的党性保证,决不外泻!”因为这封电文中的内容实在是太过耸人听闻,不是那些情报有什么问题,而是在现在全都在将统一战线的当口,有人提出来主动摩擦的事情,绝对是冒天下之大不讳的。

    “中央正在对此事进行部署,但是下面对于这件事情应该还没有了解到这样的程度,可是这个潘杨这一封电报好像暗示着什么?”

    “暗示?什么叫做暗示?我看这封电报的意思十分的明显,就是对当前他们收集到的日军以及和潘杨所部活动区域相邻的国民党第三战区的情况的一个汇报而已!”

    “但是后面那句,防人之心不可无是什么意思?还有建议主动攻击突围的事情,绝对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在摩擦中主动开第一枪,可是中央明令禁止的啊!”

    “什么意思?难道这还不明白吗?国民党才在华北和我们的摩擦之中吃了大亏,现在将目标转到江南的新四军的身上,这也十分的正常,中央也早就认识到了这样的危险,正在督促新四军军部北移!可是我听说主持新四军工作的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项英对于此事十分的麻痹,认为国民党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讳,对友军进行攻击。至于主动攻击,突出重围,大家不应理解为部队接触之后开第一枪,而是应该为,只要顽固派对我们做出了敌意的行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主动攻击,这并不违反不先开第一枪的原则啊?难道要等到那些顽固派在÷;借着我们不开第一枪的教条,将我们全部包围了起来,顺顺当当的架好机枪,开始屠杀我们的同志的时候才反抗吗?”

    “项ying在这件问题上实在是表现得十分的优柔寡断,国民党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时候,杀起我们的人来的时候可是丝毫的没有手软啊!”

    “问题是,据潘杨的电报中呈现的情报看来,新四军军部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马上就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现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问题是,我们并没有直接和新四军军部联系的电台和密码!还有就是项ying连中央的命令都可以婉言拒绝,也就不会将我们的劝阻太过当一回事,毕竟我们这里还有岗村宁次号称有百万的扫荡部队在这里进行扫荡,更是鞭长莫及,我看就将这份电报直接转发中央,交由中央定夺好了!”

    “我同意!”

    “我附议!”

    “附议!”

    “我也附议!”

    “那好,这件事情希望同志们不要外传,潘杨同志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政治上的幼稚可以理解,对于他电文中的建议新四军军部轻装突围的内容可以转发,但是建议主动攻击的内容就到此为止好了!”

    空中的电波伴随着击键的嘀嘀声在传递着消息,很快通过八路军总部电台的中转,传递到了延安。

    这封由八路军总部标明主席及中央军委圈阅的电报很快送到了主席的案头。

    “这个潘杨的战略眼光十分的独到,情报的收集也很有一套,可是他不是晋察冀的部队,怎么到了晋冀鲁豫的边缘去了?连一个地方上的同志都能够看出来事情的紧迫和情况的危急,他项ying难道就真的是不明白吗?还要再度商议?”带着浓重湖南乡音的中年男人仔细的看过了电文之后,抬起头来对着拿着同样内容的电文正在阅读的洛fu说道。

    “新四军军部今天的联络已经接通,他们今天会专门就转移路线进行讨论,毕竟将在外啊!”

    “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六中全会早已共同确定,后来en同志来到新四军时,又商得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一致意见。华中是我们目前在全国最好发展的区域,在华中可以发展,而大江以南新四军受到友军十余师的威胁和限制的时候,我们曾主张从江南再调一个到二个团来江北,以便大大的发展华中力量。”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这位蒋委员长现在已经是磨刀霍霍啊!很快就要动手了!”

    “你看看这是前日给项、叶的电文”

    PS:以下内容为《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00页。

    ————你们在困难面前屡次来电请示方针,但中央还在一年以前即将方针给了你们,即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你们却始终借故不执行。最近决定全部北移,至如何北移,如何克服移动中的困难,要你们自己想办法,有决心。现虽一面向国民党抗议,并要求宽展期限,发给饷弹,但你们不要对国民党存任何幻想,不要靠国民党帮助你们任何东西,把可能帮助的东西只当作意外之事。你们要有决心有办法冲破最黑暗最不利的环境,达到北移之目的。如有这种决心、办法,则虽受损失,基本骨干仍可保存,发展前途仍是光明的;如果动摇犹豫,自己无办法无决心,则在敌顽夹击下,你们是很危险的。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在移动中如遇国民党向你们攻击,你们要有自卫的准备与决心,这个方针也早已指示你们了————

    ※※※※※

    “这个潘杨的情报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推断,那么新四军军部势必不能通过南进转移,那么路线的选择就要再进行商榷!看来老将是真的准备动手了!”

    “马上给新四军军部发电,向他们指出,向南的路线,从国民党的防区经过是及其不安全的,让他们在选择行军路线的时候谨慎从事,但是北移的行动刻不容缓,必须马上进行!将这封潘杨的电报同时转发给新四军军部!”

    与此同时,主席为新四军军部的安全转移做着最后的努力。十二月二十七日,主席一面请周enlai继续向蒋介石交涉,要他命令李品仙不得妨碍新四军北移;一面以朱de、叶ting的名义急电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和副长官李品仙,恳请他们从抗战的利益出发,不要妨碍新四军的北移。

    ※※※※※※※

    新四军选择南下皖南事变前,皖南新四军各部北移有三条路线可以选择,这就是向东、向南和向北:向北是由云岭、萧村、北贡里、土塘等皖南新四军各部驻地向北,经铜陵、繁昌之间的渡过长江至江北无为一带。这条路线基本上是敌占区。

    向东是由我军驻地向东开拔,由苏南北渡,其具体路线是,从驻地经泾县的马头镇、宣城县的杨柳铺、孙家埠、毕家桥、郎溪、梅渚镇、南渡镇至篑桥、水西地区,然后进入苏南之敌占区,从镇江附近渡江。这条路线所经之地是敌、顽的交错防区。

    向南是皖南新四军最后所选择的路线,这就是从驻地向南开拔,经茂林、三溪、旌德、沿天目山脚附近的宁国、郎溪,绕道苏南的溧阳,然后待机北渡。这条路线所经过的地区,不仅行程最远,而且全是国民党军队的防区,沿途有国民党驻军的几个师。新四军最终所选择的路线是向南的路线……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看来,新四军的行动最终是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很多年之后都有人讨论,要是当年走的不是当时的那条路线,而是向北,向东又会怎么样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话,一样会遭受灭顶之灾,但是这终究是对历史事件的某种可能进行着猜测,历史终究是历史。

    可是现在潘杨的这封电报,就给了参与这段历史的这些当事人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一个可能会避免全军覆没的下场的机会……

    毕竟原来的那条路已经是全军覆没,难道其他的方向还会有更坏的结果?

    ※※※※※

    12月27日收到中央的电报之前,新四军军部就已经在召开了一次会议,开始研究北移路线的选择,其实在此之前,关于这个问题已经在各种会议上被提起讨论,但是基本的调子已经早就由当时的主持新四军工作的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项ying给定了下来。

    实际上对于军部北移的问题,以及路线上的考虑,多次有过争论,就连路线都拿出了三套方案。可是项ying也多次在会议上提及“向南,为黄山、天目山、纯石山,人少粮缺;靠江,则须经过敌友之间,极不利;渡江,绝对不可能,敌在长江封锁更严,江北桂军已密布江边。”“向东,某方已有布置,须冲过两道封锁,经过几次战斗,才能与陈支会合。到苏南,地区不利,处在敌友夹击,地区狭小。只有在广德、宁国一带坚持,继续战斗。”(《新四军;文献》)

    从这里看出来项的意见是倾向于向南转移,最后一旦不利,还可将部队拉上山,发挥新四军部队善于山地行军作战的长处,在原来红军时期的老游击区进行坚持的。但是就是这样的选择毁掉了整个新四军的军部。

    叶ting在这个问题上反而比较的清醒,曾经多次在会议上建议直接从日军控制的敌占区突围,也就是北进的路线。但是因为项ying是一把手,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在红军时期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组建新四军的工作中是有着功绩的。又在主持新四军的工作。而叶ting现在是党外人士,虽然参加过南昌起义,但是脱党多年,在项ying的心目中不过属于可以团结的对象,并且在性格还有平时的生活习惯上两人又都有着极大的不同。久而久之就导致新四军军部的工作十分的不协调……

    开始开会的时候,争论就十分的激烈,在到底是向南还是向北转移的问题上叶项两人针锋相对,几乎开始争吵起来。正在这个时候,通信参谋送来了刚刚收到的电报,叶项两人同时向参谋伸出了右手,参谋犹豫再三之后,还是将电报交给了坐在正中位置上的项ying。

    项的脸色在阅读过电文之后变得极为难看,嘴里轻轻的念着“潘杨,潘杨!”同时将电文交给了通信参谋,示意他送给正扬着头看着窗外,文明杖在手心中转动的叶ting……

    十余分钟之后……与会的众人传阅了中央的电报还有中央转发而来的署名为晋察冀军区新编第五团团长潘杨的电文。(老潘的新编第五团团长的职务始终没有解除)。气氛变得十分的凝重,因为在场的两大巨头,全都没有发言,只是大家都记住了同一个名字,那就是————潘杨。
历史洪流卷 第十三章 提前到来的“清乡”
    老潘可不知道自己这封电报给自己将来带来了多么大的好运,或者说在人生的道路上增加了多少的变数,只是偷偷一个人在心里琢磨着这件事情究竟会给历史带来多么大的改变?

    新四军军部不再按照既定路线北移,皖南事变将不会发生,那么势必就不会有后面的重建新四军军部还有今后的新四军扩编重建……那么新四军还是会在面不和心也不和的项叶二人的领导下进行战斗,真的会比后来的局面更加的好吗?想来想去,老潘始终没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其他的老潘这样级别的是不可能知道详情了,就知道第二日,新四军军部的联络信号就已经完全消失,进入了无线电静默状态,有了提防的项ying也不是好惹的,特别是还有叶ting这个北伐的名将。因为身边不过是一个警卫连,还有一个尚未整训好的骑兵连,所以团部的战斗任务并不重,大量的部队分散在黄河还有平汉铁路之间广阔的平原之上,也用不着老潘操心。百无聊赖之际,只好在已经停留了五天的那个小村庄里和上了年纪的老房东闲扯!老潘心里直犯嘀咕:这个鬼子知道了新四军的消息子虚乌有的话,又会怎么办呢?

    ————正在胡思乱想之际,突然门外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

    老潘的门被砰的一声撞开,满脸风尘的钱传志急急的冲了进来,接过一边跟着进来的警卫员手中的一个大水瓢,咕隆咕隆的就灌了几口,喘了一口气,摸出一张卷好的小纸条:

    “报告团长!日军近日集结的兵力开始分批移动,但是是分两批行动的,只有部分兵力,大约一半是往南边调动的,其他的兵力,已经从三个集结地点呈网状向西展开,目标直指我们的游击区域!”

    老潘一边拆开卷成一卷的情报,上面赫然写着:“速转移!清乡开始。”

    “清乡”一词原本出自1941年7月1日,汪氏政府清乡委员会开始推行“清乡运动”。

    但是现在突然出现在了40年底的山西,这就不能让老潘不暗叹命运多桀。怎么什么好事都让自己首先碰上了!

    ※※※※※※※※※

    在这一段时间里,老潘关心的新四军军部已经迅速集结,并且轻装按照南下的方案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