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阴谋与仕途-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一个盛庸就不容易对付了,朱棣的另一个对手平安也赶来打落水狗,南军乘胜冲杀,斩首万余。燕军大败,朱棣狼狈逃回北平。

    东昌战役,是靖难之役中南军难得的一次大胜,朱棣精锐部队在这一战中损失殆尽,南军声势大振。建文帝高兴得很,特地到太庙去向祖先告捷,并将齐泰、黄子澄二人官复原职。

    齐泰、黄子澄是在建文元年十一月李景隆郑村坝战败后被罢官的。朱棣获胜后向建文帝控诉齐泰、黄子澄蒙蔽圣听,离间骨肉,败坏社稷,建文帝见战事进展不顺,就将齐泰、黄子澄罢官来堵朱棣的嘴,但暗地里仍将二人留在京师,不时密议。可笑建文帝生于富贵,未经磨难,原以为削藩易如拔草,后来见官军屡战屡败,便生悔意,竟想罢兵求和。须知这个世界是没有后悔药的。燕王既已起兵,他和建文帝就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除了分出生死胜负,没有第二条路。至建文三年元月形势好转,齐泰、黄子澄二人官复原职,由地下转为地上。

    虽然齐泰、黄子澄最后为朱棣所杀,但好在二人没有遭到西汉晁错的命运,建文帝只是把他二人罢官来平息朱棣的怒气,而不是他们的人头。

    可以罢一次官就可以罢两次。建文三年三月,真定战事不利,建文帝再次将两人罢官求和。建文帝到这时候还想不明白其中的诀窍,他这个皇帝当得确实够失败的。

    这一仗,燕王几次陷入危境,全仗建文帝不准伤害燕王的严令,朱棣才有机会突围而去。

    白沟河之战时,因为一阵怪风的缘故,李景隆大败。建文三年,怪风再次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盛庸虽然满腹韬略,平安虽然勇猛无敌,也只能徒唤奈何。

    二月,朱棣再次率兵南下,后与盛庸相遇于夹河(今山东莱芜境内)。第一天交战,双方互有死伤,燕军处于下风。次日再次开战,从辰时一直打到未时,互有胜负。正在相持不下之际,大风骤起,尘埃蔽天,咫尺之内目不见人。燕军乘风冲杀,官军大败,盛庸逃回德州。

    闰三月,平安与朱棣大战于藁城(今属河北),南军原本占据上风,突然又是一阵大风刮来,〃发屋拔树,声如雷〃,平安于是溃败,退往真定。

    冥冥之中并没有天意。但是连接几次怪风,确实帮了朱棣很大的忙,如果不是这三次风适时而来,朱棣败给李景隆、盛庸和平安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只能说是朱棣的运气好得谁都挡不住。盛庸和平安这两次战斗,非战不利,运气太差。

    之后,战事继续进行,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胜在兵多粮足,实力雄厚,燕军所得城邑往往旋得旋失,能始终据守的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十月,燕王回师北平。这时燕王已经起兵三年了,仍然看不到胜利的曙光。

    荀子有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老子也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得很有道理,也很动听。平时读来可能会心一笑,或者热血沸腾,参照朱棣现在这种情况,恐怕就只能苦笑或者长叹了。整整三年了,打来打去却仍然自己的家门口转悠,始终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任谁都会灰心丧气,难以为继。

    正当朱棣为此苦恼时,机会来了。南京皇宫里的一个受到贬斥的太监前来投奔,送给朱棣一份大礼。这个太监的到来,打破了朱棣与建文帝之间的动态 平衡,朱棣面前立即出现了一条光明大道。

    如果不是这份礼物的到来,朱棣估计还会继续与盛庸、平安等人纠缠下去,纵使不败,获胜的希望也很渺茫。这份礼物是一份关于南京城的情报,这个太监对朱棣讲,南京城守备空虚,燕王如果直奔南京,必能一鼓而下。

    道衍也劝朱棣勿攻城邑,绕过山东,直趋金陵,必可成功。(〃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当然,这样做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千里奔袭,盛庸、平安必定尾随而来,一旦南京城久攻不克,势必腹背受敌,成为李景隆攻北平的翻版。燕军初到南方,水土不服,战斗力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脱离根据地作战,粮道被断这是肯定的。所以,如果不能一鼓作气攻下南京,全军覆没就是注定的结局。

第四编  靖难之役 第68节:棋逢对手(3)

    这是一次豪赌,一把定输赢。但朱棣本来就是一个冒险家,否则他也不会起兵造反了。三年以来的小打小闹已经让朱棣烦透了,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朱棣决定孤注一掷,成败在此一举。(〃频年用兵,何时已乎?要当临江一决,不复返顾矣!〃)

    建文四年正月,燕兵由馆陶(今属河北)渡过黄河,一路上攻汶上(今属山东),破沛县,越徐州。平安率兵四万随后追击,在淝河中伏。平安虽败,不负名将称号,中伏后竟然还能指挥士兵将朱棣的猛将王真团团围困,迫使王真自杀。连朱棣也差点被平安擒获,〃王几为安槊所及,番骑王骐跃入阵,掖王逸去〃,难怪朱棣将平安引为生平劲敌。

    四月,平安与燕军战于小河,斩其将陈文。徐辉祖也率军前来支援,两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燕军再败。

    朱棣改变策略,绕过济南,直奔京师,虽然成功突至安徽境内,还是没有看到成功的希望,反而频遭败绩,连损大将,士气低落,多有悔退之意。直截了当地提议退兵当然不行了,这些将领于是委婉提出移师就粮(〃休军小河东,就麦观衅〃)。朱棣当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他也没有办法,只能鼓励诸将坚持坚持再坚持。为了挽回败局,他和部下玩了一个花样。我们的国人一向比较谦虚,喜欢从众,遇有紧急情况,一般都不喜欢抢着出头。朱棣深谙此道,他对将领说:〃想要渡河就粮的人站到左边去吧。〃出乎意料的是,这些人都争着往左边跑。朱棣恼了,〃你们想干啥就干啥好了!〃他也明白手下的将领已经很辛苦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被平安和徐辉祖撵着到处跑,跑得快还好,跑得稍微慢点命就没了。能拿兵器和平安、徐辉祖面对面地交流一下的人有几个呢?荣华富贵虽然重要,总没有自己的命重要。但朱棣想得更深更远一些,现在已经不能回头了,从起兵那一天起就不能回头了,因为退后就相当于认输,而认输就相当于自杀。

    成功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朱棣的坚持是无奈的,却是正确的。困顿之中,转机再次出现。这次转机又是建文帝提供的,建文帝再次做出了类似用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的蠢事。

    在这关键时刻,有一位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的大臣给建文帝提了一个建议,说是什么燕王兵败,很快就要北撤了,南京城这么重要的地方,不能没有人防守。能够提出这么愚蠢或者阴险的建议,这个大臣要么就是天生蠢才要么就是朱棣的奸细。建文帝傻乎乎地竟然采纳了,把徐辉祖和他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真不知道建文帝是怎么想的。既然燕军败了,南京城还用得着重兵防守吗?

    看来建文帝的同情心再次泛滥了。他听说朱棣已经败得很惨,而且要北还了(这当然是谣言或谎言),便不想再为难他的叔叔。他大概幻想燕王会感激得痛哭流涕,乖乖退回北平,然后上表自责,前来负荆请罪吧。这其实还是我们在前面说过的毛病——仁弱而好名。

    朱棣从来都是得势不让人,他可不会这样文绉绉地让来让去。燕军抓住这难得的时机,截断了南军的粮道。驻守在灵璧的总兵何福不得不选择突围,军中约定突围信号是三声炮响。次日,燕军进攻,恰好信号也是三声炮响。南军以为是自己的撤退信号,乱哄哄地抢着出门。一个是进攻,一个是逃跑,两军相遇,败的自然是逃跑一方。灵璧一场混战下来,南军损失惨重,军中文臣宦官一百五十余人,将领三十七人被俘,其中包括平安。

    这是建文帝与朱棣之间的最后一次大战,从此,南军再也没有形成有力的抵抗,已经没有人能阻挡朱棣前进的脚步了。朱棣离南京城里的皇帝宝座只有几步之遥了。这几步朱棣走得潇洒豪迈,意气风发。

    随后,朱棣率军突破淮河防线,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今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今江苏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这时,朱棣之子朱高煦引番骑赶到,燕军军势大振。

    失败就在眼前。建文帝慌了,问计于方孝孺,方孝孺又不是神仙,能起死回生,他提议派人前去谈判,〃许以割地〃,以拖延时间,等待援兵。这条计策明摆着不行,只配去骗三岁小孩。朱棣怎么会看不破这样的小把戏呢?他不会给建文帝留下时间等救兵的。

    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建文帝这时逃跑还来得及,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方孝孺坚决不同意出逃,非要建文帝固守南京等待援兵。如果守不住怎么办?方孝孺认为很简单,殉国好了。(〃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十三日燕军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棣开门迎降。南京的二十万守卫大军不战而降。建文帝生死不明。七月一日,燕王朱棣〃大祀天地于南郊,以即位诏天下〃,改明年为永乐元年,是为明成祖。

    金光闪闪的皇帝宝座,背后却是无数的鲜血和冤魂

    历时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第四编  靖难之役 第69节:腥风血雨(1)

    6。腥风血雨

    这场政变中,建文帝输了。输了的人自然不会有好下场。仿照〃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朱棣是〃一王登基万家破〃。没有好下场的还有建文帝的臣子们,当然只是其中的部分臣子。他们的死无比惨烈,令人心悸,令人激愤。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从此成为一大悬案。有人说建文帝死于自焚,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中说建文帝落发为僧,由地道逃出,云游天下,后于正统五年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出于对失败者和弱者的同情,人们在心底不愿相信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建文帝出逃为僧的故事便世代流传下来。

    建文帝的三个弟弟都被废为庶人,皆不得善终。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搜出后被囚入密室,直到明英宗天顺年间才被释放。那时他已经五十七岁了,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方孝孺是当时名重天下的大儒。虽然有些书呆子气,为建文帝出的主意也不怎么高明,但人品和学问都是顶尖的。早在朱棣北平起兵的时候,道衍就请求朱棣对方孝孺网开一面,手下留情。道衍知道朱棣这个人杀人不眨眼,视人命如草芥,用了〃天下读书人的种子〃这种说法来打动朱棣:〃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希望能够保全方孝孺。

    朱棣的反应高深莫测,深得中国式当权者处理事务的三味,〃成祖颔之〃。朱棣这是明确表示答应道衍和尚了么?不见得。〃颔之〃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我同意了〃,也可以解释为〃我知道了〃。以朱棣如此性格,怎么会受人约束?所以,〃颔之〃解释为〃我知道了〃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我同意了〃。这样既给自己留有余地,又顾全了道衍的面子。真不愧是朱棣啊。

    至于方孝孺的命运,还是牢牢掌握在朱棣这个现实命运的掌握者手中。道衍的求情,虽然没有成为方孝孺的护身符,却也使朱棣对方孝孺网开一面。以朱棣睚眦必报的性格来讲,如果不是道衍的求情,以方孝孺的表现,朱棣会毫不吝惜自己手中的屠刀,像对待齐泰和黄子澄等人一样,直接杀掉,哪里会跟他去废话?

    城破之日,多数官员夹道迎接燕王,而方孝孺却与众不同,披麻戴孝地跑到宫门外大哭。朱棣大怒,却没有就此杀了方孝孺,只是命人把他关进锦衣卫大狱。后来,朱棣想要找人起草继位诏书,所有人都推荐方孝孺。于是朱棣便将方孝孺从大牢中放了出来。

    方孝孺与朱棣的这次会晤千古闻名,《明史》和其他的史书都详细地记录了当权者和一个文人的对话。这其中有当权者的卑鄙无耻和暴虐残忍,也有文人的大义凛然和铮铮铁骨。所有这些都透过史书的文字扑面而来,令人悚然动容。

    方孝孺见了朱棣仍是放声恸哭。朱棣难得地降低姿态,走下坐榻,对他说:〃先生不必过于哀伤,我这也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啊。〃这种只能骗傻子的谎言既是给自己的一个台阶,也是给方孝孺的一个台阶。如果方孝孺识时务,肯折节下拜,就坡下驴,必然能宾主两欢,皆大欢喜。

    偏偏方孝孺不领情,立刻反唇相讥:〃你说的成王在哪呢?〃

    朱棣回答:〃他已经自焚而死了。〃

    方孝孺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干嘛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只好接着编下去:〃国家大事应该由年长的人操持。〃

    方孝孺抓住了朱棣的痛脚,不肯放过他,继续穷追猛打,非要在这场辩论赛中将朱棣批驳得体无完肤,方解心头之恨:〃那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不耐烦了,不想再在这个话题上继续纠缠下去,给了方孝孺最后一个暗示:〃这是我们的家事,先生你就不必操心了!〃接着命左右奉上纸笔,对方孝孺说:〃布告天下的诏书,只有劳动先生的大驾了。〃

    方孝孺投笔于地,哭骂道:〃不过一死而已,诏书我是不会给你写的!〃

    朱棣给了他最后一次机会:〃想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一个人死也就罢了,难道你就不顾念你的九族吗?〃

    方孝孺大义凛然说道:〃祸灭十族,又奈我何!〃

    铁骨铮铮方孝孺

    方孝孺实在是太低估朱棣的〃勇气〃了,这种讨价还价是吓不倒朱棣这种掌握着无限权力的当权者的,文人的骨气只会让这些当权者自惭形秽,因此更加疯狂。

第四编  靖难之役 第70节:腥风血雨(2)

    朱棣暴怒,令人用刀把方孝孺的嘴从嘴角一直割到耳朵,再次关到大牢中。

    为了打击方孝孺,朱棣下令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一一捉来,每捉来一人就押到方孝孺面前杀掉,方孝孺却连看都不看一眼。行刑之日,朱棣先杀他的亲人,每杀一个问一次。方孝孺始终不屈。

    方孝孺的两个女儿长得聪明伶俐,都还未成年,随母亲住在浙江宁海老家。在被押往南京的路上,她们唯恐父亲看到自己被杀难过,便挽着手,一起跳入秦淮河。

    方孝孺在聚宝门外被凌迟处死。临刑前,方孝孺口占绝命诗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奋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吟毕,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为了不让方孝孺〃失望〃,朱棣在杀完方孝孺的九族之后,又把他的学生廖镛、林嘉猷等人及其家属抓来,作为一族杀掉。这种〃天才〃的创造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最后结局:方孝孺一案被杀者总计八百七十三人,被牵连入狱和充军流放的人不可胜计。

    方孝孺墓,不愧〃天地正气〃四字

    辩论,朱棣怎么都不是方孝孺的对手,但是朱棣手中还有其他的法宝,还有最后的绝招,那就是他手中的刀,朱棣拥有毁灭方孝孺肉体的权力。他可以选择让方孝孺怎么死,什么时候死以及多少人陪着方孝孺一起死。这是典型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也是千百年来文人的悲哀。

    方孝孺死后,朱棣又先后召大理寺卿胡润和监察御史高翔草拟诏书。二人皆披麻戴孝而至,朱棣以族诛相威胁,二人拒不从命,都被朱棣残忍杀害。

    铁铉是朱棣的大对头,在济南曾设计擒杀朱棣,朱棣险些命丧其手。朱棣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险些坏了自己性命的人。铁铉被押到殿上,背对着朱棣,坐在大殿之中只是谩骂。朱棣命他转身,〃终不可〃。朱棣大怒,命人割去他的耳朵、鼻子,在火上烤熟,塞进铁铉的嘴里。狞笑着问他:〃味道如何?〃铁铉厉声回答:〃忠臣孝子的肉,味道当然好!〃

    朱棣便命人将铁铉凌迟处死。铁铉至死,口里一直骂声不绝,年仅三十七岁。

    刑部尚书暴昭被俘后,〃抗骂不屈〃。朱棣大怒,命人敲掉暴昭的牙齿,继而砍掉手脚,暴昭一直骂声不绝,直到被杀。

    户部侍郎卓敬,曾建议建文帝徙封朱棣于南昌,便于控制。可惜建文帝不听,否则朱棣早就是建文帝的阶下囚了。卓敬被斩首,三族被灭。

    礼部尚书陈迪连同他六个儿子被凌迟处死,宗族中一百八十多人被谪戍边。

    左佥都御史景清,假意归附,身怀利刃意图谋刺,不果,朱棣将其剥皮实草,后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右副都御使练子宁被逮后语出不逊,朱棣将其断舌,而后磔死。宗族中被杀者一百五十一人,戍边者数百人。

    齐泰,被杀。

    黄子澄,被杀。

    右副都御使茅大方,被杀。

    大理寺卿相胡闰,被杀。

    监察御使高翔,被杀。

    大理寺丞刘端,被杀。

    ……

    除了多位建文帝忠臣自己或全家自杀外,朱棣虐杀建文帝忠臣及其家属共一万多人。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有勇气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朱棣还作了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就是把许多建文帝大臣的妻女送入教坊司(官家妓院)做性奴,每天受二十个精壮汉子轮奸,生下男丁则当家奴,生下女孩长大后接着做妓女,死后便〃着抬出城门喂狗吃了〃。对此谷应泰叹道:〃嗟乎!暴秦之法,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