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阴谋与仕途-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高的一番话相当精彩,也充分展现了一个奸佞小人的无耻嘴脸。赵高这样的奸臣最是可恨,这类人将知识彻底工具化,知识不是用来培育巩固道德情操,而是用作富贵权力的敲门砖,明明是挑唆胡亥背叛父兄,他却舌灿莲花,讲得天花乱坠,仿佛救民于水火,大义凛然,极尽颠倒黑白之能事。胡亥在他的蛊惑蒙骗下,彻底抛弃了自己的道德准则,蜕变为一个虚伪奸诈之徒,后来更是变成了一个凶横暴虐的暴君。

    从京剧脸谱就可以看出人们对赵高的印象

    很多人都说有昏君便有奸臣,但很多时候,昏君便是在这些奸臣的蛊惑蒙骗下一步步炼成的。赵高不是这种奸臣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蔡京就是此中〃翘楚〃,比之赵高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一次,刚刚坐上皇帝宝座不久的宋徽宗拿出一些玉制杯盘碗碟向身边的臣子问道:〃我打算在国宴上用这些杯盘碗碟,但是恐怕有人会说我奢华,诸位有何看法?〃蔡京接口答道:〃陛下身为天子,本来就该享用天下的荣华富贵,区区几件玉器又算得了什么?〃蔡京就是这样辅佐君王的。北宋的灭亡,蔡京、高俅出力甚多。其实历朝历代,哪个朝代这样的奸臣少了?

    拿下了胡亥,赵高已经胜券在握。接下来他要说服的是丞相李斯。

    李斯是楚国人,生于楚国的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年少时,为郡小吏〃。他的人生转折发生在他的一次偶然感悟,十分有趣的是,他的这次感悟竟然是由两种老鼠的对比得来。他首先看到的是厕所中的老鼠,这些老鼠以粪便中的残物为食,肮脏不堪。不仅如此,每当有人或狗走近,这些老鼠就惊慌失措,仓皇逃窜。后来又有一次,李斯看到了粮仓中的老鼠,同厕所中的老鼠相比,粮仓中的老鼠住在房中,没有人和狗的侵扰,个个肥大白皙,过着神仙老鼠般的生活。同样是老鼠,两者差别竟有如此之大,李斯顿时受到极大的震撼,瞬间悟道:〃人有贤明与不肖,如同老鼠处在仓中与厕中,完全取决于所处的不同位置而已。〃李斯毅然外出求学,从此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

    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群雄并起,思想学术上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派学说争奇斗艳,一片繁荣景象,是中国学术思想的黄金时代。李斯求学的对象是著名的学者荀子。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的学问融合道、儒、墨、法、名辩、阴阳各家,集各家学术之大成。李斯得名师栽培,不久便学成出师。经过仔细考察和分析,李斯将希望寄托在秦王身上,离楚赴秦。

    李斯入秦,正赶上庄襄王去世,政务由丞相文信侯吕不韦主持,于是李斯投到吕不韦府中。很快,李斯就崭露头角,得到吕不韦的赏识,吕不韦将他推荐给了秦王赵政,深受秦王重用。

    秦王用李斯之计,〃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大概是在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左右;李斯被任命为左丞相,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成为帝国政府中仅次于皇帝的权势人物,显赫无比。李斯的儿子都娶秦公主为妻,女儿也都嫁与秦的公子,并且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太守。到始皇第五次出巡死在沙丘,李斯已经混迹政治三十多年了。

    李斯的书法

    当李斯看到厕鼠和仓鼠心有所悟,立下自己的人生志向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青年了,对权位的极度渴望开始逐渐磨灭道德在李斯心中的地位,为了权位,没有什么是李斯不敢做的。道德不再是内心的约束,而是权位的交易品。他以自己的良心和道德为代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这点从李斯害死自己的同学韩非时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李斯与韩非的故事和大家熟知的庞涓与孙膑的故事非常相似。当年庞涓孙膑同学于鬼谷子,庞涓出山后在魏国大显身手,一时间风光无限。恣意于荣华富贵中,庞涓内心总有一丝不安。这种不安起因于他的同学孙膑,庞涓自知所学不精,远不及孙膑,自己现在可以得享大名,但若孙膑他日出山,势必光芒万丈,盖过自己,到那时不但自己的名誉,而且自己辛辛苦苦追求的荣华富贵将付诸东流,犹如南柯一梦,化为泡影。长痛不如短痛,庞涓暗地里派人将孙膑接到了魏国,推荐给了魏惠王,接下来庞涓开始在魏惠王耳边搬弄是非,挑动魏惠王将孙膑膑足黥面。孙膑后来偷偷见到了齐国使者淳于髡,说动淳于髡带自己逃离魏国,这才侥幸逃脱了庞涓的毒手,否则继续留在魏国,早晚死于庞涓之手。

    韩非就没有孙膑那样好的运气了。当初秦王赵政读到韩非的《孤愤》、《五蠹》,喟然叹息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待到韩非来到秦国,却是求之如珠玉,弃之若敝履,将韩非冷藏起来。李斯早就窥伺在侧,待机下手,如此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自然不会放过。李斯知道秦王赵政看重韩非的才华,能打动他的就只有忠诚问题,只有让秦王认为韩非始终心系故国,不会真心为秦国效力,才能将韩非置于死地,于是在秦王赵政耳边大吹阴风:〃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当初韩国奸细郑国受密令入秦,以修筑郑国渠消耗秦国国力,事泄后,秦王大逐他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便有了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如今李斯却用当年他极力反对的谬论来陷害自己的老同学韩非了。秦王赵政听完李斯的话后,便将韩非下到大牢。韩非沦入人间地狱,尚存有上书自辩的想法,结果李斯乘胜追击,落井下石,坚决不给韩非东山再起的机会,直接给韩非送来了毒药。韩非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仰药自尽,一代大师就这样毁于李斯之手。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9节:狼狈为奸(3)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李斯后来遭赵高诬陷,惨死于五刑之下,便觉得他有多么可怜,因为他是受害者便臆想李斯的人品有多么高尚,把李斯看成一个殉道者。从品德上讲,李斯赵高两个人五十步笑百步,李斯并不比赵高好多少。从政治上讲,既然李斯选择与赵高同流合污,策划了沙丘政变,那么李斯便应该清楚与赵高、胡亥狼狈为奸可能带来的悲剧下场。李斯后来的惨剧便是他当年政治投机的代价。

    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还是来分析沙丘之变时的李斯吧。赵高前去诱惑李斯的时候,李斯讲了这样一段话:〃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强调了始皇对他的知遇之恩,说得倒是颇为动容。可是这是李斯的内心真实想法吗?他所谓的始皇恩义,我们无法肯定或者断然否定,只能说或许有吧,但即便有,在李斯的心里又占多大的分量呢,尤其是在沙丘之变这紧要关头?李斯这样一个可以对老同学下毒手的人,会对一个死人尽忠,会把尽忠职守与以后的荣华富贵相提并论吗?所以,赵高没用几句话就彻底击碎了李斯的面具。不要看李斯表现得痛不欲生,说不定他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心里正琢磨着怎样为自己谋得更好的前途呢。

    李斯最担心的就是眼前的荣华富贵不保,赵高所说的一旦扶苏继位,就将任用蒙恬为丞相的话,句句击中李斯的软肋。赵高显然摸准了李斯的脉搏,所以他和李斯的对话虽然比自己和胡亥的对话要长得多,难度反倒要小。同样是诱惑与恐吓威胁并用,其中恐吓威胁的话要占大多数。李斯终于没有战胜自己的欲望贪念,〃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就此缴械投降,做了赵高和自己欲念的俘虏。

    李斯的屈服显然早在赵高的意料之中。赵高在向胡亥汇报自己同李斯的谈话结果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臣请奉太子之明命以报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既是对胡亥的奉承,也是对丞相李斯的蔑视。这是赵高第一次出手,轻易便取得成功,显然是对赵高的巨大鼓舞。赵高后来敢向元老重臣李斯下手,并最终置李斯于死地,乃至此后的肆意妄为显然是以这次成功为心理基础的。

    至此,整个政变的密谋完成,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政变计划的实施了。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10节:倒行逆施(1)

    4。倒行逆施

    赵高、胡亥、李斯三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一场针对公子扶苏、蒙恬和蒙毅的阴谋随即展开。接到伪诏,扶苏痛痛快快地自杀了,留下了有力无处使的蒙恬和蒙毅。伴随胡亥登基的,是他的兄弟姐妹的惨死和重法苛役。在赵高、胡亥和李斯的倒行逆施下,始皇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大秦帝国很快就风雨飘摇,人心思乱,挽救大秦帝国的最后机会就此葬送在赵高、胡亥和李斯的手上。

    结成联盟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修改遗诏。经过赵高、李斯、胡亥三人的通力协作,一份截然不同的遗诏很快出炉,内容如下:〃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赵高利用自己保管玉玺的职权,将伪诏变成了形式上合法的诏书,而后由胡亥的门客送往扶苏和蒙恬所在的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

    三年前,始皇坑儒四百六十余人于咸阳,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大怒,命扶苏离开咸阳前往上郡蒙恬军中监军。

    蒙恬祖上原是齐国人,自蒙骜入秦为秦国效力,到蒙恬时已经是第三代,皆是功勋卓著,战功显赫。蒙恬受命北逐匈奴,夺得河套一带,而后领军修筑长城,驻守北边。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深受始皇重用,〃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现在我们将双方的实力进行一下对比。胡亥一方,优势在于他们封锁了始皇驾崩的消息,而且可以利用他们手中掌握的玉玺和兵符假传圣旨,而这些伪造的圣旨具有至高无上的效力。李斯多年为相,在朝中的名望无人能及。弱点在于,他们是在说谎,谎言一旦被揭穿,他们立时土崩瓦解。扶苏一方的优势在于扶苏的身份,而且他品行端正,宽厚仁爱,深得民心,蒙恬则手握重兵。弱点在于,他们不知道始皇去世的消息,信息严重不对称,而且扶苏为人迂腐,〃厚黑学〃的造诣太浅。对比之下,双方各有所恃,势均力敌。而始皇驾崩的消息和扶苏的性格就是其中的关键,如果胡亥、赵高和李斯能充分利用这一点,最大限度地借用始皇的名义和权威,那么胡亥一方就赢了。如果扶苏不相信赵高发来的伪诏,要求死也要死个明白,或者率军回咸阳上诉,那么胡亥、赵高、李斯一方必败无疑。

    说到底这是一场冒险。对胡亥等人来讲,最坏的一种情况就是扶苏接到遗诏后拒不执行,那么胡亥一方就无计可施,只能等着斧头落在自己脖子上了。他们赌的就是扶苏的性格,赌扶苏是个乖乖听父亲话的好孩子,哪怕父亲让他去死,他也会照办不误。这样的孝心一般人是不会有的。舜的父亲瞽叟不喜欢舜,几次三番谋害他,舜也并没有将自己的脑袋乖乖送到自己的父亲的斧头下。就连〃圣人〃孔子也曾说过〃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话,所以胡亥等人的计策相当冒险。

    偏偏扶苏就是那种打着灯笼都难找的极度孝顺的好孩子。扶苏接到胡亥送来的诏书,立时大哭,回到内室就要用胡亥〃赐〃给他的宝剑自裁。蒙恬见事不妙,及时上前拉住了他,开导他说:〃始皇陛下如今在外巡游,太子未立,而命令臣下率众三十万戍守边疆,并派公子前来监军,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如今不过来了一个使者,公子你就听命自杀了,谁能保证其中没有阴谋诡计?唯今之计,不若上书始皇,如果始皇真的降旨命我等自杀,那时再死也不迟。〃

    就在两人对话的时候,使者等的不耐烦了,生怕夜长梦多,开始催扶苏抓紧时间上路。扶苏该听的不听,不该听的却听了,说了最后一句话:〃父皇赐我自尽,还上书请示什么呢?〃就此伏剑自杀。

    一份诏书,一把宝剑,一个使者,简简单单的组合,胡亥等人政变的最大障碍就这样消灭了,简单得令人吃惊,扶苏会这么听话也令人吃惊。

    扶苏品质高洁,绝对算得上是〃三好青年〃,却连背父不孝这样一点委屈和挫折都忍受不了,根本不适合做一个掌管天下的皇帝,也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领导人,更说不上优秀了。秦亡于胡亥,亡于始皇,其实也亡于扶苏。扶苏的听话就是错,他的仁弱就是罪。扶苏死后,蒙恬孤立无援,即便起兵也师出无名,不得已束手就擒。将大秦帝国拱手让与胡亥、赵高这些暴君奸臣的,就是自负仁孝、敦厚爱人的扶苏。扶苏不顾自己的责任,弃子民而慕虚名,舍本而求末,实乃大秦帝国的罪人。

    始皇一代枭雄,选定的继承人却是这般模样。始皇泉下如果有知,看到扶苏这么听自己的话,不知会作何感想。无独有偶,千载之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选定的继承人建文帝也是一副〃菩萨心肠〃,竟然下令士兵在战场上不准伤害起兵夺位的叔叔朱棣,结果朱棣靠着这道护身符逃过了数次危难,四年后将菩萨心肠的建文帝从皇帝宝座上撵了下来。

    扶苏死后,蒙恬失去了依托,无法号召士卒起兵,手中空有三十万大军,无力回天。蒙恬不愿就这样冤死,只好将兵权交与副将王离,束手就擒,被软禁在上郡阳周县。胡亥派李斯手下舍人出任护军都尉,代替扶苏监军。一代名将,没有死于战场,最后却死于政治阴谋,真是可惜。

    从发出诏书至接到使者的回报这段时间,李斯、赵高和胡亥不敢马上回咸阳,用辒凉车密载始皇遗尸绕行上郡,意在威慑扶苏和蒙恬。始皇驾崩的时候正巧是暑天,遗体很快就腐烂发臭,于是胡亥等人下令买来一石鲍鱼放在车上,以掩盖尸体的臭味。

    当时技术条件落后,又兼出行在外,事发仓促,要将始皇的遗体保存完好确实不易。不过,在尸车上加载一石鲍鱼,来个以臭治臭,实在是掩耳盗铃的拙劣举动。只要稍有脑子的人就会想到,始皇如果身体安好,又怎么会容许自己的车上有如此臭味,更不会命人买来一石鲍鱼来个臭上加臭。想到归想到,敢不敢说出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此隐秘之事,知道得越多便越是危险,这些大臣乐得视而不见。如此蹩脚的鲍鱼计能够得逞,全应归功于君主专制制度下的特有心态。

    接到扶苏自杀的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三人大喜,立马赶回咸阳,为始皇发丧,葬始皇于骊山,胡亥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称二世皇帝。赵高高升为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李斯得保丞相职位不失,皆大欢喜。整个政变过程里,除了胡亥、赵高、李斯、扶苏、蒙恬、蒙毅这几个人,朝中其他大臣根本没有意见和举动,乖乖地接受了现实。这也是君主集权制的悲哀,为人臣者完全丧失了个人的政治主动性和责任感,沦为只知听从命令的奴隶。

    至此,赵高、胡亥、李斯三人密谋的政变成功。

    每一次政变都不免伴随着流血和痛苦。扶苏死后,尚有蒙恬、蒙毅两兄弟需要处置。如何处置蒙恬、蒙毅,胡亥与赵高产生了分歧。胡亥与蒙恬、蒙毅并无仇怨。扶苏自杀后,胡亥便有意释放蒙恬。赵高惟恐蒙恬、蒙毅东山再起,必欲除之而后快,施展他的拿手好戏,抓住胡亥最忌讳的继承人问题,在胡亥面前百般诋毁蒙毅,他是这样对胡亥说的:〃我听说先帝早就想要立您为太子,而蒙毅则说不可。蒙毅明知陛下您贤明而横加阻拦,这是对您的不忠。依我之见,不如诛之。〃胡亥虽没有依赵高的意思去办,却颇为心动,下令将原本外出为始皇祈福祭祀的蒙毅囚禁于代县。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11节:倒行逆施(2)

    等到胡亥继位为帝,对赵高更为倚重,赵高借势〃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终于打动了胡亥。

    就在胡亥、赵高磨刀霍霍的时候,子婴赶来劝谏。(子婴的身份史书记载比较混乱,〃二世之兄子〃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总之,子婴说话还是有一定分量的。)子婴提醒胡亥,杀掉蒙氏兄弟将会〃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希望以此打动胡亥。但是,现在的胡亥已经听不进除赵高以外任何人的话。

    胡亥随即派人前往蒙毅拘禁地代县,宣布了赐死的恩诏。蒙毅愤愤不平,向使者大诉委屈。使者奉胡亥之命前来监督蒙毅自尽,深刻领会了胡亥这位最高领导的意图,哪里会费心听蒙毅诉说冤屈。他见蒙毅不肯乖乖就死,就帮了蒙毅一把,送蒙毅上了路。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死亡的命运很快降临到蒙恬身上,除蒙恬最后是吞药自杀外,整个过程同蒙毅之死如出一辙。

    胡亥得位不正,虽然骗得扶苏自杀,又赐死蒙恬、蒙毅,仍不自安,时刻担心自己的宝座会被人夺走。继位第二年,即二世元年春,胡亥仿始皇例,外出巡游,以示强于天下,震慑四方。不过这次出巡并没有解除胡亥内心的焦虑,他召来赵高,密谋如何巩固皇位。他的担心主要有两点,一是大臣恃强不服,二是诸公子存有夺位之心。赵高很清楚胡亥的忧虑,回答道:〃我原本出身贱民,幸得陛下赏识才有了今天的地位。那些大臣素来瞧我不起,表面上顺从于我,心里却不服气。陛下应该推行重法,使群臣无暇从事阴谋诡计。如今陛下出巡,正好借机拿那些犯错的郡县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