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太子而死,所以我们四人就来了。〃
四人退下后,刘邦指着四个人的背影对身边的戚夫人说:〃我本想更立太子,奈何太子有这四个人辅佐,羽翼已成,无法改动了。〃在戚夫人的涕泣声中,刘邦悲歌一曲,起身离去,废太子的念头就此打消。
商山四皓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刘邦驾崩于长乐宫,太子刘盈继位为帝,这就是惠帝,吕后变成了吕太后。这场太子之争,终于还是吕后赢了。
刘邦的长陵
已经失去刘邦宠爱的吕后何以能扭转颓势,在这场太子之争中最终胜出?
能够让刘邦改变主意的当然不是单纯的商山四皓这四个老头,这四个老头不过一把老骨头,名望虽然有一点,可是年纪大得很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过去了,而且在朝中也没有什么势力和关系网,刘邦自然不会因为这四个老家伙的出现而改变了萌生已久的念头。真正打动刘邦的是这四个老头对刘邦说的一句话:〃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这句话就太厉害了,深得中国人说话的妙处和诀窍,在关键和重要地方使用模糊无法查证的字眼,杀伤力大而又让人无从辩驳。〃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也就是说所有人或者绝大多数人都愿意为太子效死力,难道刘邦还能派人到大街上做个问卷调查?而且这种话在四个老妖怪似的老头嘴里说出来,更由不得人们不信了。要知道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人生七十古来稀〃,能够活到八十多岁还这么精神矍铄可是少见的很。
这种说话的诀窍被后人习得或者自行悟出,往往成为杀人于无形的利器,不知有多少人或身败,或名裂于这种〃艺术〃之下,直至近日,仍是令人谈之色变。
在对刘邦施加影响方面,戚夫人并没有输给吕后,反倒是远超吕后。戚夫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直接从刘邦那里入手,大吹枕头风,天长日久,磨得刘邦变了心思,连群臣,包括张良劝谏都无法令他改变主意,戚夫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吕后在施加影响方面就逊色多了,根本无法与戚夫人媲美,她能够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很大程度上是靠了张良的出谋划策。张良没有出主意之前,吕后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可以说没有张良的这条计策,就没有吕后的胜出。吕后的胜利其实是张良的胜利,不过,张良的胜利其实也是吕后的胜利。在汉初所有人当中,谁的智谋还能超过张良?吕后能够找到张良,软硬兼施下得到张良的妙计,这本身就是一场胜利。何以不见戚夫人找张良出谋划策?
第二编 诛吕之役 第22节:鸟尽弓藏(1)
3。鸟尽弓藏
保住太子的地位,这是吕后保权的第一步,而保太子就是保自己。在太子之争最终解决一年前,吕后初露峥嵘,开始插手政治,帮助刘邦干脆利落地处理掉了韩信和彭越两个大功臣,出手不凡,显露了她的铁腕手段和刚毅性格,令人刮目相看。这种才能和魄力,是擅长歌舞的戚夫人所不具备的,刘邦最终放弃了改立太子,与吕后显露的政治才干不无关系。
吕后杀掉韩信和彭越,在历史上大大有名,也是吕后受人诟病的一大罪状。韩信和彭越乃是大汉开国功臣,有大功于汉,尤其是韩信,更是开国三杰之一。如果没有韩信,仅凭刘邦的军事才能,是万万赢不了项羽的。待到收服齐国,韩信已经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地位举足轻重。面对项羽〃反汉与楚连合,参分天下王之〃的诱惑,韩信态度鲜明地加以拒绝。而后齐人蒯越出于个人目的,也来劝说韩信按兵不动,三分天下,韩信经过考虑,认为〃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一月,韩信、彭越赶来与刘邦会合,刘邦这才转败为胜。十二月,项羽被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以南的沱河北岸),随后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当月,刘邦就故伎重施,驰入韩信军中,夺了韩信的军权。次月(指的是汉五年正月。我们在《沙丘之变》中曾经做过说明,秦和汉初的历法与汉武帝之后不同,一年的开端是当时的十月而不是我们熟悉的一月。这点需要读者加以注意),韩信由齐王徙为楚王。汉六年,有人向刘邦报告韩信谋反,刘邦伪作出游,等到韩信前来谒见时,就将韩信绑了,扔在车上带回了长安,韩信就由楚王变成了大家熟知的淮阴侯。
被抓的时候,韩信感慨地总结道:〃果如他人所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已定,我自然就会像狗一样被烹掉啊。〃刘邦回过头来对他说:〃有人告你造反,你就不用说了。你造反是很明显的事。〃曾经叱咤风云的韩信顿成俎上鱼肉。
新建的淮阴侯庙
是谁上告韩信造反呢?很遗憾,《史记》和《汉书》中都没有记载,只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上书中有没有举出韩信造反的真凭实据,同样不得而知。《史记》中关于某某不知姓名的人上书、告密、进谗言、诋毁他人的记载所在多是,向我们充分展现了政治的阴暗和政治人的卑劣。不能排除刘邦才是上书者的背后指使者的可能,因为稍后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刘邦是如何指使人上书诬告彭越谋反的。
至少从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开始,刘邦萌生了对韩信的恨意。这一年,韩信势如破竹平定了齐国,向刘邦提出要做〃假齐王〃来震慑新降伏的齐国,而刘邦这时正被项羽困在荥阳,狼狈不堪。焦头烂额的刘邦接到韩信使者送来的书信,顿时火冒三丈,骂道:〃我被项羽困在这里,日夜盼望着你韩信来救我,没想到你竟然要自立为王!〃刘邦身边的张良和陈平一看刘邦又气昏了头,口不择言了,马上踩了刘邦一脚,附在刘邦耳边说道:〃我们如今处境艰难,能阻止得了韩信称王么?不如借机封韩信为王,否则,恐怕祸乱立至。〃刘邦马上回过神来,改口说道:〃男子汉大丈夫,做什么假王,要做就作个真王!〃于是派张良带着印信到了齐国,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和彭越这才率兵前来相助,打败了项羽。汉初,刘邦总共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韩王信、赵王张耳、齐王韩信(后改为楚王)、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英布)、燕王臧荼、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芮。总体来讲,再次形成了春秋的局面。刘邦分封诸位异姓王,乃是不得已而为之,他的本意乃是家天下,而不是现在的与功臣们共有天下,因此削封是刘邦的必然举措。既然刘邦有心要除掉韩信,那么理由和时间以及地点就根本无关紧要,随时随地随便一个理由都可以让刘邦下手。
第二编 诛吕之役 第23节:鸟尽弓藏(2)
汉淮阴侯韩信故里碑
韩信要求封赏的时机和手法虽然不恰当,不过以他的功绩来讲,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他所希望的不过是像西周分封那样,王位宗祠传之不绝。但就是这个正当要求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皇权的最高性、唯一性和排他性已经容不下功臣封王的想法。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却只有皇帝一个人才有资格获得全部,而其他人就只能通过皇帝获得荣华富贵。虽然总体原则是论功行赏,但是行赏的前提是〃赏〃不能威胁到中央皇权,超越了这个临界点,必然会引起皇帝的猜忌和疑虑。王国对于中央皇权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王国掌管一个郡或几个郡,而侯则只有一个城,两者的实力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所谓功高不赏,韩信等人就是因为功劳太大而有今日之祸。
韩信是个豪杰,〃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韩信当初的胯下之辱恐怕极少人能够做到,不过韩信却缺少一份知人之明,缺乏对天下形势的透彻了解,也没有认清人性的险恶。在军事上,韩信是个无人能比的天才,在政治上,他却是个不及格者。
后世很多人曾经评论过韩信,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当初韩信能够低调做人,那么还是可以保全自身的,刘邦和吕后也不至于对他下毒手。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结尾就说道:〃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司马迁在这点上却错了,韩信真正有了反意是在他被冤枉谋反,被降为淮阴侯之后,过错首在刘邦而不是韩信。况且,刘邦和韩信的冲突根源不在于态度,而在于实力,只要韩信具有威胁中央政府的能力,刘邦就一定会处心积虑地消除韩信这个隐患。我们在《沙丘之变》这一章里也提到过,在中国,皇权高于一切,个人劳动果实得不到有效的公正的保护,帝国最高统治者往往毫无根据、毫无理由地剥夺他人的劳动果实,当初许与韩信等人的恩赐根本就靠不住。
想当初,刘邦对韩信是多么亲切和热情啊,不但拜他为大将,而且〃解衣衣我,推食事我,言听计从〃,简直就是把韩信当成了自己的亲兄弟一般。一旦利用完了,马上就拉下脸来。古人对于自身衣物是十分看重的,认为与自身一体,所以《红楼梦》中有蒋玉菡与宝玉互换腰带的情节。这种让对方产生自己无比重要和亲近的感觉,这种将自己的贴身衣物赠予别人的做法,就被刘邦巧妙用作了政治手段,里面已经没有半点感情,剩下的只有利益和阴谋。可怜的韩信还把刘邦的表演当成了他的真情流露,将刘邦的这番〃心意〃记在心头,念念不忘。这倒不是刘邦的专利,政治家都是天才的表演家,政治人物修炼到一定程度,都会将这种手段运用得纯熟无比,游刃有余。
〃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沦落到这种地步,原本没有反心的韩信也开始考虑造反。韩信找到了即将去做钜鹿郡守的陈豨,与他约定共同谋反。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陈豨果然反了。刘邦率军亲征,韩信便称病不从,准备矫诏赦免囚犯,攻打吕后和太子刘盈。不料,行动还没有开始,韩信就被人告发了。吕后急召萧何商量对策,萧何献计派人诈称陈豨已死,召列侯群臣进宫祝贺,等韩信来了之后立即逮捕。萧何亲自出马,在他的极力劝说下,韩信来到了宫中,立即被缚,随后被杀于长乐宫,三族被夷。这个〃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西汉开国武将中的第一功臣就这样死在了吕后和萧何之手。
韩信的塑像
后人对于韩信死在吕后手里相当不满和愤恨,人们对她的讨厌,大概是从这时开始的。出于对弱者的同情,人们首先会在心里天平上倾向于受害者一方。此外,除了为韩信的遭遇鸣不平外,恐怕很大的因素是因为吕后是个女人,这大大损伤男人莫名其妙的自尊和原本就不足的自信,大家觉得当时中国最优秀男人之一的韩信竟然输给了一个弱不禁风的女人,让一个女人占了上风,因此特别不忿和没有面子。于是就有人编造说刘邦与韩信的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的三不杀约定,说吕后绕过了这三不杀,把韩信用布兜起来,用竹签刺死了。通过这个故事,吕后的恶毒被进一步强化了,后来的人也更加讨厌吕后,这样便发泄了心头的愤懑。
刘邦听到韩信被吕后所杀,〃且喜且哀之〃。这个〃喜〃字就完全透露了刘邦诛杀韩信的意图。韩信被杀的时候,刘邦还在外地,吕后的举动,包括夷灭韩信三族,完全是自作主张,刘邦事先并不知情,但刘邦容忍了吕后的行为,因为两者在诛杀功臣的问题上立场是一致的。所以,吕后杀了韩信就相当于刘邦杀了韩信,并无二致。
如果杀韩信是因为韩信密谋造反,意图诛杀吕后和太子刘盈,吕后的行为还可以算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卫行为,那么她杀彭越就是完全自发主动的了。
彭越当时是梁王,刘邦平定陈豨叛乱的时候,命彭越一起出兵。彭越称病,命部将将兵前往。刘邦借机大怒。不久,彭越手下的太仆(掌管车马)向刘邦告发彭越谋反,刘邦于是派人袭捕彭越,并将彭越贬往蜀地。彭越走到〃郑〃(今陕西华县东)这个地方,正巧遇到了吕后。彭越见到吕后,就开始哭着诉说自己的委屈,求吕后跟刘邦通融一下让他回老家。吕后当即就答应了,将彭越带了回来。回来后,吕后就对刘邦说:〃彭越是个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陛下把他迁往蜀地,这不是给自己留下祸根么?不如趁机杀了他。〃刘邦深以为然。于是吕后安排自己的舍人上告彭越谋反,于是彭越被灭族,自己真的回老家了。
吕后玉玺
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冤案。我们从《史记·魏豹彭越列传》中根本就找不到半点彭越谋反的证据,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刘邦将彭越定罪。原本是可以逃得一命的彭越偏偏在路上碰上了吕后这个死神。彭越后来被剁成肉酱,这些肉酱被分赐各诸侯。这种阴损狠毒的主意,想来必是出于吕后,用意值得深思。将彭越的肉酱分给各个诸侯,自然是杀鸡给猴看,震慑各个诸侯,但更深层的用意却是逼反不甘任人鱼肉的诸侯们。果然,淮南王黥布见到彭越的肉酱后,〃大恐〃,开始秘密集结兵力,伺机造反。
真是一条好计策啊。吕后深知刘邦已经是风烛残年,刘邦在世的时候,那些诸侯们还不敢轻举妄动,一旦刘邦驾崩,凭刘盈和吕后的威信,根本就镇不住这些久经战阵的元老功臣,所以吕后要趁刘邦在世的时候,尽量铲除那些图谋造反和有能力造反的诸侯,尽量为刘盈和自己坐天下扫清障碍。到刘邦死的时候,韩信、彭越、陈豨、黥布这些能够形成威胁的诸侯都被依次拔掉了,吕太后的时代正式开始
第二编 诛吕之役 第24节:只手遮天(1)
4。只手遮天
对韩信和彭越的一击即中让吕后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也让吕后更为沉迷于权力的残忍和血腥。刘邦死后,只有十七岁的太子刘盈即位。刘盈天性仁慈柔弱,一切权柄都操在吕后手中,吕后开始大展淫威。刘邦的姬妾,除了一个不受宠的薄姬之外,其余的全部幽禁在宫中,不得出宫。其中遭遇最为悲惨的要算是曾经与吕后争夺太子之位的戚夫人以及她的刘如意,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很快降临到戚夫人母子头上。
令人费解的是,刘邦生前十分宠爱戚夫人和刘如意,到死前除了给已经封为赵王的刘如意安排了一个好相国周昌外,竟然再也没有其他的保护措施,任由这对母子受吕后欺凌。也许刘邦不能相信吕后会那么丧心病狂,但刘邦没有想到的是,吕后现在已经不是刚出嫁时的吕雉,而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疯狂女人。
很快吕太后把戚夫人囚入永巷。永巷,是一般宫女居住的地方,也是幽禁妃嫔、宫人的处所。秦汉设有永巷令及丞,掌后妃宫女及宫中狱事,隶属九卿之一的少府。吕太后为了报复和羞辱戚夫人,将她关到了永巷,加之以舂刑,剃光她的头发,让她穿上囚犯的赭衣,罚服舂米等杂役。
戚夫人瞬间从天堂跌入地狱,不由得悲从中来,一边舂米,一边唱道:〃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唱着歌的戚夫人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自己正在犯一个天大的错误。吕后对她和刘如意恨之入骨,这种歌岂是能唱出来的?唱出来又岂能不被吕太后知道?这不是自掘坟墓吗?果然,吕太后得知后勃然大怒,骂道:〃你还想依靠儿子翻身?〃马上派人召刘如意从封地到京城来,准备杀掉。
刘邦为赵如意设置的唯一一道保险好歹发挥了一点作用,吕太后的使者前后跑了三趟,都被周昌毫不客气地给挡了回去。但是,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周昌护得了刘如意一时,护不了他一世。吕太后大怒之下,先将周昌从赵地召到了长安,而后再派人召刘如意前来。失去周昌保护,刘如意只好乖乖往长安而来。惠帝看出吕太后用心不良,亲自出马抢先将刘如意接入宫来,尽可能地保护他,连饮食起居都与刘如意一起。吕太后投鼠忌器,急切间不得下手。不过时间长了,百密终有一疏,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十二月某日清晨,惠帝早起外出打猎,刘如意年龄毕竟小,没有起床一起去。吕太后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马上派人送来了毒酒。惠帝黎明回来的时候,刘如意已经死了。
到了夏天,吕太后终于对戚夫人下毒手了。她命人截断戚夫人的手脚,挖掉眼珠,熏聋耳朵,灌进哑药,并将戚夫人关进厕所,还给现在的戚夫人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人彘〃。这种恶毒残酷的行径,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是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数日后,吕太后召惠帝来看〃人彘〃。汉惠帝一问才知道,这个〃人彘〃竟然是他父亲生前最为宠爱的妃子戚夫人,顿时大哭,随即病倒。一年多后惠帝才告痊愈。病中,惠帝派人对吕太后说:〃这种事情不是人能做得出来的。我作为太后儿子,再也无法治理天下了!〃从此日日饮酒作乐,不再处理政务。
第二编 诛吕之役 第25节:只手遮天(2)
在吕太后所有的〃事迹〃中,恐怕要数这一件最令人发指了。因为这已经超出了一般政治斗争的范围,这种丧心病狂的举动用现在的话说,是严重的反人道罪行。吕太后从一个纯朴的农家妇女一步步转变为疯狂的杀戮者,一个嗜血的恶魔,到这里终于登峰造极,无以复加了。
人们禁不住要问,何以吕太后会做出这等令人发指的行为?是感情的缺失,是嫉妒和由嫉妒引发的仇恨吗?这当然是原因之一。我们上面提到过,吕太后多年的艰辛劳作,两年的人质生活,换来的却是丈夫的喜新厌旧,换来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儿子的地位危机,当一个女人被仇恨笼罩的时候,她所做的必定是骇人听闻、惨烈无比的。这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类似〃第三者〃角色的刻骨仇恨,吕太后加诸戚夫人身上的暴行,首先要从这方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