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缺少商、周以前的编年史,并不否定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地位,每个炎黄子孙,都可以到古老的神话传说那里挖掘宝藏,以升化自己心中的“五千年”文明情节。
有文字以来记载的传说和神话里,既有不可磨灭的事实,也有明显的荒唐。后来解读的人,有的把事实幻化成了荒唐,有的可能从荒唐中剥离出来了事实。随心所愿,有何不可?
远古有多远?三国时的学者张揖编辑的《广雅&;#8226;释天》中说:“天地辟设,人皇以来,至鲁哀公十有四年,积二百七十六万岁。”鲁哀公距今约2500年,可以忽略不计,单这276万年,已经难以让人想象了。要按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提出的新说法,当今世界的人类起源于20万年前,迁徙到中国只不过三、五万年前的事。原居民都死光了,这些新移民谁还操心当地的陈年旧事?你说荒唐不荒唐?
我却感到这个数字很有意思。古人的这种推测,与当今学术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年头暗合。毛泽东的诗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判别是人还是猿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看会不会大量使用和制造工具。学术界认为,人类约诞生于300万年前;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非洲的奥杜韦峡谷发现的,距今约260万年。从此时起,人类社会就进入了旧石器时代。276万比260万年多出16万年,应该在合理的测量误差范围之内。我们只能这样说,古人的推测恐怕是没有什么根据的,但人家并没有说过头话。
再往近处说。三国时有个叫谯周的史学家、天文学家(他在《三国演义》里出现过)说:“伏羲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娲,女娲之后五十姓至神农,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传说“伏羲制嫁娶,”说明伏羲之前的男女交配是随意的,没有任何限制。到伏羲时才制订“同姓不婚”的戒律。“姓”字从“女”、从“生”,也就是说,同一个女人生的孩子为一“姓”。就如同我们的〈婚姻法〉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相互结婚一样,伏羲的“婚姻法”也只限制到亲兄妹之间不能交配。因此可以说,谯周这里所说的一姓,实际上指的是一代或一世。如果把它和后来的“姓”相提并论,就谬之远矣。古时一世一般按30年计算,这样算下来,从伏羲到炎帝共5580年。
从古到今,一般都把炎帝和黄帝作为同时代的人。炎黄时代距现在有多远呢?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把黄帝4609年,即公元1911年定为中华民国元年。这个说法应该是比较权威的了,我们也没必要去论证了。说句题外话,这几天陈水扁放出话来说,台湾要改成公元纪年,以此与大陆划清界线,推动“台独”。鬼话!大陆早在1949年就采取公元纪年了,但从来就没有和台湾划清过界线。
这样,伏羲时代距我们现在的年头就可以计算出来了,是10284年,我们可以约略称为一万余年。一万多年前,按考古学分期的说法,已经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此,人类经历了二百多万年的沧桑之旅,终于看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曙光。人们在一万年前的石器中发现了石箭簇,与伏羲制弓矢、教民渔猎的传说相吻合。另外,据古自然地理学提供的资料说,进入第四纪的三百万年来,世界上有过四次大的冰川期。最后一次冰川期在一万八千年前达到最大限度,而在一万一千年到一万年前结束,中间起起伏伏,有过十二次小的间冰段。正是冰川期的结束,间冰期的到来,气候变暖,使得冰川融化,江河横溢,海平面升高,发生海浸,近海大陆的低洼一片汪洋。世界上有不少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有关于洪水的故事,伏羲女娲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这不应该看作是巧合,而是说明神话传说中的确包含着真实的信息。
从伏羲制订“婚姻法”,到女娲继伏羲为王的传说看,当时的社会形态已经从原始群进入母系氏族社会。从此,人类在女性领导者的统治下,过着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生活,发明并开创了整个陶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并逐步建立起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五千年之后,也就是到了炎黄时期,母系氏族公社开始瓦解,以黄帝为代表的男人借社会动乱之机夺取了领导权,轰轰烈烈直到如今。又五千年过去了,女人们终于发出了夺回权力、再掌乾坤的诉求。社会是否该轮回了?不然,男女平分秋色总是应该的吧!
这章交代了炎黄所处的时代坐标,下一章该翻翻他们的档案了。
炎帝小考
考究我们的老祖宗,上古时有“三皇五帝”之说。再造人类的伏羲、女娲和开创农业生产的神农氏,是公认的“三皇”组合。后世也有把女娲排除在外、而以发现火的使用者燧人氏取而代之的,作者窃以为有性别歧视之嫌,不敢苟同。这并不是说火的使用发明不重要,而恰恰相反,是因为它太重要了,但是也太遥远了,我怕人类的记忆远不可及。
到目前为之,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的用火遗迹,是世界上最早的、得到确认的古人类用火遗迹,距今约60万年。此外,据称在陕西兰田的公王岭遗址,也发现了用火的痕迹,距今已超过80万年。火的使用是人类第一次学会了利用能源,掌握了在残酷的环境中赖以生存的能量武器。我们尚不知道,这时是否出了个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还是只能取用天然火种,但仅仅开始用火这一举动,就在人类进化史上立下了一个里程碑。加热过的食物更容易被吸收,大大增加了人体的热量,从此以后,人类机体从内到外都会加速进化。第四纪是以冰川为特征的地质时期,古人类围着篝火渡过了冰天雪地的漫长岁月。火成了当时最尖端的武器,远比今天的激光武器管用得多,人类在与蛇虫猛兽的搏击中占据了优势。他们举着火把冲进山洞,把野兽从里面轰出来据而有之,从此才有了可以躲避风雨的家。传说古人穴居,大概是从使用火开始的。如果燧人氏真的发明了钻木取火专利,应该在“三皇”之上设一“太皇”宝座,面南而坐者非燧人氏莫属。
神农虽荣列“三皇”之一,也有骄人的业绩,却没有个象样的传记,就连他和炎帝究竟是什么关系也没弄清楚。有人说,神农和炎帝是不相干的两朝君王,神农在前,炎帝在后。前文提到谯周的那段文字就是这么说的。第二种说法是较为普遍的,认为神农即炎帝。综观各种史料和今人的研究成果,我认为,神农氏只是炎帝族团中的一个部落,其部落首领在炎帝部落集团存在的中后期,代代被拥戴为炎帝,因此称作炎帝神农氏。在神农氏之前,炎帝集团的首领应该另有他人。
炎帝集团是农耕部落的集合。实行农耕经济,首先解决的应当是土地,而不是种子和其他要素。毛泽东曾经提出个发展农业的八字方针,排列顺序是水、肥、土…,把土列在第三位;那是因为到了公元二十世纪,已经基本解决土地来源问题,剩下的只是土壤改良课题。(现在出了新问题,就是乱占耕地和沙漠化,看来还得把土地资源放在第一位)而在远古,虽然地多人少,却到处是遍地荆棘丛生的处女地,无法播种。开垦土地须用火。孟子说:“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就是说,在大禹治水时期,他的战友益就用放火烧荒的办法开垦耕地。我们知道,刀耕火种也一直是古代边缘地带民族的主要耕作方式,有的地方甚至延续到现在。既然放火烧荒是当时的主要工程,掌握用火技术的氏族就应该具有号召力,受到推崇,而炎帝正是其恰如其分的尊号。这个善于用火的氏族是谁呢?
春秋时人左丘明编成一部名为《国语》的书,其中有这样的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繁殖百谷百蔬。”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烈山氏或历山氏,是最早被称作炎帝的氏族首领,可能传了还不只一代。
农耕经济是从渔猎、采集经济演进来的,肯定也有个过程,并且是一个为时不短的过程。一开始,放火烧山,也就是“烈山”,并不是为了开垦田地,而是围猎的需要,即用烟火把野兽哄出山林,围而歼之。当年晋王重耳,就是用这个馊主意想把介子推赶出山来,不料介子推不是野兽,而是个千古义士,宁葬身火海也不肯出山见他,结果才有了后来的清明节。
男人们烧山围猎,分工采集的女人们在烧过的土地上撒下种子,于是农耕经济的萌芽从此滋生发展起来。不知是到了哪一代,一位名叫安登的烈山氏部落女子,据说在华阳野游时与神龙交配,生下个孩子,长大后为农业做出突出贡献,从此才有了神农氏。后来,神农氏首领被拥戴为炎帝,替代了烈山氏。可能是放火烧荒的技术已经普及,烈山氏的竞争力下降,被不断推出优良品种、又发明中草药的的神农氏淘汰下台。
烈山氏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其后代就是赫赫有名的祝融氏。《山海经&;#8226;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YAO ,(yao)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淮南子&;#8226;时则训》中说,在南方的炎风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在这里把祝融与炎帝并列,可见祝融氏在炎帝集团中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无怪乎后人在论四方神时说,南方之帝,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或曰朱明)进一步肯定了祝融氏在炎帝集团中的核心地位。
在以后的历史中,祝融氏不时出来有所表现。《山海经&;#8226;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这时约到了尧舜时期,大概就是这个祝融,用吴刀给治水失败的鲧做了剖腹产,接生出一位治水英雄大禹。
考古发掘发现了光辉灿烂的蜀文化,最近得到考证,蚕丛、鱼凫等蜀民传说最早的祖先,原来是翻越岷山南迁的羌人。羌即姜,姜是炎帝部落最初居住在陕、甘一带姜水流域时的姓。看来,南方的水稻种植,乃至长江文化的开发,都是和炎帝族团分不开的。
炎帝集团里还有一个重要成员,就是名震古今的共工氏,它的来龙去脉,将结合炎黄、黄蚩战事做以交代。
解析炎黄身世之谜
——《炎黄与蚩尤》相关之四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8226;五帝本纪》给上古“五帝”逐一写了传记,从黄帝、颛顼,到帝喾、帝尧、帝舜,不仅姓名和帝号言之凿凿,而且家谱都续好了,竟是乃祖乃孙一脉相承,俨然一部毋庸质疑的信史。令人遗憾的是,对黄帝的身世,太史公却交代得太过简略,只是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只此而已。短短十几个字,给了后人一个五千年没有解开的谜。少典是干什么的?黄帝不是姓“姬”吗,怎么又出了个“公孙”?对于文中涉及到的重要人物神农炎帝,更是一带而过,对其人事材料竟未透露一字。古人的惜墨如金真是令现代人感到惭愧,但行文太过简约,却给后人带来了无休止的争论和考证之烦。
《国语&;#8226;晋语》上说: “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以后的先秦古籍中对此说也多有附会,且说的更明白:“黄帝、炎帝,一母同胞也。”“黄帝者,炎帝之兄也。”竟把炎黄二帝说成是哥俩,并让“三皇”之一的炎帝认后出的黄帝作兄长。《国语》也叫《春秋外传》,据说是由《左传》的作者、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撰写的,很有些来头。
在《史记》出版以后的注疏和其他著述中,我们可以得到有关黄帝身世的如下信息: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中说,少典并非是人名,而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号。黄帝是少典国君的次子,任有熊国国君,称为有熊氏,也称缙云氏、帝鸿氏和帝轩氏。黄帝的母亲叫附宝。一天,附宝在一个叫作祁地的野外,望见北斗星四周电光闪闪,照亮夜空,受到感应而怀孕。附宝怀孕二十四个月后,在寿丘生下黄帝。晋朝学者皇甫谧在他撰写的《帝王世纪》中说:“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帝王史记》对炎帝的身世也有交代:“神农氏,姜性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
以上的说法,把后人搞得晕头转向,只好将炎帝和黄帝当作神来看,一般的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履历的。但是,几千年白纸黑字传下来的经典,不能一刀砍掉了之,我们只能认真分析,从中找出合理的内核;不然,还能到哪里去找回五千年的记忆呢?
让我们先看一看以上引文涉及到的地名,了解一下炎黄的活动范围。《史记正义》上说,黄帝的出生地寿丘,就在山东曲阜东北六里远的地方;而炎黄分家后各立门户的姜水和姬水,普遍认为位于陕西宝鸡市的歧山一带。至于黄帝当国君的有熊国,据皇甫谧讲,就在河南新郑;炎帝立国的陈,公认在河南周口境内,近来周口市一直在热议改名为陈州市。轩辕之丘,应该在逐鹿,那里是炎黄、炎蚩大战发生地。还有,炎帝的母亲任姒受孕的地点华阳,可以肯定是在华山一带;但黄帝的母亲附宝受孕的地点祁,就很难指认了。
中国历代王朝都不轻易更改地名,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我们可以沿着黄帝族迁徙时可能走过的路线图,查找黄帝的母亲的老家祁。近代学者分析,黄帝族是游牧部落,他们离开姬水后,可能从陕、甘一带北上,经过延安、黄陵(黄帝的葬地桥山在此)东进到黄河峡谷,南下,然后沿汾水经晋中平原北上,进入桑干河流域,又经大同平原到达逐鹿平原。太原以南有一个祁县,就位于这个路线图上,也许就是附宝与天神野合受孕的地方。其他如甘肃的祁连山,湖北祁门,就偏离更远了。
上文显示,炎黄的足迹贯穿中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拿黄帝讲,他的母亲在山西祁野受孕,跑到山东寿丘分娩生下黄帝;孩童时的黄帝又千里迢迢奔赴位于陕西的姬水去牧羊,后来就在河南当上了有熊国君。这可能吗?虽是个游牧部落,也很难在一个人的一生之内实现如此跨越式的迁徙。从古人的记述中,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些明显互相矛盾的地方,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是不是说,古书上写的都是毫无依据的胡说八道呢?非也。
经过研究考证,学术界普遍认为,炎帝不是一个人,而是延续了至少八、九代或更长时间的农耕部落集团;黄帝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与炎帝部落同时产生的游牧部落,后来崛起替代炎帝称帝中原。我们如果把古人提供的档资料重新排列组合,就会有些眉目了。
炎帝族和黄帝族的祖先,大概是少典氏的两个女儿或儿子。是女儿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当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两姐妹中,一位到姜水居住,改姓姜,繁衍出一个农业部落;另一位迁到姬水,以姬为姓,繁衍出一个游牧部落。我们也可以认为,姜姓和姬姓的分居,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农业和畜牧业分离的开始。这样看,《国语&;#8226;晋语》上“昔少典氏娶有蟜氏,生炎帝、黄帝…”那句话的一半就可以解释了。当时还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硬要包办少典氏和有蟜氏的婚姻恐怕为时过早。春秋时的史官可能感到祖先们未婚而孕有些不雅,于是把后来出现的有蟜氏提到了前面。
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任姒,应该出现在神农氏开始替代烈山氏当炎帝的时候,这时炎帝部落已经展转到了渭河下游的华山一带。大概又经过七、八代之后,有蟜氏的另一位姑娘在祁这个地方怀孕生下轩辕。他就是后来在逐鹿筑城“轩辕之丘”,战胜炎帝、蚩尤的第一任黄帝。因为神农和轩辕都是重要人物,母以子贵,所以才把他们的母亲写到族谱上。
关于炎帝“初都陈、又徙鲁”的记载,也并非空穴来风。炎帝集团战败后,当时身居末代炎帝之位的某部落首领,或许是神农氏,或许是祝融氏,只是失去了炎帝部落集团盟主的地位,而他的部落,即所谓的国依然存在;人们仍然会称他为炎帝。这就象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样,一个已经下台的局长,人们仍然呼他为局长。至于黄帝“生于寿丘”、又在有熊国当国君的说法,正好为一项公案的解决提供了线索。
除了太史公的“五帝”组合外,还有一种颇有市场的“五帝”谱系。皇甫谧等人主张把黄帝放在“三皇”系列里,替代女性领袖女娲,而起用少昊作为“五帝”之首。在《五帝本纪》中提都没提的少昊,在其他书籍里倒是被抄做的很厉害;说少昊是黄帝的儿子,接替黄帝做了第二任黄帝,在神道世界里被称为东方之帝。
少昊本是东夷集团之属,和蚩尤是一伙的,黄帝怎会选他做接班人呢?汉朝人桓宽的著作《盐铁论…结和》中说:“轩辕战逐鹿,杀两昊、蚩尤而为帝。”这里的“两昊”,就是指太昊和少昊两国的首领。为安抚东夷,黄帝实行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封一位名叫少昊清的人做东夷首领。也有人说,这位少昊清,就是皇帝的儿子青阳,后来接任黄帝大位。
现在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在黄帝和颛顼之间,确曾有过一个叫少昊清的人登过帝位,不过他没有自己的号,而是继续沿用了黄帝的称号,所以包括太史公在内的后代史学家就取消了他的入籍资格。由此看来,打出自己的品牌是十分重要的,后人要吸取这个教训。不言而喻,这位东夷出身的少昊清,“生于寿丘”,后又到有熊国当国君,是顺理成章的。至于“姓公孙”的说法,可能是沿用了母亲的姓氏。
炎黄时期战事扫描
——《炎黄与蚩尤》相关之五
发生在远古的炎黄、黄蚩大战,象一声春雷,催生了中华民族的诞生。它的意义不在于当时究竟统一了多少个部落,开辟了多大的地盘,而在于从此树立起一个千古不泯的、大一统的民族情结。在以后的五千年沧桑岁月里,不知有多少英雄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而呼号,而奔走,而战斗。
司马迁在《史记&;#8226;五帝本纪》里对当时的战事有一段概括而精彩地描写,不妨摘录如下:“轩辕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