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愕睦肥榭床坏焦赜谂友鹨宓慕樯埽涫蹬友鹨迨翘瞥┠暌淮喂婺:艽蟮钠鹨澹小疤仆鲇诨瞥玻龌诠鹆帧钡乃捣āV苯拥贾铝撕罄吹耐跸芍ズ突瞥财鹨濉5笔鄙欣舷壬焕砦摇:呛莮~现在想来也觉得自己的行为十分的可笑。其实并不是没有资料,而是我的学识和水平使我不会去查找资料。
我这里结合《新唐书》、《唐史演义》和《中国历史纲要》等史学书籍给大伙简介一下庞勋起义这一不太为人所知的,却给唐政权垮台造成致命影响,中国历史上不太多见的由官兵哗变事件演变为武装起义的过程。
当朝廷要戍卒再留戍一年的消息传到桂林,徐州籍的戍卒非常地愤怒,他们终于忍无可忍,牙官许佶、军校赵可立、王幼诚、刘景、傅寂、张实、王弘立、孟敬文、姚周等九人杀了都头王仲甫。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都将。不过据说庞勋当时还是被胁迫的,并非自愿加入。哗变的戍卒冲进监军院,夺取了兵器和甲胄。在庞勋的率领下,哗变的戍卒自桂林(当时叫桂州)经湖南返回,“乃剽湘潭、衡山两县”。当时的唐懿宗下了圣旨以示安抚,遣中人张敬思部护送戍卒还乡,但是庞勋感觉到朝廷不怀好意,特别是在潭州(今长沙)政府的监军企图要干掉庞勋,夺取兵权被庞勋识破,庞勋摆脱了名为护送实则另有所图的官兵,走水路沿长江东下,转入淮南,直奔徐州。途中庞勋为了以防不测开始招兵买马,有不少的农民加入到这支队伍中。
十月,当庞勋率领的戍卒队伍开始接近徐州地界时;崔彦曾命牙将田厚简前去劳军;暗中却派都虞侯元密率军埋伏在一个叫任山馆的地方准备要伏击庞勋。但是戍卒在徐州的家属把这个情报暗中通知了庞勋。庞勋派使者去见崔彦曾,表示不敢回来,希望能够就此“解甲自归”,让众戍卒就地解散回家与亲人团聚,并无意造反。但是崔彦曾“斩其使”,派兵去镇压,庞勋等戍卒被逼无路,只得起义,他们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官兵,并攻陷了宿州。攻克宿州后“悉集城中货财,令百姓来取之,一日之中四远云集”自旦至暮,就发展到六、七千人。还拥有千余艘战船。
庞勋水陆并进,骑兵夹江而下,直取徐州。崔彦曾说,“我方帅也,奉命守此,惟有死尔。”组织军队守城,并屠杀戍卒的家属。当时的正好是大雾笼罩,庞勋指挥军队架起云梯攻城,攻破外城。崔彦曾退守子城。起义军用柴草堆在城门口放火焚烧,城门被烧坏,义军攻入子城,杀尹戬、杜璋等,生擒了崔彦曾等,首先把崔彦曾关押在大彭馆,有一个姓曹的长者劝庞勋留崔彦曾一条命,庞勋不听,把崔彦曾杀死在床榻之上,并把所有官员及其家属全部杀死。
十一月,庞勋的起义军攻克濠州,杀掉刺史卢望回。唐懿宗下诏组织讨逆大军,由右金吾卫大将军康宗训为徐泗行营兵马都招讨使,神武大将军王晏权为北面招讨使,羽林将军戴可师为南面招讨使,起兵征剿。十二月,庞勋又攻陷和州、潞州,杀死潞州刺史高锡望。南到寿、庐;北至沂海、沭阳、下蔡、乌江、巢县都被庞勋攻占,并攻陷了重镇都梁城,切断了江淮运输线。此时的庞勋义军发展到二十万人马。唐懿宗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又调动沙陀骑兵朱邪赤心、吐谷浑、契毖酋长的鞑靼骑兵等少数民族武装协助镇压。
庞勋指挥起义军连战连捷,屡次击败王晏权,并且在都梁山全歼戴可师的3万官兵,击毙戴可师。取得了如此辉煌的胜利,庞勋“自谓无敌于天下”,开始骄傲自满。手下大将周重曾劝谏他,“自古骄满奢逸,得而复失,成而复败者多矣。况未得未成而为之乎?”因为庞勋的自骄,与他一起从桂林起兵的部下也十分骄傲,发展到连庞勋都不能节制他们的地步。而唐朝政府在失败以后,撤换了王晏权,启用泰宁军节度使曹翔;由天雄军节度使马举替代了淮南节度使令狐绹。唐朝军队重新调整部署,四面围攻,进行疯狂的镇压。起义军占据的城镇纷纷失守。庞勋在与康宗训的作战中失利,唐朝继续增兵,由神策军将军宋留为西北面招讨使,官兵进逼徐州。
这时庞勋才接受大将周重的建议,西攻宋州、亳州,想牵制唐朝的兵力。但是庞勋西征以后,大将张玄捻叛变投降康宗训,引唐兵围攻徐州,引诱义军投降。徐州守将许佶、庞举直战死,徐州失守。庞勋西征宋州不克,转攻亳州,预备要折回徐州,但遭遇沙陀骑兵,被击败追杀,庞勋苦战牺牲在蕲县境内。时年是咸通十年的九月(即869年),起义经历一年零两个月最终失败。为了安抚百姓,唐懿宗宣布免除徐州、宿州、濠州、泗州三年的税役。庞勋的余部散居在青、郓、齐等州之间坚持斗争,唐政府不段地派兵清剿,虽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历史界一般都认为庞勋的余部后来加入到了黄巢的农民军之中去了。
唐朝末年桂林戍卒的哗变引发的武装起义给了腐朽的外强中干的唐王朝以致命一击,它就像黑暗之中的一盏明灯,鼓舞和照亮其他被压迫的人民起来斗争。874年,王仙芝在长垣起义,唐朝很快就走到了尽头。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
自掘坟墓的“海上之盟”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时期不是一个简单的X朝、X朝。很多历史时期都并存在着林立的政权或诸国对峙格局。除了众所周知的春秋战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等时期的分裂割据以外,在两宋期间也出现过三个以上主要的政权并存的情况。譬如十二世纪初期,当时除了中原的北宋政权以外,在我国的北方还有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即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国与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在这种相互敌视的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各国之间彼此攻伐纷争、角斗不断,战乱频繁,弱肉强食。一个国家或者政权如果在重大决策上失误犯错,带来的后果可能就是亡国灭种严重后果。
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根源就是五代石敬瑭遗留下来的幽云十六州问题。当时的汉族政权北宋是三个政权中最弱的一个,一百多年间不断地受到辽国的威胁。随着阿骨打建立金国的崛起,曾经强盛的大辽衰败下去,颓势毕现。懦弱的北宋王朝以宋徽宗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萌发了联合强盛中女真一道消灭正在走向衰落的辽国,以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春秋大梦。
宋金盟约的签定本身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协议。尽管建立这种梦想的联盟存在许多的困难和不利条件,北宋在宋徽宗、蔡京、童贯等的错误决策下,自降身份,从1118年起,派出多批使臣,从山东登州出发渡海去与往辽东,展开了穿梭式的外交,经过经过一年多的艰苦的谈判,与北方强大的金国签定了瓜分辽国的协议,即历史上很有名的自掘坟墓的“海上之盟”。双方终于在1120年2月签订的共同攻辽、瓜分辽国的协议中,宋朝想要得到的是幽云十六州,甚至愿意将本来进贡给辽国的岁币奉送给金国。但是女真只空许了由辽国控制的幽云十四州,其中最重要的平州、营州金并不愿意让给宋朝。所以这个“海上之盟”单从条款上来看实际上宋朝已经是吃了大亏,显然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条约。
北宋之所以甘心签署这个不平等条约的另一个目的想用对外战争和收复失地来麻痹人民,转移国民对其残暴腐朽统治的注意力,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并借机向农民和手工业者增加税收。
北宋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与虎谋皮。辽国天祚帝愿与宋朝结好;免除岁币;共同抗金。腐朽的北宋统治者被一种很狭隘的复仇意识蒙蔽了眼睛,没有大局观念,也不是真正地懂得政治。实际上这也是封建的世袭制让一个根本不具备政治才能的君主管理国家恶果。辽国其实可以成为金与宋之间的缓冲处,成为北宋的北方屏障。如果辽国灭亡,宋将与金国土接壤,按照金人不事农业生产,热衷于不劳而获的天性,两国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将难以避免。
1122年,宋朝撕毁了宋辽之间相互信守120年的澶渊之盟,由宦官童贯领兵15万伐辽,却被辽国大将耶律大石、萧干在雄州杀败;后又败于燕京。最后溃不成军不得不和辽罢战。北宋自己搞不定辽国只得出钱请金军代劳收复幽云十六州,答应付给金30万匹绢、20万两银,并纳燕京租税100万贯。宋伐辽国不仅遭受了惨重的失败。在宋金共同征辽的过程中曝光了宋朝军队的指挥无方,腐败无能较辽国尤甚。宋朝天朝大国的神秘面纱荡然无存。让金国看清了北宋军队的外强中干的本质;同时也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在与宋作战中损失惨重,力量被削弱的辽国很快就被强大的金国灭掉。
由北宋发起的“海上之盟”,实际上是一种不自量力的自掘坟墓,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及政治上的幼稚在历史留下了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教训。
1125年,金兵开始进攻失去了北方屏障的北宋,一路催枯拉朽,大军攻到汴京城下。在北宋军民的强烈要求下,宋钦宗被迫任用李纲为“亲征行营使”,负责汴京防务,同时又密派李邦彦等人暗中进行投降活动。李纲率领军民不断击退金兵,形势好转,但他仍向金屈辱求和,金将斡离不(完颜宗望)提出宋帝尊金帝为伯父,并犒军费黄金500万两、银5 000万两、绢采各100万匹、牛马各万匹,还要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以亲王宰相为人质等苛刻的条件。金兵在所有条件全都得到满足后才退兵。北宋王朝虽然暂时得到苟延残喘,但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
翻越野人山——杜聿明有多大的错?
杜聿明是国民党军队中被公认最有才华的将军之一。他曾成功地指挥了著名的昆仑关战役,此役中国的装甲部队打出了对日作战的军威,重挫日本号称为“钢军”的第5师团,击毙了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等多名高级将佐,杜聿明将军因此而一战成名。
抗战中杜聿明还指挥了远征军在缅甸的战役,他于1942年出任了中国远征军副司令,指挥了著名的“斯瓦逐次阻击战”。抗战胜利后,他又积极地投身到内战中去。杜聿明作为东三省的保安司令指挥国军抢占东北,并参与指挥了在东北对林彪元帅的民主联军的作战,国军取得的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四战四平的胜利。
在国共的生死决战中,杜聿明参与指挥的辽沈战役。锦州战役后,杜聿明成功地将12个师的国军从葫芦岛转移到关内。杜聿明对于战局的正确分析及合理性建议使他迅速得到蒋介石的重任,被国军上下视为 “救火员”。 杜聿明因此成为徐蚌会战的徐州“剿总”副司令(司令刘峙是个草包),指挥了淮海大战。虽然在淮海大战国军最后以失败而收场,除了中共高人一筹的战略战术运用,民心向背以外,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蒋介石过多地干预,瞎指挥,及拒绝接受杜聿明的正确主张。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兵败被俘,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军事传奇。
在杜聿明行伍生涯中不太光彩的一仗应该就是在缅甸指挥远征军向野人山的撤退,导致了国军遭到毁灭性的损失。杜聿明本人也曾承认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形势来分析,还是发现其中有许多情有可原,值得商榷的地方。
当时的中国远征军是初次进入缅甸作战,因陌生异域、与美英盟军在战略上的分歧及指挥不力等诸多因素而导致作战失败。日军的一个师团抢先占领了从保山通往大理的道路,截断国军的退路。因为英美方面要求中国军队以难民身份撤入印度,这种有侮辱中国军人的“馊主意”遭到了杜聿明将军的严词拒绝。在生与死,荣与辱的面前,国军内部出现了分裂,一路远征军由孙立人将军率领,约一万余人按照英美的意思撤向了印度;杜聿明将军率领五万人组成的另一路,则翻越荒无人烟的野人山绕道撤退回中国。
因为对绵延千里,纵深达200多公里,平均在2600米以上海拔的野人山的艰险的估计不足,对大自然的力量认识不深,远征军没有进行必要侦察与探路,甚至没有带足必需的干粮,数万大军就仓促地进入了死地野人山。时值雨季来临,野人山山高林密,无路可行,且湿滑泥泞,举履维艰。很多人染上了疟疾、回归热、破伤风等疾病,每天都有大批的人因饥饿、疾病或是食物中毒而死。沿途尸臭数里,白骨累累。远征军被那暗无天日的原始森林折磨了长达两个多月之久,离开野人山的远征军残部沦落到了人鬼难分的地步。原本是怀着良好愿望的撤退,因为没有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造成了事实与愿望的巨大反差。
一些指责杜聿明指挥失误的人认为杜没有接受部将的建议,率领大军去杀开一条血路回国是一个错误。从纯军事角度来看,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从前文对野人山撤退行动前的缅甸战局的背景扼要的陈述中就能看得出,远征军拼杀夺路的条件并不成熟。首先不能把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估计得过高,这已经是一支溃败之师,人多没有用的(有这么一个故事是发人深省的,可能是发生在甲午战争中,其真实性我没有去考证。据说一个日本兵遇到了一群中国难民,中国难民全部跪下来要求饶命,这个日本兵不接受,把这些难民全部杀死了,中国难民竟无一人起来反抗或者逃走。);远征军当时人心思归,士气低落,并且还遭到日军的追击,是由殿后的96师以及戴安谰的第200师顽强狙击才成功摆脱日军的追击,戴安谰将军在撤退中英勇牺牲了。其次也不能把日本人的战斗力妄贬得太低,日军一个师团挑战中国军队一两个军早就不是新闻,何况缅甸的日军是号称为“丛林之虎”的第18山地师团与第55师团,远征军这支由士气为零的残兵败将组成的军队是无法与之抗衡的。远征军如果不走野人山,全力去打通一条的由日军师团把守的退路,很难说就一定有把握能打开一条退往中国的退路。一个纵队(或一个师团)依据有利地形(在缅甸那样的山地)顶住国军十几万人冲锋(攻击)的例子并不是没有。那种赌一把,拼一拼的弄险作法绝不是一个肩负数万将士生死的优秀、冷静将军应该选择的。
杜聿明因为不熟悉地形,选择了使敌人截断自己退路计划落空,同时又维护中国军人的气节(不是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避难)的而另劈奚径(但其实是一条死路)来撤退。于是人们就说杜聿明没有率远征军去拼杀开一条血路而承受着没有价值的牺牲是错了。这样的推论我想我是不会接受的。因为在我看来,问题不是出在这个军事行动设想的本身,而是出在对当地地形缺乏最起码的了解。野人山的悲剧只能说明远征军地形不熟,情报失误,并不是某个将领的指挥艺术有问题,这一点是显然易见的。事后诸葛亮,“与其这样不如这样谁都会”作为一个指挥官应为全军考虑一条最安全稳妥的退路,杜聿明从保存实力的目的出发,不与日军争一日之长短,翻越野人山撤退回国应该是当时除了撤往印度以外的最佳选择了(当然我这么说的前提是野人山不是个“魔鬼居住的地方”)。
(本文系依据2005年9月本人与龙琨、一叶扁舟人等书友探讨民国名将杜聿明的观点改写,文中观点系作者彭志文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林彪不是最好的共军将领
林彪与黄公略、伍中豪被称为红四军三骁将,他首先是得到朱德的赏识,后来又被毛泽东慧眼相中,二十四岁就成为红四军军长。林彪素以善长打运动战而著称,在中央苏区时他担任红一军团的司令,指挥大兵团作战很有经验,曾经整师整团地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他对运动战的偏爱和造诣是公认的。他被陈诚称为“战争的魔鬼”,国民党悬赏十万块大洋缉拿林彪的首级。
1945年9月,林彪到达东北指挥民主联军,将部队由最初的十多万人发展到后来的一百万大军。并先后击败国民党的名将杜聿明、陈诚、卫立煌、郑洞国、廖耀湘、范汉杰等人,歼敌一百多万。辽沈战役后,他又率领着第四野主力进入山海关,参加了平津战役,破天津,生擒陈长捷。攻占武汉三镇、迫降程潜、陈明仁。击破白崇禧的桂系、歼灭宋希濂;穷追薛岳,直下海南。“横扫江山三千里,气吞万里猛如虎。”但其实林彪还是难以被称为“最好的共军将领”。主要有以下一些理由:
第一,南昌起义后在向潮汕地区的转进过程中,革命力量遭到很大的损失,时任排长(后升为连长)的林彪曾有临阵脱逃的企图,被陈赓制止[当然不是我凭空杜撰,都是依据一些与林彪共事的前辈的回忆录和党史资料,诚然,谁也不能肯定这些资料(什么资料都是人写出来的)百分之百的准确,但也不能一概地否定。]。在中央苏区,面对李德的淫威,林彪是执行错误的军事路线“短促突击”的战术最得力干将,给红军造成较大的损失。他不像彭德怀等人一样勇敢地站出来反对。
长征中的粤汉铁路的九峰山战斗,林彪和聂荣臻就要不要夺取九峰山发生激烈的争吵,但事实证明聂荣臻是对的,避免了一场损失惨重的战斗,使中央红军顺利地突破了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当遵义会议中李德被修理后,林彪迅速地与他划清了界线,聂荣臻是最早称林彪为“魏延”式的人物的人。长征途中林彪还擅自煽动同僚,企图撤换中央领导。反正在做人这一方面林彪这人是很差劲的。
第二,林彪和聂荣臻共事六年多,两人争论不断。林彪从没(次数很多,结果也很多了,自然就有了这种结论)赢过聂荣臻,但林彪又无可奈何,作为一个军事主官总是争不过他的副手,这是件很搞笑的事情,也说明了林彪的军事思路有问题。当然不否认其中部分因素是因为林彪离开中国军队的时间太久,不太熟悉情况(平型关战役后就去苏联疗伤)。平型关大捷是由林彪和聂荣臻共同指挥的,具体在前敌指挥的则是旅长陈光。参加平型关战斗的部队实际上就是三四三旅,陈光(陈世椿)旅的两个主力团,即杨得志、陈正湘指挥的六八五团与李天佑、杨勇指挥的六八六团。在林彪负伤到苏联养伤后,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