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彭氏军史评论-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刘宗敏和吴三桂争夺美女陈圆圆的故事更是人尽皆知的故事了。在整个明末清初,吴三桂的武功是排第一的,可不是金庸笔下,任韦小宝玩弄的冤大头,而是位盖世英雄。吴三桂人称“明朝的吕布”,人帅艺高,惯使一把八十二斤的长大刀,(据我的老爸回忆,他在文革以前,曾在云南的昆明见过吴三桂的刀。)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后来就降了满清。因此李自成最后失去江山,民间的说法皆因拜刘宗敏所赐,如果不是他与吴三桂争美女,吴三桂就不会叛变投敌,引清兵入关,大顺政权也不会那么快垮掉。(声明一句,我不是说历史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话用到刘宗敏身上也不为过。
闯将中武功列第二的应该郝摇旗,郝摇旗本名叫郝永忠,是老闯王的旧部,郝摇旗是他的绰号,他不是李自成的嫡系将领,而是高迎祥亲手提拔起来的一员猛将。有一次农民军在作战中情况十分不利,在官军的猛攻下死伤惨重,阵地已经开始动摇。郝摇旗从高迎祥身边掌旗官的手里夺过来“闯”字大旗,在马上不住地摇着大旗,狂呼着向官军的阵里冲去。那些正惊慌动摇的农民军将士一看见“闯”字大旗向前冲去,都跟在后边狂呼着向前冲杀,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转眼之间,战场的局面完全扭转,把官军杀得落花流水。从此以后,大家给他起个绰号叫郝摇旗。郝摇旗空有一身绝世武功,却始终不被李自成重任,他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好酒贪杯,因此而酿成过大错,而且在李自成的义军被困潼关南原时,面临全军覆没的险恶关头,为了轻装突围,竟横心拔剑,追杀爱妻牛氏。上演了一出《郝摇旗杀妻》的故事,因此李自成和高夫人一直都不喜欢郝摇旗。一直到李自成死了以后,郝摇旗才熬出了头,他和一只虎李过是大顺军后期最重要的将领。郝摇旗与李锦等联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败清军。后因在军中受歧视,退回湖北,在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
闯将中武功列第三的是袁宗弟,字汉举,李自成麾下大将,骁勇善战,惯使一条十二斤重的竹节铁鞭,在甘肃真宁县湫头镇歼灭朝廷名将曹文诏一军的著名战役中,曹文诏虽然已被包围,但厮杀了半天还没有结果。前闯王高迎祥非常焦急,问谁能斩了曹文诏的掌旗官,夺得大旗回来。高闯王一语刚了,袁宗第飞骑而出,背后连亲兵也不带一个。曹文诏所率领的是几千名关宁铁骑,虽然死伤惨重,但士气未衰,在土冈上布成一个圆阵,轮番休息,以待洪承畴的援军赶来。曹文诏下马坐在圆阵中央,正与几个亲信将领计议,忽然听见一阵喧嚷之声,猛抬头,只见一员敌将手使铁鞭,已经冲入营门,挡者披靡,马快如飞,一瞬间冲到面前。曹文诏大惊,立即上马迎战。但他刚上马,袁宗第已经一鞭将他的掌旗官的脑袋同头盔一齐打碎,夺得大旗,回马而去。袁宗弟还曾率五十名骑兵,面对强敌几乎生擒叛将周山。袁宗弟最后和郝摇旗一起战死在抗清的沙场上。
闯将中武功列第四的是女将红娘子,原本是江湖中卖艺的绳妓,喜欢穿红衣服,故而得名,绳妓实际上就是现在那种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她长得很漂亮,恶霸企图要霸占她,红娘子被逼而造反,她的弹弓是百发百中。红娘子与李信的爱情故事更是《李自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李岩据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帅哥,李岩和红娘子一起投奔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成为闯王麾下的重要将领。李岩后来为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红娘子擅使一口宝剑,弓马娴熟,射术精湛,巾帼不让须眉。红娘子后被高夫人收为义女,可惜这对神仙眷侣最终分离在大顺政权的内讧中,李岩被牛金星陷害而遭了李自成的毒手,李岩死后,李自成开始江河日下,走向失败。红娘子离开了大顺军归隐山林不知所终(一说后来战死沙场)。红娘子与李岩爱情悲剧好像专门有一出戏剧,叫做《血溅美人图》。红娘子这个人物曾伴随着《李自成》这本书在中国内地的盛行而火过一把。
闯将中武功列第五的是一只虎李过,名李锦,又名李补之,李自成的侄子,又是李自成的麾下最得力大将和助手,惯使一口宝剑,人称“一只虎”。在商洛山单刀会义降黑虎星传为佳话,李过有勇有谋,颇有帅才,与秀才出身的田见秀并称为李闯王麾下两大儒将。李自成死后,李过率众转战广西,李过战死以后的他的儿子李来亨(一作李自成的养子),接过“闯”字大旗,自称“小闯王”,继续抗清斗争。
李自成的闯将依照武功再往下排就是高一功(使枪)、刘芳亮(使枪)、李双喜、张鼐等四位帅哥了,而后期崛起的明星刘体纯、谷可成、谷英、马世耀等人都是从普通的校尉一步步升迁上去的,在武功、统域力等方面和这些前辈比还是有差距。
李自成虽然没有将他的武力作比较排名,但他的武功是相当高的。李闯王花马剑、乌龙驹,完全可以与刘宗敏比肩并列。李自成年青力壮,出剑奇快,而且射术也绝伦。李自成的武功与刘宗敏的力猛刀沉相反,走的是快狠准的路子。尤其初期,每次作战他都身先士卒,杀在最前面。在潼关大战中,明末四大猛将之一的贺人龙的亲戚贺国英人称“万人敌”,一个回合就被李自成砍死了。因为这里是排闯将,所以就没包含闯王了。
(本文系彭志文原创,版权所有)
古典小说中的五大神驹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全世界共有马匹六千四百万匹,其中拥有马匹最多的是中国,共有一千一百万匹;第二的是美国,一千零二十万匹,墨西哥列第三名,共五百六十万匹。而中国最有名的四大名马分别是青海的河曲马、新疆的伊犁马、内蒙三河草原的三河马以及蒙古草原的蒙古马。
其实中国马的著名从古代就开始了,我国古典小说中对马匹已经进行非常详细的记载,其中最有名的称为《八骏图》,在清朝的一部侠义小说《杨香武三盗九龙杯》中就有侧面的描述乌骓马、赤兔、火焰驹、黄骠马、赛风驹等。我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其中的五大神驹。
乌骓马:属相金,出自于《西汉演义》中霸王项羽的座驾。乌骓是一匹黑马,通体黑缎子一样,油光放亮,唯有四个马蹄子部位白得赛雪,乌骓背长腰短而平直,四肢关节筋腱发育壮实,这样的马有个讲头,名唤“踢云乌骓”。项羽的乌骓应该是属于中国名马的河曲马系列,河曲马作为我国最优良的军用马种,颜色以黑色、青色为主,当然也有别的颜色。有了这匹马,项羽巨鹿之战,九战九捷,以少胜多;力战六十多员汉将,霸王枪未点地,马未倒退半步,霸王身经百战无有败绩。“数年以来,(乌骓)所向无敌,尝一日行千里。”可叹乌骓宝马随霸王死在垓下大战中,当时“遂命小卒牵马渡江。那马咆哮跳跃,回顾霸王,恋恋不欲上船,霸王见马留连不舍,遂涕泣不能言。众军士揽辔牵马上船,那马长嘶数声,望大江波心一跃,不知所往。”请注意引文中的最后一句,本来马跳到大江中不见了,那肯定是淹死了,但是文中说“不知所往”,可见这匹马的义气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后来著名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歌颂乌骓马,“传闻有马号乌骓,慷慨项王施首后,负箭满身犹急驰,不知遗革裹谁尸?”
细心的朋友会注意到在五大神驹中有两匹马是红色的,赤兔和火焰驹,因为这种红马实际上是我国四大名马中列第一的三河马系列。除了以上两匹以外,历史上其实红色的名马占的比重相当大,比如赵匡胤的赤炭火龙驹,狄青的火骝驹等等。三河马产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三河草原,在19世纪的时候经过杂交改良,速度更快,气质更高贵。可惜现在三河马已经到了频临灭绝的地步。 这种马身材高大,体形美观,全身是枣红色的,即传说中的汗血宝马。三河马跑起来速度极快,据说跑1000米只要1分钟零20秒。
赤兔马:属相木,人称“马中赤兔”。不用我多介绍,绝大多数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它出自于《三国演义》,在《三国志》吕布传和《后汉书》吕布传中也提到了这一匹良驹。俗语说,“战马如同大将的双足”,没腿怎么走路呢?一个做大将的没有好马,其火力就会减掉50%。赤兔马曾经四易其主,分别是董卓、吕布、关羽和马忠。据《三国志评话》介绍赤兔马浑身上下布满血点,而鬃尾更像一团火,它“驰城飞坠”,速度奇快,摧城拔寨,无论是进攻还是转移,使其他品种马匹的主人常常着它的道,这也就成就了三国中两位名将吕布和关羽盖世业绩。
吕布曾乘坐此马酣斗群雄,人如猛虎,马赛欢龙,人借马力,马借人威,珠联壁合,取上将首级如囊中探物;也曾屡次在形势不妙时,成功撤退。赤兔马的第三任主人关羽更是成为宝马的最大受益者,突袭斩颜良,追击灭文丑等武功皆拜赤兔所赐。可惜后来关羽走麦城时,估计赤兔马已经是年事已高,反应没那么快了,飞驰中被从雪地中蓦然弹起的绊马索绊倒,因此送掉了武圣爷的命,算是赤兔马一生中的污点。所以第四任主人马忠比较地倒霉,几乎没怎么骑过,赤兔就绝食而亡了。赤兔马宁死不屈的气节,唉~~我们现在某些人还不如一匹马啊!
火焰驹:属相火,火焰驹出自《残唐五代史演义》,马一出名,炒作得也蛮火的,再加上文人墨客大肆地一褒扬,火焰驹名头也就更响了。书中它的学名叫“五名驹”,另外一个名字叫“赤鬼红鬃马”,其实叫“赤炭火龙驹”更形象一些,像烧红的炭火一样的红,不知道你观察过烧红的炭火有多红没有?这马的第一任主人是黄巢。一首诗专门来歌颂这匹马,“火中照见五名驹,恍若龙飞实罕希,四足衬银蹅白雪,浑身噀血染红脂。追风千里原无价,遇主残唐信有时,天赐英雄非小可,扫除巢贼奠皇基。”这诗喻示着火焰驹换了主人,黄巢把马赐给他弟弟黄珪。黄珪作为火焰驹的第二任主人实在是冤,屁股还没坐热就被人杀人夺马了。凶手也就是晋王李克用养子第十三太保,官拜飞虎将军、勇南公的李存孝。其实李存孝原来的马“千里浑”也是一匹宝马,但一见五名驹,李存孝就喜新厌旧了。取长安时从黄珪手里夺取了此马。有了这马李存孝如虎添翼,在西祁州护驾连挑二十八将;寿章县淤泥河打趴下铁枪王彦章;留下了“曾似勇南兵十八,五侯破胆尽皆惊。”“力诛十五将”等等的神话。
黄膘马:属相土,在五大神驹中有一匹黄马,就是出自《说唐》中黄膘马,这马全名叫黄膘透骨龙。黄膘马应该属于中国名马蒙古马的系列。蒙古马性情暴烈,但经过调训后,在战场上临危不惧,是最理想的战马。黄膘马的第一任主人是马鸣关总兵秦彝,据说黄膘马体形并非太高大,但四肢却有力,骨骼结实,这些都符合蒙古马的特征。书中描述当黄膘瘦病时,透出骨头,但第十八条好汉单雄信双手用力压这匹马,但黄膘马纹丝不动。第二任主人是大名鼎鼎的秦琼秦叔宝,有了这匹马,秦琼染面闹登州,大战靠山王;反山东,九战魏文通,走马取金堤关。。。。。。只可惜在虎牢关大战四宝将尚师徒,秦叔宝马坠枪折,黄膘马在驮着秦叔宝逃命时,跌落涧底,黄膘马正好跌到一块大石头上,马肚子被摔得开了膛。。。。。。虽然在《说唐》中刻画了许多的宝马良驹,有的马能耐比秦叔宝的黄膘马还要大,如呼雷豹、一字墨角赖麒麟、万里烟云兽等等,但是没有一匹马能比黄膘马更有灵性和人情味。
赛风驹:属相水,有这么一句话 ,“想要俏,一身孝”我国古代的白马将军,一般都是比较年青英俊的。譬如常山赵子龙,白马银枪;罗成罗少保,白马银枪;高怀德高怀亮,白马银枪;飞将军李广,白马银枪等等。而“千里雪赛风驹”则是出自《薛礼东征》里白袍薛礼薛仁贵的骑乘,“能日行一万,夜走五千,能够在大海浪中的水面上奔走而不湿人衣服。”(那夸张成分可能就太大了点,不过反正指它是一匹好马吧。)薛仁贵年青的时候,那也是帅得掉喳喳的主啊,那姑娘一见他就挪不动步了。其中赛风驹无疑给他添了不少的风采,要不怎么叫“白马王子”呢?又帅又有钱又有地位,谁不爱呢?赛风驹应该是属于中国名马的伊犁马系列。伊犁马的特点是灵活敏捷,擅长跳跃,很显然刘备的的卢,刘宗敏的白龙马也都属于这个系列。“赛风驹”的第一任主人是白玉关守将都罗弥,也叫怀壁有罪,自然作了薛仁贵白虎鞭之下的亡魂。有了这匹神驹,薛仁贵四五天就由辽东到了长安救驾,擒反贼张环;穷追盖苏文,赛风驹压过了盖苏文的混海驹,也成就了薛仁贵东征的胜利,此马应记首功。
当然我国古典小说中除了我给诸位介绍的这五大神驹以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宝马良驹,甚至还有其他的兽类座驾。比如《西游记》中唐三藏的白龙马(毕竟是龙王太子非纯正的马也,故不选。);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红鬃马;《水浒传》里引起梁山水泊发生重大变化的照夜玉狮子马;大侠窦尔墩的追风赶月千里驹;《封神榜》中大量的神兽五色神牛、四不像、赵公明的黑虎等等。但是如果只选五匹宝马的话,在下认为还是应该首推本文中的这五匹神驹。
( 本文系彭志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作者。)
好人未必有好报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合订本的第460页,毛泽东同志写到:“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
公元前639年,因为膝筋断裂而伤重死去宋国国君兹甫绝对想不到自己最后会得到“蠢猪”这样的评价。
兹甫是宋国国君宋桓公正妻(也就是大老婆)生的儿子,很早就被立为太子。公元前651年,宋桓公病重,兹甫一再请求垂危的父亲将王位让给庶兄(小老婆所生)目夷,他说,目夷年长,且仁义,请改立他为太子。目夷听了当然不敢接受,表示自己再怎么仁义也比不上兹甫,君位理应由兹甫继承。公元前650年春,宋桓公病故,兹甫又推让了一番,然后才当上了国君,即宋襄公。宋襄公任用目夷为助手,帮助他治理国家。
宋襄公一再推让君位的这种行为,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件很难能可贵的事情,一般来说,谁不是见荣誉就上,见好处就抢?你争我夺,尔虞吾诈。如果是争夺皇权,往往会演绎出不知道几多的流血惨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君子有成人之美,宋襄公确实是个好人。
公元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病故,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而发生内战,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请求宋襄公主持公道,宋襄公二话没说,立即会合了几国诸侯,共同出兵护送齐国太子昭复国,帮助他平定了内乱,太子昭就是后来的齐孝公。宋襄公古道热肠,能够匡复正义,确实是一个好人。
做了好人好事,希望得到一点回报也不算过份吧?因为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已经不在了,现在宋襄公帮助齐国平定了内乱,无形之中,宋国的地位就在齐国之上了,宋襄公为了宋国人民的利益自然而然地准备出任新一届的春秋霸主。但是这霸主并不是你说来当你就是霸主了,要大家公认才行。于是宋襄公决定效仿齐桓公葵丘会盟,就决定招开诸侯会议,恐怕那些大国不给面子,于是宋襄公先邀请了几个小国家的国君来开会。可是那些小国的诸侯也没有按时到齐,有几个小国根本没派人来,有一个曹国就更过份了,会还没开完中途就溜号了。这一下宋襄公可火大了,老虎不发威当我病猫啊?不要以为我是好人,就善良得可以任人耍弄哦!哎~~咋就这么不理解我呢?于是宋襄公就出兵把这几个小国全部给收拾掉了。
当时的大诸侯国北方有燕国、晋国,西面有秦国,东南面有吴国,但是离宋国都比较地远,离得最近的大国是南面的楚国,楚国的国君是楚成王,国力非常地强盛。对于像楚国这样的一个强敌,宋襄公决定采取联络的策略。但是目夷并不赞成这么做,他认为宋国称霸的时机并不成熟,如果急于称霸会惹出祸来;同时楚成王是个野心很大的人,能力也强,恐怕宋襄公不是他的对手。宋襄公却不肯接受目夷的看法。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邀请楚成王、齐孝公在鹿上这个地方开了一个会,会上宋襄公约请楚成王参加下一次由他主持的诸侯大会,没想到楚成王很爽快地答应了。隔了几个月,大会在一个叫盂的地方召开,因为像楚国这样的大国都参加了,其他的小国也都前来出席。宋襄公兴高采烈地坐到盟主的宝座上,还没坐稳,楚成王一声令下,楚兵一拥而下,把宋襄公就拿下了。顷刻之间,“盟主”就沦为了阶下囚。会场秩序顿时大乱,目夷趁乱就逃回本国,准备应付事变。好人宋襄公防人之心全无,头脑简单得像个白痴,终于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为自己的单纯交上了第一笔的学费。
楚国就挟持着宋襄公进攻宋国,一直打到宋国的都城商丘。幸亏目夷已经作好了准备,楚军无法攻破商丘。因为强攻无法奏效,于是楚成王就试用讹诈手段,告诉宋军,“若再不开城投降,我就要宰掉你们的国君宋襄公!”宋军回答说,“我们已经另立了国君,随你怎么办,我们决不投降!”楚成王发现宋襄公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与其把他杀了,还不如作个顺水人情放了他。这样,宋襄公才重获自由。楚成王率领楚军凯旋班师了。
宋襄公被目夷等一般大臣迎回宋国,回想起在盂(地名)发生的一切,感觉到蒙受了奇耻大辱,越想越生气,不想再做什么好人,要向背信弃义的楚成王报仇。但是他已经背负上了好人的名声,仁义的名声,为其所累;同时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证明了宋国根本不具有挑战楚国的实力。
公元前638年,郑国的国君去朝见了楚成王。在宋襄公看来,郑国的国君世世代代受到周天子的信任和恩泽,而其国君不去朝见周天子,却拜倒在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