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上下坪会议到1941 年底,东江抗日武装正确地坚持了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
游击战争的方针,在斗争中迅速发展壮大,部队由从海陆丰东返时的100 多人发展
到1500 余人,民兵发展到1000 余人。此外,在增城、从化、番禺地区建立了增
从番独立大队,约100 人。从此,东江抗日武装成为这一地区抗击日军的主要力量。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总方针,1942 年1 月下旬,为了加
强统一领导,在广东省委的领导下整编了部队,以第5 大队为基础编成一个主力大
队,其余分别编为第3 大队、惠阳大队、宝安大队、港九大队,以便积极开展广泛
的游击战争。1942 年春,国民党顽固派调集第187 师、独立第9 旅等部5000 余
人,对我东江抗日根据地围攻,持续达一年之久,使该地区的斗争进入极为艰苦阶
段,在此情况下,我及时采取了“精兵简政”的正确措施,较顺利地度过了难关。
从1943 年1 月至11 月,我军对日伪军展开广泛袭击,东江我军共作战70 余次,
歼日伪军1000 多人,缴获武器500 余件,部队发展到4000 余人,民兵近千人。
11 月,日军又调集近10000 人的兵力,对我实行“万人扫荡”。12 月中旬被我
粉碎,日军被迫撤回原防地。
为了进一步发展东江的敌后游击战争,1943 年12 月2 日成立了“广东人民
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兼参谋
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7 个大队。此后,东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向粤
东、粤北猛烈发展。主力部队在向粤东、粤北发展开辟新区之后,留在东江地区的
部队继续与日军作战,直到日军投降。东江地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从广州失陷到
1945 年8 月,开展近7 年时间,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有力配合和支援了全国抗战。
海南岛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抗日战争爆发前,海南岛地区保存了一支300 多人的红军游击队,在中共琼崖
特委的领导下坚持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琼崖特委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政策,与国民党当局达成了团结抗日的协议,并于1938年12 月5 日在琼山
县云龙圩将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 区独立队(以下简
称独立队),由冯白驹任队长。独立队改编时约300 条人枪,编为3 个中队。1939
年2 月10 日,日军以台湾混成旅团一部,在海军的支援下,由海南岛北部的天尾
港登陆,占领了海口、琼山、定安、文昌等地。14 日,日军又以第5 舰队一部在
海南岛的三亚港登陆,并占领了三亚、榆林等地。遂后日军南北对进,海南全岛被
日军占领,国民党守军保安第15 团等部退人五指山地区。日军登陆时,刚改编的
独立队在国民党军撤退的情况下,毅然开赴南渡江的潭口,冒着敌机的猛烈轰炸,
构筑工事,阻击日军渡江。此后,独立队以第1 中队在琼山县的云龙、道崇、三江、
丰演,以第2 、第3 中队在琼山县的咸来、树德和文昌县的大昌等地开展统一战线
工作,发动群众,扩大武装。不久,与国民党当局联合成立了琼崖战时党政处,颁
布了《动员委员会组织条例》,在部分县、乡成立了保卫琼崖动员委员会。由于这
一时期琼崖地区的国共合作较好,琼崖抗战曾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各地的农民
抗日协会纷纷成立;许多失散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要求独立收编,共同抗日;不少国
民党军队和行政机关要求独立队派员协助加强政治工作,整顿组织;独立队本身也
迅速发展到1000 余人,为了适应部队迅速发展的形势,3 月,中共琼崖特委将独
立队改称为独立总队,由冯白驹任总队长,下编3 个大队。
独立总队成立后,中共琼崖特委和总队即以第1 、第2 大队于琼山、文昌地区,
以第3 大队于澄迈、临高、儋县、昌江、感恩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3 月中旬,第1 大队在琼文公路线上的罗牛桥伏击日军的运输车辆,击毁敌汽
车1 辆,歼灭日军大佐指挥官以下20 余人。5 月,第2 大队在海口市郊长村桥附
近伏击修路的日军,缴获枪7 支。6 月,第1 大队潜入文昌县城,袭击日军北门哨
所,歼灭日军数人。日军遭连续打击后,出动1000 余人对琼文地区进行“扫荡”。
为牵制敌人,独立总队以第2 大队一部西渡南渡江,进至琼山县龙塘、十字路、龙
桥、府城和海口郊区活动,威胁敌心脏地区,并将游击战争发展到海南岛西部地区。
1939 年2 月至年底,第1 、第2 大队在琼文地区作战70 余次,歼日军800 余人,
开辟了琼文抗日根据地。
为发展海南岛西部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独立总队第3 大队于1939 年冬组织
了围困那大日军据点的战斗。那大驻有日军100 余人及伪军1 个中队。
第3 大队决定联合国民党地方当局和动员群众,采取围困战术将日军挤走。
战前,第3 大队主持召开陶江、南丰等8 个乡和游击队负责人会议,成立围困
那大行动委员会指挥部。在国民党情县县长和各乡行政人员的支持下,组织工作队
深入群众,建立各种围困组织,其中,有武装人员400 余人,群众2000 余人。10
月下旬,发起围困战斗,第3 大队以2 个中队及部分地方游击武装对那大之敌连续
袭扰,以部分武装人员带领群众在那大外围严密警戒,切断那大之敌与外界的一切
联系。至11 月初,敌因给养断绝,孤立无援,被迫乘夜暗突围向信县县城逃窜。
第3 大队进入那大后,未及逃跑的伪军1 个中队全部就俘,缴获枪60 余支。那大
战斗的胜利,促进了海南岛西部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1940 年1 月下旬,中共中央指示琼崖特委:海南岛西部应作长期的打算,应
以全岛为目标,大力发展党和武装,开展民运工作,不顾国民党的任何阻碍,坚决
组织全岛人民的抗日斗争。要自力更生,把琼崖创造为争取900 万南洋华侨的中心
根据地。为了落实中央的指示,中共琼崖特委于1939 年12月决定将特委和总队部
转移到临高、儋县、白沙交界的纱帽岭地区,建立以那大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0
年1 月下旬,特委及总队领导机关率特务大队向纱帽岭地区转移。2 月中旬抵达美
合地区时,那大镇已被日军重新占领,特委及总队机关不能继续西进,遂决定留在
美合地区创建根据地。独立总队进至美合后,迅速控制了美合周围的仁兴、南坤等
乡,并建立了100 余人的民兵。与此同时,在儋县、昌江、临高等县成立了第4 大
队和第5 大队。同年夏,在美合建立了干部学校。9 月,中共中央派庄田、李振亚
抵琼崖,加强了独立总队的领导和指挥。接着,整编了部队,统一编成2 个支队、
1 个特务大队和1 个独立大队共3000 余人。冯白驹任总队长兼政治委员,庄田任
副总队长,李振亚任参谋长,王业喜任政治部主任。
独立总队的迅速壮大,引起了海南国民党当局的恐惧。从1939 年下半年起,
国民党就不断制造借口,限制独立总队的发展。1940 年11 月7 日,以国民党保
安第7 团及部分地方武装共3000 余人向美合根据地发起进攻。独立总队被迫撤出
美合,向琼山、文昌地区转移,1941 年进至琼山县树德乡。3 月,国民党保安第
7 团再次向独立总队发动进攻。独立总队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坚决实行自卫反击,
歼灭顽军一部于罗蓬坡。6 月,独立总队又粉碎顽军3000 余人对琼山文昌根据地
的进攻。在反击国民党顽军进攻的同时,独立总队于7 月以2 个支队的兵力袭击日
军美德村据点,击毁日军军车2 辆,歼灭日军60 余人,缴获机枪2 挺,长短枪20
余支。此后,第1 、第2 支队向琼山县甲子乡挺进,继续巩固和扩大琼文根据地。
从1939 年2 月日军登陆海南岛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在海南岛积极
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在琼文、乐万、澄临地区建立
了根据地。1941 年5 月至11 月,陆续成立了乐万、文昌、澄临抗日民主政府或
办事处和琼崖东北抗日民主政府,独立总队也由原来的300 多人猛增到3500 余人。
此外,还在许多县、区、乡建立了群众性的抗日组织,其成员达5 万余人,从而使
海南岛的抗日游击战争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建设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或“抗日军政大学”。她的前身是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创办于陕北,1936 年6 月1 日改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简称红军大学。1937 年1 月,红军大学随中共中央机关将校址迁至延安,从此改
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兼政治委员,亲自规
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
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他还多次到抗大讲课和作报告,他的
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就是在抗大的讲演。周恩来、朱德、陈云、李富
春等也到抗大讲过课。林彪、罗瑞卿、张际春、刘亚楼、傅钟、许光达、膝代远、
莫文骅、何长工等先后担任过学校领导工作。抗大校部下辖8 个大队。学员以从部
队中抽调干部为主,并招收从全国各地来延安的爱国知识青年。学习内容有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问题、
世界现实、群众工作、战争和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和军事常识等。抗大的教学
方法是启发式、研究式和实验式。抗大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员理论联系
实际,边学习、边生产,强调“理论与实际并重、军事与政治并重”的原则。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需要,抗大于1939 年7 月开始到敌后办学,校
址先后迁至陕西武乡县蟠龙镇、河北邢台县浆水镇。1938 年底至1945年春,抗大
陆续在晋东南、晋察冀、淮北、苏北、晋绥、淮南、苏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建
立了10 个分校和太行分校、太岳分校(在晋东南的第1 分校后来迁入山东省)。
抗大还开办了6 所附属中学。1943 年3 月,抗大总校址迁回陕北绥德,徐向前任
代理校长,李井泉任政治委员。1945 年10 月,抗大总校迁往东北,后来改名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并以各分校为基础,组建了华北、华东、西南等军
政大学。抗大在抗日战争八年间办学8 期,培养了20 余万名军政干部。抗大的办
校方针和校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建设和部队建设的优良传统之一。她培养
的学员,为组织和领导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山西抗日决死队协同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决死队,也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36 年9 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
由薄一波等组成中共山西省工作委员会,以合法的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该委员
会到达太原后,就同国民党山西地方阎锡山集团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们接
办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也称牺盟会),参与主持了山西军政训练委员会的工作,
并经过军政训练班等机构,先后训练军政干部近两万名。抗日战争前夕,阎锡山曾
再三考虑过要整军扩军。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薄一波等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向
阎锡山正式提出组建山西新军的建议,阎锡山同意先试建1 个团。8 月1 日,即以
原军政训练班、民训干部教练团和民兵军官教导团的一部为基础,组成抗日决死队
(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并由1 个总队(相当于团)迅速发展为4 个总队。日
军侵入山西后,山西旧军节节败退。这时,薄一波又向阎锡山提出再组建5 —10
个旅的建议,阎锡山迫于形势需要,同意继续组建5 个旅。于是很快就组织建起抗
日决死队第1 、第2 、第3 、第4 纵队和工人武装自卫总队。决死队各纵队的正式
番号依次为国民革命军第1 、第2 、第3 、第4 旅。工人武装自卫总队,于1938年
春扩编为工人武装自卫纵队,1939 年春又改称为第207 旅(但通称工卫旅)。山
西新军在中园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1939 年初,新军又以政治保卫队
的名义由各牺盟会所属游击队组建了第209 旅、第212 旅、第213 旅。另由战地总
动员委员会组建了暂编第1 师。到1939 年底,列入正式建制的抗日决死队共有46
个团另4 个游击支队(相当于团),总兵力达5 万余人。此时,山西新军的实际员
额已经超过了当时的山西旧军。
新军各部队均建立了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实行了政治委员制度。绝大多数的旅
政治委员都是由共产党员担任,他们是部队的最高首长,拥有最后决定权。团、营、
连的主要政治工作干部也大都由共产党员担任,这就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新军的领
导,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新军成立后,一直在晋东南、晋西南、晋西北广大地区
活动,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新军与八路军并肩协
同作战,阻击日军进攻,粉碎日军的围攻和“扫荡”,胜利地进行了许多次重要战
役战斗。
1939 年冬,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首先在山西发动“十
二月事变”,命令旧军进攻新军,摧残牺盟会等抗日救亡团体和抗日民主政权。新
军被迫奋起还击,终于挫败了旧军的进攻。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企图压
制新军、排挤八路军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相反其自身力量却被大大削弱。1940
年春,新军各部重新整编为27 个团,仍保留晋绥军番号,实际上已经加入八路军
的序列,分别集中于晋东南和晋西北两个地区,继续坚持抗日斗争。抗日战争胜利
后,阎锡山积极配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最终破坏了山西统一战线的局面。这时,
山西新军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参加了全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八路军冀中回民支队奋勇抗日
在中华民族的敌后抗日战场上,活跃着许多少数民族抗日游击队伍,他们中有
回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黎族、苗族、壮族、瑶族等同胞组成。
这些队伍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洒热血于抗日搏斗的
战场。马本斋所领导的八路军冀中回民支队,是全国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抗日队伍
之一。
1928 年,马本斋在东北奉军刘珍年独立第21 师第4 团任团长,该团驻防山
东牟平地区,“九一八”事变后,马本斋因坚决要求北上抗日,被撤销了团长职务,
改任烟台至威海汽车路局局长。1932 年秋,马本斋弃官返乡。
1937 年7 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并开始向华北地区进犯。9 月,日
军开始侵犯马本斋家乡河北献县东辛庄,肆意烧杀抢掠。在这危难时刻,马本斋组
织了一支六七十人的回民抗日义勇队。10 月,回民抗日义勇队在东辛庄子牙河大
堤伏击日伪军,一举缴获日军1 门迫击炮和10 余支枪。
1938 年5 月,八路军来到了冀中平原。马本斋率队参加了八路军,所部改编
为回民教导队,马本斋任队长。7 月,回民教导队与另一支回族抗日武装回民干部
教导队合编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8 月,回民教导总队在河间、献县、
青县、沧县等地袭扰打击敌人,作战30 余次,毙伤日伪军500 余人。10 月,马
本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 年初,马本斋率部开始在定县、无极、藁城、新乐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
8 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回民教导总队改称为冀中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
令员,郭陆顺任政治委员,兵力约200 人。随后,回民支队开始在深南开展游击战
争,曾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法,取得了衡水康庄战斗的重大胜利,受到了冀中军区的
嘉奖。之后,又组织精干小分队巧取深县榆科伪军据点。
从1940 年冬开始,回民支队转战至深泽、徐水、无极、藁城、河间、献县等
地,英勇顽强地打击日军。在献县交河地区活动时,曾两次攻打景河据点,消灭日
军100 余人,击毁日军汽车4 辆,并缴获物资一批。毛泽东为此专门题写了“百战
百胜的回民支队”的题词。1942 年,回民支队在阜城、景县等地经过“五一”反
“扫荡”的激烈战斗后,6 月,转入冀鲁豫军区。9 月,到达范县、观城、濮阳一
带活动。回民支队非常重视政治工作,严格部队纪律,维护民族团结,广泛研究游
击战术,不断总结战斗经验。1943 年转战鲁西北朝城、冠县、莘县、尚和等地。
11 月,回民支队参加濮阳八公桥战斗,采用了“牛刀子钻心”的战术,夺取了战
斗的胜利。数年中,回民支队进行大小战斗870 余次,歼日伪军3。76 万余人。
冀中回民支队在抗日战争中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提高了广
大人民群众抗日的信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冀中回族
人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通过抗日战争的斗争锻炼,更加强了同汉族人民的团结,
增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凝聚力。这种全民族的团结,是抗日战争能够坚持
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基本保证之一。
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1940 年夏秋,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战场加紧诱迫国民党政府投降,同时以主
要力量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加紧推行1940 年度“肃正建设计划”
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所谓“囚笼政策”,把进攻的矛头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