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区。这样,红4 军打破了敌人对苏区的第一次“会剿”。为巩固扩大苏区,红4
军在地方武装和群众的密切配合下,攻克上杭,歼敌2000 余人。之后,又相继攻
占武平、永定。在上杭,红4 军第八次党的代表大会讨论建军原则问题,仍无结果。
10 月中旬,党中央指示红4 军“全部即到东江游击,向潮梅发展。”据此,红4
军除留第4 纵队于闽西外,主力到东江作战。11 月下旬,转至闽西长汀。
1929 年10 月22 日,红4 军前委收到党中央9 月28 日的指示信,信中肯
定了毛泽东关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一系列正确主张,并指出在红4 军中应
“纠正一切不正确的倾向”。12 月底,红4 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上杭的古田
召开,会议总结了红军诞生以来的建军经验,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
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选举产生了新的红4 军前委,毛泽
东为书记,朱德、陈毅等11 人为委员。古田会议决议,标志着中国红军的马克思
列宁主义建军路线的形成,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成无产阶级
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它是我军建军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29 年5 月中旬,红4 军离开赣南转战闽西后,敌军对赣西南的红军独立第
2、4 团和东固等苏区,实施“进剿”和“清乡”。赣西、南特委领导红军采取
“打圈子”的游击战术,利用我良好的群众条件,打击分散之敌。9 月至10 月,
红军和游击队有了很大发展,第2 、4 团的实力已发展到2000人、1100 余支枪;
第3 纵队与敌起义的1 个骑兵连合编为独立第3 团;白沙、东固、吉泰、兴万、兴
泰、永丰等游击队,合编为赣西游击第1 大队;安福、吉安、峡江边界游击队,合
编为新的赣西游击第2 大队;此外,赣西又组织了农民赤卫军第1 至9 纵队;赣南
也组织游击第21 至29 纵队。11 月15 日,吉安八乡靖卫团100 余人枪,在总
指挥罗炳辉(共产党员)率领下起义,编入独立第4 团。
1930 年1 月,赣西特委遵照中央指示,将江西红军独立第2 、3 、4 、5 团,
赣西游击第2 大队和湘赣苏区部分赤卫队,合编为红军第6 军(不久改为红3 军),
黄公略任军长,刘士奇任政治委员。在此期间,赣西赤卫军各纵队开始把武装骨干
编成特务队,后一部编为红军第20 军,曾炳春任军长,刘士奇任政治委员;赣南
游击队第21 至29 纵队,也得到很大发展,后来编为红军第22 军,陈毅任军长,
邱达三任政治委员。1930 年1 月,赣闽粤三省敌军集中14 个团,对闽西苏区进
行第二次“会剿”。前委和毛泽东率第2 纵队在小池阻击敌人;朱德率领红4 军主
力第1 、3 、4 纵队从古田向连城开进,筹措给养。由于我军的游击作战,不断给
敌以打击,加之福建敌人发生内证,敌人对闽西苏区的第二次“会剿”又告破产。
3 月18 日,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邓子恢为主席。4 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闽
西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将5 个团的红军合编为红军第12 军,伍中豪任军长,谭
震林任政治委员。此时,赣西南地区革命武装力量大为增强,吉安、泰和地区的红
5 军,吉安、泰和段的赣江两岸的红6 军积极活动。蒋介石急调约4 个旅于乐安、
宜黄地区,1 个师集中于宁都地区,伺机对红军发起进攻。红4 军前委果断地放弃
攻吉安的计划,立即向富田退却,准备“诱敌深入到赤色区域”,尔后消灭之。敌
即分兵三路,向我军进逼。我军以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法,于水南、值夏、富滩
歼敌第15 旅大部,俘敌1600 余人。3 月15 日,赣西南特委组成,刘士奇为书
记,曾山为苏维埃政府主席。此后,红4 军采取“同时扩大,同时深入”、“傍着
发展”的方针,开展游击战争,至6 月上旬,歼敌正规军和靖卫团1000 多人,并
帮助地方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分配土地,加强根据地建设。
1930 年夏,国民党新军阀发生了空前规模的大混战,使其统治基础更加脆弱。
与此相反,红军经过两年多的游击战争,根据地和军队有了很大的发展;6 月,红
4 军前委和闽西特委在福建长汀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活动在赣西南、闽西地区的
红军第4 军、第6 军(尔后改称第3 军)和第12 军合编为红军第1 军团(史称第
1 路军),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共2 万余人。此后,由
赣西南地方武装组成的红20 军、22 军也划归红1 军团建制。与此同时,湘鄂赣
地区的红军第5 军、第8 军,在湖北大冶组成红军第3 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和前
委书记,膝代远任政治委员。之后,湘鄂赣独立师和部分游击队组成红军第16 军
也划归红3 军团,全军团共1 万余人。之后,赣东北地区组建了红军第10 军;赣
南地区组建了红军第35军;闽西地区由地方武装组成的红军第20、21 军合编为红
军新12 军。1930年2 月,赣南、赣西、湘赣边特委合编为赣西南特委,3 月组成
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辖30 余县。1930 年夏,闽北苏区与赣东北苏区合并为赣东
北特委,拥有弋阳、横峰、上饶、德兴、乐平、万年、贵溪、余江等8 个县苏维
埃政权。湘鄂赣苏区已发展到湘东北的平江、浏阳,赣西北的修水、铜鼓、万载,
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通城、崇阳广大地区。这时,江西苏区的面积包括赣
西南、赣东北、赣西北,已占全省的80%左右。闽西地区也成立了苏区,辖有上杭、
龙岩、永定、连城、长汀、平和6 个县苏维埃政权,并拥有龙岩、永定两座县城。
后来这个地区同赣西南的赣南部分合并为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
其他革命根据她的创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边地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地区领导了许多次农民起义,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建立起红军第
1 军和鄂豫皖苏区,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区之一。
1928 年1 月至4 月,由黄麻起义武装编成的工农革命军第7 军,在黄冈、罗
田、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等地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土豪劣绅和民团。5 月,部
队展开在黄安、麻城、光山三县交界地区,积极创造以柴山保为中心的根据地。第
7 军即进入该地区,组建具有政权性质的农委会。7 月,拥有20 万人口的柴山保
苏区初步建成,部队改编为红军第11 军第31 师,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
表。10 月,中共鄂东特委组成,王秀松任书记。并巩固与扩大现有割据区域,在
大别山地区造成武装割据的局面。鉴于此,红31师两个大队在黄麻起义老区恢复工
作,到年底,黄、麻两县的七里、紫云、乘马、顺河等区大部为我控制,苏区面积
有所扩大。1929 年4 月至6 月,鄂东特委改组成鄂东北特委,徐朋人任书记,通
过了关于扩大游击战争、加强政权建设的决议。
1928 年夏,鄂东特委在河南商城南部、罗田北部、麻城东北部地区成立特别
区委。次年5 月,特委派红11 军军长兼第31 师师长吴光浩等一批干部到商南参
加起义,吴光浩在途中牺牲。5 月6 日,商南起义群众解除了丁家埠、李家集、吴
家店、白沙河等部分民团的武装,控制了商南和、乐两区。9 日,组成红军第32
师,周维炯任师长,徐其虚任党代表,辖第97、98 团共100 余人枪。周、徐率领
该师向东进军,占领了安徽六安金家寨。此后,红32 师发展到300 余人,以南溪
和吴家店为中心的纵横各约六七十里的豫东南苏区初步建成。
1927 年10 月,中共安徽临时省委着手在皖西六安、霍山地区组织农民起义。
11 月8 日,六安独山、两河口地区农民起义,并控制了独山镇。接着,六安的金
家寨、徐家集地区和霍山的漫水河地区,也相继举行起义,分别组成了游击队,建
立了革委会。1 月下旬,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成立了红军第33师,徐百川任师长,共
200 余人。1930 年2 月,潜山清水寨的群众举行起义,组成了潜山工农革命军独
立师,王小亭任师长兼政委,共100 余人枪。4 月,英山金家铺、霍山东北地区和
六安徐家集地区农民相继起义,组成游击队,开展游击活动。到5 月间,红33 师
发展到300 余人,拥有30 万人口的皖西苏区初步建成。
遵照中共1930 年2 、3 月的指示,鄂豫边特委和红军领导干部于4 月在黄安
箭厂河(今河南省新县)举行会议,成立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统一领导鄂豫边苏
区和皖西苏区的工作,郭述申任书记;同时组成红军第1 军军部和党的前敌委员会,
许继慎任军长,曹大骏任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徐向前任副军长;原第31、32、33
师依次改编为第1 、2 、3 师,全军共2100 人。
鄂豫皖苏区的建立和红1 军的组成,为进一步发展革命战争创造了条件。鉴于
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军部乘机率第2 、3 师在皖西发动进攻,先后攻克霍山和英
山两城,歼敌近3000 余人。与此同时,第1 师向平汉铁路南段发动进攻,以袭占、
伏击等手段,大量歼灭敌人,红1 师扩编为2 个步兵团,1 个机炮混成团,共约3000
人。随后,3 个师在军部指挥下,转战在黄陂、孝感北部。红1 军在6 至8 月的转
战中,共歼敌7000 余人,自己发展到5000 余人,苏区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建
成了拥有100 多万人口的鄂豫皖苏区。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位于湘鄂两省边界地区。1927 年秋至1928 年春,中国共
产党在这些地区领导了多次农民起义,开展了游击战争。经过近3 年的艰苦卓绝的
斗争,创建了红军第4 、6 军和第26、49 师,建立了包括湘鄂边、洪湖、襄枣宜
和巴兴归四个地区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这些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苏区是红军重要战略区之一。
1928 年4 月,桑植起义失败后,贺龙收集失散的部队在桑植、鹤峰两县边界
进行游击活动,队伍逐步扩大到1500 余人。7 月初,湘西北特委改组为中共湘西
前敌委员会(后改称为湘鄂西前敌委员会),贺龙任书记,部队整编为工农革命军
第4 军(也称红4 军),贺龙任军长。红4 军因遭敌袭击,退守鹤峰东南的堰垭地
区,并认真总结了教训,整顿了部队。于1929 年1 月,攻占了鹤峰县城和太平镇
等地,成立了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红4 军也发展到1000 余人。此时,前委研究
了红军战略战术以及加强农民运动和群众武装的建设,以巩固根据地的政权,依据
山区向平原发展。6 月,红4 军再占桑植县城,至此,桑植、鹤峰两县的苏维埃区
域连成一片,湘鄂边苏区初步形成。7 月中旬,红4 军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
针,击溃桑植、慈利团防的进攻,尔后进占桑植城。此次作战,使苏区进一步得到
了巩固,部队扩编为5 个团另1 个特务营,近4000 余人。9 月下旬,红4 军向鄂
西发展,随后消灭了长阳、巴东、建始、恩施等边界团防,扩大了湘鄂边区。1930
年2 月,红4 军挥师东进,寻机同洪湖的红6 军会合,并于7 月上旬胜利会师。
1928 年年关斗争结束后,洪湖地区的游击队分赴监利、沔阳、石首等县开展
游击战争。周逸群集中石首、公安、华容、鄂中游击队全部,趁敌不备,于5 月歼
敌团防于沔阳东南的峰口,后在强敌的围攻下,游击队分散活动。6 月下旬,周逸
群在宜昌重组鄂西特委,发展党组织和群众组织,镇压土豪劣绅,采取“你来我飞,
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的游击战术对付敌人的“清乡”。经过半年多的
斗争,苏区已在监利、华容、石首、江陵、沔阳各县相继建立。1929 年2 月后的
4 个多月作战,使洪湖西岸、白露湖畔、石首的江北部分和华容东山苏区初步建立
起来,游击大队扩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周逸群任总队长,段德昌任总参谋长。总队
建立政治部,中队以上各级设立党代表,中队建立党、团支部和士兵委员会。8 、
9 月,敌调集兵力对洪湖地区和监利、沔阳地区进行“清剿”,段德昌率第1 、3
大队于洪湖沿岸地区,周逸群率第2 大队于江陵、石首、华容地区活动,均采取
“只打虚,不打实,要打必胜,不胜不打”的战术原则,进行游击作战。11 月24
日,我第2 大队全歼石首的小河口之敌300 余人,我第1 、3 大队击溃敌1 个团,
歼灭1 个连。尔后,游击总队向江陵发展,取得了反“清剿”的胜利,使江陵、石
首、监利、污阳大部分地区和华容的部分地区成为苏区,原来被分割小块的苏区基
本上连成了一片。12 月下旬,中共鄂西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鄂西游击总队扩编
为红军中央独立师,段德昌任师长,继而又改编为第6 军,孙德清任军长(不久旷
继勋接任),周逸群兼政治委员。1930 年初,鄂西红军夺取了苏区内敌占城镇,
建立了江陵、潜江、沔阳、监利、华容、石首6 县苏维埃政府,赤卫队发展到20
万人,游击区域发展到17 个县境,并建立洪湖苏区统一政权。
中共鄂北特委将襄阳、枣阳、宜城地区的部分农民武装编成工农革命军鄂北总
队,游击于襄枣宜边界地区,并在该地建立革命根据地。1930 年4 月,中共鄂北
特委重组了鄂北红军游击队第13 大队。5 月,第13 大队相继攻占了襄枣宜边界
和钟祥北部大片地区,7 月,扩编为红军第9 军第26 师,张香山任师长,余益庵
任党代表,襄枣宜苏区建立。1929 年冬,中共巴(东)兴(山)(秭)归县委组
织扩编了鄂西游击大队。尔后,游击大队整编为红军独立第49 师,刘子泉任师长。
同时,巴兴归苏维埃成立,苏区基本建成。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地区,亦称闽浙赣苏区。
1928 年冬季,由弋横起义组成的工农革命第2 军第2 师第14 团第1 连(以
后扩大为2 个连),建成了以戈阳、横峰北部山区为中心的赣东北苏区。
1929 年4 月,红军改称江西红军独立第1 团。8 月,贵溪、余江、万年的党
组织发动几万农民起义,取得胜利,成立了红军第7 连。10 月,弋阳、横峰、德
兴的大部分地区和上饶西北的部分地区成为巩固的苏区,并同新辟的贵溪、余江、
万年苏区连成一片。10 月1 日,信江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任主席,此时苏区
纵横各约200 里。1930 年2 月,红军独立第1 团利用江西敌军集中赣南对付红4
军之机,积极向外发展,使乐平、万年东部地区成为苏区;1928 年10 月,闽北
崇安县党组织在东北乡的上、下梅等地领导农民起义,起义地区纵横达百余里,随
后就地开展游击战争,将游击区扩展到浦城、建阳等县,同信江苏区和红军的斗争
相呼应。1930 年1 月,闽北游击武装编为闽北红军独立团。赣东北、闽北两苏区
统一由信江特委领导。7 月,信江革命根据地和闽北革命根据地合并为赣东北革命
根据地,将红军改编为第10军。1931 年9 月,中共赣东北省委和苏维埃政府成立,
唐在刚任书记,方志敏任主席。1932 年12 月,赣东北根据地扩展到福建崇安,
浙江开化,江西戈阳、横峰,安徽的婺源等20 多个县境。接着,赣东北省委和省
苏维埃政府改称闽浙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
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1932 年12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主力,乘四川各派军阀在四川西部混战之机,由陕西省南部进入川北,并攻占通江
城。1933 年1 月,又相继占领南江、巴中城。2 月,在通江成立中共川陕省委和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袁克服任省委书记,熊国炳任政府主席,川陕革命根据地初步
创立。从2 月到10 月间,红4 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指挥下,
与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一起,粉碎了四川军阀的“三路围攻”,取得了仪陇南部、
营(山)、渠(县)、宣(汉)、达(县)3 次战役的胜利,并与王维舟率领的川
东游击军会合。川陕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根据地范围东起城口、西抵嘉陵江,南
达营山、渠县,北至陕南的宁强、镇巴,面积达4。2 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00 余万,
红军也发展到5 个军8 万余人,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此外,在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创建了闽浙赣、湘鄂赣、湘赣、陕甘、湘鄂川黔等十几块
革命根据地,使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中央及各地根据地的创
建和发展,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策应了全国革命斗争的开展,并为探
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作出了贡献。
古田会议决议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中共红4 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于1929 年12 月28 日和30 日在福建省上杭县
古田举行。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朱德作了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了中共中央
的指示。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通过毛泽东起草的9 个决议(即:关于纠正党
内的错误思想、党的组织问题、党内教育问题、红军宣传工作问题、士兵政治训练
问题、青年士兵的特种教育、废止肉刑问题、优待伤兵问题和红军军事系统与政治
系统关系问题),总称《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也就是
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这是红军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选出毛泽东、
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