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川军抗战-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巩县兵工厂在1935年7月开始试产,原定名为二四式步枪,亦称1924年式短式毛瑟枪。节套上的印记也开始模仿毛瑟的横幡商标(Banner),打上二四式。在筹备试产过程时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曾到巩县兵工厂视察,后来由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呈请批准。1935年8月之后,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骑步枪。节套上打印中正式、巩县兵工厂厂徽及生产年月。因此,有不到二千把的此型骑步枪,是印有二四式的枪匣。中正式骑步枪于1935年10月10日正式量产。之后正式装备骑兵部队。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工兵冬装
工兵
德制师内设有专职的工兵营,直属于师部,为整个作战师提供专业服务,诸如架桥,扫雷,布雷,设、排路障等工作。其配置体系和技术职能都是按德军的军制设立和培训的,并拥有先进的德制工兵重型装备,如架桥器材。还配有与装备同步进口的运输车辆,完全可与所属部队同步机动。为示区别,工兵佩戴专用的白色底衬领章。相比之下大多数部队工兵营的装备比较简单,重型装备很少,运输基本靠驮马大车等。但当时绝大多数军队是靠步行,也算可与所属部队同步机动。一般来说,国军的大多数部队的工兵营的装配是比较简单的,重型装备很少,其装备的运输基本靠驮马大车等传统的中国运输工具搭载,但由于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军队机动方式是靠步行,所以也算可以与所属部队同步机动。最让其他部队羡慕的就是国民党中央军德械师里的工兵营了,他们不但拥有先进的德国造工兵重型装配,例如架桥器材,而且还配有与装配同步进口的运输车辆已达到与其所属的部队同步机动。工兵除佩戴有其兵种专用的白色底衬领章,其他个人装具是与步兵基本相同。因为,在战场上国军的很多部队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中战斗减员严重,拥有爱国精神的将领们经常把二线部队也拉上一线参加战斗。工兵也就不例外了。除个人装具外,工兵个人还配发其专业工具和一个皮制工具包斜挎在肩上。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卫生兵
卫生兵国民党军事委员会1935年9月25日,颁布的公一字第588号令关于步兵师配置中明文规定,设立师属卫生队,以为部队提供专门的医疗救助,平时作为军医院使用。真正意义上的军医(专业外科医生,指西医)在我国出现得比较晚,其设备与医疗水平都比较落后。虽说有国外留学归国的,但实属少数,大部分为国内培养。即便是这样,也远远达不到部队战时的要求,只能短期培训一些有医疗知识的学生或士兵充实部队。但由于医疗药品的缺乏,战斗中负重伤的士兵生还率极低,这也是中国军队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卫生兵分军医和救护兵两种。军医为军官,救护兵由士兵和士官组成,均佩戴有绿色底衬领章,军阶与步兵相同.左上臂戴印有红十字标志的环臂布章,配有专用的木制或皮质急救箱并有背带,以及仿德1930式防毒面具和毛巾。平时戴布制野战帽,战时配发德制钢盔,而像西北军、晋军和两广部队等地方部队则佩戴英制钢盔。国军的急救箱与西方军队的皮制急救包不同,有其中国的传统特色。军用皮带与其他兵种一致,但战时随个人需要佩戴。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宪兵的冬装
宪兵宪兵是所有国家军队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兵种,虽不属于战斗部队,但他在监督部队的军风纪、输导公路交通、维持军队秩序,军事法庭审判及查处军中违纪事件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习惯称之为“军事警察”)。大家可在很多的历史照片和影视资料中的重大军事场合看到宪兵的身影。国民革命军的宪兵是从士兵中挑选出来的,多为士官。直接隶属于军部或师部。军衔的底色为暗红色,与经理(军工部门)同色。军服与其它兵种一致,只是在左臂上配有环臂布章,上面印有“宪兵”两个大字,与当时的日军相似。宪兵的钢盔非常有特色。有两种型式,一种是与英国制托尼式钢盔相似的钢盔改型;另一种是类似西方国家热带殖民地军队所戴的防暑帽(比较像越南军队带的头盔)。无论什么部队全是如此佩戴,包括德制师。除头盔外,宪兵还佩带一个小哨,与当时的警察使用的一样,做联络之用。武器配备的是毛瑟二十响全自动手枪和专用的皮枪套,与毛瑟枪专用皮质弹匣包。正面可装20发弹匣的弹包12个,背后有皮带扣系在后腰,Y字型肩带分3点支撑弹包组。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准尉参谋的冬装
参谋军官中国兵法讲究的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干里之外”。因此,参谋一职由尉级以上的军官担任。军衔被设计为竹节,佩戴在左边,右边的领章是官衔,军服和个人装备则与同部队军官的一致。下级参谋军官配有专用的斜挂式皮制文件包,与德军在二战前的样式相似。高级参谋军官则配有手提式皮制公文包,自卫武器虽是手枪,但由于当时的武器型号繁多(多为国外购买),所以没有统一制式。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步兵师炮兵
炮兵
1935年3月,国民政府武汉行营设立炮兵整理处,开始对国军中的炮兵部队按照火炮种类进行整理。共编成两团制的炮兵旅4个,独立炮兵团5个,独立山炮营、独立野战炮营、独立重迫击炮营各3个。具体如下:
一、炮兵旅
炮兵第1旅:装备瑞典制L/14博福斯(Bofors)75mm口径山炮
炮兵第2旅:装备瑞典制L/14博福斯(Bofors)75mm口径山炮
炮兵第6旅:装备德国制L/29克虏伯(Krupp)75mm口径野炮
炮兵第8旅:装备日本辽十四式77mm口径野炮
二、独立炮兵团
独立炮兵第4团:装备日本三八式75mm口径野炮
独立炮兵第6团:装备日本三八式75mm口径野炮
独立炮兵第8团:装备日本辽十四式150mm口径榴弹炮
独立炮兵第9团:先是由装备德国克虏伯75mm口径野炮和重迫击炮(各1个营)的第32步兵师师属炮兵团编成,不久将野炮营又划回32师,而重迫击炮营与独立重迫击炮第1、2、3营合编为独立步兵炮团。新的独立炮兵第9团装备法国施奈德75mm口径山炮28门。
独立炮兵第10团:装备德国制L/32sFH18萊茵公司(Rheinmetall)150mm口径榴弹炮24门(机械化牵引)。
1937年又组建了独立炮兵第14团:装备德国制L/30sFH18克虏伯150mm口径榴弹炮24门(机械化牵引)。
三、高射炮兵(1937年组建)
高射炮兵第41团:装备德国制博福斯75mm口径高射炮28门、德国制十八年式37mm口径高射炮36门、瑞士制造的索罗通高平两用机关炮(Solothurn)20mm口径,48门。
高射炮兵第42团:装备瑞士制索罗通20mm口径高平两用机关炮108门。
1937年,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之下,设立防空总监部,以黄镇球将军为总监,防空总监部编有高炮部队第41、42、43、45、48、49等团,有德式75mm、俄式76。2mm高射炮,另有37mm炮,20mm炮,13。2mm机枪,并配备辅助对空作战的指挥仪等装备和专职的探测队。
国民党炮兵其军衔的底色为兵种专用的蓝色,其军装分德制师使用的黄绿色军服和地方部队的灰色军装两种。其配戴的钢盔也是,分德式与英式钢盔两种。国民党炮兵的个人装具包括,水壶、饭盒、干粮袋、毛巾和防毒面具等。同时还配发其一个皮制工具包斜挎在肩上,已存放炮兵的专业维修工具。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战车兵少尉,头戴德国早期装甲兵的防撞头盔,配有毛瑟“二十响”手枪。
战车兵
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形成,广州的国民政府与各系军阀纷纷开始拥有小型的机械化装甲武力,其中多为自制的铁甲汽车、卡车及铁甲列车,军阀机械化部队中较有规模并经常拿来参战的部队就是北京政府张作霖的奉军了,而最早在中国和战车打过仗的军队,则是西北军。直到1928年东北易帜换下了五色旗,升上青天白日旗归附南京国民政府后,改称“东北军”的奉军,虽名义上属国民革命军,但和其它非中央军系一样,对珍贵难得的装甲车辆,通常是继续留在“前大帅”身边当直属部队,不会上缴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实质上仍无法拥有能够直接用来保卫其统治地区的直属机械化部队,故南京政府于1929年三月在南京新小营,将财政部税警总团移交的18辆英国造履带式重机枪轻型战车(Vickers-Carden-LoydMk。VImachineguncarriers),编成陆军教导第一师战车队,命张杰英中校任队长,但此时该部队仍是一支隶属陆军步兵师的种子车队,并非独立兵种。1932年五月,上级觉得战车队不宜归步兵师管辖,又将其改为隶属于以辎重为目的的陆军交通兵第二团,进驻南京的通光营房,以利后勤保修。此期间,张学良对国民政府机械化部队的发展也有部分协助,但少帅自己东北省军中的机械化装备,却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大半毁俘于日本关东军手中。
1933年前,国军就开始进行机械化的训练了,但仅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员中进行,中央军校中也只有美制的水陆两用一吨小型战车两辆、法国制三吨雷诺战车两辆,只供学员驾驶训练使用。同时,在南京还有两个交通兵团。每个团分三个大队,分别装备美、英、德产二吨半或三吨不同型号的卡车,负责运送军用物资。该团驻扎南京城内三十四标。另外国军还有一个辎重兵学校,驻南京城外岔路口,内分学员队和学生队。学员队由各辎重兵部队现役军官的保送生组成,学生队则为招考入校的青年学生,训练课程为人力、畜力、汽车、船舶、铁道、航空等输送和后勤兵站业务。1933年,国军成立汽车训练班,隶属交通第二团。1934年底,国民政府从欧洲购入的战车和摩托车开始陆续运抵我国(1934年春,孔祥熙奉命考察欧洲各国,并通过香港怡和洋行于该年11月从英国购入“维克斯”型战车32辆,其中16辆为维克斯6TE六吨半重,乘员2人,装有47mm炮一门和7。9mm机枪一挺。其它16辆为VCL水陆两用战车,战斗全重三吨半,乘员2人,装有7。9mm机枪一挺。以及若干英国产“哈雷”二轮摩托和三轮摩托当时称为机器脚踏车),军政部速成立军政部直属战车营,该营驻扎南京城内马标,归军政部直接指挥。部队装备意大利两吨半菲亚特CV-33战车和英国维克斯6TE六吨半战车各16辆。1935年,国军将交通第二团的汽车训练班和军政部战车营及辎重兵学校合并,成立了交通辎重学校,学校位于南京城内丁家桥。1936年2月,国民政府组成了以顾振为团长的代表团赴德访问,在前任赴华军事总顾问塞克特的帮助下,代表团会见了希特勒等德国军政首脑,磋商了中国向德国购买军火的技术、付款方式的问题。当时的订单中编号10020和10030分别是德I式(Pz。Kpfw。I-A型,也称“克虏伯”式)轻型战车和sd。kfz。222(也称“毫须”式)装甲车。德I式A型战车,战斗全重5。4吨,乘员2人,装有2挺7。9mm机枪,订购17辆(一个连);毫须式装甲车,战斗全重4。5吨,乘员3人,装有1门20mm机关炮和1挺7。9mm机枪,订购12辆(一个连)。充实给直属战车营。同年5月,蒋介石决定将直属战车营及交通兵二团所属的装甲车队合并,在南京方山成立陆军装甲兵团。1937年“八一三”事变,装甲兵团战车营的第一、第二连在杜聿明带领下赴上海参战,两个连的连长均壮烈牺牲。战后,两个连残部撤回南京恢复建制。南京保卫战时期,装甲兵团将战车第一连残余的菲亚特CV-33战车留下参加战斗,其余部队分两路撤退,南路经南昌撤至湖南湘潭,北路计划渡江经铁路输送到郑州,但战事急剧变化,该部装备大多被遗弃或自毁,部分人员勉强渡江,被友军收容。1938年春,苏联产T-26、BT-5轻型坦克,BA-3/6/10/20轮式战车约108辆运抵广州,随同苏联战车一同而来的还有苏联军事顾问团200余人,团长高尚夫,总翻译李修业。同时期运抵广州的还有德国产装甲汽车18辆,奔驰柴油卡车40余辆、美式福特卡车约400辆、意大利产摩托车约40辆。上述车辆不久陆续输送到湖南湘潭,在这些车辆基础上,陆军装甲兵团被扩编为陆军第200师。师长杜聿明,副师长邱清泉。该师还配属有一个战车防御炮团,团长冯尔骏,装备有德国制造的PAK-37战防炮,具体情况不详。第200师师部驻湘潭,搜索营驻浏阳,其他部队分别驻扎湘潭附近和云湖桥等地。其中1149团装备充足,而1150团只有人员却无装备。第200师先后派遣部队参加了台儿庄和兰封战役。参加台儿庄战役的是师直属搜索营的一个装甲车连,在战斗中全部损失;兰封战役期间,1149团第三营、第四营(苏式战车54辆)由火车运送到兰封协同友军作战,战后被调至陕西华阴、大荔等地,被划编到胡宗南的第一军由陶峙岳指挥,1941年改编为战车第二团,郭彦任团长,调归胡宗南管辖,就此脱离200师编制。
图解戴便帽的国军战车兵(因战车兵最早隶属于交通兵,所以早期的战车兵领章的兵种色为交通兵的黑色)
1939年新11军改编为第五军。该军特配有战车防御炮团;下辖两个营,第一营装备有德制PAK-37战防炮24门。第二营则是搜罗第2、9师残留的苏罗通-47战防炮连组成的,有炮24门。该军除军直属战车团外,其他部队都不是机械化部队,徒有“快速部队”之虚名。(该军在入缅作战时,用卡车运送了8辆菲亚特CV-33战车参战,配属给66军5辆,基本损失干净。其余战车及后来又搜罗了英国丢弃的维克斯战车9辆退回国内。这些战车后来都调到汉中修整。200师的T-26是82辆,再加上三大两小五辆修理车,共计87辆。)
1942年,为保卫抗战的战略大动脉-滇缅公路补给线,国民政府将第五军编入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3月底,中国装甲兵在缅甸首开与外国盟军联合作战的记录,战败被迫撤回国内。此后随着大量美援陆续运抵,国民政府开始在印度蓝姆伽编练美制的国民革民军新军-中国驻印军,这群“美械中央军”乃是全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所编成的最精锐部队,初期为步兵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后来扩编为新六军、新一军。新二十二师曾在缅北索卡道打过一场不折不扣的典型歼灭战,让日军尸盈山壑,从两军战斗结束后累积的战果来看,足已使抗战前期的所谓“德械”中央军相形见绌。在此精锐的中国驻印军之下,陆军机械化学校便成立了“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训练班”,负责培训官兵;并又于驻印军之下成立“中美第一临时战车群”,计划下辖七个战车营,负责作战。同年八月,便将第一批战训班结训官兵编成以美制M3A3史都华(Stuart)轻战车为主的战车第一营。
1944年初,战车群美籍指挥官命令赵振宇上校为营长、赵志华为副营长,带队由蓝姆加至加尔各答接收作战用车辆。战车第一营为中国驻印军的军直属战车部队,也是国民党陆军使用美制战车作战的开始。由于战车第一营的骁勇善战,美军司令部又决定在瓦鲁班战役后再提供美制M4A4谢尔曼(Sherman)中型战车一个连,补充给该营作战使用,加强战力。其后该部队在缅北其它战役中继续协同,中、美等国友军部队并肩作战,经常扮演冲锋陷阵的关键角色,更曾与日军战车联队于缅北的贵街,发生了战史上少见的“中日坦克战”,结果当然是以装甲火力俱差的日本战车被歼收场,该部对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具有整体的杰出表现,直到抗战胜利,加上随后在蓝姆加训练未上阵的六个战车营官兵,与国内留存的老战车部队的两个团,使国民党陆军装甲兵发展到达巅峰全盛期。
图解戴德制钢盔的国民革命军战车兵,因其早期隶属交通兵,领章为黑色。
国民革命军的战车兵是以德国军事顾问依据德国的装甲兵发展经验而成立的。但由于德国顾问们的军事经验和军事思想都停留在一战的军事理论中(步兵是战斗的绝对核心,战车只作为步兵的辅助支援火力。这种思想在日军和许多二战初期战败的西方国家军队中都普遍存在)。再加上当时中国所处的经济环境,战车兵在早期并不是独立的兵种,而是隶属于国民革命军陆军交通兵即辎重兵。随着军事思想的进步,条件的成熟,国民革命军也有了自己独有的战车兵。早期的战车兵使用的兵种专用色为黑色(国民革命军陆军辎重兵的兵种专用色),后期建立了装甲兵这一兵种,其兵种专用色也改为银色,同时有其特殊的军衔领章.叫做“克罗米领章”(铬质的电镀章)。
早期的独立战车营因其隶属于交通兵第二团,故其臂章的部队符号为X2。装甲兵头戴的是一种橡胶制的防撞头盔。其型号与德国机械化部队早期所使用的相同,在执行训练和维修保养作业时,穿连身工作服,戴布制野战帽。进行检阅和参加战斗时,战车乘员习惯穿着一般的野战制服,带防撞头盔。有的还戴有德式钢盔,配发驳壳枪及专用弹匣包,战车内的每位乘员配发德国原装或国内仿制的德军制式风镜。
抗战中期的第五军直辖的战车兵团还沿用早期的军服,接收意大利菲亚特CV-33战车时随车配给了数量不详的意大利式橡胶头盔。1938年国民党政府接收了苏联坦克,但没有资料记载军队是否使用过苏制的坦克帽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中国抗战中国军的单兵装备与军衔
更新时间2012…2…29 1:35:14  字数:6159

 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仿佛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军服服制和单兵装备制度。这是源于旧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在经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最后一个帝国--满清王朝的覆灭之后,苦难的中国就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年代。军阀们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大量购进西方列强的各式武器,我国渐渐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万国军事博物馆”。同时也就出现了纷纷乱乱的军服及装备。直到中原大战的结束,国民党南京政府才在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