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川军抗战-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蓝姆伽整训的国军,除接受新式的编制与训练外,同时也接受新式的武器与装备补给。美军负责人员训练并提供武器装备这批新军,而由英军出地提供训练场所驻地,并且提供人员伙食给养与人员的服装被服等个人装具。共同孕育这支国军的新式部队。
整训期间国军将驻印军重新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下辖廖耀湘的新22师、孙立人的新38师和胡素的新30师,另外军直属部队下辖7个战车营、1个独立步兵团、1个重迫击炮团、3个重炮团、1个高射机枪营、1个汽车团、1个辎重兵团、2个工兵团、1个通讯营、2个运输大队和1个教导团。每个师装备4500支步枪,1080支自动步枪、540支卡宾枪、270挺轻机枪、72挺重机枪、60毫米迫击炮170门、80毫米迫击炮36门、75毫米山炮12门和105毫米榴弹炮12门。这些装备不但是当时国军部队中最好的,就连日军也是无法比拟的。
不久,国民政府从国内空运了第50师与第14师,将驻印军扩充为新1军和新6军,又由陆路增援了霍揆彰的22集团军和宋希濂的11集团军,使驻印军达到八个军之多。同时成立中国驻印远征军司令部,由罗卓英任指挥官。负责反攻缅北打通印缅公路的作战。
图解驻印远征军P37个人装备组
军服
整训初期驻印军的服装由英军提供,每名士兵配发热带卡其作训服三套,有短裤两件、长袖衫三件、长裤一条。其热带卡其作训服为英军的长衫与短裤、长裤两种裤子组成。上衣为的确良布料,为长袖样式,袖口采用收放式;袖端有一个钮扣,上衣后背部上端到衣领处有一块加强布,在前胸口中央有开衣襟,双肩位置设有肩带,胸前左右各有一个有盖单扣口袋,袋盖为倒山字形,口袋中间有褶襞,此衫有弧形下襬,穿着时将其扎入裤内。卡其长裤为卡其色斜纹棉质料,裤裆的左右两边各有两道打折线,左右各有一直插式口袋。部分裤子前右方缝有一个长方形口袋,而有些则无此袋,这是此型裤的微小差异。在裤裆处以五颗铝质钮扣作连接,裤头上有一横向舌状布条来固定裤头,裤子的腰围处缝有多颗铝质钮扣可用来固定吊带,而裤后则无口袋设计。卡其短裤一样为卡其色斜纹棉质料,在裤头以两条布带来作紧缩腰身的调整并同时固定裤头,裤裆处以三颗铝扣作连接,两侧裤身各有一插入式口袋,部分短裤在右侧有长条型口袋,但大多数则无此口袋,而在裤后有一个无盖口袋。
图解驻印远征军配美式步枪及弹包组
1944年4月,驻印军的服装委托英国在当地招商制作,大体上仍参考英式热带卡其作训服为样版,不过此款式混合了美军卡其服的设计,以上衣为例,采用尖领、六钮扣与内扎式下襬,胸前设有两个口袋的设计,口袋盖为单扣平盖,袋上有褶襞,在双肩位置有肩带,背部上端到衣领下沿有一横向加强布,此衣为长袖衬衫样式,与美军当时的卡其衬衫样式极其相近。长裤部分大体上为简单直筒裤样式,两侧有直插式口袋,臀部后右侧有一个有盖单扣口袋,此长裤与美军卡其长裤相仿。在短裤方面则接近英式短裤。
在进入缅北作战后,驻印军部队的装备、枪械和服装补给由美军提供,所以这时的服装部分改换为美军卡其作训服,虽说有部分的士兵得到此项补给,但部队主要穿着仍以委托英国在当地招商制作的服装为主。
此外,还有部分部队使用美军的HBT战斗服,但并非为全军更换,仅有少数获取。除基础的作训服外,驻印军还得到了其它御寒的衣物,如英军V领长袖棕绿色毛衣,英军V领无袖棕绿色毛衣背心,英军V领三扣长袖棕绿色毛衣,美军橄榄绿羊毛背心,美军五扣橄榄绿高领毛衣,美军M-41夹克,美军M-43外套等等。其M-41夹克大多数发给士官使用。驻印官兵在一般外出时或非战时的集会,则穿着军常服,此套服饰在国军中则有其特殊的称谓,均称之为罗斯福呢军服。尔后在新6军提前回国时,美军又加发给返国的驻印军弟兄每人一套罗斯福呢军服。
图解驻印远征军夏常服全装
驻印军主要的个人装具
是英军所提供的1937式个人装备组,又称之为P-37装备组,其主要包括:帆布腰带、帆布吊背带、帆布背包、帆布小背包、水壶组、帆布子弹袋等等,在依其单兵任务性质还可做局部调整,如可加挂铲组、十字镐等。1937式装备组为英军以及英国协从军所广泛通用的单兵装备,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乃至印度皆用此套装备。我驻印军入印之后,经协商由英军担负起给养与被服装具的补给。所以驻印军就得到了由英军提供的英国协从军最广泛使用的1937型装备组。
英式帆布腰带
此型腰带为卡其色棉帆布材质,前端有ㄇ字型挂钩与另一端母环连接,腰带上无任何穿孔式挂点,而是在正面帆布的后方缝有垂直布肋与各型袋子后方的C型金属挂钩,勾跨连接,是蛮独特的英式连接方法,这种设计对于结合袋的稳固性颇佳。帆布腰带的后方有两个斜向的连接布条,布条上有日型环用以连接背带。
图解驻印远征军着美式M41夹克
子弹袋
驻印军配有多种型式的帆布子弹袋,一种是指北针/手枪通用型袋,其为帆布材质,呈方形,布袋上有布盖以铜扣与弹袋上的母扣连接,弹袋后方缝有五边形布底,后有C型金属钩与帆布腰带的垂直布条相互连接,可携带指北针也可放置手枪弹、步枪弹。第二种是帆布步枪弹袋,此为双弹袋设计,也就是说一袋两包,各有独立的五角形布盖,布盖上有铜扣与弹袋上的母扣作连接,每名士兵通常都携带两组弹袋。
另一种较大型的帆布子弹袋是我们在许多历史照片资料中最常看到的样式,其型号为MK-3型通用弹袋。MK-3型通用弹袋是步枪/冲锋枪/机枪/通用型子弹袋,在功能上除可装步枪弹,也适合装冲锋枪弹匣,还可作为布朗宁轻机枪(ZB26式轻机枪的海外变型)弹匣袋;由于布朗宁轻机枪是由上匣式弹匣供弹,加之其射速极快,因此弹匣的使用需要较大的携带量,但是一名机枪手能携带的弹匣有限,所以此弹袋在当初的设计上考虑到让步兵帮助同行的机枪兵携带弹药;以便随时填补机枪手的弹药。其弹袋为直式长方形,材质为卡其帆布,上有布盖,弹袋上缝有布条,布条上有母铜扣可与袋盖上的公凸扣连接,背后一样有C型金属钩可与帆布腰带勾跨连接,在袋后C型金属钩的上方,缝有五边布条,上端有日字铜环,帆布吊带可从其穿过进行固定,并可与背包带上的铜钩,勾跨连接。由于此款弹袋的方便灵活,是我驻印军所使用最普及的弹袋。除此之外,驻印军部分军官还使用英式布朗宁手枪双并式弹匣袋,此弹匣袋除可放布朗宁手枪的弹匣外还可放45式手枪弹匣。另外驻印军也使用英式303式备用弹袋(BANDOLEER),但使用方法不同于英国协从军的背挂方式,而是喜欢将此弹袋缠于腰际上使用。
水壶
驻印军所使用的水壶为英式37型,此型水壶在一战时期就有类似的款式在使用,而37型水壶仅是沿用以往所惯用的壶体,而在其它的配件稍作修改而成。全壶为马口铁材质制成,壶口盖为铝质下方连结木头塞,盖上系有细棉绳绑于壶颈上的圆环,壶身为橄榄绿色,外套呢质壶套以作保温用,再以十字型帆布带来背负或是装在卡其帆布水壶袋里。此两种携行方式驻印军都有使用。
图解驻印远征军配备P37个人装备组、MK3通用弹袋、M1冲锋枪、美式5扣橄榄绿高领毛衣。
美式单兵装备
在驻印军的使用上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仅为配件而并非整组装具,其配件主要的有M-1936型帆布腰带、M-1923型腰带式弹袋、卡宾弹匣袋、45式手枪侧挂皮枪套、M-3肩挂枪套、45式弹匣袋、M-1942型刺刀组等。之所以使用比例不高的原因,主要是英式的1937装备组的设计良好与其灵活性和耐用度颇受中国士兵的好评,且补给也充足,再者美军也非主要提供个人装具的盟国,仅就局部配件给予补给有特殊任务需要的部队和士兵而已。
帽子
驻印军仍使用的是中国军队传统的圆筒形布制军帽,其颜色为42年后国军统一使用的土黄色。在许多历史照片中可以看到有许多外国军官也很喜爱戴此帽,如史迪威将军与许多驻点联络官,足见此帽的造型很具魅力。
图解着美制HBT连体服的远征军战车兵
钢盔
驻印国军初期使用的是由英军配发的MK-2型钢盔,驻印军在盔体的左侧漆有青天白日军徽,并在作战时使用伪装网。
在入缅作战后,由于战斗中的耗损与英式钢盔的避弹性与舒适性不佳,在后来的补给中,美军替中国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新38师优先换发了美军的M-1钢盔;新38师成为国民党军队第一个使用美造M-1钢盔的单位,而后陆续替换了新1军的钢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英式MK-2型钢盔都不使用了,在换发完毕后的单位将弃用的MK-2型钢盔转交给后续的部队或是送回训练基地。所以在后来的许多历史照片中,我们常看到新1军戴美式钢盔,新6军则大多数仍戴英式钢盔,而新6军仅有少数的直属单位获得了M-1钢盔。美式M-1钢盔自1943年量产以来,成为当时装备最多的钢盔,在二战结束后更广泛的被许多的国家采用,并有许多国家以此钢盔为基础进行仿制和改制,其影响之巨大不可言语。我驻印军当时用的为M-1钢盔Model-1943/44型,其钢盔外形较后来的改良式的M-1Model-1956型钢盔略高。钢盔的左侧也漆有青天白日军徽。同时,驻印军所用的钢盔还大量采用了1/4吋与1/2吋的伪装网。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中国抗战中国军的单兵装备:绑腿
更新时间2012…2…29 1:38:28  字数:6638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说起绑腿,很多朋友可能会不屑一顾。
老萨和一个网友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网友很随意的说:那不就是两条绑着小腿的布条子吗?有什么稀奇。
呵呵,老萨说:其实这个小东西对于中国的抗战来说,其用处绝对不亚于任何一种军队主力作战武器。
绑腿,也就是帮在腿上的布条。
其实,绑腿在军队使用的时间,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长的多。
早在冷兵器时代,古人通过日常生活了解到绑腿的重要性。在缺乏交通工具的古代,古人出行出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乘船,二是乘车马,三是步行。
其中古代的江河运输业很不发达,加上没有现代化的船只,航线少且短,花费也颇高。至于乘车马,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并非穷人可以做到。大部分的农民和小商人出门,多以步行为主(大部分时候还要负重,挑担步行)。
在长距离的行走中,由于道路崎岖,走路距离过长等原因,一般一天下来,由于血液下积到腿部,双腿就会酸痛不已。自然直接影响第二天的行走。如果是在山地或者丘陵行走的话,由于需要登高和攀爬,酸痛就会更加厉害。
古人在实际中发现,如果在腿部绑上布条,可以有效减轻腿部的酸痛,利于长距离的步行。
很多田间耕作的农民和山民,都打着绑腿。早期炎帝时期神农氏的形象,就是小腿绑着绑腿,足踏着皮制鞋。
所以,早在冷兵器作战中,出身农民的士兵很多也打着绑腿。
绑腿对于北方人来说,还不算是必备的东西。但是对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装备。他们住在山里,经常要走山路。绑腿除了可以有效减轻酸痛以外,还可以有效保住小腿不受伤害。
山里面的低矮灌木杂草很多,坚硬的山石也不少,加上颇多虫蛇之内,他们的腿部很容易遭到伤害。虽然这些伤害可能并不严重,但是对于天天都要长距离步行的人来说,轻微的伤害也是很大的影响。
绑腿可以有效帮助他们防止这些小的伤害,所以我国南方大部分山区少数民族,都有绑绑腿的习惯。很多少数民族不穿鞋袜(云南贵州尤其多),但是对绑腿相当重视,不但选择合适的布料,绑腿的打发也都很有讲究。
军队来源于人民吗,绑腿自然也在军队很快盛行。
-----------法国士兵,注意左边士兵的白色绑腿。右边士兵长靴里面的也打着绑腿,而且还高过了膝盖。
西方使用绑腿的历史很长,是和马刀,步枪一样的制式装备。许多历史著名上著名的军队都大量使用绑腿。比如拿破仑的法国军团,他的步兵士兵军官一律打着绑腿,而且绑腿一直打到膝盖的上方,是欧洲各国军队中间最长的。
拿破仑说:绑腿可以防止泥土和小石头进到我们“爱国”的法国裁缝制作的那些劣质鞋子里面,有可以减轻士兵双腿的酸痛,是非常必要的装备。
法国士兵的绑腿一般都是灰色的,也有一些是黑色的,只有在阅兵仪式上或者法国近卫军战士才打白色的绑腿。
虽然拿破仑对绑腿很看重,但是性格都比较随意的法国士兵似乎并不在乎绑腿。由于法国初期战争战场都在法国,中期的主要对手普鲁士和奥地利也离法国不远,法国士兵需要长距离行军的机会并不多。
法国的老兵们多比较喜欢绑腿,但是新兵们多不重视。当时一个军官向拿破仑报告:我们新招募的19岁以下的新兵对绑腿不屑一顾,他们觉得打上绑腿很愚蠢。他们开始只是把绑腿放到背包里面,后来就找机会把他们丢弃了,背包里面空出来的位置改装食品和战利品。不过,丢弃绑腿并不是我军的特例。奥地利军队也报告缺少了5万双绑腿。
时代进入20世纪以来,很快爆发了世界规模的全面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当时欧洲的军队大部分依靠铁路来机动运输。但是铁路毕竟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各国陆军的战斗行军都是靠步行完成。当时世界主要军事国家士兵几乎都打着绑腿。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虽然战争后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机械化部队和摩托化部队,铁路线也几乎遍布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但是,各国整体机械化程度还远远没法达到不让大部分步兵长距离行军的地步。就连以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著称的纳粹德国来说,他的主要运输工具,居然还是马匹。在苏联辽阔的国土上,无数德国士兵还是靠自己的双脚,一步步的走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至于工业化程度更差的苏联,法国,日本等国就更不用说了。对于数百万的普通步兵来说,他们能够依赖的除了少量的马匹以外,主要还是自己的一双脚。
在二战时期,世界上相当多的国家继续使用绑腿,包括苏联,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中华民国。
在二战中,苏联的工业总值虽然达到世界第二,但是部队总体还是比较落后的。其直到战斗结束也没有实用的装甲运兵车,至于卡车的数量也不足。后期美国曾经大量援助苏联对抗德国,苏联人首先向美国开出的清单就是大量的汽车。在苏德战争期间,美国共无偿援助苏联载重卡车3万5000多辆,还有4万多辆吉普车。
几百万苏联士兵从后方运送到前线可以依靠铁路,但是一到前线后在几百公里范围内的激烈作战中,也是只能靠步行。所以苏联士兵在二战期间也使用绑腿。
由于苏联的轻工业并不发达,军服军靴之类供应并不充足,绑腿质量也很差。在二战期间,美国甚至还援助了苏联800万双军靴。苏军的绑腿虽然料子不错,多是呢子和布料,但主要是制作军服的下脚料所做。由于苏联军服的特点,苏联人的绑腿比其他国家要宽松一点。
-----------南方精锐日军师团,注意他们的绑腿。其实日军攻占东亚南的日本南方军只有60多万人。而在中国大陆和东北有120万部队。
日军
如果说苏联人机械化程度不高,那么日本人的机械化程度就算是低的了。日军机械化师团数量很少,绝大部分作战师团都是步兵师团。虽然这些师团一般也配属相当数量的汽车,但是主要还是运送补给弹药的,师团里面的士兵行军多是步行为主。
日本士兵是二战中最为重视绑腿的国家之一。他们的士兵一律打绑腿,绑腿的颜色和军服的颜色相一致。打绑腿的方法在日本有好几种,不过最常使用的是和中国军队差不多的人字型,也就是在小腿下部打人字型的折卷,这些绑腿从脚踝一直达到膝盖以下。
日军军方高层在山西和中国南方的山地,森林作战中逐步意识到绑腿的重要性。在空袭珍珠港之前,日本除了命令南方军各师团苦练丛林山地作战技巧以外,还大量配发绑腿到部队。很多士兵都有两三副绑腿。
在稍后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作战中,日军以惊人的机动能力,穿插包围。日军士兵在这些地域行军速度极快,远超过盟国高层的预计。很多局部防御计划刚刚制定下来,还没有来得及下发部队,日军就已经突破了防线。盟军高层被迫不断修改这些防御计划,狼狈不堪。结果是,很多英军和美军打不过日军,又跑不过日军,全线崩溃。
在缅甸丛林山地追击英军的战斗中,日军部队往往能够依靠步兵急行军,抢先绕到英军的退路上将其截断后包围。以少量部队俘虏数量众多的英军主力。
在孙立人将军著名的仁安羌战役中,日军丛林战斗劲旅第三十三师团的两个联队7000人抢先占领英军退路上的重要据点仁安羌,然后居然能将装备坦克和重炮的英军第一步兵师和第七装甲旅1万多人,1万匹战马和1000辆汽车的庞大部队全部包围。
如果不是靠了孙立人将军率领一个团突袭十倍兵力的日军,将措手不及的日军一个大队歼灭,打开突破口,那么这支英军估计也只能全体投降了。
在1941年12月到1942年2月的三个多月时间内,日军横扫了东南亚和南亚的盟国各殖民地,到5月份这些地域辽阔的区域全部被日军占领。盟军仅仅在新加坡就有各国军队10万人投降,辎重损失无数。在菲律宾投降的美军和菲军也有10多万人。当时各国军事高层都不得不惊叹这些打着绑腿的日军士兵的行军速度。
----------南昌会战中的中国军队,这些士兵都打着绑腿。由于没有反坦克武器,这些东北籍勇士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