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昌会战中的中国军队,这些士兵都打着绑腿。由于没有反坦克武器,这些东北籍勇士拿着手榴弹冒死向日军坦克冲锋。最终以殉国十二人的代价,将坦克的顶盖撬开扔入手榴弹。
中华民国
亚洲第一工业强国的日本士兵离不开绑腿,落后的中国士兵自然更离不开。
由于工业落后,中国在1935年前每年仅仅能够修建200公里左右的铁路。到了1936年,全国仅有各种卡车1万4000辆(大部分是民用,破烂不堪,有上百种型号),客车2000辆。
其实就算有充足的交通工具也没有用,中国很多地方没有铁路也没有公路,全国的交通情况非常差劲。
中国士兵除了步行行军以外,基本没有其他的任何办法。在华北抗战中,很多士兵赶着耕牛运送补给作战。国军士兵由于补给不足,一般一天只能吃一碗掺着石子的小米饭,无菜。在南方作战中,士兵除了携带步枪,弹药以外,还要一人挑一个扁担,里面放着几十斤大约20天的粮食。因为没有运输工具,粮食也必须士兵自己携带。
实战中,中国士兵往往要自己步行数百到上千公里,然后拼死作战。就拿大家都知道的红军长征来说,不但红军士兵万里长征,穿越云贵川康的无数大山和深谷都是完全的步行。就连追击他们的所谓精锐中央军,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也是靠步行。
当时红军山地急行军也好,中央军追击也好,大军往往在山地一天就要走50公里以上,超过正常人的承受极限。
这种情况下,绑腿除了防止血液停留在脚步造成腿部酸痛以外,还有避免爬山时候被树木牵扯住腿部的作用,有效包括了士兵的腿部和军裤,也有效减少了士兵跌倒的次数(山地的跌倒往往会丢掉性命)。
绑腿有效帮助中国士兵长距离行军,是士兵的好朋友。
国军这方面,国民革命军(国民政府军)在北伐时期的军服是黄埔军校学生军服式样,他们以灰色中山装,大盖帽,军裤,皮袋,草鞋(军官皮鞋)和布绑腿为主。
中国士兵在军裤下裤管处打绑腿,打绑腿的方式和西方军队有相当大的区别,和同属亚洲人的日本军队比较接近。
西方士兵绑腿多达到小腿中下部,离膝盖还有一段距离,而中日士兵基本都打到膝盖附近。
中国士兵打绑腿的方法有很多,有些比日军还要复杂和实用。国军绑腿五花八门,尺寸也不一样,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多为一条长1。5到2米的布条。中央军等装备较好的部队绑腿是比较结实帆布,地方军阀部队使用都是普通的布。绑腿一般一头是平的,另一头分叉成两条。
中国士兵无论是国军还是红军,老兵都有一套绑腿的绝活。他们打出的绑腿不会太紧,也不会在激烈的战斗中突然松下来。还有些老兵发明了新式的打发,使用两副绑腿,一副打在小腿较细的部队,另一副将小腿剩下部队包住。这种打发不但使用而且美观,让小腿几乎一样的粗细。
普通国军士兵打绑腿多从鞋跟开始,一圈圈的绕到膝盖下面的腿弯处。打绑腿时候不能坐着,要站起来打,保证松紧合适。如果太紧会起到反效果,如果太松又不能起到保护小腿的作用。国军士兵打好的绑腿,可以护住鞋口,防止泥土之内进入。
而日军士兵由于绑腿打发比较简单,很多新兵容易将绑腿打的过紧,导致小腿血液不流畅,产生更严重的酸痛。
--------------保护美国顾问的远征军小战士,他的绑腿打的挺有水平。
其实中国人对绑腿的作用不止是单纯的绑腿。由于国军医疗水平很差,医生和卫生员数量都很不足,且技术差劲。士兵不但缺乏基本治疗药物,很多还要靠自救活命。在没有足够绷带的情况下,士兵们受伤以后就只能用绑腿当作绷带使用。粟裕将军在早年作战期间,还是营长的粟有一次被国军机枪击中手臂动脉,手重伤。当时,血立即喷出几米远,粟本人立刻昏死过去。如果不是有救护经验的警卫员,立即扯下绑腿奋力将其动脉伤处拼命扎死,而是停下来寻找急救包的话,粟裕将军估计很难幸存下来。
另外,抗战期间由于中国士兵装备差,伤亡也比较重,伤员众多。伤员需要火速送到后方去,但是担架的数量一般都是不够的。一旦遇到这种时候,有些不能拖延的重伤员,连长营长就会命令士兵扯下绑腿,找两根木棍或者小树枝做成一个简易担架,送下火线。
当时老兵回忆,在武汉会战的庐山附近的山地战中,很多士兵都是用绑腿制成的担架抬下去。这些士兵的鲜血渗透出来,从担架上留下来撒了一地。但是他们一路上还挥舞拳头鼓励往前线赶的战友们:弟兄们不要怕,和他们拼了,就是小鬼子也没有两条命。
不要小瞧这些绑腿,也救了很多中国伤员的性命呢。
绑腿在很多时候,也作为绳子和绳索使用。在张国焘四方面军南下突袭大雪山杨森川军时候,川军全线溃败,试图翻越大雪山逃走。由于红军追的急,川军来不及爬山逃走。很多士兵就把绑腿连接起来,帮在树木上,然后顺着绑腿滑下山去。
在红军攻打腊子口天险时,由于正面强攻根本无法得手,被迫从两面的近90度的峭壁攀爬侧击。当时红军没有足够长的绳索,士兵们就用绑腿相连爬山,最终击溃了腊子口的鲁大昌守军二个营,打开了红军北上陕北苏区的道路。
不过绑腿毕竟只是布制的,川军下滑和红军上爬的时候,很多绑腿也都断了,摔伤了很多人。
除了辅助用作以外,绑腿还有一些实战作用。在一些国军伏击日本的作战中,国军有时候会在复杂地形设置集束手榴弹,然后用绑腿作为绳索远远的牵引。这些多用于地形不适合投掷手榴弹,一旦日军小股部队走入伏击圈,国军士兵就在远距离拉响这些集束手榴弹,造成日军相当的伤亡。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士兵在街道上利用绑腿牵引集束手榴弹设伏,把孤军深入的日本骑兵部队炸的人仰马翻。
由于绑腿是这样有效,国军几乎所有的士兵都装备绑腿。不但中式装备的军队都打着绑腿,也包括一些新式外国装备的部队。
-----------穿着美式毛衣,背着美式通用弹袋,带着美式钢盔,拿着美式M1汤普森冲锋枪的中国远征军士兵。他们美式军靴上仍然打着绑腿。
初期的国军精锐德械师,士兵盖着德式M35钢盔,拿着仿造德国毛瑟的中正式步枪,穿着德国的胶底布鞋,却仍然打着传统的绑腿。
至于后期中国驻扎印度的远征军,根据中国和英美的协议,全部由英美提供装备。
中国远征军士兵在全身英军和美军的装备以外,仍然打着绑腿。士兵一到印度,就立即得到布帽,钢盔各一顶,英式和美式军服两套,羊毛衫一件,绵内衣裤两套,袜子两副,胶鞋皮鞋各一双,还有毛毯,雨衣,水壶,收电,毛巾,饭盒之类全套英美军装备。
但是,中国士兵们同时还得到了每人一副绑腿。士兵们反应,在缅甸丛林山地作战中,日军的威胁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中国远征军士兵还要和缅甸极为恶虐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可怕的滇北原始密林,崎岖山地,深谷,激流,无数峭壁都是比日军还可怕的东西(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国伤亡6万多人,其中只有1万多是战斗伤亡,其他都是伤亡在恶虐的自然环境)。
在这些地区,远征军战士反应绑腿相当实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步枪还要重要。
-------红军女战士,绑腿是灰色的,和军服相配。下面的朱德同志也打着绑腿,很英武。
红军,解放军
红军在南昌起义以后,由于都是国军士兵参与起义,仍然穿着国军的制服,带着红领巾和红臂章作为区分。之后的几年三大起义都遭遇失败,稍后又连续转战奋力求生,实在没有精力管军服式样的问题。
红军仅仅在1929年攻陷福建长汀以后,由毛主席,朱德和陈毅制定了军服的大体式样。红军士兵上身是灰色中山装式样军服(灰色比较适合在山地作战中隐藏自己),裤子为和国军类似的普通军裤,苏式八角型军帽,草鞋,另外每个士兵发给绑腿一副。红军第一套制式军服就和绑腿分不开了。
到了1931年中央苏区建立,红军开始统一军服的式样,又改变了一些军服的样式,使得更适合作战。比如将大八角帽改为小八角帽(苏联人脸形比中国人宽的多),军服该城更适合南方炎热气候的开襟敞口式样。但是绑腿仍然没有变,只是将绑腿的颜色该城和军服一致的灰色,更适合隐蔽。
稍后,红军在五次围剿中失利,被迫进行长征。在长征急行军中,十万中央军一直尾随追击。用朱德的话来说:我们如果走得比蒋军慢,就会全军覆没。红军必须永远走在蒋军前面。
当时红军战士每天必做的两件事情,就是一打草鞋(红军几乎没有皮鞋和胶鞋。布鞋在山地用不了几天就会坏掉,如果没有鞋子就没法行走)二就是打绑腿。
红军士兵一般都带着两三双草鞋和两副绑腿,连总司令朱德自己也打着绑腿。
在之后的抗战和内战中,红军变成了八路军新四军,又变成了解放军,军服式样也几次改变,但是绑腿仍然都保留了下来。大家注意文章开始的集结号剧照,解放军腿上也都是扎好好的绑腿。
-------绑腿的打发和绑腿的布料
到了朝鲜战争之后,随着世界军事装备的发展,新的步兵装备已经可以起到绑腿的效果。同时步兵需要长期步行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打发麻烦的绑腿自然也逐步失去了使用的空间。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机械化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已经基本取代了传统的步兵部队。由于装甲运兵车,步兵战车,军用卡车,运输船,运输直升机,大型军用运输机等大量装备步兵部队。即使是传统的步兵,也都把双腿让给了车轮,履带,螺旋桨。
靠步行上千公里的时代,再也一去不复返了。绑腿这个重要的小东西,也只能在军事历史博物馆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中国抗战战场上日军使用的钢盔
更新时间2012…2…29 1:43:46 字数:5854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我们今天看电影,鬼子如果不是戴着挂屁帘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这几乎成为标准形象了。有个日本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就为了研究日军的钢盔,专门写了本书,叫《陆军铁帽物语》。
要是中国人的想法,一个钢盔么,有什么好研究的?而日本这个民族的特点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比如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人能穿多烫的袜子而不觉得难受》,您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可是日本人就真弄一台微波炉,让漂亮的女主持人把某演员的一双臭袜子慢慢加热,请他一次一次试穿,直到这兄弟嗷的一声叫起来。
别说,仔细看看青木的《陆军铁帽物语》,里面居然还有不少对当时历史的细节描写,不妨一读。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那个屁帘儿,有人说那个“屁帘儿”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结果表明,那实际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又可以通风。虽然寒碜,确是不错的设计。而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给它带来不止一次的烦恼。
日军使用钢盔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青木告诉我们,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装备钢盔,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此后有装备而一直没有使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因为东北军不抵抗。日军的钢盔基本上没有派上什么用场。
真正用上;是在黑龙江和中国马占山将军所部作战。面对马占山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一系列激战。这次战斗,日军试验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钢盔的使用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列车、坦克等武器。这也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了坦克。值得一提的是日军使用来攻击马占山的雷诺NC-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夺取的。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突破战中非常有效,而钢盔也的确减少了日军的伤亡。
但是,日军很快就发现制式的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那就是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兵出汗以后如果不加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危险而又好笑。强行摘取,无意中会连皮肉扯下。而最初日军对这种古怪的情况又不会处理,用暖水浇钢盔进行救护,结果造成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日兵形容,宿营的时候经常听到,头皮和钢盔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发出阵阵哀号。攻占齐齐哈尔,日军阵亡三百余人,因为冻伤减员的却几乎达到两千,其中不少就是这种“钢盔头”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军士兵自发想办法,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这也是装备钢盔后给日军造成的第一个大问题。
1939年在中蒙边境诺门坎,日本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战斗中,日军又发现大量日兵尽管戴着钢盔,依然在作战中因头部中弹而死,反而是不戴钢盔的没有这样高的比率。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苏联人用了带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莫名其妙的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这才真相大白。
大家知道,钢盔是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子弹打不透,真要是子弹打不透的钢盔,人的脖子就该吃不消了。它主要是防御弹片,对于子弹,如果对方的子弹不是击中钢盔正中,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便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的防护作用。然而,诺门坎之战,日军头部中弹的士兵,多半是头盔正中被苏军一枪命中,钢盔洞穿,钢盔里面的脑袋当然也就一塌糊涂了。
那么,苏军怎么会打得这样准呢?日军研究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日军当时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小红太阳,那是日军的标志。大家知道,红色在所有光线中是最醒目的。于是,苏军老远就能发现日军的士兵,并且瞄着小红太阳开火。苏军使用的纳干式步枪笨重后坐力大,但是也有优点,那就是弹道稳定,穿透力大。因为小红太阳正好在头盔正中,一枪命中,日兵大多数糊里糊涂就见上帝去了。诺门坎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兵被近取消了钢盔前面的小红太阳。
关于钢盔,比较离奇的,大概要算日军“军神”饭塚国五郎的死了。饭塚国五郎,日本陆军少将(特晋),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战争中,有一段时间日本东京各大电影院连续放映军神饭塚联队长的战地录影,这老鬼子相貌狰狞、胡子拉茬、顶着个破钢盔,挥战刀又冲又杀的,拽得很。
按说,做到联队长,手下好几千人,没事儿扣钢盔在第一线摆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饭塚的命比较奇,自己不用操心,有人来催他摆酷了。来的就是日本著名战地记者小悮行男。小悮是来中国庐山前线采访饭塚的。
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是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特别偏爱的那种冰川造山,形状雄奇,道路险峻,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日军形容中国军的迫击炮“如同雨点从天而降”。这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饭塚面对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广东粤军唯一一支也戴钢盔的部队,从这个特点也可以明白这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塚连续发动了十五次进攻,依然无法拿下中国军队的防线,损兵折将。
所以,采访的时候,饭塚诉苦极多,按说,离军神的标准差的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不过,饭塚的形象很吸引小悮。因为苦战,饭塚晒得极黑,眼睛里全是血丝,胡子已经多日不刮,显得相貌狰狞。尤其是天气酷热,这位联队长大人上身赤膊,显得确实很猛。记者的眼光就是和常人不一样,多少年以后,中国大兴安岭着火,有一位吴长富师长,也是因为没刮胡子,被记者当场看中,节目出来后,“大胡子师长“的美名天下传扬。日本记者显然也是想让饭塚的形象天下美名扬,于是就建议饭塚给他们比划几个Pose,给东京的老乡看看。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塚推辞不过,记者们选了附近一个比较符合战场气氛的高地,饭塚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记者们的胶卷很快拍完了,大家都很满意。后来从影片效果看,这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塚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发生了。这个高地虽然适合拍摄,却在中国阵地对面,而且,对面高地上就有160师一个哨所。饭塚的“外景地”正在哨兵的视线之内。视线内也就罢了,视线内的目标太多,中国哨兵也未必注意得到。但是日本记者为了表现效果,给饭塚扣上了一顶钢盔!而且,当时日军钢盔的涂漆有些问题,华中正是炎热季节,长期暴晒,偶尔又是一场大雨,使用久了,钢盔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于是,中国哨兵就发现远处有一个灯泡似的东西在那里又吼又叫,又蹿又跳,定睛细看,–哦,是个鬼子呵!
看见是看见了,中国兵也没什么办法,距离太远,中国军队手里没炮,汉阳造又够不着。几个哨兵看着饭塚表演,越看越别扭,弟兄们一致认为,这鬼子太拽了,得教训教训他。要说饭塚真是死催的,你堂堂联队长上前线又蹦又跳这么刺激弟兄们干吗?我说也是活该,饭塚就算这次不死在国军手里,下次也会踩上八路的地雷,您看他这名儿起的-“犯中国我狼”啊!叫这名字再让他囫囵回去,这就太欺我中华无人了。
那哨兵班长看着鬼子耍酷,正又咬牙运气、又没辙的时候,忽然就瞧见几个老兵晃晃荡荡沿着战壕走过来了,他们背的可不是汉阳造,而是三八大盖儿。哨兵班长不禁眼前一亮。
三八大盖儿,即日本造三八式步枪,因为枪机上有一个防尘罩而得名,侵华日军步兵的标准装备,射程远,射击精度高,饭塚所在的那个高地,汉阳造打不着,三八枪的射程可是正好合适。
这位哨长的理解是有科学依据的。三八式步枪的标尺射击2400米,而汉阳造只有2000米。三八式步枪子弹初速760米/秒,更重要的是日本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