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熟练修理该机枪。
至于维护所需的零件,除了中国自己生产的以外,从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末期的十年时间,中国从捷克进口了大量的零件。这些零件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尺寸相同,能够满足中国方面得需要。
优秀的射击性能
可以说,捷克式和它的同胞兄弟布伦机枪,在二战中绝对是射击最为精确的轻机枪。
捷克式具有极为精确的精度,根据当时的国军老兵回忆,捷克式在有效射程内(900米),基本做到瞄准哪儿打到哪儿。国军老兵经常进行一些捷克式机枪射击得比试,一些国军老兵可以击中数百米外的电线杆上的瓷壶,一枪击落远处得飞鸟。由于捷克式得弹道极佳,练成一个出色得射手并不困难。
在东史郎的回忆录中,对捷克式一直心有余悸。东史郎的目睹的战友死于捷克式的人数就超过二十人,其中一次对国军占领得一个小山得冲锋中,捷克式一个20发弹夹得射击,就击毙了数个冲锋得日军士兵。东史郎由于及时躲进一个弹坑保住了性命!
除了射击精确以外,捷克式还具有令人惊叹的持续射击性能。
由于捷克式可以迅速更换枪管,实战中捷克式只要更换枪管就可以持续不停的射击。
而且即使持续射击一二个小时,也很难出现卡壳和炸膛等现象。
和美军不同,美军装备得伯朗宁轻机枪由单兵佩戴,而捷克式为了有效保持火力得延续性,一般有一个射手和一个射击副手(弹药手)。
实战中,捷克式得弹药日消耗量大约1000发左右。而捷克式机枪本身重量有二十斤,射手不可能再携带多少弹药,大量弹药和备用枪管都有射击副手携带。二人机枪组,大大提高了机枪实战性能。
在东史郎的回忆中,在从上海到南京的一路战斗中,经常彻夜不停的遭遇捷克式的扫射,一般二挺机枪交替射击就可以保持持续不断的火力。
这些都是缺乏重武器的国军所需要的。在没有重机枪的情况下,捷克式勉强可以作为重机枪使用。
不错的杀伤力
捷克式使用7.92MM弹药,该弹药有着非常不错的杀伤力。
实战中,中弹者非死既是重伤,尤其是该枪射击以二三发连射为主,中弹者基本都是身中数弹,基本做到枪响人倒,中弹部位会是一个大的可怕的伤口,很难治疗。
捷克式的杀伤力比起日军5毫米口径的歪把子机枪要强的太多,日军在实战中吃尽了捷克式的苦头,在一线士兵的强烈不满和要求下,日军很快模仿捷克式其造出了自己的7。7MM口径的96式和99式轻机枪,它的外形基本和捷克式一样,性能则要相差一些。它逐步淘汰了莫名其妙的歪把子机枪,成为太平洋上和美军作战的主要武器。
可以速成的射击训练
捷克式的射击训练十分简单,即使没有受过任何机枪射击训练的士兵,只需要简单的接受几个小时的指导,就可以使用该枪作战(当然实际作战效果就比较差了)。
抗战中的桂军川军等士兵都是战前仓促领导捷克式,在短短数日的培训后就上阵杀敌。而这些士兵使用机枪的战绩却非常不差,很好的说明了捷克式的特点。
相反,日军的歪把子机枪,由于其极为怪异的漏斗式供弹方式,没有受过长练的士兵,根本无法做连发射击。
在实战中,一个国军机枪手中弹牺牲,很快会有另一个老兵接过机枪继续射击。而日军歪把子机枪手如果中弹毙命,往往无人能够接替他射击,造成步兵班的火力的大为减弱,这在战斗中是极为致命的。
更换枪管的快捷性
对于轻机枪来说,更换枪管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捷克式更换枪管的步骤极为简单,只要将枪管上的固定环向上转,脱离闭锁的凹槽,即可向前脱出。之后反操作把新枪管换入,固定即可。
熟练的射手在射击副手的帮助下,整个步骤只需要不到十秒钟的时间,和同类机枪上这个也是极短的。
一般每射击200发,需要更换一次枪管。如果射击频率慢,这个数字可以达到250发。
如此迅速的更换枪管,使得枪火力中断的时间要短的多。
缺陷
现在看来,捷克式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他的装弹量过小
二十发直弹夹对于机枪来说显然过小。二十发的装弹量就意味着,即使是二三发短点射,七八次点射就会射光弹夹,而更换时候必然造成火力的中断。在激烈得战斗中,作为主力支柱得机枪火力是不能中断得。即使必须中断,中断时间也要越短越好。
客观来说,当时各国主力的轻机枪装弹量也并不大。美国的伯朗宁是二十发的装弹,德国伞兵的FG42也是二十发,苏联的转盘枪虽然是四十七发装弹,但是枪的重量要重的多,不利用机动作战。
轻机枪的设计思路也并不是长期持续射击,而是通过短点射和长点射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或者对敌人轻机枪进行压制。
至于持续不断的射击,或者对集团敌军进行火力压制都是重机枪的事情(水冷式重机枪可以持续射击数小时)。
装弹量小在当时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由于捷克式更换弹夹过于频繁,造成火力的中断次数显然过高。有经验的老兵往往会乘机冲锋用手榴弹等武器打掉机枪。针对这点,有经验的机枪射手经常在还有三四发子弹时,突然更换弹夹,让日军无法估计更换弹夹的时间。
不过作为机枪来说,装弹量自然是越大越好,英军后期根据捷克式改进的布伦机枪就采用了三十发弯弹夹供弹,火力的持续性强了很多。当然,代价是整枪重量大了很多。
采用上方装弹
主要是影响了射手的视线,我使用过捷克式的改进型布伦机枪。
其瞄准装置不同于一般的枪械,而是斜出枪体的瞄准方式。
虽然并不影响射击的精确性,但是终究影响了射手的视线。
对于机枪手来说,射击视线是非常重要得,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射击得范围。
实战中,机枪的主要威胁除了迫击炮和掷弹筒以外,主要就是对手机枪的压制和隐藏的狙击手。
良好的视线对于轻机枪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的使用
自从中国二十年代开始购买和仿制捷克式以后,捷克式很快成为从中央军到各派军阀的制式装备,中国步兵班中的捷克式都是绝对的火力支柱。
国军的甲种师,一个师一般装备捷克式274挺,平均每团60多挺。
而精锐部队,比如中央军部队德械88师,张自忠将军的老虎师三十八师,他们的编制是一连三排九班,一个班一挺轻机枪。一个整编师装备近700挺捷克式,不过这样的部队在国军中屈指可数。
一般来说,地方杂牌军一个排甚至一个连才有一挺捷克式。
而八路军一般配置还要更差一些。
如此大量得装备并不是偶然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除了自身军工实力极差以外(只能勉强造一些老式步枪和手榴弹),由于军阀混战,还受到西方世界长期的军事制裁和禁运(1919年美国为推动和平解决中国内战,故倡议对中国武器与军火禁运,自1919年开始直至1929年长达十年之久)。
二战期间的普遍观点是,只有多人操纵的武器才是基层步兵火力的支柱,所谓多人操纵的武器就是重机枪或者通用机枪。
这些机枪使用数百发的弹链或者近百发的弹箱供弹,加上多使用水冷或者气冷,一般可以持续射击数个小时。在一战中,重机枪有过一天击毙数万人的记录(索姆河)。在非洲,殖民地几十个警察,使用二挺重机枪击毙了三千祖鲁土著武士。火力支柱可见一斑。
而对于中国来说,重机枪是极少的。
当时国军主力师每师平均兵员九千六百人,步枪二千多支,子弹每人二十发,轻重机枪只有六十挺,其中重机枪一般只有不到五挺(一个重机枪连)。
如果是杂牌师或者新编师,甚至连一挺重机枪也没有。
由于武器禁运,步枪手枪这些可以通过奸商走私,重机枪火炮之类国外小的兵工厂无法生产,而大的兵工厂考虑到国际公约,是不会参与走私的。
如果自己制造,当时的中国可以勉强产生一些步枪和手枪,而对于重机枪等武器的生产,中国的军工企业是无能为力的。现代作战不同于一战以前,单靠步枪和少量自动手枪形成的火力是根本无法满足实战的需要的。
至于重机枪的机构复杂,与其说是枪,不如说是一台精密的机器,中国落后的工业是无力大量仿造的。
捷克式轻机枪一诞生,立即就被目光敏锐的中国人发现。捷克式的可靠性极强,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也可以从容使用。加上只要及时更换枪管,可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几乎可以作为重机枪使用。
而它的价格较低(比重机枪低多了),仿制比较容易,弹药又可以通用,可以大量生产,有效的弥补了中国军队对火力的极端需求。
在实战中,防守时,捷克式是中国步兵班排的绝对火力支柱。中国军队有句老话,叫做老兵怕机枪。这句话其实就是针对捷克式而言,一般的重机枪的扫射,老兵并不在乎,因为是重机枪概略射击,老兵凭借经验有躲闪的余地。但是对于捷克式精准的二三长短点射,只要被瞄准射击,无论有多高的军事素质也无法躲闪。
进攻时,捷克式可以随着步兵迅速前进,不断提供及时火力支援。实战中,机枪还可以由射手平端着一边冲锋一边射击。
它是进攻和防守难得的利器。
加上捷克式可以使用普通步枪子弹,弹药方面也不成问题。
对于中国军队来说,简直是完美的武器。
各派军阀和中央军八路军都把其视为珍宝,一把捷克式经常使用很多年,即使枪身和二脚架损坏,也舍不得丢弃。
在抗日战场,由于国军在重武器方面和日军有着天壤之别,几乎可以说是装备炮兵的西部牛仔和手持弓箭印第安人的战争。
国军虽然也装备少量重机枪,但是日军配有很多步兵炮和掷弹筒等轻型火炮,一般国军的少量重机枪在战斗中很快就会被日军摧毁。
而国军轻便可以迅速转移阵地的捷克式就成为中国士兵手中的法宝。
在实战中,捷克式在和日军歪把子机枪对射中占尽上风。即使是装备差劲的八路军或者国军敌后游击队的捷克式,也让日军十分提防。如果不能确定将国军的轻机枪摧毁,日军一般是不会冲锋的,因为如果此时冲锋,会承受重大的伤亡。
可笑的是,日军士兵在实战中,很快认识到捷克式的优势。日军基层部队很多士兵都使用缴获的捷克式。
东史郎在日记中,有一次在夜里执勤,由于兵力不足,他们就使用了二挺缴获的捷克式机枪,但是由于国军缴获的战术。东史郎班里的士兵不但没有制止国军的夜袭,还误伤了自己的一名士兵(此人还是日军著名大学的学生)。
性能指标
口径:7。90公厘
枪全长:1;165公厘
枪身重:9。0公斤
瞄准基线长:568公厘
枪管长:602公厘
来复线数:4条
来复线方向:右旋
来复线缠度:240公厘
初速:830公尺/秒
表尺射程:1;500公尺
射速:550发/分
装弹具式样:弹匣
装弹具装弹数:20发
自动方式:汽退式
冷却方式:气冷
而就是这样的轻机枪川军中也少。主要用的是:
在中国近代武器发展史上,曾经经历过了一段漫长的“万国牌”时期,在这一时期,各国许多优秀的和不优秀的轻武器大量进入中国。其中有许多经典的轻机枪,例如丹麦M1902型“麦德森”8毫米轻机枪(世界上第一种轻机枪,由丹麦人麦德森在1902年设计成功)、法国哈奇开斯M1922式8毫米轻机枪、捷克斯洛伐克ZB-26型7。92毫米轻机枪等,都从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并被我国各地的地方兵工厂仿造。在这些轻机枪中,还有一种并不知名,但却广泛装备了当时的许多地方军队,甚至是红军的轻机枪,这就是瑞士的启拉利KE7型7。92毫米轻机枪。
启拉利KE7型轻机枪是由瑞士枪械设计师启拉利和恩德(KiralyandEnde)所设计,由瑞士军火公司(即现在的SIG,其生产的西格·绍尔系列手枪和突击步枪如今深受欢迎)制造。由于当时瑞士军方并不看好这种轻机枪的性能,于是在瑞士本国只有小批量生产。当然,瑞士军方也曾将这种轻机枪作为制式武器。启拉利轻机枪的辉煌,则是在离瑞士足足万里之远的东方国家--中国创造的。
启拉利KE7型轻机枪曾在20世纪20年代有一批出售到中国。原枪使用7。5×55型步枪弹,中国仿造型号使用7。92毫米步枪弹(这是当时的标准弹种,主要是受到德械的影响),自动原理是枪管短后坐原理,采用20发弹匣供弹,冷却方式为气冷式,射击方式可选为半自动和全自动模式。该枪重量较轻,构造简单、分解容易,携带方便,和比利时FN1930式轻机枪一样受到装备此枪的川军部队和其他各地的国民党军的欢迎。
仿制启拉利机枪是在1934年,当时四川机械局因军阀混战而分裂,主持仿制启拉利KE7型轻机枪的,实际上是四川军阀刘湘所控制的华兴机械厂(主要技术人员及工人皆为四川机械局人员)。华兴机械厂是属于重庆民营企业华西公司下的一家军火企业,1933年华兴机械厂与刘湘签订协议,为刘湘的川军21军生产轻机枪。1938年10月26日,四川第一兵工厂接收华兴兵工厂,改称四川第一兵工厂机枪厂。启拉利轻机枪至1939年停止生产,华兴机械厂转产捷克式ZB-26型轻机枪(事实上自1937年已经开始逐步转产性能更为出色的捷克式机枪,但启拉利机枪的生产也未曾简短,仅38年10月至39年停产的几个月间,就生产了1900挺启拉利机枪)。
启拉利KE7型轻机枪在中国军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美军的勃朗宁M1918BAR型自动步枪,起到了班级火力支柱的作用,但启拉利轻机枪还是没有捷克斯洛伐克的ZB-26型轻机枪使用得广泛(ZB-26既耐用又好使,即使没有经过机枪训练的新兵在进行了2-3天的训练后就可以成为一名熟练的机枪射手)
我国仿制生产的启拉利KE7型轻机枪广泛装备各地国民党军队。在红军长征与川军刘文辉部作战时,就曾缴获川军装备的KE7轻机枪。启拉利KE7型轻机枪在抗日战场上依然活跃,除了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有使用外,八路军部队也曾使用启拉利轻机枪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中国抗战中使用的主要武器4:手榴弹
更新时间2012…2…29 1:22:55 字数:5896
抗战期间中日武器装备的重大差异,网友们都是知道的。
但是诸位是否了解在八年抗战内,源自德国的中国制手榴弹一直是缺乏火力的国军步兵手中--最有威力的防御和进攻武器!
这还要从德国的手榴弹开始说起。。。。。。
历史
德军大规模装备手榴弹还是一战后期。
由于一战壕沟战的特点,当时普遍使用单发步枪的部队对待隐藏在曲折战壕内的大量敌人极为头疼。他们极其需要威力强大的单兵手榴弹,可以迅速的消灭躲避在工事内的敌人。
实战永远是军工生产的指挥棒,德国军工企业随即在1916年研制出一种木柄手榴弹,在反复试验以后,这种手榴弹被命名为M18式长柄手榴弹,并且随即大量装备部队。
M18由拉环、拉火绳、拉火管、硫磺、**等零部件组成。工作原理是用一根钢管内装玻璃粉,将一拉毛铜丝卷成团放在玻璃粉内,铜丝一端接拉火绳、另一端通导火索和硫磺,利用铜丝与玻璃粉的磨擦发火点燃导火索和硫磺。使用时拧开弹柄上的盖,捅开防险纸,拉出拉环套在手指上,即可投掷。
一线部队对M18式的评价非常不错,这种木柄手榴弹投掷距离很远而且投掷非常精确,德军士兵可以在几十米之外准确的投入战壕内,大量杀伤战壕内的敌军士兵。同时,这种手榴弹采用集束形式,可以成功的炸毁铁丝网,敌人简单的土木工事,甚至可以对付当时还处于幼儿期的英军坦克。
不过,德军在1918年底就很快战败,M18的生产和改进也就随着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停止下来。
一战后的德国很快复兴,在一系列秘密的军事研究的大趋势下,德国军工企业也开始对M1918式手榴弹进行改进,并在1924年定型(毛瑟步枪也是在1924年初步定型),命名为M24式长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StickGrenade)。
M24在M18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改造,以适应未来的二次大战的需要。
首先是改进了手榴弹的爆炸时间。M1918式的爆炸时间过长,从拉动弹弦到爆炸居然要6到7秒的时间。也就是说这个手榴弹通常要在敌人脚下保持三到四秒钟的时间不炸,敌军的士兵完全有时间躲避甚至反掷回去。
M24长柄手榴弹的引爆时间缩短到4到5秒,这个时间使用得法,一般在投掷到目标地域以后一秒钟内爆炸,敌人很难作出反应
德国人还用漫画形式对手榴弹爆炸时间过长进行调侃!从德军扔出手榴弹,双方一共互相投掷了四次之多。
其次,M24采用了更容易生产的钢板冲压技术,废弃了早期很费工时的整弹体铸造技术。这种设计除了加快了生产速度以外,采用薄钢板还大大的减轻了手榴弹的质量,增加了投掷距离。
还有,M24采用了爆炸力更强的**炸药,装药量约100克,这个改进大大加大了手榴弹的威力,在二战期间M24手榴弹的威力是数一数二的,被盟军成为高爆手榴弹。战争后期由于德国军事资源已经枯竭,曾经改使用硝酸铵炸药作为战斗部,造成手榴弹威力大幅度减弱。
另外,M24还有一些小地方的改造,比如弹体上安装铁环,便于单兵携带。
优点
M24定型以后的十多年内,基本没有什么改进。但是随着二战在1938年的开始,M24手榴弹开始大量使用于东线线战场。
他的优势很快得意体现出来
一,投掷距离远,投掷十分准确
M24采用木柄设计,由于杠杆原理,受过基本训练的士兵可以将其投掷的又远又准。
德军老兵一般可以采用站立的姿势,往往可以把手榴弹投掷到50米甚至更远,这个距离是世界上其他手榴弹无法达到的。
而且由于长柄的关系,M24可以投掷的极为准确。
实战中,德军士兵往往把手榴弹准确的掷入敌军控制的工事内,房屋窗户,狭窄的散兵坑内。
尤其在激烈的巷战中,一个苏军士兵手持一把71发弹鼓的波波沙就可以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