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川军抗战-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由于长柄的关系,M24可以投掷的极为准确。
实战中,德军士兵往往把手榴弹准确的掷入敌军控制的工事内,房屋窗户,狭窄的散兵坑内。
尤其在激烈的巷战中,一个苏军士兵手持一把71发弹鼓的波波沙就可以固守一个房屋,波波沙的威力可以让他压制一个班的德军无法靠近。
而德军的M24就是扫荡房屋的利器,德军士兵不需要冲入危险的房屋,而是只需要在远距离用手榴弹将士兵杀伤即可。
实际上,自从战斗开始以来,德军手榴弹的消耗就极为惊人,后方经常以十万为单位进行补充,客观上说明了M24在实战中的重要作用。
二,单个爆炸力强且可以集束使用
M24的**装弹量很大,爆炸力很强,威力很大。如果使用正确,每颗M24都可以造成一群群的敌人伤亡。
由于其巨大的杀伤力,一线德军士兵给他一个外号,叫做土豆玛沙,也就是土豆粉碎机的意思。
相比英美卵式手榴弹,M24的独特的优势是可以采用集束的方式,大大加大爆破力。
二战的单兵攻坚武器总体上是比较落后的,单兵火箭筒和无坐力火炮都处于雏形阶段,数量少且无法满足实战需要。而在几百万人会战的战场上,炮兵和装甲部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威胁,仍然有有数量众多的敌军工事和装甲力量,需要步兵自己解决。
尤其是前者,面对东线战场苏联数不清的小型碉堡,简易土木工事,复杂的大型钢铁工事,德军士兵能依靠的只有手榴弹而已。
单个手榴弹的威力一般不足于对付哪怕简易的工事,所以集束是必要的。
M24可将七枚手榴弹集束使用,去掉周围的六枚的木柄以减轻重量,只保留一枚的木柄作为引爆器。
这种集束手榴弹的威力很大,可以轻松摧毁敌军较为坚固的各种军事工事,也可以用来破坏敌军的地雷区,扫清步兵的障碍。
弱点在于投掷距离很近,需要步兵凭借自己大经验和勇气,尽量靠近敌人的工事。
至于集束手榴弹对于敌军的装甲力量也是非常有效的,除了重型坦克以外,在近距离盟军的装甲力量无法抵御德军集束手榴弹的攻击。
不过实战中,却较少出现德军使用集束手榴弹打击盟军装甲力量的战例。
使用集束手榴弹时必须有步枪兵保护
这主要是步兵在实战中接近有大量敌军步兵保护的敌人装甲力量并不容易,况且德军士兵大量装备著名的铁拳(喷气式空心装药反坦克榴弹)和88mm反坦克火箭筒,这些都可以在较远距离击毁敌军坦克,比起使用步兵使用手榴弹去炸要安全的多。
就算近战还有反坦克更为有效的重达3公斤的反坦克磁性雷(这种手雷在二战中生产了55万多个)
三,便于运输,比较安全
M24一般装在一种帆布袋内,由单兵佩戴,二个布袋一般可以装六枚手榴弹。
大量运输时,M24手榴弹装在一种金属板做成的简易箱子内。
一个这样的箱子可以装在14枚M24手榴弹,箱子外形和现在的手提旅行箱相似,可以由士兵单手拎住。
运输的金属箱子,左上角用来专门放置引信。
同时出于运输安全的考虑,在箱子一侧有一个木盒,专门放置14枚手榴弹的**。在实战前,由步兵**安装到弹体上。
这种设计是很先进的,最大程度保证了运输的安全系数。
缺点
随着战争的继续,M24的缺点开始明显的体现出来:
M24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很费工事。
除了弹体的造作以外,还必须手工把把实心木柄掏空,这是比较费时的操作。
虽然德国军事工业能力超群,但是二战实战中的弹药消耗量更是惊人。
苏德战争4年内;苏军使用了多达4。2亿发炮弹;170亿发子弹;1。21亿枚手榴弹(着实惊人),三百万吨航空炸弹,平均9枚手榴弹造成一名德军伤亡。
德军的消耗虽然没有苏联这么多,但是是仅此于苏联的第二号弹药消耗国,超过了美国和英国。
M24工厂几次改进工艺(在1939年和1942年二次改进)并且扩大生产规模,但是仍然无法满足需要。
德国处于无奈,设计了二种新式手榴弹。
其中一种式是M39式卵形手榴弹(Eihandgranate-EggGrenade),另一种是M43长柄手榴弹。
M39手榴弹是一种轻型手榴弹,它的特点是重量较轻(约是M24长柄手榴弹的三分之一),体积较小(长度也约是M24的三分之一),便于步兵大量携带。
M39卵式手榴弹
实战中,多装备于对负重有严格要求的德国伞兵或者特种部队。
M39的引爆的基本设计和M24倒是差别不大,M39式手榴弹使用时旋开顶部的一个金属帽,然后打开露出的金属环靠摩擦点燃导火索。
M39可以看作M24把长柄改为卵形的产物,没有本质的不同。
但是,M39在实战中是一款很不受欢迎的武器。它的威力小,投掷距离短,根本无法满足战斗需要,也不是苏联和英美手雷的对手,野战部队很多士兵宁可使用缴获的苏式手雷,也不使用M39。
到了1943年,德军已经在斯大林格勒遭到了失败,占据转为对德国不利。
严格的军事现状,迫使德国军工企业对M24长柄手榴弹进行最大程度的简化改进。
这就导致了M43手榴弹的出现。
在中国的使用
中国军队从30年代以来,开始大量使用仿制的手榴弹作为制式武器。
主要的有二种不同的仿制系列,一是仿制苏联1914/1930式手榴弹。
该手榴弹为沙俄在1914年研制的,技术较为老旧,而且设计思维特殊,造成结构颇为复杂,无法适应中国军工企业的需要,很快被中国淘汰。
而仿制M24系列的长柄手榴弹则长期保持生产,中国各地的军工企业还在其基础上,自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巩式手榴弹,为大名鼎鼎的巩县兵工厂生产。于1939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它的特点主要式弹体较短,只有0。22米,是M24的三分之二,重量也只有450克,大约是M24的百分之七十,其木柄形状也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携带。巩式手榴弹在抗战期间大量生产使用,它比M24更为符合中国士兵的臂力和体力,深受中国士兵的喜爱。
在和它的老对手日式93式和97式手榴弹的交手中,颇占优势。97式手榴弹采用圆柱形铸铁弹体,形状较大,投掷非常不便。它的投掷距离和威力都不如巩式。
不过巩式也有明显的弱点,就是威力相比M24和其他英美系列手雷都较小。它的装弹量只有50克**;使得爆炸力较弱。在和日军交手时候并不觉得,在朝鲜战场和美军交手这个问题就非常明显。
根据美军的回忆:在一次战斗中,美军有7个士兵紧围着一个小土堆防守,在一个半小时内,中共军于15码的距离外对他们投了50到60颗手榴弹,其中30到40颗没有投中或者被美军丢回去,剩下的在他们防御位置中爆炸。
在另一次战斗中,美军固守的山头有30人受到手榴弹破片的伤害,但没有人严重到无法继续进行战斗。因为中共手榴弹而受伤的案例在这些连中比比皆是,但是致命的案例少之又少。
在很多攻坚战中,就是由于杀伤力不够,使得志愿军出现较大伤亡。
但是德式木柄手榴弹对于抗战中的中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由于手榴弹的制造技术非常简单,各级兵工厂都可以大量制造。
除了国民政府的20多个大中型军工企业可以以月产量二十万到三十万的数量大量生产以外,各地小型兵工厂甚至八路军的土制兵工作坊也可以生产相当多的数量。
抗战中的使用
而八路军也好,国军也罢,在抗战中以防御为主。由于步兵火力的不足,单靠步兵发射火力很难压制住进攻的日军。
而手榴弹作为一种有效的防御武器,在几次重要的防御作战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台儿庄战役的藤县保卫战,川军的守军装备极差,除了土造汉阳造步枪以外,连少量轻机枪也是土造的,重武器完全是无。用这些装备去和装备重炮和坦克的日军第10师团作战,简直就是送羊入虎口。但是,3000川军就是靠了战前送来的一整车手榴弹(当时城墙上的守军每人发给一箱50枚)。
守军就依靠这些手榴弹,和配备重要和坦克飞机的日军,在城墙下和城内巷战中血战数日,为会战争取了时间。
在常德会战中,守军在装备上也是绝对劣势,而且以8500兵力对敌人4万兵力,结果以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歼灭日军万人。除了靠国军‘虎贲’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外,每当日军冲锋时,迎接他们的往往是猛烈的“手榴弹雨”。在常德会战的巷战中,74军炮兵团3营士兵李志忠曾经用14颗手榴弹炸死日军70多人。
而手榴弹优势在衡阳战役中,更是发挥了极大的威力。看看这段历史:
守军越战越沉着、勇敢,他们用手榴弹对付日军的飞机、大炮,把冲锋的日军越放越近,在手榴弹的最有效杀伤距离内打击敌人。
7月1日中午以后,一直到7月2日上午,恼羞成怒的日军,在飞机和炮火的连续猛轰下,冲锋一次跟着一次;许多回,日军爬上云梯,上了山顶阵地,却又被突然冒出来的中国军队的集束手榴弹给炸掉。冲上去的日军,无论多少,全部被手榴弹报销,总是有去无回。
7月13日
日军第二次攻城又打了三天,仍然未能前进一步,第116师团的攻城主力——步兵第120联队,在联队长和尔大佐指挥下,向山头阵地发动冲锋。在山坡半腰间,遭到从弹坑中突然冒起来的一些中国军官兵的手榴弹狠炸。和尔大佐和许多日军官兵被当场炸毙,冲锋垮了下去。
进攻张家山的日军第2大队足立大队长和该大队5至8中队所有的官佐,全部在进攻中被守军用手榴弹炸死,该大队活着的士兵不足四分之一。
日军只能依靠空中和炮兵的轰炸效果向前一步步推进。即用飞机反复轰炸扫射,炮群集中轰击,将山头上的守军官兵全部炸死,才能占领那个山头,否则,只要阵地上还有一个中国军人,冲锋的日军就要挨手榴弹炸。
7月18日
师团炮火急忙给予支援,压制守军人力。支援炮火刚停,日军指挥官一声嚎叫,上千名日军从地上一跃而起,嚎叫着朝守军扑来。等日军近前,守军用手榴弹与敌混战,密集的手榴弹整整炸了一个钟头,冲上去的日军几乎被炸光,守军自己也被炸死、炸伤无数。
由于两军搅成一团,日军炮火无法开炮支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冲锋部队被消灭。这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中国军队之手榴弹肉博战使倍受“武士道”亡命精神熏陶的日军官兵也感到胆寒。
至于八路军对于手榴弹的使用也是有自己一套战术的。
由于中共军队缺乏训练,武器装备都很差。步兵实弹射击数基本不到20发,加上很少装备机枪,在远程火力更本无法和日军对抗。
所以八路军打击日军多以伏击的形式,通常在近距离采用集团冲锋。百米以外很少开枪,一旦开展,便马上抵近射击,继而投出大量手榴弹,在手榴弹爆炸以后,立即以刺刀或大刀进行肉搏作战。
至于八路军的手榴弹来源则是不同的,抗战前四年主要靠国民政府给予补给还有缴获,其中在**意外被晋军新兵误伤以后,当时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卫立煌闻讯,下令拨给八路军步枪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枚。
到了1940年,新四军发动黄桥事歼灭苏北国军一万主力并且造成国军军长李守维和翁达死亡以后,还有八路军歼灭华北六万国军主力以后,国军基本停止了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供应。
这时中共军队因为百团大战,也开始受到日军正规军的扫荡,损失严重,无力缴获。所以当时的手榴弹主要靠自己的兵工厂制造。中共方面由于缺乏原材料和技术人员,手榴弹大量采用黑火药,弹体也大都是铸铁。不但爆炸效果很差,而且单片很少,甚至一下裂成两片。
就是这样,手榴弹也是八路军战士手中最有力的武器,在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使用了近八百万枚手榴弹。日军中流传着共军手榴弹厉害的传说,一般来说,日军在扫荡八路军时,会尽量避免近战,就是畏惧于八路军手榴弹的威力。
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一共使用了三千万枚手榴弹(国军二千二百多万枚),这些手榴弹都是M24或者其的改进型,大约40万左右日军士兵伤亡在手榴弹上。
德式手榴弹---抗战的功臣!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中国抗战中国军的早中期单兵装备
更新时间2012…2…29 1:34:01  字数:15937

 图解国军陆军一级上将呢料军服
国民党将官服制
国民革命军的将官穿着军官甲种呢军服的呢料将官服,样式和一般军服基本相同,只是剪裁讲究,较为合身,略有不同的是将官服的胸口袋盖向下有三个尖角,下口袋也比普通军服略大,腰间佩带“军人魂”短剑,战功卓著的将军佩带蒋介石颁发的“中正剑”。另外,将官还配发仿德制卡其色呢料毛皮衣领大衣,质地精良,尽显军人之威武。
图解国民革命军普通部队的步兵标准装具
国民革命军普通部队的步兵装具
1930年,国民政府形式上拥有约两百多万军队。其中,蒋介石的中央军50万,冯玉祥的西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各40多万,阎锡山的晋军20多万,李宗仁和白崇禧的两广部队20多万,其它地方武装30多万。庞大的军费开支让中央政府无力承担,因此出现了地方军阀部队自行补给的怪现象。造成装备种类繁多,武器千姿百态。
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陆军服制条例》后,这些原地方军阀部队的非嫡系杂牌军也陆续换装了中央要求的部分个人装备,但因数量过大,某些原有的武器和装备还需继续沿用,质量和性能当然无法与中央军媲美。
英国造托尼(Tonny)式钢盔是绝大多数地方部队的装备,如晋军、西北军和两广部队都是自行购买装备的。虽然国民政府中央军(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十九路军)也曾使用过这种钢盔,但在整军换装后,就被德制钢盔所淘汰。
草帽
国民革命军所有部队统一使用的一种装备。它用干稻草编制而成,晴天可以避目,雨天可以防淋。上面标有所在军的番号,如“七七事变”中驻卢沟桥的国民革命军军队所戴的草帽上就标有“二十九军”字样。
图解国军棉被套在干粮袋外面,然后背在肩上的行军装
干粮袋
各地方军阀部队使用的和中央军不同,为一头缝实,一头开口的粗布袋,在装满粮食(生米或干馒头)后,将其开口处用绳子系紧斜搭在肩上,与苏联“十月革命”战争时期士兵使用的干粮袋相似。另外有的部队还把棉被套在干粮袋外面,然后背在肩上。这种方法,在中央军数部队中也有少数部队采用。
大刀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的所有部队中除士兵使用的步枪外,还有一个更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武器,那就是用精钢打制的大刀,俗称大刀片。刀对中国人来说绝不陌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被古人评为冷兵器时代的十八般兵器之首。国军中的西北军更是宠爱有加,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人人都会使大刀,就连师长级别的战斗主官也不例外,甚至还专门成立有大刀队(相当于敢死队)。许多中央军部队也都配备,以体现士兵不怕死的精神。
图解国民革命军各地方官兵的冬装(军大衣、皮帽、毛翻领军大衣)
军大衣
国民革命军普通部队冬季重要的御寒服装,非嫡系部队配发的大衣裁剪与质地都不如中央军。它是由棉布缝制再将内部用棉花添实而成。军官的棉大衣上有多为羊毛、狗毛的毛领。东北军中的军官也有用貂毛、狐狸毛所做的毛领。保暖与做工都比士兵的好。同时还有少量皮大衣装备。
图解国民革命军德械步兵师单兵装备
国民革命军德械步兵师的兵种和装具
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以德国体制来建立新的军队。随着德国装备与德式训练的应用。与军火相关的重工业集团、生产设备制造厂、原料供货商,纷纷开始与中国密切交往。1934年,大量的德制装备运到中国,主要有24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即德军FH-18型),20门37毫米战防炮(即德军Pak35/36型)数千支毛瑟二四型步枪,数千支捷克造ZB26轻机枪及瑞士厄利孔(Ore-linkon)公司的20毫米机关炮,此外还有西门子的通信器材、蔡司望远镜、德制轻战车、架桥器材、防空探照灯等各种装备。
1936年和1937年,德国分别运交2300万和8200万马克军火给中国,其中有150毫米要塞大炮(用于长江江防)、高射炮、步枪、机枪、迫击炮、重机枪、各式弹药、钢盔,以及鱼雷、快艇、通信器材,还有制钢、炼焦、化工等兵工生产设备。在不到10年的时问里,国民政府在长江流域已初步整建起国防工业与新式陆军。为日后的抗战奠定了一个坚实的葺事基础。同时,陆军步兵的基本单兵装雀也依照当时德国军事力量的标准进行驻装备。
步兵制式野战装备配德制或仿德制1924年式7。92毫米步枪、德制M35钢盔、皮质背包、军毯、雨布、铁制创盒、水壶、干粮袋、刺刀、两组三联装的皮质枪弹盒。这套装具主要参考日军军制及后来德国军制设计,但许多单兵装具的设计却是与当时德军的样式相同。例如干粮袋、刺刀等。这些装具只在阅兵仪式和正式的野战训练中才有机会亮相。战时却很少配发,算是摆设吧。
步兵在战场上使用的战斗装具较为简陋,如大家较为熟知的单兵用弹袋,是帆布制的长形弹袋,携带方式至少有两种:一种是一长条由肩上斜绕一周至腰间再绕一圈,最后以布带打结系在腰间。这一种弹袋可插近20个弹包,每个弹包可容纳一个弹夹(5发枪弹),这种方式最为普遍,从诸多现存照片考证得知,“德式”部队即采用这种。另一种为较短的两条,或在胸前交叉,有如“X”形,或由两肩挂下,如同倒“U”字形。还有肩上一条,腰上一条的用法。
图解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单兵手持手榴弹束
每名士兵除步枪外还携带两枚M24型手榴弹,放在一个帆布袋内。挂于左右胸前,由细布条连接挂于脖子上,绑在士兵的背后加以固定。通过历史资料来看,手榴弹袋也有五联装,甚至还有八联装的,或挂于胸前,或斜背于腰闻。由于当时缺乏反坦克武器,士兵甚至对坦克一无所知。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