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南海备忘录-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入静谷的小门,一棵连理柏赫然眼前,弱柏两枝,如孪生姐妹,互为扶持,并蒂同生,是天然生成,还是人工栽培,无史记述。望着这连理柏,不由得使人想起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歌。    
    往前走,过长廊,便看到隔水相对的纯一斋。纯一斋碧水环绕,被人称之为“水上斋”。纯一斋的斋名为康熙皇帝手书,乾隆皇帝观赏纯一斋时,曾留下了“过雨乘烟爽”、“松檐仰古钗”的诗句。    
    沿纯一斋,漫步西行,距长廊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春耦斋。斋前平台宽敞,立于水上,由玉石栏杆围护。对岸有戏台,曾演出过戏剧,供皇家观赏。    
    凝重、浑厚、别有一种格调的春耦斋是静谷里的主要建筑。地面全铺以紫绿石,很像一眼古井。斋前叠山仿苏州狮子林,黝然深邃,景色迷人。当年,堂中央陈列着一对精致的油漆屏风,上刻著名书法家王梦楼楷书。在大清时,春耦斋属丰泽园的一部分。乾隆写的《春耦斋记》说,建丰泽园,为表“民本食天”,“知稼穑艰”的意思,所以“园之内有斋,兹以春耦名之。”    
    在春耦斋内藏有唐朝画家韩滉的《五牛图》真迹。韩滉,是唐开元至贞元年间的画家。德宗贞元初,任右丞相。他在做地方官时,曾组织百姓“沿水养鱼”。他善长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他的作品以描写农村生活风俗为特点,以善画牛而著名于世。《历代名画记》说他画“牛羊最佳”。藏于春耦斋内的《五牛图》足见他的功底。画中的五头牛各具状貌、姿态互异,它们或俯首吃草,或翘首前仰,或回顾舐舌,或缓步跂行。他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态,表现了它们不同的性情:活泼的、沉静的、爱喧闹的、胆怯乖僻的。在这一连串有动有静的性格对比中,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春耦斋除了韩滉的《五牛图》之外,还曾藏有明代项圣谟、清代蒋廷锡的临摹稿二卷,一共十五图。乾隆曾作诗咏为“五牛致十五,考牧可因通”,并誉为“艺苑胜事”。还特地撰写了《春藕斋诗》:    
    春藕临丰泽,无非穑事从;    
    五牛贮图寓,三白幸畦封;    
    绨几憩言便,蜃窗倚望重;    
    迩虽竦举趾,意实不忘农。    
    其实这些重本务农的话也只是徒有虚名,说说而已,乾隆皇帝来此,并不是亲耕、体抚民家百姓疾苦,而是在此息闲吟诗。    
    春耦斋在民国初年,被国民党北洋政府控制,袁世凯和段祺瑞曾在此召开过财政会议。在民国八九年,总统办公处曾设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办公厅、中央军委也曾在这里举行会议。    
    在春耦斋的南面,有一座建于山岩之上的房屋,名为植秀轩。轩内有一联。上联为:几群鸾鹤随吟管;下联为:四面芙蓉入绿纱。    
    植秀轩周围湖山假石,竹木迭翠。有诗人面对这一清幽之所,咏道:“山轩名植秀,四面围绿竹”。    
    从植秀轩向西穿过假山石洞,在静谷西墙根下,还有一个虚白室,3间房,面向东,北室一联上书:“景向淡中宜藻缋, 山从老处见精神”;南室一联上书:“连林新绿间旧绿  入户泉音复鸟音”。这些诗句都堪称描绘静谷景致的佳作。    
    在虚白室南边是爱翠楼,小楼高两层,雕画极工,令人叹为观止。清朝时,小楼周围有茂盛的竹林,乾隆皇帝畅游至此,曾诗兴大发,提笔写下:“种竹猗猗已作林,高楼出竹翠云侵。”放笔之时,又吟道:“竹楼枕碧岑,四季翠阴森”。时过景迁,现在爱翠楼周围的竹林虽不如前,但楼仍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仍不失“四季翠阴森”的意境。    
    出静谷的小西门,便是荷风蕙露亭。小西门为玉石所砌,门外横刻“荟蔚适于幽处合”,联为“悟物思遥托  悦心非外求”。门内横刻“山含岈每与望中深”,联为“芝径缭而曲  云林秀以重”。这些横额、对联,都蕴含着佛教意味。    
    环境清幽的静谷,曾在1960年得以重新修缮,使得“园中之园”的美誉更加名副其实了。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11节 四方平台紫光阁

    紫光阁原为四方平台,后废台改建为紫光阁。明代皇帝常在此观赏龙舟竞赛,看跑马射箭。在紫光阁的正南面有一块“下马必亡碑”……    
    紫光阁和武成殿是中海西岸最重要的建筑。    
    明代正德年间,现紫光阁所在处为一四方平台,台高数丈,上建黄顶小殿,左右各4间,覆盖黄瓦,接栋稍下,覆以碧瓦,南北垂接斜廊,悬级而上,面若城壁,下临射苑以观射。后改为阁,取名“紫光阁”。每年农历五月,明代皇帝在此观龙舟,看御马监勇士跑马射箭。明代文征明曾专门写诗歌颂平台。诗云:    
    日上宫墙飞紫埃,先皇阅武有层台;    
    下方驰道依城尽,东面飞轩映水开。    
    云傍绮疏常不散,鸟窥仙杖去还来;    
    金华待诏多头白,欲赋长扬愧不才。    
    清朝,沿用“紫光阁”旧名,在门前空地种植桃杏,春暖花开,芳香满园。康熙年间,每逢八月十五在此召集二旗侍卫大臣比武射箭。“队引花间入,镳分柳外催”的诗句即寓此意。比赛后,康熙赏赐优胜者。康熙二十年后,赐金牌和银牌,上刻“旌射”二字,最优者得金牌。皇太后也曾在这里避暑消夏。    
    武科考试从清顺治年间开始举行,一般在每年的十月十五日举行殿试,十月十七、十八日在紫光阁前由皇帝亲试,有马步箭、刀、石等科目。    
    乾隆年间,出征西北、东南,屡战屡胜。乾隆说这是“十全武功”,并自誉为“十全老人”。为了炫耀他的“武功之盛”,“文治之隆”,嘉奖平定边陲叛扰的功臣,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下令重修紫光阁,并在阁后建武成殿。在阁内绘功臣图,刻御制诗。是年,平定伊犁回部获胜,拓地两万余里,首绘大学士傅恒及定远将军兆惠以下100功臣图于阁上,其中50人由乾隆亲手写赞,其余50人命儒臣拟撰。    
    乾隆四十一年,平定大小金川大功告成,采用平定回部功臣例,再绘大学士定西将军阿桂、定远右副将军户部尚书丰升额等100功臣图于阁内。正面壁间悬挂平定伊犁及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左壁为伊犁全图,右壁为回部全图。东西廊壁悬挂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两金川全图及告捷凯歌10首。阁上收藏得胜灵纛及俘获兵器,正中绘平定西陲凯宴图,左壁绘西陲献馘图,右壁绘平定伊犁效劳图。”    
    紫光阁后有武成殿,乾隆题额“绥邦怀远”,左右有配联,上联“两阶干羽钦虞典”,下联“六律宫商奏采薇”。左右壁门张挂《开惑论》、《西师诗》。东西庑各15间,内中陈列乾隆诗石刻,共刻诗224首。    
    在紫光阁的正南面原有一块石碑,后移至武成殿院中。碑高2米、宽约3米,阴阳两面镌刻着乾隆十七年(1752年)三月二日和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四月二十五,九月二十五日的谕旨,宣扬清代统治的武功,告诫八旗大臣要习满语,苦练骑射,以巩固统治。这块碑也叫做“下马必亡碑”。习满语,勤骑射,是清朝统治者一贯重视和强调的,清兵入关后,八旗子弟逐渐骄逸,弓马废弛,日益汉化。清统治者深以为忧,三令五申,特别是对宗室和八旗子弟要求更严。康熙、乾隆皇帝还身体力行,数十年间骑射围猎活动从不间断。康熙年逾60还骑马射猎;乾隆在12岁就有习射之事,直至80多岁还到木兰围场狩猎。这就是“下马必亡碑”形成的历史背景。    
    紫光阁的重大活动是宴请有功之臣,以及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宴请有功之臣,是在正月十九日,皇帝邀请功臣进殿,设宴款待,随即开放紫光阁,君臣共览,炫耀武功。清代诗人庄有恭在《紫光阁侍宴恭纪》中记有:    
    巍峨紫阁接天开,上将功成赐宴来。    
    共仰神谟收绝域,还忻伟绩出雄才。    
    封侯不让班超笔,市骏应羞郭隗台。    
    从此玉门闲拆堠,西戎即叙咏康哉。    
    紫光阁的建筑形式是上下两层的楼阁,除去周围窗下的坎墙用磨砖对缝之外,都是木结构。阁面前5间,后7间,高18米,阁内一层是431。17平方米,周围是菱花窗和贴金群板。屋顶是宫殿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庑殿顶,用的是绿琉璃黄筒边瓦,下屋檐是在一层平座之上的腰檐,两檐之间有柱子、回廊、门窗。梁楣、额枋用旋子彩画。绿瓦、朱扉、白石栏杆,间以金碧辉煌的彩画,矗立在400多平方米的平台之上,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武成殿室内151。69平方米,屋顶为仅次于庑殿式的歇山顶,门窗、彩画装饰与紫光阁相同。武成殿回廊的彩画却是另一种风格,为了点缀庭院的典雅气氛,在额枋上采用了江南风格的苏式彩画,有山水、花卉、人物等,显得十分生动。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12节 摄政王府旧址

    摄政王府始建于宣统元年,王府建筑分中路、东路、西一路和西二路。王府虽华丽,但摄政王却没有福气享用,在王府建成之时,清王朝覆灭,摄政王府便成了北洋军阀政府国务院的办公之地。    
    在中海西岸,紫光阁以西不远处,是万寿宫旧址,万寿宫始建于明嘉靖时期。明末清初,这一带的宫殿颓坏,殿址湮没。    
    康熙年间,在万寿宫旧址之地修建了蚕池口天主堂,1887年(光绪十三年)天主堂迁往西什库,此地变更名为集灵囿。    
    1908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逝世。醇亲王载澧的幼子溥仪继位,年号宣统,载澧为摄政王。    
    宣统元年,在集灵囿修建了摄政王府。按清朝规例,皇帝之子成年后封王分府,根据不同的王位品级,按规定形制建府,“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均称为“府”,其中亲王、郡王的住所称“王府”。    
    亲王的爵位最高,府第也最尊崇。王府的基本建造形制,中路一律相同,东西两路可自配置,有的设有花园。按《大清会典》记叙,王府正门5间,正殿7间,俗称银安殿,台基高四尺五寸。正殿只在举行大庆典礼时才开启使用。银安殿之北为二门3间。正北为后殿,即神殿,均为5间,两侧有东西配殿。    
    载澧为摄政王,其子为皇上,摄政王府的规制当然有别于其他王府,仅就王府建于中南海,就足见其享有一定特权。    
    摄政王府的建筑分中路、东路、西一路、西二路,最西面叫西花园,南面是马圈,内有马神庙。    
    王府的中路是中心地区,建筑华丽、气派。有高大的宫门,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妩媚而威严。东路和西一路门前有对称的八字影壁,把整个主体建筑合为一体。从中路进入宫门,有一条丹陛道直通正殿——银安殿。殿前有月台和抱厦。银安殿当时计划做摄政王的客厅,为此,在设计、施工、装修上都非常讲究。银安殿后面是一座神殿。殿后有后照楼,楼后有垂花门,门内为思谦堂。中路宫门和正殿全用绿琉璃瓦铺顶,梁枋全用苏式彩画。室内装修也很讲究,有黄花梨木的花罩、硬木隔扇等,而且都装上了电灯。    
    东路是膳房、成衣房及杂役等的住处。在东侧是摄政王府马号。马号坐北朝南,为东西二个院落。建筑面积约为1900平方米。东院有北房、南房和西房。西院有北房、南房、西房。院内保存有石马槽。    
    西一路叫“大圆宝镜”,是一片住房。    
    西二路称“十洲尘静”。在这一路院落中,有云片山石假山,山北有平台抱厦,内有几间穿堂小房,后面是一道钩栏,入内即为十洲尘静的正院。十洲尘静的北房有一条穿堂甬道。最后面院落里的正房是一高台双卷房,两个卷棚式屋顶连在一起的房屋。这个房屋曾成为国务院会议厅旧址,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周恩来总理在这里主持召开国务会议。    
    西花园的一组建筑有游廊、水池、山石、厅室等,这些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相传,载澧曾在西花园内居住过。    
    摄政王府从宣统元年开始大规模兴建,在大兴土木过程中,清王朝覆灭了。投机钻营的袁世凯,凭他两面派的伎俩,当上了大总统,他将总统府设在中南海居仁堂,国务院设在刚修好的摄政王府,并在王府的西面打通了南北街道,定名为府右街。此后,北洋军阀政府的国务院也曾在这里办公,后为北平市政府所在地。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13节 缤纷满御园的芭蕉园

    旖旎芭蕉色,缤纷满御园。与紫光阁隔海相对的芭蕉园,是明代各皇帝实录修纂告成,来此焚烧草本的地方。明清两代中元节,做法事、放河灯,也都是在这里进行。    
    见说斋坛密,前朝太乙祠。    
    莺边花树树,燕外柳丝丝。    
    宫籞人稀到,词臣例许窥。    
    今朝陪豹尾,新长万年枝。    
    清代诗人成德的咏《蕉园》,指的是中海东岸、与紫光阁隔海相对的蕉园。    
    蕉园,明代崇智殿旧址,因种植芭蕉,时称“芭蕉园”,又名“蕉园”、“椒园”。明代廖道南芭蕉园诗有“旖旎芭蕉色,缤纷满御园”之句。清顺治年间,改蕉园为万善殿,内供三世佛像,专选一些老诚忠厚的太监削发当和尚,焚修香火。    
    明清两代中元节都在这里作法事、放河灯。相传,旧历七月十五日,是目莲和尚救母之日,叫中元祭扫。佛教故事传说,目莲和尚的母亲,生活于饿鬼之中,终日难以得食,释迦牟尼佛便下令作盂兰盆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将五味百果放于盆中,“供养十方大德”,此后,其母果能得食。目莲死后,他的弟子照例举行盂兰盆会,于是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每年七月十五,京城各街巷都要搭建高台,上设鬼棚座,讲经文,放焰火,以济孤魂。临池焚化彩纸制作的法船,燃点河灯,称作“慈航普度”。皇宫王室,更是热闹非凡。    
    每年中元都在万善殿设盂兰道场,从十三日到十五日,在西苑三海放河灯,由小太监手持荷叶燃烛其中,布列两岸,数以千计。还用琉璃作河灯数千盏,置于太液池中。中流驾龙舟,奏梵乐,作禅诵,由瀛台南过金鳌玉蝀桥,绕白塔山到五龙亭而返。    
    相传,明朝的天启皇帝是一个不爱理政的皇帝,他的乳母客氏和大太监魏忠贤合揽大权。天启五年五月,皇帝祭方泽还宫,欣游西苑。魏忠贤与客氏正乘大船荡漾于万善殿附近湖面,饮酒作乐。皇帝在两名小太监陪同下乘坐小舟,忽然狂风大作,龙舟翻覆,皇帝与两个太监都掉入水中。客、魏幸免灾祸,但他们见死不救,两名小太监被活活淹死。皇帝虽保住了性命,但由于这次惊吓,而使病情加剧,造成过早送命。    
    蕉园的主要建筑有万善殿、千圣殿、迎祥楼、朗心楼、大悲坛、悦性楼等建筑。清乾隆年间,蕉园是小内监读书的地方。    
    万善殿为主体建筑,殿额“普渡慈航”,大殿供奉三大士及十八罗汉,殿后供南海观音像。后殿为千佛像,中有檀香塔,塔形八方七级,全部用紫擅木雕刻,形态尊雅,为明代遗物。塔中金佛,早已散佚。悦性楼、集瑞馆在塔西,塔东是大悲坛,两旁分立关帝像和托塔李天王像,正中供奉骑狮犼三佛像,后为12神像。在西边的龙王堂里,有塑像17尊,系江、湖、河、海诸龙王。乾隆皇帝在万善殿内写下了不少瞻礼诗。      
    在蕉园还有一棵人字柳。据说乾隆年间,一棵大柳树被大风吹折一技着地,本株倾斜欲倒,因以折枝支撑,既而成活,与原株作人字形,遂成蕉园一景。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14节 太液秋风水云榭

    水云榭,即水中凉亭。这座建在中海海中的凉亭,建造绝妙,云霞倒映水面,小亭宛然云水之中,似出水芙蓉,夏日荷香四溢,仿佛洞天水国,为此,水云榭被袄列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水云榭,位于万善殿的西门外。清乾隆手书“太液秋风”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榭中。如清朱彝尊《早秋水云榭》诗说云:    
    残暑秋逾炽,凉风午乍催。    
    微波莲叶卷,新雨豆花开。    
    宛转通桥影,清冷傍水隈。    
    夕阳山更好,金碧涌楼台。    
    昔日亭右有小渡,从此上船,西可通居仁堂,南可达勤政殿,北可至金鳌玉蝀桥,真是一处胜境。    
    关于“太液秋风”水云榭,“燕京八景”之由来,李临淮在《燕京八景辨析》一文说:“燕京八景虽然史籍明确始自金明昌时,但却失载具体地点。此后,景点位置和景名多有议异,诸说并立。为廓清是非,有必要加以辨析,择善而从,钩沉索隐,清源正本。”    
    李临淮在《太液秋风》一书中这样记叙道:金代太液池位于中都宫城以西的同乐园内,园中湖水与琼林苑内鱼藻池相连,统称西华潭,即太液池,是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池的所在地(今宣武区青年湖,现尚存水面6。4万平方米)。《中州集·朱澜宫词》曰:    
    太液芙蓉上下天,秋波澹澹白生烟,    
    采莲宫女分花了,笑把兰篙学刺船。    
    就是描写太液秋波的景色的。元灭金后,中都宫殿,御苑多被乱兵所焚,而太液池水域和残留的临水建筑,成为当时人们游赏之地,元人葛逻禄·乃贤亲临凭吊前朝故宫遗迹,曾有《西华潭——金之太液池》诗:    
    秋水清无底,凉风起绿波。    
    锦帆非作梦,玉树忆清歌。    
    帝子吹笙绝,渔郎把钓多。    
    矶头浣纱女,犹恐是宫娥。    
    诗中充满吊古兴怀之感。    
    元代,以万宁宫为中心另建大都城,将皇城之西、密迩宫禁的琼华岛附近水域,始称太液池,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    
    明代,北京城基本沿元大都的旧制,把西苑列为禁苑。在太液池南端开凿南海,与中海、北海并称三海,将“太液秋风”景观,附会在皇城以内的太液池上,改名为“太液晴波”。邹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