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们上岸后哞哞地叫着,好像在告诉我们,金沙江没什么大不了的,快过来吧。
我们又惊又喜,心里的紧张立即消除了不少。赵月宁还大声地冲着牦牛叫道:别急,我们马上就过来。
第一批人上船了,大点儿的船上了七八个,小点儿的上了五六个。勇敢的藏族船夫轻轻一点,船就离开了岸边,迅速地朝江对岸驶去。小小的牛皮船就好像在江面上飘飞,转眼之间飘飞而去,又飘飞而来。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前面一个等待过江的同志诗兴大发,顺手在江边写了句“牛皮船好像大黑碗”,后面一个同志看见了又接了一句“我们好比稀饭”。等轮到我们上船时,走在前面的辛医生又添了一句:船夫是厨师,把我们从这边舀到那边。
我们全都乐了。很快,我们就被船夫“舀”到对岸去了。
我又想起一件很开心的事。你们不是常问我,为什么一说起过去的日子,我和阿姨们总是那么开心吗?那一次可是真的很开心,就是过了金沙江之后,正当我们重新往牦牛背上驮物资时,从前面传来消息说,有人发现了一个可以洗澡的温泉。
从甘孜出发的一个多月来,我们的身上已脏得不能再脏了,如果不是气候寒冷,恐怕早就散发出难闻的味道了,而且手上脚上全是冻疮。我们是多么渴望洗一个热水澡啊。
一听说前面有温泉,一张张疲惫的脸庞都展现出了明朗的笑容。温泉在天寒地冻之中充满了魅力。大家也不知哪儿来的那股劲头,行进速度一下子快了许多,提前半个多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可以说那是我此生洗得最舒服的一次澡了。尽管因为人多时间少,又天寒地冻,我们不可能充分浸泡在温泉中洗浴,但我们仍是满足极了。我们一边洗一边大声说笑、打闹,苏队长不得不一遍遍地催促我们。刚刚洗完回到队伍里,就看见一个小战士骑马朝我们奔来,他边奔驰边兴奋地喊道:喜讯。
特大喜讯,昌都战役胜利了!昌都解放了。
噢!一时间我们全都欢呼起来。
天哪,我想,怎么好事全都降临了。
但正当我们兴高采烈的时候,通信兵马上又宣布了第二个消息:运输队必须加快速度,尽快将物资送到昌都。因为历时20天的昌都战役,已将前方部队的所有给养消耗殆尽,许多部队已是靠挖野菜度日了。指战员们正眼巴巴地等着我们的物资呢。
苏队长大声说:同志们,迅速整队,出发!我说:苏队长,你们还没洗呢!苏队长说:等到了昌都,有的是时间。辛医生说:西藏的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将来还可以修温泉游泳池呢!我们说说笑笑地上路了。我们走得更快了。几个昼夜后,我们终于到达了昌都。我们终于把粮食送到了战士们的手中,我们终于完成了千里大运送的任务。
所经历的种种艰苦和危险都值了。
有时我想,人的生命真是不可思议。在那样的路上,在土生土长的牦牛都难以承受的雪域之路上,我们这些人,这些女人,这些年轻姑娘,却都坚持下来了。我,还有14岁的小赵,都坚持走到了昌都。我们没有倒下。
尤其是快要到达时,牦牛差不多已损失了20%。许多物资是靠着我们的肩膀送到目的地的。
从甘孜到昌都,我们赶着牦牛走了50多天,中间翻越了海拔5000米左右的雪山6座,锳过冰河无数。不要说你们听起来咋舌,就是我自己回想起来也觉得惊奇。
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我说过,许多不可思议的事,都发生在西藏,发生在进军西藏的路途上。
你们都进过西藏,你们差不多都是飞进去的。从成都起飞,到贡嘎机场降落,航程是2个小时,不过是打个盹儿的时间。如果你们不打盹儿,从飞机的舷窗上往下看,哪怕只看一眼,你们就会看到那些一座连着一座的高山。那些高山,它们无边无际,千万年地沉默着。它们自己都不知道它们有多高,有多壮观。它们大多终年积雪,亘古没有人烟。
前些年,当我第一次坐飞机飞进西藏时,我从舷窗上看见了它们,看见了那一座座蜿蜒起伏的山,它们看上去有些柔和,像大海的波涛在蓝天下起伏着,让我有一种陌生的感觉。
我问你们的父亲,那是它们吗?是那些我们经历过的雪山吗。
你们的父亲说,是它们。它们一直在那儿。现在随着气候的转暖,许多山顶的积雪都融化了,泛出了绿色。甚至珠峰上的雪,如果地球继续转暖的话,它们也可能化掉,而这些山,是永远不会化掉的。它们会永远在那儿。
我相信你们父亲的话,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踏实和欣慰。因为我知道,在那些亘古屹立着的山脉里,有无数不朽的灵魂。
·10·
裘山山 著
第十章
木槿独自一人,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或者说在街上游荡。她还从来没有在这个时间在街上游荡过——凌晨四五点。尽管她做过几年记者,从事过那种整天在熙熙攘攘的车流和人流中打发日子的工作,过过黑白颠倒的日子,但凌晨这个时间往往是她加了夜班后睡觉的时间。
但是此刻她不想睡觉,甚至不想回到那个空荡荡的小屋里待着。从父母家里走出来时,她并没想好去哪儿,她只是觉得需要离开那个家,需要逃离家人的目光,需要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像人们通常说的那样,需要理清自己。但走出来后她才发现,自己的大脑已不再工作,失去了清理能力。她只好听任自己的潜意识指挥,在街上慢慢地走。
从父亲的干休所所在地健康桥出发,她向着市区里走。往常她回父母那儿,总是打出租车的,有10多里路呢。可是今天她只希望路更长一些,否则她不知道走进市区后她该做什么。她的家,丈夫的家,还有她现在临时居住的小屋,都不是她想去的地方。
街上仍有行人,只是极少极少。木槿猜想不出他们都是因为一些什么原因在街上逗留。
偶尔有匆匆过往的自行车,一掠而过,没有人回头看她一眼。木槿觉得整个世界都站在一旁冷眼观望,连她最初担心的城市痞子都没有出现。
用懊悔,用自责,用内疚,用不安,都不能表达木槿眼下的心情。她在痛哭过之后,忽然感到了一种失去知觉的麻木。是不是心在被泪水浸泡之后都会这样?即使是撕心裂肺,也没有了痛的感觉。
两个星期前,当木槿向丈夫提出离婚时,无论如何没想到今天的结局,否则她就是把自己憋屈死,也不会提出离婚的。在木槿已经过去的40多年的岁月里,父亲一直像太阳一样温暖着她,这种温暖已让她的兄弟姊妹们感到了不平,他们虽然没有明说,但木槿能看懂他们的眼神。偶尔家里聚会时,他们会流露出来。木槿对此怀着不安,也怀着快乐,她喜欢被父亲宠爱,喜欢在父亲面前撒娇。
父亲总是叫她三两丫头。据母亲说,这是因为她生下来的时候,体重只有3斤3两,像只瘦弱的小猫。父亲对别的孩子喜欢归喜欢,很少有亲昵的动作。对她却不同,常常刮她的鼻子,摇她的脑袋,把她当玩具一样地逗。
但自从结婚后,父亲的宠爱开始减弱。大概他觉得有丈夫宠她了,有丈夫爱她了,他这个做父亲的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女儿了。可是木槿多么希望父亲永远关心她呀。尤其是在她和丈夫之间出现了问题之后,她更渴望得到父亲的关心,哪怕父亲不过问她的精神生活,只停留在疼爱她、给她留下好吃的这个层面也行。但父亲反而和她生分起来,她打电话回家时,接电话的总是母亲,偶尔碰上父亲接电话,父亲也会马上把母亲叫来,好像他和她之间已经没有太多的话说。而且他开始一本正经地叫她木槿,很少叫三两丫头了。
但她依然爱父亲。
尽管她和丈夫之间出了问题,她也不怪父亲。
木槿和丈夫的婚姻,纯粹是父亲做的主,准确地说是两个父亲一起做的主。仅仅因为这两个父亲是生死之交的战友,仅仅因为这两个生死之交的战友的这两个孩子年龄相当,他们就在说说笑笑之中定下了两个孩子的终身大事。
起初木槿没在意。那时她还小,刚刚高中毕业。父亲不让她当兵,也不让她下乡,她就成了一个待业青年。她听见父亲跟郑伯伯在一起说她和郑义,说这两孩子挺合适。她以为不过说说而已。她想等以后自己工作了,离开家了,这件事自然就会改变的。她很小就认识郑义了,郑家就兄妹两个,她和郑义的妹妹郑蕊是小学同学。她常去他们家,她对郑义没有特别好的印象,也没有特别不好的印象。后来郑义和二哥木凯一起进藏当兵去了,她在待业一年后赶上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也考上大学走了。
但这件事——两个父亲商议的两家联姻的事,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先后离家而搁浅。
木槿寒假回来,父亲也正好休假。父亲非常慈祥地问她有没有男朋友。她说她刚进大学,才不会谈这些事呢。父亲高兴地说,很好。不过在交男朋友这个问题上,爸还是想先给你提三点要求。木槿以为他已经忘了郑义的事,连忙问什么要求呀?父亲说:第一,他最好是我们的山东人;第二,他最好比你大两岁;第三,他最好在咱们队伍上。
木槿一听就明白过来了,这三点要求不是比着郑义提的吗?木槿就开玩笑说,是不是还有第四呀,他的父亲最好是你的老战友。父亲见木槿看穿了他的心思,也不隐瞒,就笑着说,对呀,你太了解你爸了,如果你能和郑义在一起,你爸这辈子就没什么不放心的事了。
为了不违背父亲的意愿,木槿答应先和郑义通通信再说。
通了大半年的信后,木槿还是没找到感觉,就好像在和兄弟通信,平平淡淡的。郑义似乎比她好一些,偶尔还会说一些想念她的话。就在这时候,木槿在学校里爱上了一个物理系的男生,虽然她一直不能确定对方心迹如何,但却使她忽然明白了一点:有爱和没有爱是不一样的。她的心里总是惦记着那个男生,总为见到他而高兴,总为见不到他而失眠。而对郑义呢,本来就觉得远,现在就觉得更远了。两个人中间如果隔了一个人,那比隔多少座山多少条河都要远。
暑假临近,郑义写信说他要回来探亲,约木槿一起去爬泰山。木槿想,她得跟他摊牌了,告诉他这样下去不行,她对他没有那种感情。她不能为了父亲而敷衍婚姻大事。
但那个暑假木槿没等到郑义。因为边境局势紧张,郑义的休假取消了。当木槿接到郑义的信,说他不能回来,并且有可能打仗,今后不再和她联系时,她心里忽然升起一种陌生的情感,有担忧,有挂念,还有敬重。这时候她才感觉到,郑义是个有血性的男儿,是个和父亲一样勇于为国家献身的军人。与此同时,木槿心里的那段初恋,也因对方心里早已有了人而告终,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
这两件事情的同时发生,令木槿开始挂念郑义。
一年后郑义平安回来了,木槿没有向他摊什么牌,而是跟他一起去了泰山。
但是,当他们比较多的在一起后,木槿一次又一次地意识到,她不爱郑义。她和他在一起,仅仅是不忍心拒绝他,不忍心违背父亲。她就像人们现在唱的,心太软。她对他依然没有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没有那种夜不能寐,茶饭不香的感觉。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家人和郑义的家人,却把他们二人的关系看成是既定事实了。
春节时,郑家团聚总会叫上木槿,郑义探亲时,也总会去看望欧伯伯和白阿姨。
两年后,大学毕业生欧木槿和在西藏某边团任参谋的郑义结婚了。
父亲没让木槿参军,却让她成了军人家属。
回想起来,她和丈夫之间有过恩爱吗。
也许在新婚的第一年里有过。
结婚后木槿就跟着郑义进藏了,去他所在的部队住了一个月。他们家几个子女除了最小的木鑫和她,都在西藏当过兵,因此她对那个地方一直很向往。尽管父亲很宠她,但当她初次到达拉萨时,在军区当首长的父亲并没有派车去接她。她是跟着郑义搭交通车到军区的。
有一点让木槿一直疑惑。他们到军区后,忙得一塌糊涂的父亲专门抽了半天的空儿,带她和郑义去为一个叫尼玛的人扫墓。她不明白这个尼玛怎么那么重要,让日理万机的父亲念念不忘?再说又不是清明节,为什么扫墓?父亲的解释是,尼玛曾在他们家当过保姆,小时候抚养过她,很喜欢她。
站在墓前,父亲说了一段话。他说尼玛,三两丫头已经长大了,结婚了,丈夫是个解放军,你就尽管放心吧。
郑义有些不解地看看木槿。他头一次听说木槿还有这么个小名,三两丫头。
木槿也觉得父亲的神情显得有些怪。她想,这个尼玛不就是带过她一段时间吗?何必那么郑重其事。
后来郑义在和她亲热的时候,也常常学着父亲,叫她三两丫头。
木槿跟着郑义,搭便车去了他所在的边防团。
一个月后,木槿明白父亲为什么不让她进藏当兵了,那实在是个苦地方。最初进去的半个月,她一直处于高原反应,天天头痛,天天吃不下饭。那还是夏天,冬天更不知会怎么样呢。后来总算适应一些了,假期也就差不多到了。
临走前发生了一件事,让木槿再也不愿去部队探亲了。
那是个星期天,团里作训股的股长兴致勃勃地带了两个人到郑义这儿来玩儿牌,股长和郑义平时关系就很好,爱在一起聊天。休息日爱在一起打牌。那天几个人玩儿得很起劲儿,把木槿丢在了一边。木槿有些不快,她想自己就要走了呀,郑义怎么不陪陪她?她呆在一边闷着看书。傍晚7点了,木槿问,还吃不吃饭啊?郑义像没听见一样,耳朵上鼻子上贴满了纸条,嘴上还叼着烟。股长也一样,像个白胡子老头儿似的,快乐得完全忘了屋里还有别人。
木槿正想问第二遍,郑义忽然抬起头来对她说,去,给我们弄点儿吃的来。
木槿简直不能相信郑义会这样使唤她。从来没人这样使唤过她。她刚到有高原反应那些天,他天天把饭给她端到床上,对她非常体贴。但当着股长的面,木槿不好发作,就冷冷地说,你知道的,我不会做饭。郑义说,那就下点儿面条,下面你总会吧?用高压锅压。
木槿再也不能容忍了,她觉得郑义是故意当着外人在她面前摆架子,她站起来就收拾东西。郑义愣了,想放下牌来哄她,毕竟他知道她就要走了。但股长却像没看见似的说,郑义,该你出牌了,快点儿。郑义只好坐下出牌。
木槿一看郑义不来哄她,股长和旁人也没有离开的意思,又气又尴尬,真的收拾了箱子就往门外走。郑义按捺不住站起来拉她,股长却一把拉住郑义,嘴里继续嚷嚷着出牌。木槿只好出门。出门后她听见股长对郑义说,你让她走,我保证她一会儿就会乖乖地回来。
木槿气得血直往脑门上冲,噔噔噔地就出了营区。营区外是一条下山的路,她虽然住了一个月,还从没往下走过。她只知道下山后有一条通往拉萨的公路。她当时想,走到公路上搭一辆便车到拉萨,然后马上坐飞机回家,告诉父亲郑义欺负她。
可是没想到下山的路那么长,没想到走了一半天就黑了,没想到天黑之后山里会那么可怕。木槿越走越后悔,所有的气都被恐惧替代了。好不容易走到了山下公路上,公路上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人声,更不要说她想象中的长途汽车了。只有路下方的江水哗哗地流淌着,她的眼泪也哗哗地流了下来。她终于明白股长为什么会说,她迟早会乖乖地回去。她真的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地方。
可她不想回去。
天越来越黑了,恐惧终于取代了她的自尊。她擦了眼泪,回头往山上走去。
走到营区门口时,见郑义正站在那儿等她,一脸的惶恐。她没说任何话,默默地跟他一起回到了房间。当她看见灯光时,眼泪又一次落了下来。
事后郑义才告诉她,股长说的,这地方没法跑。他的家属来队探亲时,跟他吵了架后也跑过,可是跑不出一里地就吓回来了。荒凉野地的,一个女人能往哪儿跑?股长还笑说这经验是团长传授给他的,团长说,咱西藏军人的家属可不能养成动不动就跑的脾气。咱养不起那脾气。
尽管后来郑义一再地赔礼道歉,木槿的自尊心仍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她发誓不再去他的部队探亲。那大概是她和郑义之间第一次出现的裂痕。
当然,需要她去部队探亲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
郑义转业回到了成都。
一辆因限时白天不能进城的大货车轰轰隆隆地驶过,木槿往边上靠了靠,低头一看,发现卡车带起的脏水溅到了她的裤子上。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走在大路上,而不躲到人行道上去?这么一想,她意识到自己的反应有些迟钝了,这样的迟钝再游荡下去就有危险了。
可是上哪儿去呢?如果回到那个她这些日子为躲避家人的小房间里去,她准会发疯的。她现在不能一个人待着,凭她的一点儿心理学知识,她现在需要找人诉说。
可是找谁呢。
兄弟姊妹里没有一个可说的。惟一可谈心的木凯,却远在西藏。
朋友呢?她马上想到了文清。但这会儿文清一定在睡梦里,而且很有可能和她的男友在一起,不方便打搅。
说起来,正是因为文清,木槿才下了离婚的决心。
文清是木槿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嫁给了一个同班男生。当时很多女同学都羡慕她,包括木槿,因为这个男生很出色,既有才华,又风度翩翩,而文清相比之下却比较一般。但还在读书时他们两个就好上了。
没想到10多年后,这对为大家所羡慕的最佳夫妻却离婚了,而且是文清提出来的。
在最近的一次大学同学的聚会上,木槿得知了这个消息。她和文清在大学里是同一个寝室的上下铺,关系一直不错。她发现年近40岁的文清竟然光彩照人,比刚毕业时漂亮多了。
有同学说,文清呀,给我们介绍一下你青春永驻的经验吧。文清笑嘻嘻地说,很简单,那就是有人爱呀。难道你们不知道爱情是保持青春的最佳秘方吗。
木槿在一旁听见这话,很有些羡慕。她已经不太知道被人爱的滋味儿了,当然更不知道爱一个人的滋味儿。她私下里追问文清,你要离婚,是不是就因为爱上了别人?文清果然没有否认。木槿说,就算是爱上了别人,也不一定非要离婚哪,你丈夫不是干得很好吗?你放着厅长太太不当了?木槿听说文清的丈夫现在已经是省政府的一个副厅长了。
文清却充满向往地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