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血帝国(月兰之剑)-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均在20年代初卖给船厂解体拆毁。

作为德国海军第一次建造无畏舰的尝试,拿骚级战列舰可以认为是一种比较失败的设计,随着德、英之间造舰竞赛进入狂热状态,该舰很快便落后了。20世纪初的德国正处于科技发明的黄金时代,在航空、化工、电力、机械等领域取得了无数重大发明成果——德国人的创新精神令人叹服。但出于德意志民族严谨的性格,在新技术没有取得足够应用经验之前,决不贸然使用在悠关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这两种矛盾性格集于一身,也是拿骚级设计失败的根源。使用蒸汽机是拿骚级最大的败笔,其次就是炮塔布置,经过这些教训,德国海军在后续建造的赫尔格兰级战列舰上既采用了蒸汽轮机,也加大了长宽比。

但是,公平而论,拿骚级还是能够体现德国海军在战略方面的一些优点。首先是其出色的防护性能秉承了德国战舰抗损性能强的传统,其次是机械可靠性十分优秀。如拿骚级的各个部门、机械和枪炮,在10多年运转中都始终表现出高度稳定性,没有发生过因操作原因导致的重大故障。而作为老舰,拿骚级跟随装备蒸汽轮机的新战列舰一同参加日德兰海战,在锅炉和蒸汽机连续高速运转5天之后,竟连最普通的机械故障都没有发生,这与一战之前不断发生锅炉故障、蒸汽泄露和装甲板脱落等事故的英国皇家海军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无畏舰的开创者——南卡罗来纳级

南卡罗来那级战列舰(SouthCarolinaclass):

南卡罗来那号(SouthCarolina)、密歇根号(Michigan)

标准排水量16。000吨,长138。1米,宽24。5米。

主炮4座305mm/45双联炮

轮机功率16;500马力最大速度18。5节。

人员869人

南卡罗来那级战列舰是无畏时代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基本设计在1904年就已经提交了,主要因为议会没有通过预算而一直被搁置。

南卡上开创性的设计是背负式炮塔,其实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议会认为康尼狄格级和新罕布什尔级大约16;000吨的排水量已经很过分了,坚决拒绝在预算数额上做任何妥协,为了战列舰不至于断代,海军部不得不同意建造标准排水量两艘仅有16000吨的无畏舰,而这时已经是1907年了。

南卡的排水量仅仅比西班牙后来开工的西班牙级(14000吨左右)略大,而且锅炉烧煤,动力是三涨式蒸汽机航速只有18节,一副老旧的样子造成后来不得不被分配给美国海军的前无畏舰分队。不过南卡身上真正的闪光点是全中线配置的背负式主炮塔:2号、3号主炮塔分别在1号、4号炮塔的后上方布置,这是当时世界上从来没有的主炮布置方式。为了保证背负式炮塔能够真正发挥威力,设计者曾经在一艘浅水重炮舰上安装了背负式炮塔进行实弹射击试验。设计师亲自蹲在下方的主炮塔里面,上方的主炮塔开火,“当时1号炮塔内的人感觉自己的下巴都震掉了”。不过对于主炮的运转来说不构成严重干扰,经过改进和继续的试验,南卡正式采用了这一新型的炮塔布置方式。

这种主炮布局使南卡的舰长明显缩短,又为了减少排水量,设计者减少了锅炉的数量,导致航速下降为18节,还把3寸副炮的数量减少到最少,最后还削掉尾部的上甲板。

南卡是在严酷的预算限制下造出来的无畏舰,对其作战能力的发挥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后来海军据此争辩,终于使议会同意在下一级别——特拉华级的排水量上放宽限制,赠加到约22000吨。

不过南卡罗来纳级的外形我非常喜欢,紧凑而有效的设计对于后世的启发是非常有意义的,Copps同志很有想法。下图是南卡的舱室布置简图,来自于诺曼弗里德曼先生的绿宝书《图说美国战列舰设计史》。BR是锅炉舱,ER是机舱,可见当时还没有锅炉舱和机舱交错排列以求避免一损俱损的思路。

美国的笼式桅杆原本是流行于欧洲,后来在美国主力舰上广泛采用。而且战斗桅杆已经变成了起重机的支柱,现在在这个支柱上端是探照灯,以后的设计还有三寸高射炮,射界极好

帝国早期潜水艇(1900…1910年)

1904年以前帝国制造了12艘实验型袖珍潜水艇:

1900年

特试1号艇型(特试1号…4号),采用汽油机,1906年特试3号赠送给日本。

排水量:水上43吨/水下50吨

航速:水上7节/水下2节

航程:水上80海里/8节,水下4节/10海里

鱼雷:450MM鱼雷1枚

鱼雷管:450MM鱼雷发射管1具

安全工作深度:30米

乘员:4名——

1902年

特试五号艇型(特试5…10号,其中8号和10号于实验中沉没报废,特试9号于1909年赠送给朝鲜)

排水量:水上70吨/水下81吨

航速:水上8。5节/水下4节

航程:水上120海里/8节,水下4节/15海里

鱼雷:450MM鱼雷1枚

鱼雷管:450MM鱼雷发射管1具

安全工作深度:30米

乘员:6名——

1904年

特试十一号艇型(特试11、12号)

排水量:水上96吨/水下114吨

航速:水上9节/水下6节

航程:水上180海里/9节,水下6节/20海里

鱼雷:450MM鱼雷2枚

鱼雷管:450MM鱼雷发射管1具

安全工作深度:40米

乘员:8名——

1905年,由5艘特试袖珍潜艇编成了第一支潜艇部队,番号为第1潜水战队,隶属镇洋舰队第6舰队,标志着帝国海军潜艇部队初步形成战斗力。

1905年到1907年,随着04年海军三年建设案的执行,8艘更具实用性的小型近岸潜艇纳入了装备序列:

1905年

海龙级2艘:海龙、海虎

排水量:水上250吨/水下276吨

航速:水上12节/水下8节

航程:水上500海里/12节,水下6节/50海里

鱼雷:450MM鱼雷2枚

鱼雷管:450MM鱼雷发射管2具

安全工作深度:40米

乘员:18名——

1906…1907年

海豹级6艘:海豹、海狼、海狮、海犬、海牛、海豚

排水量:水上300吨/水下337吨

航速:水上12节/水下8节

航程:水上650海里/12节,水下6节/70海里

鱼雷:450MM鱼雷5枚

鱼雷管:450MM鱼雷发射管3具

安全工作深度:40米

乘员:22名——

1907年,在以上8艘海字号潜艇的基础上重组了第1潜水战队,战队原有的5艘特试袖珍潜艇转入青岛的潜水部队训练中心——

1908年

建造鲨一型6艘(鲨1…6号),另外出售给日本朝鲜各2艘,后日本又仿制2艘。

排水量:水上330吨/水下369吨

航速:水上16节/水下10节

航程:水上850海里/12节,水下4节/70海里

鱼雷:500毫米鱼雷3枚

鱼雷管:500毫米鱼雷发射管3具(前2后1)

安全工作深度:45米

乘员:25名——

1909年

建造鲸一型6艘(鲸1…6号),第一款大型远洋潜艇,从此开始在潜艇上采用柴油机。

排水量:水上556吨/水下780吨

航速:水上16节/水下10节

航程:水上5500海里/8节,水下4节/70海里。

鱼雷:500毫米鱼雷8枚

鱼雷管:500毫米鱼雷发射管5具(前4后1)

火炮:120毫米/45倍单装炮1门,60毫米/50倍高射炮1门。

安全工作深度:45米

乘员:36名——

1910年

建造鲸一型布雷型4艘(鲸7…10号),远洋布雷潜艇。

排水量:水上550吨/水下774吨

航速:水上12节/水下8节

航程:水上9000海里/8节,水下4节/50海里

鱼雷:500毫米鱼雷5枚

鱼雷管:500毫米鱼雷发射管3具(前2后1)

水雷:16枚水雷

火炮:90毫米/50倍单装炮1门,60毫米/50倍高射炮1门

安全工作深度:45米

乘员:35名——

建造鲨二型4艘(鲨7…10号),小型近岸潜艇。

排水量:水上380吨/水下435吨

航速:水上16节/水下10节

航程:水上2500海里/8节,水下4节/70海里

鱼雷:500毫米鱼雷5枚

鱼雷管:500毫米鱼雷发射管3具(前2后1)

火炮:90毫米/50倍单装炮1门,60毫米/50倍高射炮1门

安全工作深度:50米

乘员:30名——

附1——

历史上日俄战争前后实用化潜艇的典型和蓝本,美国“霍兰”型资料:

引擎;汽油发动机

排水量;水上103吨/水下124吨

航速;水上8节/水下7节

航程;水上264海里/8节水下6节/20海里

鱼雷;450MM鱼雷2枚

鱼雷管;450MM鱼雷发射管1具

安全工作深度;46米

1900年,英国购入5艘该型艇,组成皇家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

日俄战争爆发后,日俄均购入了该型潜艇,但都未能参于实战。

附2——

英国皇家海军C1级(首艇1905年服役)潜艇资料:

排水量;水上286吨/水下321吨

航速;水上12节/水下8。5节

航程;水上660海里/12节水下4节/60海里

鱼雷;450MM鱼雷2枚

鱼雷管;450MM鱼雷发射管2具

安全工作深度;30。5米

附3——

法国海军S级潜艇资料(一战前服役):

排水量;水上529吨/水下737吨

航速;水上16。5节/水下10节

航程;水上2050海里/10节水下4节/60海里

鱼雷;450MM鱼雷8枚

鱼雷管;450MM鱼雷发射管6具(艇首2具+甲板上4具)

火炮;50MM高射炮1门

安全工作深度;40米

附4——

德国海军U…46号潜艇资料(一战前期服役):

排水量;水上786吨/水下940吨

航速;水上17。1节/水下9。7节

航程;水上9000海里/8节水下5节/55海里

鱼雷;533MM鱼雷8枚

鱼雷管;533MM鱼雷发射管4具(前2+后2)

火炮;105MM单装炮1门+88MM高射炮1门

安全工作深度;50米   

happydai同人志之光绪之治

说明:现于美国留学的happydai兄曾为本书撰写1896年帝国宪法草案,并以本书设定为基础写了几篇短小的同人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也在此向happydai兄的帮助致以深切的谢意。

原标题:铁血帝国补一章:光绪之治(光绪十七年——光绪二十年)

正文:

次谋会议上,有四个人常常默默无语,但是绝对没有人不尊敬他们,那就是工商大臣牛金、科技次官马峰、农林大臣田正宏和他新任不久的次官,二十岁的婉玲格格,帝国第一位女部长。

婉玲格格是醇亲王的女儿,也就是光绪皇帝的同父异母的胞妹,她出生的那年,也就是光绪从家里被抱到宫里的那年。她从小聪明好学,特别喜欢侍弄花花草草。光绪十七年(1891)一次宫廷宴会上,十七岁的婉玲和马峰恰好是邻座,两人闲聊起来,马峰发现她小时候在基督教学校读过西学,曾经读过《天演论》,竟然还亲自做过试验,种出了一种双色的月季来,不禁对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不久,婉玲在有意促成二人关系的醇亲王的首肯下接受了马峰的邀请,插班进入了马峰创建的帝国理工大学读书,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的大学生。

光绪十八年春天,马峰陪婉玲去郊外踏青,看到农民在田间劳作,一个个面有菜色,无意感慨道:“要是有杂交作物,提高产量,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少受饥寒之苦!”已经是工程系二年级的婉玲答道:“我原来做过花草的实验,想必粮食棉花也可以通过杂交提高产量,但是我发现杂交作物第二代以后性状就开始不稳定,很难应用到生产中。”马峰大奇于婉玲的生物学天赋,在次阁会议上多次力举她出任帝国的农林次官。虽然前有刘云等人特别是田正宏笑话他“动机不纯”,后有王公大臣们以“祖宗之法云云”加以阻挠,光绪帝的任命诏书最终在光绪二十年公历七月一日,婉玲大学毕业的同一天下达。发布者具体如何考虑的就不得而知;但前一天下诏,宣布允许女子参加新的政务官考试、入朝为官及进入资政院,从而使婉玲的官员任命合法化,却也为中国女权运动拉开了帷幕。后来,六月三十日被定为中国妇女节,以纪念婉玲格格通过自己的学识和努力而使中国的女同胞们第一次合法获得政治权益的贡献。

婉玲格格的毕业论文《杂交作物和牲畜的性状稳定性研究》被刊登在《帝国学报》(帝国第一批官方报纸,和《帝国参考》一样属于机关内部刊物,《帝国学报》主要是介绍科学和工程基础研究方面等非敏感性内容,在学界流传的刊物,是帝国最权威和严肃的学术刊物)上,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西方也引起了轰动。在她的主持下,帝国在京郊通县开辟了“帝国农牧业试验暨育种基地”进行作物牲畜的研究工作,她同期毕业的,和她在一个课题组的几个同学,都参加到了这个工作中来。当然,要取得突破性成果还需要加以时日。

考虑到她不是“过来人”的身份,虽然她也参加了次谋会议,大家在会议上谈论的时候,就会比较注意不去提及“未来”以及“上个历史”发生的事情。这个并非一条纪律,而是大家都知道而且自然遵守的原则。出于对女性的“尊重”婉玲格格的加班努力总是因为大家的劝说作罢,而晚上的次谋会议往往就成为“过来人”们讨论特别议题的时候。

婉玲格格的加入问题,他的主官田正宏虽然曾经私下揶揄马峰“假公济私”,但是心中非常欣赏她的才干,也是马峰的第一个支持者。主抓农业的他深深知道她的工作才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之道,但是起初他上台后面对尖锐的农村问题,这些就显得缓不济急了。

自鸦片战争以及长毛乱党之变后,国家加重了税负,许多地主为了包括满足其吸食鸦片的需要等原因提高了田租,百姓生活更加困苦。“民为国之本”,要想治理好帝国,必须解决好农民的生活问题。因此,光绪十七年田正宏主政以后很快制定了“三三法案”,其基本内容有三点:第一是中等土地肥力的土地地租不得超过1/3,第二是各地兴办农会,负责农民和地主的租赁谈判,官府则负责在出现争执的时候作为协调者而非仲裁者出现在召开的三方会议中,负责调和农会和地主的矛盾。第三条就是规定,土地未经耕种荒芜三年以上的自动收归国有,重新分配给无地的农民。

为了推行新法,田正宏在次谋会议提出要求,并得到大家的支持,还从何新那里要来了一个预备师组成了专门的帝国农业警察(后来在光绪二十年纳入帝国警察总署,改名为农业公署,和廉政公署共同获得“帝国保民署”的美誉)。新法不出所料地遭到了抵制,但是几个月内在农业警察将各地几百之多的“恶霸”(其中不乏身为皇亲国戚者)举行公审,执行了枪决以后,在“霸府”的刺刀下被强制推行。纳入编户统计的地主们半数依法降低了税收,小部分的尤其是大地主出卖了土地,剩下的以及大部分土地的新买主,则感到1/3的地租利润空间不大,不再将土地出租给佃户,而是雇用长工自行组织农业生产。帝国的佃户家庭人口从光绪十八年春天新法推行前的一亿到光绪二十一年公历新年锐减到大约三千万,同期的农业长期雇工家庭的人口数量则从有一千余万大幅成长为一亿三千万。农业经济结构得到大幅调整。全国田赋收入除新法推行的光绪十八年小幅下降外,光绪十九年即得到恢复。

光绪二十年,因夏天少雨,夏粮、早稻小幅歉收,但是秋粮取得二十年罕有的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比历史最高的同治七年还要高5%。漕运的粮船络绎不绝,粮食堆满了帝国的粮仓和军库。棉花在光绪十八年当年是丰年,十九年天气上属于歉收,但是总产却因为新法有效推行依然上升;光绪二十年(同样是因为天旱)黄淮一带棉花大丰收,这是帝国棉花收购制度推行的次年,因为前一年收购量不大,缺乏准备,许多县的棉花竟然只能临时堆积到县衙大堂(虽然光绪十九年县衙改称县政府,县令改称县长,但是县长大人们处理的工作暂时还没有明显的变化。县政府大院仍然被习惯的称为“县衙大堂”)。

工商大臣牛金在执政后,推行币制改革,得到海军大臣张之洞的大力支持。光绪十八年,牛金设立帝国铸币局,废除了各地奸商铸造的所谓“鹅眼小钱”、各地流通的各色铜钱以及咸丰年间铸造民间不爱使用的当十以上,重量却相同的“大”钱。同年八月,从美国汉立克纳普厂进口的刻字铜模等设备到货,他在采用光绪重宝当十钱,光绪通宝小制钱的基础上,又铸造发行了按照币值大小不一的光绪当五钱和光绪五十钱两种制钱。光绪十九年,帝国铜元“光绪元宝”开始流通,正面为“光绪元宝”四个汉字,中间没有方孔,而有“一百”两个满文字体,下面靠近外部有“帝国造币局,每百文换一元”字样,背面是蟠龙花纹,下面近处廓有英文字样。二元以上开始发行宝钞(纸币),采用二、五、十币制,一直到千元大钞,共有九种,以一龙至九龙为图案(次阁部曾经提请按照国际通例以皇帝头像作为硬币和钞票的图案,庭议时遭到古旧派异常激烈的反对,甚至有大臣奏请以“大不敬”罪处决提案者,虽被光绪当庭驳回,但这个提案也就不了了之了),上面有汉、满、蒙、藏四语书写的“帝国中央银行”字样、汉字及阿拉伯的数字币值,汉字“帝国铸币局”+年号+“监制”小字等,被俗称为“龙币”。

银两不再作为税负单位,银两和铜钱兑换的官价(一两兑一千二百官钱)被废除,银价实行自由波动后,广大老百姓对于用铜钱而不再用银两普遍十分高兴,因为这就少了一道纳税时银铜兑换的盘剥之苦;加上同期农业丰收,铜钱价值很快超过了同重的铜价,而生银价格从光绪十七年的每两一千二百五十文(官钱)/一千六百文(地方铜币),下跌到九元(九百文)。帝国的币制改革在遭遇有限的抵制之后,比较顺利地完成了。

与此同时,帝国建立了帝国中央银行,通过《银行法》对各地的钱庄业务进行了规范,让其逐渐银行话,开始通过调节准备金率和再存款率管理宏观经济,并成立了帝国农业银行、帝国投资银行两大政策银行。国内农业半年期贷款利率从大约150%/半年大幅下降到7。2%/半年,工商业贷款利率从70%…80%/年也大幅下降到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