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血帝国(月兰之剑)-第4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在重炮、飞机、坦克等技术兵器方面,我国的发展仍远远落后于中德,然而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我国自行研制的战列舰、重型轰炸机、坦克、装甲汽车等新型兵器经受了战争的考验,表现出独特而卓越的性能……”

尼古拉二世再次不耐烦地打断他:“卓越的性能?速度比蜗牛还慢的门捷列夫‘大棺材’,轮子比楼房还高的列别津科‘三轮车’,还有不能转弯的里吉斯基‘玩具车’……不得不承认,它们都是很独特的艺术品,可是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性能如此卓越,为什么还要将它们全部停产,转而仿制英法的坦克?”

“陛下,在得到英法援助的坦克之前,我们只有这些‘艺术品’能够对抗先进的中德坦克——当然,‘艺术品’总归是构造复杂而价格高昂的,战时我们更需要构造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品’。”

阿列克谢耶夫硬着头皮辩解道,推进这些“艺术品”项目的装甲兵总监纳卡西泽将军是他的另一位故交,就算是在最近越来越喜怒无常的沙皇面前,他还是斗胆维护了一下老友的面子。

“不管怎么样,朕不可以投降,其他的,你们看着办。”

尼古拉二世突然板起脸说道,挥挥手,示意“到此为止”。

“看着办?你是总司令,你叫我们看着办?怎么办?如果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还在的话……”

阿列克谢耶夫心中长叹,草草行过礼,悻悻离去。



一小时后,市郊的一栋小别墅里,阿列克谢耶夫向一位来自圣彼得堡的客人伸出了热情的手。

“你终于来了,亲爱的维克多?克拉耶维奇,我正等着你。”

来者正是彼得格勒军区副参谋长,维克多?克拉耶维奇?克雷莫夫少将,一位锐气尚存的贵族军官,同时也是阿列克耶夫亲自组织的反沙皇密谋集团的骨干成员之一。

两人稍事寒暄,便先后落座,阿列克谢耶夫亲手为克雷莫夫倒了杯茶,关切有加地开口道:“怎么样?彼得格勒的情况还好吗?”

克雷莫夫从糖罐里舀了一大勺白花花的砂糖,全部倒进茶杯里,用力搅拌了几下,迅速抽出银勺,杯中的漩涡泛起白沫。

“越来越糟,粮食短缺,罢工和游行不断,就算是攻占君士坦丁堡这样前所未有、梦寐以求的光荣,也没办法让饿着肚子的市民振奋起来。”

阿列克谢耶夫点头表示认同:“没办法,前线损失太大,农村的青壮年和马匹不断被征召,不可能不影响到粮食生产——有的省份甚至已经丧失了一半的劳力和牲畜。再加上掌管铁路的那帮混蛋官老爷们,脑子里装满了木头和排泄物……算了,不提这些,还是说说我们的‘成果’吧。”

克雷莫夫会意一笑,举杯啜了口茶,开始汇报。

“前总理大臣,声望卓著的维特伯爵已经同意协助我们,惟一的条件是:给陛下留一条‘有尊严’的退路。”

“立宪党的李沃夫公爵表示:可以接受由宫廷政变到立宪改革的路线图,但反对改建共和,更不能容忍与中德单独媾和。”

“社会党的克伦斯基亲口告诉我:‘必要时应该采用恐怖分子的手段来解决问题’,社会党愿意为此分担责任,条件是:事后由社会党来主持组建新政府。”

“尤苏波夫公爵和季米特里大公主动提出:由他们来刺杀拉斯普京,或是带队抓捕皇后,又或者,这两件事全都交给他们,‘一口气干个痛快’……”   

第二百零九章:末路之熊?(三)

第二百零九章:末路之熊?(三)

“这次我叫你来,是要拜托你转告大家:计划有变,再等一等。”

听完克雷莫夫的汇报,阿列克谢耶夫突然话锋一转,顿时让克雷莫夫愣在了座位上。

“为什么?我以为你召我来,是要下令开始行动——大家都已经准备好了。”

“形势有所变化……”

阿列克谢耶夫顿了顿,耐下心来解释道。

“不,应该说,与六个月前相比,我们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孟加拉湾海战后遭受全面封锁的困境,到海峡战役后对外交通状况恢复到接近战前水平——这就给了我们争取更体面和平的资本。”

“更体面的和平?有多体面?”克雷莫夫皱眉。

阿列克谢耶夫咂咂嘴:“这要看我们还能坚持多久。”

“这是在拿整个俄罗斯来冒险”

“我们每天都在冒险。”

克雷莫夫眯了眯眼,摇头起身:“看来我在白费时间。”

阿列克谢耶夫紧跟着起身:“不,你做得很好,现在只需要再耐心一点,等我的命令。相信我,我所做的一切,全都是为了俄罗斯。”

克雷莫夫冷笑一声,死死盯住对方的眼睛,几秒钟后,他戴上了军帽。

“我不能向您承诺什么,但我希望下次再见到您的时候,我们还有机会去拯救俄国。”

门开了,门关了,阿列克谢耶夫一屁股坐回椅子上,杯中的茶还冒着热气。

“上帝作证,我正在拯救俄国……”



美国东海岸,华盛顿特区,白宫椭圆形办公室。

“一场两败俱伤的牛仔决斗。”

听完海军参谋长威廉?S?本森上将关于6月9日圣克里斯托瓦尔岛海战的报告,威尔逊总统颇具想象力地评价道。

“总统先生,我想我们成功挫败了一场敌人精心策划的登陆行动。”本森上将正色道。

威尔逊微微一笑:“我建议你把‘成功’这个词换成‘歪打正着’。”

“总统先生……”

“好了,我知道,这是我们第一次从正面挡住了中国人前进的脚步,值得庆祝——但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接下来你们打算如何迎接中国人复仇的怒火?”

本森上将与坐在对面的陆军参谋长斯科特中将对视了一眼,清了清嗓子,重新捧起文件夹,照着里边墨迹未干的会议记录继续报告。

“在陆军和海军参谋部的联席会议中,提出了三个方案:1,趁胜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执行原定作战计划;2,放弃原定作战,全力坚守圣克里斯托瓦尔岛;3、撤出圣克里斯托瓦尔岛,全面收缩防线。”

“据英国方面的情报,东亚联合舰队主力现仍游弋于波斯湾,以支援近期大举登陆波斯湾沿岸的陆军部队。如今波斯湾沿岸要地已经陆续失守,而皇家海军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发动反击,只要中国人愿意,东亚联合舰队主力完全可以在两到三个月内重新部署到太平洋战场。”

“这正是我最担心的”威尔逊总统强调道。

本森上将点点头:“担心是必然的,根据已知的情报,2到3个月后东亚联合舰队的基干兵力将包括:15英寸主炮战列舰6到8艘,13。8英寸主炮战列舰10艘,13。8英寸主炮战列巡洋舰4到6艘,12英寸主炮无畏型战列舰3到4艘,——合计23到28艘主力舰;此外,还有至少3艘舰队航母,若干艘辅助航母,以及一支大大增强的岸基航空部队。”

“就算是将其中三分之一的兵力留在印度洋防备英军,可用的基干兵力仍有15到20艘主力舰和至少2艘舰队航母。”

“相应的,我澳洲联合舰队3个月内最多可增加的基干兵力为:12英寸主炮无畏型战列舰5到7艘,舰队航母1到2艘,大型改装航母1到2艘、中型改装航母2到3艘。

“届时全部基干兵力仅为14英寸主炮战列舰7到8艘,12英寸主炮战列舰5到7艘,合计12到15艘主力舰;配备2到3艘舰队航母、2到3艘大型改装航母和2到3艘中型改装航母,以及最大编制数接近800架的岸基航空部队。”

威尔逊总统皱着眉扶了扶眼镜:“主力舰方面是压倒性的劣势,看来我们能够依靠的只有航空部队?”

本森上将无奈地耸耸肩:“航空部队的数量也许很可观,质量就很难说了……飞机的性能有差距,飞行员的训练水平和作战经验更是相去甚远。”

威尔逊歪歪头:“所以你们有结论了?”

本森点头道:“是……如果执行方案1,按原计划登陆瓜岛,2到3个月后很可能会被反扑而来的优势敌军切断补给线,陷入绝境。”

“若执行方案3,就此放弃圣克里斯托瓦尔岛,则我军的南纬十度防线将立即失去意义:不但莫尔兹比港、圣克鲁斯群岛将受到敌军的侧面威胁,原本作为第二道防线的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喀里多尼亚群岛、斐济群岛也将很快成为前线,而这些地区的设施建设和防御部署还需要至少6个月时间来加以完善。”

“剩下的就是方案2——坚守圣克里斯托瓦尔岛。不过在征询了前线指挥官的意见后,我们认为,该岛距离其他基地过远,无法及时救援,而岛上可容纳的兵力规模又是有限的,单纯坐等敌人上门的静态防御反而不利于长期坚守。”

威尔逊嘴角一歪:“我就知道,罗宾逊将军永远不甘寂寞,派他去澳洲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一定不是最坏的——所以你们还是打算进攻?”

“我们希望另选一处合适的地点,开辟前进机场——这本来就是‘燧发枪’行动的后备方案。”

本森身体前倾,手指在威尔逊面前摊开的地图上划过。

“这里是我们原定的登陆地点,瓜岛隆加河口,距离我军圣克里斯托瓦尔岛的基拉基拉航空基地230公里,距离华军新乔治亚岛的蒙达基地330公里。”

“从这里往东120公里,马莱塔岛东岸的乌鲁湾,就是我们的备选登陆点,距离基拉基拉不到200公里,距离蒙达420公里。离我们更近,离敌人更远。”

“据勘测,乌鲁湾附近有大片适合修建机场的平原,湾口有岛屿和沙堤掩护,周围还有不少可作临时锚地和舟艇基地的小海湾。此外,马来塔岛东部近海密布珊瑚礁,大型军舰难以靠近,而马来塔岛中西部是人迹罕至的巨大山脉和热带雨林,这都给乌鲁湾基地的防御提供了天然的便利……”

威尔逊满意地点点头,挥手提醒道:“想好了就干,要快,中国人很快就会缓过气来。”

本森的手指向地图下方划去:“舰队正在返回维拉港整补,为‘燧发枪’行动集结在新赫布里底群岛的登陆部队还在待命,只需等到舰队整补完毕,就可以立即向马来塔岛出击。罗宾逊将军希望可以在6月25日前发起登陆,施罗德中将则要求抽调太平洋护航司令部的3艘12英寸主炮无畏型战列舰,以弥补‘田纳西’号受伤造成的战力缺失。”

威尔逊似乎并不在意这些细节,眯眼道:“放手让他们去干,但不是让他们蛮干,要在保存舰队主力的前提下,主要依靠岸基航空兵部队,将现在的前沿防线再坚守六个月或更长。以最小的损失,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在我们的全新的‘大白舰队’驶出船厂之前,我们别无选择。”

说完,他突然神情严肃地转向国务卿兰辛。

“现在我们得谈谈俄国问题。”



第二百零九章:末路之熊?(四)

第二百零九章:末路之熊?(四)

四)

“驻俄大使的报告我都看过了,情况很不乐观,你怎么想?”

兰辛双手握在膝前,眼镜泛着灯光:“俄国人承受了中德联盟的合力打击,能坚持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不过从战略上来看,俄国所处的态势却是前所未有的好:海峡战役的胜利,以及摩尔曼斯克港口与铁路设施的完善——俄国人现在能够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威尔逊总统不为所动,依然板着张脸:“但我们得付出相应的代价——海峡交通线上高昂的商船损失率已经让英国人难以忍受,而英法又无力将更多的兵力投入小亚细亚,将造成这些损失的中国航空兵部队连根拔除。”

兰辛冷笑道:“我想他们不是无力,而是无意。英法在达达尼尔海峡吸引了奥斯曼帝国的的主要军力,付出了巨大牺牲,眼看胜利在望,最为荣耀的战利品——君士坦丁堡——却被最后出手的俄国人毫不费力的摘走,换做是谁都不会无动于衷。”

“你是说英法在跟沙皇赌气?”威尔逊眯了眯左眼。

“不止如此,我推测,罗马尼亚的参战也与此有关。”兰辛语出惊人。

威尔逊摊手表示不解:“这又是什么道理?之前俄国人外援断绝的时候不出手,现在外援通道打开了,反而要来撞石头?”

兰辛耐心解释道:“作为黑海沿岸国家,罗马尼亚一向反对俄国独占海峡,惟恐自身的海运贸易被身边不怀好意的巨兽所掌控。”

“据悉,罗马尼亚政府原本计划,一旦英法共同占领君士坦丁堡,就在战后分割奥匈帝国大片领土的保证下,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然而在俄国单独占领海峡之后,自由党政府突然倒台,保守党在德裔王室支持下组阁上台,没过多久就对俄宣战——这其中的联系不是很明显吗?”

威尔逊显然对此缺乏兴趣:“这只是缺乏根据的推想而已——不管怎么样,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罗马尼亚人站到了同盟国一方,我想知道这会带来什么后果,是否足以抵消海峡战役的胜利?”

“据我国以及英法驻罗马尼亚武官的报告,罗马尼亚军队的数量可观,达65万8千人,编为23个师。不过除了军队制服花哨华丽之外,似乎别无可取之处。”

“由于开战以来罗马尼亚的立场十分暧昧,两大阵营都无意向其提供武器弹药,而罗马尼亚自身的军事工业又十分薄弱,到罗马尼亚参战前夕,罗军的装备已经大大落后于周边国家——几乎没有山炮和重炮,野炮也多有缺编,大部分要塞炮台配备的还是使用黑火药的陈旧火炮。”

“罗军严重缺乏机枪,每个团只有2到6挺机枪,而同期的英法军队每营就配有至少16挺轻重机枪,就连俄军每团也有16到32挺。此外,罗军几乎没有手榴弹,也完全没有配备钢盔和防毒面具。”

“从罗军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的表现来看,其作战指挥和军需供应能力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法国人看来,罗马尼亚人的善战程度,恐怕跟同样以古罗马人后代自我吹嘘的意大利人不相上下。”

“如果真的是另一个意大利的话,那还是值得欣慰的,至少他们对友军的拖累要胜过给敌人造成的麻烦。”兰辛颇为尖酸刻薄地总结道,与此同时,地球的另一面,躺着也中枪的意呆利表示情绪稳定——意军刚刚在特兰提诺地区遭到当面奥军的重创,意大利政府正忙于四下求援。

“造成的麻烦还是不容小视的,俄军不可避免会有相当一部分兵力被罗军牵制,这必然会导致其他战线的可用兵力减少,给当面的敌军带来更多机会。”陆军参谋长斯科特中将冷静地分析道。

“怎样才能抵消这一变数?”威尔逊总统最关心的,不是结论,而是对策。

斯科特中将顺理成章地接过问题:“可用的手段不多,意大利人是没办法指望了,英法也暂时无意在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扩大战局,对大陆上的中国人我们更是无可奈何,这样一来,牵制奥军、土军、华军以减轻俄军压力的企图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剩下的就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加强在法国战线的攻势,把德军投入俄国战线的兵力吸引过来;二是扩大对俄军事援助,尽快恢复和增强俄军的战斗力。这都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力量。”

“别忘了我们还有刚刚加入的三个盟国——希腊、葡萄牙和巴西。”兰辛颇为热心地提醒道。

“希腊正计划向海峡地区派遣10万人的远征军,葡萄牙的两个师即将登陆法国,巴西则已将全部的海军力量交给我们指挥——包括两艘12英寸主炮无畏舰。”

“阿根廷和智利还在跟我们讨价还价,虽然它们各有两艘战前订造的无畏舰分别被英国和我国征用,不过它们显然不愿意看到二者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单独获得我国的慷慨军援,针对巴西的嫉妒心迟早会将它们拉上我方的战车。”

斯科特不以为然地晃了晃脑袋:“这些都只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我希望国务卿先生也不要忘记,波斯湾沿岸已经全面沦陷,中国人与土耳其人实现了战略性的会师,要不是海峡战役的胜利,整个同盟国阵营早已联为一体。”

“与此同时,波斯的大半领土也早已落入亲同盟国势力之手,德黑兰那个被俄国占领军控制的傀儡政权随时可能垮台。此外,中国人的触手正沿着阿拉伯半岛南岸向西延伸,看起来迟早要重返阿比西尼亚,届时必定会借助他们开战以来屡试不爽的反殖民主义宣传,把英法的非洲后院搅成一团烂泥。”

兰辛还想反驳,早被威尔逊总统举手制止。

“到此为止,我们回到正题,斯科特将军,你告诉我们说,帮助俄国的途径只剩下两条,我要你具体阐述该怎么走这两条路。”

“关于第一条途径——”

斯科特胸有成竹,侃侃述来。

“到上周为止,派遣到法国的远征军总兵力已达到40万人,主要的作战单位包括9个步兵师、8个航空中队、6个重炮营和3个坦克营。”

“在之前的3个月中,以上作战单位陆续进入前线,在相对平静的地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轮战,获取了一定的作战经验,这其中,航空部队的表现尤其突出,最早进驻法国的拉法叶中队,仅仅在最近1个月里就诞生了3位空战王牌。”

“不过,随着这些成果而来的,却是英法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近3个月来的索姆河攻势中,英法付出了伤亡超过40万人、损失近千辆坦克的巨大代价,却只在70公里的战线上平均推进了8到10公里,既没能突破德军的防御体系,也未能歼灭德军重兵集团。”

“为了维持后续的攻势,英法强烈要求我们尽快将远征军投入进攻行动中,不过他们提出的方案是将远征军各师分散配属给英法的各集团军,我不清楚伍德司令官是怎么想的——他竟然打算接受这种完全不考虑我方立场的愚蠢提案。”

“伍德将军看来并不适合担任这个超出了他能力的职务。”兰辛毫不客气地评论道。

陆军部长史汀生顿时涨红了脸——现任驻法远征军司令官伦纳德?伍德将军正是在他全力推荐下得以任命的。

没等史汀生开口辩护,威尔逊总统已经断然做出了结论:“缺乏基本的政治判断力,确实无法胜任这一职务,如果是潘兴将军,绝对不会犯这种错误——他还要在墨西哥跟那群老农民磨蹭到什么时候?”

斯科特反应迅速:“潘兴将军上周的报告里已经明确表示,农民军主力早在4月底就被联军彻底击溃,只有极少数残兵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