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腾虎跃凤飞舞-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鞑靼骑兵再次冲了过来,杜松看得真切,右手高高举起,看准时机,右手猛得向下一挥,“放!”
十支长近三米的巨箭随着弓弦的巨大响声,飞了出去,其中五支飞向鞑靼那百余骑兵,另外五支却径直飞向五百米外的鞑靼骑兵大队。
床弩是大明朝城防的重要武器之一,威力决不下于巨炮,虽然射程稍有逊色,可要比巨炮安全可靠得多。而且此时在整个大明朝火炮也不多见,只在几处重要关口配备几尊而已,而且是象征意义多过实用价值。在毛剌关这种小型关隘上,还没有配备火炮,就连这几架床弩也是杜松从山海关带过来的。
虽只有十支长箭,可带来的震慑效果却是不同凡响。这种守城用的大型床弩有效射程远达千米左右,而且千米之外也可入地三寸,用来对付近在300米左右的这百余骑兵真是有些大材小用。巨箭在射穿这些鞑靼骑兵后带起阵阵血花。
马上有五名骑兵惨叫一声后掉落马背,巨大的箭支穿过他们的胸口,将这五人牢牢的钉在地上。
更惨的却是五百米外的鞑靼骑兵。他们没有预料到关上竟装有如此威力巨大的床弩,本来还排着密集队型,在那时热闹,却被这五支突出其来的巨箭射了个正着。
五支巨箭每支至少也射穿了两名骑兵,最多的一支竟将五名鞑靼骑兵穿着一串,最后重重的射入地中近尺深。巨箭因是从高处射下,所以射到的角度也不一样,那五名骑兵第一名却是正中头部,其余四人依次向下,最后一人被射穿小腹。只见巨箭斜着插入地里,那五人被巨箭的冲力带下马,挂在碗口粗细的箭杆之上,五人中有三人因没射到要害,虽然是血流不止,其是两人连肠子出被长箭带了出来,可一时却还断不了气,躺在那里不住哀号,痛苦不已。
所有的鞑靼骑兵都被这种强力武器惊呆了,没想到小小的毛剌关上竟有这种利器。这时几近百名床弩手已经再次上好弩箭,随着杜松再次令下,十支弩箭再次向鞑靼骑兵队中飞射而去,又有二十余名鞑靼骑兵惨叫一声坠下马来,并带起阵阵血雨染红了四周的士卒。
强大的攻击力让这些鞑靼骑兵心惊胆寒,像这样敌人可以打到自己,自己却根本碰不到敌人战如何打得下去?如不是军纪严明,此时恐怕早就有士卒转身逃跑,可就是这样,也有士卒打马许许向后退去。领队的首领一见不好,如再不后退,等大明官兵第三波弩箭射将下来,恐怕有炸营的危险,连忙命人退后近两里有余,方停下整队。
看鞑靼后退,关上士兵及关下百姓齐声发出阵阵欢乎声,杜松也满意的笑了笑。
鞑靼骑兵整队后,又徘徊了半响,见关上大明官兵严阵以待,实在是无可乘之机,才打马离去。
杜松见敌军已经远去,忙命人放下吊桥,打开城门,将关下千余百姓迎进关里,安置在关内校场之上,并叫随军医者为这些百姓中的伤者医治。
杜松又在关上站了一会儿,见再无鞑靼来犯,可却也不见祖大寿等人回关,心中有些放心不下,派出一个百户率兵出关去寻祖大寿等人,其余众将士除巡逻士卒外,全部回营休息,以待明日再战。
却说祖大寿率人出关后,见百余散兵却是分头逃命,便命手下以百户为单位,分头阻截,他自己也亲率一个百户向正西追去。
追了有近十里左右,不但没有拉近与鞑靼散兵的距离,反而因自己是大队前进,被前面的十余名鞑靼散兵将他们落下近一里左右。祖大寿当然不会就此罢休,命手下人加紧行军,不再顾什么队型,这样以来,才紧紧咬住鞑靼散兵。祖大寿带人又追了几里,来到六股河畔的一处浅滩处,却见鞑靼骑兵驱马过了六股河后,却又分成两支,一支沿河向上游而去,另一支却顺河逃向下游。
祖大寿带人过了六股河,手下百户上前问道:“大人,我们是否分兵追击?”
祖大寿驻马沉思片刻,方发觉今夜情况有些不对,仅凭这百余散兵怎么敢到毛剌关前游荡?可要让他就这样回关,却又心有不甘,怕被人耻笑。
一挥手命手下亲兵马上回关,将自己疑虑报于总兵大人,自己却也不敢再次分兵,只能带队追赶其中一路,反复思考后,最后决定就去追那顺河向下游逃跑的几名鞑靼散兵,毕竟顺着这个方向追是与大明长城越来越近,外一有什么情况,也可迅速反应。不过祖大寿也暗自决定,无论如何,一旦追到长城脚下,不管追没追到这几名鞑靼散兵,也要迅速回到毛剌关,以防外一。
就在祖大寿带人继续追击时,他派出的几名回关报信的亲卫,却早已被埋伏在路上的鞑靼大军击杀,所以祖大寿的行踪在关上众将官心中成了一团迷雾。
毛剌关上经过一阵喧闹终于沉静下来,此时也已到了丑时(1点),杜松却因为惦念祖大寿等人,没有休息,坐在关前指挥所中等候消息。最后等得困意上来,便坐在伏在桌上小憩一会儿。
第十九章 城门血战(一)
    也不知过了多久,突听得帐外传来喊杀声,并有人大叫“敌袭”。杜松马上惊醒,睁开眼睛,大声道:“来人。”
门外亲兵马上跑了进来。“外面发生什么事了?”那亲兵因一直站岗,也不知何事,这时关上有人匆匆来报,“大人,大事不好,刚才入关百姓有人杀死守城士卒,企图打开城门,而城外又有大队鞑靼骑兵来袭。”
杜松听后不由得倒吸口凉气,暗道不好,如果真被他们里应外合打开城门,毛剌关危矣。
在迎关外百姓进关时,杜松也曾想到过其中是否伏有鞑靼暗哨,可在军医检查后,却告诉杜松,这千余百姓中大部分为老弱妇女,仅有的青壮年还不到200人,而且是人人带伤。杜松这才放下心来,将他们安排在校场之上,而且还派有士卒站岗,以防不测,可没想到如此防范,还是被这些该死的鞑靼钻了空子。
此时说什么都已经晚了,杜松连盔甲也顾不得穿,马上集合亲兵,骑马向关上行来。
路上又叫亲兵去点燃烽燧台,以求援兵。毛剌关的锋火台位于关边的山上,名叫骆驼台。整座台是用石块筑成的圆形大墩台,围径34米,高7米,并用白灰抹缝,点起的锋火远在百里之外也可看到。
未等杜松行至关门,只见关上灯火通明,关门处喊杀声不绝于耳,因城门洞上有城墙,门洞高不过四米,弓箭也射不进去,只能用士卒反复冲杀。前面近千名大明士卒正手持刀枪向关门处冲杀,可却因关门处仅有八米宽,容不下这许多士卒,每次真正交手的不过十几人。
后面的士卒见是总兵大人亲自驾到,马上让出一条小路,由亲兵在前开路,杜松才勉强前行了十余米,却再也走不动了。杜松坐在马上,仔细向前观望,却见门洞处士卒打着火把将狭窄的城门洞照得如同白昼。最前方是十余名大明士卒手持长枪向前冲击,可守在门洞的鞑靼人却拼死抵抗,宁肯挨上一枪,也决不后退半步。双方士卒就在这宽八米的门洞中展开了殊死搏斗,一旦己有人倒下,后面马上有人上前,继续作战。
而在门洞深处也传来阵阵喊杀声,看来自己亲派负责守护城门的士卒并未全被暗杀,还有人在城门处拼命抵抗。可杜松看得清楚,仅是负责拦截援兵的鞑靼就有百人之多,按照当初那名军医所言,这群入关百姓中共有近200名青壮年,除去此处的百余人,还有近百人正在门洞里清除守兵。
虽然在众人看来,整个关隘安全无比,就算是城门也因外面有护城河,不论是谁来攻,都得付出相当代价。原来此不过是一名小旗负责。可杜松还是不放心,他到毛剌关的第一件事就是命自己手下亲兵营的一名总旗率其部下接管了城门,没想到此时发挥了作用。
如果是原来的士卒现在恐怕早已被杀得一干二净了,可就算是自己手下这名总旗及手下士卒再强悍,其手下不过50人而已,开始被人偷袭就杀了二十余人,等士卒反应过来时又被杀了十余人,此时在城门深处剩下不过十余人而已。而且这些鞑靼仿佛疯了一般,根本不避刀枪,就算是被刀砍在身上也拼死向前,临死也要拉一个陪他一同上路。
很快门洞中仅剩下的十余人又被杀死七人之多,仅剩六人还在顽强抵抗。虽然鞑靼也付出了相等的代价,甚至比大明官兵还多死了三四个,可他们还剩下几十人之多,负责守护城门的这支总旗全军覆没已是近在眼前。
站在中央的总旗看到外面的援军被死死的卡在门洞处,半天才能前进一步,知道今天是很难幸存,虽然此时他已身中三刀两枪,鲜血正顺着伤口流到地下,混入不知是同袍还是鞑靼的鲜血之中,他却强做精神,强力睁开血红的眼睛,大喝一声,道:“今天就是我辈为国尽忠的日子,不要怕死,随我杀敌!杀!”
身边仅剩的一名小旗也大喝了一声杀,其余四名士卒也随着总旗、小旗的喊声,一连喝道:“杀!杀!!杀!!!”随后使尽全身最后的力气,拼命向前砍去。
杜松在后面虽然看不见,可他听得清楚,这最先喊话之人正是自己手下那名总旗李晓。李晓平时的音容笑貌一下子出现在杜松脑中,没想到这平时斯斯文文,做事严谨的李晓,此时竟会暴发出如此气势。
鞑靼人也被这几人最后暴发出的气势逼退了几步,可随后却想到自己此行的重要使命,不得不高举手中武器迎向大明士卒,双方又战作一团。
门洞外的大明士卒也听到了门洞内几名士卒的最后喊声,不禁与之呼应道:“为了我大明安危,杀,杀,杀!”
负责拦截的百名鞑靼人也有些拦不住士气大振的大明士卒,硬是被迫退了两三步,直到一名鞑靼军士也大喊了声:“为了鞑靼,为了大汗,冲啊!”言罢他拼死向前,却被四五支长枪刺到身上,直刺得血肉模糊,可他却犹自不肯后退,硬顶着这四五支长枪,死命向前,几名手持长枪刺在他身上的大明士卒也不禁被他这种无敌的气势惊呆,硬是被他推着后退了两步,才被后面的士卒抵住身子,停了下来。
可此时其他鞑靼士卒也被这人的舍生就义的精神所感染,振奋精神,拼死向前,硬是迫着城门外这近千士卒退后了两步,双方又恢复了刚才的界线。
第二十章 城门血战(二)
    杜松在马上看得清楚,眼见自己手下士卒心志被惊,已不如刚才坚定,不由抽出腰间战刀,大喝道:“将军断头,勇士捐躯,就在今日,众将士随我奋勇杀敌。”
杜松身边士卒听到杜松大喝,不由得心血一热,随之喝道:“将军断头,勇士捐躯,就在今日!”
这时整个关城内所有士卒已经齐聚关下,听到这激荡人心的喊声,也随之喝道:“将军断头,勇士捐躯,就在今日!”声音响彻关城内外。
关门前的士卒也心志为之大振,喊着相同的豪言,手中力气也觉得徒增几分,硬是迫得鞑靼人连连向后退去。
而此时在毛剌关关门深处,仅剩的六名大明士卒在听到全关士卒的大喝后,拖着全身不下十余处的伤口,口中低吟着“将军断头,勇士捐躯,就在今日!”的号子全力杀向鞑靼人,转眼间竟有四名鞑靼人被砍中要害,在高声惨叫中死去。
可大明士卒毕竟人数太少,在鞑靼的全力反击下,仅剩的小旗及两名士卒倒在血泊中,闭上了双眼。
而李晓也在鞑靼人的反击之下被砍断了左臂,却手扶手中战刀,支持着站立不倒。此时的他已经失却了知觉,仅凭心中一股不屈的斗志在支撑着他。
这时鞑靼人中有一人高喝了一声:“快干掉他们,大汗在关外正看着我们呢。”
所有鞑靼人一听到“大汗”两字,同时喝了一声,“杀”,言罢举刀向门洞内外的大明士兵拼死冲去。
门洞内仅剩的三名士卒,终于在鞑靼的砍杀声中以死报国,李晓也在两把长刀穿入腹部的同时,右手高举起拄地的战刀奋力向前挥去,临死前又砍下身前两名鞑靼的脑袋,才轰然倒地,气绝身亡,只是倒地后,却是双目圆瞪,仿佛在九天之外还在注视着这场战争。
门洞内终于没了大明士卒,鞑靼人忙分出十几人去支援门洞外的战友,其余人齐奔向城门,十几个人一同去抬城门栓,以接应关外鞑靼骑兵。
杜松听到门洞内已无喊杀声,知道仅存的几名士卒已以身报国,虎目中不禁饱含泪水,举起手中战刀,向前一挥,“杀”。
其余士卒也是人人用命,拼死向前,鞑靼顿时有些阻挡不住,最前面的十余人俱被砍杀怠尽,好在后面马上有人上前支援,堪堪将大明士卒的前进步伐减缓。
站在门洞中的鞑靼将领也知道时间紧迫,仅靠着自己带来的这不到两百名士卒是阻不了多少时刻的,而且这两百士卒为了逼真,能够顺利混入关城,却是人人带伤,现在只是靠着一股勇气在支撑,如果不能抓紧时间,打开城门,恐怕自己这两百人就算是白白牺牲了。可当他看到巨大的城门和坚固的门栓时也是倒吸了口凉气。
毛剌关做为长城上的一道重要关隘,其城门当然是牢得不能再牢了,两扇大门具是上好木材外包厚铁皮所制,而城门上的门栓却是一条长五米,高一尺,宽半尺的生铁铁柱,重有三千余斤。而且门栓的一头用巨大的铁环固定于城门一侧,另一侧却用铁链、大锁锁于城门另一侧深埋地下的铁柱上。
平时要开城门时,必须有关上士卒帮忙才行。在门栓的一侧有长绳吊于城墙之上,打开大锁后,由城墙上的士卒拉住绳子,奋力拉扯,才能将门栓抬起,然后城门下的十名士卒才能将大门拉开。
平时如无命令,铁锁必然锁上。此时因是夜间,又有战报,铁锁早已锁在铁柱之上,难怪鞑靼将领犯愁。可他知道此刻不能迟疑,马上取来守城的大明士卒留下的长枪,五六个人过来别住大锁,一齐用力,总算将大锁打开。可横于城门上的巨大门栓又让他们范了难。
门栓因不需城下士卒开启,所以设置较高,在城门中上部,人站在地上勉强能够够到,可却不好使力。
因门洞外大明士卒奋力拼杀,鞑靼将领不得不又派上二十余人去支援,所以留在这里开启门栓的仅剩下十几个人,想要开启这个巨大的门栓真是吃力不少。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门栓取了下来,可再看门洞中,大明士卒已经冲进门洞,鞑靼士卒虽全力阻拦,可这次却轮到他们处于劣势,前面士卒被刺死后,不等后面士卒向前,就已被大明士卒冲上几步,如此反复之下,大明士卒已冲进门洞三米之远。
鞑靼将领不得不加紧行动,命令士卒赶快打开城门,以迎接关外大军入关。
十几个人推开两扇大门,此时负责拦截大明官兵的鞑靼士卒已所剩无几,可眼前这道吊桥却还不知何时才能打开。
长近十米、宽有八米的吊桥用两道巨大的铁链固定在城门前。眼见大明官兵已经快要打破手下士卒的阻拦,冲了过来。鞑靼将领只好命仅剩的十余人也上去支援,只留下自己和两名亲兵来解下索链放下吊桥。
巨大的铁链同样用巨锁锁大城门左右两侧的铁柱上,鞑靼将领带领两名亲兵好不容易别开一把大锁,又去搬运缠绕在铁柱上的铁链。只听随着“咯吱……吱”的声音,吊桥因为一侧的铁链被解开,发生了偏坠,鞑靼将领已经可以从吊桥的缝隙中看到关外站着整齐队列的族中骑兵。
他心中一阵欢喜,忙又叫两名亲兵去解另一侧的铁锁。可没等他别开铁锁,却只觉背心一凉,随后巨大的疼痛袭遍了全身,低头一看,却发现尺长的长枪穿过自己的胸部,自己的鲜血正顺着长枪枪尖许许滴下,落在地上仿佛草原夕阳下最美丽的鲜花一般娇艳。
第二十一章 神斧显威(一)
    这名鞑靼将领还想用力,却发现自己身上的力气也随同自己的鲜血一般迅速消失,他想招呼身边的亲兵,却发现自己竟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眼角的余光却发现那两名亲兵早已躺在了地上,身上至少穿过了两支长枪。听着身后大明士卒的喊杀声,他知道自己的手下已经全都完了。他有些绝望了,自己一条命算不了什么,只可惜没有完成大汗交给自己的任务。可惜啊,只要再给自己一点时间,放下眼前这道吊桥,自己族中的勇士必然能够冲破这道关隘,纵马于大明江山。
他想最后再看自己的大汗一眼,抬头从吊桥的缝隙中向外望去,却使他吃了一惊,关外族中的骑兵已经向关城发起冲锋,看到此刻他却更加懊脑自己无用,这一次冲锋得有多少族中勇士葬身于此,而自己却又没能放下吊桥,族中的勇士只能是白白费力,隔着六米宽的护城河,除非骑得是传说中的天马,否则又如何能冲进关城。
最后这名鞑靼将领就这样半倚在城门边上,双眼注视着前方,看着族中的勇士无畏的冲向关城,可惜他看不见最后的结果,此时的他已经气绝身亡。
关下大明将士眼见这最后一名鞑靼伏兵也已阵亡,不禁发出阵阵欢呼声。可关上的大明士卒却不敢有丝毫大意,因为他们已经看到刚才还远在三里之外的鞑靼骑兵,就在吊桥铁链被解开一条时,已经发起了冲锋,转眼间已经前进近一里左右。
杜松此时已经身在关墙之上,同样注视着关下的鞑靼骑兵,当得知关门处鞑靼最后一名伏兵也已经阵亡时,总算是长出了一口气。因为自己的一时大意,竟差点让这200名鞑靼伏兵在近万名官兵的包围中打开城门、放下吊桥,如果真得让他们成功了,不说当今圣上必然将自己斩首示众,就是自己也是无颜面对关中这近万士卒及辽东的无数百姓。
虽然200名鞑靼伏兵已经尽数被诛,可他们的顽强斗志却是让杜松也敬佩不已,如不是守城门的总旗拼死抵抗,恐怕真的让他们成功了。可即使这样,也给自己部下带来了近500人的伤亡。
眼见关外鞑靼骑兵越来越近,杜松高声下令道:“全体准备,弓弩手准备射击。”
关下的鞑靼骑兵正打马扬鞭,疾速向关城而来。
今晚毛剌关下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林丹汗手下谋士色本台吉一手所策划。在草原的会议上,色本将他苦思的计谋一一道出。
先派百余名散兵打扮的骑兵去扰关,以期望守城官兵出关讨伐。而只要有追兵追出,这百余散兵就会分散逃走,而不管从关内出来多少骑兵他们都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兵,直到将那些追兵 彻底分散为止。
随后又命二十个百人队,从后路包抄,想要将这些追兵一一打垮。可没想到出关追击的是千户祖大寿,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