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中国人一定要记的作战事-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来。敌以一个师团的优势兵力,并附属山炮一个团、骑兵一个旅,向庞部猛攻。庞部据城死守,致使日军数日夜的反复冲杀,竟不能越雷池一步。 
    正在庞炳勋部激战临沂时,张自忠第59军奉命增援。日方估计,第59军最快也要三天才能赶到临沂。但是张自忠部急行军,竟然能够在一日一夜之内,于3月12日黄昏提前赶到临沂郊外。这时敌军攻城正急,第59军在在敌方完全没有预备情况下,猛攻日军第5师团背侧,临沂庞炳勋部见援军已到,士气大振,开城出击。两军内外夹攻,坂垣师团不支,仓皇撤退。庞、张两部合力穷追一昼夜,敌军无法立足,一退90余里,缩入莒县城内,据城死守。当时日军以100多辆卡车,满载阵亡日军尸首奔逃,但沿途仍然遗留不少死尸。坂垣师团在临沂之战中被歼3个联队,第11联队长长野裕一郎大佐、弁田中佐和1名大队长被击毙,在平型关之战后,再遭败击。 
    临沂一战,击破了日军第5、第10师团对台儿庄的钳形攻势。但沿津浦线而下的矶谷师团,仍在不断向南突进。3月16日,敌第10师团一部进攻滕县。守卫滕县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章亲自督战死守,血战三昼夜,终为敌攻破,师长王铭章以下官兵2000余人壮烈殉国,至为惨烈。滕县死守,延缓了日军南侵日期,使汤恩伯、孙连仲等部能及时赶到台儿庄参战。李宗仁评价:“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王铭章,四川新都人,1933年任师长,1937年率部出川抗日。先在晋东驰援娘子关,节节阻击日军,后坚守正太路南侧,徐州会战前率第122师进驻滕县。国民政府为表彰第122师抗敌事迹,特为该师立碑记功,并追授王铭章上将军衔。王铭章的灵柩经武汉、重庆、成都运到他的家乡时,沿途民众纷纷举行悼念祭奠活动。在武汉,国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蒋介石亲自参加了仪式,中共中央也派代表参加悼念会,毛泽东等联名敬献了挽联,挽联上写着:“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顽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蒋介石也送了挽联,写着:“执干戈以卫家邦,壮志不还,拼将忠忱垂宇宙;闻鼓鼙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 
    日军第10师团是一支重装备的机械化部队,并拥有空军协同支援作战的能力,师团长矶谷廉介中将根本就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在攻占滕县后,又攻克临城,这是日军大本营给华北方面军的南下禁止线。但是矶谷判断李宗仁部队不足,可以调动的部队已被坂垣师团吸引住,决心大胆深入,越过临城与枣庄一线,进而直捣徐州。所以他命令第10师团分兵两路,继续全速南下,一部攻占韩庄,主力于3月19日攻占峄县。占领峄县后,矶谷以濑谷支队为主力,向台儿庄推进,以图打开徐州门户。 


血战台儿庄:日本现代军队的第一场大惨败
李宗仁的口袋阵
    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它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临城至赵墩的铁路支线上,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大运河的咽喉,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但台儿庄周围本是平原地带,无险可守,正是敌人机械化部队驰骋之所,对于劣势装备的我国军队极为不利。 
    在临沂和滕县告急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第1战区的汤恩伯集团和孙连仲集团星夜增援徐州。汤恩伯第20军团,辖2个军,即关麟征第52军和王仲廉第81军,共计5个师:郑洞国第2师、陈大庆第4师、张耀明第25师、张雪中第89师和张轸第110师,该集团军装备齐全,步兵一律捷克式步枪,另外还有重机枪、步兵炮、山炮等重武器,是中国军队的精华。孙连仲第2集团军下辖田镇南第30军和冯安邦的第42军,由于曾参加娘子关保卫战,损失颇大,实际可参加战斗的只有黄樵松第27师、张金照第30师和池峰城的第31师。 
    李宗仁的作战计划是,由善于防守的孙连仲军团在台儿庄构筑工事,布下袋形的防御阵地,而汤恩伯军团让开津浦路正面,诱矶谷师团深入;待台儿庄防御阵地发挥到最高效能时,由汤恩伯军团潜进南下,击敌之背侧,包围而歼灭之。 
    孙连仲在台儿庄的口袋阵地部署,是以第31师防守台儿庄主阵地,第30师与第110师在台儿庄以西,第27师与独立第44旅在台儿庄以东,分别建立阵地。 
    在这个口袋阵中,孙连仲部能否吸引日军深入,以及日军进入后能否抵挡得住其一波波的攻击,至关重要。如果不能诱敌进入,则达不到围歼的目的;如果敌军深入后,阵地被日军击溃,被日军攻克台儿庄,后果则更为严重,第5战区的整个局势将会一败涂地。而对于汤恩伯部来说,其责任在于收紧口袋,切断日军补给线,只要补给线被切断,进入口袋阵的日军战斗力则必下降,而我包围之军则可将其合击歼灭。 
    按李宗仁的计划,汤恩伯部在津浦线作微弱抵抗后,让开正面退入抱犊岗东南的山区,日军不出李宗仁所料,舍汤恩伯军团而不顾,尽其所有,沿津浦路临枣支线而下,直扑台儿庄。3月23日,日军由枣庄南下,在台儿庄北侧的康庄、泥沟地区与守军警戒部队接战。台儿庄战役正式打响。 


血战台儿庄:日本现代军队的第一场大惨败
血战台儿庄
    3月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与守军展开激战。日军炮火异常猛烈,守军阵地每日落炮弹六七千发之多,炮轰之后,便以坦克为前导,向守军阵地猛攻。守军以血肉之躯与敌之炮火和坦克相搏斗,至死不退。日军猛攻三昼夜,冲入台儿庄城内,敌我遂在台儿庄内作拉锯战,开展逐街、逐屋争夺战。为争一间屋子,常常相持二三日,伤亡官兵二三十人;为夺一小巷,往往要牺牲一二个连或一二个营。日军几度增援,曾经控制台儿庄四分之三的地区,并一度准备渡过运河,冲向徐州。但我守军拼死不退,孙连仲下令守城部队,即使全员战死,也绝不能撤退。为整饬军纪,鼓舞士气,孙连仲将作战不力的右翼旅长侯象麟撤职,交军法处,将左翼某营营长张某,枪毙于阵前。 
    正当孙连仲部与日军进行殊死的阵地争夺战时,在台儿庄北部外围战线上,正是汤恩伯部伺机而动的机会。3月28日,汤恩伯下令部队扎紧口袋,开始对深入台儿庄的日军进行合围。 
    此时矶谷才发现部队已陷入中国军队的包围之中,急调援兵增援。3月29日,从青岛而来的坂本支队急行军增援台儿庄日军,一下子冲到了汤恩伯部侧背,差一点把汤恩伯部反包围起来。此种情形下,汤恩伯命令重新打开口袋,命令第52军向东移动,让坂本支队进入台儿庄阵地。受困日军受到坂本支队的支援,开始激烈反攻,孙连仲部作战更加艰难。 
    4月3日,我军阵地只存南关一隅,日军电台称已将台儿庄全部占领。孙连仲向李宗仁报告,第2集团军已伤亡十分之七,请示暂时撤退到运河南岸,“让第二集团军留点种子,也是长官的大恩大德!”李宗仁告诉孙连仲,必须坚守到次日拂晓,如违抗命令,当军法从事。孙连仲回答:“绝对服从命令,整个集团军打完为止!”与李宗仁通话后,孙连仲亲自督战。死守最后阵地的池峰城再度请示准予撤退。孙连仲命令他:“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 
    4月3日午夜,孙连仲部组织先锋敢死队数百人,分组对敌反攻,人自为战,奋勇异常,部分官兵手持大刀拚杀。日军仓皇应战,乱作一团,日军血战数日占领的台儿庄市街,竟为我一举夺回四分之三。 
    汤恩伯部让坂本支队进入台儿庄阵地,使李宗仁大感意外。李宗仁亲自找到蒋介石,要汤恩伯部立即投入战斗。蒋介石立刻打电话给汤恩伯,要他立刻投入战斗。这时汤恩伯部位于日军的后侧方,掌握攻击优势。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分兵三路攻击,至4月3日下午,移动到日军背后。这时候坂本支队发现,自己也陷入了中国军队的包围之中。 
    4月6日,坂本支队为了避免自己的部队遭到中国军队的围歼,决定独自向北撤退,而在台儿庄作战的濑谷支队,见援军突然后撤,而中国军队又再度合围,怕再战下去会全军覆灭,决定烧毁所有的重装备与补给,全力突围而逃。是日夜,我军全线实行夜袭,诱起了台儿庄附近全线的反攻。在这次反击中,台儿庄西面运河线上的第30师第110师等部,渡河由西面向敌背后的泥沟附近进攻,截断敌之后方联络线。汤恩伯军团主力从东面威胁敌侧。第3集团军曹福林军之一部,渡过微山湖从北面袭击峄县北方敌之后方交通线。4月7日,李宗仁下令所有参战部队,掌握日军溃退的战机,全力追击。日军仓皇逃奔,遗尸遍野,被击毁的各种车辆、弹药、马匹遍地皆是。矶谷师团率残部败退至峄县,已无反攻能力。台儿庄战役至此结束。 
    台儿庄战役,共歼日军1万2千余人,击落敌机3架,缴获步枪万余,机枪913挺,大炮127门,是中国军队抗战以来的一次空前的大胜利,也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的第一次大惨败。台儿庄大捷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新曙光。全国各界,海外华侨,以至世界各地发来的贺电如雪片飞来,前来参观战绩的中外记者和慰劳团也大批涌到。 


血战台儿庄:日本现代军队的第一场大惨败
李宗仁无意再守徐州
    台儿庄大捷后,蒋介石不断调兵至徐州,意欲扩大台儿庄战果,第5战区部队达到60万之众。日军大败于台儿庄后,日本大本营已无法再考虑战略上的深入与分散问题了,所想的只是如何报复中国军队,以挽回其天下无敌的声誉。4月7日,日本大本营下令在中国所有日军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发动徐州会战,一定要在徐州捕捉到中国军队主力予以围歼。 
    对于蒋介石扩大战果的设想,李宗仁并不赞同。李宗仁一直主张抗日战争应是持久消耗战,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早在淞沪会战时,李宗仁就建议蒋介石在淞沪作战应适可而止,保存力量实行长期消耗战。台儿庄战役后,李宗仁判断日军已向徐州合围。我数十万大军集中于徐州一带平原地区之内,正是日军机械化部队和空军的最好作战对象。此时我军只宜利用有利地形有利条件,与敌人进行运动战,若自不量力,与敌人作大规模的阵地消耗战,必蹈淞沪战场的覆辙。 
    蒋介石一再去电,要求李宗仁大胆用兵,彻底扫荡战场,攻击受困待援的日军,打击前来援救的日本先头部队。李宗仁既无意在徐州再战,对蒋介石的命令就一味采取敷衍态度,他思考的,是如何将数十万军队带出去。由于日军已对徐州形成四面合围之势,5月17日,李宗仁下令全线撤退。18夜我军放弃徐州。5月19日,日军华中派遣军的第13师团,首先攻入徐州,但这时徐州已是一座空城。我数十万大军,已全部脱离了日军的包围圈。日军连一个上尉都没有捉到,其击溃中国军队主力的迷梦再次破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军在徐州会战中失败了。 
    作为徐州会战的指挥者,李宗仁如此总结会战的意义:我军与日军精锐之师周旋5个月,充分发挥了以空间争取时间的战略计划,使我大后方有充分时间部署下一阶段的武汉大会战。在会战的最高潮时,还在台儿庄打了一个举世闻名的胜仗,把京沪战后敌军的一团骄气,打得烟消火灭,同时也冲淡了我方在南京失守后的悲观气氛,使长期抗战重露一线曙光,也延迟了汪精卫之流的卖国行动。 


万家岭大捷——挥戈除小丑,弹落阵云黄
保卫大武汉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缘,踞长江与汉水之间,是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虽宣布迁都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及军事统帅部仍在武汉,当局的党政军要人云集于此。主张抗战的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救国会等民主政党政团的领导人亦纷纷来汉。同时武汉驻有八路军办事处与新四军办事处,中共代表团的周恩来、王明、博古、董必武等领导人在武汉十分活跃。武汉成为抗战中枢和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聚集之所。日军大本营认为,攻占武汉,就可以摧毁抗日的最大因素国共合作势力,就可以控制中原,进而支配中国。因此,1938年6月15日的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迅速攻取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尽快结束战争。6月18日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以攻占武汉为目标的第119号作战命令和参谋总长第161号作战指示。而中国政府在淞沪会战后,正以武汉为中心,继续组织抗战。1937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的《第三期作战计划》提出:国军以确保武汉为核心,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中国要保卫武汉,坚持抗战,日本要攻占武汉,结束战争,这就构成了当时中、日双方在战略上的一场决战。 
    “保卫大武汉”一时成为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响亮口号。 
    武汉当时事实上成了指挥抗战的中枢、全国救亡运动的中心和抗战文化的汇合点。各种群众救亡组织,总数不下百余个。沦陷区来到武汉的数以千计的作家、艺术家、文艺和文化工作者,空前团结,纷纷自动地投入动员民众、服务抗战的时代大潮。每逢“国耻”纪念日和节日,都有宣传活动;每次空战获胜,还有台儿庄大捷和“七七”抗战一周年,都举行了祝捷会或纪念会;还开展了“扩大宣传周”、“雪耻与兵役宣传周”、“抗战节约宣传周”等动员活动。此外,各种团体游行、街头演剧、义卖、捐物、献金活动等形式,无不激励着人们的斗志。由沙旅、尔东作词,郑律成作曲的《保卫大武汉》唱遍武汉三镇,歌中唱道: 
    热血沸腾在鄱阳, 
    火花飞迸在长江, 
    全国发出了暴烈的吼声, 
    保卫大武汉! 
    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 
    武汉是今日最大的都会, 
    我们要坚决地保卫着她, 
    像西班牙人民保卫马德里。 
    粉碎敌人的进攻, 
    巩固抗日的战线, 
    用我们无穷的威力, 
    保卫大武汉! 
    1938年7月7日抗战一周年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发出“七七”献金的号召,得到了民众的踊跃响应,其规模与效果都是空前的。除了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中国共产党人,一般军人,一般市民、职员、学生、工人和农民之外,连车夫、小贩、孩童、难民、乞丐都纷纷解囊。由于献金踊跃,筹办者不得不增设多处献金台,并把时间从3天延长为5天,献金总额共达百万元以上。当时报纸上有文章评论:“这次武汉三镇轰轰烈烈的献金运动,其情形的热烈,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空前,恐怕在世界历史上也少有”。 
    1938年6月12日,日军波田支队在海军配合下攻陷安庆等地,揭开了武汉会战的序幕。为适应作战需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整了战斗序列:除江防部队指挥系统不变外,将武汉卫戍总部改编为第9战区,辖第1、第2兵团,陈诚为司令长官,组成右翼兵团防守长江以南地区,阻敌第11军部队进攻;以第5战区部队组成左翼兵团,在李宗仁指挥下防守长江以北地区,阻敌第2军部队向武汉进攻。另以第1战区在平汉铁路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3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向粤汉铁路迂回。军事委员会的作战指导是重点立于外线,凭依长江两岸的丘陵、湖泊地区,机动作战,采取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以空间换时间的方针。 
    在这场“保卫大武汉”的会战中,我军共部署14个集团军、10个军团和战区直属部队及海空军一部,约100万兵力。为攻占武汉,日军集结了14个师团、3个独立旅团、1个机械化兵团和3个航空兵团,加上海军舰艇140余艘,约35万兵力;日本连本土仅留的一个近卫师团,也待命随时增援武汉大战。4个半月时间里(1938年6月11日至10月25日),中日双方在皖、赣、豫、鄂四省数千里战线上鏊战,投入兵力之多,战线之长,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是抗日战争中任何战役所不能比拟的。 


万家岭大捷——挥戈除小丑,弹落阵云黄
万家岭:埋葬日军的“地狱谷”
    日军的主攻方向是冈村宁次的第11军沿长江南岸地区的进攻。按作战计划,我第9战区之第1兵团薛岳部防守南浔线,并沿鄱阳湖沿岸配置兵力,以南昌为基地,防止日军进攻南昌及迂回长沙。薛岳把7个军的兵力部署在德安、瑞昌、庐山地区,摆下一个他自称为“反八字阵”的阵势,迎战冈村宁次的第11军。 
    薛岳,广东乐昌人,生于1896年,原名“仰岳”,取效法民族英雄岳飞之意。成年后,觉得不能只是敬崇岳飞,去“仰”字,并以岳飞自况。11岁,薛岳考入广东黄浦陆军小学,14岁,他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陈炯明叛变围攻总统府时,薛岳率官兵曾冒着枪林弹雨掩护宋庆龄安全撤离,深得孙中山嘉许。抗日战争中,薛岳屡立战攻,张治中称其为“百战名将”;1946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授予薛岳一枚自由勋章,以表彰他对日作战的功绩。 
    7月23日,波田支队在九江东面的姑塘登岸,武汉会战由此正式开始。26日九江失守。武汉第一防御地带产生缺口,日军打开了进军武汉的第一道门。 
    波田支队继续沿长江西进,冈村宁次令第9师团之第6旅团跟进,8月10日,日军在瑞昌东北的港口登岸,向瑞昌进攻。24日瑞昌失守。 
    在西进日军进攻瑞昌的同时,第101、第106师团从九江沿南浔铁路南犯,进攻德安、南昌。第101师团突破守军第190师防线后,被阻于隘口东北附近。第106师团到达马回岭附近时,在金官桥一带遭到我军痛击,伤亡过半(约8000人),阵亡联队长2人,大队长4人。在得到杭州第22师团1个山炮联队的加强后,第106师团于9月中旬攻占马回岭;9月25日,向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