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凋零之晚清的最后十年-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嘛)。说句题外话,在辛亥革命中很多地方新军投入革命阵营,主要是其中的很多军官是从日本回来,受了革命思想的影响,而袁世凯的军队直接师法德国,没有必要引进留日学生(日本军事也是师法德国)。
袁世凯不但善意选拔重用人才,还注重培养人才。他在小站练兵的第二年,便办起了德文、炮队、步队和马队四所随营学堂,合称随营武备学堂,他从军队里挑选了两百多名粗通文字的士兵,派入随营学堂学习军事,各学堂一律聘请德国退役军官担任总教习,段祺瑞担任学堂总办,规定学制两年,除了学习德文的派到德国留学外,其它人都选充新建陆军的下级军官。在学习期间,袁世凯对学员的要求非常严格,每个季度就要大考一次,袁世凯亲自选定监考官、阅卷官和巡查官,一切规矩如同科考。
为了鼓励学员好好学习,袁世凯还从每月从自己的薪金中拿出三分之一(200两银子)作为奖学金,奖给那些成绩优异的学员。在这批人中,也涌现了很多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如傅良佐、吴光新、曲同丰等,这批人中,还有一些被选送到日本留学,如孙传芳、张树元等。由于当时段祺瑞是随营武备学堂的总办,这批人名义上也算是段的学生,因此在袁世凯死后,这些人又同段祺瑞保持了非同一般的关系。从士兵到将军,应该说这些人的风光和袁世凯的栽培是分不开。
袁世凯在训练士兵方面也很细致,他针对士兵们大都不识字的情况,特意让他的老友兼笔杆子徐世昌编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歌曲,如《劝兵歌》、《对兵歌》、《行军歌》等,以激发官兵们的训练热情,并潜移默化的灌输忠义诚孝思想。应该说,下面这首《劝兵歌》编得的确不错,试录如下:
谕尔兵,仔细听:
为子当尽孝,为国当尽忠。
朝廷出利借国债,不惜重饷来养兵。
一年吃穿百十两,六品官俸一般同。
如再不为国出力,天地鬼神必不容。
自古将相多行伍,休把当兵自看轻。
一要用心学操练,学了本事好立功。
军装是尔护身物,时常擦洗要干净。
二要打仗真奋勇,命该不死自然生。
如果退缩干军令,一刀两断落劣名。
三要好心待百姓,粮饷全靠他们耕。
只要兵民成一家,百姓帮忙功自成。
四莫奸淫人妇女,哪个不是父母生。
尔家也有妻和女,受人欺辱怎能行。
五莫见财生歹念,强盗终久有报应。
纵得多少金银宝,拿住杀了一场空。
六要敬重朝廷官,越分违令罪不轻。
要紧不可说谎话,老实做事必然成。
七戒赌博吃大烟,官长查出当重刑。
安分守已把钱剩,养活家口多光荣。
你若常记此等话,必然就把头目升。
如果全然不经意,轻打重杀不容情。
一篇劝尔要紧歌,务必字字记的清。
在袁世凯的努力下,新建陆军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到操场上和兵营里一看,满目都是洋教习、新进军官、精神饱满的士兵、崭新的枪械大炮,战马嘶腾,好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模范军!
(未完待续)
沉默的青春:你们的理想还在吗?
    五四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发在我的博客上,共享下:
+++++++++++++++++++++++++++++++++++++++++++++++++++++++++++++++++
+++++++++++++++++++++++++++++++++++++++++++++++++++++++++++++++++
沉默的青春:你们的理想还在吗?
文金满楼
2008年4月26日,崔健来成都开演唱会,在唱一首新歌《我的理想在那里,我的人在这里》之前突然发问:“18年前曾经在这里的朋友,你们的理想还在吗?”(1990年崔健也在成都开演唱会)
是啊,理想!这个对现在的人已经显得生疏的词,曾经是何等的火红和让人激动。但如今,它已经随着岁月而遥远,不再跳动与热烈。对于很多人来说,理想早已是个被遗忘的旧梦,我们却像是一群走失的孩子。
明天就是五四青年节了,一个久违了的节日。我们这一代,从小就背教导要远离政治,远离激情,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有青春过。我们这一代,是沉默的一代,是沉默的青春,我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值得炫耀的。
在八十九年前,在内忧外患之时,热血青年们在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科学(赛先生science)的大旗下,发起了一场矛头直指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大运动。这八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为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兴亡,披坚执锐,前仆后继,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了过去一个世纪的辉煌。
而我们,是沉默的青年一代。我们成天像小老鼠一样,在钢筋的水泥格子间里走来走去,漫无目的。在这个信仰严重缺失的年代里,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激情,国家和民族的社会责任感也渐渐流失。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同时代的我们更多谈论的是个人发展,更少论及的是国家兴亡;更多谈论的流行文化,更少涉及的是传统精神;更多关注的物质需要,更少考虑的他人关怀。
诚然,这个时代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但丧失了激情的青年,走向的往往是冷漠的社会,纵然充满再多的个人机遇,对于整个民族及其精神,也是危机重重。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经济转型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和漏洞,还有社会、家庭和生存环境的压力及一些社会不良行为和腐败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庸俗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等等,都使我们这一代的意识与社会现实发生了冲突,让我们感到困惑和迷惘,并日益失去自我和价值观。
恩格斯说过,青年的性格就是时代的性格。推而论之,现在青年的性格往往决定了今后几十年的社会特征。在这个再物质、再实际的时代,青年的激情和社会责任、社会奉献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没有青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垂死的社会。
感谢崔健,他的摇滚乐像一把刀子,冲破了靡靡绵绵的流行音乐,让我们重新记忆起了理想的存在。在这个世俗功利的社会里,我们仍然需要理想,需要精神,需要叛逆,需要摇滚。特别是在走向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政治的新跨越中,我们的社会需要一次比“五四”运动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启蒙运动,一个关于新的文化和思想的运动,以实现全民族的观念更新,彻底挣脱专制的传统枷锁,唤起国人的民主、科学、理性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我的理想在那里,
我的人在这里,
我曾经鲜活过的生命和理想,又在哪里呢?”
救救理想!救救青年!
(有的文酸,原文地址:http://ximensongke。blog。hexun。/18829170_d。html)
四、练军有方,世凯兄是有两手(3)
    继续更新
+++++++++++++++++++++++++++++++++++++++++++++++++++++++++++++++
+++++++++++++++++++++++++++++++++++++++++++++++++++++++++++++++
当然,也不是没有隐患。这支军队有袁世凯太多的痕迹,正如旁人指出的,“北洋军人,多系卵翼于袁世凯,对上只知服从,服从之外,更有‘报恩’之观念,牢不可破。”
据说,袁世凯曾在军中明目张胆地树立个人权势,当时各军营都供有袁的长生禄位牌,灌输“袁大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为袁大人卖命”的思想。还有人说,每天上下操集合时,官长都要问士兵:“咱们吃谁的饭?”士兵们齐声回答:“咱们吃袁宫保的饭!”官长又问“咱们给谁出力?”士兵们又齐声回答:“咱们替袁宫保出力!”如此一来,这支新建陆军便成了袁家军,官兵们“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此事须考证)。怪不得后来其它人根本无法调遣这支部队。
实事求是的说,袁世凯练就的这支新建陆军,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支现代化陆军。就像李鸿章办北洋舰队一样,为了建立小站的这支模范部队,袁世凯也的确是花了不少心思,甚至可以用呕心沥血来形容。毫不夸张的说,小站练兵是清末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是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凭借这个资本,袁世凯从此便声誉鹊起,扶摇直上,一飞冲天了。
但是,这凡事它有好也有坏,袁世凯是有成绩,但其为人还是跋扈了点,因此招来很多人特别是满清贵族的妒忌,一时间谣言四起,说袁世凯要反清叛逆云云。据说当时袁世凯的顶头上司兵部尚书荣禄也听信谣言,前去小站查看,若一旦发现有谋反迹象的话,就立刻剪除袁世凯。
不料荣禄去了小站后,发现袁老四训练的这新建陆军还真是军容整齐、器械鲜明&;not;、壁垒一新完完全全的一支英武之师,当时就给荣禄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荣禄作了一辈子的军人,从来就没有见过这么现代化的新式部队,爱才之心油然而生,回去后不但未对袁世凯痛下杀手,反将他引为心腹,大加重用。由此,袁世凯便投到了荣禄的门下。
众所皆知的是,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开始表现也很积极,维新派亦将之引为知己,并向光绪皇帝大力推荐了他。只可惜后来风云突变,袁世凯为了自保,将谭嗣同夜访之事向荣禄全盘托出,导致六君子喋血街头,光绪皇帝也被软禁瀛台。
袁世凯靠出卖维新志士而染红了自己头上的顶戴,在戊戌政变后,袁世凯得到了慈禧太后和荣禄的信任,在后来的军队调整中,荣禄将甲午战争后的那些残兵败将重新编为武卫军,分为“前、后、左、中、右”五军,荣禄自己掌握了武卫中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则被编为武卫右军并发展到了17000人,这两支军队是武卫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时值乱世,枪杆子里出官衔,袁世凯就靠着这支部队,机会接踵而至。早在1897年,袁世凯便被擢升为直隶按察使,仍主持练兵;1898年变法时期,袁世凯又升任工部右侍郎。1899年,山东义和团运动兴起,由于原山东巡抚毓贤剿抚不当,袁世凯便奉命率武卫右军由小站开往山东德州,以会操为名进行镇压,袁世凯也由此出任山东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并正式跻身于晚清政坛。当时袁世凯不过四十刚出头,已经是远胜于他家的那几个进士、举人大老爷了。
1900年,由于袁世凯手段强硬,义和团在山东呆不下去,便转入直隶、天津境内,清廷再出昏招,义和团竟然进入北京,局势完全失控,结果八国联军杀入北京,慈禧太后慌了手脚,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窜到西安。这时袁世凯却按兵不动,只管保住一方平安,这义和团的老家反风平浪静。说的也是,庚子之役,荣禄的武卫四军几乎全军覆没,唯独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不仅完整保存下来,还乘机将山东旧军三十四营淘弱留强,编为二十个营,定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带到保定后进行训练。至此,以小站新建陆军为骨干的武卫右军反而发展到19600余人。
瞧瞧,你说这袁老四厉害不厉害?
袁世凯对局势的认识和掌控,使得他一跃而成为中外瞩目的实力人物。《辛丑条约》签订佛,李鸿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临死前还特地向朝廷举荐袁世凯。由此,1901年11月,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俨然已是年富力强、权势显赫的袁宰相了!
此正谓,乱世出英雄,竖子亦成名!
(下一节:《五、大展拳脚,北洋军初露峥嵘》)
五、大展拳脚,北洋军初露峥嵘(1)
    八国联军撤退后,按《辛丑条约》的规定,清军不得驻扎在从天津到北京的各要地。正当列强们得意的时候,一些身着警察服装的队伍突然出现,将这些地方全部接管。这些人看起来不是军队,因为他们是穿的不是军服;但仔细一看,他们其实就是袁世凯手下那些训练有素的新军士兵,只不过刚脱下军装,又换了身警察服而已。
以新军充当警察接管京津要地,这是袁世凯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第一着棋,各国列强一下被弄得有苦难言,无话可说,不得不暗自佩服这个中国政坛上的新强势人物。
当上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依旧重点关注练兵事宜。1902年1月,经朝廷的批准,袁世凯从顺直善后赈捐款项中截取一百万两银子,作为募练新兵的费用。袁世凯派王士珍、王英楷赴正定、大名、冀州等地,严格挑选了六千壮丁,然后将他们带回保定训练,开始编练北洋常备军。
在小站练兵的基础上,袁世凯进一步改革并完善了军队的制度,这就是仿效德国常备军的制度,制定《北洋常备军营制饷章》。这个新军制把士兵分为常备兵、续备兵和后备兵,其中规定:常备兵支给全饷,每月饷银四两二钱;服役满三年后退为续备兵,月支饷银一两;再过三年退为后备兵,月饷再减半;续备兵和后备兵平时各就其业,只在冬季农闲的时候统一训练一个月(这个月发全饷),以保持战斗力;再过三年后才除军籍,重归平民,不再征调。
在作战部队之外,又设立了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军乐队等后勤保障机构,这个军制和现在实行的现役、预备役和后备役制度已经有很大的类似之处了。
为了更好的练兵,1902年6月,袁世凯又在保定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叫做北洋军政司,作为直隶全省练军的领导部门,袁世凯当仁不让,自己兼任督办。军政司的下面设有三处,一是兵备处,以刘永庆总办(后由王士珍接任),主管粮饷、考核、筹备、执法和医务;二是参谋处,以段祺瑞为总办,主管谋略、调派和测绘;其三是教练处,以冯国璋为总办,主管学务与校兵。袁世凯创立的北洋军政司(1904年改称督练公所),不仅是1903年末清廷成立练兵处的蓝本,也是后来各省设立督练公所的标准。
在新政时期,袁世凯还是很想有作为的。1903年3月,袁世凯向朝廷上了《陆军训练简易章程》一折,里面详细阐述了对督练全国新军的办法,请求朝廷设立练兵处,作为陆军的参谋本部,统一考察全国新军的编练情况。不巧的是,当时掌握军权的靠山荣禄重病在身,不久就去世了,令袁世凯十分的失望。
接替荣禄掌握实权的是庆亲王奕劻。奕劻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的孙子,是清朝享有世袭罔替特权的少数亲王之一。其为人才智不高,但喜欢贪权纳贿,做事并无太大主张。袁世凯见荣禄已死,也只得当机立断,向庆亲王奕劻靠近。奕劻早闻袁世凯的大名,对袁世凯的银弹也颇为喜欢,于是两人相处甚洽,一拍即合,在朝政中结成了统一战线。
1903年11月,经过一番努力,慈禧太后终于同意了袁世凯设立练兵处的建议,因为袁世凯说成立了练兵处可以使军政和军令集中于朝廷,一旦战争爆发,也便于更有效地统一指挥、联合作战话固然是有道理的,不过,还得看这个练兵处掌握在谁的手里。
当年12月,练兵处在北京锡拉胡同成立,名义上奕劻是总理练兵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但这个奕劻哪里懂得什么练兵,没干两天就觉得吃不消,让袁世凯去全权负责了。袁世凯当然也不能太露骨,这时有太多的满人亲贵正红着眼睛盯着他呢?
于是,袁世凯决定以退为进,遥加控制。当时练兵处设提调和军政、军令、军学三司,袁世凯便以自己是直隶总督不能驻京为由加以推脱,将自己手下的人去唱主角。袁世凯这招很聪明,当时全国练兵,练得最好的也就是他袁世凯和他手下的那些人,只要练兵处成立,那些职位就非袁世凯的人莫属了。
果然,在袁世凯的引荐下,他的那些老朋友和老部下一个个鸡犬升天:徐世昌被举为练兵处提调,刘永庆为军政司正使,袁嘉谷为副使,段祺瑞为军令司正使,冯国璋为副使,王士珍为军学司正使,陆建章为副使。当然,袁世凯觉得这样也太过分了点,于是便奏举铁良为练兵处襄办,既表示自己重视皇族人材,也免得满人群情汹涌。不过,区区一个铁良,即使他再有能力,也斗不过袁世凯的那帮人。
(未完待续)
五、大展拳脚,北洋军初露峥嵘(2)
    前几天因为四川地震,几万人埋在废墟下等待救援,想到他们的遭遇,实在无心更新。如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经去了天国,愿他们能够在天国里平安。
现在灾区还有很多人无家可归,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灾区需要医药、食品等物质,还需要抚平心灵的创伤,请大家尽自己所能,为灾后重建出一份力!
++++++++++++++++++++++++++++++++++++++++++++++++++++++++++++++++
++++++++++++++++++++++++++++++++++++++++++++++++++++++++++++++++
(接上文)
既然自己人掌握了练兵处,那一切号令当然是以北洋常备军的规矩办。随后,练兵处以袁世凯制定的那些制度为蓝本,拟定了新的营制饷章及陆军学堂章程等各项规章制度,令各省遵照办理。这实际上是将袁世凯那一套办法改头换面后向全国推广。由此,袁老四的影响终于推广到全国了,他的理想实现了。
袁世凯控制练兵处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借助练兵处来截取练兵费用。清廷决定在大举练兵后,向各省摊派了练兵费总计银八百三十六万两。袁世凯为了促成此事,假装响应朝廷号召,代表直隶带头先认筹了一百一十万两,另外还令直隶的官吏捐银十万两,以表示自己对国事的一片赤诚之心(反正钱是老百姓来出)。等到这些钱到了练兵处,那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北洋军先占先得。如1905年,各省实解练兵费总计九百零十一万两,其中就有六百多万两用于编练北洋各镇。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到这一切都准备好了之后,袁世凯便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原来那万把人的队伍早已不入他的法眼。正如他给徐世昌的信中说的,“所谓自强者,非凑饷百十万,募兵数千人之谓也。心须放手经营,筹饷数千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