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剑比较古典,比较贵族,可是轻功一定比较浪漫。
轻功实在是件让人着迷的事。许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某件事迷住了,甚至在做梦的时候都会梦到自己有轻功,可以像燕子和蝴蝶一样飞越过很多山峦河川和屋脊。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句话能够从远古以来流传至今,总是有它的道理存在的。
就算败,也要在败中求胜。永不妥协,永不退让一寸一分。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死一次的,但是有些人却可以一生永远不败。
永生虽不可得,不败却可以求。
暗器也是种武器,武林中有很多君子也用这种武器。
对你们来说,剑法有各种各派,招式变化都不同,但是对瞎子说来,世上所有的剑法部一样。
西门吹雪的眼睛更亮了,看见一种新奇的武功,他就像孩子们看见新奇的玩具一样,有种无法形容的兴奋和喜悦。
剑气森寒,剑风如吹竹,“刷、刷、刷、刷”一阵急响,剑气与珠光突然全都消失不见,却有几十粒珍珠从半空中落下来,每一粒都被削成了两半。
剑不是用来在背后杀人的,若是背后伤人,就不配用剑。制敌取胜的武功也有很多种,有的以“气”胜,有的以“力”胜,有的以“势”胜,有的以“巧”胜。
剑光如惊虹掣电,木叶被森寒的剑气所擦,一片片落了下来,转瞬间又被剑光绞碎。
剑器并不是舞给别人看的,剑器也一样可以杀人。
这种剑法的变化实在太奇诡,招式实在太繁复,一发出来,就如水银泄地,无孔不入。
这动作虽简单,却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已是铁中的精英,钢中的钢。
刺杀交手,必需的条件就是速度和机会。一定要能在一刹那间把握住即稍纵即逝的机会。
一个人成名的一战,通常也是他伤心的一战,一战功成,心伤如死。在他以后活着的日子里,有时甚至会希望在那一战里死的不是他的仇敌而是他。
天空澄蓝,一碧如洗,怎么会有闪电?这道闪电只不过一柄剑的剑光。
就好像某些武功中某些诱敌的招式一样,这一滑中也蕴藏着一种无懈可击的守势,一种可进可退的先机。
抢就是不抢,不抢就是抢,后发制人,以静制动,剑法的精义,已尽在其中。
世上有很多事,并不是武功可以解决的。人所以为万物之灵,只因为他的智慧,并不是因为他的力气,若论力气,连匹驴子都要比人强得多。
古龙笔下十大女子
1——苏樱,能把小鱼儿都弄的服服贴贴,不能不能说她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女人,但若你把她想成和黄蓉一样的女子,那你就错了,她会隐藏自己的聪明,她是那种男人身后的女人.2——苏蓉蓉,楚留香三个"红粉"之一,温柔典雅,又聪明伶俐,熟知江湖众多之事,兼之易容术天下无双,带其在身边,一身无忧.3——沈璧君,人称"江湖第一美女",大家闺秀,能做出逃婚已是另人感叹,对感情之执着更是为人欣赏.4——青青,一个肯为自己所心爱的人做出任何牺牲的女人真的已令人无话可说了.5——燕七(南宫燕),有一个被误认为"天下第一丑"的父亲,并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但是她坚强并勇敢的在生活,并遇上了那个她一生也离不开的郭大路.6——风四娘,如果我是十一郎,选择的也许就是她了,她的爽朗,她的英姿,都是令人喜爱的.7——铁心兰,我其实不喜欢这种哭泣的女子,对她无话可说.8——林诗音,她的人生有一半是毁在李寻欢手里的,她的期盼也只有对她的儿子了,只能说是一段可惜了的人生.9——朱七七,野蛮女友啊10——第十个永远也排不出的,就留给你心中所喜爱的那个吧~
《鹿鼎记》之人世空茫
这似乎是一部厌世的书,又或者是一部看透了人生的书?
《鹿鼎记》是一部奇特的武侠小说,或者可说是武侠小说中的异数。
它的主人公完全不会武功,而且也不是什么侠义的英雄,只是一个亦正亦邪的顽童。
在戏谑性的情节推演中,金庸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以书名推测,这部小说的主题其实与家国兴亡有关。“鹿”是逐鹿中原的“鹿”, “鼎”是问鼎中原的“鼎”,还有东北的鹿鼎山,埋藏着关于大清国运的龙脉。
事实上正是如此,除了主人公韦小宝外,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在拼命、厮杀,或为了皇权,或为了复兴明室,或为了龙脉宝藏,或为了报仇雪恨,等等,等等。
然而,天地会总舵手陈近南的结局是被奸人暗算致死,一世英名,一身武艺,落得如此下场。大汉奸吴三桂处心积虑,经营多年,仍被康熙剿灭。神龙教教主洪安通最终众叛亲离,在疯狂中死去。康熙雄才大略,似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过得似乎也并不怎么痛快。还有九难、沐王府众英雄、李自成、郑成功后人等等的遭遇,都是哀多乐少。
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到头来只是一场“空”。
大家绞尽脑汁想得到的《四十二章经》,莫名其妙地,被不知所谓的韦小宝得到。
真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历史的荒谬,也是人生的荒谬。
历史的神圣光泽,人世的庄严外表,在《鹿鼎记》中遭到了彻底的解构。
《鹿鼎记》写的基本上是史实,只不过加了一个韦小宝,例如康熙谋杀鳌拜、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均为真人真事,只有一个韦小宝是虚构的。
虚构的韦小宝参与真实的历史,反映了金庸观察历史的一种独特角度。由于韦小宝的参与,积淀在历史记述之下的“真相”一一显现。究其实,历史不过是一连串的闹剧,支撑着情节发展的可能只是一刹那的心理波动或某个人的一时冲动。
韦小宝与苏菲亚公主偷情,并助她成功篡权夺位,令人发笑,也令人深思。一切权力的斗争,玩弄的难道不正是韦小宝的把戏?恰如小说中所言:
中国立国数千年,争夺帝皇权位,造反斫杀,经验之丰,举世无与伦比。韦小宝所知者只是民间流传的一些皮毛,却已足以扬威异域,居然助人谋朝篡位、安邦定国。其实此事说来亦不稀奇,满清开国将帅粗鄙无学,行军打仗的种种谋略,主要从一部《三国演义》小说中得来。当年清太宗使反间计,骗得崇祯皇帝自毁长城,杀了大将袁崇焕,就是抄袭《三国演义》中周瑜使计,令曹操斩了自己水军都督的故事。
而韦小宝煽动俄国士兵造反的汁策,实际上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那就是:让群众的欲望之河决堤。
韦小宝心想:“满清来中国抢江山,鞑子兵搞扬州十日,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老皇爷就此做成了皇帝。他妈的,我叫他们搞莫斯科十日,搞得天下大乱,越乱越好。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若不如此,怎抢得到皇帝做?”
于是,他对苏菲亚说:“你叫大家进莫斯科城打仗,杀人放火,答应他们做将军大官,有很多很多金子银子,大家抢美女做老婆!”
接下来,苏菲亚站在广场上的演说,以及底下的群众反应,实为人类历史上许多 “革命”的缩影。在冠冕堂皇的旗帜下,驱动力是金钱与美女,人成了欲望的奴隶和打手。
苏菲亚站在阶石上,大声说道:“火枪手们,你们都是罗刹国的勇士,为国家立过很大功劳。可是你们的饷银大少了,你们没有美丽的女人,没有钱花,酒也喝不够,住的屋子太小、太不舒服。莫斯科城里有很多有钱人,他们有好大的屋子,有很多仆人,有很多美丽的女人,你们没有。这公平不公平啊?”
众火枪手一听,齐声叫道:“不公平!不公平!”
苏菲亚道:“那些有钱人又肥又蠢,吃得好像一头头肥猪,如果跟你们比武,打得过你们么?这些富翁的枪法难道胜过了你们?他们的刀法难道胜过了你们?他们为国家、为沙皇立过功劳么?”她问一句,众火枪手就大声回答:“牟特!”
苏菲亚又道:“你们应当做将军,做富翁!
你们个个应当升官发财……”
就是这么几句平淡无奇的话,却将群众煽动得热火朝天。为什么?因为抓住了人内在的愿望,那种强烈的被压抑的愿望。如果仔细去研究一切的群众运动,则会发现,运动的领导者总是激发了此一类的潜愿望,群众才可能“揭竿而起”。
因为欲望,便有了革命,有了战争,有了人与人之间无休无止的争斗,有了历史的进步。但最后,人人都成了欲望的牺牲品。
连韦小宝这样一个在人世混得溜溜转的“活宝”,也感到了厌倦,终于从心里喊出: “老子不干了!”
欲望化的世界是一个立体的世界。
好与坏,正与邪,是与非,忠与奸,不是能够截然判断的。在多元的视角里,它们之间的界线若隐若现,有时甚至了无踪迹。
就大的方面而言,康熙是满清的皇帝,是全体汉人的死敌,但他却是一个“好皇帝”。他对韦小宝说:“明代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像他自己那样勤政爱民。假定人民的希望是安居乐业,那么,在他的统治下,人民达成了他们的希望。为什么还要无事生非,想把他赶出中原?只不过是名份之争罢了。”
韦小宝将这个意思转述给顾亭林这样有学问的人,后者也是一时语塞不知何以对答。
这就注定了壮烈的反清复明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再就小的方面而言,同是反清复明,天地会、沐王府、九难各有所主,而李自成则完全是个“造反派”,吴三桂则是反复无常的“奸雄”。他们互相指责,自以为是,在旁人看来,吵吵闹闹的,内里却不免荒唐。一个败落了的王朝,居然还在为“正统”、 “名份”争执不休。
在郑成功的小政权内,宛如一个缩小的皇宫,骨肉相残,权贵倾轧。在历史风云中飘摇的身影,那种跌爬的姿势,同样叫人不胜唏嘘。
书中除了像吴之荣这样明显的反角,或像陈近南、吴六奇这样明显的正角外,大多数人只是生活中的真实的“人”,无所谓好坏。在这样的环境,他可以成就好事,在那样的环境,他又可以成就坏事。例如韦小宝手下的一些爪牙,或者像郑克塽、海老公之类的人物,完全看你从什么角度去判断。
至于本书的主角韦小宝,则更是一个难以言说的人物。
有人赞韦小宝,说他聪明伶俐,办事妥当;有人骂韦小宝,说他奸诈浮滑,不明忠义。几乎可分成两派,各有道理,互不相让。
现实中是不可能有韦小宝这样一个人物的:一个小小的孩童,竟然可以在皇宫、官场、异族、秘密帮会的争斗中,履险如夷,逢凶化吉。每一个成名的人物,都被他弄得贴贴服服,言听计从。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小孩子呢?但当你读《鹿鼎记》的时候,就觉得他是站在身旁,挤眉弄眼,精灵古怪,伺机向你恶作剧的小顽童。
相对比梁羽生关于同一历史时期的作品,金庸的描写显然要深刻得多。他有意无意地将历史的全部复杂性,也包括人性的复杂性,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并没有作出什么结论,却让人久久地沉思。
不仅如此,在这部小说中,金庸对于道德的两难有着独到的体会,并且将世间的虚伪假象昭示无遗。
韦小宝用下三滥的功夫去对付茅十八的敌人,救了茅十八。而茅十八则告诫他: “这等下三滥的行径,江湖上最给人瞧不起,比之下蒙药、烧闷香,品格还低三等。我宁可给那黑龙鞭史松杀了,也不愿让你用这等卑鄙无耻的下流手段救了性命。”
韦小宝却说:“用刀杀人是杀,用石灰杀人也是杀,又有什么上流下流了?要不是我这小鬼用下流手段救你,你这老鬼早就做了上流鬼啦。你的大腿可不是受了伤么?人家用刀子剁你大腿,我用刀子剁人家脚板,大腿跟脚板,都是下身的东西,又有什么分别?”
这或许有点强词夺理,却也触及到了关键问题。往深里想,道德原是游移不定的,而许多“美好”的幌子,也只是人类自欺欺人的把戏。
难怪到得小说结尾,荣华富贵、金钱美女俱一一得手的韦小宝会这样感叹:
“天地会众兄弟逼我行刺皇上,皇上逼我去剿灭天地会。皇上说道:‘小桂子,你一生一世,就始终这样脚踏两条船么?’他奶奶的,老子不干了!”心中一出现“老子不干了”这五个字,突然之间,感到说不出的轻松自在……
行走在人世间,就是难、难、难!无论你做什么,怎样做,都不可能圆满,不可能完美无瑕。那么,最好就是不做,不做才能达臻圆满。
《鹿鼎记》对于历史,对于人世,充满了讽刺,也充满了洞察和怀疑,似乎是一部厌世的书。或者,换一句通俗的话,是一部看透了人生的书。所以,在《鹿鼎记》以后,金庸再也不写小说了。
还有什么可说呢?
《鹿鼎记》之官场百态
官场与妓院,是世界上最虚伪的地方。
官僚体制的设定,是人类文明的表现。
它带来的是秩序是规范,但是,也带来了另一些东西,最明显的就是:虚伪与腐败。
人类智慧的创造物走向了人的反面,成为人的桎梏,这是进步的另一面。
所以,老庄的哲学崇尚静止。
在老子看来,典章、制度之类的设置,引致的是更深刻的混乱,井且激发起人性中邪恶的因素。明智的君主应当无为而治。
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说清的难题。
我们见到的既定事实是:官僚体制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繁复,已经形成了一个称为之为官场的世界。
《鹿鼎记》的场景一直游移在三个地方:官场、江湖、妓院。而其中最着力描写的是官场。官场与妓院虽然一则高贵一则低贱,却同样是极端扭曲人性的场所,有着许多本质上的一致。
例如,人的尊严之剥落在妓院与官场是一样的。
妓女与嫖客构成了一对相互依存又相互鄙视的关系。他们互相利用,实现自己的欲望,又在道德上互相鄙视。嫖客固然视妓女为下贱,但一般的妓女也很少真正瞧得起嫖客。
在官场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如受贿者与行贿者之间。受贿者接受行贿者的物质利益,却在心底瞧不起行贿者的人格;而行贿者所看重的也只不过是受贿者的权力,对于作为一个人的受贿者,则充满了敌意与厌恶。
这种建立在纯粹利益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正是妓院与官场的最大特产。
为官之道,首先必须学会说谎,学会毫不脸红地拍马屁,还有欺上瞒下等等的一套。
韦小宝之所以在康熙跟前混得这么好,与他高超的说谎拍马本领密不可分。而且他的马屁拍得极为巧妙,丝毫不露痕迹。
有一次,他莫名其妙地成了杀刺客的英雄。当康熙问他用什么招杀刺客的,他说: “一时之间,我心慌意乱,眼看对付不了,忽然间想起你跟我比武之时,使过记一极妙的招数,将我摔得从头顶飞了过去,好像你说过的是武当派的武功仙鹤梳翎。”
还说什么:“师父教的招数,练起来倒头头是道,一跟人真的拚命,哪知道全不管用;反是你的那些招数,突然之间打从心底里冒了上来。皇上,那时候他手掌边缘已打上我背心,我早已吓得魂不附体,又怎能去细想用什么招数!”
说得康熙龙心大悦。因为,自从“康熙练了武功之后,只与韦小宝假打,总不及真的跟敌人性命相拚那么过瘾。此刻听到韦小宝手刃敌人,所用招数全是从自己这里学去的,自是兴高采烈。心想若是自己出手,定比韦小宝更精彩十倍。”
在官场上混,须得花许多时间揣摩上司的内心想法,才能千方百计顺着上司的意思去做,或者替上司将自己不便表达的意见说出来。
小说中有一段写到康熙意欲撤藩,召来大臣们垂询,没想到大臣们要么受了吴三桂的好处,要么误会了康熙的意图,滔滔不绝地论证撤藩的不利之处,惹得康熙很不高兴。
这时,兵部尚书明珠出来说了一番话,实在是高明之极。
“圣上天纵聪明,高瞻远瞩,见事也比臣子们高上百倍,奴才想来想去,撤藩有撤的好处,不撤也有不撤的好处,心中好生委决不下,接连几天睡不着觉。后来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时放心,昨晚就睡得着了。原来奴才心想,皇上思虑周详,算无遗策,满朝奴才们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预料中。奴才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奴才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奴才们就死心踏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圣上明鉴:奴才这不是歌功颂德,的的确确是实情。自从兵部得知三藩有不稳的讯息,奴才日夜担心,思索如何应付,万一要用兵,又如何调兵遣将,方有必胜之道,总是要让主子不操半点心才是。可是想来想去,实在主子太圣明,而奴才们太脓包,我们苦思焦虑而得的方策,万万及不上皇上随随便便的出个主意。圣天子是天上紫薇星下凡,自然不是奴才这种凡夫俗子能及得上的。因此奴才心想,只要皇上吩咐下来,就必定是好的。就算奴才们一时不明白,只要用心干去,到后来终于恍然大悟的。”
这篇讲辞当真可列为封建官场上为官之道的经典之作。其中的逻辑在官场上广为运用,总是灵验万分,屡试不爽,无往而不利,至少这样说话不会为自己带来麻烦。所以,聪明如韦小宝一听,都佩服之至,觉得满朝文武,做官的本事谁也及不上明珠。
扬州布政司慕大颜又是一种类型的乖觉之人,是典型的官场文人。他一听钦差大人不喜欢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