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董懿娜作品集-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谁也不可名状的东西,那么能够拥有快乐还不算是件
幸运的事吗?何洁走了,那紧紧的拥抱和挥别的泪水是不能将多年的友情一
起了断的,友情风筝的线一下就放飞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何洁的心里又空了
一块。

一个月过去了,夏行凯来过电话也来找过方令晚,人是一次比一次憔
悴黯淡,几十天过去后人象被掏空了大半,差不多是形同枯槁了,每次都是
俩人默默不得语,俩个人其实已经都象经历了长途跋涉般的疲惫,老早就已
游离了,只是好象还有一线细丝缠着,终也是越拉越远了。

转眼到了秋天,夏季的烦躁和喧嚣都被收敛了起来,一日日地凉起来,
人心开始有了些得以舒缓的余地。方令晚已经和夏行凯有几个月没有见面
了,这段情感终会象落叶一般悄无声息地去的。何洁来信了,说那里一切很
好,感到很快乐,只是很想念家,很想老朋友,何洁问令晚:你是不是还在
寻那个爱字,夏行凯能帮你找到那个字吗?爱究竟是什么呢?你要的爱情究
竟是怎么样的呢?

方令晚又回到了以前的那种生活,被很多人簇拥着,被父母至爱着,
却好象永远游离于他们之外,那种单独的感觉较以往更甚了,还是经常一个
人去酒吧坐,想给何洁回信却是不知怎么开头,爱是什么呢?令晚在给何洁
的回信中写道:

人并不因为旁人爱他,他便爱旁人。如果是这样,那么世上便没有失
恋这回事了。使人坠入爱河的原因往往在情感之外--这种原因可以是十分
荒唐的,因为美丽,因为眩目,因为成功或仅仅因为寂寞,爱独立于使它产
生的原因而存在。原因的荒谬并不意味着爱不真实。爱一旦生发,纵有再多
的不合适,它也能执著地存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爱,具有一种悬浮
于实在之上的能力。

原因也许是决定爱的持续的因素,原因“合理”,爱便长久。但,持续
并不就代表着爱的真。爱不仅独立于逻辑,也独立于时间,爱可以是光辉而
短暂的。所以,爱还是应该是一种“纯情”,纯到使它产生的非情感的因素
都消失了,它仍旧继续存在。谁也不能嘲笑爱是不真实的,爱永远是真实的。
爱即是爱本身。

写着,写着,方令晚觉得眼前是一阵眩目和恍惚,感到自己如同是从
一种小说化的情境中慢慢地游离开去。曾有的落花缤纷的往昔纷沓而至又迅


即退去,渐渐凝固在一个轮廓模糊的背景上。她想告诉何洁的是:她正在无
可奈何地和一个凄美的小说告别,这绝非是她的本意--而是她绝望地看
到,是那个背景不再需要她且将永不需要她。

她会好起来的,之于快乐、健康、安宁也许终会达到的。等她完成了
那个挣脱的过程,一切的一切又将重新开始了。那个过程到底需要多久,心
里是一点底也没有。朝着一个方向飞或是挣扎都是可以的,只要离开此时此
地此情此景就好,究竟要往何处是以后的话题了。

(完)

未落定的尘埃

作者:董懿娜
作者简介
董懿娜女1972 年10 月生于上海
祖籍浙江·宁波
1991 年至1993 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
次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就读,
1996 年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著有散文集《玻璃心的日子》
现为上海人民出版社《青年一代》编辑


目录

┌────────────────────────────┐


尘烟往事4

往昔岁月5

我的家11

经典影片13

朴素的情谊14

世上最可爱的女孩15

乡村记忆17

剧社二年间19

洪僖鲜20

事如细屑22

在路上23

画家的故事26

宛如风筝27

首饰27

和一位成功男士的晚餐29

湿云如梦雨如尘31

柔情手记32

与夜相依44

写给Silen50

给Z 小姐的信53


泛黄的书签56
永不寂莫的文字57
由乔治·桑想到的58
我钟爱的女人们59
为诗歌狂热的日子62
三毛和她的书66
点滴成河69
点滴成河70
渴望生病的女孩71
小方先生72
犯在孩子面前的错误73
携手相依74
孤栖与谁邻75
美女一种76
你的路是万水千山77
对手已不存在。。77
为爱所困78
独居时代79
重逢80
迟暮美人81
午茶和散步81
宠爱自己82
游戏一种83
└────────────────────────────┘ 

自序

在这本书里写下的,都是我在学校里的生活和工作将近一年多来的感
受。我在写它们的时候便觉得,一切已流逝的东西都在我的生命沉淀下来,
随着时光荏苒,它们会藏得越来越深,变得淡而缥缈,却是永不会褪去的。

我好象是在面对着我的十六七岁的光景而自言自语,所以在心底里是
一点陌生感都没有的。象是写给那些朝气蓬勃的你们,又象是写给我自己。
也许我在长辈们的眼里依然还是年青的,可是我总觉得那些纯粹的、无忧的
青春岁月于我而言是逝去了,永不会再回头,每每念到此,心中总是承载着
很多怀恋。

从来我就相信,世间唯一相通的是人的情感。纵然会有不同的经历,
不同的人生,然而情感的纷纷扰扰却是可以跨越千山万水的。所以,我想我
所经历的一切也许会在你的心底有那么一些共鸣之处,因为我和很多普通的
女孩一样,有着简单的经历却有一颗敏感且自认不凡的心。

写作,在我而言,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心情的记录,我以为这种含蓄、
自我的方式比较适合我的业余生活。当很多事与心情被不经意地记下,隔了
好久无意间翻到时,那种感觉真的是很奇妙。我总是在一些特别安静的日子,
会在心底里腾升出一种感激,感谢生活让我与文字缔结一种比较亲密的关
系,它可以让人产生一种调节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的能力,可以不被孤单湮
没,反而会升出对个人空间的向往。人是需要空间的,心灵的空间会给人提
供很多纯美。


我是这样地一路走来,虽然也是简单的步伐却也不失丰厚的回忆。一
路上的点点滴滴就汇成了所有往事中的欢欣与悲愁,也许生活本来就是这个
样子的,只是因为人赋予了它很多想象,它便真的会变成想象世界的一部分,
在我,真实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常常是界线模糊的。我这个人,常常是会被
各种往事缠绕,其实往事也未必见得是那样地绚烂多彩,只是因为已经逝去,
已经成了记忆中的一部分,它便是变得越来越有味道,连那些最原初、最细
微、最不屑的快乐都会拿出来细细地品。对逝去的情感和古旧的东西天生都
会眷恋不已,也许天生是那种抗拒进步的人,拖拖拉拉地,独个儿徘徊在这
样如水般纯净的岁月里,不肯轻易离去。有时候,就感到自己象一颗尘埃一
般,落不到地,又腾升不到高空,在晨曦未明的阳光里舞蹈,美丽而忧伤地
永不停息。

这就是我的少女时代的一个真实的侧影。

作者

于1997 年2 月上海

尘烟往事

往昔岁月

岁月就象一条河,你我只是这条河里的水,两岸的风景在变,水还是
水,是不会变的。

这是我在今年的新年里写给我的一位远方的朋友信里的话。

直到去年夏末我从学校毕业,进了出版社,进了杂志社工作,从一些
纷乱无序的生活状态里慢慢挣脱出来,又可以象学校里那样有比较充裕的时
间去安排我的生活时,我才感到那种心底里一直不曾褪去的对平静和舒展的
渴求重又从生活的各个角落涌上来,复回到我的心头了。在无数个静谧的午
后,我坐在出版社这幢欧式建筑一间朝南的办公室里,静静地望着窗外,往
昔岁月中的点点滴滴就象是细碎的阳光,斑驳而至,所有你以为淡忘的,其
实都纳在一个尘封已久的盒子里。它在等待,等待着有一天你不小心打翻了
盒子,那些你以为已经消失的都清清楚楚地在里面,不曾有何改变的,消失
的仅仅是时间而矣。我在对往昔零星却清晰的回忆中感受着生命的可贵,亦
觉得唯有时光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巨人,很多你原本以为重要或原本
你并不在意的东西,由于它的力量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也在这样的转变
中逐渐成熟、美丽而坚强。所有的伤感和欢欣是生命的赐予,也是必要的代
价。

我想我的生活就和无数个女孩一样简单而从容,所历经的东西也是比
较相似的,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工作。生活的轨迹注定了它的简单。都
市的生活更是隔离了人与自然,与它种生活的接触。有的时候我真感到庆幸:
因为我迷恋上了文字,在这些方方整整的字块组合间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所不
能寻觅到的幸福和快乐,文字的海洋浩淼无尽,这便是除了日常生活之外最
好的栖息之地。如果说我的生活有一些和同龄人不同或是有一些自我的乐
趣,那就在此。在那些安静的日子里,我与文字为伴,在遐想的空间任意地
四方走走,它让我感到寂寞并不可怕,单独是一朵开在心底的花,在内心的
世界里它可以永远娇艳。每每念到此,我会为我的选择而感到庆幸。日常的
生活是琐碎和繁杂的,现实的世界也充满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文字为人
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无论是故意的躲避还是有意寻觅,在这里所能获得的


自由和安宁才是无与伦比的。

1


我一直在想,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到底密切到
什么程度。之所以被这个问题经常提醒和困扰是因为我有一个可爱漂亮的妹
妹。我们几乎是朝夕相处了二十年。我们在几乎相同的环境下生长了那么多
个日日夜夜,但我们却差异甚大,个性、爱好以及对生活的理解都不太相同
或是太不相同,当然这并不妨碍彼此真挚、浓厚的情谊。这种差异让我起先
认识到人的天生的禀性中可能有一些因素会决定他(她)的命运,然而更多
的是个人本身的爱好、兴趣、有意向地选择什么或躲避什么,在童年或是刚
刚步入青年时期的一个极偶然的向往常常是象一颗小种子埋在人的身体的一
个角落里,在岁月的不经意中它会生根发芽,长得茂盛,继而有可能改变你
一生的命运。

我的童年是寂寞的。以至于现在我成为一个大人,每当看到那些郁郁
寡欢,个性内向的孩子时,心中会涌动起特殊的情感。孩子的世界太过澄明,
也不会有太多的手段或方法来排遣这样的寂寞,久了就沉在心底,越沉越深,
本来是一潭微小的水后来就会变成一片湖。大人们往往根本不理会你的孤
单,或者是他们即便体会到了也未必能帮上你什么忙。我知道寂寞对于一个
孩子或是一个刚刚步入青年时期的人而言是怎样一种滋味,因为我也是曾经
那样地一路走来。

人是需要朋友的,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而要找到一个好朋友并不是
很容易的。对我而言我曾经是那样的失败。同龄人喜欢的东西几乎没有一样
是让我心生向往的,如果说有“问题儿童”那样的一群的话,我想我该是算
一个。(当然,那时候还没有这样的名词。)可是我那时很乖巧、从来不吵闹,
所以不会给父母带来太多的烦恼,只会给他们带来担忧。如何让这个孩子高
兴也许是他们曾经深受困扰的问题。那时,我的父母亲都得为工作而奔忙,
他们都是不甘于生活现状的,年青时因为历史的原因所失却的时光和青春的
美好成为中年以后重在心头燃起的火焰。他们需要付出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
争回本该属于他们的。那个时候我沉静的个性中多的是倔强,对关心、对爱
的渴求是极为强烈的。总觉得父母欠了我很多的爱,于是就强装不在乎,强
装个性坚强,或是将自己已经逐渐成熟的个性包裹起来,让父母觉得我还只
是个孩子,还处于可以被疏忽情感的年龄。

我的妹妹天性开朗,且又长得俏丽出众,小时候是人见人爱的小精灵。
人对孩子的判断在小时候总是存有很多误会的,总以为伶牙俐齿,善于在人
前表演的孩子是聪明的,而那些个性内向,不善言表的孩子通常是没有人去
夸赞的。孩子对长者的迷信总是很甚的,因为自己缺乏足够的判断力,总以
为大人的话是正确的。那时候有的骄傲有一大半是因为这个小精灵,感到有
这样一个可爱的女孩是在这个世上除了父母之外唯一与我血脉相连的人,心
中便有难以言传的温暖。我和妹妹一起长大的过程中所体味到的情感的回报
也许和别的姐妹有所不同。由于彼此的个性和爱好都存有太多的差异,所以
共同的话题并不很多。那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反复想过有关于亲情的问题,血
缘真是很奇妙的东西,它可以产生无穷尽的力量,也唯有这种力量才能产生
出巨大的韧性,可以比较经得起疏忽、隔膜、冷漠甚至怨恨的磨折。

'Z1'而真正要有一种最温暖的亲情是必须在先天赐予亲情的这些条件
再辅之以更多的关心、体恤、理解和爱的。很遗憾的是在我和妹妹之间虽然


也存有'Z2'着真挚的情意却也是比较缺乏后天的“辅助培育”。我们太过独
立些,甚至有些不太符合中国的国情。彼此的心事、秘密是不太有互通的机
会的。我想她的童年是要较我的开朗一些,她比较善于与人融为一体,而我
则落寞一些。其实我相信我的内心已经很丰富了,只是这一切就象是躲在深
远处的一棵树,树上开满了花,却也就是无人知晓地谢去再开而矣。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开始和书成为朋友的。我开始发现这样的朋友
是很好,只要我愿意随手打开一本,就有一些故事一些鲜明的人跳跃在身旁。
那些方块字真是奇妙无比'Z3',无数的组合就能带来无数的情节。还有一个
好处就是它能让人忘却时间的存在,常常是只读了几个小故事,一个下午的
时间就溜走了。当已经不再有时间留给寂寞时,书就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
直到现在,我还时常想起念小学时的我趴在沙发里读书的样子。那时看的书
很杂乱,反正家里有的就随手拿来看,有连环画,有科普类的儿童科技丛书,
也有象《简爱》和巴尔扎克的小说。看不懂的就跳过去,了解一个大致的意
思。不管读什么都是饶有兴趣,好象从来没有对那些枯燥的方块字倦怠过。
也许这就是天性中的喜爱吧。如果说真的有“天赋”这样东西存在的话,那
对我而言就是赋予了我与文字的亲密关系。

2


待我上中学以后,家里的情况起了些变化。父母的生活变得更为忙碌
了。他们纷纷离开原来的单位到了南方。两个人几乎是轮着公差,家里的生
活节奏一下子被加快了。其实在我的内心对父母的依赖性还是很强,希望父
母伴在身边的愿望是很甚的。然而我的母亲是那种对事业充满了斗志的女
性,家庭的牵绊并不能妨碍她的追求,在她那个年龄阶段的女性中,我一直
以为她是很有个性的。然而对于我而言,那个时候其实是很期望能经常有机
会与父母亲交流,但我的父母太忙了,时间对于他们而言就象是压得平薄而
又憔悴的一张书签,没有再可分享的余地了。

也许是因为常常是独自一人看书学习,独自与书相对,所以心变得敏
感。非常善于就一些身边最琐碎的事展开想象,而且个性的发展得到非常充
分的舒展,没有人对我太多限制,对我说这不可以或那不妥当之类的话。'Z4'
当时,这些也许都是不太有利的因素,现在回首来看倒是要心存感激的。对
于一个想将写作延续下去的人而言这种内心的敏感和独自面对的能力最好是
天生的,或是早就象一颗种子埋在心里一般,随着时光的推移,它会顺理成
章地长成一棵树。

到我念高中以后,包括以后的大学生活我都是在校住读的。我以为这
是我成长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一环,也可以说是将近七八年的住宿生活改变了
我一生的命运。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念中学至大学之间的这一段年龄是至关
重要的。大约也就是十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父母所肩负的责任往往是巨
大的。最好是父母能全身心地投入,外在的环境好一些,帮助孩子共同渡过
这一段最需要人来关心的岁月。然而事实的状况总是不能如人所愿'Z5'。我
的父母在投入到一种忙碌的工作中以后就象是无法停止的陀螺,我不能那样
自私,要求他们放弃一切,而太忙碌甚或喧嚣的生活对孩子并无太多的好处。

我念的高中是市郊的一家住读制的重点高中。那个学校非常封闭,学
校实施的是几近苛严的教育方式。从生活到学习都是较一般的学生来得艰
苦。每天六点就得起床早锻炼,然后从早自习到晚自习几乎有十二个小时都


必须面对课本,只有中午有些闲暇。晚上十点整时熄灯。我除了晚上熄灯后
戴上Walkman 听会儿音乐之外,几乎没有旁的自我的时间。在这个远离都市,
几近乡村的地方所度过的朝夕现在想来是难以忘却的。它让我亲身经历了一
些生活的枯燥、简单和艰苦,并且能够用心来体味知识可以给人带来的慰籍。

那几年是我家里家境最好的几年,父母的事业如日中天,也有很多的
人围着他们转,无非是奉承之言。安静的环境一旦被打破,就象是碎得片瓦
不留的玻璃片,难求重新圆合的那一天了,而且强大的惯性带动着张扬的心
绪,好象是一点也没有想要回头的意思。妹妹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生活,
她在比较年幼的时候就过早体味到成功带来的欢乐和享受,却无法知晓人为
了成功所必须付出的种种努力和艰辛。那时候在我的心中多有些不平,在学
校生活通常一、二周回家一次,一则是无法体验到在家的安逸和舒适以及全
家人朝夕相处的乐趣,二则是学校的生活呆板、枯涩到让人想逃。那种很冷
的冬天也必须在没有暖气而且一天只能用一瓶热水的状况下度过的日子至今
历历在目。还有就是对妹妹的妒忌,总觉得生活不公允'Z6',凭什么我就非
得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