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传奇丈夫阿拉法特(节选)-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得那时一个小男孩,年龄和我差不多,大约六岁……他的母亲曾是以色列左派记者,名叫娜奥米·加尔。她常来看望我们。两位母亲谈话时,我和戴维玩,这是他的名字。他亲切可爱,讨人喜欢。岁月流逝,后来我们离开纳布卢斯,迁到拉马拉。一天早上,我收到一封信,是亲爱的女记者朋友寄来的。信中告知我们,她的儿子已到约旦河西岸服役。对此向我们深表歉意。我承认,自己非常反感,想不到儿时一块玩的这个小戴维,竟然会在某一天游行示威时向我开枪!他母亲给我解释说,他不可能违抗命令,一方面,这封信写得动人,诚恳解释,尽量辩白;另方面,戴维身着军装,在我对面用枪瞄准我的样子浮现于眼前。他究竟想干什么?    
    对游行示威暴力镇压,且不提后来镇压大起义,曾激起以色列社会部分人们的真正抗议。但是,对我们来说,即使这样也还不够。尽管有这些善良的感情,我们的兄弟姐妹却不容申辩地一一倒下。先向你伸出友好之手,转瞬间又朝你挥动他们的枪。对这些人惯有的两面性,我至今仍然反感。


第二部分爱在“克里荣”点燃(1)

    一位聪明伶俐的金发女郎。阿拉法特眼里只有苏哈,希望她随时都跟在他的身边。苏哈把一切问题都解决得十分出色。幸亏,苏哈那双褐黑色的眼睛没有让阿拉法特忘记这次访问的缘由。他的重要沟通已达到原定计划。    
    在突尼斯,阿拉法特的战士受到热烈欢迎。    
    在距突尼斯城北六十公里的比塞大港口,瓦西拉·布尔吉巴夫人和政府成员亲临迎接满载数百名巴勒斯坦战士的塞浦路斯船只的到来。在场人群向他们表示欢迎,高呼与巴勒斯坦事业团结一致。然而,在船就要靠岸的时刻,一批突尼斯军人上船,收缴了巴勒斯坦人离开贝鲁特同意携带的全部武器。只有一些保安人员允许保留个人所持的枪支。    
    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等待着阿拉法特:他的军队分散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在苏丹、也门、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伊拉克等国的军营,远离战场。    
    他需要完全重新整编其军队,同时重组巴解组织的民事和财政机构。事实上,巴解组织具有庞大的国际管理机构,要向世界各地的人员发工资和抚恤金、助学金等。在贝鲁特,银行机制允许他能充分支配使用捐赠国和巴勒斯坦侨民提供的亿万经费。而在突尼斯,情况更为复杂。巴解组织因内部争吵而四分五裂,对阿拉法特的指责也纷纷而来。有的指责他把个人的战斗强加给巴解组织并使之陷入困境。    
    相反,并非像他们预想的那样,巴勒斯坦人不会再受到以色列人的侵袭。事实上,1985年10月1日,数架以色列飞机凭借充足的空中补给,经过远程飞行,悍然侵入突尼斯城南部海滨小浴场哈马姆沙特上空。昔日,那里曾是贝伊(奥斯曼帝国高级官员的尊称)住过的地方。以色列战机上午轰炸了巴解组织的军事设施,造成六十多名突尼斯人和巴勒斯坦人死亡。关于这次空袭,以方竟视为是对三个以色列人在塞浦路斯拉纳卡港遇害而采取的报复行动。    
    也同样在突尼斯,阿拉法特忠实的两位朋友、法塔赫运动共同创始人惨遭杀害:一个是阿布·吉哈德,1988年4月16日被以色列突击队暗害;一个是阿布·伊亚德,1991年1月15日被身边的一个卫士枪杀。这一起神秘罪行的指使人,至今尚未查明。    
    亚西尔·阿拉法特几乎每天都受到巴解组织一部分人的责备。曾有好几回宣布他要下台,但他每一次都像猫一样巧妙地摆脱了麻烦。在哈马姆沙特被炸后的几天,1985年10月7日,意大利的“阿希力·洛罗”号邮船被巴勒斯坦突击队劫持。一个名叫“克林霍弗”的美国残疾人遇害后连同他的轮椅一起被扔进大海。这次劫船行动的组织者阿布·阿巴斯是巴解组织中央执委会委员。其中两个突击队成员是从突尼斯城过去的。突尼斯总统布尔吉巴对此表示愤慨,他当时同意接待巴勒斯坦人的条件是不要把他的国家变成军事行动基地。他本想立即驱逐在突的所有巴解组织的人,这些人约有六千。总统夫人瓦西拉成功地劝阻了总统这一做法。    
    1987年11月7日,布尔吉巴去职以后,巴解与新总统本·阿里气氛好一些。阿里总统促成美国—巴勒斯坦双方1988年12月至1989年8月的谈判。    
    在这些年中,阿拉法特恢复了与约旦国王侯赛因的对话,并经常住在安曼。    
    1987年夏,塔维勒全家在安曼度假,拜访了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蕾蒙达很自豪地向他介绍自己的孩子,其中有苏哈。大家互相祝贺,合影留念。蕾蒙达始终是阿拉法特的忠实拥护者,而且,她的长女狄安娜嫁给了巴解组织驻巴黎代表易卜拉欣·苏斯。    
    1988年11月14日和15日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在阿尔及尔召开;苏哈和哈拉在那里又见到阿拉法特。    
    会议吵吵嚷嚷,阿拉法特重新起着领袖作用,并再一次取胜。会议赞同联合国242号决议作为解决以巴冲突的基础。同样,巴解组织明确承认以色列的存在。与此同时,阿拉法特宣布在巴勒斯坦建立独立国家。此举是在“青松俱乐部”进行的,这是一家多功能的饭店,用于重大事件的会议厅。俱乐部位于海边,距阿尔及尔几公里。    
    这个完全是象征性的宣言,旨在回答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声明,但也包含美国提出的开展关于尚不存在的对话的必要要求,即承认以色列的存在,接受联合国242号决议,放弃恐怖主义等。巴勒斯坦人要求他们的权利所使用的提法,与1948年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相似。他们重申自己的祖先早就生存在这块土地上。阿拉法特发表的演说是巴勒斯坦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撰写的,开头是这样的:    
    “巴勒斯坦是向人类披露神的启示的土地,是阿拉伯巴勒斯坦人民的故里。其民族和社会的生存在人民、土地与历史之间从未间断的和未起变化的有机关系之中更加根深蒂固。”    
    为唤起记忆,在此也引用了1948年5月14日由戴维·本·古里安宣读的以色列国独立宣言。开头如下:    
    “以色列国度是犹太人民的诞生地。正是在这里形成了其精神的、宗教的和民族的特性。与流亡在外相反,犹太人民忠于以色列故里。”    
    阿拉法特的演说,为他打开了欧洲各国首都的大门,首先是巴黎。多年以来,巴黎在中东发挥着巨大而审慎的作用。弗朗索瓦·密特朗总统对巴勒斯坦事业的承诺,与他强力维护以色列国前途是一样的。他保持着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路线,始终致力于法阿对话及以阿对话。    
    人们知道,阿拉法特的助手之一伊萨姆·萨塔维曾多次充当尝试和平之路的中间人。1983年4月10日,他遭阿布·尼达勒集团的巴勒斯坦极端分子杀害,从此对话终止。而参加对话的巴解组织驻英国代表赛义德·哈马米也被同一组织暗杀。    
    这类对话往往通过以色列的左派,并经与以色列领导人一直保持良好关系的社会党国际来进行。    
    密特朗总统1982年3月3日首次出访的目的地之一是耶路撒冷。他在以色列议会发表演说,毫不犹豫地强调与巴勒斯坦人建立对话关系的必要性:    
    “对话意味着各方都要最终获取自己的权利,巴勒斯坦人民应像其他人那样终有一天能够建立一个国家。”    
    另外,不要忘记密特朗帮助巴勒斯坦脱离黎巴嫩陷阱所起的根本作用。    
    因而,阿拉法特访问巴黎,应该做出一个姿态。继访问阿尔及尔、日内瓦之后,他指明了巴解组织所走的道路,即承认以色列。    
    1989年2月至4月,巴黎是欧洲共同体国家把阿拉法特当做政府首脑正式接待的第一个首都。他下榻克里荣饭店。无论法方或巴方,都不愿看到这一件大事出现闪失。出于礼宾考虑,巴解组织驻巴黎办事处需要巴勒斯坦人对阿拉法特的逗留给予协助。


第二部分爱在“克里荣”点燃(2)

    巴解驻法办事处物色在巴黎会说法语的巴勒斯坦人。因而,易卜拉辛·苏斯便请他两个小姨子苏哈和哈拉负责部分礼宾事务。礼宾的含义是,要见机行事,发挥协助作用,使阿拉法特更容易与法国各界人士交谈。    
    苏哈负责克里荣宾馆的礼宾安排,哈拉负责对外会见等一切事宜。姐妹俩操一口流利的法语,她们已在此留学五年,对巴黎了如指掌。阿拉法特在巴黎协和广场的这座豪华大饭店进进出出。而拜访者接踵而来,还有记者、警卫人员、外交官等。    
    一位聪明伶俐的金发女郎。阿拉法特眼里只有苏哈,希望她随时都跟在他的身边。苏哈把一切问题都解决得十分出色。幸亏,苏哈那双褐黑色的眼睛没有让阿拉法特忘记这次访问的缘由。他的重要沟通已达到原定计划。    
    阿拉法特并未忽视讲那句简短的话,确切地说,就是法国外长罗朗·迪马给他提醒的那句话。迪马是一位精明的法学家,自然比阿拉法特更掌握伏尔泰的语言,明白“它已无效”一词的确切含义。在接受法国电视台的采访时,当谈到巴解宪章,他就用了“已无效”的提法。这标志着是承认以色列存在的真正松口,并确认完全接受联合国242号决议。    
    之前,在爱丽舍宫会谈中,密特朗总统向阿拉法特指出,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1987年11月在阿尔及尔通过的决议和巴解组织宪章之间存在混淆不清之处。尤其是宪章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和二十二条中就有如此提法:完全拒绝巴勒斯坦分治和建立以色列国、要求以色列作为国家而消失等。    
    所以,巴黎之行显然卓有成效,政治上如此,情感上也似乎如此。    
    ***    
    对苏哈的新情况,她母亲蕾蒙达吃惊不已,曾一度接受不了。到如今,她还在问:    
    “我觉得苏哈和阿拉法特一见钟情,肯定发生在克里荣大饭店。苏哈是一个温柔可爱的姑娘。后来,过了很久人家才告诉我此事……(您知道吗,阿拉法特在巴黎的时候,早上一醒来睁开眼睛,张口便问:‘苏哈在哪里?’他马上要见她……)    
    “当时我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而今天,我认为,一股相互爱慕之情吸引着他们。仅仅几个钟头,阿拉法特对苏哈已完全信任了。我则警告苏哈。我对她说:‘要当心,你如此直接地为巴解组织工作,迟早要被以色列人知道,你就休想再回耶路撒冷和被占领土。’我又重复一句:‘苏哈,当心你永远回不去啦!绝对回不去!’她回答我说:‘我决心已定,不再返回被占领土。’她的这一句话,挺让我受不了。我希望自己的儿女们与巴勒斯坦始终保持联系,尽管处于被占领下,但仍可经常回来。以1948年为例,多少巴勒斯坦人仓皇出走,从此再也不能回故土看看啦!好啊,就这样。苏哈越来越多地往来于突尼斯和巴黎之间。她的头衔是经济顾问。而我,什么也未看出来。她去突尼斯,更加频繁,逗留时间也更长了。后来她向我宣布,鉴于她的工作关系,她更愿意常驻突尼斯。    
    “总之,我自言自语道,她为何没有自己的小屋或一套房间呢?这就是我所听说的情况。她住在阿拉法特的一处房子里,位于门扎区托泽尔街39号。我就此问苏哈:‘为什么?’她回答:‘不用担心,出于安全考虑。况且阿拉法特从不住在那里。他有好几处寓所’。”


第二部分秘密结婚(1)

    这一天,阿拉法特目不转睛地望着苏哈,对她只说了一句话:“苏哈,我想和你结婚。我的意愿完全是真诚的,对你是纯真的,我要娶你。”    
    做母亲的随时准备相信一切,而往往什么都看不见。她投身有益于巴勒斯坦事业的行动,满腔热情,英勇奋战,安排自己所有孩子为巴勒斯坦革命服务。她几乎没有看见儿女们长大,完全忙于国际方面的事情,全身心致力于旨在让全世界了解被占领土的实际情况及大起义的惨状。    
    由于以色列政府下令,她在耶路撒冷创办的新闻社被迫关闭。随即,她在巴黎开设了类似的新闻处,位于大军街12号。她在被占领土的信息网,经常提供以色列当局不愿透露的消息、事实综述和有关报道。鉴于熟悉当地情况和接触面较广泛,蕾蒙达同时起着信箱的作用。这样,阿拉法特能够及时获悉国内巴勒斯坦人民思想状态的具体信息。    
    对于更珍贵更保密的信息,则由苏哈充当信使,前往巴格达或突尼斯去见阿拉法特。    
    ***    
    我当时24岁,的确不时地去看他。他常拿青年人开玩笑,有时影射我,说我文静、漂亮。他非常正派。他巴黎之行期间,让我准备赠送有关人士的各种礼品。同时,我感到对他的在场不会无动于衷。访问结束时,他提议让我继续同他一起工作。在他众多出访活动中,我负责礼宾及翻译等有关的一切事宜。为巴勒斯坦事业服务;能在其领袖身边工作,我感觉好极了……一种出乎意料的特权。我跟着他出访塞内加尔、几内亚比绍,出席贝尔格莱德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我感到离他很近。我发现他需要找一个尽量理解他的人。他的朋友们、助手们都把他看成神,不再是凡人了。我则是自发地,有着年轻人难免的鲁莽之处。生活在阿拉法特这样地位人物的身边,我承认,他的气质、英明、全神贯注的能力、工作劲头之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人群熙熙攘攘,和每年一样从突尼斯城涌向北部海滩。有的开车前往,有的乘TGM抵达,即突尼斯—古莱特—马萨专列小火车。在古莱特,有许多海鲜馆,大众来来往往。在西迪布赛义德,有纳特咖啡馆的薄荷茶,有成群结队前来观赏迦太基湾高地的旅游者。在马萨,沿峭壁道路川流不息的人群,萨夫萨夫咖啡馆异客满座:这些人一边呷着博加柠檬汁,耳后别一株茉莉花,一边带着漫不经心的目光望着骆驼毫不疲劳地绕着水井转,靠扉斗水车抽出清凉的水。井水为各类不知名的人氏所有,突尼斯人乐于用陶瓷碗舀着喝。加马特,距海滩公路不远,到处是大饭店、漂亮别墅和外国使节官邸,其中有巴勒斯坦大使巴拉维的官邸。巴拉维是个小个子,和蔼可亲,灵活而有分寸,妥善处理巴勒斯坦人和当地人之间的所有问题,受到突尼斯人民的赞扬。    
    巴拉维先生也善于让一些事情自动拖延下去,直至消失在沙漠之中……    
    令他和在突尼斯的许多巴勒斯坦人困惑不解的是,如何解释阿拉法特身边一直有这位金发女顾问?似乎不止是顾问吧,而且又住在突尼斯城门扎区托泽尔街,即卡在自由大街和民主大街之间的小街上?一个十分宁静的街区,39号门前岗哨由突尼斯警察守卫,和巴解组织高层成员住的所有别墅一样对待。    
    这栋别墅经常有活动,安全保卫加强了,由巴解组织方面协助。阿拉法特常来共进午餐,有时只就晚餐。此房提供阿拉法特使用,却由苏哈·塔维勒所住。正常情况下,这座房子无需这般保卫。何况,巴拉维大使未向突方提出任何要求。尽管巴方未要求,突尼斯人考虑实际情况,还是决定派人加强保卫,以避免再次出现恐怖行动而担负失职责任。    
    在巴拉维大使眼里,要求对苏哈·塔维勒重点保卫,意味着将使当时有关这位姑娘与阿拉法特的真实关系的不断传闻正式化。    
    外表是迷惑人的,事实难以理解。苏哈来突尼斯城任经济顾问数周后,就进入巴解组织领导人的办公室。他们一起准备阿拉法特的每一次正式出访。    
    这一天,阿拉法特目不转睛地望着苏哈,对她只说了一句话:“苏哈,我想和你结婚。我的意愿完全是真诚的,对你是纯真的,我要娶你。”    
    ***    
    说实在的,我当时不知如何是好,但感到我们之间一种胜过友情的关系已经形成。我觉得代表巴勒斯坦人民希望的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向我求婚,使我茫然不知所措。但我还是回答道:“行,同意。是的,我相信我也爱你。”    
    可是,他马上补充说:    
    “苏哈,不过你要明白,我们先不能走得太远,只得秘密结婚。这是绝对必要的条件,这条件对你来说有时很难承受。但我知道,你是坚强和勇敢的,秘密结婚吧。”    
    “那我父母呢?”我问他。    
    “不必担心。做事要审时度势。现在,我们应当保守这个大机密。目前局势很微妙,面临大起义和以色列镇压,我们的人民理解不了我怎么结婚了!”    
    我表示同意结婚,但未权衡继续当助手同时又起妻子作用的后果与困难,尤其对那么特别的巴勒斯坦侨民的影响。海外侨界很重要,经常提出批评,有的意见也略显粗俗。


第二部分秘密结婚(2)

    1990年7月17日,突尼斯城进入宁静的夜晚。白天比平常热好多,市民们都焦躁地期待随时到来的一丝凉气。首都大街小巷昏沉得喘不过气来,反而格外安静。一阵阵悠扬的东方乐曲声,从窗户大敞百叶窗合上的房间里传出来,表明盼望吹来一股微风。在巴斯德广场上,附近优美的亭子公园,翠林成荫,青松、棕榈树林、橄榄树、桉树,错落有致,更感空气凉爽。我们住在小山丘上,夜晚格外凉快。    
    以巴斯德广场为起点的干线朱古达大街79号,宽敞的别墅,外观显得简易。这便是阿拉法特在突尼斯市的办公室。    
    武警值勤,四周禁止停车,安全检查甚严。小铁门漆成蓝色,透过二层有照亮的凸肚窗,街上的情况能看得一清二楚。屋内,一切都为阿拉法特而布置。他要在这里工作、休息和接待宾客。在一层,有发出所有命令的军人指挥部、行政管理、财政、外交官指挥部等。二楼有一个餐厅,两间卧室等。    
    那天晚上,在一楼举行了一个非常简单、动人心弦、但又显得有些陈旧的仪式:两位名字保密的证婚人和一位伊玛目,刚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