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相吕不韦-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王和吕不韦陪太王太后来到了大殿。太后、泾阳太后也来了。嫪毐、赵高在一旁伺候。 
太王太后很是兴奋,九尊大鼎一一看过,惊叹道:“诸侯们觊觎这些宝贝已经有些年头了……”她忽然想起什么,便转向秦王,问:“政儿,我考考你,这鼎有什么来历?” 
秦王道:“回太王太后:虞夏之时,国力强盛,四方的诸侯都来朝贡,虞夏便用进贡之金铸鼎九口,象征九州之形。这就是这些鼎的来历了。” 
对孙子的回答太王太后很是满意,她兴致不减,又问:“那么,你可晓得楚王问鼎是怎么一回事吗?” 
秦王道:“回太王太后:楚庄王称霸,觊觎周鼎,他兵过洛阳,周定王派王孙满劳师,庄王向王孙满问鼎小大轻重。这就是楚王问鼎的事了。” 
太王太后问:“王孙满是怎么回答的呢?” 
秦王道:“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说夏桀乱德,鼎迁于殷。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借此,王孙满对楚王说:德之休明,虽小必重;荒暴昏乱,虽大必轻。” 
太王太后道:“是啊,这王孙满对得好,不是一个等闲之辈……” 
秦王道:“太王太后,方才,这里庆典中出了点乱子……正好和这鼎有关……” 
太王太后遂问:“嗬!出了什么事?” 
秦王道:“一看到这些鼎,说到灭了周,博士馆博士、齐人淳于越便当场大哭起来,问他,他说为周灭而悲哀……” 
太王太后道:“出这种人不足怪的。” 
秦王道:“他质问相国,灭周卜过没有……” 
太王太后道:“这就未免迂腐了……” 
秦王道:“相国说未卜。他问:天命允否?相国说:天命必允。那淳于越说:未卜先知,闻所未闻……” 
太王太后道:“腐儒一个!” 
秦王道:“相国也这样骂了他,并把他轰出了大殿……” 
太王太后笑了起来,道:“对!轰他走!离得我们远远儿的……” 
秦王道:“儿臣以为他何止迂腐,简直就是借古非今!王孙满跟楚庄王讲,成王定鼎,卜周朝三十世,七百年,天所命也。王孙满讲那话时,周朝经历了五百多年,大限未到,王孙满吓住了楚王。而可叹的是,王孙满的话,也吓住了后人——让周历经了四十三世,八百年。王孙满说,成王定鼎,卜周朝三十世,七百年,结果,周已经历经了四十三世,八百年。这使儿臣想到,实情是周朝的延续违了天命。按理说,我们灭周,是在替天行命。可这个齐人淳于越还是指责我们违了天命。由此可见,古言古训这个东西是多么地可怕!” 
这时,吕不韦插进来道:“大王,依臣之见,古言古训并非一律都是坏的……” 
秦王道:“相国说的是,寡人此处特指王孙满吓人的那一套,还有圣人留下来的有关忠孝节义的一套……” 
吕不韦一听越发吃惊了,在太王太后面前,如何能讲这样的话?吕不韦要尽一个父亲的职责,匡正儿子的无理,于是道:“大王!忠孝节义如何可以指责?” 
秦王道:“讲是要讲的,且看怎么个讲法。以寡人看来,有一些连孔圣人自己也并没有闹清楚。就拿这‘忠’来讲,孔圣人讲究的是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要忠君。当年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以下不得犯上为由,阻拦武王的车驾。武王不听,灭掉了商朝,域中成了周朝的天下。伯夷、叔齐为了表示贞节便不食周粟,饿死在了首阳山。结果,孔圣人对伯夷、叔齐大大赞扬了一番。可孔圣人又把武王尊崇为圣君,还竭力维护周朝的礼仪制度,申明‘郁郁乎,我从周’。这我们就糊涂了:到底哪一方是对的呢?武王作为商纣的臣子,他应该起兵讨纣吗?按照伯夷、叔齐的意思,武王是不应该的。而且伯夷、叔齐还受到了孔圣人的称赞。可与此同时,孔圣人又赞扬武王,对周朝崇拜得五体投地。我不清楚,孔夫子本人如何解释这些矛盾。我倒想把夫子请出来,让他给讲讲,如今,我们灭了周朝,人们应该像伯夷、叔齐那样,骂我们‘犯上’作乱呢,还是……” 
吕不韦又要教训儿子了,道:“商纣无道,武王顺天命而伐之,孔圣人自然赞扬他……” 
秦王道:“那样伯夷、叔齐就违了天命,因而应当受到谴责。可孔圣人却赞扬了他们。这就表明,孔圣人自己在打自己的嘴巴……还有——也是关于忠孝节义的,仲父,寡人讨教……” 
吕不韦心中有了气,道:“臣不敢……” 
秦王道:“一个老人偷了人家一只羊,他的儿子知道后向官府报告了,请问仲父?这事该如何处理?” 
吕不韦道:“给这个儿子治罪——因为他伤害了自己的父亲,违背了孝道。” 
秦王道:“还有一事请教仲父:一个士兵,跟国君去打仗,多次逃离疆场。最后他被抓起来,问他脱逃的原因,他说家里有一个老父亲需要他的照顾,要是不脱逃,战死,父亲就没人照顾了。请问,遇到这样的事应该如何处理?” 
吕不韦道:“放掉他,褒奖他。” 
秦王道:“这就是了。寡人近来读了韩非先生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说:‘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是以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社稷之福,必不几矣。’读了这段话,对照孔圣人有关忠孝的教诲,寡人就感到两难了……”   
六、风波(2)   
秦王与吕不韦的争论引起了太王太后的惊异,也引起了太后的惊异。 
这是她们第一次看到这种情景。 
怎么啦?今天政儿这是怎么啦? 
在她们眼里,出现眼前这种争辩局面,自然是嬴政变了。 
那么,她们如何看待嬴政的这种变化呢? 
太王太后第一个说话了,她对嬴政道:“政儿,你应该听从相国的教诲……” 
太王太后的话令嬴政听后一愣:我可是王呀,太王太后!嬴政回道:“我们讲的是治国之道……” 
太王太后道:“这我明白——我也高兴,政儿,你有了自己的见解,好样的。可你要记住:在这方面你还是一个雏儿,要好好听仲父的……” 
听了这话嬴政还能争辩吗?至少是当面不能了。于是,秦王道:“孩儿听太王太后教诲……” 
太王太后道:“政儿,刚才你讲的不要叫某些古言古训把自己的手脚绑起来,这话很对。相国的手脚就没有被绑住——像灭周,按照王孙满的那一套,周是动不得的,可相国不是动了它?可你不能一股脑地把古言古训全给否定了——这相国讲过了。总而言之,你是一个好样的!好好干,就像相国所讲的,咱们也用不着卜,我秦国定然是传万世、经万年的。对,万年,万世,就从你这里开始!” 
吕不韦、太后和嬴政都深思不语。 
太王太后道:“瞧,今儿巧了,你们留神没有?除了我,你们都是邯郸过来的……好了,你们当像往日一样,大家抱一个团儿,尽心尽力,为了秦国,为了秦国的千秋万代……”   
七、理喻   
当日就这样散了。 
那日大殿上秦王讲“这事容寡人再想一想”那句话,太后一直还不晓得。逐客的事她听说了,也知道嬴政不久就收回了成命。吕不韦回来之后与嬴政的争论,她更是不知晓。太后没有思想准备,看到嬴政与吕不韦当面争辩的情景,她先是感到惊异,随后便害怕起来。 
太不寻常了!一个一向不言不语、事事顺从的孩子,怎么突然变成这样,竟然与相国争辩起来,而且大有据理不让、非要压倒相国的劲头? 
还有一层,在太后的心目中,吕不韦不但是相国,而且还是嬴政的父亲。看到嬴政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太后自然感到惊异,感到害怕了。 
争论被太王太后制止,但看来嬴政心中并不服气。 
不管嬴政服不服气,出现这一事件的本身,就足足叫人深思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太后想向吕不韦问清楚,但她一时找不到单独见到吕不韦的机会,便自己回宫去了。 
从华阳宫走出来,吕不韦在等嫪毐。嫪毐与赵二女一起走出来,吕不韦拦住了嫪毐。赵二女见吕不韦叫住嫪毐,自己便离开了。 
吕不韦问嫪毐道:“听说泾阳太后去了甘泉宫,你去了封地?” 
嫪毐道:“是这样。” 
吕不韦又问:“你们什么主意?” 
嫪毐道:“太后说上了点年纪,喜欢清静。我呢,跟大王讲了,在咸阳是一个闲差,没事可做,封地那边事却很多……” 
吕不韦生气了,道:“你们这样闹下去,到哪里是一站?” 
嫪毐道:“相国的话我不明白……” 
吕不韦道:“哼!既然封地那边事情很多,为什么你终日泡在甘泉宫?图清静,可招那么多人干什么?真不晓得你们是怎么想的……我给你讲过的,这里面有险情……” 
嫪毐道:“相国,我看这没什么好怕。我也听到一些议论,指责我招人。可招人犯法吗?我跟他们说了,相国招人犯法了?相国家童逾万,我的人还不足八千呢!” 
吕不韦听罢大骇。 
真是不可理论! 
嫪毐讲完,吕不韦挥手而去。 
吕不韦想到,发生在华阳宫的争论,一定使太后感到突然,太后肯定感到不解甚至害怕。因此,有必要去河阳宫一趟。 
吕不韦一般不单独去河阳宫,他与太后多利用太王太后对他们的喜欢,在华阳宫见面。现在情况非常,他必须单独去一趟。 
路上,吕不韦在思考,是不是把一切情况统统告诉给太后。他想到,事情的缘由,事情的发展自己还没有想明白,而事情本身肯定不同寻常,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是不是应该把整个事情一五一十讲给太后听。 
最后,他拿定主意,还是要把全部情况告诉给太后。吕不韦想到,太后不是一般的女性,实际上,她一向是他事业上的同道,历来共同承担着事业上的风险,饱尝了路途上的艰辛,现在,正是由于事情的缘由不清,事情的未来不明,而事情肯定不同寻常,所以,太后有权力知晓一切。 
太后晓得了一切。她一下子看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并且越发感到害怕起来。但是,对形成当前事态的缘由,事情今后会有怎样的结局,她同样茫然无所知。 
不过,太后安慰了吕不韦,说有一点是肯定的:嬴政长大了。 
吕不韦看到,世上有一颗心与他的心跳在一起,他感到欣慰。太后讲的嬴政长大了的话,也给了他以启发。他想到,前一段,自己的思路总是囿于嬴政的变化这样一点,没有意识到,嬴政实际上是在成长。 
或许,这一切变化,都是嬴政在成长的一种表现。自己应该从这样的一点出发思考一切。 
想到这里,吕不韦一下子意识到,自己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   
八、问事   
华阳宫风波的次日,赵高奉秦王之命去华阳宫送还《公孙龙》,太王太后把赵高留下,支走了宫中的闲杂人员,问赵高:“你可注意到了昨日在这里大王与相国争执的事?” 
赵高回答说注意到了。太王太后直接问赵高:“你终日守着大王,依你看,发生了什么事?” 
赵高回答起来是用不着思考的,因为他近日一直在想这样的问题,并且已经有了答案,他道:“祸水全是那个李斯引进的……”随后,赵高把廷议郑国渠、处理郑国、秦王欲下逐客令、李斯谏逐客、秦王见李斯、李斯荐《韩非子》、秦王痴迷《韩非子》等等情况一一讲了一遍。 
听到秦王痴迷《韩非子》的事,太王太后思考了起来。 
《韩非子》中的许多文章太王太后是读过的。经赵高这样一说,太王太后猛然想到,像嬴政这样的孩子,被韩非吸引毫不足怪。韩非的文章首先给人一种清新之感,许多论述不同凡响,读后颇受启发。太王太后承认,她自己就很喜欢韩非的文章。只是,像赵高讲的,秦王对《韩非子》的喜爱达到痴迷的程度,是太王太后想不到的。 
赵高没有回避问题,把秦王如何翻来覆去诵读那些矛头指向相国的句子的事如实向太王太后奏报了,只是,他没有明言那些句子就是指向相国的。 
随后,赵高讲了近日秦王和相国之间发生的几次冲突。 
这使太王太后心里明白了。太王太后没有再讲什么,打发赵高回去,自己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九、骊山   
八月十五就要到了,到骊山去赏月,是原先吕不韦计划好了的。那里已经起了一些工程,进展情况如何,他要过去看一看。次日,他去了那里。 
他的心里本来放不下自己和嬴政关系的事。 
见了太后之后,太后的话使他受到了启发,他觉得自己的面前出现了一条新的思路,而且感到新的思路是开阔的、深邃的。他将试着按照这一思路思考问题。 
这样,吕不韦精神上感到轻松了许多。 
另外,吕不韦想到,大丈夫,拣得起,放得下。要好好把计划中的中秋赏月之事办好,到一个清新的世界,使自己、太王太后、太后、秦王尽情享受一番。 
吕不韦在骊山呆了好几天,一直到一切都安排停当,他才回到咸阳,去请太王太后、太后和秦王前来。   
十、泉浴   
十五日下午,太王太后的卤薄,太后的卤薄,泾阳太后的卤薄,秦王的銮驾,文武百官的车马,浩浩荡荡到了骊山。 
为消除一天旅途的疲劳,安排下之后,大家都进行了温泉浴。 
太王太后的温池是一座独立的建筑,四周离浴宫三十步,有一圈武士警卫,他们每隔十步一个,面向外地站着,一动不动。 
太王太后这是第一次洗温泉。 
赵高讲了秦王近日的情况后,本来令太王太后忧心忡忡,但想到,只管自己忧虑也没什么用处,过后再跟相国商量,看看如何解决,现在相国安排大家来赏月,用心良苦,不可辜负了相国的一番好意,便放下了那些烦心事。她边洗边对身边宫女念叨:“相国真会琢磨,找到这么一个地方……这是平生第一回……好,好,好……”   
十一、忘忧   
太后的浴池建筑与太王太后的一模一样:一座独立的建筑,四周也一样:离浴宫三十步,有一圈武士警卫,他们每隔十步一个,面向外地站着,一动不动。 
太后在洗浴。 
突然,浴宫壁上现一门,门缓缓开启,门中闪出吕不韦身影。 
太后惊奇万分,扑了上去:“相公!” 
吕不韦:“卿!” 
两个人抱在了一起。 
浴宫中紫气缭绕,光线忽明忽暗。 
龙凤佩并排地悬挂着,微风吹来,两佩碰击,发出丁冬之声,声音越来越大,透出浴宫,飘溢于骊山之间。 
镜头转换:一对天鹅在水中嬉戏。 
镜头转换:太后在池边的平台上作《云随风舒》之舞。 
镜头转换:水中,一只天鹅在另一只天鹅身边起舞。 
此时此刻,赵女心中的一切忧愁全都消失,吕不韦心中的一切忧愁也都完全消失。惟独此时,他们才得以全身心地享受到爱的温馨……   
十二、赏月   
天朗气清,星稀月明。 
秦王、吕不韦、嫪毐、赵高陪太王太后、太后、泾阳太后赏月。 
这里是骊山脚下一个开阔地,篝火和火把将大地照亮,与皓月相映成辉。场地里是一撮撮由村姑和市井艺人守候的地摊儿和把势场所,摆放着秋季刚刚收下的干鲜果品和毛豆、玉米等煮、烤的农家食物。艺人们则玩着各种杂耍儿。场内相隔不远就有一武士警卫,场外,更有一圈儿警卫着的武士。这并没有减弱整个场面洋溢着的与民同乐、盛赞丰收的气氛。这种安排也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相当自由的空间。 
太王太后本性是喜欢清静的,但她也喜欢新鲜。此时此刻她被自己身边的一切强烈吸引着,兴致很高。她一向不喜欢前呼后拥,但眼下,她认为不能拒绝热闹二字,因此,在众人的簇拥下,她一会儿指点明月,发嫦娥孤独之慨,一会儿走到什么摊儿旁,伸手捏几角毛豆,或拣起一个什么水果,自己品尝,或分给身边什么人,享农家田园之乐。 
大家被太王太后传染了,个个都表现了极强的兴致。到处都是愉快的神情,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十三、冲突   
泾阳太后不在咸阳,但这样的场合相国不能不请她,她也不会轻易错过这种既尽享受又显显赫的场面,所以,她赶来了。 
嫪毐自然不会不跟来。 
太王太后跟大家一起热闹了一阵,感到有些累了,同时也考虑到,大家一直跟着她,热闹倒是热闹,但大家未免会感到拘束,于是,她自己在一处安排好了的所在坐下歇息,便把大家“哄”走了。 
秦王原说要陪太王太后,也被太王太后哄走。 
秦王心中有事,自己另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也把赵高打发走。 
赵高很难有机会自己处理自己的时间,有了这样清闲的机会,他应该是高兴的。 
但是,他高兴不起来。 
朝中的事情使他难以舒心。可眼下他感到不舒心的,却并不是由于这个。 
在来骊山之前,赵高的一个名叫赵沛的侄子见到了他。赵沛是一名年轻的太监,原来被安排在了泾阳宫。当时,赵高和赵二女以及嫪毐关系都好,把侄子赵沛安排在泾阳宫,那是顺理成章的事。可前两天,赵沛被辞了。被辞,作为一名太监来说,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就这样,在辞掉赵沛之前,泾阳太后竟连一声招呼都没有打。最可恼的是,问赵沛,究竟出了什么闪失,做了什么错事,赵沛回答说,他保证,自己既没有什么闪失,也没有什么差错。 
可恼! 
赵高心里的气,就由于这件事。 
赵高无心玩儿了,便拣了一清静的地方自己坐下来,想这件事情。 
坐了大约一顿饭的工夫,赵高正想起身去秦王那边看看,就听身边有人道:“呵,好大的架子,竟然不理人了……” 
赵高已经听出,这是泾阳太后的声音。心中不高兴归不高兴,表面上还得做做样子,赵高站起身来,道:“没看到太后来这里……” 
赵高已经看到,嫪毐就在太后的身旁。 
如果泾阳太后就此作罢,不再讲什么,赵高虽然正想着赵沛被辞的事,心中有气,但也不会主动提起此事,这样,双方会相安无事了。然而,泾阳太后却没有住嘴,而且讲的正是赵沛被辞之事,她道:“我把你的那个侄子给辞了!” 
这话一出口,我们看得很清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