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美国史演义-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氏的征兵法实施近一年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十足的火药味越发逼近美国。英国的中东殖民地、苏伊士运河和大英帝国的生命线岌岌可危,莫斯科眼看不保,日本人又在太平洋地区到处发出战争叫嚣。危难将近,马歇尔迫切要求实行紧急扩军,因为美国能参战的力量仅是1 个步兵师、2 个轰炸机中队、3 个战斗机大队。而当时纳粹仅在苏联战场就投入50 倍于此的兵力!事实是已到火烧眉毛的地步了!马歇尔回想起1940 年,德、意、日签订了所谓“钢铁盟约”,规定只要任何一个签约国“受到目前尚未参与欧战或中日战争之某国的攻击,其他签约国便有义务对其盟友进行援助”。显然,这个“某国”意指美国。马歇尔明白,条约中所谓当某个签约国受到“攻击”时方才进行援助,这只不过是一句饰词而已,正如同纳粹的说法,波兰向德国“发动进攻”,导致了1939 年战争的爆发。另外,马歇尔清楚地看到,日本的军事野心一天天膨胀,日军已进入印度支那,同时在中国长驱直入,烧杀淫掠,日本人很快就会乘着锐气扑向美国。
此时国内的孤立主义者还在固执己见,大肆抨击主战派。他们斥责罗斯福总统密谋策划美国参战。华盛顿的《时代先驱报》和以反英而著称的《芝加哥论坛报》是两家最激进的孤立派报纸,成为罗斯福的头号死对头。总统无暇顾及这些指责,马歇尔将军则嘲笑其论调荒唐,他正竭尽全力与总统配合,争取时间,完善装备,因为他们心里再清楚不过,美国不可能免于参战。日本军队挥舞着东条英机的战刀,杀遍中国大陆,又侵入西贡、河内,取代法国人在那里的地位。日本人认为欧战为他们创造了绝好的机会,他们可以横扫东南亚,譬如从英国手里夺取新加坡和马来亚,或从荷兰人手中夺取苏门达腊、巴厘,或许还有另一个诱人的猎物?
美国开始采取示威性措施,让日本人看到美国很注意保护本国势力范围。罗斯福下令将太平洋舰队调往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这是全美威慑力最强的海军舰队。在美国所有海外领土中,珍珠港拥有最强大的防卫手段,身经百战的肖特将军驻守在此。太平洋上的另一个海外据点即菲律宾。为向日本人作出姿态,马歇尔任命麦克阿瑟将军为驻菲律宾群岛美菲联军总司令,并拨1000 万美元,加强防务,使之固若金汤。
与此同时,日本人已恼羞成怒,因为罗斯福对日本实行贸易封锁,禁止日本船只通过巴拿马运河,停止向日本出售石油、钢铁及其他必需物资,冻结了日本人在美国的全部资产。驻华盛顿的日本使节同美国的谈判进展得很不顺利。美方两位主要代表都是年事已高的老将: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和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这二位火气十足、好斗成性,忍受不了日方的油腔滑调,认为日本毫无诚意。东京政府当然显露得越发好战,口气越发强硬。驻美日本使节奉命向美政府提交的解决方案,被美方认为是含糊其词,只想骗取美国解除贸易封锁。实质上,东条英机让谈判使节将此方案提交美国,并继续谈判,完全是个幌子,一切都是为日本军队争取准备进攻的时间。
美方情报机构不断截获日方电文,分析认为所谓“日本心脏上的一把尖刀”乃菲律宾。马歇尔立刻发电报给麦克阿瑟将军,令菲进入紧急戒备状态,并派飞机增援。与此同时,他也发电文与珍珠港的陆军司令肖特将军,令该港亦进入最高级戒备状态,即A 级状态。然而,恰恰只有珍珠港将A、B、C三级戒备状态颠倒使用,A 在此为最低一级。当然,肖特将军长年戎马生涯,凭经验而论,日本人怎么敢袭击珍珠港?下属建议他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即C 级状态。他毫不理会,将军认为最需提防的是,一旦日本人进攻菲律宾,夏威夷岛上的日本人肯定会进行破坏活动,此乃最该防范之处,因此,高射炮无需装上炮弹,按照电文指示,进入A 级戒备状态即可。
12 月6 日,一个难得的周末。马歇尔将军下班后顿觉周身轻爽,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日本人宣战,就毫不客气地予以回击。很久以来,他还很少有如此安宁的心境。回到家里,换上便装,饭后在客厅里踱踱步,坐在安乐椅里闭目养神。
12 月7 日,阳光明媚的周日。马歇尔听从夫人意见,骑马外出散心,迈尔堡周围景色宜人,不多远就是波托马克河畔,将军骑马时而小跑,时而缓步,享受不完的新鲜空气,舒展不尽的筋骨。然而他怎曾料到,陆军部情报处远东组组长布拉顿上校今天找了他一上午!马歇尔是否被找到暂且按下不表。
再说12 月6 日下午,日本外务省通知驻华盛顿使馆注意接收发自国内的重要电报,电文共分14 部分。美国方面获悉后,准备好同时截获电文,因为美方早已破译了号称“紫色”的日本绝密外交电码。晚上,译电员监听来自东京的电文,前13 段电文已经表明,日本完全拒绝了美国的全部建议,准备断绝外交关系,予以宣战。而第14 段电文日本人留待7 日清晨再发。
如此重要的文件,竟被值班的史密斯锁入马歇尔将军的保险柜,原因只是他向布拉顿上校所说的:“将军回家了,看看它重要到什么程度,要么送到将军家里去,要么锁入保险柜。”电文没有送交将军。
待周日马歇尔骑马回家,淋浴更衣之后,日本人的第14 段电文早已令布拉顿如雷轰顶。最后一段电文道:“14、日本政府遗憾地通知美国政府,鉴于美国政府的态度,通过进一步谈判达成协议已断无可能。”
布拉顿上校已近乎歇斯底里,用电话催促马歇尔速到陆军部。
马歇尔明白炸弹就快引爆。他火速赶到办公室,正如他预料的,每个人都面带惊恐,慌乱如麻。马歇尔也心急如焚,但为稳定人心,又不得不显出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而手下的人没有让他先阅读最后一封电文,却是按部就班地让他从第一封看起。在此分秒必争之时,总是庸人当道。
时针已指向华盛顿时间上午11 时,夏威夷的早晨5 点。距日方提出的最后期限只有两个小时。马歇尔立即拟好电文,令发至太平洋地区所有陆军指挥部。同时又亲自将电文交给海军指挥官,请所有军人认识到形势迫在眉睫。但将军怎会知道,电报的发送出了问题。华盛顿与夏威夷的陆军通讯中断,手下决定改用普通商业电信系统。这就意味着,一字千金的电报只能通过夏威夷当地的邮差送往军港肖特将军手里!一寸光阴一寸金,更何况发往夏威夷的电报并未优先发送,而是按次序排在后面。
夏威夷的日出异常美丽,12 月7 日同样平静安祥。肖特将军放了众官兵的假,自己则陪同夫人参加军队义餐。当日本的飞机投下无情的炸弹时,送电报的邮差还在路上颇为辛苦地奔波,而美军高射炮的炮弹还正躺在仓库里安眠。
一切在瞬间毁于一旦。华盛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珍珠港突遭袭击,并非军事演习。全国上下乱成一片,华盛顿令麦克阿瑟派军舰保护珍珠港的飞机跑道,麦氏抗命不从,他要确保菲律宾,以示早有防范。
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此时感叹不已,承认自己的严重疏忽,对珍珠港事件确有责任。但更重要的,他考虑必须有几位得力军官,以应付“国耻日”之后的正式参战。他暗下决心,将早已看中的巴顿、艾森豪威尔等人提拔上来,以振军心,洗去国人心中的耻辱感。
正是:神机妙算终有命,鹿死谁手实难明。
珍珠港的爆炸声震动了白宫,罗斯福总统如遭当头棒喝。欲知“二战”
中美国如何表现,且听下回细说。
第十八回 正义之举建功勋 反动势力末日临风云突变战火起,幸福家园平地夷,各路大军奋杀敌,凯旋奏响英雄曲。
话说1941 年12 月7 日,一个普通的星期天,午饭后,罗斯福身穿儿子的一件旧毛衣,翻看着集邮册,稍事休息。不料,突然间仿佛晴天霹雳,日本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偷袭了珍珠港。
罗斯福呆坐在书房里。埃莉诺悄悄走进去,给丈夫点燃了一支雪茄。他们双目相对,没有说话。罗斯福耳边响起昨天他的高级助理霍普金斯所说的话:“我们如果不能首先发动进攻和防止任何形式的突然袭击,那就会吃大亏的!”埃莉诺明白,此时罗斯福需要独自一人思考。她用手抚摸了一下丈夫的肩膀,便退了出去。
“是呀,他是对的,他说得对。”罗斯福仍停留在与霍普金斯的谈话。
“可,我是怎么说的?我们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不能那样做。真荒唐!”他用拳头在桌子上狠狠一捶。“国耻”使罗斯福心胆俱碎。
第2 天,他在儿子搀扶下,走上国会讲坛。他环视会场,两院议员、内阁成员、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各国外交使节把众议院大厅挤得水泄不通。二层也座无虚席。罗斯福讲话后,两院分别表决通过,美国决定对日宣战。从此,美国正式为反法西斯的正义之举而战。
埃莉诺知道,此时响应丈夫发出参战号召的最好行动,莫过于支持儿子们参军。他们夫妇共有5 个孩子,其中4 个是儿子,最小的已经25 岁。四兄弟全部上了战场,两人在海军舰艇服役,一人为海军陆战队员,另一人为陆军航空兵。后来,3 人立功受勋,分别被提升为少校、上校和准将。唯一的女儿安娜在战时担任父亲的私人秘书,曾陪同其父出席雅尔塔会议。埃莉诺为孩子们的勇气和才华感到骄傲。她常常想起三儿子说过的一句话:“在美国没有皇族家庭,只有杰出的家族”。不错,这个“杰出”称号要靠每个家庭成员的奉献。
宣战后,埃莉诺本人也行动起来。她布置白宫管家购置战时灯火管制所需的蜡烛和窗帘等物品之后,外出一周检查备战工作。她特别关照医院不仅要搞好军事医务,而且要注意困难时期少年儿童的健康卫生工作。作为总统夫人,埃莉诺要陪同罗斯福参加许多应酬。1942 年的一天,罗斯福问妻子,是否愿意到英国去访问。这使埃莉诺立刻想起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访时每次都提到罗斯福应该去英国一趟,一定是要她作为夫人陪同,便问:“你终于决定去了?准备什么时候起程呢?”罗斯福笑了起来,向她挤挤眼睛,一摆手玩皮地说:“不,我不去,我不去。这回要请你自己去。”
原来,英国王后伊丽莎白早就派人前来向总统试探,看看夫人是否有兴趣赴英考察英国妇女的战时工作情况。罗斯福本人认为这项建议很是可取,随即作了肯定答复。他心中有数,几十年来,只要他需要,埃莉诺为他赴汤蹈火都在所不惜。这方面,夫人是无可挑剔的。相反,罗斯福在内心深处却自感有愧于她。
罗斯福对夫人说:“你去的第一件事,是了解妇女的战时工作情况。妇女工作不是你的老本行吗?我还等着你回来也搞点什么呢。第二件事,要替我去看望驻在那里的美国军队,他们很快就要进发北非了。怎么样?”丈夫的要求就是命令。埃莉诺笑着说:“只要你觉得这些事情很有必要,我一定愉快地前往。”
1942 年10 至11 月,冒着阴冷的天气,罗斯福夫人在英国各地进行参观,代表总统看望美国军队时,当她得到机会与二儿子埃利奥特作短暂见面时,这位30 出头的空军驾驶员,见了母亲还像个孩子,只报喜不报忧,说他已被提升,马上要飞往非洲作战,他如何兴奋等等,滔滔不绝。母亲高兴地频频点头,“他真是个孩子气十足的大男人。”当孩子与她亲吻告别时,埃莉诺强忍着聚别匆匆的悲痛。儿子转身一走,她的泪水便夺眶而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她曾为丈夫和弟弟担过心,而现在,四个儿子全在前线,埃利奥特每次飞上天又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个将近60 岁的母亲,埃莉诺不敢多想,也不愿多想。她明白,“第一家庭”必须在战争中身体力行,总统向全国的号召才能使人信服。
罗斯福曾在年轻时就开始从政,担任过纽约州参议员、助理海军部长,但从1921 年生病之后,他有些消沉。在那些年代,埃莉诺肩负着繁重的家务,照看5 个孩子,还要帮助丈夫恢复体力,练习走路,同时,她想方设法鼓励丈夫再度从政。她是美国第26 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而这位总统是罗斯福从小崇拜的偶像。
在美国,妇女出嫁后,一般改随夫姓。埃莉诺是唯一一位与总统同姓的总统夫人。罗斯福家族很富有,早年就分为两支,一支住在纽约州奥伊斯特湾,埃莉诺和其伯父属于这个分支。另一支住在纽约州的海德公园村,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和他的母亲属于这个分支。西奥多晚年时,富兰克林已经当上了助理海军部长。他鼓励侄女婿说:“这才是你从政迈出的第一步,你要像我一样,当纽约州长、副总统,直到总统。记住,要珍惜本家族的姓氏。”晚辈果然不负所望,可惜伯父没能活到这一天。这便是美国历史上的两位罗斯福总统,前者,伯父,一般被称为“老罗斯福”;后者则为“小罗斯福”。言归正转。美国宣战后,罗斯福发表广播讲话,向全国发出总动员。
“我们已经参战了。我们全国人民都彻底地卷进去了。我们正在为国家的生存而战,为将来的生活而战。”他号召各党派消除斗争,全力进行合作,他提出当前的目标是“团结全体人民,为人类的自由而斗争”。
美国参战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行了两年多。1939 年9 月1 日拂晓,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从此开始了长达6 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德国发动战争后,很快攻下北欧两国并席卷欧洲大陆。1940 年6 月下旬,法国政府投降,戴高乐将军在伦敦举起“自由法国”的旗帜,声称“我们只输掉了一场战役,并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戴高乐并组织海外法国人抗击法西斯。英国政府旋即与“自由法国”建立同盟关系。当法西斯不可一世、称霸欧洲时,英国奋起抵抗,伦敦和许多大城市均遭到德军轰炸,损失惨重,英国多次向美国呼吁援助。美国又作何反应呢?其国民由于历史原因,一向对英国存有戒心,加上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影响,他们对国父华盛顿关于“不参与欧洲事务”的教诲世代铭记。这次,美国政府除“租借”给英国一些旧战舰外,便摆出一付“坐山观虎斗”、事不关己的姿态。
直到1940 年12 月,英国几乎弹尽粮绝,难以支持,首相丘吉尔再次求助于美国时,罗斯福才彻底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向全美国发出号召:“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如果英国崩溃,整个美洲的人将生活在枪口之下。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竭尽全力生产武器和军舰。”美国各地开始行动起来,政府又决定向英国支付巨额贷款。这样,美国对英国等反法西斯力量雪中送炭,实际上等于不宣而战。
1940 年9 月,正在各地横行的法西斯国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此后,他们把战火扩大到东南欧和北非地区还不算,居然于1941年6 月,对社会主义的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突然袭击,在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长约2000 公里的战线上,兵分3 路,以海陆空三军同时出击。由此,苏联人民投入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希特勒妄图在3 个月内攻占莫斯科,然而,他们遭到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侵略计划彻底破产。当年12 月,苏联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反攻,到1942 年初,消灭德军16 万余人,解除了敌人对莫斯科的威胁。但德军主力依然存在,从1942 年春,苏联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全面牵制了德军的主要兵力。
苏联遭到德国进攻后,丘吉尔和罗斯福都立即表态,要给苏联一切支持,但是又迟迟不见行动。苏联几次要求英美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英美却各打自己的小算盘,回避斯大林的要求。英国认为自己已付出很大代价,唯恐国力消耗过多大伤元气。美国虽被1941 年12 月的珍珠港事件逼上了战场,但它急于向日本讨回面子,对于欧洲战场则指望苏联支撑的时间越长越好。1942 年初,英美许诺在年内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事实上却在策划北非战役。11 月,美英军队在北非登陆。罗斯福老谋深算,得意地说:“如果美军一开始参战就在法国开辟战场,一来法国政府不支持,二来德国力量很强,恐一时难以取胜。而非洲是德、意力量薄弱之地,我们容易做到旗开得胜。否则,美军士气就会未战先衰。”
1942 年夏、秋,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取得两次胜利。在中途岛战役,美军大败山本五十六指挥的日军海陆空三军部队,以少胜多,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转折性胜利。从8 月至第2 年1 月,美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配合,在南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与日军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苦战,结果全歼日军,大获全胜。
到1943 年2 月初,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歼敌30 多万。
此次大捷彻底扭转了战争局面,德军被迫转入防御和撤退,苏军开始战略反攻,对于美英开辟第二战场也是一个有力的敦促。
还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夕,1942 年6 月,苏联外长曾前往美国与罗斯福商谈关于第二战场的问题,经磋商,苏美达成协议,在年内盟军由英吉利海峡向法国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美国还决定向苏联增加武器供应。但是,当苏联外长手持这份苏美声明前往伦敦,征求英国同意时,丘吉尔只原则上表示可在秋季进行登陆准备工作,没有许诺开辟第二战场。此后,美英商定1942 年秋天在北非登陆。盟军进攻北非的目的是控制从红海到大西洋的通道,切断法西斯的后路。
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受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委任,担任盟军北非远征军总司令。司令部设在伦敦。北非是法国的殖民地。盟军设法取得法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达尔朗的支持,使驻北非法军与盟军合作。盟军部队在北非西起摩洛哥,东到埃及的各国土地上均进行过战斗。就在大局基本已定,盟军胜券在握的形势下,1942 年12 月初,美英苏3 国领导决定在摩洛哥西部港口卡萨布兰卡(今达尔贝达)举行会议。艾森豪威尔负责会议准备和安全保卫工作。开会前,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处在关键时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