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丽宋朝的落寞:这才是宋史(壹+贰)-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牵连。到时,莫怪我吕夷简今天没有说清楚。李宸妃必须用皇后的服饰入殓,用水银盛满棺,这样才能保得安全。”

    罗崇勋把这话转告了刘太后。

    刘太后大悟,完全依照吕夷简所说的办法执行,将灵枢停放在洪福院中。

    6。太后归天

    李宸妃的丧事刚刚办完,宫中突然失火,朝野对此议论纷纷,都说这是上天的惩罚。

    刘太后召见群臣,请大家直言朝政过失。殿中丞滕宗谅、秘书丞刘越,奏请太后还政于皇上,以赎天谴。两疏送上去后,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转眼到了明道二年(1033年)春,刘太后垂帘听政十一年了。这一天,刘太后突发奇想,想穿上皇帝的衮龙袍享祭太庙,真正地过一把皇帝瘾。虽然这是违背祖制的行为,但刘太后是一个敢想敢干的女人,她就要开这个先例,穿上皇帝的衮龙袍享祭太庙,以示女子与男子是平等的。

    刘太后便传旨照会朝臣,说春祭时,皇太后用天子冠服亲享太庙。

    薛奎听得这道诏旨,进谏道:“太后穿戴天子衣冠享祭太庙,用什么拜礼呢?史官怎样记载这件事以传后世呢?”

    刘太后决然说道:“这件事不是你想见得到的,不必多言。千百年后的人,未必就如你今天一般固执!”

    薛奎不敢再谏,只得遵旨。

    春祭之日,刘太后果然戴起仪天冠,穿了衮龙袍,偕同杨太妃、郭皇后,至太庙祭享。刘太后先祭,杨太妃次祭,郭皇后终祭。

    祭祀完毕,群臣敬上刘太后尊号为应元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

    回宫之后,三司使程琳见刘太后穿龙袍祭祀太庙,以为她将效法唐朝武则天所为,自行称帝,便献上《武后隔朝图》,其寓意当然是明显的。

    刘太后把这幅图丢在地上,不高兴地说:“我怎么能做对不起祖宗的事?”

    程琳知道自己拍马屁拍错了地方,吓得战悚而退。

    这一天,刘太后忽然染病,赵祯征召天下名医诊治,并大赦天下,以求为太后祈祷。然而,太后的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越来越沉重。刘太后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遗诏尊杨太妃为皇太后,与皇帝同议军国事。

    三月,刘太后病逝。

    赵祯在太后灵前痛哭流涕,哭着问群臣,说太后临终时,嘴里说不出话,几次用手拉着衣服,像是要说什么,却又来不及说出来,不知是何缘故。

    薛奎说道,这是因为太后身上穿戴的是衮冕,这样的穿戴,怎好见先帝于地下呢?

    赵祯顿然醒悟。即用皇后的冠服装殓,发丧告哀。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39节:惊天秘密

    三女人的折腾

    1。惊天秘密

    赵祯办完了刘太后的丧事,便欲遵照刘太后遗诏,奉杨太妃同议军国事。

    御史中丞蔡齐找到宰相吕夷简,说皇上已经成年,现在亲政已经太晚了,怎么还要让母后亲政呢?

    吕夷简虽然觉得他说得有理,但由于这件事情关系重大,一时犹豫不决。正在这时,八王爷赵元俨进宫吊丧,听到他们议论这件事,朗声道:“太后是国母的称号,刘太后已经是很勉强了,怎么还要杨太后同议军国事呢?”

    吕夷简见八王爷说得突然,惊悚得愣在当场。赵祯不知八王爷说话的意思,顿时起了疑心,询问八王爷,到底是怎么回事?

    赵元俨见皇上和大臣们都看着他,冲着赵祯说道:“治天下莫大于孝,陛下坐天下已有十余年了,连生母是谁都不知道,能说是尽了孝道吗?”

    “皇叔!”赵祯惊慌地问,“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是说太后不是朕的生母?”

    赵元俨说道:“陛下的生母是李宸妃,刘、杨二后,不过代为抚养罢了。”

    “这是真的吗?”赵祯惊慌地问道,“皇叔为何不早说?”

    赵元俨奏道:“刘太后虽非陛下生母,但她对陛下的爱护胜于己出,先皇在世的时候,也没有说什么,臣敢冒奏吗?陛下登基之时,又值四凶当道,专制朝政,内外交相蒙蔽,臣唯恐仓促启奏,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会遭到奸人构陷,臣死固不足惜,万一殃及陛下和李宸妃的安全,臣岂不是成了千古罪人吗?纸是包不住火的,这件事终究会大白于天下。十余年来,臣深居隐讳,便是等到有一天将这件事亲口告诉陛下。”

    赵祯突然听说自己的身世,犹如五雷轰顶,乱箭穿心,两眼直盯着吕夷简,问道:“吕相,这是真的吗?”

    吕夷简连忙跪奏道:“八大王所奏,句句属实。陛下确实是李宸妃所生,宫中人人都知道,绝非虚妄。八大王今天不说这件事,臣也会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向陛下奏明。”

    赵祯虽然贵为天子,竟然被蒙骗了二十年,生母近在咫尺,却不能母子相认,想到这里,不由放声大哭起来,并欲立即赶赴李宸妃殡所,亲视遗骸。

    吕夷简连忙奏道:“陛下当先全大义,后及私恩。刘太后与杨太妃抚养调护陛下二十余年,恩勤备至,陛下先处理好刘太后之事,再去探视李宸妃的遗骸。”

    赵祯听后止住悲伤,下诏,遵刘太后遗旨,尊杨太妃为皇太后,但删去“参决军国事”一句。

    八王爷也奏道:“杨太妃既可尊为皇太后,李宸妃更应当追尊为皇太后。”

    赵祯点头同意,下诏追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为庄懿。

    赵祯办完了亟待办理的事情后,坐上牛车,赶往安放李宸妃灵柩的洪福院,临出宫时,派兵包围了刘美家族的住宅。因为他不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而且还听到一种传言,说他的生母死得不明不白,她的死与刚去世的刘太后有很大的关系,他到洪福院去,一是去祭拜自己的生母,二是要开棺验尸,查明生母的死因,待真相大白后再作处理。

    赵祯赶到洪福院,祭拜之后,立即命人开棺。

    棺材打开了,棺内注满了水银,庄懿皇太后身穿皇后冠服,安详地躺在里面,由于有水银的保护,庄懿皇太后的尸体保存得非常好,容颜如生,就像睡着了一样。

    赵祯见生母身着皇后的服饰,安详地躺在里面,感叹地说:“这样,就可以稍减朕的罪过了,人言终不可尽信啊!”显然,他相信母亲是正常死亡,如果真的有猫腻,是被人谋害至死,尸体绝不会保存得如此完好。

    看来,任何人做事,千万不要做绝。当初,李宸妃去世的时候,刘太后准备将她以普通宫人的礼仪下葬,幸亏吕夷简的干预和提醒,她才没有把事情做绝,以一品之礼葬李宸妃于洪福院,并给她穿戴上皇后的冠服,在棺内注满水银保护容颜,才释去赵祯今天心中之疑,使刘氏一族免遭灭门之祸。刘太后若泉下有知,向吕夷简磕几个响头也不过分。

    开棺验尸之后,刘太后摆脱了嫌疑,赵祯心中稍安。下令遣散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到刘太后的遗像前焚香,祭拜说:“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

    意思就是说,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刘太后的丧事办得很隆重,谥章献明肃。

    十月,刘太后与李太后同时安葬于永定陵。

    赵祯虽然厚葬了生母,但并没有冲淡对母亲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的争论,最终,将真宗赵恒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入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

    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赵祯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赵祯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40节: 郭皇后结了个仇人

    2。郭皇后结了个仇人

    赵祯亲政后,连续下了几道诏书:将刘太后最宠幸的罗崇勋、江德明等人遣出京城;召回因奏请刘太后还政于皇上而获罪,被刘太后逐出京城的范仲淹、宋绶;停止兴修寺观;裁抑侥幸,内外政令一新。

    这时候,朝野上下直接或间接攻击刘太后垂帘时政事的人越来越多,刚回京任右司谏的范仲淹以前虽然强烈要求太后还政,甚至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并未借机报复,而是对赵祯说,太后受先帝遗命,保护陛下十多年,虽然有一些小小的过失,当遮掩的要遮掩,要保全太后的名声。

    赵祯听了很是感动,立即下令,不许再议论太后垂帘时的事情。

    当年太后垂帘,范仲淹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重视而愤然自请出京,体现了他的忠。这一次,他不计前嫌而要保护太后的声名,体现了他的大局观。赵祯对范仲淹有了更深的认识。

    吕夷简揣摩时政,上了一道奏疏,提出了八条建议,这就是:正朝纲;塞邪径;禁贿赂;辨佞人;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

    赵祯立即召见吕夷简,就他提出的建议进行了商讨,并提出了将以前依附庄献明肃皇太后的张旻(张耆恢复了原名)、夏竦、晏殊、范雍等人,尽行罢职。吕夷简讨好地说,陛下果然英明,像张旻这样的人,完全是走后门提拔上来的,根本就不能胜任现任的职务,早就应该罢免。

    赵祯回宫之后,将这件事告诉了郭皇后,并夸吕夷简忠诚。郭皇后却说,吕夷简一样也是庄献明肃皇太后的人,不过他为人狡猾,善于应变罢了。

    赵祯说道:“既然是这样,朕一并也罢了他的宰相之职。”

    第二天早朝,宣旨官宣布,参知政事晏殊、参知政事陈尧佐、枢密使张旻、枢密副使夏竦、枢密副使范雍、枢密副使赵稹等执政大臣都被免职,外放到地方。

    这几乎是将庄献明肃皇太后垂帘时的领导班子一锅端了。百官震动很大,唯吕夷简站列班中暗自得意,因为昨天皇上就征求过他的意见,这些人事任免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突然,宣旨官宣布:同平章事吕夷简,着授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

    吕夷简听到喊自己的名字,顿时愣在当场,震惊得不知所措,因为他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宣旨官重复叫他的名字,他才如梦初醒,慌忙跪下接旨谢恩。

    吕夷简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家的,他将这件事的过程反复想了一百遍,就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方案是他提出的,罢免哪些人,皇上还征求了他的意见,怎么自己突然被列入了被贬的名单,而且事先一点征兆都没有。他实在是想不通。他要探个究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吕夷简四处打听,没有得到一点消息,最后通过内侍副都知阎文应这条渠道,才知道是郭皇后说的一句话使他被贬出京。临出京时,吕夷简咬牙切齿,发誓说,如果有一天再得志,一定要将郭皇后逐出中宫,以报今日之仇。

    赵祯亲政后,将刘太后垂帘听政时的朝廷中枢领导班子一锅端了以后,重新起用一直被刘太后打压的李迪接替夷简,命王随参知政事,李谘枢密副使,王德用签书枢密院事。降诏追复病逝雷州的前宰相寇准官爵,赐谥做忠愍。

    撤换领导班子,起用曾被刘太后打压的人,恢复前宰相寇准的官爵,种种迹象表明,赵祯亲政后,很想有所作为。但是,他的雄心壮志很快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两个月后,谏官刘涣上疏陈事,奏疏内有一句话为:“臣以前奏请太后还政,触怒了皇太后,几乎被贬出京城,幸亏陛下采纳了吕夷简之言,体量臣的愚忠,准臣待罪阙下。臣受恩深重,故不避斧钺,上疏言事。”

    赵祯看了刘涣的奏疏,记起是有这么回事,又觉得吕夷简是个忠臣,郭皇后所言非实,又下诏将吕夷简召回京,官复原职;提拔刘涣为右正言;命宋绶参知政事,王曙为枢密使,王德用、蔡齐为副使。

    刘涣为何在这个时候上书言事,而在言事中却又提到吕夷简,是巧合、抑或是两人串通一气,这就很难说了。

    吕夷简是个有仇必报的人,重新秉政后,时刻都在等待机会报复郭皇后。郭皇后已经是危机四伏了,但她还蒙在鼓里,什么也不知道。

    说到郭皇后,就必须牵涉到刘太后,而说到刘太后,又必须要牵涉到赵祯,因为郭氏被封为皇后,中间还有一番纠葛。

    3。赵祯的感情纠葛

    刘太后在世时,同赵祯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常有些磕磕碰碰,特别是在婚姻大事上,赵祯明显地感觉到来自太后的专横。赵祯最先看上的并非官宦人家的女儿,而是富有钱财的王蒙正之女,并向刘太后提起此事。武断的刘太后根本就不予理会,借口这个王氏女子“妖艳太甚,恐不利少主”,硬是将这个“姿色冠世”的少女许配给了刘美的儿子刘从德。刘美就是那个银匠龚美。只可惜刘氏册立皇太后之前他就去世了,留下两个儿子,刘从德是刘美的长子,刘太后此举,无疑是要报答龚美的意味。然而,这一许配却极大地伤害了少年皇帝的心。

    王蒙正是一个财主,他不愿与官家联姻,极力反对刘太后所许的这门亲事,在阻拦不成的情况下,竟至破口大骂,说他王家世代为民,从来没有与外戚通婚,今后必定要遭灾祸。没有想到此话真的应验了。十年之后,王蒙正与父亲的婢女私通生了个儿子,担心其分走自己的财产而拒不承认,被婢女告官。经审核,证据确凿,王蒙正被发配岭南。赵祯特地下诏,禁止其女以国戚身份进入皇宫,其子孙也不得与皇族联姻。这种处罚,大概与赵祯发泄胸中的积怨有关。

    赵祯喜欢的女人被许给了刘从德,太后也准备尽快为十五岁的皇帝完婚,选了几个有身份的少女进宫,作为皇后的候选人,其中,已故的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孙女、石州推官张尧封之女张美人先后入宫。

    赵祯当时看中的是张家女子。本来,皇帝选中谁,谁就可以立为皇后,可是,赵祯的意愿再次遭到太后的阻挠。太后认为,张氏不及郭氏,在未与赵祯商量的情况下,太后自作主张,立张氏为才人,立郭氏为皇后。这一决定,又一次使少年皇帝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进而造成此后很长时间内皇帝对正宫的冷淡。

    吕夷简时刻都伺机报复郭皇后,机会终于来了。

    郭皇后有刘太后做靠山,她既不懂得谦让和宽容,更逐渐养成了骄纵自恣的性格。太后死后,她依然旧习不改,仍然沿袭太后在时的习惯,垄断后宫。而赵祯亲政后,似乎要力图摆脱太后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后宫嫔妃纷纷得宠。当时,最受赵祯宠爱的是尚美人和杨美人。

    尚美人和杨美人是两个天生尤物,她们在赵祯面前争妍献媚,逗引得赵祯神魂颠倒。正是爱屋及乌,尚美人的父亲也是封官受爵,名动京城。这引起了郭皇后的嫉妒,免不了拿出正宫娘娘的身份,对尚美人、杨美人严词谴责。尚美人、杨美人知道皇上内心并不喜欢郭皇后,当初只是迫于刘太后的强横,郭氏才位居中宫,她们自恃有皇上宠爱,对皇后的训斥并不怎么服气,说得多了,居然反唇相讥起来。久而久之,郭皇后与尚美人、杨美人之间的积怨越来越深。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41节:废后的风波

    这一天正是隆冬天气,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天气格外寒冷。赵祯退朝回宫,同郭后、尚美人、杨美人围着火炉取暖。尚美人故意撒娇,倒在赵祯的怀里。郭皇后有些看不过去了,阴沉着脸怒斥道:“这样成何体统,还不放尊重点!”

    尚美人抿着小嘴,反唇相讥道:“我自求皇上取暖,干你甚事?皇上尚且乐意,哪里碍着了皇后?”

    郭皇后听了愤怒以极,离座而起,一巴掌打了过去,尚美人乘机钻进赵祯的怀里,赵祯侧身相护,郭皇后拍出的巴掌,竟然误中赵祯的脖颈上,顿时起了一个血印。

    郭皇后见自己闯了祸,只得强抑住怒气,连忙向赵祯请罪。

    赵祯见郭皇后已经赔罪,且整个过程都是尚美人故意挑衅,不但没有怪罪郭皇后,反而还安慰了她几句,命她回宫,今后不要再生这种闲气。

    按说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不想阎文应把这件事当做一个新闻,跑去告诉了吕夷简。吕夷简觉得这是报复郭皇后的好机会,命阎文应去奏请赵祯废掉皇后。阎文应受了吕夷简使命,赶回宫。

    这时,尚美人还在赵祯面前哭哭啼啼,说皇后欺侮她是小事,打了皇上却是大逆不道,如果再不惩戒于她,今后还不知要出什么事呢!

    阎文应乘机奏道:“皇后无礼至极,皇上还要宽容她吗?”

    赵祯说事情已经过去了,还能把皇后怎么样?

    阎文应却说,就是寻常百姓家,妻子也不能凌夫,何况皇上贵为天子,怎么能受皇后的欺凌呢?皇后如此不知礼节,大逆不道,根本就没有资格位居中宫,应该废掉。

    “为这点小事就废掉皇后,能行吗?”赵祯反问道。

    “欺凌皇上,这还算小事吗?”阎文应说道;“皇上如果以为奴才说得不对,可以召吕宰相来商量一下,看皇后欺凌皇上,能不能宽容。”

    赵祯本来不想把皇后怎么样,可一来看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哭哭啼啼的,二来阎文应像个拨棍一样,从中煽阴风、点鬼火,一下子就将压抑在心头多年的怒火挑起来了。立即命阎文应传召宰相吕夷简,把脖颈上爪痕给他看,并命阎文应将事情的经过告诉给吕夷简,问他如何处理这件事。

    吕夷简假装思索了半天,说道:“皇后太过失礼,不足以母仪天下。”

    赵祯还有些犹豫不决,他担心天下人说他不能容人,且担心遭到后世议论。

    吕夷简是铁了心要报复郭皇后,他说,只要是陛下的旨意,谁也不敢议论,况且,废后在从前早有先例,像光武皇帝,是汉朝的明主,郭后对他稍有怨怼,便把她废了。今天,郭皇后打伤了陛下脖颈,比郭皇后对光武帝的事情性质严重得多,废掉她又有何不可呢?

    赵祯果然听信了吕夷简的谗言,决意废黜郭皇后。

    4。废后的风波

    为了给废掉皇后找一个理由,吕夷简给赵祯出了一个点子,就说皇后无子,愿意出家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