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果然听信了吕夷简的谗言,决意废黜郭皇后。
4。废后的风波
为了给废掉皇后找一个理由,吕夷简给赵祯出了一个点子,就说皇后无子,愿意出家当道士,特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居长宁宫。
吕夷简退出后,为了防止百官谏阻,达不到报怨的目的,他特地从赵祯那里请了一道圣旨,命有关部门不得受理谏阻废后的奏章。
郭皇后被废,起因是不小心误打了赵祯,被废的名义是没有生育能力,实际上是赵祯发泄对已故的刘太后的不满。
废后的诏书颁发后,引来朝廷一片大哗,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孙祖德、宋庠、刘涣,御史蒋堂、郭劝、杨偕、马绛、段少连等联名上疏,奏请赵祯不要轻易废掉皇后。由于吕夷简早就请了一道圣旨,有关部门根本就不受理这样的奏疏。于是,就出现了官员集体聚集在皇帝寝宫门前进谏的千古奇观。
内侍将百官在宫外跪求的情况报告给赵祯,赵祯根本就不见百官,只是传出话来,有什么事,去中书省同宰相吕夷简答话去。
孔道辅率领众人来到中书省,吕夷简早就等候在那里。孔道辅质问道:“大臣侍奉皇帝、皇后犹如儿子侍奉父母一样;父母不知,应当谏止,奈何顺父出母呢?”
吕夷简道:“废皇后在汉、唐已有旧例,怎么不可行?”
孔道辅厉声道:“做臣子应当导引皇帝做尧、舜一般的君主,怎得援引汉、唐失德的故事作为法则呢?”
吕夷简不能对答,拂袖而去。进宫奏请赵祯说:“臣子在寝宫外请皇上答话,这不是太平盛世的现象,请陛下谪贬几个人,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第二天,孔道辅还想召集百官与吕夷简廷争,谁知还没有上朝,圣旨已经下来了,谪贬孔道辅知泰州,范仲淹知睦州,孙祖德等人都被罚了三个月的薪俸。并且还规定,从此以后,群臣之间不得相互辩论政事。
孔道辅、范仲淹只得奉诏,卷起铺盖走人。其他人也只有认罚。
5。贪色过度很伤身
郭后被废之后,尚美人、杨美人便毫无忌惮了,每天晚上缠着赵祯行云雨之乐,赵祯虽然生活过得好,还有御医对他进行药补,但他毕竟是肉体凡胎,并未练成金刚不败之身,哪里经得住两个女人的轮番折腾,时间长了,身子被那两个尤物掏空了,人也被弄得面黄肌瘦,整天萎靡不振,上朝没精打采,昏昏欲睡。群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谁也不敢谏奏。又过了一段时间,竟至卧床不起。
杨太后听得赵祯卧病不能上朝,亲自前去探看,见了赵祯的模样,不觉大吃一惊,便向内侍追问病源。内侍先还是隐瞒,经不住杨太后的逼问,只得从实奏明。杨太后大怒,立即传下懿旨,命阎文应立刻将尚美人、杨美人遣送出宫,阎文应领旨;即行照办去了。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42节:西夏变迁
赵祯心里虽然舍不得,但母后的懿旨难违,只得忍心绝爱。
次年(1034年)又改元景祐,九月,诏命废郭后出居瑶华宫,另选曹氏入宫待册。
曹氏是曹彬的孙女,入宫后很得赵祯的欢心,时间不长,便被册立为皇后。曹后宽仁大度,驭下恩威并施,正位以后,宫中莫不畏威怀德,禁内肃然。
有一天,赵祯忽然想念前皇后郭氏,派一个太监前去问候,并写了一首诗赐给她,郭氏也写了一首诗交由宫使带回。赵祯见郭氏的诗意境凄婉,顿起怜悯之心,对废后之事颇有悔意,便命太监前去传召她进宫。
郭氏辞谢宫使说:“万岁如要召我再入后宫,须百官立班受册,方可奉旨。如此草草,虽有圣谕,实无颜进去见诸宫人。”
传旨太监回宫后,向赵祯转告了郭氏的话,赵祯心下好生为难,迟迟下不了决心。
阎文应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着急。他担心郭氏一旦回宫,他就有性命之忧,暗暗地策划着阻止赵祯与郭后和好的计策。恰逢郭氏偶染小疾,赵祯命阎文应领太医前往诊视。阎文应心里不由一阵激动,携同太医,至瑶华宫诊治郭氏疾病。
郭后经太医诊视后,服药不久,竟然一命呜呼了。
赵祯听报,恻然泪下,命用皇后礼仪殓葬。景祐三年(1036年)正月,下诏追复为皇后。
宫廷内外,都怀疑郭后的死是阎文应下毒所致,可是又找不着实证,奈何不了他。恰在此时,范仲淹调任知开封府,上表弹劾阎文应,请赵祯按律处治。
赵祯也因郭氏死得不明不白怀疑阎文应捣鬼,见了范仲淹奏疏,立即下诏,将阎文应流放到岭南。
阎文应在宫中过惯了衣食无忧的日子,哪里受得了这长途跋涉的苦楚,又气又病,死在赴岭南的途中。
过了一段时间,杨太后病逝,朝里办理丧事,又忙乱了一些日子,才将杨太后葬于永定陵,谥庄惠。
赵祯经此两番悲伤,益觉精神不振,时有头晕目眩、停食失眠诸症,幸得曹后看护殷勤,才渐渐复原了。
曹后见赵祯体质亏弱,估计他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便奏请赵祯,在宗室中择取一螟蛉,作为皇嗣。赵祯也很赞同曹后的建议。所选之人,是太宗嫡孙赵允让的第十三子,名做赵宗实,年方四岁,取入宫中,由曹后抚养。此子长大,就是英宗皇帝,这是后话。
四狼烟在西北升起
1。西夏变迁
宋朝的边患,不仅来自于北边的契丹,还来自于西夏。西夏自从李德明接过李继迁的权力以后,就试图和宋廷修好,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接受了父亲李继迁的忠告,说他与大宋打打杀杀二十多年,靠从大宋那里抢夺些东西维持生计,实在不是一个办法,要想过上平安的日子,最好的办法还是同宋修好,每年从宋得到一些补助,这样比较实惠。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之后,李德明更是感受到来自宋廷的压力,缺少了强大的辽国的支援,西夏的日子就更难过了,所以“和谈”被摆上了议事日程。
赵宋皇帝赵恒也不想打仗,给愿意称臣的李德明很优厚的待遇,授李德明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每年还以“赐”的名义给他们拨付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茶二万斤,并开放边境市场,让边境的百姓进行货物贸易,互通有无。
和议结成之后,李德明还真没有继续与宋为敌,他把发展方向转向了西方,西攻回鹘,南击吐蕃,前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夺取甘凉地区,瓜州回鹘首领贤顺率部归附,初步平定了河西走廊一大片地区,当然,西夏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李德明很精明,他像做买卖一样周旋于宋、契丹之间,向契丹称臣,借助契丹的势力向赵宋讨赏,而赵宋也不愿意看到李德明彻底地倒向契丹,也就尽量满足他的要求。
辽兴宗为了拉拢李德明,不仅把公主嫁给李德明的儿子元昊,还封他为夏国王,宋朝也不甘落后,同样加封李德明为夏王。李德明成了双方争夺的宝贝,身价一路上涨。
此时,李德明已据有夏、宥、银、会、绥、静、灵、盐、胜、威、定、永和甘、凉、瓜、沙、肃等州的广大区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实力比李继迁时代强多了。
实力的增强带来了野心的膨胀,他开始做起皇帝梦来,平时的排场都模仿中原皇帝的样子。他还于天禧四年(1020年)在灵州怀远镇(今宁夏银川)修建都城,正式建都。
李德明称帝的准备还没有完成,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就病死了。
李德明死后,他的儿子元昊登场了。
元昊的出现,对大宋和西夏的百姓来说,都是一场噩梦。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43节:元昊粉墨登场
2。元昊粉墨登场
元昊从小就聪明过人,喜好读书,不仅通晓蕃、汉文,而且精通佛学,不过,他并未因精通佛学而行善积德,而是以穷兵黩武为乐事,佛学慈悲为怀的精髓,他并没有参透。李德明活着的时候,元昊曾多次劝说父亲反宋。李德明告诫说,西夏连年战祸,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臣服于宋后,才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百姓也得到了休养生息。这都是宋廷的恩惠,千万不要有背叛宋廷的想法。
元昊不服气,说穿兽皮牧牛羊,是本民族的习俗,没有必要穿宋朝的绫罗绸缎。大丈夫生为英雄,就应该自创帝业,不应该为一袭锦衣而甘作宋廷的奴隶。
但毕竟权力还在李德明手里,元昊尽管不同意父亲的观点,也没有办法改变父亲的决策。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李德明死之前,也没有改变。
李德明死后,元昊继位。
宋和契丹两国忙乎开了,宋廷派使臣杨吉前往西夏,册封他承袭西平王位,并授予他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静、宥等州观察使等职。契丹派使臣去册封他为夏国王。
元昊是左右逢源,来者不拒,从两边都得到好处。
元昊袭封之后,立即就启动了做皇帝的程序。他仿效赵宋制度,例如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管理行政,枢密管理军事,三司(户部、度支、盐铁)管理财政,御史台管理监察弹劾,磨勘司管官吏考察和升降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元昊这个人并不保守,只要是他认为先进的东西,他都肯学。
新的管理体制建立后,元昊模仿汉人的做法,对旧的机制进行改革。总之,只要是对西夏的发展有利的东西,他都全套照搬,并不顾忌别人说什么。接着便是整顿军队,训练士兵,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目标就是一个,蓄积力量,准备反宋。
经过两年时间,元昊的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景祐元年(1034年),他开始行动了。
这一年,元昊亲自率领西夏骑兵偷袭了庆州,除了将庆州城的财物抢掠一空外,还放纵士兵奸淫妇女,然后屠城。攻克了庆州后,他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纵横于宋夏边境,攻城拔寨,连打了几场胜仗,打得宋军闻之胆寒,就连正在哭闹的小孩,听说西夏兵来了,也吓得顿时止住了哭声。
赵祯还想通过安抚来维持边境的安宁,颁诏抚慰,让元昊兼任中书令。他的做法,与太宗皇帝的羁縻政策如出一辙。
宋朝皇帝的忍耐力,个个是一等一地好,别人骑在头上撒尿,他们不但能忍,而且还要送上一些财物,叫别人暂息雷霆之怒,想要什么就只管说,只要不舞刀弄棒的就行。
宋朝的皇帝能尊祖,元昊也不赖,他也将他的祖父李继迁的狡诈学得惟妙惟肖。表面上假意接受宋帝的封赐,暗中却派遣部将苏奴儿率二万五千精兵攻打吐蕃。
吐蕃本是西域强国,后来投降了宋廷,赵宋皇帝授吐蕃部酋长角厮罗为宁远将军,兼爱州团练使。元昊早有吞并回鹘、吐蕃,称霸西陲的野心。
角厮罗得知西夏兵来犯,设计将苏奴儿的部队引入险地,然后四面合围,关起门来打狗。西夏兵几乎全军覆没,主将苏奴儿也被吐蕃人活捉了。
元昊得知前军战败,主将被擒,亲率部队进攻吐蕃,攻占猫儿牛城,围攻宗哥、带星岭等城,最终还是被吐蕃击败,带领残兵败回。
角厮罗派人向赵宋皇帝报捷,赵祯下诏,命他升任保顺军留后。
3。西夏立国
元昊攻打吐蕃失败后,稍作休整,又转攻回纥。夺取了瓜、沙、肃等几个州,西夏的疆域越来越大,气势也越来越盛。
说到西夏的逐渐强盛,有两个不得不说的人,因为这两个人对西夏的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华州有两个书生,一个姓张、一个姓吴,他们虽然有满腹经纶,走科举却屡试不中,一气之下,两人结伴到塞外旅游。当他们得知元昊威震西陲的时候,便想到西夏去谋个一官半职。为了造成轰动效应,两人一合计,给自己重新起了个名,借用元昊这两个字,姓张的就叫张元,姓吴的就叫吴昊。
两人起了新名字后,一同前往灵州,到了灵州后,由于人生地不熟,很难见到元昊,两人一合计,便进入闹市的一家酒楼,叫上一桌好菜,打了五斤劣等白酒,划拳行令,豪饮起来。酒足饭饱之后,向店家要了一支笔,在酒店的墙壁上写上“张元吴昊到此一游”。
元昊这两个字可是西夏国主的名字,这可犯了西夏人的忌讳,加之他们又在大庭广众之下乱涂一气,可就引起了西夏人的注意。巡查的西夏大兵毫不客气地将他们两人一根绳子绑了,送到了官府。
其实,这正是两个书生所要的结果。
元昊听说两个书生如此胆大妄为,怒斥道:“入国问讳,你们既然到了西夏,就要问问这里的规矩,竟敢触犯我的名讳,难道是活腻了吗?”
张元、吴昊不仅没有像元昊想象的那样害怕,反而冷笑着说道:“你连祖宗留给你的姓都不在意,怎么就在意自己的名字呢?”
原来,元昊本姓李,祖父叫李继迁,父名李德明,由于投降赵宋之后,赵宋皇帝赐给他们国姓,姓赵。故此,元昊本应为李元昊,却叫赵元昊。
元昊听后僵在当场,但他毕竟是一代枭雄,马上意识到这两个人是有备而来,下堂亲自替二人松绑,并给他们赐坐,虚心地向他们请教治国之道。
元昊留下张元、吴昊长谈一番,觉得二人确实不凡,立即封给他们高官,时间不久,元昊还派人偷偷地把二人的家眷接到西夏。
张元、吴昊二人梦寐以求的富贵,在赵宋没有得到,终于在西北边陲到手了。从此,他们就把自己彻彻底底地卖给了西夏。竭尽全力,帮助西夏建章立制,制定大政方针和侵宋计划,史称“夏人以为谋主,凡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导之”。
张元和吴昊的遭遇虽然让人扼腕叹惜,但他们投靠异族,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灾难为代价,来发泄自己个人的怨恨,出卖祖宗、投敌叛国,他们是民族败类。
第二篇 守成之君 第44节:狼烟在西北升起
元昊得到二人的辅佐,如虎添翼,势力日渐强大起来。
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元昊改灵州为兴州,改西平府为兴庆府,作为国都,自立为帝,建国号大夏(宋人称为西夏),建元天授。设十六司部理国务。置十二监军司,派各部酋长分军管辖。
夏有军队五十万,四面布防。元昊还自创西夏文字,形体似汉字的隶书。
元昊准备攻打宋朝,他的叔父山遇劝他不要叛宋,元昊不但不听,反而将叔父臭骂了一顿。山遇带着妻儿投奔宋。宋延州知州郭劝却把山遇拿住,押回西夏,元昊残忍地将叔父一家老小全都杀了。看来,元昊是铁了心要反宋。
元昊先派使臣向宋廷上表,希望宋廷承认大夏国的合法地位。
4。狼烟在西北升起
宋廷不能容忍元昊分裂出去,尽管以前也只是形式上的一统天下。
赵祯收到元昊的表章后,立即召开会议,让大臣们讨论。会上,很多人主张采取武力行动,向元昊兴师问罪,把这个分裂分子镇压下去。
有个叫吴育的谏官提出了一个缓兵之计,他认为,承认元昊的地位,不过是一个虚名而已,宋廷表面满足元昊的要求,以滋长其骄气,暗地里则加紧备战,一旦真的公开决裂,我们也有防备,这叫做欲擒故纵。
赵祯似乎咽不下这口气,不同意吴育的欲擒故纵之策,不但不承认西夏立国,而且还下诏,把过去封给元昊的所有官职爵位都撤销了。
这不过是表明宋廷的态度而已,元昊自己做皇帝,难道还稀罕宋廷赐封的什么节度使、王爵之类的官职吗?
表明态度当然容易,但要采取什么打击元昊的行动就有点难了。因为多年以来,宋廷根本没有整顿武备,以至于“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器械朽腐,城郭隳颓”。这样的军队,连守住边境、抵御外敌入侵都有些力不从心,更不用说发兵西夏,去教训那个远在西陲的元昊了。
既然不能用武力解决问题,那就只好采取经济措施予以制裁。赵祯下令,停止和西夏的贸易往来,想从经济上压垮西夏。同时还公开悬赏,许诺谁有本事擒杀元昊,就让他当定难军节度使,这不能不说是宋朝的悲哀。
为了防止西夏入侵,赵祯命知永兴军夏竦兼泾原、秦凤路安抚使,知延州范雍兼鄜延、环庆路安抚使,两人共同管理夏州。
知枢密院事王德用奏请率兵西征,去教训一下元昊。
赵祯不答应王德用西征的理由很荒唐,就是因为王德用的相貌。据说王德用这个人长得威武雄健,相貌酷似宋太祖赵匡胤,而且王德用治军有方,深受兵士的爱戴。就因为这个,有人在赵祯耳边煽阴风、点鬼火,说王德用这个人不宜留在枢密院,更不应该让他执掌兵权。赵祯听信谗言,不仅不让王德用带兵西征,还把他降为随州知州,改任夏官运亨通赟知枢密院事。
宋朝的君臣,别的本事没有,就知道窝里斗。一群窝里斗的臣子和一个懦弱无能的皇帝凑在一起,根本就干不了大事。
宝元二年(1039年)十一月,也就是元昊称帝的第二年,这位西陲的枭雄,终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西北的狼烟升起了。
元昊这次出兵反宋,不但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反而败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手下。发生这样的事,不仅对元昊是当头一棒,而且,赵宋皇帝和那些呆在汴梁夸夸其谈的文武大臣们也大跌眼镜。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元昊率领八万大军进攻保安军,所向披靡,一路上势如破竹,当西夏军走到一个叫安远寨的附近,突然从前面山坳里冲出一小股宋军前来应战,充其量只有三四千人,西夏军根本就没有将这一小股宋军放在眼里,元昊也毫不在意,命前军去把这股宋军干掉。不料刚一交锋,突然从宋军阵中冲出一位披发仗剑、头戴金色面具的将军,也不知他是人是鬼、是妖是仙,夏兵一片哗然,顿时大乱。
宋军中这位披发金面的将军率先冲入夏军阵中,逢人就砍,遇人就杀,如虎入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