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后妃当国-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炅渚褪23岁,这不符合汉朝后宫选人必“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的制度。又,《后汉书》记载她被立为皇后,事在阳嘉元年(132年),这一年她应该为16岁,按照《后汉书》说她“在位十九年”等内容推算,梁姡南砟暌参35岁。如果她在和平元年死时为45岁,《后汉书》就应该记载她在位的时间为二十九年。这样说来,《后汉书》中所说她死时“四十五岁”的记载有错误。梁姡漳曛挥35岁。 
梁姡淙辉诹僦帐惫檎傅郏哪且环胖鲇职鸦傅劢艚舻厝Χㄔ诹杭降热说目刂浦隆K蜗胝庋梢允沽菏弦幻庞垒崛倩獠恢丫扇说幕傅墼嚼丛讲桓适苋税诓迹簥{生前难以预料的一场大祸便慢慢地酿成了。 
梁姡廊サ耐芳改曛校谢褂谢傅鄣幕屎蟆⒘簥{的妹妹女莹为梁家耳目,桓帝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但女莹因日渐失宠而心生怨愤,在延熹二年(159年)七月忧恚而死。此时,尽管梁家在宫内外党羽耳目众多,桓帝已准备动手收拾梁冀了。 
有一天,桓帝借口上厕所,将随从宦官小黄门史唐衡单独召来,问他:“你知道左右人谁与梁家不和?”唐衡答:“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和小黄门史单超、左悺皆对其心怀忿怨,口不敢言。”于是,桓帝将这五位宦官招来密谋,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桓帝用牙咬破了单超的手臂,歃血为盟。经过谋划,终于将梁冀及其满门宗亲、党羽尽数斩杀,梁氏遭到灭门之灾。 
如果说梁姡霸运暮2痪浮⑻煜滦诙⒔桨宓吹牟芯钟兴醯幕埃敲此粤菏系拿鹈胖质欠裼兴ぶ兀炕鹿儆胪馄葜浠⒗前阖艘ВΩ盟翟诹簥{生前就已埋下了祸根。梁氏的劫难,真可谓根源深刻。这场劫难之后,梁姡鞍才诺恼胃窬直淮蚱屏恕;傅鄱圆斡胫锷绷菏系幕鹿俅蠹臃馍停コ⒆髳 ⑿扈⒕哞ァ⑻坪馕迦送辗夂睿烦啤拔搴睢薄F溆嗷鹿儆泄φ撸脖环馕绾睢;傅鄢袅俗ㄈǖ耐馄荩θ醋频交鹿偈种校潜绕鸬蹦臧响璧牧捍蠼峭缌萘荩压竞幔薅癫蛔鳌5コ篮螅煜氯税炎ê岚缘赖钠溆嗨暮畛莆白蠡靥臁薄ⅰ熬叨雷薄ⅰ靶煳曰ⅰ薄ⅰ疤屏蕉椤薄4哟耍赫胃雍诎蹈唷!  
覆巢之下:东汉灵帝思皇后何氏(1)   
到汉灵帝时期,东汉帝国已经是政治衰败的末世了。往日国家政治体制运作所遵循的法则,已成为某些政治集团攫取利益的依据,再不能按照往日的面目发挥效力。出于对眼前短期政治利益的追逐,几乎所有的政治集团都在这一末世的大拼杀中陷于没顶之灾。东汉灵帝思皇后何氏,本来就缺乏政治经验和行政能力,她在这一背景下步入东汉政治的核心,更不能不以悲剧收场。正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屠户出身的皇后 
东汉灵帝皇后何氏,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她家本是个屠户,其父何真一直靠屠羊谋生,母亲的出身也很低贱。 
何氏在这样的家庭中渐渐长大,倒生得花容月貌,成为当地有名的美女。父亲何真便有了依靠女儿出人头地的打算。例行的宫中选美开始后,何真用宰羊积攒下的金帛钱财贿赂那些前来择选的宦官,希冀能把女儿送到宫中。按说,屠户之家,出身低贱,不合乎汉家选美必由“良家子”的要求,但是,由于主事的宦官受了贿,何氏又果然容貌不凡,便将她选中,送入掖庭宫。 
不言而喻,何氏得以入宫,正是东汉朝廷政治腐败不堪的结果,不然,宦官若按规定办事,何氏就是美若天仙,也无法被选入后宫。 
此时,当朝皇帝是灵帝刘宏。他本来是解犊亭侯,桓帝死后,被皇后窦妙拥立为帝,窦妙便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窦太后的父亲窦武任大将军,曾想与朝官联合将宦官一网打尽,结果反被曹节为首的宦官杀死。从此,宦官更加骄横,成为掌握朝政、驾驭皇帝的实力派。 
何氏入宫后,为了站稳脚跟,看准形势,很注意与宦官搞好关系。这时,宦官主要以张让、赵忠为首的所谓“十常侍”权势最为显赫。灵帝曾恬不知耻地说:“张让是我公,赵忠是我母。”他们操纵朝廷,掠占民田,修建豪宅,作威作福,压制朝臣,毫无顾忌。自桓帝以来,宦官一手制造的所谓的“党锢之祸”,到这时,又发展成为血腥的大屠杀。朝廷上不少清正忠直之士被宦官打入大牢,加以迫害,如被称为“天下楷模”的李膺、“天下良辅”的杜密、“不畏强御”的陈蕃都因党锢之祸丧生。灵帝在宦官的操纵下,只知贪淫,在“裸游馆”中,日以继夜,纵欲享乐,自比神仙。有一次,宦官曹节对他说李膺、杜密等人构党,灵帝竟问:“构党是干什么?”“构党就是党人,要图谋不轨。”他又问:“什么叫不轨呀?”全然是稀里糊涂。有一次,灵帝在永安宫登上侯台远望洛阳城,宦官怕他望见他们在城里为自己修建的华丽住宅,便对他说:“天子不应登高,登高则百姓离散。”从此,灵帝竟真的不敢登台远眺了。 
何氏入宫以来,正是通过巴结这些宦官,得以越来越多地接近灵帝,并深得宠幸。很快,她就被拜为贵人。不久,何氏生下了儿子刘辩。因为灵帝宫人所生之子多数夭折,何氏不敢再把刘辩养在皇宫,而是寄养在史道人家,也不称“皇子”,只称“史侯”。 
此时,灵帝的皇后是宋氏,但她并不受宠爱。何氏乘机联络其他得宠的嫔妃,一起攻击、诋毁宋皇后。中常侍王甫等几个宦官也构陷宋皇后在宫中行巫蛊妖法,灵帝信以为真。宋氏的皇后玺绶被收回,并被迫到暴室(汉代专门处罚犯罪的后妃等劳役的地方)待罪,不久即忧愤而死。光和三年(180年),得宠的何氏在宦官的推美之下被立为皇后。 
东汉时的皇后,主要选自南阳(今河南南阳)的阴氏、邓氏,扶风平陵(今陕西成阳)的窦氏,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的梁氏以及其他豪门的后代。像何氏以屠夫的女儿得以入主中宫,若不是走宦官的门路,恐怕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这一点说明东汉帝国的体制已经不再按照原来的规则运作了,何氏以屠夫之女能够成为皇后,自然也足以说明宦官在当时社会政治中的分量。 
何皇后成为后宫之主后,按照惯例,将她的父亲追封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母亲也被封为舞阳君。 
何皇后一方面对宦官恭恭敬敬,另一方面却对后宫的嫔妃张牙舞爪,极尽强悍妒狠,六宫粉黛无不震慑。有位王美人(地位次于贵人的嫔妃)因为姿色丰艳,曾被灵帝御幸而怀了身孕,心里惧怕何后,便找来堕胎药服下,想自己打掉胎儿以免招惹祸患。谁知,王美人吃了药,仅肚子痛了几天,胎儿却安然无恙。据说,王美人夜里曾做过一个梦,梦到自己背负天日而行。她心中疑惑,感到这是胎儿的吉贵之兆。于是,她决意冒险,保住了孩子。就这样,王美人在光和四年(181年)生下一子,取名刘协。何皇后得知情况,果然怒不可遏,在宫中明目张胆地鸩杀了王美人。灵帝得知后大发雷霆,打算将她废黜。这时,何后真的害怕了,急忙找到宦官张让等人,求他们帮她说情。汉灵帝西邸鬻爵张让等人觉得何皇后平素对他们十分恭敬,现在如果帮助皇后度过难关,必定可以结托皇后,从而进一步加固他们在宫中的地位,于是决定出手援助。张让等人将平日勒索来的钱财金帛数千万送给了灵帝,并说了许多好话,灵帝才作罢。何后这次有惊无险,逃过一劫,自然对宦官更是格外敬重。   
覆巢之下:东汉灵帝思皇后何氏(2)   
灵帝生母董太后是历史上有名的嗜钱如命的人,当时洛阳城有首童谣“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就是讽喻这位皇太后。自窦氏倒台以后,董太后也开始干预朝政。最典型的事情是她劝儿子灵帝公开卖官以发财赚钱。天下除了皇帝以外,凡官皆可用钱来买。三公要价一千万钱,九卿五百万,关内侯、虎贲、羽林郎等都有行市,皆按官秩高低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一手交钱,一手给官。从光和元年(178年)开始,这种无本生意使灵帝母子大赚其钱,盈堂满屋。到后来竟发展为凡官都得钱买,那些花钱买官者,到任后自然会捞回本钱。这样一来,君贪似虎,官贪如狼,上下交侵,倒楣的还是老百姓。即使这样,灵帝也从来没有停止对百姓的搜刮。他曾借口修建宫室,要求每亩田地再加十钱的税,给已经喘不过气的百姓身上又压上了一块重石。 
在灵帝的残酷压榨下,各地百姓的痛苦悲号呼唤出了一个“救世主”,他就是自称大贤良师的太平道教主——张角。张角利用宗教和医术,秘密进行宣传、组织,经十余年的准备,终于聚集了一支有三十六方的农民起义队伍,号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在甲子年,即中平元年(184年),举起了起义大旗。他们用黄巾缠头,作为标志,故史称“黄巾军”。黄巾军一起,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这次起义,把已经濒于倾覆的东汉王朝打得七零八落。尽管黄巾军主力最终被镇压,但起义过程中,号称“四世三公”的大族子弟汝阳人袁绍和大军阀董卓等人相继崛起,预示着东汉王朝统治的危机已到了最后爆发的时刻。在这多事之秋,宫廷之内因争夺权势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引狼入室的斗法 
何皇后的异母哥哥何进,借镇压黄巾军之际,升任大将军之职。由于权力之争,何皇后与皇太后董氏发生了冲突。 
二人的冲突与寻常的婆媳口角不同,她们一开始就动了真格,最终竟升级为刀枪相见,你死我活。 
其实,何皇后和董太后两人之间早有积怨。原来,在何后毒死王美人之后,灵帝担心儿子刘协遭到不测,就将他送到永乐宫,请母亲董太后收养,号称董侯。灵帝常常思念冤死的王美人,曾作《追德赋》、《令仪颂》来哀念她,对其子董侯刘协非常钟爱。当群臣奏请立太子时,何皇后所生的儿子史侯刘辩虽然年长,但灵帝认为刘辩为人轻佻,缺乏君主应有的尊严仪表,难以做人主。董氏就乘机劝灵帝立刘协为太子。为此,何皇后对婆婆董太后恨得咬牙切齿。不过,由于何皇后是刘辩的生母,何进又掌握军权,灵帝没有轻易决定太子人选。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病死。死前,他把刘协的事遗托给宦官蹇硕。蹇硕在去年担任了上军校尉,并以元帅之职督统司隶校尉以下,典掌京师禁军,虽大将军何进也成为他的属下,可谓权力极大。这样一来,外戚与宦官的矛盾尖锐化了。宦官蹇硕在对待刘协的态度上与董太后完全一致。于是,蹇硕便设下陷阱,试图先处掉大将军何进,再拥立刘协。 
蹇硕定下计谋以后,就着手实施了。 
这天何进快走到宫门时,蹇硕手下与他关系密切的宦官潘隐,迎上来给他使了个眼色。何进见状,大吃一惊,他意识到事情不妙,慌忙掉头从小道奔回大将军府,命令部队戒备防范,对外称病不出。蹇硕知道计划败露,不得不放弃初衷,任由何皇后把她14岁的儿子刘辩扶上帝位,是为少帝。这是灵帝死后宦官谋划的一次未遂政变。 
少帝即位,改元光熹。何皇后成为皇太后并临朝称制。她委任何进与太傅袁隗为录尚书事,辅弼朝政。这一轮次的较量中,董太后没能斗过何氏,王美人所生9岁的刘协只好甘拜下风,被封为渤海王。宫廷斗争中的这一态势,也导致了宦官集团内部发生了分化。事后,蹇硕担心何进会报复他,就写信给中常侍赵忠,密谋先发制人,想要与赵忠联手捕杀何进。但蹇硕的密信被何后的亲信宦官郭胜得到,郭胜与赵忠一起向何进告发。很快,蹇硕被何进派人处死。蹇硕一倒,董太后在宫中失去了依靠,一时之间就更无法改变现状了。 
手中失去权力的魔杖,就失去了赚钱生财的法宝,董太后心中愤愤不平。董太后的侄子修侯董重时任骠骑将军,领兵千余人,他对何进任大将军心怀妒忌,很不服气,觉得自己也是外戚,凭什么位居何进之下?“权势相害”促使太皇太后董氏与皇太后何氏之间的冲突升级。另外,此时也有一批宦官依附董重,与之结为党援,使问题更加复杂。   
覆巢之下:东汉灵帝思皇后何氏(3)   
有一次,恼羞成怒的董太后粗声恶气地大骂何后:“看你那张狂的样子,飞扬跋扈,不就是靠你哥哥何进是大将军吗?你要当心点,看我不让骠骑将军取下何进的人头!到时候就有你好瞧的了。”何后听了,并不和她争吵,只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何进。何进自然明白她的用意,遂利用自己有利的政治身份定下应对之策。在何进的授意下,朝廷上的三公与他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同他一起给何后上了一份奏章,说:“董氏贪财,指使手下侵吞各地上交国库的珍宝,充入私囊。董氏为藩国王后,本不应留在京师,今又恶行昭彰,理应迁出永乐宫,遣返河间封国。”这样的动作,显得既公正又郑重。何后接到奏表,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当即准奏。何后明白,这一决定对董氏意味着什么。果然,何进得到批复后,立即率兵包围骠骑将军府,收捕了董重,并逼其自杀。董太后见状,知道现任皇太后的儿媳何后已对她下毒手了,禁不住打了个寒颤,阵阵忧惧袭上心头。也许是急火攻心,她竟突发急症,暴死宫中。 
婆媳之间的这场宫廷斗法,以何后的取胜而告结束。然而,宫中的政治倾轧与斗争还在急剧升温。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自从与宦官蹇硕闹翻以后,何进总是觉得所有的宦官都想算计他,都要和他作对。这时,曾为何进部下,以侍御史、虎贲中郎将升任西园军八校尉之一佐军校尉的袁绍,在他耳边吹风说:“将军手握劲兵,贵为帝舅,手下又有英俊名士,愿效死力,应该尽诛宦官,名垂后世。现在灵帝灵柩在前殿,将军应统领禁兵,不要轻易出入禁中宫掖,免得遭到宦官的暗算。”何进觉得有理,便依计而行。于是,何进既不入宫陪灵祭奠,也不给灵帝送丧出殡。但当他把诛杀宦官的想法告诉皇太后何氏以后,却遭到了否决。她说:“宦官统领禁省,乃是祖宗家法,不可废改。再说,灵帝尸骨未寒,我一个寡妇人家怎好直接与那些士大夫相对朝堂处理政事!还得依靠宦官替我出纳诏令。”其实,何后是考虑到宦官的势力极大,无法从根本上动摇。再说,她能有今天,还不是靠着张让、赵忠等几个亲信宦官?!何进见妹妹不答应,便打算退而求其次,诛杀几个最为放纵、恶贯满盈的宦官以儆效尤。袁绍认为这样做只是徒劳:“宦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如果不一网打尽,必为后患。” 
恰好在这关口,何后的母亲舞阳君和弟弟何苗也闻风而动。原来,他们平素一向得宦官贿赂,听说何进要尽灭宦官,便一起进宫来见何后,为宦官求情。如此五次三番,母子俩还提醒何后,要她留意何进的举动,说:“大将军专权作威,擅杀左右,有害于社稷。”何后听母亲这么讲,就更不同意何进的计划。何进从一个屠户之子一步登天,本来就对封侯贵宠、胶固内外的宦官心怀忌惮,现在又得不到皇太后的许可,连家里的亲属也不赞成,一时竟然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是好。 
袁绍见事情陷入僵局,又给何进出谋划策:“现在形势已是箭在弦上,何进谋杀十常侍 
若要征得太后的支持,就应该用大将军的权力征召四方猛将和诸路兵马,让他们向京师进军,胁迫太后。”何进觉得不错。但谋士陈琳认为:“大将军万万不可征调外地驻兵。不然,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这样一来,不但大将军威权扫地,而且会引起大乱。此计无异于引狼入室,必将自食其果。”刚愎自用的何进没有听从陈琳的建议,竟下令征调并州牧董卓从河东(今太原)发兵,同时召东郡太守桥瑁出屯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又派武猛都尉丁原率数千人到河内(今河南沁阳),火烧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火光照得城中如同白昼。霎时间,大军调防,内外鼓噪,声势喧嚣,都宣称要尽诛宦官。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局面下,何后仍不同意何进对宦官下手。 
何进见以大军胁迫皇太后的筹谋未能奏效,就又犹豫起来。这时,弟弟何苗又劝他:“咱们兄弟从南阳来洛阳,都是依托宦官才摆脱贫贱走向富贵,家事国事,岂能如此容易?俗话说,覆水难收。眼下形势,何去何从,请兄三思而后行。依我看,不如再与宦官握手言和,相保平安无事为上。”何进听了这番话,更加失去主张,动摇不定。他开始怀疑自己听从袁绍等人的计谋是否值得,事后到底能得到什么好处?袁绍见何进犹豫不决,惟恐他改变主意,就威胁他说:“开弓哪有回头箭?已经跟这些宦官闹翻了脸,怎么可能重归于好?形势已明朗化,你还等什么?难道就这样下去,你想重蹈当年窦氏(桓帝皇后窦妙)的覆辙,束手待毙吗?”本来,何进已下令兵进渑池(今河南渑池)的董卓停止前进,听了袁绍的一席话,又变了卦。何进索性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授以全权,听任他措置此事。袁绍得令后,立即敦促董卓驰驿上奏皇太后,请求她下令诛杀宦官,并令其兵进平乐观待命。实际上,袁绍此举,仍然是想胁迫皇太后同意对宦官下手。   
覆巢之下:东汉灵帝思皇后何氏(4)   
果然,这样一来,何后感到事情不妙。她恐惧一旦大军入城,一切都难收拾,被迫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统统赶出皇宫,要他们各自归还里舍,只留下了几位与何进私交甚密者在宫中侍奉。 
当张让等人到何进府中谢罪时,袁绍劝何进乘机将他们全部处死。但是,无论袁绍怎么说,这回何进就是不同意。何进对张让等人说:“天下汹汹,都是缘于诸位。现在董卓大军将至,你们不如早些回自己的封国去吧!”何进的意思是想把张让赶出京师,就此罢手,不想对他们赶尽杀绝。不过,此时袁绍已令地方州郡打着何进的旗号开始大肆捕杀宦官的亲属了。既然双方已经刀兵相见,就再也无法平安相处了。 
同归于尽的结局 
当宦官们醒悟到这是一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