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裕评传-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下心来的桓玄,开始为篡位历程的最后冲刺添加燃料。首先,他继续做戏,上书司马德宗,请求辞职,返回封国养老。然后让傻皇帝亲自作书挽留:不行啊,国家人民离不开你啊!(很怀疑这条记载的真实性:学不会说话的司马德宗学得会写字吗?)桓玄便顺理成章的留下来,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

 其次,各种天降的“祥瑞”当然也是不能少的,十月,有地方官员奏报:於塞多年的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临平湖湖面突然开通,充满清澈的湖水。这个消息一传到建康,朝中文武百官齐集庆贺,“司马德宗”下诏曰:“这样的祥瑞不是我这个德薄的君主所能承当的,一定是因为相国的功德达于极致,所以天地为之动容!太平的教化,就数今天最为盛大,四方的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只恨语言的贫乏,都找不到可供赞美的言词了!”(如此肉麻地吹捧自己,桓玄仍能不起鸡皮疙瘩,让人叹服!)。不久,又有地方奏报,江州降下甘露,为“祥瑞运动”锦上添花。

 注:临平湖,在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临平镇南,现已不复存在,但在当年可是一个充满灵瑞的奇异圣地,整个湖面长满了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景色十分秀丽。更奇妙的是,据称此湖通灵,当地父老传说: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临平湖在东汉末年干枯,不久天下大乱;到东吴孙皓执政时湖面重开,不久晋灭吴,天下一统;之后湖面又被荷、苇堵塞,直到陈朝末年湖面再开,接着是隋朝统一。仿佛确有几分灵验,至于桓玄这次湖开的记录是否属实,则不详。

 除了制造“祥瑞”,桓玄还有一个很可笑的想法:认为每逢圣王开基之时,天下都会有著名的隐士,比如周武王时有伯夷、叔齐;汉高祖时有商山四皓(汉初隐居商山的四个老头,即“东园公”庾宣明、“夏黄公”崔少通、“绮里季”吴实和“甪(读音:鹿)里先生”周元道);汉光武时有严子陵(刘秀的同窗,不愿给老同学做事,隐于富春山);晋武帝时有皇甫谧(汉末名臣皇甫嵩的曾孙,著名学者,有《帝王世纪》、《列女传》等著作传世)。如果自已开国时没有大隐士的话,那么岂不是比这些前辈掉价?

 奈何大隐士这东西通常产量不高,并不像货架上的大白菜,随到随买。虽然楚王说了:“这个可以有。”但下属的调查报告是:“这个真没有!”

 不过这点小困难岂能难住桓灵宝?只要发挥一下人的主观能动性,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何况只是弄个隐士。桓玄派出人像“星探”一样四处搜寻合适人选,找到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之,决定由他来扮演隐士。桓玄给了皇甫希之一笔钱,命他进山中隐居,然后让皇帝下旨,征召他为著作郞,但又命皇甫希之推辞不就。接着,再让皇帝征召,再让皇甫希之拒绝……这样的双簧反复演了几次之后,朝廷下旨褒奖,宣布了对皇甫希之的鉴定结果:“高士”,一位大隐士就这样被生产出来了!可惜,和上个剧本一样,这次的演出也不太成功,当世人都偷偷讥笑皇甫希之为“充隐”(冒充的隐士,连“山寨版”都算不上)。

 各种准备工作都做足之后,大亨二年(公元403年)十一月,冗长啰嗦的禅位仪式正式到来:十一月十八日,由卞范之拟好的禅位诏书拿到皇宫,要安帝司马德宗照着抄写一遍,由临川王司马宝负责协助(在下猜想,恐怕是由司马宝代笔)。十一月二十一日,司徒王谧入宫,从安帝处取走传国玉玺,呈献给楚王桓玄。十一月二十三日,司马德宗搬出皇城,暂住永安宫,后与弟弟司马德文一起,迁往寻阳(今江西九江)。十一月二十四日,晋朝历代皇帝的牌位被迁出太庙,在朝的文武百官们一齐出城,去姑孰向桓玄劝进。十二月三日,三十四岁的桓玄正式在九井山的受禅台上登基称帝,国号“大楚”,改年号为“永始”;实现了桓温未能实现的梦想。桓玄追尊父亲桓温为“太祖宣武皇帝”,嫡母晋南康公主司马兴男为“宣皇后”(如果司马兴男还活着,不知她是愿做晋朝的公主,还是楚朝的太后?),儿子桓升为豫章王,桓家人如桓谦,桓修等一班兄弟子侄也各自封王。立国已一百三十八年的晋朝(包括西晋)暂时灭亡。


波澜涌动

 今天如果你出去问大楚朝的开国皇帝是谁?十个人起码有九个半不知道:楚朝?有这么一个朝代吗?莫非是陈胜(张楚)?或是项羽(西楚)?这怪不得大家,只怪这个“楚朝”实在是短命,而且其地位又未得到正史的承认,尽管它曾实实在在地存在过。

 短命的大楚朝,一开局就没什么好兆头。十二月九日,桓玄住进建康的皇宫,谁知就在他登上皇帝御座的时候,也不知是因为他体重超标需要减肥,还是御座本身让人动过手脚,这个本该质量很过关的座位竟一下子塌了!不但让摔了一跤的大楚皇帝很没面子,更让在场群臣全都大惊失色。好在此时侍中(按编制,晋朝同时可以有四个侍中,所以桓谦和殷仲文都是)殷仲文挺身而出,及时展示了职业马屁精的专业精神:“这一定是因为皇上的恩德太过厚重,连大地都难以承载!”桓玄才转惊为喜。

 虽然这件事让殷仲文糊弄过去了,但其实桓玄并不心安。一个多月后,大楚永始二年(公元404年)二月一日夜,长江突发洪水,大水突破堤防冲进石头城(今南京市西北),卷走了不少居民。当时,民众的哀号呼救声与怒涛澎湃的声音交织一起,震天动地,正在皇宫中尚不明原由的桓玄听到后大惊:“难道是有人造反了!”

 桓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早在他称帝前,随着民众对他越来越失望,各地对他的反对声浪,已经渐渐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大亨二年(公元403年)九月,原殷仲堪的旧部庾仄,乘着荆州刺史桓伟病逝,新刺史桓石康还未到任的机会,集结七千余人,突然进攻襄阳,打败雍州刺史冯该,攻克城池。而后庾仄设立晋朝七代皇帝的祭坛,声称要为晋朝讨伐奸贼桓玄。后来桓石康到任,调大军征讨襄阳,庾仄战败逃往后秦。

 同月,已逃到南燕的高雅之和中书侍郎韩范上书南燕皇帝慕容备德(即慕容垂的幼弟慕容德),请求燕军南下讨伐桓玄,声称“桓玄犯上作乱,上下离心离德,”“即使不能平定吴会,至少长江以北唾手可得!”但慕容备德考虑再三后不愿惹事生非,只在都城广固(今山东益都)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式(按史书记载,参加此次阅兵的军队多达步兵三十七万,骑兵五万三千,战车一万七千辆,这几个数字几乎可以肯定被大大夸张了,假如这个数字是真的,这将是整个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阅兵!),便不了了之。燕军南下虽未成为现实,但证明大楚朝那些流亡在外“持不同政见者”们,时时“亡我之心不死”,威胁仍然是现实存在的!

 不久后,更大的乱子发生在益州(今四川)。水淹石头城的同月,益州刺史毛璩拒绝接受桓玄授予他的散骑常侍、左将军的官职,不承认这位大楚皇帝的合法性。并扣留了桓玄的使臣,传檄四方,列举桓玄的罪状,号召天下共讨之!

 毛璩(读音:“渠”),字叔琏,他的祖父是东晋初年的名将毛宝,父亲毛穆之曾为益州刺史。毛璩年青时曾为桓豁(桓温弟,时任荆州刺史)手下参军,后又转任谢安府下的参军,不久调往辅国将军谢琰(就是在山阴之役中,败死孙恩之手的那位)麾下任征虏司马。在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中,毛璩立下战功,升为宁朔将军、淮南太守。后来又因为讨平海陵县青蒲一带的乱民有功,再升为西中郎司马、龙骧将军、谯梁二郡内史。大约在孝武帝执政末年,毛璩接替郭铨担任益州刺史,从此开始专制蜀中,在昌明与道子两党的历次争斗中,他一直采取中立立场,从未参与,所以他既非桓玄的旧敌也非旧友。

 但现在桓玄篡位称帝,改变了阶级斗争的大方向,原先一直不管闲事的毛璩终于冲冠一怒,起兵了!他命部将巴东太守柳约之、建平太守罗述、征虏司马甄季之挥军攻击,打败了楚朝任命的梁州刺史桓希,然后亲率益州军队沿江东下,推进到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东白帝山上,刘备的托孤地)。刚刚立国没几天,楚朝的西面,就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敌人。
英雄集结

 可能是为了商议如何对付西边出现的危险事态,本月,大楚帝国的徐兖二州刺史、安成王桓修从京口进京朝见桓玄,在他的陪同人员中,就有彭城内史刘裕。这是桓玄与刘裕两人之间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

 在历史上,这两位同样篡晋称帝的“同志”见了面,究竟说了些什么,史无明文,但可以知道的是,未来的宋武帝给此时的大楚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天会见结束后,桓玄对他的重臣,刘裕曾经的恩公司徒王谧大发赞叹说:“刘裕气度不同于常人,真算得是当今的人杰了!”

 而且这句话是纯粹的夸奖,并不暗含着“说破英雄惊杀人”一类的居心。所以接下来的几天,不论是出巡还是朝堂集会,桓玄都要召刘裕作陪,对他殷勤款待,屡屡重赏,还特别下旨嘉奖刘裕及属下有功人员:“刘裕以寡敌众,屡次击破贼寇的锋芒,并跨海穷追(指进攻郁洲的事),将这帮妖道十歼七八。其属下众将奋力作战,虽重伤不下火线。因此从主帅到各级将士都应该重赏,以奖励诸位的功勋!”公平地看,桓玄对刘裕恩遇并不下于苻坚待慕容垂。

 当年苻坚初见慕容垂,重臣王猛便认为慕容垂非久居人下之人,劝苻坚乘早杀之!而桓玄身边,正好也有这么一个角色,她便是桓玄的皇后刘氏。刘皇后是两晋更替时代豫州刺史刘乔的曾孙女,也属于汉朝皇族之后。当年八王之乱时,刘乔与刘琨是死对头,不知是不是受曾祖父的遗传影响,刘皇后也和姓刘的过不去。她对桓玄说:“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怕不会久居人下,不如乘现在把他除掉!”这话几乎和王猛说的一模一样,而桓玄的反应也和苻坚相差不太大:“我正要扫清北方,平定中原,除了刘裕,还有谁能担当这样的重任?你说的那件事,等将来天下一统,再慢慢考虑吧。”

 桓玄大概没想到,他对刘裕的厚待,刘裕在内心丝毫不为所动,按照刘寄奴早已盘算好的步骤,大楚皇帝已经是他将要捕杀的猎物!几天之后,刘裕假意声称自己旧伤复发,要回去养病。桓玄毫无戒心,便让他离开建康,与何无忌一起,乘船返回京口。

 才刚回到家,就有一位京口老乡来找何无忌。这个人是青州刺史桓弘的参军,桓玄身边红人刘迈的弟弟——刘毅。刘毅,字希乐,祖籍和刘裕一样,都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至于是不是汉室宗亲,就不大清楚了。他少有大志,自负有文武才干,不治产业,也就说他和刘裕一样喜欢,甚至更喜欢赌博,可能赌技还要更高一点,因为没听说他曾让人吊起来打。总之,这个人极有冒险精神,天生就是不安份的主。

 刘毅一见到何无忌,便开门见山的提出,要同何无忌一起谋划讨伐桓玄(看来他早看出何无忌的心意,而且胆子也大,不愧赌徒)。何无忌假意说:“如今桓家这么强大,如何对付得了?” 刘毅满不在乎:“世间的强弱,是不断变化的。如果领导无方,即使现在强大,也很快会变成弱小!要举大事,现在缺得只是一个能干的带头人罢了。”何无忌试探他说:“我看草莽之间,不是没有英雄啊!”刘毅坦然道:“以我所见,当今能算英雄的,只有刘裕一人而已!”何无忌笑而不答,其意尽在不言中。

 随后,以刘裕、刘毅、何无忌三人为首,悄悄汇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好汉,开始秘密策划讨伐桓玄的具体计划。除了三个领头的,这个反桓密谋集团的主要成员还有以下几人:

 刘道规,字道则,刘裕同父异母的幼弟。大概受大哥的影响,刘道规也投了军,此时也在担任青州刺史桓弘的参军,和刘毅是同事。虽然没有兄长那么了得,刘道规也仍算得一个将材,且不争名利,比较顾全大局。

 王元德、王仲德兄弟。这俩兄弟原是北方太原人,在前秦帝国危急期间,响应秦主苻丕的号召,发起义兵讨伐慕容垂。结果当然是让后燕军打了个落花流水,两兄弟率余众南逃晋朝,被任命为弘农太守,弘农让后秦攻占后,变成挂名太守。桓玄篡位后,王仲德悄悄对人说:“虽然自古以来,革朝易鼎,不乏其人,不过今天登基这位,恐怕不足以成大事。”便与兄长双双加入。

 诸葛长民,琅邪阳都人,文武全材,但既贪财又好色,一向没什么好名声。他原在桓玄帐下做参军,后因为捞钱而东窗事发,被免职。诸葛长民对此愤愤不平:论贪污受贿,我哪有殷仲文、卞范之他们捞得多啊?不打老虎,专拍苍蝇,也太不公平了!他感觉跟着桓家人已没什么钱途,愤而加入密谋集团,此时正任豫州刺史刁逵的参军。

 檀凭之,字庆子,祖籍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世居京口,和刘裕家同住在一条大街上,自小便是好友,后来又参与了刘裕讨伐孙恩的多次作战,彼此交情深厚,故而也加入密谋。和少时的刘裕不同,檀凭之是个好男人的典范:正直、宽厚、富有同情心,他的一位从兄去世,留下五个年幼的孩子,孤苦无依,他就将这几个侄儿接到自己家抚养,视同已出。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个孩子中,就有后来的刘宋名将—《三十六计》的原作者檀道济(这是根据《资治通鉴》及《晋书•;檀凭之传》、《宋书•;檀道济传》的记载所推导出,如按《宋书•;武帝纪》记载,则檀道济是檀凭之的叔父,应为笔误。)。的此时檀凭之正担任东莞太守、宁远将军,论职位在加盟众人中仅次于刘裕。

 魏咏之,字长道,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南)人。出身贫苦,且相貌丑陋,和李亚鹏的孩子一样,长了个兔唇。但他好学不倦,毅力过人。十八岁时,他听说殷仲堪手下有个名医(怀疑是开美容院的),能治兔唇,便想去求治。但此时家里穷得连路费都不够,他说:“要一直是这付丑样,我还活着干什么?”便背上几斗米,一路风餐露宿,硬是走到了荆州。一向很有同情心的殷仲堪听说了他的故事,又觉得他很有才干,便又做一次好人,收留他到帐下做事,并让那位医生免费给他医治。医生告诉他可以做手术,但手术之后百日内,只能喝粥,不能说话也不能笑,很少有人能坚持。他不以为然的说:“就算半辈子不能说话,也还有半辈子,何况才一百天?”而且说到做到,果然百日不语。虽然治好了兔唇,但也变不成美男子。他后来到桓玄那里应聘,桓玄嫌他长相不嘉,有碍观瞻,便让他下了岗,他郁郁不得志,遂参与刘裕密谋。

 孟昶(读音:“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家住京口,时任青州刺史桓弘帐下主簿。一次处理公务,桓弘派他前往建康面见桓玄,桓玄与他交谈后,对其材学非常赏识,便向刘迈打听:“今天我见到一个部长级人材了,孟昶与你同是京口人,你以前可曾听说过他?”刘迈与这个同乡向来交情不好,也不愿他来分自己的恩宠,便回答说:“我以前在京口时,没听说他有什么过人的才能,只是会写几首诗,经常和他的父亲应和。”桓玄听后大笑,就不再有提拔孟昶的想法。因为面试效果极好,孟昶以为马上要飞黄腾达了,谁知过后就变太监了,下边什么也没有!只得愤愤返回京口。作为他的朋友,刘裕前来慰他:“跟不了桓玄也没什么,你没听说吗?草莽之间很快要有英雄崛起了!”孟昶道:“如今的英雄还能有谁?应该就是你吧!”于是,也加入进来。

 另外还有河内太守辛扈兴、振威将军童厚之(这两位事迹不详),共十二条好汉秘密结盟,大家密切配合,准备起事。反正豁出去了,舍得一身剐,敢把桓玄拉下马!
京口举义上

 一个堪称历史上最大胆的政变计划很快被制定出来了,刘裕和他同志们将分成四路,同时起事:刘裕、何无忌、檀凭之、魏咏之等负责杀掉桓修,夺占京口;刘毅、刘道规、孟昶负责除掉青州刺史桓弘,夺取广陵;诸葛长民负责袭杀豫州刺史刁逵,夺取历阳;一旦三处得手,就从东西两面同时进攻,夹击建康,而王元德、辛扈兴、童厚之则潜入建康,会同刘毅的兄长刘迈共做内应,里应外合,一举消灭楚朝!

 虽然是四路起事,但并不代表兵强马壮。刘裕此时手中并无一兵一卒,其他加盟同志也都是光杆司令,只能秘密串联了数量很少的亲属、部曲和部份退役的北府旧军士,即使在京口,串联的人数也不过百余,广陵只有几十人,在历阳和建康的人数不详,但因刘裕等人在此两地没有根基,人数只可能更少,四个地方加到一起,人数也不到庾仄的十分之一。这也意味着,刘裕他们将要在大楚帝国的四个统治中心地带,同时上演空手套白狼!用合计不到今天一个营的兵力,去挑战一个面积二百多万平方公里,拥有几十万正规军的帝国,只要稍有差池,就必败无疑! 

 尽管失败的概率很大,但物以类聚,敢参加刘裕密谋的人大多具有不要命的赌徒气质,怕什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加盟众人全都信心百倍地分工协作:

 孟昶是密谋集团的财政部长。在这一群草根英豪中,就数他的家资最为丰厚,但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豆腐,他平常也就管管如“阿富汗难民问题”之类的大事,象家中财政预算这样的小事,一向是由妻子周氏说了算。钱到用时方恨少啊,他只好硬着头皮,来找妻子,施展他拐弯抹角的语言艺术:“我听说刘迈在桓玄面前,对我造谣中伤,我这辈子都让他毁了,只剩下造反一条路了。你最好早早和我离婚,免受牵连。将来我万一得了富贵,再重新回来娶你!”但周氏是一个如今已经很少见的贤妻,回答说:“你父母都还在世,连他们都不顾,就要去干造反的事,自然也不是我一介妇人能够阻止的。但我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