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黑戈壁-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兽医原来在伊吾县的下马崖工作,前不久才调到了条件相对好一些的这个镇子。如今荒凉寂寞的下马崖,在以前可是交通要道。那儿有一座古城,经历了“破四旧”保存还基本完整。当地人说那是清朝经营西域时建筑的。当地民风纯真,居民待人接物古朴得有些木讷。两年之后我随着转场的羊群住在这一带最好的牧场大白杨沟时,还专门去下马崖访古。在下马崖的牧民中,黑喇嘛是个说不尽的话题。 
关于黑喇嘛,这晚上我听到的最骇人听闻的故事就是: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死。有人说他一直潜藏在黑戈壁一处只有他才知道的泉水边上,还有人说,20年代他得知了杀父仇人的下落,离开了黑戈壁去报仇。一去不回。据说就在北京知青来马场前不久,他又出现在黑戈壁。有位找骆驼的牧人在马鬃山丘陵脚下的泉水湖沼见到一个正在饮马的大汉。大汉披着黑披风,那马黑得像煤炭,没有一丝杂色。人与马的装束都不大像现实的情况,看上去怪怪的。大汉主动向牧人问候,并打听“驼夫努尔拉的毡房搬到哪儿去了”?可牧人从没听说过这个驼夫。一只牛犊般大小的黑狗不信任地将前爪搭在牧人肩上,肚子里滚动着憋闷的咆哮。牧人发现,猛犬的声带是被人割断的,他吓得手足冰凉。大汉礼貌地告辞,并用呼哨引走黑狗。当他消失在夜幕里时,牧人忽然想起,据说当年正是一个叫努尔拉的驼夫出卖了黑喇嘛。而明水要塞陷落的同时,努尔拉刚刚置换一新的帐篷也被一把无名火焚烧干净。   
《黑戈壁》一(4)   
不错,我在军马场时,人们都说那个黑喇嘛的要塞,是在一个叫作“明水”的地方。从没听人提到过“碉堡山”。1996年4月——听说黑喇嘛这个名字27年之后,我重返哈密的军马场。进入新疆的途中,与一个年轻的母亲同行。她提起自己曾在明水生活过一年时间。我此行完全是随意性的,是个“没带地图的行路人”。但明水,我在地图上凝视过无数次了,从1969年春获悉那个“丝路罗宾汉”黑喇嘛曾在明水“占山为王”,我就想亲自去明水看看。年轻的母亲说:明水确实有个面积不小的遗址,当地人说那是个古城。城墙特结实,整个城池为溪水环绕。老有人在附近捡拾到箭头一类的东西。“箭头?”我感到她讲的有什么的方出现了问题。“是呀。”她说,“铜的箭头。”“没有子弹一类的吗?”我追问。她困惑地摇摇头。她还说,明水这个地方三面是丘陵,一些丘陵上还有“炮楼”,据说那是“尕司令”马仲英修的。 
这时,当年在马圈那一夜听到的传说,又回到我的记忆“内存”之中。 
这一路,除了黑喇嘛,我并没有找到“秃尾巴”。回到马群值第一个班时,我开始数交班的马数,发现“秃尾巴”臊眉搭眼地跟在马群最后,脖子和屁股上新添了叫儿马(种公马)咬伤的痕迹。下一年接收军马的,是中朝边境的部队。他们真的太爱我们的“巴里坤马”了,他们赶走的马群中有我的“秃尾巴”。 
至今我也不明白,当年战备紧张时期,军马场所在的那个空旷区域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信号弹”。 
只要我们轻松了不长的几天,刚刚忘记“美帝苏修”“亡我之心不死”,晚上,特别是半夜过后或黎明之前,戈壁草滩的某个隐秘地点就会出现信号弹,将人们惊扰得如同被窝里抓了一条蛇。连最沉得住气的人也成了惊弓之鸟。也有人说,那是一种没来由的“传染病”,所谓信号弹,可能是一颗流星,或是晃动着的火把。可我在一次值夜班时亲眼看到一枚信号弹(如同礼花中的“起花”)从几十公尺远的小山坳里腾地升起,同时,还听到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不但头皮发麻,还——别笑话我——尿湿了裤子。1971年秋,我住在“青疙瘩”的十连连部,一天晚上我们正在学习“两报一刊”社论,有人在室外凄厉大叫“信号弹”,人们全跑出去,每逢学习我从来坐在门口,所以还来得及见到一个拽着光尾的东西坠落到饮用水的水池子里。这件事还被当时的政治处立案追查。说真的,我相信绝大多数的马厂职工包括我自己,至今也没有见过真的信号弹发射起来是什么样,人们心目中的“信号弹”,一是来自电影,二是来自“炮打灯”一类的烟花炮竹。 
当时主管这个事的政治干事曾恨恨地说说:这些信号弹是定时的,因为从来没有人被现场抓住过。——可定时器有人见到过吗?也没有。当时推测,这些信号弹是“伊吾四十天”时期乌斯满或尧乐博斯留下的;也有人认定,那全是黑喇嘛的余党的“杰作”。可黑喇嘛在黑戈壁时,还没有信号弹吧? 
“信号弹”事件不管是谁干的,怎么干的,反正他的目的是达到了:在几年间借助边境内外的紧张形势,弄得黑戈壁附近草木皆兵,人心惶惶。如果黑喇嘛真的还可以“回来”,那他一定会选择这个时候回来。如果乌斯满、尧乐博斯真的还有死党潜藏在东天山与外蒙古之间这个自古的兵家必争之地,那他一定会耐不住寂寞跃跃欲试。为什么不呢? 
……在军马场的生活太闭塞、太单调了。还有什么比黑喇嘛,比这些传奇故事更有吸引力?当年我记了几本子的笔记,名字叫《一知集》——一知半解之意。不,可能是“一叶知秋”吧。 
我们的军马场,就在天山东部南北两道大山之间。它有自己的林场、煤矿、水库、草场……完全是一方柱石。场部所在地叫做“松树塘”。 
松树塘是丝路古道上的著名驿站。纪晓岚、洪亮吉等许多名人都为它写有路经的志感之作。在笔记之中,我写过樊梨花与鸣沙山、樊梨花的拴马桩、喀尔里克雪峰之下的“冤案”、纪晓岚与松树塘、天山庙和那个唐碑、焕采沟、南山口的残破古驿、辟特霍勒夜宿记、“伊吾四十天”、青疙瘩、八墙子沟、克音的野马(实际是蒙古野驴)、南山之中为铁链拴住的松树之王、清代名将岳钟琪的点将台、如同电线杆一样指向西方的烽火台……那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在军马场的“北京知青”与“乌鲁木齐知青”之中,我的“书箱”颇知名。我的行囊中有许多世界名著。刚刚上了马群,我正在连续阅读雨果的《笑面人》与狄更斯的《双城记》。与《悲惨世界》相比,我更熟悉《笑面人》;《大卫科波菲尔》我几乎读不下去,可《双城记》早读得烂熟。为此,我成了“异类”。但书籍是不可或缺的。今天他汇报我“读资产阶级”,明天他会与我一同为“关伯仑”死去活来。 
再说,我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不是都从北京的“燕东园”来到了纪晓岚写出《乌鲁木齐杂诗》的天山脚下了吗?再说,不是还有黑喇嘛、尕司令、尧乐博斯、乌斯满,有纪晓岚、洪亮吉、徐松、林则徐、邓廷桢……与我作伴吗? 
离开军马场之后,我多次在西部的丝绸古道上探索秘境。我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即道路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黑戈壁》一(5)   
就拿哈密北部、伊吾与巴里坤来说,至少在清朝它是非常重要的区域。通过这里的古道,曾是支撑西域(新疆、卫拉特蒙古)政治格局的命脉。从北方比如归化、绥远、包头、张家口等地出发的商队,一年四季相望于道,而商队的终点并不是乌鲁木齐,而是奇台。奇台,又名叫“古城子”,被视为“五路要冲”。这条“北线”从中原经过内蒙古草地、黑戈壁,越过东天山进入新疆,抵达奇台前,一直在天山主脉的北部伸展向前。它的兴盛几乎与清初经营西域同时;荒废就在20世纪前期。一个直观的看法是:20世纪前期古道交通进入了自动化时代,有了公路、铁路,它们不必再紧紧依水泉前行,而可以将路线取直,改道由天山南麓前往乌鲁木齐。这样,山北的旧路就与驼马木轮驿车一同退出干线交通,因此,巴里坤、伊吾、哈密东北部被“冷冻”在大山另一侧。 
但是,有在军马场的几年生活,我知道它只涉及了问题的一部分。 
实际上,“北线”(或“小路”)之所以重要,是与整个清朝的国策紧密相连的。清朝在入关之前就重视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满洲贵戚敢于和明争夺天下,靠的就是蒙古诸部的实力补充。在清朝,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办事大臣,与伊犁将军一样,是重要的封疆大吏。为了维持喀尔喀蒙古-外蒙古,为了避免将自己的后背暴露在危险中,这条道路无比关键,是大清的命脉。1911年辛亥革命直接导致清廷退位,原来以满洲为宗主的外蒙古开始了从中华版图剥离的过程,最终成为另外一个国家。一只展翅高飞的黄鹄,变成引颈长鸣的雄鸡。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以及唐努乌梁海等广大区域不再由来自中原的物资支撑,也不再需要这条精神“脐带”。 
于是,这曾经相当繁忙,至关重要的古道,便成了一节盲肠。 
所以,古道从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汉与匈奴争夺西行控制权的持久征战,曾使黑戈壁以及它的东西两端烽火此起彼伏。那个投笔从戎的将军班超,与匈奴的第一仗就是在巴里坤湖——蒲类海——打的。 
清朝经营西域,首先在哈密打下了一个“楔子”,那个著名的汉军旗人将领岳钟琪(据说是岳飞的后裔)长期在巴里坤“练兵”,实际是保持着一支机动的威慑力量。有了天山东部,就可以接应额济纳,制约科布多,遥控乌里雅苏台,并且卡住了丝绸古道的脉门。没有岳钟琪的“练兵”,这个区域早就成为征战杀伐之地了。在这个背景之下,一个世纪间发生在黑戈壁以及周边地区的往事,才有了特殊的意义。 
军马场占据着东天山关键的位置。 
我们的夏牧场几乎与外蒙古相连。“对班”老裴的另一个长处——你与他发生矛盾冲突越多,就感到他的长处也越多——是熟悉整个北山以及周边的村落、居民。他叫得出许多地名,这些地名我原来曾不怀好意地认为认为是他自己随口起的,可在以后数十年间一一得到了印证。 
他告诉我:我们东边越过一道山梁就是“黑戈壁”,下马崖尽东边就叫做“大黑戈壁梁”。而军马场正北与蒙古国交界处的大戈壁,叫“白戈壁”。“白戈壁”是一目了然的戈壁;“黑戈壁”则是神秘莫测的戈壁。他几乎叫得出北山的每一处夏窝子的地名,叫得出山中的每一处隐秘的水泉的名字。可他明明是来自甘肃东部的“盲流”呀。一个有心人与无心人有多大的差别,看看老裴就知道了。我多次在白戈壁的芦苇丛中,遥望着边界黑黢黢的界山,时不时可以看到骆驼在山根游荡,奔马从视野掠过。那时野骆驼还是家骆驼,是野马还是牧群中的马匹,从来不成为问题。我多次在戈壁的边缘看到匆匆来去的野狼。很长时间我不愿意承认,如何区别一只狼或一只狗就是“对班”老裴的“专利”。诺,那个夹着尾巴的是尾随畜群的狼,而狗只要走动尾巴便直直竖起来,如同旗杆。至于如何分辨在北方山影映衬之下行动的动物是不是一匹马,他教我的一个简便方法是:走路时抬着头(昂着头)的是骆驼、牛,始终低着头的是马。 
现在说的“牛市”“熊市”,说不定就是从此而来。 
从远古开始,改变人类居住版图的,除了战争,就是迁徙。道路无处不有,变更随时会出现。从游牧到定居,是文明的进步,也是新的迁徙的开始。在军马场,我才知道什么叫做游牧。一个马群,冬天放牧在连部附近,夏天则要进入深山,放牧在夏牧场。身在马群,除了书籍你就不可能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细软财物。一件十来公斤重的皮大衣,一个行军水壶,就是你的生活必需品。而在一具帐篷之内的,只能是“一家人”。试想,在每个月搬一次家的情况下,什么事能够瞒住同住在一个帐篷之中的人呢? 
在军马场当“牧马人”的五年间,不但与黑喇嘛结缘,我还“认识”了另外三个与黑戈壁关系至密的历史人物: 
“尕司令”马仲英。 
“哈密虎”尧乐博斯。 
“北塔山事件”的“巴图鲁”乌斯满。 
在我看来,以黑喇嘛为代表的这四个人,就是20世纪前期黑戈壁历史的参与者、设计者。而他们活动的黑戈壁以及周边地区,是因1911年亚洲的最重要事件——清王室退位、外蒙古(喀尔喀蒙古)逐渐从中国剥离而“搭设”的临时舞台,在半个世纪间,成了中亚地缘政治的“调色板”与“展示厅”。就如同火山熔岩必定冷却,这个区域到了1962年中国与邻国蒙古正式划定疆界,开始凝固。政治实体的分合,不只是政治家们的事,而关涉到每一个具体的人。黑喇嘛选择了黑戈壁,为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果没有军马场的生活,我则不可能与黑戈壁有什么关系。   
《黑戈壁》一(6)   
记得从懂事起,每逢看电影,重要人物一出现孩子们就会问大人,那是“好人”还是“坏人”。家长们似乎从来不为难。可至今仍然使我难堪的是:我不能使用两个字来评价历史人物,特别是黑喇嘛这样复杂的典型。对于黑喇嘛这样的人物,不管是好人,是坏人,他都是这出戏的主角。好,还是坏,只不过是他吸引关注目光的方式。 
传说中的黑喇嘛,是个喜怒无常的强盗。他滥杀无辜,他劫富济贫;他信仰虔诚,他只不过是个“假喇嘛”;他精于算计,他挥霍无度;他刀枪不入,他最怕冷箭。所以关于黑喇嘛,一个没有人敢高声说出的猜测是: 
黑戈壁只有一个。却可能有不止一个黑喇嘛。 
传说中的马仲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间最年轻的将军,当上师长时才不到20岁。所以叫做“尕司令”,“尕”在方言中是“娃娃”之意。也就是林彪——这是在军马场时人们极其隐秘的类比——可以与其相提并论。黑喇嘛“刀枪不入”。据说黑喇嘛曾面对一圈刺客,挨了若干枪之后,却一挺胸一耸肩,撞瘪了头的子弹扑鲁扑鲁地从他的衣服上掉了下来。这简直就是美国科幻片中的一个场面。而马仲英在枪林弹雨中如入无人之境,大小战打了百十次,多次传说伤重,可要不了多久,他又出现在两军阵前。在黑喇嘛死后,黑戈壁的短暂“真空”期间,马仲英在1931年7月,1933年1月,通过黑戈壁两次打入新疆,最终进入苏联,至今下落不明。 
传说中的尧乐博斯3的家世,几乎没有一件事可以落实。“尧乐博斯”在维吾尔语中是“老虎”之意,所以他又被称为“哈密虎”或“虎王”。在哈密地区,没有人比尧乐博斯更可怕或说更有心计。他是政局瞬息即变的哈密政坛的不倒翁,也是四个人之中死在最后的一人。他曾是所有势力都接受的人,因此也是所有势力都极力排斥的人。他在哈密地区的最后杰作,是已经解放了的1950年初,据说与乌斯满一起推动了“伊吾四十天事件”。传说黑喇嘛又回到黑戈壁,时当地着实紧张了一阵子之后,在1971年冬天实行的另一次戒备,就是因尧乐博斯而起。“伊吾四十天”解围,人民政府重新控制了天山东部,尧乐博斯带着死党通过青藏高原,从中印边境出境,最后到了台湾。在台湾他长期担任国民党的“新疆省政府主席”。1971年,他死了。台湾的媒体说,他的妻子廖影秋与其子女要将他的遗体埋葬在哈密。于是,“尧乐博斯要回来了”的消息不胫而走,这就是我们军马场的一次新戒备的由来。 
传说中的乌斯满4,我最熟悉,因为来军马场之前,我看过电影《沙漠剿匪记》,读过闻捷的长诗《复仇的火焰》(在长诗中叫“忽斯满”),一些段落甚至可以背诵。从结局来说:黑喇嘛被刺杀于1924年(或1923年);马仲英在1934年7月突然投入宿敌苏俄怀抱,至今下落、生死不明,据说关于他的档案在80年代被苏联“克格勃”列为国家机密;尧乐博斯1971年死在台湾;乌斯满于1951年在甘肃、青海的交界处被解放军剿匪部队生擒,1952年4月经公审在乌鲁木齐的南门被处死。乌斯满一直为台湾认可,因为他是著名的“北塔山事件”的“英雄”。其实他也是想经青藏高原出境逃往台湾,但他带着一个庞大的部落,没有尧乐博斯那样利索。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与尧乐博斯有极大的不同,是“伊吾四十天事件”将他们的名字拴在了一起。所谓“伊吾四十天事件”,至今仍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个神秘莫解、简直可以说是匪夷所思的章节。1950年3-4月间,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六七个月了,新疆早就和平解放,尧乐博斯还出任了解放后的新疆哈密专区专员。可一个已经习惯于从无新闻、备受冷落的小县伊吾却冒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全县整个叫反动势力颠覆,驻守在县城的一个连的解放军被严密切断了与上级联系,依靠伊吾县公安局的物资与地势,死守了四十天之久。其中,两次组织救援,都无功而返。四十天之间,东天山“群魔乱舞”,其实准确的说法是处于无政府状态。关于“伊吾四十天”的一些资料提到,事件是尧乐博斯与乌斯满策划并作主谋的。但如果他们两人哪怕只是其中的一个,真的领导了这个事件,情况也不会如此简单,不论成败都会弄出更大的响动来。他们都有过类似经历。他们与黑喇嘛、马仲英一样,绝不是安于占山为王、找个压寨夫人就罢了的人。实际上,他们的对手也从不这样看待他们。 
关于黑喇嘛,以及马仲英、尧乐博斯、乌斯满,我们的探索才不过刚刚开始。他们属于不同的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结局也颇不同。可我确实一开始就从他们的身上发现了奇怪的共同点。是黑戈壁将他们结系到了一起。 
大雪封山的1972年10月,我携带着简便行囊离开松树塘,前往乌鲁木齐。我们的车翻越了天山的分水岭——库舍图岭。 
库舍图岭,是“碑岭”之意,在这个地方原来有一通唐人刻的“记功碑”。清朝前期收复西域后,为保护古碑建立了一个庙宇,就叫“天山庙”。我站在天山庙前,俯视天山。我已经25岁,知道这一去再来也难,因为松树塘确实是远离交通线的地方。但我知道,我这一生已经与松树塘、军马场,与东天山北部的山川植被、戈壁草滩不可分离,它们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