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之铁血荣耀-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身份进入这些国家。

    之后,自然是这些人以俄罗斯公民的身份加入俄罗斯复**,在华夏扮演的角色,还是老规矩的军火提供商。把这些进入俄国的军队需要的武器提供给他们,这样这些改头换面的华夏国防军部队,就成了法理上无可挑剔的俄罗斯人,由他们参与俄罗斯与苏俄间的内战,谁也没法说什么。杨寰宇要绕这样一个大圈子,当然也是有目的。前世的华夏派遣志愿军进入半岛去帮胖子金太阳,却受到了除苏俄之外,联合国其它所有成员国的一致谴责,一致认定华夏为侵略者。这一世,眼下虽然没有联合国,但还是有个国联在。杨寰宇可不想背个侵略者的包袱在身上,也不想被打上对别国有领土野心的标签。这对杨寰宇在谋划中的东南亚战略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既然他现在与高尔察克配合默契,他就不介意绕个圈子来避免麻烦。

    最后一个环节,自然就是在击败苏俄之后,这几个加盟共和国脱离俄罗斯这个联盟,加入到华夏大家庭里来。这个环节的实施时机就根据以后的需要了,可以提前也可以推后,反正这几个加盟共和国的实际权力都已经掌握在华夏人手里。

    借口到华夏来治病的名义,高尔察克应杨寰宇的秘密邀请来到武汉。双方经过协商之后,高尔察克同意了这个方案。尽管心里明白,他自己的身体状态愈来愈差,怕是熬不了多长时间了。可他依旧想在闭眼之前,能见到俄国复国。尽管他答应的换取华夏帮助的条件,看上去有点卖国,可高尔察克依然觉得这算是合理的代价。在这一点上,当时的俄国人对领土的概念并不重视。不然就不会有把170多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州卖给美国仅仅720万美元这种事出现了。

    在这个计划里,高尔察克的控制区里,将分为西伯利亚共和国、阿尔泰图瓦共和国、阿穆尔库叶共和国、萨哈共和国、泰梅尔共和国、埃文基共和国等六个加盟共和国。其中的阿尔泰图瓦共和国和阿穆尔库叶共和国就是要首先归还给华夏的地区。阿尔泰图瓦共和国包含了原阿尔泰边疆区、阿尔泰共和国和图瓦共和国的区域,阿穆尔库叶共和国则包含了阿穆尔州全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大部、库页岛全部、滨海边疆区全部以及犹太自治州的区域。

    随着阿尔泰图瓦共和国和阿穆尔库叶共和国的治权的移交,十七世纪以来,俄国占据的华夏领土虽然在名义上还算俄罗斯的加盟共和国,但实际上已经再次回到华夏的实际控制之下。杨寰宇分别任命胡宗铎为阿尔泰图瓦共和国总理,任命何竞武为阿穆尔库叶共和国总理。两国总统则找来两个当地的华俄混血的中学校长出任,当然这对他们来说,仅仅只是个象征性的职位,并没有任何的实际权力。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个名义,也只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毕竟这两个新的共和国,在名义上还是俄罗斯联盟的成员,总统和总理全是华人,这算怎么回事?

    到了这一步,现在杨寰宇要做的,就是再次的移民,并且借此组建华夏志愿军。但在军事委员会召开的组建华夏志愿军的会议上,大家为谁来担任华夏志愿军的司令官争的不亦乐乎。杨寰宇心里,对这支部队的司令官早就有打算,按他的想法,志愿军的实际指挥权将交给图哈切夫斯基。理由也很简单,志愿军的作战需要俄罗斯复**的配合和协助,而且,在名义上,也应该是隶属于俄罗斯复**的序列。也就是说,除了不允许将志愿军的建制打散,保证部队相对的**性之外,在军事行动的指挥上,不管是俄罗斯复**还是华夏志愿军,都应该是全局一盘棋。多头指挥的结果,就是两支部队之间泾渭分明,各打各的算盘。这是杨寰宇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的想法里,华夏志愿军的司令官只是个象征性的职位,掌控部队的实际权力的,将会是副司令官,而且,在军事指挥权上,他要服从图哈切夫斯基的领导。这样一来,肯定不可能派出一位上将去担任这个职务,尽管这支志愿军的建制会很庞大。

    但军委会的这些将军们却不这样想,就连徐树铮都对此有些跃跃欲试。作为军人,任谁都会有指挥千军万马,纵横四海的心结。而组建这支部队的目的,就是要扫平苏俄。这样的诱惑,确实让人很难拒绝。徐树铮、蒋志清、吴佩孚、朱培德、张汉卿、徐庭瑶全都热切的想把这个职位拿到自己的手里。而且,说起理由来,也都振振有词。

    徐树铮的理由是他长期在张家口,与在那里工作的俄国人非常熟悉,了解俄国人的习性。吴佩孚则说他之前长期与图哈切夫斯基搭档配合,两人之间很有默契。朱培德强调他是现任的库伦警备区司令,后勤辎重的转运,兵员补充、伤病后撤等等,他的库伦警备区首当其冲,所以他才是最合适的。张汉卿的理由和徐树铮类似,就是对俄国人比较熟悉。他以前在东北,东北在中东路沿线,之前可都在俄国人的手里控制着。只有蒋志清,他认为作为华夏陆军司令官,调遣的部队肯定要以陆军为骨干,从对部队的熟悉程度上来讲,在座的人谁也不可能比他更清楚。徐庭瑶的理由就强大了,作为在座最熟悉装甲突击的人,由他出任司令官,指挥作战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装甲部队的。

    这样的结果真真的出乎杨寰宇的预料。华夏志愿军的组成虽然会很庞大,但这些部队全部都会保留在国防军中的序列和建制。名义上称为华夏志愿军,实质上还是一支临时番号的部队。徐树铮、蒋志清、吴佩孚、朱培德、张汉卿、徐庭瑶这几个人里,三位是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大军区司令官,两位是总部的总长,地位超然,蒋志清更是陆军总司令,难道就都没想过,离开现职去担任一个临时职务,等到这支部队完成任务归来,他们岂不是就会一脚踏空,被晾起来?即便是军功再大,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国防军里,他们原来的职务已经被人顶上,再想回去肯定就不现实啊。可大家的热情也实在是不合适打击,杨寰宇只能耐着性子和他们做解释,并且保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会给大家一个独挡一面的机会,满足大家建功立业的渴望,这才把这些人安抚下来。

    等到这些人的情绪稳定下来,杨寰宇才抛出他的人选,让大家讨论。按杨寰宇的设想,他想任命志愿军总司令将由俄罗斯复**的总参谋长图哈切夫斯基兼任,任命副总参谋长朱德中将出任志愿军的副司令官负责日常工作,之所以选择他,就是看重了朱的老成持重。

    而在部队的编成上,国防军装甲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七师、第十师,国防军骑兵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国防军炮兵第一师、第四师,国防军山地师第五师,国防军陆军的第四师、第六师、第七师、第九师、第十师、第十二师、第十四师、第十八师、第三十师、第三十一师,国防军空军第三师、第五师、第八师等,总计二十一个作战师和三个空军师。并且,作战师要在原建制的基础上扩编,全体部队要从四十五万兵力,扩编到一百五十万。而俄罗斯复**也要进行扩编,要从原来的八个军二十四个师,扩编到四十八个师,总兵力达到一百万人。以总计二百五十万的部队,对苏俄在亚洲部分的驻军展开扫荡。

    。。。

第十五章 百师大战 'vip'() 
    一秒记住【(怪力小说吧)】,民国之铁血荣耀小说随时阅读,手机用户,阅读民国之铁血荣耀

    华夏志愿军的组建虽然只是一道命令,但实施起来却是非常繁琐。(。。l)首先是要大批的向阿尔泰图瓦共和国和阿穆尔库叶共和国移民,用移民的幌子,让一部分部队先期进入这两个共和国的境内,其它部队也逐步向边境集结。但麻烦的是扩军,按照计划的作战需要,装甲师、炮兵师、步兵师、山地师均是按照各师原来的两个团为基础,扩编为新的师级编制,骑兵师按照原来的旅扩编为师,团扩编为旅,所有的师级单位升格为军级单位。

    在扩军后新编的装甲第二军、第三军、骑兵第一军、陆军第四军、第六军、第七军、第九军编成华夏志愿军第一集团军。以装甲第四军、第七军、骑兵第二军、陆军第十军、第十二军、第十四军,编成第二集团军。以装甲第十军、骑兵第三军、陆军第十八军、第三十军、第三十一军,编成第三集团军。炮兵第一军、第四军、山地第五军、空军第三师、第五师、第八师直属华夏志愿军总部指挥。调任原装甲炮兵司令部副司令于学忠兼任第一集团军司令,调任陆军副司令桂永清兼任第二集团军司令,调任武汉警备区副司令杨虎城兼任第三集团军司令。

    俄罗斯复**也在原有八个军的基础上,扩充成十九个军,用其中的十五个军编成了俄罗斯复**的第一、第二、第三集团军,每个集团军下辖五个军。剩余的四个军作为守备部队,负责境内的守备任务。在装备上,杨寰宇也破例为复**提供了三个师的坦克,让俄罗斯复**也组建了一个装甲军,用作复**的突击力量。之所以会这样做,还是考虑到国防军的装甲部队要换装了,把淘汰下来的坦克统统用在了苏俄战场。这样的大规模调整、训练足足花了八个月的时间。直到37年的四月份,不管是华夏志愿军还是俄罗斯复**,终于做好了战前的准备,各部誓师出征。

    这几年,在前后两任远东军区司令官布琼尼和基洛夫的谋划下,苏俄在远东建立起了三条防线。一条是顺着西伯利亚大铁路从科切尼奥沃直至鄂木斯克的纵深防御带。苏俄的最高统帅部认为,高尔察克的部队要向苏俄发动进攻的话,绝对无法脱离西伯利亚大铁路。。l无论是重型装备的运输,弹药粮食的补给,这条铁路起到的作用无疑都是关键性的。而一旦发起进攻,这个方向也是高尔察克军队所必需夺取的战略要点。特别是前几年,图哈切夫斯基指挥部队进攻到了秋明那次,基本上就是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行进的,而在这条铁路北方,大片的森林和沼泽地,显然不利于大部队的运动。所以在这条战线上,不管布琼尼还是继任者基洛夫,都花了大力气经营。

    另一条防线则是沿着鄂毕河建立,向南一直延伸到阿尔泰山脉。这条防线的目的,是旨在阻止高尔察克的部队进入哈萨克斯坦,属于保障西伯利亚大铁路一线纵深防御体系的两翼。第三条方向是沿着额尔齐斯河建立的二线防线,如果这条防线失守,那么苏俄军队就只能退守叶卡捷琳堡,扼守乌拉尔山脉一线了。但从总的防御体系上来讲,苏俄最高统帅部从来不认为科切尼奥沃至鄂木斯克的纵深防御体系会失守。从这几年高尔察克无力发起大的攻势就能明白,高尔察克现在也只是靠华夏的支援在垂死挣扎罢了。

    远东军区这几年陆陆续续已经增兵到了一百二十万,并且他们也得到情报,高尔察克病重,随时都可能死去。在基洛夫的计划里,只要高尔察克一死,趁着高尔察克集团内部对继任者权力争夺的时候,挥军东进的话,应该能比较轻易地沿着铁路大动脉扫荡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现在高尔察克集团分裂成数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俄罗斯联盟就很说明问题。至于传言中华夏大量向其中的阿尔泰图瓦共和国和阿穆尔库叶共和国移民,无论苏俄最高统帅部还是远东军区司令基洛夫都没有太重视。。l他们认为这是高尔察克集团即将崩溃,用国土换取华夏援助的体现。只要苏俄不予承认,到时候这些国土收复以后,把这些移民都驱逐出去就完了。想必华夏对与苏俄进行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也不会大,应该不会因为苏俄驱逐移民就和苏俄动武,诱发战争的。即便爆发小冲突,也是华夏理亏,因为这些国土毕竟是苏俄的领土。

    对于俄罗斯复**的扩军,基洛夫只收到一些零星的传闻。不过他不认为这会对苏俄产生多大的威胁。至于华夏秘密组建的华夏志愿军,他就是毫不知情了。因为杨寰宇在组建扩编这些部队时,绝大部分部队都是停留在华夏境内。

    当俄罗斯复**和华夏志愿军组成的联军突然间发起进攻的时候,苏俄远东军区司令基洛夫大将正在鄂毕河防线靠近阿尔泰山脉这里的山林里打猎。经过冬眠出来的野兽虽然瘦弱,但也一样是猎物不是。虽然天气转暖,已经有利于部队作战,只是这两年,双方并没有爆发过过大的战事。基洛夫不认为到了高尔察克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还有精神下令对苏俄一方采取大的军事行动。

    图哈切夫斯基这一次,进攻的主攻方向确实还是在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运输大干线上。与基洛夫自认为这条防线固若金汤,不怕复**的进攻不同。图哈切夫斯基认为,以联军的强大火力,要杂碎这条坚固的防线的话,获得的战果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暗示的作用,会更有助于部队的后续作战。大家都知道这条防线的坚固,那么,随着这条坚固的防线被粉碎,就会极大的打击苏俄军队的士气。相反,联军的士气却会更加高涨。

    作为战役准备,图哈切夫斯基几乎拿出了大部分家当。他集中了近七千门大炮来进行炮火准备,另外,还准备了三百架轰炸机,用来对鄂木斯克一带的铁路及重点目标的轰炸,以保证苏俄布置在这附近的后备支援部队无法向科切尼奥沃这边进行增援。在兵力配置上,于学忠的华夏志愿军第一集团军担负起了中央突破任务。在以装甲部队梯次突破后,集团军所属步兵只需要跟进。缺口打开后,沿突破口向两翼的穿插展开任务,则由在志愿军第一集团军后面,第二梯队的是复**的第三集团军的五个军来承担。

    随后的第三梯队是志愿军的第二集团军,他们的任务是在志愿军第一集团军的第一波次突破停下来的时候,顶上去进行第二波次的持续进攻。战役的目标就是要一直打到突破苏俄军队的鄂毕河防线,之后,由跟随在志愿军第二集团军后面的复**第一和第二集团军组成的第四梯队,在鄂毕河西岸向两翼横扫,与第二梯队展开的复**第三集团军一起,在鄂毕河两岸并进,肃清苏俄这一防线上的所有军队。

    华夏志愿军的任务就是突破再突破,打开苏俄防线的缺口,利用装甲部队的速度,直插苏俄鄂毕河防线的后方,为跟在最后的第四梯队的复**两个集团军十个军的兵力创造包围鄂毕河防线守军的机会。这样的大兵团作战方式,其实已经不再是原来图哈切夫斯基创造的大纵深作战的模式了,而是闪击战与大纵深作战的结合。前期的炮火准备和饱和炮击,摧毁苏俄防线上的地面目标之后,趁着鄂毕河一线苏俄防线上的守军还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一举突破纵深,对防线上的敌人进行反包围,从而达到歼灭苏俄军队有生力量的战略目标。

    所以,当战役发起,万炮齐鸣的时候,苏俄防线上的守军在一时间彻底懵圈了。七千多门大炮在宽度达四百公里的宽阔正面上同时展开炮击,使得守军根本就无从判断进攻的俄罗斯复**会在那里进行突破进攻。如果仅仅是十公里或者二十公里的正面上进行炮击,突破点还是很好判断的。但在这么宽的正面的话,可能的突破点就太多了。

    基洛夫在进攻发起的那一刻就知道了。虽然他在打猎,但在他北面,闷雷一样连绵不绝的炮声,和他的阵地上腾起的漫天硝烟,很快就把整个北方的天空遮蔽了起来。这样的景象,即使是他想不听到,想不看到都不行。基洛夫丢下手里的猎枪,发疯一样跑向他的汽车,他要赶往理他最近的指挥所,去了解对面敌人发起的进攻的规模和己方目前的损失情况。从他听到的炮声,他现在已经无法做出相应的判断。因为他这辈子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大规模的炮击。按照苏俄军队的配置,一个师的各种口径的炮,加起来也不足二百门,这还是把那些七十五毫米口径一下的炮也算了进去,如果仅仅计算重炮的话,一个师不会超过四十门重炮。可他明白,他听到的那些炮声,绝大部分都是一零五毫米以上的重炮的炮声,以他现在能从望远镜里看到的弹着点的范围来看,这些重炮的数量肯定有上千门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复**这边,进攻部队至少有二十多个师,以他知道的情报,这就相当于复**这边倾巢出动了。

    基洛夫那里会想到,图哈切夫斯基这一次,动用的总兵力高达九十余个师,加上炮兵和预备队的话,总兵力超过了一百个师,二百多万部队。在战场的局部,是以绝对的优势兵力猛砸基洛夫布置的防御阵地。即便是没采用大纵深作战模式进行重点突破,在整个战线上,复**的兵力也远远超过了基洛夫的部队,占据优势。

    当基洛夫紧赶慢赶的赶到理他最近的一个师级指挥所里时,距离战斗爆发已经二个多小时了。但他眼里看到的,是整个指挥所里依然一片的混乱。参谋们抱着电话不停的摇着手柄,然后大声的呼喊着联络,试图要搞明白敌人的进攻规模,了解敌人的进攻方向。只是基洛夫注意到,他们的电话似乎大多都打不通。正在进行图上作业的参谋,只能根据这些失去联系的电话所属的部队布置,来判断有那些地方受到了攻击。在这个时候电话打不通,只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挥所已经陷落,一种是电话线路被炸断。但这两种情况都表面,该处的部队受到了攻击。

    基洛夫伸过头去看铺在桌子上的地图上的标注,只看了一眼,他就感到全身发凉。在地图上,原本密密麻麻标注的那些指挥所的位置,几乎大部分都做出了失去联系的记号。由南到北,战线宽度已经超过三百公里。他的老对手图哈切夫斯基到底动用了多少部队?他那里来的这么多部队?难道是华夏参战了?基洛夫越想心里的寒意就越重。

    该怎么办?基洛夫心里默念着这个问题。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图哈切夫斯基领导的复**是在他的防线的全线展开了进攻,而他想要反击却没地方可以调兵。如果能判断出图哈切夫斯基的进攻的主攻方向,那么他还可以从受到进攻方位的两翼调集部队增援,或者是从二线调集部队来增援,然后调整二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