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终,李清莲也累了,她一个人呆呆地坐在门槛上,眼神呆滞,没有一点生气,就那么坐着。
萧氏和李氏看了一眼,均是深深地叹了口气,心里满是心酸和无奈。
这时,李清云慢慢起身,站在大堂中央,面对两位母亲,她淡淡地开口道:“娘亲,既然三姐家都出事了,我们家那口子想必也不会幸免于难了?”
她的话里不悲不喜,只有着淡淡的无奈,她已经接受了现实,再说,对于自己家的那个军汉丈夫,她没有太多的留念。现在即将离开这里,面临新的生活,她明白,会有全新的生活开始。
李家大门处有人把守,越一带着李氏姐妹和两个孩子走了进来。
萧氏她们连忙走出来,来到院子里。
“娘”“娘”两女的两声呼唤。
萧氏点点头嗯了一声。
“越一,你辛苦了!”见自己家的人都到齐了,萧氏脸上浮现出微微的笑容,对着越一和蔼地说道。
“老夫人,不辱使命,您的几个女儿和外孙都分毫无伤。”越一抱拳郑重地说道。
“我看到了,越一,你不错!”萧氏夸奖道。
越一没有应承萧氏的夸奖,说道:“夫人,既然事情已经结束,我们就快点离开这里吧,要是被人发现了这里的异样,通知了官府,我们就不好走了。”
她们的行李早已收拾好,听到越一的话,萧氏点点头,然后转过身对着自己的几个女儿说道:“你们都看好孩子,带上马三他们俩,我们走!”
一个‘走’字道尽了她心中的喜悦和对自由的向往。
越九走进来院子,向越一禀报道:“头儿,事情都处理干净了。”
“你确保万无一失了么?”越一问了一句。
“头儿放心,我让人多检查了两遍,没有发现一处异常。”
“嗯”越一,转过身对着李家人说道:“老夫人,还有各位夫人,我们走吧!”
不久后,在山庄的熊熊烈火之下,饱受苦难的李家的女人们离开了这个囚禁她们三十年的地方。
越一他们五十多人,另外还有李家的一大家子人,李家两位老夫人,四位姐妹,还有五个孩子以及一对老夫妇,他们一行人,顺着另一条山道下去,避开了山下不远处的村庄,又绕过了一座山丘,来到了一条大路上。
早有人带着马车在这里准备,五辆马车一字排开,停候在路边。
之后,李家一家人上了马车,越一亲自带着十几个人护送,其他的人,越一就让他们散了,各回其地。
而越一,并没有回他的老巢越州,而是带着李家人乘着马车往杭州方向而去,这也是他和颜天佑计划好的,先把人送往杭州安置。
几百里之外的庐州,颜天佑和李梦然这对新婚夫妇过着如胶似漆的生活,两个人整天都你情我浓地在一起,让颜天佑的师傅李玉海都看得腻味了。
七月初九的早晨,颜天佑依旧陪着李梦然散步,两人坐在小河边的草地上,李梦然依偎在颜天佑的怀里,望着蓝天白云,李梦然一脸的陶醉模样,说道:“佑哥哥,我喜欢这里,这里有老树、有河流,更重要是,这里就是我们的新家,我就是这里的女主人,最最重要的是,佑哥哥,你在这里。你在这里,一切都是好的!”
“你在这里,一切都是好的”回味着这句话,颜天佑满心的感动,不由轻轻抚摸佳人的秀发,一脸的温柔和疼惜。
他理解李梦然的心思,她知道,他不能在这里久留,因此,他在这里的每一天,她都格外的珍惜,有他在,无论在哪里,都是好的。
她的心里只有他!
两人相互依偎着,颜天佑望着天空白云,思绪飘得老远,飘向了远方。
(本章完)
第382章 封赏之议()
“铛铛铛……”沉闷的钟响响起,打破了长安清晨的沉寂,上朝的时候到了。
兴庆宫的大同门缓缓地开启了,数百名提早到来的文武官员在广场上排好位置,在导仪官的指挥下,几百人如潮水般涌入。
大同殿内百官列位,随着大殿内一声钟响,大唐皇帝李隆基就坐龙榻,朝会正式开始,百官下拜见礼,“参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李隆基一摆手,“各位爱卿免礼平身,朝会开始吧!”
朝会由殿内少监杨銛主持,他朗声道:“今日朝会两个议题,一议黄河水工修缮需要钱五百万贯,由工部侍郎张向提出,各位朝官可有异议?”
黄河自古至今,没过几年就要发一次大水,这给朝廷官府造成巨大的损失,也给沿岸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危险。为了防止黄河决堤,朝廷每年都要组织几十万人力去加固河堤,疏浚水道。
大殿内鸦雀无声,黄河水工每年都是一个常规问题,朝会上议论这种重大的水利工程,仅仅只是走一走形式,没有人会提反对意见。对民生有利的大好事,没有人傻到会去反对,除非他不要自己的颜面了。
文官之首的李林甫嘴巴动了动,想要说些什么,想了想,最后还是闭上了嘴巴什么也没有说。
见无人说话,李隆基开口道:“好,这事户部核算后报给朕,然后就把钱给了工部吧!”
“臣遵旨!”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纷纷走出来应道。
李隆基继续往下说,他对杨銛道:“开始第二个朝议吧!”
杨銛点头,对着百官又高声道:“下面是第二个朝议,陇右军大败吐蕃,斩获敌手两万余,可谓是大胜,扬了我大唐国威,现在皇甫惟明大将军也到了,今天我们就商议一下对他们的赏赐吧!”
此言一出,百官心思各异,而位于武将第一的皇甫惟明却是脸色微微一变。
按照朝廷以前的规矩,一旦战功核实,皇帝就会和政事堂的宰相们提前商议好对功勋者的赏赐,如今到了朝会上提了出来,皇甫惟明心里不由有了不好的预感。
“兵部尚书何在?”李隆基紧接着喊道。
“臣兵部尚书萧嵩在!”一位中年男子出了朝班,大声回应道。
“陇右军的战功核实了没有?”
萧嵩恭恭敬敬回复道:“经过考功司的仔细核实,确认无误,陇右军战功属实。”
李隆基满意地点点头,说道:“那就议一议吧,该如何赏赐呢?”
近年来,朝廷财政吃紧,国库一直是入不敷出,户部尚书张筠紧张皇帝狮子大开口,李隆基的话音一落,他就上前大声道:“陛下,不若仿照规矩,赐田十亩,钱三十万,绢五万匹,陛下觉得如何?”
李隆基一愣,这赏赐说起来虽说不是很高,但已经不低了,但是他没有立即回话,而是看向李林甫,说道:“右相,你觉得萧大人的提议如何?”
李萧是一党,李林甫自然不会拆萧嵩的台,听到李隆基的问话,他直接出言:“萧大人的提议,臣附议!”
李林甫的话刚说完,太子李亨走出朝班,对着李隆基拱手大声道:“陛下,儿臣觉得这赏赐有些薄了,每个士兵还分不到十贯钱的赏赐,儿臣以为,应加大赏赐,不赏不足以酬前方将士们为国杀敌的拳拳之心。”
“臣附议!”“臣附议!”
李亨的话一落,顿时有一大片人纷纷附和,竟然朝臣出来了百官的三分人数。
见此场面,李林甫嘴巴上扬,划过一抹得逞的笑,他偷偷看着上面皇帝的反应,果然发现,皇帝李隆基的脸色都有些不好看了。
确实如李林甫所想,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呼百应,李隆基的心里极为的不舒服,他觉得,对太子,他太放任自流了,太子李亨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竟然都有一半以上的朝臣归入了旗下。
李隆基哪里知道,今天的这一幕,是李林甫早就安排好的,站出来附和太子的官员,不仅只有太子的人,还有一小半是他的人,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让皇帝对太子产生忌惮之心。结果确实如他所想,显然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太子李亨并没有发现身后的异样,此时,他一心想的就是为陇右军争得更大的赏赐,皇甫惟明投入他旗下,他不能让其寒心。
文官队伍里,左相李适之却是脸色阴沉,都有些偏青了,他已经发现了李林甫一党的险恶用心,稍稍思虑后,他站出来,对着皇帝李隆基说道:“陛下,现在国家财政吃紧,国库无所财,对于陇右军的赏赐,萧尚书的提议,臣附议!”
此言一出,李亨脸色大变,他没有想到他手下的第一人竟然临阵倒戈,太子集团中的不少人都是脸色阴沉了起来,尤其是陇右军节度使皇甫惟明,他的脸色已经黑成了锅底。
感受到无数异样的目光,李适之心里苦笑,脸上却丝毫不动。
李隆基深深地看了李适之一眼,若有所悟,他金口玉言决断道:“好吧,就照萧尚书的提议,陇右军士兵各赐田十亩,”
说到这里,他看了众人一眼,微微笑道:“钱赏四十万吧,绢也加个五万,十五万匹吧,前线将士杀敌报国,朕不能寒了他们的心,他们理应受到重赏。”
皇甫惟明走出来,跪下大声说道:“臣皇甫惟明代我陇右军全体将士,叩谢陛下隆恩,万岁万万岁!”
说着,他大礼参拜,头磕地重重的三次。
“皇甫爱卿请起,你带领陇右军为我大唐开疆拓土,劳苦功高,不得不赏,加封皇甫惟明为西平郡王,封邑三千户,挂骠骑大将军衔。”
对皇甫惟明的赏赐,让百官脑子里都是嗡嗡作响,郡王,竟然封了皇甫惟明郡王爵位,自大唐开国,除了武则天皇帝在位期间,大唐皇帝从未封过外姓人为王,最高的爵位,也就是国公到头了。谁都没有想到,皇帝李隆基竟然会封皇甫惟明郡王爵位。
听到这至高的封赏,皇甫惟明本人也是愣住了,愣在了原地,半天也没有向皇帝跪拜谢恩。
(本章完)
第383章 朝堂争夺(上)()
“皇甫惟明,还不谢恩?”
这时,殿内少监杨銛见皇甫惟明被巨大的封赏砸晕了,他看了皇帝一眼,不由对皇甫惟明出言提醒道。
谁知,皇甫惟明不仅没有谢恩,反而跪下请求道:“陛下,臣请陛下收回成命,这郡王爵位,臣着实不能领受啊!”
李隆基的表情没有任何异样,看着下方跪地的皇甫惟明,他淡淡的问道:“为何?”
皇甫惟明先是全身伏地,来了一个规规矩矩的大礼,才直起身依旧跪着回道:“陛下,郡王之爵位,在我大唐,从来没有封给非皇室宗亲的人,臣领了这郡王爵位,就是违反了大唐的祖制,这背祖之罪,臣是万万不能领受的!臣请陛下收回成命,以臣微末之功,不足以如此厚赏!”
李隆基没有说话,眼睛微眯,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大殿内顿时陷入了深深的寂静,无人敢大喘气,都屏息静默,站着一动不动。
李林甫撇头瞅了皇甫惟明一眼,眼睛里有着说不出的意味,他没有想到,皇甫惟明竟然想都没想,直接就给拒绝了,这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了。
他明白,今天皇帝封赏皇甫惟明的一幕,其实,就是皇帝对于皇甫惟明的试探。
皇甫惟明身兼三镇节度使,掌握大唐一半的精锐边军,皇帝李隆基怎么可能完全放得下心,心里对在外的领兵大将总是怀着忌惮之心的。
李林甫了解皇帝的心思,他知道,一旦皇甫惟明领了这郡王的爵位,那么,皇甫惟明离身死的时候也就不远了。
坐在高台上的李隆基终于开口了,“好,既然皇甫大将军为朕考虑,朕就收回成命,郡王不封了,皇甫惟明改封楚国公,加封邑三千,还挂骠骑大将军。”
楚国是大国,而皇甫惟明原来的成国公是小国国公,如今改封为楚国公,虽然同是国公,爵位上一样,但是,实际地位却高了不少。
“臣皇甫惟明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甫惟明跪拜道。
看到这一幕,不少心思活跃的大臣官员,这才明白了皇帝的举动。
两件议题议完了,殿内少监按照程序,他大声高喊道:“百官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这时,李隆基却淡淡道:“朝会时间太久,朕有些乏了,暂时休息一刻钟吧。”
“陛下有旨,休朝一刻钟!”
“臣等恭送陛下!”百官齐齐喊道。
群臣纷纷走出了大同殿,此时,殿外天色已经大亮,空气清新,让所有人的精神都为之一振,大殿中的昏昏沉沉的感觉顿时被驱散得无影无踪。
不少人都聚拢在皇甫惟明身边,纷纷向他表示着祝贺,但也有不少人,冷眼旁观,静静地看着太子党的你来我往的道贺声,就比如说李林甫一派的人。
萧嵩和李林甫走在一起,往旁边的偏殿走去,一边走,萧嵩一边说道:“大人,你的计策果然高绝,陛下对太子果然忌惮之心大增,接下来,我们的计划就更容易实现了!”
李林甫回头看了一眼,转过头来看着萧嵩,有些意有所指道:“他会倒下的!”
萧嵩领会,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哈哈哈哈地笑了起来。
一刻钟之后,大同殿前的广场上传来了洪亮的钟声。
百官回到殿内,皇帝李隆基就坐。
“吾皇万岁万万岁!”众人三呼万岁道。
李隆基点点头“众爱卿平身!”
“谢陛下!”
“开始吧!”
“陛下有旨,百官归班,朝会继续。”一旁的小太监重复了一遍。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这时,工部尚书陆有融颤颤巍巍地出了朝班,仿佛随时都能倒下的模样。
“臣工部尚书陆有融有本启奏!”
李隆基点点头,说了一个‘准’字。
手持白玉圭,身着自袍,已经七十有二的陆有融缓了一下说道:“陛下,臣担任工部尚书一职以来,兢兢业业,昼夜不敢有所怠慢,部里的事,事无巨细,臣都亲自过问,然臣之身体,却每况愈下,到如今,已不能正常处理工部之事宜,深感忧虑,恨不能继续为君分忧,可身体实不能许,因此,臣请告老还乡,为后来者让出位置,还望陛下准许!”
工部尚书陆有融,是政事堂七相之一,他没有附从太子,也没有投向李林甫,他是中立派,也可以说是从龙派,只听从皇帝一个人的命令。
听到陆有融告老还乡,李隆基心里有些失落,但他也知道,陆有融的身体确实不好,经常告病在家,实在是不允许受劳烦的事物所累。
李隆基一脸的动容道:“爱卿要辞官,朕实是惋惜,朕还需要爱卿这样的肱骨之臣的辅佐啊!”
按照有礼,李隆基三次挽留,表示出来了对陆有融崇高的礼遇,才恩准了陆有融的辞官,并赐予了他丰厚的赏赐。他还感念朝班的辛苦,让人直接送了陆有融回家。
带着荣耀和敬仰,陆有融离开了大殿,也彻底离开了大唐的权力中枢。
陆有融走后,朝会继续。
“陆有融辞官,工部尚书一职就空缺了出来,政事堂也少了一个宰相,我们大家再议论一下吧,看看谁出任工部尚书合适!”李隆基不按照常理地说道。
任命政事堂宰相,先是得有百官推荐,再有政事堂决策,最后请皇帝定夺这么一个过程。
现在李隆基不按常理出牌,着实打乱了李林甫和太子李亨的步骤,给了两人一个措手不及。
由于没有料到陆有融今天会辞官,李林甫和李亨两方内部都没有推举出自己的人选,因此,两人听到李隆基的话,脑海里都开始回忆适合的人选,以方便一会儿提出来。
现在的局面是七相变成了六相,相国李林甫党、太子党各占三席,可谓势均力敌,今天李隆基宣布补相,众人都表示惊讶,现在看得就是,关键是谁能入主相位了。
李隆基看了一眼百官,缓缓道:“朕的一直认为政事堂应以七相最为适合,这样防止了权力过于集中,现在陆尚书去职,现在只剩下了六相,这样不妥当,所以朕想了一下,便借今天这个机会,重新调整一下,补增一相,大家都好好议议吧!”
他再次重复了一遍。
“臣推荐一人!”有人站了出来。
(本章完)
第384章 朝堂争夺(下)()
只见,一名身穿红袍的四品文官走了出来,对着李隆基一拜,高声道:“臣举荐御史大夫、国子监王拱,王大人老成持重,文学渊博,理应大力拔擢。”
“臣也举荐王拱大人,他的资历足以担当工部尚书一职。”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一大片的文官纷纷站了出来。
王拱是李林甫的人,他的被举荐自然出自李林甫的授意,因此,李党的成员不言自明,会意地纷纷支持了王拱。
太子李亨一见这一幕,也急切了,他怕错失先机,但一时之间,他又没有合适的人选,连忙看向了左相李适之,李适之会意,眼睛骨碌骨碌转了两下,他从李林甫右边走出,来到大殿中央,御阶的下边缘之处,对着李隆基拱手道:“臣举荐户部侍郎韦见素,韦大人在户部侍郎位置上多年,一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尚书张大人把户部打理地紧紧有条,相信工部的事,韦见素大人一定也能手到擒来。”
户部尚书张筠是太子李亨的人,自然向着太子一方的人说话,他连忙站出来,打着帮腔道:“是啊,陛下!韦见素韦大人,在我手底下多年,户部的大小事务被他管理的井然有序,臣也大力推荐他。”
“臣附议!”
“臣也支持韦见素大人!”
“臣也举荐韦大人!”
一会儿的功夫,朝臣又站出来不少。
接着两方人便开始互相攻击对方的推荐人,朝堂陷入了一片的争吵之中。
李隆基坐于高台之上,望着下边儿一分为二的朝臣,混乱的局面,他深深地换了两口气,他没想到,文官之中竟然出来了三分其二的人数。
望着下面黑压压的争辩的人群,李隆基沉吟着没有说话,他心里也在衡量着两个人选。
王拱,名门世家出身,出身于太原王氏,而太原王氏,儒学传家,在大唐地位尊崇,王珙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