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剑圣-第2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敬仰并不意味着认可。

    裴旻不信佛与道,可是他对于道教的认可,远胜于佛教。

    他不会去干毁坏莫高窟这种蠢事,却也不愿去为他宣传。

    相比释迦摩尼的那些思想,裴旻更加崇拜老子。

    《道德经》不只是道教经典,里面还包含着华夏的哲学理论,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相传老子骑青牛西行,至甘峻山顶隐居于此,谈经说道,后在合黎山中化作巨石,永伫峰顶。

    是真是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后辈,只要缅怀先贤的心诚,是真是假,又有什么关系?

    相比莫高窟,裴旻真觉得名士大儒聚会,与其在佛家的洞穴,不如在道家的山头,更有意义。

    开元十年,八月一日。

    正是甘峻山夏游之日。

    裴旻没有穿官服,而是很大众的儒士服,带着袱头,穿着圆领窄袖袍衫。

    在唐朝这种幞头袍衫是一种时尚,深受士林爱戴。

    裴旻本就长得俊朗,穿着这一身时下流行的儒士服,顿时变成了一位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

    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王维等人,也是鲜衣怒马光彩照人。

    左右一瞧,裴旻发现除了王维那比女子还要娇美的相貌他比不过,其他人都要逊色他三分。

    尽管他不靠颜值吃饭,可这颜值上线,还是让他颇为得意的。

    只是精心打扮的王维,裴旻偷偷瞧了好几眼,怎么看怎么像一个雌的……

    有些时候,他真想跟王维一同去趟茅厕确认一下自己的小秘到底是男是女。

第十二章 河西士林的困窘() 
甘峻山算得上是甘州张掖的一面旗帜,甘州之所以叫甘州,也是因为甘峻山而的得名。

    甘峻山东连龙首山,西望合黎山,北临平山湖草原,南隔张掖盆地与祁连山相望。在他的西北面是阿拉腾朝克荒漠,干燥的西北风夹杂着大量的沙子终年吹个不停,而它则像一道绿色的屏障,拥抱着南来的云雨,抵抗着北方的风沙,滋润着甘州大地。

    作为西北名山,甘峻山古来游人不少。

    上山的道路经过千踏百踩,平坦好走。

    此次集会是河西士林难得的盛举,甘旭邀请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是并未限制凑热闹的士林散人,他们三三两两的邀约而来,参加此次盛会。

    一路上裴旻遇到了不少温文尔雅的读书人往甘峻山赶去。

    一个个的年青士人看着裴旻这一行,纷纷左右礼拜,眼中投以仰慕崇拜的光芒。

    要是在二十一世纪,铁定蜂拥上来要签名了。

    裴旻热情的与他们招了招手,心里念叨着:“古代的粉丝还是很理智的。”

    一路登山而上,在半山腰的时候,有一条迂回的上坡台阶极为陡峭。

    裴旻一个跨步,稳稳当当的跳了上去,伸手去拉身后的张九龄。

    张九龄笑道:“国公莫要忘了,在下出生何处?”

    他是岭南人,岭南的穷山恶水可比甘峻山要可怕的多。

    张九龄轻轻松松的上了台阶。

    之后是王维,他鬓角有些细汗,带着几分拘束的挽着前襟。

    裴旻笑道:“我拉你吧!”

    王维点了点头,伸出了娇嫩白皙的手掌。

    王维很轻,几乎没有用多少力气,裴旻就将他拉上了阶梯。

    之后又拉上了王昌龄,至于王之涣,他自身剑术绝佳,上个陡坡是轻而易举的。

    周边过往文士见裴旻待下如此,纷纷欣羡好评,只恨自己才学不足,未能成为其中一员。

    上得山顶,甘旭一行人已经等候多时了。

    他们大多都是昨天到此的,借宿在山中道观寺庙,只为今日能够清闲一些。

    甘旭领着河西的一众文士大儒上前拜见。

    他们一个个都是五十往上,还有七八十的,一个个看着裴旻的眼神都有些狂热

    “见过裴国公!”

    裴旻只是一眼就看出了河西士林的困窘,真名士靠的并非年岁。

    当年的兰亭集会,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四十多位名士参加,年岁最大的不过五十出头,谢安、谢万、孙绰都是正当壮年。至于王献之就更小了……

    谁敢说谢安、谢万、孙绰、王献之不是真名士?

    真正了得的人物,就算不是少年成名,中年也应该混出个名堂。

    真正大器晚成的人,历史上又有几个?

    裴旻估计这些河西名士中,有一部分都是熬出来的,真正的才学,未必上得了场面。

    “诸位都是旻的长者,切勿折煞在下!”

    裴旻原本年少轻狂有些小心眼,就如当初的柳齐物,因为跟他抢娇陈,加上姚崇的事情,他直接就将柳齐物的爹拉下马了。

    而今随着年岁渐长,手中的权势越重,他的心胸也跟着开阔起来,有了上位者的气度。只要不是那种刻意存心跟他作对,四处唱反调的人,能不去计较就不计较。

    甘旭一生从事教育,在这方面贡献卓越,而且还是长者。

    裴旻既然应了邀请,过往的一切,自然烟消云散。

    “都不必多礼了!今日是单纯的士林聚会,就如昔年兰亭集会一般,以文论友,饮酒赋诗的雅事,礼多反而不美!”

    裴旻在鼓动人心上也大有一手,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获得了全场的人心,让所有人都对之心生好感。

    甘旭为裴旻介绍着河西的士林圈,裴旻一一问好。

    从头到尾,无一个让他耳熟能详的。

    正当裴旻小小的失望之际,甘旭挥手叫来一人道:“还有一人国公不凡一见,他不是我河西士林中人,却大有贤名。专门为国公来的,听说此次甘峻山集会,特来相见。”

    裴旻重整了精神问道:“不知哪位高士?”

    他话音刚落!

    一个步履沉稳的中年人来到近处作揖道:“并州晋阳王翰,王子羽见过裴都督。”

    裴旻眼中一亮,终于来了一个有分量的人了。

    王翰在后世之名,远比不上李白、杜甫、王昌龄、王维这类人耳熟能详,但是他的诗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属于诗红人不红那一类型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凉州词》就是王翰力作之一。

    “原来是子羽先生,久仰大名,您的《凉州词》在下可是百读不厌!尤其是那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描绘的淋漓尽致。”

    王翰心底也涌现一股自豪,论及年岁裴旻在他之下,但是论及士林地位,两者不能同日而语,能得他如此一赞,不虚此行了。

    甘旭老脸有些自卑,他们河西士林,真拿不出一个跟王翰这般出色的人物,见时间差不多了,说道:“国公请入内说话!”

    裴旻点了点头,同时给王维使了一个眼色。

    王维心领神会,与王翰一并交谈着。

    裴旻看着王维、王翰,又想起来王之涣、王昌龄,忽然发现这老王家还真出人才。

    一众人走进了老君洞,相传老子隐居之所。

    老君洞的洞口很小,却渐入渐广,可容数百人,四周遍布钟乳异石,格外有情调。

    中央石壁的上方有着一尊老子的雕像,裴旻一行人先于洞内祭祀了老子,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之后,集会正式开始。

    在这之前,裴旻自然要发表讲话。

    看着洞中的百余文士,裴旻笑道:“盛情难却,这里就随便说两句。在下不太会说话,说的不好,诸位不要见怪!就说说我个人对名儒、大儒的理解。当然这是个人的想法意见,并不代表大众。”

    “在下崇拜敬仰的大儒很多,数是数不过来了。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一个是在下的恩师裴行本,一位是县里的教师先生刘兴……”

第十三章 师德无双() 
裴旻的话让百余文士相继私语。

    裴行本,人所共知。

    武则天朝的冬官尚书,也是宰相,与狄仁杰同殿为臣。

    固然远不及狄仁杰那般出名,却也为天下做过不少事情。

    但是刘兴是谁,他们真的没听说过。

    裴旻笑道:“裴公大多数人都应该听过一二,自不用细说。刘兴你们也不用多猜,他并非是什么大人物,就是很平常的一位教书先生而已。论及才学,在场的你们,几乎个个都比他强。”

    裴旻这话再次让人茫然不解,议论声更大,按照这么说那在场的诸位岂不是人人都是大儒,这大儒也太廉价了吧?

    “莫要以为大儒廉价,刘先生却无高才,但不只是在下,在我娘的记忆中,在村里最长者的记忆里,刘先生二十岁于县内教书育人,一直至某离开幽州时,还在学堂讲学。后来我高中状元,将母亲接到了长安,与其闲聊,还特地说过他,他还在。我相信此时此刻,若他身体安好,一定在学堂里育人,导人向上。”

    “在我的记忆里,刘先生家境一般,勉强度日,可他从未提升一点学费,一直都以清苦人家都接受的价位教学。五十年如一日,一直如此。他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唯独他一人,始终坚持着岗位。就在十年前,有一位孝顺的学生有了出息,不忘师恩,意图接他去安享晚年。却为他拒绝了,他说‘他走了,这些想识字的孩子怎么办?’这个学生你们应该听说过,就是左丞相徐国公刘幽求”

    这说道刘幽求,瞬间引起了一阵轰动。

    刘幽求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在病故之前是当今皇帝李隆基的第一心腹,唐隆政变驱逐韦后、武氏余孽,拥立唐睿宗这壮举就是他一手策划的。

    刘幽求不但多谋善断,还有一身的好文采,为士林敬仰。却不想他的启蒙恩师,竟然是一介无名之辈。

    “不为名利所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五十余年如一日的导人向上,诚可谓师德无双之士。如此人物,试问有谁比及的上?在做的诸位,又有哪一个自问能够做到刘先生这样的?”

    “评价一人,在下以为不能单以才华论之,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为人如何!才华再高,如杨雄者,又用何用?不过是世间多一背主逆臣而已!刘先生教化之功,凭何当不得大儒之名?”

    裴旻激昂的说着,洞中诸人莫不是一阵默然,无言以对。

    读书人追求名利之心,比之武人更重。

    是以古来即有文人相轻一说,真的如此比较起来,他们哪里能跟刘兴这品德高尚的无名之辈相提并论?

    甘旭倒是听得一脸激动。

    他未有刘兴那不追求名利的品德,可对“教化”一到,别有重视。

    裴旻的言论,深得他心。

    裴旻续道:“孔圣人一生成就无数,孔门七十二贤,弟子盖三千。但他真正的弟子又起止这三千人?他是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大贤,第一个传播教化的圣人,第一个将知识公之于众的导师。他将学问布于门下三千弟子,而他的三千弟子又将文化布于三千,三千又三千,才有今日儒门盛举。”

    “是以在下以为,才学固然重要,但教化之重,理应更在之上。两者兼顾,那就再好没有了。私以为有才之人,可谓名儒,才名显著嘛!但是真正的大儒,理当如孔圣人一般,身怀教化之功。而不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

    “今日是士林聚会,那在下就开以彩头!就以歌颂那些默默无闻却身怀教化大德的大儒!”

    “四度春风化绸缪,

    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

    墨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

    烛泪成灰秋更稠。

    春播桃李三千圃,

    秋来硕果满神州。”

    这是后世裴旻背过的一首教师颂,作者何人,他已经忘记了。作者集合了李商隐、杜甫、陶行知这些诗人、名家的诗句,改编的一首诗。

    这首诗未必有多高明,但是意义深重。

    裴旻这话音一落,瞬间引发了轰然叫好。

    尤其是张九龄、王昌龄、王维这些人,他们都知道裴旻接下来的打算。

    现今的河西,充斥着胡人风俗,西方文化,自己大唐的文化却相对疲软,有失衡之态。

    作为大唐的疆域疆土,自己的文化都做得不足,又如何去影响周边,同化周边?

    河西教化重中之重,也是河西行政的下一个目标。

    有这一首诗,外加今日这一番话,河西的教化之路,将会一片平坦。

    几人想着裴旻的开场白,不会说话,这哪叫不会说话,说的不要太好。

    从反映即可看出,几乎所有人都让裴旻这番话征服了,均想着自己或许一辈子都成不了名士,为何不向大儒进发,指不定自己就教出一个刘幽求,那就是功成名就了。

    名士集会,无非就是饮酒作赋。

    河西这边文化的综合水平并不高,做出的诗赋自然参差不齐。

    相较之下,张九龄、王昌龄、王维、王之涣、王翰这些人就有了鹤立鸡群的感觉受到了大多人的推崇。

    裴旻对此自是喜闻乐见。

    裴旻这里走走,那里逛逛,也体现了自己亲民的一面。

    这时王之涣拉着一人来到裴旻的面前,道:“裴帅,给你介绍一人,方刚结识的。高适,高达夫”

    裴旻原本以为有一个王翰以是不虚此行,却不想又来了一个高适。

    高适可比王翰更加的了得,他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当然他说的了得,并非是文学上的成就,而是军学。

    高适是唐朝著名诗人中为数不多通晓军略的人物,还担任过淮南节度使,领兵讨伐永王璘。

    而今他的幕僚张九龄、王昌龄、王维、王之涣这些人多是行政人才,军略的表现平庸,唯有颜杲卿、袁履谦二人在这方面有些建树,总的来说,两人还是长于行政。

    高适若是能进入他的幕府,将会弥补他这方面的不足!

第十四章 不虚此行() 
高适年岁不大,今年正好二十,之前为长辈行了冠礼。

    如高适这般人,他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一定规划。

    他打算先四处游历一番,增长自己的阅历,然后在一适当之处,安心下来耕读,充实自己,等到时机成熟,再行出仕。

    历史上高适游历长安之后,选择了在宋城定居,躬耕取给,直至开元十九年,动身北行,打算投奔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或者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但今时不同往日,高适游历长安后,耳中听到的莫不是裴旻之名,以及陇右的巨大变化。

    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的开通,不只是便利凉陇之地,关中长安才是最大的得利者,丝绸之路的终点,始终是长安。

    就算裴旻不在长安,长安依旧对他百般赞誉,留有他的传说。

    高适心血来潮,往陇右一行,见见传说中的神迹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

    看着已经畅通无阻的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高适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另一个壮举秦直道。

    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北至九原郡,穿越十四个县一千六百多公里,堑山堙谷,两年成功。

    对于如此壮举,世人大多以谩骂诬蔑,劳民伤财。

    高适的祖父是安东都护高侃,因故高适自小接触过军事方面的知识,在军事上有着一定的见地,却知秦直道是那种过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壮举。

    若是无秦直道,秦汉朝想要控制朔方、九原、云中,无异于痴人说梦。

    乌鞘岭山道与陇山古道跟秦直道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加深了唐朝对于西方的控制力度。更为难得的是还促进了商道的发展,让凉州、陇右、关中大为得利,这一点即便是秦直道都不具备。

    最为难得的是因为技术的提升,唐朝拥有了一种叫“轰天雷”的神物,将开山修岭的损伤降至了最低。

    与修秦直道时白骨于野的景象,截然不同。

    高适于此对于那个就在不远凉州的裴旻充满了无限敬仰,情不自禁的就来到了凉州姑臧。

    正逢裴旻文章的盛传,高适心底更是崇拜,从而改变了历史选择,在姑臧城郊定居,耕作读书。

    在这里生活了半月,也结识了当地的一些文人墨客,相约着一并来参加这士林盛会。

    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

    裴旻带张九龄、王昌龄、王维他们几人来此,一方面是让他们接触河西士林,为弘扬大唐文化,教化当地百姓打下扎实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想物色物色一些人才,看看是不是有蒙尘的明珠等着发觉。

    高适此刻远不及历史那般优秀,却已经开始初露锋芒,谈吐之间,颇有见地。

    王之涣发现后,与之交谈了会儿,见他气度从容,说话言辞皆是不凡,引荐给了裴旻。

    见到自己的偶像,高适心底有着小小的激动,作揖道:“见过裴国公!”

    裴旻笑得跟大灰狼一般,道:“无需多礼,此刻无尊卑之别。能得季凌亲眼,想必达夫不同凡响”

    他一句话,既赞了王之涣,又拉近了与高适的关系。

    王之涣道:“之前在一旁听高兄谈论,听极高兄谈论河西教化,有很深见地。”

    裴旻感兴趣道:“达夫不妨说说?”

    高适作揖道:“国公推崇教化,先前就有人说理当全面推广。晚生这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河西古来皆是西方荒芜之所,能够有今日之盛,与接纳西方,东西交流,戚戚相关。若无西方商贾的投资,我中原东方的商贾也不会在偏远的河西投资。一但双方商人离去,河西经济将损失惨重,甚至影响到长安。何况河西乃边陲之地,民风彪悍并非坏事,一方面提升兵源的素质。真有战事来临,非常时刻振臂一挥,所有百姓皆可成军。此二点乃河西特色,放弃特色,一味求改,诚乃舍本求末,非明智之举。”

    裴旻听得不住点头,道:“那你有何高见?”

    高适道:“高见不敢当,只是觉得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