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要塞之贼主天下-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刹那之间,孟家屯的一名村老也大声嚎哭,挺身而起,嘶声大吼:“私斗耻辱,杀虏不朽!”也一跃而起,自撞木桩尖头而死。

    喊声在谷中回荡,四野高地围观的百姓被这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刑场悔悟深深震撼,竟然冲动的跟着喊起来:“私斗耻辱,杀虏不朽!”喊声之中夹杂着一片哭声,那是孟家屯人犯的亲属在外圈对亲人的祭奠。

    变起仓促,别说刘基,就连铁血冷酷的护法校尉都被这震撼的场景给惊呆的有些愣怔起来。

    半晌,刘基才点头道:“临刑悔悟,准许亲人祭奠,回村中安葬。”

    护法校尉顿时清醒,高声宣示了刘基的命令。围观百姓顿时哗的闪开了一条夹道,孟家屯的剩余的女人和少年们冲进法场,大哭着向高台跪倒,三叩谢恩。

    刘基冷冷道:“人犯临刑悔悟,教民公战杀虏,略有寸功。祭奠安葬,乃法令规定,刘基有何恩可谢?今后不得将法令之明,归于个人之功,否则以妄言处理。”

    法场的万千民众以及小吏尽皆愕然。不接受称颂谢恩,还真是大大的稀奇事情。此人到底是薄情寡义,还是执法如山,一时谁也不敢议论。

    刘基面沉如水,身板挺直的如同一棵不畏任何风霜雪雨的青松,冲旁边的护法校尉点点头。

    护法校尉走到台前,大声宣示民政司的判决文告:“法令在前,严禁百姓私斗,违者皆斩。今有孟家屯等两村百姓七百零二人罔顾法令威严,知法犯法,私相械斗,伤亡数百,罪大恶极,按律当斩。人犯就桩,验明正身——”

    刑场内外一片死寂,护法校尉的声音在山谷之中回荡,也在每一个民众的心中回荡,人们虽然早就知道这些人必死无疑,但是此刻听见判决文告之后还是一个个心惊肉跳,呼吸急促,簌簌发抖。

    这可是七百多条人命啊,真的就要没了吗?很多人不敢相信,但是又不能不信。

    法场执勤的一名千夫长在在忙碌片刻后来到台前高声禀告:“禀告大人,七百零二名人犯已经全部验明正身,无一错漏。”

    刘基点头,护法校尉高声宣布:“鸣鼓行刑!”

    千夫长令旗挥动,鼓声大作,再举令旗:“行刑手就位!”

    七百名红巾行刑手整齐分列,踏着纠纠大步,分别走到各个木桩前站定。

    “举刀——”

    “刷”的一声,七百把短刀一起举起,阳光下闪处一片雪亮的光芒。

    “斩!”

    七百把厚背大刀划出一片闪亮的弧线,光芒四射,鲜血飞溅,七百颗人头在同一瞬间滚落在刑台之上。

    四野高地的人山人海几乎同时轻轻的“啊——”了一声,就像在梦魇之中惊恐的挣扎。蓝幽幽的天空下,鲜红的血顺着高台汩汩的流入了湖中,宽阔的湖面上漂起了一层金红的泡沫,随着一层层的波浪向远处而去。

    烈日照耀之下,血腥迅速弥漫,人们恶心呕吐,四散逃开。

    法场外围顷刻间响起了铺天盖地的哭声,那是两村人犯们的家属和村人在用哭声祭奠他们,袅袅黑烟扶摇而起,向着天空旋转着飘去,那是人犯家属祭奠烧起的纸钱。

    刘基依然端坐高台之上,似乎那浓烈的令人作呕的血腥味对他丝毫没有作用,他的一双眼睛从刑台上面扫过,那七百具无头尸体,以及那一个个狰狞可怖的人头也没能让他冰冷的神情有着丝毫变化。

    他又将目光投向了远处,从山谷看向了天空,看向了更远的地方,眼神之中开始有了波动,似乎有一瞬间是茫然的,是痛苦的。

    但是当他的目光重新收回来,落在了案上那本民法典的时候,他的眼神重新恢复了冰冷和坚定。

    主公说的没错,这条路上充满了崎岖和凶险,自己要想一路走下去,必须让自己那颗火热的心包上一层冰冷坚硬的外壳。

    大仁不仁,至仁无亲!

第十六章 袁蛮子来了() 
大同城南门外十里,有一座亭子,号称十里长亭,基本上天下所有的城池外都有这么一个亭子。

    它的作用不是给行人歇脚用的,而是用来送别或者迎驾。一般能有这种待遇的基本上都是身份尊贵之人。

    而今天,这十里长亭外就有一群衣着光鲜的人在此等候,其中为首是一名身材高大,身着鱼鳞叶齐腰明甲,腰悬宝剑的武将,他旁边则站着一名身穿大红文官常服,胸前的补子上绣着一只孔雀的的文官。

    此二人武将为大同总兵李永年,文官为大同知府牧佐。他们身后跟着的一群人自然就是大同城的文武官员了。

    在官员们最后面则是大同城有头有脸的士绅,今日也是人人盛装,都扯着脖子向南边过来的官道上瞅着。

    官道两侧则站着两列挺胸凸肚的士兵,只是这些士兵们的战袍盔甲跟这些达官贵人们的盛装比起来,简直跟叫花子也差不了多少。

    不同于官员士绅们脸上的期盼,忐忑等各种神情,这些士兵们脸上的神色则是麻木的。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奉命行事而已,丝毫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地方。

    这么多人在这里等待的就是如今大明威名赫赫的兵部尚书袁崇焕。早有消息传出,说袁崇焕要亲自到大同督师,来对满清发起反击,以图收复辽东。

    如今消息已经确认,圣旨已经颁布,所以这些人掐着日子在这里等待这位袁尚书,袁督师,都期望能给这位顶头上司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这位袁大人之所以名声在外,不是因为他高居兵部尚书,而是因为他一手主持了镇压剿灭流贼的战事,采用了一招十面包围,指挥各路大军收网将天下最大的两支流贼队伍——李自成和张献忠给围在了商洛山谷之中,只等他们弹尽粮绝,然后一举歼灭。

    要知道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支流寇实力非常的强大,流窜天下,攻城略地,多少州县府城都被他们攻破了,就连当朝皇帝的祖陵都被李自成给扫荡一空,皇帝的叔叔堂兄弟之类的王爷没有少被流贼俘虏或者杀死的。

    因此,天下官员几乎无人不谈贼色变。

    朝廷的各路围剿大军在流贼的狂猛攻势之下纷纷败退,溃不成军,以至于流贼更加的肆无忌惮,甚至喊出了要到京城将皇帝拉下马的口号。

    大明皇帝震怒不已,想要再派大军剿灭流贼,但是却无人可用。朝廷上各路官员一听说要去打流贼,一个个都往后躲,气得皇帝不知道打了多少人的板子,但是依然没有一个为帅之人。

    就在皇帝焦头烂额的时候,一封奏章从江南递了上来,上表的是江南一个小小的知府袁崇焕,自请带兵剿灭贼寇,并且愿意立下军令状,如果不成,则甘愿掉脑袋。

    消息传出,朝野一片哗然,基本上全都是讥讽嘲笑的声音。那么多宿将大臣都搞不定的事情,你一个小小知府竟然敢口出狂言,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但是皇帝却犹如落水之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派人把袁崇焕招到京城来,跟他细谈了一天一夜,次日就下旨擢升袁崇焕为兵部左侍郎,署理尚书事,也就是成了朝廷六部之一的兵部的实际一把手。

    并且皇帝还赐他飞鱼服,并且授予他调集各省军队,挑选将领的巨大权利,全权负责剿灭流贼事宜。

    这个消息更是让朝野震惊,因为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几个人知道袁崇焕这个名字,最多是吏部和兵部的人对他有点印象,就是这位仁兄在当知府期间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就是去剿灭山贼。当了三年知府,他管辖的境内各路强盗土匪都被他基本上剿灭的差不多了,就是没死的也都跑到别的府城去了。

    因此这些绿林人士给袁大人起了个外号叫袁蛮子,意思是这人太彪悍惹不起。

    除了这些事情之外,这位仁兄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事迹。

    所以,圣旨一下之后,很多人都是大摇其头,等着看袁崇焕的笑话,等着看他掉脑袋,等着皇帝陛下的颜面无存。

    我们这么多大佬都没办法的事情,能让你一个小小知府给办成了?

    但是袁崇焕这个人确实有一股子轴劲,认准的事情非得给他办成了不可。他不管别人如何嘲讽笑话奚落,就当没听见一样,天天黑着一张脸四处调兵遣将,从各省选拔了不少他看上的将领,比如说孙承宗,洪承畴,曹变蛟,左良玉等人,然后一方面让相关各省筹集粮草军饷,一方面带着这些将官总兵们研究如何破敌。

    最后就研究出来一个十面包围的战略,简单来说就跟围猎一样,十路大军从各个方面把流贼往中间驱赶,最终赶进官兵选好的战场之中,然后来一个瓮中捉鳖。

    没人相信他能干成这件事,因为之前流贼的强横已经把很多官员给吓破了胆子,更不用说一个二愣子袁崇焕带着一群二愣子将领就能把这事给干成了。

    但是,事实很快就让所有等着看笑话等着看袁崇焕掉脑袋的人大吃一惊,脸被打的啪啪响。

    不到半年时间,袁崇焕还真就把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支贼军给逼入了商洛山谷之中了,流贼伤亡惨重,现在就剩下苟延残喘的份了。

    半年之前,流贼势大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要变天了,开始三心二意的给自己寻找后路了。结果没想到才半年不到,这情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很多人始料不及,因此对于袁崇焕这个蛮子一下子是刮目相看。

    皇帝陛下更是龙颜大悦,直接把兵部尚书的帽子给了袁崇焕,并且还加封他为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虽然在内阁之中是排名最后的一位,但是这已经充分说明了皇帝陛下的信重,一时间袁崇焕成了朝堂之上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原本被人奚落嘲讽的小小知府如今一跃成了当朝最红的朝廷大员,一时间袁崇焕之前门可罗雀的小院门前登时变得车水马龙起来。

    但是袁蛮子很快就让大家领教到了他蛮子这个称号的另一层意思。对于所有带着礼物来拜访他的人,一律闭门不见。

    并且放出话来,如果要谈公事,请去兵部签押房。要谈私事?不好意思,我袁蛮子跟朝堂诸公没有任何私事可谈。

    百官吃了闭门羹,纷纷大骂袁崇焕袁蛮子,说他打定主意要做孤臣。

    袁崇焕毫不在乎。

    但是这种态度却让深受党争之苦的皇帝陛下大为满意,对袁崇焕更加信任,并且向他开始咨询辽东战事。

    正好此时,满清又进攻大同,大同城派人向朝廷告急。

    皇帝招来袁崇焕咨询,结果袁崇焕又主动提出去大同督师,并且向皇帝陛下立下了五年平辽的军令状。

    皇帝更是高兴,直接加封袁崇焕文渊阁大学生衔,以兵部尚书一职督师大同,节制辽东文武,全权主持对清战事。

    就这样,袁蛮子踌躇满志的向辽东而来了。

    大同文武官员们心思各异,文官们都有些怕袁崇焕,大家都听说过他那个臭脾气,本不想来但是却不能不来。

    武将们却心中高兴,他们更喜欢跟这样直来直去的上司打交道。

    就在众人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时,一骑飞马从管道上奔驰而来,马上骑士高声叫道:“来了,来了,袁督师来了。”

    听到骑士报信,大同众文武都是精神一振,睁大眼睛向官道上看去。

    只见片刻功夫后,官道上马蹄沓沓,尘土飞扬,正在向这边而来。

第十七章 天子御剑() 
袁崇焕个头不高,面色黧黑,再加上总是锁着眉头,所以不说话都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

    自从领了圣旨之后,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主要是抽调一批军粮要带到大同,这也是他督师大同带给大同边军的一个礼物,收拢兵心。

    另一方面,他把自己在剿灭流贼当中的选拔出来的得力干将曹变蛟,洪承畴都带了过来,留下孙承宗和左良玉继续看着躲在深山里不出来的李自成和张献忠。

    挫败流寇让袁崇焕声名鹊起,也让他更加的雄心勃勃,因此皇帝一向他咨询辽东战事,他就义无反顾的毛遂自荐,要求督师辽东。

    说起来,他也并不是心血来潮,袁崇焕在当知府的时候就一直很关注辽东战事,分析大明和满清的历次战事,从中总结双方的优劣势,以及用兵特点等。几年下来,他对于如何对抗满清,收复辽东已经在心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案。

    打败李自成张献忠让他对自己的用兵能力更加有了自信,所以他才敢拍着胸脯向皇帝保证可以五年平辽,以自己的人头作保。

    一切就绪之后,袁崇焕就带着曹变蛟,洪承畴等亲信人马先行一步,带来的辎重粮草在后面由大队人马护着慢行。

    这次袁崇焕来大同督师,不仅仅是带着粮食,还带来了两万大军。这两万人马都是在这半年的剿灭流贼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精锐,被袁崇焕视为自己平辽的根本依仗。

    对于边军,袁崇焕是不信任的。在他看来,大明之所以能在跟满清的对抗之中节节败退,边军的糜烂是主要的原因。边军糜烂的根子当然是边军的各级将领腐败无能,打仗无能,但是克扣军饷,豢养家丁却都是一把好手。

    因此他这次去大同已经做好了大开杀戒,整顿边军和大同官场的准备。

    因此当前哨亲卫来禀告说大同文武官员以及士绅在城外十里长亭等着迎接自己的时候,袁崇焕的脸更黑了。

    “告诉他们,都散了,各回本衙各司其职。本督自行入城,到时候再召集他们议事。”袁崇焕皱着眉头下令道。

    “是,督师大人!”前哨亲卫调转马头向后奔去。

    大同的文武百官本来一个个都想好了见了这位督师大人该怎么说,很多人都忙着整理自己的衣服帽子,以便不要在督师大人面前失礼的时候,却迎来了督师大人不做停留,直接入城的消息。

    这让众人惊愕不已,这位袁督师也太不给面子了,这么多人在这里大太阳下等了他半天,他一句话说不见就不见了。

    此刻很多人终于想起了这位黑脸督师那个蛮子的称号的另一层意思了,一个个脸色尴尬不知所措。

    大同总兵李永年站在原地想了几个呼吸,忽然笑了,然后一挥手第一个散了,骑马就往回走,身后众将也都跟了上去。

    剩下一群文官杵在那里不知所措,都看着大同知府牧佐。

    牧佐愣了片刻,跺了跺脚也上了自己的马车,往大同城回去了。

    大同的文武两位大佬都走了,剩下的人也只好跟着都散了,只留下一点凌乱的脚印。

    袁崇焕一行人进了大同城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来到了大同边军大营,击鼓聚将。

    咚咚咚急促的鼓声响彻军营,有资格进大帐议事的最小的都是守备级别的将领。

    所有人进了中军大帐之后,发现以往坐在帅案之后的大同总兵李永年也站在了左侧第一个位置,都有些惊讶,但是却也无人敢说什么,都悄无声息的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

    片刻后,袁崇焕从大帐后面转了出来,来到帅案之后,皱着眉头扫视了一圈帐中诸将。

    曹变蛟和洪承畴两人则昂然站在袁崇焕两侧。

    “人可都到齐了?”袁崇焕说了第一句话。

    “回禀督师大人,守备以上将领都已到齐。”大同总兵李永年出列回话。

    袁崇焕点点头,眼神之中好像闪过一丝失望,虽然很快就消失了,但是却被心思细腻的李永年给捕捉到了。

    难道这位督师大人不希望人到齐?看来是要找个人开刀,杀鸡儆猴。想到此处,李永年的一颗心提了起来,告诫自己要加倍小心,千万不可成为那只用来儆猴的鸡。

    事实上,袁崇焕打的就是这个主意。他知道这些边军将领心中会对自己这个文官出身的督师有轻视之意,所以他打算从一开始就要树立起自己督师的威信来,想找个倒霉蛋来收拾一下,杀鸡儆猴。

    结果看来这些人运气都不错,没有人撞在枪口上。

    抛开这点思绪,袁崇焕一招手,旁边的洪承畴急忙从怀中掏出一个长条形的锦盒双手捧给袁崇焕。

    袁崇焕打开锦盒,取出一卷金丝绢帛,高声道:“皇帝陛下圣旨在此,众将接旨!”

    众将一听急忙转身单膝下跪齐声道:“臣等接旨!”

    袁崇焕打开绢帛,朗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辽东糜烂数十年,以致东虏肆虐,城池沦陷,子民涂炭,朕心中愧对祖宗。今兵部尚书袁卿崇焕,忠心体国,文武兼备,特命为辽东督师,以弘文阁大学生衔领辽东战事,一应文武俱受其节制。若有违逆不道之人,可持天子御剑行先斩后奏之事,钦此!大明景润三十二年七月十四日。”

    众将一听,心中顿时凛然,这位督师大人竟然还带着天子御剑,这无疑是掌握了帐中所有人的生杀大权了。

    “诸位可都听清楚了?”袁崇焕合上圣旨,扫视了一圈下跪众人,冷冷的问道。

    “臣等遵旨!”众人急忙齐声道。

    “恭请天子御剑!”袁崇焕将圣旨交给洪承畴,又对旁边的曹变蛟说道。

    曹变蛟将背后的长条形金丝包裹解下双手捧给了袁崇焕。

    袁崇焕解开金丝包裹,捧出一柄金光闪闪,剑鞘和剑柄之上镶嵌有宝石的长剑,双手捧起肃穆高声道:“陛下口谕:见此剑,如朕亲临。持剑者,可代朕行事,行斩杀违逆之徒,事后报知朕即可。”

    众将第二次听见了斩杀违逆这四个字,心中更是凛然,面上却都不敢有任何表示,急忙低头下跪齐声道:“臣等谨遵陛下口谕,从此当以督师大人马首是瞻!”

    看着众人如此恭敬,袁崇焕再一次的体验到了权力的美妙,满意的微微一笑,但是很快隐去。

    收了天子御剑,袁崇焕高居帅案之后,头戴凤翅金顶盔,盔顶红缨鲜艳如血,身上一套精致珍贵的山文甲,腰间佩戴天子剑,黑脸蹙眉,威风不可多言。

    “诸将都先散了,李总兵留下说话。”袁崇焕发布了自己上任之后的第一道口令。

    众将施礼离开之后,只剩下大同总兵李永年留在帐内。

    “李总兵,本督早就听说过你,知道你是一员虎将,从今往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