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水这么关键呀?”大家不约而同的问道。
“是的。因为赤水河流经的区域处于丹霞地带,是暗红色沙质土壤,水中所含有的丰富矿物质,是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因此,由于其独有的原料,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有的酿制工艺,加上众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的推波助澜,便形成了华夏国独具特色的茅台文化。”孔远继续介绍道。
“哦,文人墨客大多好酒,挥毫泼墨赞美一下茅台酒,这不足奇,我奇怪的是这帝王将相是怎样来凑热闹的,孔老能否介绍一二?”王春兰道。
“清代曾经流传过一首诗,是这样说的: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鳛部,指的是现贵州仁怀县区域。大意是,汉武帝时刘彻派遣唐蒙出使南越禹州,也就是今天的广州。唐蒙在这里喝到来自鳛部名为‘枸酱’的美酒,为取悦皇帝,他在回程途中专门绕道鳛部,取枸酱酒若干,献给武帝,武帝饮后大赞:甘美之,并钦定为贡酒。据专家考证,枸酱酒便是茅台的雏形。”
“那就是说茅台酒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代,距今已经有2149年了。”王春兰道。
“然也。应该追溯到他曾祖父刘邦时期才对。”孔远说道。
“为什么?”
“是这样的。相传楚汉相争之时,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在赤水河流域大战,刘邦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连连遭遇败绩。后来,在当地的濮人加入他的队后,奇迹发生了,他的部队连胜项羽,形势来了个大逆转。刘邦百思不得其解,不知濮人如何有此战力,便派相国萧何调查。经过调查,方知其中原因……”
“孔老,什么原因?”
“原来,每次作战前,这些濮人都要喝一种神水,这些神水就是他们剽悍骁勇的主要原因……”
“孔老,这些神水,我猜测一定是枸酱酒了,对吗?”叶芷馨插话道。
“没错,这就是当地人利用水果酿造的枸酱酒。”孔远说道。
“那就是说,这个故事,又将茅台的历史上推了近40年。”叶芷馨道。
“叶行长说得不错,的确如此。”
“孔老,故事总归是故事,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的,谁知道呀?”耿道深说道。
“其实,上述的故事,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司马迁与故事属于同一时代,应该是可信的。”孔远解释道。
“哦,既然同时代的司马迁都说了,就应该没有错了。”叶芷馨道。
“虽然这枸酱酒老夫无缘品尝,但我喝过的茅台的确不少,不过,能够喝上这68年的老茅台,老夫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啊!孔老,您真的是大姑娘?头一次上轿吗?”夏琳笑问道。
“我,的确是大姑娘,头一次上轿,嗨!怎么这么别扭呀?”孔远说道。
“哈哈!”看到孔老困惑的表情,大家禁不住笑了起来。
“孔老,夏姐偷换了一个概念,说您老是大姑娘,能不别扭吗?别理她,继续说您的吧。”张铮说道。
“这陈年老茅台,果然名不虚传。不知道大家刚才注意到没有,当这陶土瓶盖子打开时,便有一股酱香香气弥散开来,瞬间,说她是奇香满室一点也不为过。有诗曰:风来隔壁千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即便今天没有雨天相助,但这开瓶之香,已足以醉人了……”
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孔老点评老茅酒()
“哇!听孔老的精彩点评,实在是一种享受呀。”吕镇湘说道。
孔远继续点评道:“荡香入杯,细观其色,微黄且透明,纯净无沉淀。举杯轻摇,对着日光或月光,则可看到细细的酒花沿杯而生,几秒后,又复归于灭。大家不妨试试看。”
“哇!真的呀,太奇妙了。”众人试过后,禁不住大声称奇起来。
“以口品酒,要掌握三式:一为抿、二为咂、三为呵。抿,就是将酒杯送到唇边,轻巧地、缓缓地呷一小口,在嘴里细细抿品。咂,就是轻咂嘴巴,于慢慢品评中将酒咽下,自然发出‘咂’或‘嗒’之声。呵,就是在咂的基础上迅速哈气,让酒气从鼻腔喷香而出。这品酒三式,是历代酿酒工人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是茅台酒的品酒师们每天的作业。高明的师傅能从中品出酒的酒精浓度、哪年哪轮的陈酿,以及由哪些类型的美酒勾兑而成的……”
“这么复杂呀?真没想到喝酒还有这么多讲究?”张文章说道。
“大家都知道,茅台酒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空杯留香,持久不散,这就需要空杯嗅香了。空杯嗅香,与咂香品味,相得益彰而各有其趣。一杯酒干过之后,携口中余味,将酒杯移近鼻子,先凝神屏气,轻吸慢嗅,然后深深吸气,酒香便深入肺腑,让人仿佛进入了另一番全新的境界……”
“孔老,我用了你讲的品酒方法,现在已经快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了。”傅成说道。
“老傅同志,有你这么邪乎吗?刚才张兄弟还说你牛饮呢,这一会时间,你就立地成佛了?谁信呀?”刘玉栋笑道。
“品尝好酒,尤其是品尝这种老酒时,这几种品酒方式,要丝丝入扣,浑然一体,心静、凝神而放松,充分调动味觉、嗅觉神经,去捕捉、体味、感悟每一个酒分子的香味,才能获得的美的享受。”孔远继续说道。
“孔老,我问一个问题好吗?”
“傅老总,不要客气,尽管问吧。这么难得的品酒机会,大家可以一块探讨交流好了。”
“如果遇到假茅台怎么办?”
“其实,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茅台假酒基本上还没有。”
“为什么?”
“第一,由于人们刚刚经历过那个‘狠斗私字一闪念’的时代,思想观念比较单纯,还没有造假的意识。第二,现在茅台的价格并不高,一瓶不到4元钱,人们也就没有造假的动力了。所以,现在食品造假现象并不严重。”
“哈哈!”听了孔老的解释后,大家都会心的笑了起来,这理由太值得玩味了。
“当然了,假若真的遇到了假茅台,怎么办呢?其实,还是有办法的。我刚才已经讲过鉴别办法了,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 孔远轻轻抿了一口茅台后问道。
“孔老,我怎么没有印象呢?”傅成道。
“那我就再说一次好了。甄别的方法一个是开瓶验真,一个是荡香观色,一个是咂香品味,一个是空杯嗅香。可以说,这是目前辨别茅台真伪的不二法宝。傅总想起来了吗?”孔远问道。
“我想起来了,你刚才虽然没有特别点出,但在点评中的确是都说到了。”傅成说道。
“嗨!我说金总,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喝多了?”刘颖看到邻座的金家严晃里晃荡坐不稳的样子,急忙问道。
“刘秘书长,我…没事,刚才一不…注意,就像老…傅那样牛饮了几杯,现在脑袋有点划…划圈圈。”金家严有点结巴道。
“哈哈,我说金总,茅台虽好,不能贪杯,你怎么不控制着点呢?”刘颖笑道。
“刘,不对,我说嫦娥同志,你…说的轻巧,这…么好的酒,我…能控制吗?当年你的邻居吴刚,为了好酒,竟然置玉帝老儿的命令而不顾…我这算什……”金家严还没说完就趴在桌上了。
“刘姐姐,刚才的故事,金总好像没有说完吧?吴刚怎么了?”耿倩问道。
“吴刚还能怎么了?当然是喝多误事了呗。”刘颖说道。
“刘姐,我听说过吴刚暗恋嫦娥的故事,也听说过玉帝罚他砍树的故事,还真没听说过他喝多误事的事情,刘姐姐,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好吗?”
“好吧,姐姐就给你说说吧。相传,玉帝命吴刚去砍伐梭罗树,为南海观世音菩萨做一个莲花宝座,恰在此时,他偶得了一坛百年老酒,高兴之余,便自斟自饮起来……”
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吴刚醉酒误事()
“啊!这吴刚还会喝酒呀?”耿倩问道。
“人家不但会喝酒,还会酿造桂花酒呢。主席的诗中就曾经提到这件事: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看到了吗?吴刚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好酒、爱酒之人。”
“怪不得会饮酒误事,他原来是个酒鬼呀?”
“是不是酒鬼咱不知道,但饮酒误事却是铁板上钉钉的。几杯下肚,脑子一糊涂,他便将玉帝老儿交给他的任务抛在了脑后。见他久未动工,嫦娥甚不放心,便前来探问。经过嫦娥的提醒,吴刚方知饮酒误事,便急忙抡起斧头砍向大树。由于酒醉眼花,他错把桂花树当成梭罗树。错砍玉帝封的神树这还了得,嫦娥一看,急火上心,急中出乱,随手将怀中的玉兔抛向了吴刚。吴刚吓了一跳,用斧头一挡,不巧,斧子碰到了兔子的嘴上……”
“兔子嘴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刘姐,对吗?”耿倩问道。
“小倩聪明,这就是兔子豁嘴的来历。”
“我,我说刘秘书长,你,也知道这,个故事呀?”金家严抬起头来结结巴巴的问道。
“我说老金,你刚才都叫人家嫦娥了,人家自己的故事,能不清楚吗?”刘玉栋笑道。
“哈哈!”看到金家严的样子,听了刘玉栋的调侃,大家禁不住乐了起来。
“我说金总,没看你喝多少,怎么就醉了?你没事吧?”刘颖问道。
“这,这才叫酒不,不醉人人自醉吗?”金家严口齿不清的说道。
“行了老金,少说点吧,喝杯茶水,醒醒酒好了。”傅成说道。
“大家放心吧,金总没事的。其实,茅台酒除了宴请宾客,自饮自乐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适量饮用茅台酒,不但不伤肝,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养生作用,醉过之后,决不上头。”孔远介绍道。
“孔部长说得不错,茅台酒的确不上头,不伤肝……”
“我说老张,你难道经常喝茅台?据我所知,茅台虽然不太贵,但好像市面上很难买到吧?”耿道深说道。
“不瞒耿老弟,兄弟我的确经常喝茅台,但喝得都是几块钱的哪一种。今天能够喝到张兄弟的老茅台,我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关于购买茅台的问题,如果市面上买不到,不是还有特供渠道吗?耿老弟,咱一个大活人,难道能让尿憋死?”张文章说道。
“问题是,北京34号特供处,服务的对象是行政8级,也就是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咱们现在好像还没有资格吧?”耿道深道。
“耿老弟说的不错,咱们现在的确还不够资格。不过,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吗?”
“什么对策?”
“走后门呀?”张文章说道。
“啊!走后门?怎么走?”耿道深问道。
“耿老弟,亏你还是搞公安的呢?我说的走后门,就是托领导代买呀?”
“老张同志,怪不得陈机长说你是老奸巨滑呢?你这样做,你们领导同意吗?”
“干嘛不同意,我们又不是不掏钱?再说了,对他们而言,还不是举手之劳吗?不对,他们连举手都不用的。”张文章说道。
“为什么?”
“你问问吕书记、胡省长他们?家里的吃穿住行,油盐酱醋,他们管过吗?还不都是家属和服务人员去办的。”
“嗨!张秘书长,你走后门,别将我们扯上行吗?济北市可没有34号,特供与我们可没关系。”吕镇湘笑道。
“我说孔老,这喝酒养生的说法,说的好像是红酒吧?”王林插话道。
“红酒养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茅台养生,也并不是天方夜谭。60年代,轻工业部组织了20多名专家,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对茅台酒进行了严格检测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表明,在所有白酒中茅台酒的酚类化合物最多而酚类化合物含量丰富恰恰是葡萄酒保健功能关键所在,这说明茅台酒和葡萄酒在保健功能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哦,这么说,白酒还真有保健功能了?”王林道。
“其实,茅台具有保健功能的因素,还不仅仅因为酚类化合物含量比较多的原……”
“那就是说,还有其他因素了?”王林问道。
“王主任问的有道理,的确还有其他原因。经科学检测证明,在所有白酒中茅台酒是酸度相当高的一种且主要是乳酸和乙酸。酸能保肝、养胃、美容、软化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这与我国传统的养生之道,正好不谋而合。”
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评诗论酒()
“哈哈!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孔老不但是品酒名家,更称得上是酒博士了,来,我敬孔老一杯酒,谢谢孔老的精彩点评。”吕镇湘举杯笑道。
“谢谢吕书记了。”孔远说罢,便举杯慢慢将酒倒进了嘴里。
“既然吕书记以酒相敬,小子我就以一首小诗来表达敬意吧。”张铮说道。
“哦,张先生,太好了,那我就恭候你的大作了。”孔远高兴道。
“我哪有什么大作,只是小诗一首而已。孔伯伯,你听好了:
《听孔老评酒感怀》
茅台酒香漫神州,
高朋满座聚明湖。
吴刚醉倒人不觉,
嫦娥唤醒日当午。
谁人能评古董酒?
孔老夫子占鳌头。
小子不才,胡诌小诗一首,还望孔老夫子不吝指教了。”
“啪啪!”张铮话音刚落,现场便掌声四起起来。
虽然现场工诗之人不多,但绝大部分人不是高官、老总,就是高学历之人,这些人都不是泛泛之辈,他们不但文化修养颇深,而且见多识广,因此,他们对这首诗的水准高低,还是能听出个一二三来的。
“张哥,这里的‘明湖’指的是大明湖吗?”崔莺莺问道。
“不是大明湖。”张铮说道。
“那是指得哪里?”
“我说莺莺,你没注意到这间富丽堂皇的餐厅名字叫什么吗?”张铮反问道。
“哦,我知道了,诗中的明湖,原来指的是这间叫做明湖的餐厅。张哥,你的意思是,我们大家就是诗中的高朋了?”崔莺莺问道。
“不错,你说的完全正确。”
“好诗!这的确是一首好诗。此诗之所以好,就好在他并没有用更多的笔墨,直接和直观的描写茅台酒如何如何,而是利用吴刚的‘醉’,嫦娥的‘唤’,以及老夫子的‘评’,从侧面不着痕迹的赞美了茅台的独特。这种手法,虽然古来有之,但依我来看,小铮则是更胜一筹。”孔远说道。
“我同意孔老的观点,在这个方面,张老弟的确是棋高一着。”王林附和道。
“其实,更加叫绝的是,此诗中涉及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有着非常巧妙的交集,这可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表现手法。”孔远继续道。
“孔老,何以见得?”吕镇湘问道。
“你们说,诗里的吴刚醉酒,与现在金总的喝多,是不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处?”孔远提示道。
“孔老所言不差,的确是这么一回事。”众人回应道。
“还有,诗里的嫦娥唤醒吴刚,与刚才刘秘书长提醒金总不要贪杯,是不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孔远问道。
“哈哈,不但有异曲同工之处,更加有意思的是,金总还满口称呼刘姐为嫦娥呢。这样一来,刘姐和诗里的嫦娥不就更加有交集了吗?”耿倩笑道。
“其实,最后两句更有力度。第一句提出了一个命题,就是现如今谁有水平和资格来点评这古董老酒呢?第二句则给出了结果,唯有孔老夫子才有水平和资格来点评这老茅台。孔老不但知识渊博,而且不负众望,点评的异常精彩,的确称得上是鳌头!”吕镇湘说道。
“哦,这孔老夫子原来指的是孔老呀?我还以为是孔子他老人家呢。”叶芷馨说道。
“不过,此诗虽好,但我对小铮先生还是有意见的。”孔远说道。
“哦,孔伯伯,你有什么意见,不用客气,尽管批评就是。”张铮说道。
“刚才你一直拒做万岁,不当那玩意,可你怎么在诗里让老朽当那玩意呢?我说小铮先生,咱好像有点不地道哟。”孔远笑道。
“孔老,你指的是哪玩意?”耿道深问道。
“万年龟呀。”
“孔老,张兄弟好像没有说你是万年龟吧?”
“耿老弟,你难道没有听到鳌头一词吗?”孔远问道。
“当然听到了,问题是,这鳌和龟好像不是一码事吧?”
“鳌为俗字,正字为鳖。《淮南子》中就有鳌驮三山和女娲断海中巨鳌四肢,以撑四极之说,所以,鳌就是汉族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孔远引经据典道。
“哈哈!孔伯伯,诗中虽有鳌头一词,但小子并没有说你是龟鳖之意。古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喻为考试第一,孔老熟读经史子集,我就不信您老不解诗中鳌头的含义?所以,您老就不要逗小子玩了。”张大官人笑道。
“哈哈,小铮不但武功高强,经商有道,这才学也是无人能及,老朽算是彻底折服了。”孔远笑道。
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来只母烤鸭()
“我说孔老,你刚才原来是在试探小铮的才学呀?”叶芷馨道。
“老朽早有耳闻,小铮才思敏捷,出口成诗,不输七步成诗的三国才子曹子建,今得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哦,孔老远在京华,小子遁居济北,加之小子刚刚回国,孔老怎么会早有耳闻呢?“张铮问道。
“小铮可与藏可家老先生有过一面之缘?”孔远问道。
“孔老所说不假。本月10日,小子初到京华,小妹邹诗晴在聚全德请我品尝天下第一美食烤鸭,我就是在此处遇到藏老和朱老的,并与二老结下了一段笔墨之缘。”张铮介绍道。
“不瞒小铮,我就是从这两位老友处了解到你的情况的。后来我还专门到前门烤鸭店,欣赏了你的那两首诗作和书法作品。”
“哈哈!两首不足百字的小诗,也值得孔老跑一趟?”张铮笑道。
“当然值得了。炉里乾坤大,厨中玄机多。寥寥两句,便将烤鸭这一传统美食的悠久历史和精湛工艺,准确地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