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话仙佛奇踪-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蓬头跣足,服气餐霞

葛长庚,宋代琼州人,他母亲给他起了一个白玉蟾的名字,是为应梦。
葛长庚十二岁时,参加了童子科考试。后来,到武夷山隐居。自号“东琼子”。
跟随侍奉陈翠虚学道九年,才得到他的道术。

葛长庚头发蓬乱,光着脚,穿着一件破旧的百衲衣。他十分喜欢喝酒,
从没醉过。博览通晓经书子集,能出口成章,曾自我赞叹道:“千古蓬头跣
足,一生服气餐霞。笑指五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雷印常佩肘间,祈祉则
有异应。时言休咎惊省,聋俗尝在京都。”葛长庚游西湖,到了傍晚,他落
入水中,船夫慌忙寻找,却找不到。到次日清明,一只玉蟾在水上,一派醉
后的酣态。

一天,有一位拿着刀追着他威胁他的人,葛长庚喝叱那个人,刀也掉在
地上。那人赶忙扭头就走。葛长庚招呼他说:“你回来,不要害怕。”把刀
还给了那人。当时人说,葛长庚入水身上不湿,碰到兵器死不了。

宋朝嘉定年间(宋宁宗年号),宋宁宗召他入朝,并降旨让他住在太一
宫。有天,忽然不知葛长庚去向。以后,他常常来往于名山之间,行动神异,
无法揣测。

【原文】

葛长庚,宋琼州人。母以白玉蟾名之,应梦也。年十二应童子①科。后
隐居于武夷山,号‘东琼子’。事陈翠虚②九年,始得其道。蓬头跣足,一
衲弊甚。喜饮酒,未见其醉。博洽儒书,出言成章。尝自赞云:“千古蓬头
跣足,一生服气食霞。笑指五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雷印常佩肘间,祈祉
则有异应。”时言休咎,惊省聋俗。尝在京都游西湖,至暮,堕水,舟人惊
寻不见。达旦则玉蟾在水上,犹醺然也。一日,有持刀追胁者,玉蟾叱其人,
刀向堕而走。玉蟾招之曰:“汝来,勿惊。”以刀还之。时称玉蟾入水不濡,
逢兵不害。宋嘉定中,诏征赴阙,对玉称旨,命馆太一宫。一日,不知所往。
后每往来名山,神异莫测。

【注释】

①童子科:唐宋时特设考试科目之一。宋制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者,
应试后给予出身并作官,亦称童子举。
②陈翠虚:宋代道士,字楠木,号翠虚。详见“陈泥丸”条。

陈泥丸
尸埋三日竟复生

陈楠,字南木,号翠微,是博罗(今广东惠阳东)人。相传他以盘栊箍
桶为业,后来跟从毗陵禅师薛道光,学得太乙刀圭金丹秘诀;从黎姥山神人
那里得到《景霄大雷琅书》。能用符水和土揉成丸药制病,当时称他为“陈
泥丸”。

有时,陈楠披散着头发,日行四五百里地,穿着象鹑鸟秃尾巴一样的破
旧的衣服,一身的尘土污垢,喜欢吃狗肉。一天到晚都喝得烂醉。有一次去
苍梧山,遇到老百姓正在祈雨除旱。陈楠手拿铁鞭,下到水潭中驱赶龙王,
不一会就雷雨交加。一次他坐船经过三山、大义,船要渡过洪流,船夫不敢
通过。陈楠将斗笠浮在水面上坐在上面渡过去了。有一次,他在钦管道上行
路,被一群强盗绑架后杀掉,他的尸体被埋了三日,强盗走了后,他又醒过
来。

游长沙时,陈楠冲撞了节度使,被抓起来押送到邕州监狱,过了几天,
他又回到长沙。夜里,他打坐时,将水银集拢起来,过了一夜,水银就变成
了白金。

葛长庚以炼丹术授与白玉蟾。宋宁宗嘉定年间入潼水而逝去。

【原文】

陈南,字南木,号翠虚,博罗人。以盘栊箍桶为生。后得太乙圭金丹法
于毗禅师①,得景霄大雷琅书于黎姥山神②人。能以符水捻土愈病。时人呼
之为“陈泥丸”。时披发日行四五百里,鹑衣百结,尘垢满身。善食犬肉,
终日烂醉。尝之苍梧,遇郡祷旱,翠虚执铁鞭下潭驱龙,须臾雷雨交作。过
三山③大义渡洪流,舟不敢行。翠虚浮笠而济。行钦管道中,遇群盗拉杀之。
痤三日,盗散复苏。游长沙冲帅节,执拘送邕州狱。数夕又回长沙矣。中夜,
坐或仓水银,越宿成白金。以丹法授白玉蟾。宁宗嘉定间,于潼入水而解去。

【注释】

①毗陵禅师:宋代道士,名薛道士,法号紫贤,为“南阳祖”的第三代。
②黎姥山神:即“骊山老母”、“骊山姥”。道教传说中的女仙。
③三山:此指今江苏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的三座山峰。大义:地名不详。

莫月鼎
召雷唤雨,布散彩云

莫月鼎,因避讳而号洞一,字起炎,是湖州人(州名,辖境在今浙江吴
兴、德清等县)。生得清秀明朗,皮肤象玉雪一样光洁,双目炯炯发光能照
人。

莫月鼎入青城山(在四川省灌县西南,山形如城,故名)丈人观拜见徐
无极,学习五雷之法,于是,莫月鼎自称“雷师”。他可以驱赶驭使鬼神,
与天地合一。每次嬉笑怒骂,都好象有神在跟从着他。

元世祖召见他。当时天气晴朗。世祖说:“能听到雷声吗?”莫月鼎说:
“可以。”便取过胡桃扔在地上,雷声随即发出,元世祖面色都变了。月鼎
又尊命表演了一次下雨。世祖十分高兴,赐给他金线织就的丝织品。莫月鼎
将金缯裁开,以救济贫寒无衣者。

莫月鼎喜欢喝酒,每天都要喝醉。喝醉了他便以白眼望天,阴风阵阵从
他的衣袖间飘出。有一次,他与客人在西湖的船中饮酒。那天阳光炎热如下
火一般,客人请他借几片云遮住太阳。莫月鼎笑着拾起果皮放到酒杯里,再
倒进湖水中,云彩从湖面上升起,挡在太阳下面。

蕃厘观道士中秋节会饮,有云彩遮住了月亮,总是不离去。莫月鼎当时
正好碰到观中道士,道士知道他的能耐,忙请他赴宴。莫月鼎一指云彩,云
就消散了,天空象洗过一样清净。

卖饼的师傅有了好多饼在筐中,却被精怪偷去,莫月鼎召来雷神轰击云
彩,斩下藏于云中的猢狲首级,弃于市。

有一人娶媳妇,半路上新媳妇被白猿精所摄走,到了夫婿家,只剩一辆
空车。莫月鼎迈着禹步,象指挥着千军万马,忽然狂风大作,被掳走的妇人
又随风飘回到夫婿家。那妇人说:“刚才还在北面的山峰上,怎么忽然就回
到家里。”莫月鼎三十七岁时,一天,他叮嘱他的门徒王继华说:“来年正
月十三日我将出现在你家,到时候风云雷雨交加。”说完要来纸笔作偈书,
写完后,淡然地死去了,面色象丹珠一样,呈朱红色。

【原文】

莫月鼎,讳洞一,字起炎,湖州人。生而秀朗,肌肤如玉雪,双目有光
射人。入青城山丈人观,见徐无极,受五雷之法。于是,月鼎自名“雷师”。
驱使鬼魅,动与天合。时嬉笑怒骂,皆若有神物从之者。元世祖召见,时天
色爽霁,帝曰:“可闻雷否?”月鼎曰:“可。”即取胡桃掷地,雷应声而
发,元主为之改容。复命请雨。立至。元主大悦,赐以金缯。月鼎碎截之,
以济寒窭者。性爱酒,无日不醉。醉辄白眼望天,阴飚修修起衣袖间。尝与
客饮西湖舟中。当赤日如火,客请借片云覆之。月鼎笑拾果壳浮觞,而顷之。
云自湖滨起,翳于日下。蕃厘观道士中秋方会饮。有云蔽月,久不解。月鼎
时遇观中道士,知其所为,急请赴筵。月鼎以手指之,云散如洗。卖饼师积
饼于筐,时被精怪窃去。月鼎召雷轰云中,斩猢狲首于市。一人娶妇,半路
为白猿精所摄,至门但空车焉。月鼎禹①步,如有指麾状,狂风忽作,飘妇
还舍。妇云:“适在北高峰,何以忽然至此?”七十三岁,一日属其徒王继
华曰:“明年正月十三日,将化于汝家。及期,风云雷雨交作。”索笔作谒
书毕,泊然而逝,颜面如丹。

【注释】


①禹步:巫师道士作法时的一种步法。

马钰
绝尘修炼,破镜重圆

马钰,宁海人,号丹阳子,妻子孙仙姑。他母亲怀他时,曾梦见麻姑赐
仙丹一粒,吞吃后醒来。马钰出生时为金太宗天会五年。

马钰儿时与众不同,他经常吟诵一些乘云驾鹤之类的诗句。一次李无梦
看见他,惊奇地说:“这个孩子的确非凡,你看他额头宽阔,手垂过膝,将
来肯定是神仙之材。”后来孙君把女儿嫁给了他,生了三个孩子,马钰写过
一首奇怪的诗。诗中云:“抱无守一是功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衔杯畅
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当时人们都不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一天,王重阳
祖师从终南山来,找到马钰对他说:“你与我非常有缘,既然吃瓜,就要从
瓜蒂吃起。”马钰问他为什么?祖师说:“甜从苦中来”。玉钰又问:“您
从何方而来呢?”祖师说:“不远千里,特意来扶持大醉之人。”马钰暗暗
吃惊:“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竟然与我以前写的诗一模一样。”于是马钰
拜重阳祖师。祖师有意带马钰去西方云游,马钰俗念未除,不肯舍弃家业,
于是重阳祖师多方指点教化,马钰才断绝俗念,将家产分给三个孩子,随祖
师到昆仑山的烟霞洞修炼。孙仙姑则留在家中结庵修行。

二十多年过去了,一天马钰对弟子说:“今天将有意外的喜事降临。”
说着他歌舞起来。不一会儿,空中音乐四起,只见孙仙姑乘云而来,仙童玉
女、旌旗仪仗簇拥左右,仙姑在空中大声说:“我先走一步到蓬岛,等待夫
君。”当天夜里,马钰打坐到天将二鼓,突然风雨声大作,马钰头朝东方,
侧身枕胳膊,于不知不觉中逝去。当夜马钰扣响了酒监郭复中家的门,索要
笔纸,写下一道诗:“长年六十一,在世无人识;烈雷吼一声,浩浩随风逸。”
不一会儿,有人说师傅已经故去,才知道刚才看到的不过是师傅的阳神罢了。

【原文】

马钰,宁海人,孙仙姑其妻也。号丹阳子。母初孕时,梦麻姑赐丹一粒,
吞之觉。而分瑞时,金太宗天会五年也。儿时常诵乘云驾鹤之诗,李无梦见
而奇之,曰:“额有三山,手垂过膝,真大仙之材。”孙君以女妻子,生三
子。尝题诗云:“抱无守一是功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衔杯畅神思,醉
中却有那人扶。”众皆不晓其意。一日,王重阳祖师自终南①来访之,云:
“宿有仙契,既食瓜,从蒂食起。”钰问其故。曰:“甘向苦中来。”又问
从何方来。曰:“不远千里特来扶醉人。”钰默念与前所作诗合,异之,遂
师事焉。重阳欲挽西游,钰未能辄弃家业,重阳多方点化,钰念始决,遂以
资产付三子,从居昆仑之烟霞洞。孙仙姑在家结庵。修炼二十余年,一日,
钰谓门人曰:“今日当有非之喜。?”辄歌舞自娱,俄闻空中乐声,仰见仙
姑乘云而过,仙童玉女旗节仪仗拥导前后,俯而告钰曰:“先归蓬岛待君也。”
于是夜坐谈将二鼓,风雷大雨震动,逐东首枕肱而逝。是夜,钰扣酒监郭复
中门,索笔书颂云:“长年六十一,在世无人识;烈雷吼一声,浩浩随风逸。”
少顷,人云师已逝矣。方悟所见者皆其阳神也。

【注释】

①终南,指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相传道教的吕洞宾、刘海蟾
曾经修道于此。

魏伯阳
炼就真丹,一试诚心

魏伯阳,吴地人,天生喜好道家仙术,不愿作官,隐入深山,炼丹求仙。

炼丹时,魏伯阳收了三个弟子,其中有两个心不很诚,于是有一天伯阳
试探他们说:“金丹炼成后应该先给狗吃,狗吃了没事人才可以服用,如果
狗死了,人就别吃了。”果然,狗吃了以后当时就死了。伯阳说:“仙丹没
炼成,难道是没得到神仙的真传吗?服丹后真的和狗一样,死了可怎么办
呢?”弟子们问:“先生吃不吃呢?”伯阳说:“我远离世俗,来到这深山
之中隐居,就是成不了仙,也没有脸面再回去了,所以生和死都一样。我当
然吃!”说着魏伯阳把丹塞到嘴里,不一会儿就死了。见此情景,一个弟子
说:“师傅真非凡人,他居然能这样,我还有什么多想的呢?”说罢也服丹
而死。余下的两弟子对此非常不理解,其中一个说:“炼丹是为了长生,可
如今服丹后反而死得更快了,那还不如不服呢。”于是两人一起下山,顺便
为伯阳及死去的弟子寻求棺木。待这两个弟子走后,魏伯阳站起身来,把炼
成的真丹送到死去弟子和狗的口中。不一会,弟子和狗都活了过来。魏伯阳
和这个姓虞的弟子同狗一道,成仙而去。他们遇上一个进山打柴的老人,魏
伯阳便写了一封信,托此人带给另外两个弟子,感谢他们。

魏伯阳曾写过《参同契凡》两卷。书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好象是解释《周
易》,其实是借《周易》的爻象而阐述炼丹的。

【原文】

魏伯阳,吴人,性好道术,不乐仕宦,乃入山。作神丹时三弟子,知两
弟子心不尽诚。丹成试之曰:“金丹虽成,当先试之犬,犬无患方可服;若
犬死,不可服也。”伯阳即以丹与犬食之,犬即死。伯阳曰:“作丹未成,
无乃未得神明意耶?服之恐复如犬奈何?”弟子曰:“先生服之否?”伯阳
曰:“吾背违世路,委家于此,不得仙,吾亦耻归,死与生同,吾当服之。”
伯阳服丹入口,即死。一弟子曰:“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得无有意乎?”
亦服之入口,亦死。二弟子乃相谓曰:“作丹求长生尔,今服丹即死,不如
不服。”乃共出山,为伯阳及死弟子求殡具。伯阳即起,将炼成妙丹纳死弟
子及犬口中,须臾皆活,于是将服丹弟子姓虞者同犬仙去。逢入山伐薪人,
作手书,寄谢二弟子。尝作《参同契凡》二卷。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
借爻①象以寓作丹之旨。

【注释】

①爻,《易经》中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为阳爻,‘—。。 —’为
阳爻。

·四卷·
长生诠
还初道人自诚氏辑

王禾题注

《长生诠经》,原题“还初道人自诚氏辑。”自诚即明朝道士洪自诚,
四川新都人。其生平事迹见于《新都县志》及洪氏所撰《逍遥墟经序》。

洪自诚有关道教的著作,现存有《逍遥墟经》二卷,《长生诠经》一卷,
都收入明刊本《续道藏》中。两部著作都是资料选辑。《逍遥墟经》选录六
十三位道教神仙人物传记,而《长生诠》则选录道教养生资料。作者选取《清
静经》、《阴符经》、《胎息经》等二十余种道书片断,以及汉天师(张陵)、
吕纯阳(吕洞宾)、白玉蟾等四十余位道师有关修养长生的诗词语录,辑为
一编。所录诗文的内容涉及修心养性、导引行气及内丹修炼。大抵言澄心静
意,服气咽津,性命双修,俾精气神俱全,而达于长生成仙之目的。具体的
修炼功法,须读者自己亲身体验,毋庸赘述。

清静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
心而神自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
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亦无,
湛然常寂。

【题注】

清静经,原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约成书于唐代。经文主要宣
扬“澄心遣欲”,保持身心清静。又受佛教大乘空宗影响,认为不仅一切有
形之物皆为空无,而且空亦是空,无亦是无。原文见《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阴符经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题注】

阴符经,原名《黄帝阴符经》,约成书于魏晋南北朝。经文认为天道与
人事之间有“相生相盗”之辨证关系。圣人应观察天地运行之道,掌握天人
暗合之机,使自己之行为合乎天道。原文见《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洞古经

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
云寂。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无生。

忘于目则光溢无极,泯于耳则心识常渊;两机俱忘,众妙之门;养其无
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全真相济,可以长生。天得其真故长,
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寿。

【题注】

洞古经,原名《太上赤文洞古经》,约出于唐代。经文宣称:无为无动
是万物之本,不视不听为众妙之门。修道者应清静无为,闭目塞听,养其无
象,守其无体,则可以长生。原文见《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大通经

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现,
如空无象,湛然圆满。


大道无相,故内不摄于有。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如如自然,广无

边际。
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居尘出尘,不落于万缘之化。
【题诠】
大通经,原名《太上大通经》,约出于唐代。经文认为大道无形无象,

人性清静无为。修道者应对境忘境,不受外物诱惑;不生其心(思想欲念),
保持真性清静。心灭则性现。原文见《道藏》洞玄部本文类。

定观经

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制而不着,放而不动。处
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
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强来就喧。以无事为真宅,

有为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
【题注】
定观经,原名《洞玄灵宝定观经》,唐代道士冷虚子撰。经文言修持定

心观慧之道。教人舍弃外事,除灭念想(动心),静心内观,了悟本性空无。
久而行之,自然得道成真。智慧圆明。原文见《道藏》洞玄部玉诀类。
应迹:上地为真为本,下地为应为迹。

胎息经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气入身来为之生,神去离形为之死。知
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
神气相注。

【题注】

胎息经,经文出于唐代,略言内丹家存神行气修炼要诀。唐道士幻真先
生注解此经云:“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
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原文见《道藏》洞真部
玉诀类。

胎息铭

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唯细细,纳唯绵绵。坐卧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