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眼前这位一身僧衣,满脸狠厉的凶老太婆,贾似道都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杨妙真现在是太后了!那个十恶不赦的反贼李全则被李璮追封为大唐义皇帝!现在大唐的太后在向大宋索要义皇帝的骸骨了……
“尔若不给,吾就令大唐将士出兵巩县,掘了老赵家的祖坟!”老尼姑看到贾似道不言语,便恶狠狠的威胁。
现在的巩县是史天泽的地盘,而史天泽又是脚踏两只船,一方面接受了大唐委任的河南道行军大总管,骠骑大将军,永清郡王的官爵,一方面也没有和大元翻脸。任凭自己地盘上忠于大元的兵马撤走,又任凭刘秉忠、阿术等人过境。但是总的来说,史天泽还是倾向大唐的。而对于大宋,史天泽则不加理睬。如果李璮下令史天泽去巩义“考古”,只怕北宋皇陵立马又得遭殃!
可是把李全的尸骨交给杨妙真……这个也不是不可以,可李璮、杨妙真的态度不对啊,也不上表称个臣什么的。还堂而皇之自称什么大唐皇帝、大唐太后。这比陈德兴在辽东自封明王可恨多了。
明王其实就是个宗教头衔,而且只是“王”不是“帝”,也没有设立官署正式建国。陈德兴在辽东用的还是北地招讨司的名义,理论上就是大宋的臣子。
而李璮、杨妙真倒好,直接抬出个泱泱大唐了!
这大唐的年头比大宋早,而且也比大宋正宗!大宋得天下不正,靠一场军事政变上台,而且还丢了中原,丢了祖宗陵寝,还一百多年苟安江南不知恢复。若是在北宋承平时,南方的百姓也未必会厌宋思唐,毕竟大宋的治理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处在这南宋末世,连着几十年被蒙古暴打,百姓们早就苦于国弱兵疲,想念强汉盛唐也就不足奇了。对于陈德兴的邪教,江南百姓士人认同的少,反对的多。可是对于大唐……却是思念的多,反对的少了!
哪怕是江南豪门,也希望能有个强大的国家把鞑子远远的赶走,好让他们安心过太平日子……这大宋虽然敬重士人,但是为了维持那支能吃不能打的军队,收的税实在是有点多了!
贾似道、江万里、文天祥仨大宋忠良的脸色一下就全沉下来了。
“妙真师太!”文天祥一身正气,淡淡开口。
“本宫是大唐太后!”老尼姑一瞪眼,恶狠狠看着文状元,“你得管哀家叫太后娘娘!”
文天祥冷哼一声,刚想开口驳斥。老尼姑身边一个生得长大,样貌堂堂,腰里悬着长剑的中年儒者却抢着开口:“文文山是吧?老夫大唐国子监祭酒,衍圣公,曲阜孔世安,有一事动问!”
衍圣公,曲阜孔世安!文天祥怎不知道这是孔子之后?而对方又自称是大唐国子监祭酒……这说明曲阜孔氏已经承认大唐是天下正统了!
“当今衍圣公是衡州孔存斋,他才是圣人第五十三世嫡长孙,你是什么人?胆敢冒充圣人之后?”江万里厉声而问。
孔世安哈哈大笑,点头道:“没错,存斋先生的确是先祖嫡流,但是衍圣公一爵,却是天下正统之朝廷才能封的。大宋在绍兴十一年已经失去天下正统!你们的高宗皇帝称臣于金,其皇帝之位也是金国册封。便是将天下正统让于女真了!而吾大唐义皇帝起义兵逐女真收复齐鲁之地,大唐当今天子则起兵逐蒙古复中原。如今人心所向,天命所归,正好代金而起,成天下正统。在下的衍圣公乃是大唐天子所封,如何是冒充的?”
这哪里是在争道统,分明是在争正统啊!
江万里又哼一声:“荒唐,李全本是金人却作乱反金,而后又降宋再降蒙,分明三姓家奴!如今李璮以蒙古益都行省相公叛蒙自立,实乃乱臣贼子。父为三姓家奴,子为乱臣贼子,焉敢自命正统?”
孔世安冷冷道:“老夫就不提什么陈桥之变了……只说一点,吾大唐有驱逐胡虏,复兴汉家,一统天下之大志。尔赵宋早就弃了中原,百多年来不思恢复,只知苟安一隅,如何还敢称中华正统?”
连中原都丢了也不知恢复,还敢称什么正统?这话儿算是点了赵宋的死穴。贾似道带来的一干高人,个个面红耳赤,拳头都捏得紧紧的,不过看看对面一帮“武林人士”,立马就没了火气。君子动口不动手嘛…………I1292
第405章 约定,天命 第一更求月票()
从桃花岛到普陀山,有好几十里的水路,因为是晚上,行船较缓,走了几个时辰才把杨婆儿送上普陀山。待婆儿赶到大唐太后杨妙真下榻的观音庵的时候,太后已经起床了。正在院子里面一边吃早饭,一边看和尚尼姑练武。
灭门尼姑坐在一张胡床上面,面前一张案几上摆着几样小吃,一碗大米粥,四个夹肉的馍馍——灭门老尼当然吃肉了,要不然哪儿力气耍长枪啊!而且老尼姑从小就爱吃肉,到了现在谁还敢不让她吃?小心被灭门哦!
老尼姑手里抓着个馍馍,一边啃着,一边聚精会神看着几个得意弟子耍起梨花枪,还不时开口指点几句。在他身边还立着个满脸横肉的胖大和尚,正是昨日辩经时驳得九灯和尚哑口无言的永心大师。
大和尚抱着胳膊,也在看着他的三十六棍僧舞着铁棒,胖脸上也都是得意洋洋。大和尚自己就是罗汉堂出身的,也曾经是三十六棍僧之一。过去就常随着师傅(前任方丈)出少林去和人辩法,现在轮到他风光了,而且还巴结上了一个太后!
这少林寺看来要在他的手中兴旺发达起来了。
这时一个上了点年纪的尼姑(是观音庵原来的尼姑)哭丧着脸走了进来,看了看正在舞枪弄棒的尼僧,又闻到了一阵~ 阵肉香,脸上几乎要哭出来了——灭门老尼的徒弟们都吃肉,至于永心大和尚和他的棍僧,虽然声称是吃素的。但是看看他们的体型,看看他们的肌肉就不大像是吃素吃出来的。
“太后娘娘……”观音庵的尼姑在灭门师太跟前跪拜下去。恭谨地禀报道,“外面有个自称是杨明霞的女施主。说是您的弟子。”
“明霞来了……请她进来吧。”灭门老尼挥挥手,让这个原来观音庵的主持去带杨婆儿进来,又吩咐自己的一名亲传弟子去取些肉饼来,准备让杨婆儿当早饭。
不一会儿,杨婆儿就一个人飞步走了进来,到了灭门老尼面前纳头便拜。
“起来,起来,”老尼姑挥挥手,“没吃早饭吧?一块儿吃点儿。是你爱吃的肉馍馍。”
“谢师傅。”杨婆儿乖巧地道。
“是姓陈的让你来的?我还以为他会亲自过来呢。”
老尼姑似乎有些不满。陈德兴是她的晚辈,可是在蓬莱港就没有怎么搭理她,也没让她和她带来的人上霹雳号。现在又不肯亲自来拜,显然是不拿她当回事儿啊。
杨婆儿笑了笑:“师傅,明王在辽东就听过您的威名,所以害怕,不敢轻车简从而来。”
“怕我害他性命?”老尼姑哼了一声,“这小子不是神仙吗?不是刀枪不入吗?怎么还怕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
“明王是肉骨凡胎的神仙,”杨婆儿言之凿凿地道。“他的魂魄是神仙转世的。可是身子却是和凡人一样,禁不住您老的梨花枪。”
老尼姑愣了愣,眉头皱皱,看着杨婆儿:“你还真相信啊!”
杨婆儿点点头。道:“我真信!明王真不是凡人!”
“你信,仙儿也信……”老尼姑眉头越拧越紧了。杨婆儿和李翠仙是什么人她如何不清楚?那都是成了精的狐狸,不是好骗的!如今却都相信陈德兴是神仙转世……
“那他准备怎么赢辩法?”老尼姑一指身边的胖和尚。“不会和永心大和尚一样带着棍僧上场吧?”
大和尚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脸色丝毫未变——带棍僧有什么不对的?辩法这事儿胡搅蛮缠的多!哪儿是在真讲道理啊?那个八思巴要没蒙古人撑腰能说得过尹志平?你丫让他再现在来试试?
“明王准备了两样道具。一样叫地球仪,一样叫天文望远镜。”杨婆儿没有隐瞒。这事儿老太后很快会知道。而且也没有必要瞒,因为老尼姑根本不会关心这事儿。
“还有好多炮船吧?”灭门老尼一笑。
“有二十艘!”杨婆儿答道。
大和尚听到这话,心里面由衷的佩服。怪不得人家是活神仙呢!自己辩法就带三十六个棍僧,人家却带着二十艘什么炮船!那还不是他说什么是什么啊!
“说不过就要炮轰普陀山?”灭绝老尼问。
“不会说不过的。”杨婆儿笑道,“明王说了,若南宋胆敢北上坏了大唐的好事儿,他就挥军入临安。”
老尼姑笑道:“这还差不多……只是,我大唐要是败了蒙古,他的大明怎么办?”
“大明自然是取燕云之地了。”杨婆儿淡淡地道。这的确是陈德兴的计划,同样没有必要瞒着老尼姑。因为陈德兴在塘沽筑城,已经摆明了要吞下海河以北了——只有得到燕云十六州,他才能得到足够多的汉人人口,以支持他对辽东、辽西、漠南和漠北的征服。
当然,这个计划只是陈德兴的参谋司所制定的众多军事扩张计划中的一个。前提是东唐速败西元,控制了北方汉地大部。这样的话,北明就只能取昔日契丹之势。据燕云十六州再做打算了。
“一个大辽的局面还是可以给他的,”老尼姑思索着道,“不过他也不能坐山观虎斗!他得出兵扫荡辽西和漠南草原,拿下开平城。”
虽然现在忽必烈对蒙古西道诸国已经失去了控制——在他杀害阿里不哥后,西道诸王都视他为黄金家族的叛逆,甚至连旭烈兀都责怪他下手太狠。但是蒙古中央兀鲁斯和被陈德兴威胁的东道四王还是跟随忽必烈的。中央兀鲁斯的兵力不下10万,东道四王中的塔察儿虽然伤了元气,但是另外三王还保持着力量。四王的可用之兵合计也不下10万。再加上忽必烈一方的汉军和色目军,总兵力仍然有三十多万!远远超过李璮的十余万大军。
所以李璮要和忽必烈决战,就必须先取得更多的汉侯和南宋藩镇的拥护。同时还需要陈德兴牵制蒙古东道四王和一部分蒙古中央兀鲁斯的力量。
“徒儿可以转告明王。”杨婆儿可做不了那么大的主,她不过就是个传声筒。
灭门老尼站了起来,笑道:“就这样吧,只要他答应,我保证大唐的儒释道高人不会为难他。你去告诉他……最晚明年,唐元就要决战于中原!若天命在唐,就让陈明王安安分分在辽东呆着。若天命不在唐……那就要看明王的本事了!这汉家天下,总是要复兴的!”
说着话,她就冲着杨婆儿招招手,“明霞,陪为师耍一回吧,让为师看看你的梨花枪有没有退步?”
……
杨婆儿和灭门老尼耍大枪的时候,陈德兴则一直守在桃花岛上,紧盯着军营和水寨的扩建工程。他预备将这里建设成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
桃花岛的港湾要比普陀山大的多,不仅可以容得下南北洋舰队的20艘炮舰和随同而来的几十艘运兵的福船。现在更是成了高丽、日本、安南、高棉等国使团所乘坐船只预定的停泊之地。
这一场辩法大会,对陈德兴而言,还不仅仅是一场展示天道教真理的论坛。还是一个展开大东亚国际外交的舞台。和欧洲、西亚长期存在国际关系不同。此时的大东亚就是几半孤立的文明圈子。国与国之间很少展开正式的交往,更不要说互设使节了。
而这些孤立、半孤立的文明圈子中,最大的无疑是由唐宋元明四国构成的大陆文明圈了。安南、日本和不久之前刚刚复国的大理国,也算是这个文明圈的边缘部分,但是又自成体系。此外高棉、三佛齐和爪哇等南番国家又是另外一个圈子,和大陆几乎没有官方的往来。便是建立了南洋舰队的北明,现在也没有正式进入南番。只是在安南、占城(已经被高棉灭亡)沿海活动。
和在日本面临的问题差不多,陈德兴现在同样没有余力征服南番诸国。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兵力不足,还因为南番的疟疾流行,几乎没有办法医治。而且南番的炎热气候,也不是陈德兴的北方军队可以适应的。
因此对南番的征服,也只能从宗教和贸易开始,而后是靠近海边,较为凉爽的殖民地,然后才是步步蚕食直到全部吞并……
而对于南番各国的土著使者的思想工作,陈德兴的办法也很简单,直接装神弄鬼,用神迹震慑,然后忽悠进天道教。然后再在他们的帮助下,把天道教传播到南番去——实际上天道教一直是分成迷信和科学两方面的。
迷信的一面,便是用神迹震慑,然后崇拜太一神和降世明王,相信极乐天庭和战死升天,都是非常简单且便于传播的东西。而科学的一面,则是科学神教的理论加上天道书院的知识传授和研究发现。或许在将来的什么时候,天道教会一分为二也没有一定。
不过此时的陈德兴并不在乎这些。因为他很清楚,他现在提出的所有主张,制定的所有政治、军事制度,都初级的,都是存在升级版的,而不是一个“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终极版本。……I1292
第410章 看天说地争道统 一()
巍峨的圆通宝殿(在不肯去观音禅院内)浸浴在苍茫的暮色中,几只海鸟掠过高耸的屋顶,屋檐四角金色的铜铃在海风中摇曳,发出清脆的响声,铃声之中,一轮明月不知不觉已经挂上了半空。
夜色来临,可是本该一片安宁的佛门清净地,现在却是热闹的好像马上要开武林大会,选出天下第一高高手似也。圆通宝殿之前,白纸灯笼、牛油火把,映照得一片通明。火光之下,圆通宝殿前的空地,已经汇聚了一大堆看上去好像是武林人物的家伙!
背靠着圆通大殿坐在一张胡床上的,正是当今大唐太后,灭门老尼杨妙真。一杆威震江湖数十年的梨花铁枪,正由一个粗壮的中年尼姑抱着,站在老尼背后。周围还簇拥着几十个扛着长枪的凶悍尼姑!
尼姑们的右边站在和尚,不是不肯去观音禅院里面吃斋念佛的和尚,而是人人铁棍在手的少林棍僧,围着他们那位善于辩法讲经的永心大和尚。
全真教的道士则站在尼姑们的左边,人人背后一口宝剑——是真正开过锋可以宰人的铁剑,不是捉小鬼用的桃木剑。看上去有些干瘦的老道士清和真人尹志平就在他们中间,盘腿坐在胡床上,用很不爽的眼神看着对面一群喇嘛……似乎一言不和,就要下令小道士们上去砍人了。
大唐儒生则站在道士们的左边,不用说也都带着宝剑呢!人人一副忠心护主的模样儿。只是这些北儒仿佛已经忘记,就在不久之前。他们还在高唱什么入中华者中华,把大蒙古当成主子来拥护呢……
大宋平章军国事贾似道也已经到了。没有穿官服,而是一身儒家高士的打扮。也坐在胡床上,轻轻摇着纸扇,眯着眼睛从东唐和西元的人物身上掠过。白净的面孔上没有一丝喜怒,只是当目光掠过刘秉忠身上的时候,他的眼角才微微跳动了一下。
刘秉忠提出的要求仿佛是宋元两利的——大宋提供h药武器装备元军,让元军去打垮东唐重新占据中原!同时,西元为了集中力量对付东唐,就必须放弃增援东道四王。这样东道四王就会被陈德兴打垮!但是陈德兴所行的周制,又不和中原道统。想要入主中原,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
由此形成北明牵制大元,大元屏护大宋,而宋明又保持和睦,形成一个宋元明相互牵制的大三国体系。
如此,大宋总能再有百年苟安……
刘秉忠和八思巴并排坐在一起,他们却在打量着一身白色道装的陈德兴,眉头都不觉皱了起来。刚才陈德兴上岛之前,他的舰队就放了好一阵炮。吓得普陀山上的善男信女和尚尼姑好一阵鸡飞狗跳。连护着刘秉忠和八思巴而来的蒙古勇士一个个都脸色惨白。
还好最后陈德兴只是在吓唬人,没有准备真的要杀人……呃,说不定待会儿辩法辩输了就要杀人了!
仿佛已经化身为魔教教主的陈德兴背靠圆通宝殿大院的门口坐着,身边是天道教的道人还有高丽、日本、安南、高棉、素可泰、占婆、三佛齐、琉球等国的使臣和高僧——他们本来应该是辩法大会的观众。现在却成了陈德兴的拉拉队!谁敢不帮着呐喊助威,就立马取消购买天雷的资格,就等着被人雷成渣吧!
而在圆通殿大院之外。此时已经聚集了不少前来围观的江南士子——今晚的儒释道魔(江南士子还是将天道教当成了明教)四家辩法,可算是千年未遇的盛世了!自打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统治着中国人的脑子,今天居然出现了一个敢于用辩法挑战儒家的邪教。虽然自不量力,但还是很有看头的。
“抬上去。”陈德兴低声吩咐道。
“是。”墨影娘一挥手。
几个天道教道人便抬着一只巨大的安装在木架子上的圆球,摆放到了院子的中央,然后又在圆球四周各安放了一只安装在三脚架上的大号望远镜。
陈德兴目光炯炯地在唐宋元三方人物们身上扫过,最后落在贾似道的身上,他拱了下手,笑道:“平章公,普陀山是大宋的地盘,您是大宋的平章,算是地主。今日的辩法不如由您先说吧。”
贾似道摇摇头,道:“圣人之道,博大而精深,吾等末学晚辈,穷一生之力,也只能窥得大概,如何敢妄议大道?这法,还是由汉王你来说吧。”
贾似道是老狐狸了,自然知道坐而论道这事儿是挑错容易证道难。今天辩法的题目是天与地,都是玄而又玄的事情。甚至在儒家道家的经典上,关于天地的描述也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实际上圣人自己也只是在探究天地而已。
文天祥此时却插话道:“天地之说,本就各执一词,难以印证。辩法又如何能辩清楚?圣人之学在于仁,在于礼,在于大道,而非一味钻研杂学小道。”
哲学辩论的问题就在于各执一词,谁都不能说服谁,除非能抓住对方的理论缺陷狠命攻击,说出来的道理还必须是对方能够认知的。譬如让印度佛教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