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奸雄天下-第2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北明军步兵阵的排列方式也生了变化,从横阵演化成了方阵。以旅级方阵为例,通常是三列枪弩加六列长枪,然后是旅部连,掷弹兵则部署于方阵两侧和后方,担任掩护和支援任务。

    而现在,摆在榆关元军守将严忠济面前的,便是三个这样旅级步兵方阵,和差不多同样数量的黑衣骑兵。(……)

第444章 两头下注 求推荐,求月票() 
午后的阳光铺洒而下,北风吹拂山间长草,沙沙而动,仿佛地上也有一层枯黄色的海浪不住起伏。し

    一名披挂整齐的元军大将,在十几面盾牌的护卫下,小心翼翼地上了榆关城墙,伏在一处垛口,探头张望下方。

    榆关的位置大约就是后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实际上两个关隘基本重叠。榆关和山海关都是一系列防御体系的总称,并不是孤零零的一处关隘。大体上就是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形胜险要,进可攻,退可守。

    而具体到榆关的核心城堡,则是在燕山背牛顶和渤海之间,又倚这榆水而建。听上去似乎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不过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险要。因为自燕山背牛顶到渤海还有近四十里的距离。这四十里宽的正面,基本是一马平川,除了从榆关城外流过的榆水,便无甚险要。早年在隋唐时期,因为和高句丽对抗的缘故,还在榆关城两边修建了长墙,一直延伸到背牛顶和渤海。不过这道长墙如今早就已经坍塌,只剩下一座榆关古城和几座草草构筑的支堡城寨,伫立在山海之间。无奈地注视着隋唐故地,纷纷沦为胡虏扬威耀武之地。

    而今天,榆关之东却出现了一支四百年未遇的汉家精锐!

    汉家精锐自塞外辽东而来,鞑虏的军队却在榆关布防守城。这样的战局让榆关元军的管军万户严忠济有了一种不大真实的感觉。

    这事儿仿佛反过来更合适一些吧?

    而且让他感到难以置信的事情还不止这一件,据他所知,蒙古东道四王已经决心暂时放弃东蒙古和辽东草原,全伙开进燕云。准备据守燕云城池,以抗北明暴兵。

    蒙古人守城,汉人在塞外草原纵横……这个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不过当严忠济登上城墙。眯着眼睛一遍又一遍打量河对岸列阵北明精锐,和更远处正在构筑的巨大营盘,还有营盘上空高高飘扬的日月王旗。

    这位仪表不凡。长于骑射,善于用兵。又文采卓然的第二代蒙古汉侯(几乎和张弘范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也忍不住长叹一声,低声吟道:“大元既出真命主,汉家何必有英雄。这天下事儿纷乱,真不知要到几时休……”

    “大哥儿,管他甚么英雄狗熊的,不如让俺点上几千人马去杀一阵,先试一试北明贼的斤两。若他们真有传的恁般厉害,俺们严家大不了就……”

    “三哥儿,说甚呢?”严忠济头也不回,便开口教学起来。刚才说话的人是严忠济的三弟严忠嗣,是严家如今的第二号人物,也是严忠济的左膀右臂。“大汗是何等英豪你我还不知道么?陈德兴虽有勇略,但行事终究乖张,不合我华夏旧例。纵横塞外是没有问题的,若据燕云也勉强。顶多就是昔日契丹的形势。想要一统天下,他那一套是不行的……这天下共主。为兄还是看好大汗!”

    “大唐不行么?李唐行事颇正,有盛唐遗风,大哥儿为什么不去相投?”

    严忠济摇摇头。叹口气道:“老三,你说的不错,李松寿的行事的确有吾华夏明君之风。可是李松寿能打得过大汗?史家、董家、两张家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他们会替李家去拼命?中原谁主,就要看大汗的蒙古军和李家的府兵谁厉害?李家的兵将什么底细你我还不知?他们怎能打得过大蒙古的强兵?这天子,终究是兵强马壮者为之!”

    严忠嗣一指城外列阵的北明军,“论兵强马壮当属北明啊!”

    “唉,你不明白……天子是兵强马壮者为之,但是兵强马壮者未必皆能为天子。陈德兴的武功没有问题。但是文治不行。他那一套马上治民,在辽东蛮荒没有问题。但是到了中原不能这样。”

    “咋就不能了?”严忠嗣哼哼道,“兵强财多。国家才能强盛。兵有士爵,财有士绅,明与爵绅共天下。如今北明有强兵有丰财,试问天下谁能当之?大哥儿,俺觉得这明王是明君,对手下的武人真好……”

    “那是五代莽夫的一套,可是天下间的事情复杂的紧……”严忠济苦笑着摇头,他的弟弟不甚好读书,虽然也曾师从商孟卿(商挺),但只是略通经史大义。实际上就是个只知道拳头大有理的武夫。

    “大哥儿,天下事如何复杂俺不知,可是北明的精锐就在关下,明日多半就会攻城,俺们严家的兵马能抵挡几日?待到全军覆没时,可就一切皆休了!”

    严忠济挥挥手,左右举着盾牌的亲卫全部推开老远。严忠济道:“老三,此事愚兄已经有了谋划。无论将来如何,严家的富贵香火,总要有人来延续的。愚兄观北明虽然难以入主中原,但是却有大契丹的前途。只是关内兴亡未知……若陈德兴坐观元唐相争,大元总有百年国祚。”

    “大哥儿,您到底是甚意思?兄弟俺读书少,听不懂!”

    严忠济笑了笑:“不论这些了,老三,你来守城,我带一千人去探探虚实。”

    严忠嗣一愣,“一千人?忒少了点吧?怎么都得带五千啊。”

    严忠济摆摆手,道:“得了吧,就咱们那些混日子的丧家兵去野战,有十万也打不过人家八千啊!”

    严家原来是东平路管军万户,东平路就挨济南路边上,张柔和史天泽相继投靠李璮后,东平路随即不保。而严忠济、严忠嗣兄弟又带兵在燕京路,家眷也被忽必烈扣在身边,自然不敢去投李璮。

    而大元汉军的军制,现在已经变成了军户制。就是将一部分老百姓变成所谓军户,授予一定的免税土地,并且也不必服劳役,只需要服兵役,同时还要自备兵器马匹和部分军粮。实际上就府兵制的变种。区别只是府兵理论上要和均田配合,而军户身份世袭,只需要在第一代授田即可。

        两种制度在初期的效果都差不多。到了后期同样都会出毛病。府兵的问题出在无田可授,均田制崩溃。自然就没有府兵了。而军户制的毛病也差不多,军户人口增加,而田地数目就是这么点儿,还被军户的上层侵夺,造成绝大部分军户沦为佃户,根本无力负担兵役。

    而无论府兵制还是军户制,都必须将兵役和土地结合。一旦军将失去土地,府兵和军户兵便失去了收入。现在的严家军就是这样。没有了土地支持,只靠燕云大万户府发放军饷维持。而且也不是铜钱绢帛,而是蒲寿庚和阿合马两个色目人主持发行的和白银“挂钩”的中统钞。只是眼下的形势明摆着,这中统钞的实际购买力比起南宋的会子还大大不如……

    在这种情况下,失去田地的军户兵生活凄苦,更无力负担兵器、马匹,还能指望他们打什么硬仗苦仗?

    所以严忠济并不是带着千人去和北明军交战的,而是找人谈判的,顺便用言语刺探一下虚实——主要就是想弄清楚陈德兴本人有没有来榆关。

    ……

    “对面可是紫芝兄么?”

    严忠济使人向榆河对面的北明军表面来意之后,过了片刻。果有一队穿着身银白色盔甲的骑士策马而来到了河对岸,当先一人马还没有停稳,就大声唤着严忠济的字号。而且还是个银铃般清脆的女声。有点耳熟。

    严忠济愣了愣,忙定睛去看,来人竟然是李翠仙!这女人在北地汉侯的圈子中算是名媛,严忠济自然认得。他一边策马向前,一边远远打量着李翠仙身上穿的盔甲。不是层层叠叠的扎甲,更不是用皮革制成的皮甲。而像是用整块钢板打成的,银光锃亮的铠甲,一大块遮护在胸前和腹部,肩膀上和大腿上还绑着同样闪着银光的护具。头上戴着的头盔也是银光闪闪的,头盔正面还有伸展出来的帽檐。同样闪着银光。

    这竟然是一副精钢打成的板甲!严忠济再看了看簇拥在李翠仙周围的骑士,也都穿着同样的盔甲!

    “对面可是严紫芝么?”

    李翠仙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严忠济忙在马上拱手。道:“某家严忠济,见过李三娘子。”

    嘴上说的客气,心里面却已经盘算开了——李翠仙是陈德兴的大王妃,既然随征,一定是跟在陈德兴左右的。也就是说,陈德兴已经来了榆关。而陈德兴是北明大王,北明军主力也一定跟着他……

    也就是说,北明军主力已经到了榆关,他们的进攻方向不是开平,而是燕京!

    这个情况非常重要,必须立即报告大汗。

    “紫芝,尔今日是要弃暗投明,归顺大明吗?”李翠仙骑在马背上,笑盈盈的问话。

    “啊,这个……”严忠济拱了下手,苦笑道,“奈何某家的三个弟弟,两双儿女都在京兆府……”

    李翠仙一笑:“那便是要战?”

    “非也非也。”严忠济摆摆手,笑道,“吾弟忠嗣你知道的,素有勇名,乃是一员虎将。他对明王殿下是极其仰慕的……吾打算让他守榆关,吾自引兵还燕京。至于将来,未必没有再见的时候。”

    李翠仙咯咯笑了起来,道:“吾常听人言紫芝兄多谋,今日算是领教了。”她一挥手,“也罢,这事儿吾去和明王分说。”

    严忠济又在马上一拱手,笑道:“多谢王妃殿下成全……哦,在下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说吧。”李翠仙笑着回答。

    严忠济道:“在下看王妃身上穿的甲胄不错,不知能否送在下一副?”

    李翠仙明眸一闪,似笑非笑地看着严忠济,“紫芝兄是要把这板甲送给忽必烈吧?”

    。。。

第445章 忽必烈去哪儿了?() 
严忠济想要脚踏两船,一方面安排自己的三弟弃元投明;一方面还打听清楚了陈德兴主力的位置,又从李翠仙那里要了一副板甲去献给忽必烈倒不是为了用这副板甲讨好忽必烈,就忽必烈那个麻将牌身材,也穿不下李翠仙亲卫的板甲。他送板甲去给忽必烈的目的,就是要强调困难的。

    北明最强的精锐都已经穿上这种刀枪不入的钢甲,他的严家兵苦战不胜,只得弃榆关而走也是不得已之选……

    不过他的消息和板甲并没有很快送到忽必烈那边儿,因为忽必烈现在不在京兆府老老实实的呆着。

    他去哪儿了呢?

    严忠济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反正东西和消息送上去了,总会到蒙古大汗手中的。

    而御驾亲征的李璮却很想弄清楚忽必烈还有他的十万蒙古大军到底去了哪儿?

    金鼓声动,大军如云。

    洛都中人,满布街巷。临街住户,家家香案,多少甲士,沿着洛阳御街散开,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好一派戒备森严,真个是大唐天子御驾亲征才能有的威严。

    天方及旦,天子戎车就自洛阳禁中而出,随附而出的还有羽林禁军三千,披甲持兵,个个都是人高马大的壮汉,护卫着天子御驾。这羽林禁军不在八卫府兵之列,而是从八卫府兵中挑选出来的长大汉子,用厚禄细粮供养,又由灭门尼姑亲自授以梨花枪术,并且严加训练出来的精锐。现在全都披上了明光甲。手持着夹钢长枪(枪头是从北明进口的)。这三千羽林,可不是摆出来让人看的架子货。而是真的要上战场杀敌的精锐军兵!

    李璮所坐的戎车,并不是唐朝的制式。而是一辆十六匹马拉的大号四轮马车。车身厚重肃然,镶满铜钉,天子之旗在车上飘扬,望之只让人觉得凛然有威。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连同耀眼夺目的天子旌旗穿城而过,顿时就激起了一阵又一阵山呼海啸一般的万岁之声。可是李璮坐在车内,却是眉头紧锁,仿佛心事重重。

    羽林禁军之后,又是百官众将的队列,无论文武。全都甲胄兵器在身,乘马随行。李璮以武开国,又吸取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教训,自然推崇武艺。便是文官也大多通兵法善刀弓。

    而这些大唐的文武官员,此时也都如李璮一样,眉头轻皱,心思沉重。

    显然都在担心即将开始的大战。

    原因无他,就是细作从京兆府传回的消息让人忧虑。并不是蒙元在关中集结了多少大军,而是忽必烈和京兆府的蒙古军将已经离开。并且下落不明。目前留守在京兆府的是陕西大万户河南王末哥,而守军除了少量的蒙古军之外,就是陇佑开来的汪家军和从山西开来的耶律宝童所部汉军。

    忽必烈放弃京兆府逃走了?

    包括李璮本人在内,大唐的一干文武重臣。是没有人敢想这种好事的。那可是忽必烈啊!怎么可能会那么轻易就认输?而且忽必烈麾下还有1o万蒙古精锐,论起战力犹在李璮的五万府兵之上。便是合上各路依附李璮的北地汉侯和南宋藩镇的兵马,胜负也在五五之间……

    之前忽必烈只带5oo人就敢去搏阿里不哥的命。如今他有1o万大军又如何甘心弃了中原?

    既然忽必烈不会退走,那么他和他的1o万大军又躲去哪儿了?这可是1o万一人三骑。可以日行数百里然后立即投入战斗的蒙古精锐啊!而且北明方面还送了消息,说大宋已经给蒙元提供了一大批h药武器!

    李璮的身子突然抖了一下。然后便沉声吩咐道:“宣史天泽、王文统、田师都、李雄觐见。”

    ……

    李璮的戎车宽大,史天泽、王文统、田师都和李雄上车后,全都在李璮对面坐着。戎车则继续前进,并不耽误行程。

    “有什么消息?”

    看到几人坐定,李璮开口便问。李璮善于用间,在临安、燕京和京兆府都安排了细作,在明都同样有情报网。

    “宋国朝廷又派了几个大臣回乡去办团练,还给江万里升了爵,以表彰其在江西办团练的功劳。另外,临安最近还兴起一个礼社,宣扬复礼。要在南朝复周礼,行封建,行王与士大夫共天下……”

    回答问题的是王文统,他现在是李璮的中书令,也就是大唐丞相,权力是极大的,军务政务特务一把抓。凡是真正了解李家内情的人都知道,李璮其实是个主意不大的人,他的大部分政策都是出自王文统和灭绝师太杨妙真的。

    “都是些什么啊?”李璮摇摇头打断道,“宋国的事情由他去,还是说京兆府吧。”

    “京兆府?”王文统两手一摊,“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变化……连潼关、武关都没有整修布防。”

    “还没有布防?”李璮一愣,“忽必烈什么意思?要把朕的大军引入关中去?”

    他看了眼史天泽。现在大唐旗下最能打的将领就是这位河南道行军大总管了。

    “不好说,没准是个空城计。”史天泽摇摇头,捋着胡子反问,“皇上,若是忽必烈让人打开潼关大门,也不放一兵一卒,皇上您敢带兵入关吗?”。

    “不敢。”李璮答的干脆。

    “那陈明王敢不敢呢?”史天泽又问。

    李璮叹了口气:“他啊……他要领兵到了崤山,忽必烈早就在潼关布重兵了!”

    史天泽一笑,道:“皇上所言极是。如今大唐所遇到的困难,不是忽必烈去了哪里,而是唐军终不如元军能战!”

    这是大实话。现在唐宋元明四国中,军队战斗力最强的当然是明,其次却是元,再次是唐,最弱肯定是宋。所以大唐要复中原,最大的困难不是找不到忽必烈,而是打不过忽必烈。

    “但是元兵却被明军牵制。”王文统插话道。

    “对,”史天泽点点头,笑道,“相公说的对。唐元明三国之中,实力最强的其实还是元,虽然元兵不如明军强,但胜在人多势众。元兵是多而强,明军是少而精,大唐的兵马比北明多,却不如蒙元强。如果让大唐或北明单独去和大元开战,恐怕都是没有胜算的。”

    “所以忽必烈的麻烦就是要同时对付朕和陈德兴?”

    “皇上英明,”史天泽捋着胡子,思索了一会儿,又道,“忽必烈的上策,必然是先击败北明或大唐中的一国。”

    “所以他就敞开潼关、武关,想要引诱朕的大军入关中去?”

    史天泽微微皱眉,这个李璮只要不涉及军事,脑子其实很清楚。可是一到打仗的时候,就免不了犯糊涂了。忽必烈只要脑子不残,就不大可能做这样的部署打垮李璮,又暂时没有办法收复山东之地,还让陈德兴取了燕云。那么接下来会生什么,用屁股想就都明白了。陈德兴会毫不费劲儿收了李璮在山东的势力!到时候忽必烈还不哭死?

    “皇上,这事儿可不好说……没准忽必烈敞开关中门户就是在故弄玄虚,而将主力潜出长城,先去对付北明了。”

    “先对付北明?”李璮眉头皱皱,“忽必烈有几分赢面?”

    “赢面还是有的,”史天泽道,“且不论燕云大万户府下的几万汉军,便是忽必烈的1o万蒙古军加上蒙古东道四王的1o万大军,就够陈明王受的了。”

    二十万蒙古大军!蒙古帝国崛起以来,还没有出现过这样强大的蒙古军团呢!

    李璮的容色凝重,“若是陈德兴兵败……这2o万蒙古人可就要……”

    “就冲咱们来了!”李雄低声嘀咕道。

    李璮的大将田师都也道:“皇上,那咱们不能去关中啊!”

    李璮看了看史天泽。史天泽拈着胡子道:“可以屯兵孟津,再造浮桥通南北,作北伐河东之势,而后遣使山西,招抚三晋豪杰。同时静观燕云之战。”

    “那关中……”

    史天泽道:“若忽必烈大军伏于关中,吾大唐军便是去了也难胜。若是忽必烈潜行至塞外攻打北明……吾大唐当伺机北上相助,共破蒙古于幽燕之地!若战事久拖难决,吾大唐正好趁机收揽人心,尽收北地豪杰为己用。”

    李璮又看看王文统,王文统皱着眉头,正在苦苦思索,“皇上,微臣也同意史总管的建议,只是出屯孟津是不是离燕云太远了些?莫如北上太原同李毅奴哥和戴曲薛二将合兵吧。”

    史天泽问:“那洛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