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奸雄天下-第2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如果这些钢甲兵再配上藤牌和同样材质的钢刀,谁当他们的对手,简直就是在送死……(……)

第448章 很反常 求推荐,求月票() 
郭侃黑着脸道:“明王既然有这等精兵,还要来招降郭某,那便是郭某有招降的价值!”他伸出两根小粗萝卜一样的手指,“某家有两个条件,明王应了某家就降。明王不应,某家便是战死也不降他!”

    郭守敬笑道:“说吧。”

    “第一、郭某的兵都是郭某费劲九牛二虎之力调教出来的,只有郭某能用,所以不能交出去;第二、郭某要1ooo副钢甲,开城后先给3oo副,剩下的7oo副三个月内交付。”

    郭守敬皱眉:“仲和,你不交兵权……那你的兵要不要授爵封地?北明军的饷是不大多的,得用田庄、农奴来补。”

    封建军队素来是分成支薪和不支薪两种。南宋的雇佣军就是支薪的军队,而蒙古军和汉侯军则是不支薪的军队。而不支薪是指军队的拥有者不直接放薪金,而是以土地、牧场或是别的方式替代。

    当然,也有一些军队是两者兼而有之。譬如蒙古的怯薛军,北明的士爵军,都是在授予土地(蒙古军的土地并不是授予士兵个人,而是授予士兵所在的千户,由千户负担士兵的装备和开支)之外,再额外给一笔军饷。而北明士爵兵(包括未获得士爵的普通士兵)所得到的军饷并不丰厚,仅够养家糊口。不过加上士爵的3oo亩田庄或普通士兵的1oo亩授田(八旗是15o亩,但是完全没有军饷),收入也就不算低了。

    而授田,特别是封士爵赐田庄,便是将士兵变成了明王的“直臣”。他们自然就不大会效忠自己的上级军官了。按照欧洲人的说法“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些封士赐田的士爵都是陈德兴的附庸。而不是北明军官们的附庸。而且北明军中又有大义教官制,陈德兴本人又是“半神”,因此北明军中压根没有产生军阀的土壤。

    “不要什么田地封爵。某家的3ooo兄弟只管收钱打仗!”郭侃说,“还是来现的好!平日就按寻常明军饷。上阵之前给一笔开拔钱,打完后按照功劳折现。你可别告诉我明王没有钱,他可垄断着海贸呢!”

    ……

    “这郭侃是想抓着兵不放,怕是有些志向啊!”

    陈德兴回到平滦城下的大营时,郭守敬已经带着郭侃的条件回来了。

    听了郭守敬的回报,陈德兴只是淡淡说了一句,也没有露出什么不快。士爵兵、八旗兵,本就不能符合所有人的要求。陈德兴现在采用的兵制。其实就是府兵制的升级版,把府兵变成了军事贵族,而且也不用像军户那样代代服役。只需要服役一代,就能得到田庄和贵族身份。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是非常优厚的,所以北明军的中下层打仗很卖力。

    而对于北明军的高层而言,他们可以靠功劳一步步上升封大贵族,理论上还有机会成为封建诸侯。画饼是很好的,但是要吃到嘴里并不容易。

    但是对于郭守敬这种真的有点实力的军阀而言,可就不大如意了。像严忠嗣那样没有什么实力的小军阀连反抗的力量都没有。自然只能捏着鼻子接受。可是郭守敬的3ooo人都是百战精锐,要是配上钢甲横刀,战斗力犹在怯薛之上。当然不甘心就这么让陈德兴吞并了!

    而像郭守敬这样的军阀。在北地,在中原,甚至在南宋,可以说遍地都是。陈德兴既入中原,就面临着怎么利用、整合或消灭他们的问题了。

    对于军阀,一律立即消灭,那倒是挺合乎后世人思维的,但是陈德兴知道这样是不行的。因为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兵为将有。军阀遍地的时代。

    不仅北地汉侯、南宋藩镇是军阀,就连书生掌兵的南宋团练和蒙古的大小宗王。实际上也都是军阀。不列入军阀的,就是陈德兴的士爵、八旗。李璮的府兵,和忽必烈中央兀鲁斯的嫡系。

    “行!”陈德兴一拍大腿,笑着对左右道,“孤王麾下也是用得着汉侯的!谁都知道郭侃兵精善战,若能实心归附,将来必有大用。”

    他一扭头,对郭守敬道:“若思,且去告诉郭侃,孤王答应他的条件了,给他3ooo军额,兵饷按照普通明军放。遇有战事便另外加钱。至于地嘛,中原的地不能封给他。将来孤王远征大食,必有他郭家的一个封国!”

    ……

    大宋咸淳二年九月,燕京城。

    这座北地名都,就立在燕山脚下,守着漠南草原通往中原汉地的通道。以燕京为核心,分布于燕山南北的燕云十六州,则是华北大平原抵挡塞外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随着石敬瑭割让了这片原属于华夏的故土给契丹之后,中原汉地腹心便完全暴露在了北方铁骑的兵锋之下。而十六州汉民所拥有的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又被契丹、女真还有后来的蒙古所用,使得这些塞外蛮族的刀锋更加锐利,兵马更加强盛。历史上得以逞强于中原四百余年!

    而在这个时空,历史虽然生了重大转折,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这座北地名城的繁荣。

    至少在远道而来的刘孝元看来,比起他上一回离开的时候,燕京城更加喧嚣而嘈杂了。

    各种民族的人交错往来,一队队的骆驼,一队队的车马不断的从四面八方涌来。包着铁圈的木轮碾得街道石板上火星四溅。穿得鼓鼓囊囊的蒙古人腰里别着弯刀,大摇大摆的在城里瞎转悠,看到好吃的好玩的上去就拿,也不知道给钱。那些开铺子的汉人、色目人,也没有一个敢和蒙古大爷计较。

    刘孝元知道,这些横行霸道的蒙古人一定是刚刚从开平过来的,都是忽必烈的嫡系,在开平的时候还有人管束,不至于胡来。到了燕京……

    到了燕京怎么就没有人管了?末哥王爷和兀良合台元帅就不管管?

    刘孝元正感到莫名其妙的时候,突然就听见有人在喊他的字号:“明经,明经兄!”

    他忙循声望去,就看见一个矮矮胖胖的大胡子儒生,正在一处酒楼门口冲他招手。那人手上还拎着个酒葫芦,还有几个油纸包裹,里面显然是什么小菜吃食。

    这人原来是姚枢的侄子姚燧,字端甫,号牧庵。原本在京兆府跟随大儒许衡学习理学,几个月前参加了科举,中了个进士,被派到燕京做官。

    因为都是蒙古的“汉奸二代”,因而两人不仅认识而且私交不错。

    刘孝元从马上下来,把缰绳丢给了从人,自己大步迎了上去,一拱手道:“端甫弟,许久不见,可安好吗?”

    矮胖子姚燧却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认真地上下打量了刘孝元一番:“哎哟,你怎么一副蒙古人的打扮?兄弟我险些没有认出来。”

    他一把拉住刘孝元就往酒楼里去:“你这身衣裳好啊,吃酒不用付钱……快快请兄弟我吃顿好的。这些日子在燕京真是苦极了,人都饿瘦了。”

    刘孝元打量了一下胖乎乎的姚燧,慢慢跟着就进了酒楼,里面老板伙计看见他一身蒙古人的打扮,都是一副快要哭出来的样子。

    两个北地儒生也不管这些,径自上了二楼,进了一间敞开着门,里面没有人的雅座。分头落座后,刘孝元叫了几个菜,又摸出个小银锭丢给伙计,见对方欢天喜地的下去了,才扭过头要和姚燧说话,却见对方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

    “你,你……那是给了银子?”

    “啊……”刘孝元点了点头。

    姚燧拍了拍手,叫道:“你咋不给中统钞呢?”

    “中统钞?”刘孝元摇头,他是大汗的近臣,官拜大元枢密院都承旨,就是那种不用靠饷银过日子的大官,当然不大知道中统钞什么的了因为没有谁敢拿钞去行贿的。

    “就是这个……”姚燧从摸出一张纸钞摆在桌子上,抱怨道,“这是擦屁股纸!一两当不了白银一钱用,现在整个大元的官员军将就拿这个当薪饷!蒙古人还好,想要什么直接拿就是了,俺们这些汉官可就苦了!”

    “看上什么直接拿!?”刘孝元愣了又愣,“没有人管?”

    姚燧摇着胖脑袋,一脸无奈地道:“没有,没有人管……这事儿怎么搞成这样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没有人管,整个儿无法无天!”

    刘孝元眉头紧紧皱着,“那么……燕京城里那么还那么多人?”

    “都是从别的地方迁来的,”姚燧忿忿不平道,“明贼已经打到平滦路了……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老百姓没得活路,就在各地守臣带领下到燕京求活了。”

    “什么?”刘孝元更是一脸惊诧,大元的官什么时候这等好心了?而且……这也不对啊,把那么多人都聚集到燕京城,吃饭问题怎么解?把城市周围人口驱赶入城去消耗粮食,那是蒙古人攻城的方法之一。末哥和兀良合台不可能不知道,现在怎么自己把人都弄进城了呢?

第449章 郭侃方阵 求推荐,求月票() 
平滦路城是唐朝建造的旧城,原来是卢龙节度使的治所,在辽金两代又因为地理位置连接关内关外,所以不断得到扩建加固。单论面积已经不逊于南宋的许多繁荣大城。但是却空旷得多,城内还有大片荒地,显得地广人稀。

    但是这些荒地上现在却搭起了窝棚,挤满了携家带口的难民。路上却没有什么行人,大部分的沿街房屋都没有开店,而且房门紧闭,看得出城内的人心还相当慌乱。

    陈德兴没有入住郭侃的官署,而是选择了一处佛教寺庙作为自己的临时行宫。北地的寺庙比起南方要简朴许多,多是黄土夯实的墙壁,抹光后刷成红色或黄色,屋顶多是茅草,只有大雄宝殿才有瓦片。

    陈德兴赶到时,庙里的和尚尼姑已经不见踪影,几个随军的天道教道人正在指挥民伕进行简单的改建把寺庙变成天道教道观!

    虽然北明没有打算消灭释道二教,但还是会把一些寺庙改成天道教道观,以保证每座县城都会有一所天道观。

    另外,北明还强烈反对僧道独身不娶,对于任何禁止僧道结婚生子的教派,都一律严禁在一个只有七十多万人口的国家,不仅独身丁克是犯罪,连晚婚和三十五岁以下的平民、农奴妇女守寡都是不允许的!

    陈德兴的节堂就设在原先的大雄宝殿之内,佛像都被请走了。地上铺上了厚厚的筵席,大殿两侧摆了两排案几,中间放了一张由几张方桌拼起来的地图台,在正对大门最靠里面的位置上摆了一张屏风,屏风上画着世界地图。陈德兴使用的案几和椅子就在案几前面。

    “郭侃。”陈德兴现在正端端正正地坐在案几后面,看着面前站立着的一个一脸老实样子的黑脸壮汉。正是郭大侠的原先郭汉奸郭侃。长得倒是老实,不过肚子里面货色不知道比那位金大侠笔下的郭靖多了多少,可不能等闲视之!

    “臣在。”郭侃不卑不亢地应道。

    “平滦城内怎么有那么多难民?”陈德兴没有问起西方的事情。那事儿还早呢。

    “是臣让人召集他们入城的。”

    “为什么?”

    “是燕云大万户府的命令,”郭侃道。“大万户府命令臣至少召集五千户以上的百姓,外加两万石粮食一并送去燕京。不过臣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大王的兵就到了。所以这些百姓就挤在了平滦城内。”

    “什么?调集百姓去燕京!?”陪在陈德兴一起接见郭侃的张世杰脱口问道,“为什么要调集那么多百姓去燕京?”

    “下官不知。”郭侃回答。

    陈德兴冷哼一声:“蒙古人定然没按什么好心!”

    郭侃笑道:“蒙古人耍这些花样,只说明他们打不过咱们,要靠阴谋诡计取胜。不过兵不够强了,什么计策都没有用。”

    “蒙古人还不够强?”陈德兴看着郭侃。

    “过去是够强的,现在就是够呛了。”

    郭侃嘿嘿一笑:“现在有了大炮和钢刀、钢甲。蒙古人的那一套过时了。不过……恕微臣直言,如今明军虽有钢甲,却没有用对地方。钢甲是军国利器,该用于大军之锋,如刀之利刃。而非护卫主帅,藏于三军之后。

    若是大王给臣2ooo副钢甲,微臣的3ooo步卒便能破1oooo蒙古怯薛了。若是多搞几支这样的精兵,再辅以大炮、轻骑和寻常的步卒,便是二十万蒙古大军,也没有什么破不了的。”

    “孤王的近卫师也是要上阵的。他们都是钢甲重骑。”陈德兴淡淡地道。

    陈德兴对板甲的概念来源于欧洲的骑士和胸甲骑兵,所以也想照葫芦画瓢装备一支重甲骑兵。

    而郭侃却连连摇头,道:“臣以为。重甲骑兵终不如重甲步兵,若是为了行动方便,可以骑马行军,下马步战。臣已经试穿过大王送的钢甲了,的确轻便坚固,远胜什么柳叶甲、鱼鳞甲的。步兵穿上这样的甲不仅行动方便,而且不惧弓弩。若是以长枪、刀盾配合,组成方阵,便能以步克骑了。”

    步克骑?

    陈德兴将信将疑的看着郭侃。步克骑的办法。北明军当然是有的,不过却不是依靠钢甲步兵。而是依靠大炮、枪弩、长枪还有轻骑兵互相配合。单纯依靠步兵方阵,以步克骑。听着还是有点不靠谱。

    不过提出这个意见的是郭侃。若以战阵经验论,北明军中怕是无人能和郭侃相比。而以对蒙古骑兵的熟悉程度论,同样无人能出郭侃之右。

    “郭卿,你打算如何使用钢甲步兵?”陈德兴想了想,追问道。

    郭侃认真地道:“臣的设想是以长枪手、刀盾手和弓箭手三者协同,合成一军。其中长枪手、刀盾手皆穿钢甲。长枪手二千一,刀盾手三百,弓箭手六百。三者组成方阵,以长枪为城,以刀盾为护,以弓箭远射。上得战场,长枪之阵便不星散,无论进退,皆结阵而动。刀盾之兵可以灵活运用,或护佑弓箭手,或掩护长枪阵之侧翼,或与敌步卒近战肉搏。”

    郭侃提出的其实是方阵战术,现在的北明军也在向这方面演变战术的演变往往是伴随着武器装备的提升和作战地形的改变而进行的。而且,还会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北明军最早的战术是横队/纵队,是继承自霹雳水军的。因为霹雳水军当时作战的地形都是比较崎岖复杂的,不大会遇到强大骑兵的攻击。因而横队/纵队的战术既能扬火力,又比较灵活。

    而如今明军已经进入平原、草原,面临着强大的蒙古骑兵,自然要改变战术,引入方阵了。

    现在的问题只是方阵要怎么布置,怎么机动,各兵种怎么混成协同。

    在这方面,经验不足的明军参谋自然不如久经战阵的郭侃了。

    陈德兴沉吟片刻,道:“2ooo副钢甲孤王是没有的,一个月内顶多给你12oo副……至于这种方阵战法就现在你的一旅人兵马中试行吧。”

    郭侃想了想,点点头道:“行啊,12oo副也够了,刀盾手全配钢甲,长枪兵配9oo副钢甲,12oo副皮甲,弓箭手无甲。不过,大王您还得给臣配属几门大炮和几百八旗马队。”

    “好,便如此安排!”陈德兴不知道,郭侃提出的这个方阵战术已经非常接近历史上的西班牙方阵了。只要将弓箭手换成火枪手,把刀盾手换成戟兵,就是妥妥的西班牙方阵了!

    不过话说回来,把弓弩手换成火绳枪的意义也不大。因为早期的火绳枪有效射程很近,主要是用来对付穿着板甲的敌人因为欧洲冶金工艺在15、16世纪的进步,弓箭已经不足以对付穿着简易板甲的步兵。所以火绳枪才会走上历史舞台。

    而对眼下的北明军而言,展有效射程不如弓箭的火绳枪意义实在不大。

    ……

    “大王,下官有一事不明,不知当问否?”

    “问吧。”末哥王爷一边展开了忽必烈的亲笔信低头看着,一边对前来送信的刘孝元道。

    “不知大王为什么要让恁般多的百姓入燕京城呢?”

    “啊,这个啊……”末哥摇摇头,“这不是孤王的意思,是大汗的命令。”

    “大汗?”刘孝元一怔,随即就想到了什么,低声问,“大汗是不是要大王把燕京的粮草都运去居庸关?”

    末哥愣了一下,抬头瞪着刘孝元,“这事儿是谁跟你说的?”

    刘孝元一笑:“是下官猜的……大汗先集中百姓与燕京,再将粮草运去居庸,最后弃守燕京,便是要让几十万百姓去吃穷陈德兴吧?”

    末哥哼了一声:“大汗要怎么做,我等臣子不可与闻,但有旨意,照办便是!刘承旨,你知道的多了,可不能到处乱说!要是坏了大汗的事情,只怕你吃罪不起!”

    “下官明白,下官不会对旁人说的。”刘孝元面无异色,心中却是思绪翻腾。忽必烈不愧是一代雄主,打起仗来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这是要将燕京城内的几十万汉人百姓当成人质陈德兴若要将自己的军粮分给百姓,那这几十万张嘴要不了多久就能把北明军的军粮吃光!

    若是陈德兴狠着心让几十万人饿死,失去燕地民心不说,单是几十万汉人人口的损失,就能让北明占领燕云所得的利益大大下降。

    末哥这时提起笔在一信筏上写着什么,随口又吩咐刘孝元道:“刘承旨,你这次回去,不要走居庸关,走易州,出飞狐口,绕道去集宁等候大汗。”

    “不走居庸关?”刘孝元眼珠子一转,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大王的意思是……要避开东道四王的探马游骑?”

    末哥看了一眼刘孝元,嗤笑道:“聪明倒是聪明的……你就是要避开东道的人!孤王会派人护送,明日就启程!至于今日,你就留在孤王府中,不许离开半步!”

第450章 香饵和人质 求推荐,求月票() 
陈德兴快步走进了自己设在平滦天道观内的节堂内,他这里其实是一个前敌指挥部的作战室。

    张世杰、刘和尚、王威、王6飞、张熙载,还有最新投靠过来的郭侃,还有一众随征的参谋司参谋军官,都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不过其他人都是在恭谨守候,只有张世杰和郭侃两个人坐在一边的一张案几旁,拿着一堆黑白棋子在摆弄,显然是在探讨阵形。

    看到陈德兴大步走来,一屋子的将领参谋都起身行礼。陈德兴的眉头微微皱着,显然有些心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