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上战场日志,张熙载才抬头看着王珏,低声问:“史天泽到了没有?”
“正黑旗的塘马来报,史天泽一行已经到飞狐口了。”王珏看了眼外间的天色。笑道,“说是天黑前就能到咱们这里。哦,还有。正黑旗的人还报告,李璮很快就要到代州城了。”
“到代州城了?好!”
张熙载把战场日志递给了王珏,站起身道:“日志收好了。本官现在要去王帐。你派人去营门守着,若是史天泽到了,立即将他请去王帐面君。”
……
张熙载脚步轻快地到了陈德兴的王帐外,虽然尽力地要在面子上保持矜持,但是那点笑意还是掩饰不住。
王帐之内,陈德兴并没有研究军务,而是在和赵复下棋。旁边伺候的只有一个穿着银甲,腰带上挂着横刀的杨婆儿。
张熙载在外面喊了一声:“张熙载求见。”
然后就看见王帐的帘子被人挑开。杨婆儿那张诱人的面孔就出现在张熙载眼前。杨婆儿没有说话,只是做了个肃客的手势。将张熙载领到了陈德兴身边。
“是廷扬啊。”陈德兴朝正给自己行礼的张熙载看了一眼,“飞狐口有消息了?”
“回禀大王,史天泽已经到飞狐口了,天黑前就能到大营!”张熙载一脸喜色地说,“飞狐口,现在已经在咱们手中啦!”
飞狐口到手,通往河东的大门就算洞开了!
“李璮到哪里了?”陈德兴脸上没有多少喜悦,只是淡淡发问。
一百万贯加上一个太原王,再买不到史天泽就真是见鬼了。这北地的军阀,哪一个不是有奶便是娘?现在李璮的这条破船眼见就要翻了,谁不想着早点跳船?
“李璮到代州城了!”张熙载道,“李璮很可能会在代州驻扎几日,等待大名府的消息。”
陈德兴捏着一枚棋子,轻轻敲打棋盘,低声问:“代州城……代州城防如何?李璮手里有多少军队?军资储备如何?”
李璮过往的用兵,都有些迟钝。所以陈德兴估计,自己这岳父老泰山很有可能会固守待变。
“代州城是宋国承平时所筑,代州城北就是外三关,往东又有飞狐口。因此是屯兵重地,城池非常坚固。”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赵复。他早年流落北地时就曾经去过北三关怀古——那里可是阻挡辽国铁骑百年的要塞,却没有能挡住女真南下的铁蹄,实在让人惋惜……
“蒙金之交时,代州虽然打的激烈,但是城池却没有被毁,城防当不在燕京之下。”
现在的燕京城可不是后世的北京城,北京城是朱棣时期建的,燕京则是女真人建的。而代州城则是宋朝所建。这宋朝鼎盛时期建筑的城池,当然要比女真人的坚固——而且代州是前线要塞,燕京不过是个处于大后方的首都。从防御需求的角度而言,当然是代州更加坚固了。如果李璮的主力全都入了代州城,想要强攻下来估计得费点气力。
陈德兴点点头,又看着张熙载。后者道:“李璮这次出动了金吾卫、右武卫和领军卫三卫大兵,估计有四万人。另外还有史天泽的两万和张柔的一万人。如果张柔也降了咱们,那李璮就只有四万人了。至于军资倒还充沛,应该可以支撑些时日。”
李璮出动了七万大军,自然按照七万人的消耗准备粮秣,如果有三万人倒戈,那就是四万人吃七万人的饭,要饿死李璮估计有点困难。
“饿不死也没关系,”陈德兴手中的棋子轻轻敲打着棋盘,淡淡道,“先圈起来再说……让史天泽、张柔和严忠济去包围代州,咱们直接往太原而去!”
……
李璮这个时候正和他的二皇后霍筝一起站在马车车厢外的平台上,扶着栏杆,望着越来越近的代州南门。不知怎么,心中突然有了一种不祥之兆。仿佛眼前不是一座城防坚固的雄城,而是一所用来圈禁自己的囚笼。
“皇上,起风了,看来很快就要下雪,天气太凉,奴家扶您回马车里去吧。”
霍筝皇后柔柔的声音在李璮耳边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李璮回头看着这个三十来岁,伴了自己十来年的妇人。这蒙古女人初嫁过来的时候可是个不服管束的野性子,为了调教她可费了不少脑筋,最后还是她哥哥塔察尔帮着解决问题的——塔察尔送了根牛皮马鞭给李璮,吩咐他霍筝不听话尽管揍!
想到这些往事儿,李璮笑着摇了摇头,“没事儿,这点风雪,我李璮还受得住!我李璮还要带你去燕京城,一块儿去享荣华富贵呢!”
霍筝嗯了一声,从侍女手中取过件斗篷,亲手披在了李璮身上。这时候马车已经缓缓驶入了城门洞。城内街道边上只有寥寥几个跪迎的居民。站岗警戒的唐军倒有不少,大多披着纸甲,不是史天泽的人。
李璮摇摇头,奇怪地问:“史天泽的人呢?史天泽呢?怎么没有见着他?”
霍筝听了这话,便大声将策马走在马车前面的领军卫上将军田师都叫了过来。
“回禀皇上,”田师都听了李璮的问题,立即回答,“史总管已经带兵去坚州了,代州这里,都是咱们的人,皇上您就放心吧!”
“哦。”李璮点了点头,似乎也觉得可以放心了。史天泽和张柔毕竟不是心腹,大唐如果兴盛,他们自然会跟随,万一遇到点困难……他们随时可能倒戈!这样的人留在城内,是不大放心。
“叫下面的弟兄再加把劲儿,把粮秣辎重进城去。”李璮想了想,又吩咐道,“把夜不收放的远一些,再派些人去占领代州城周围的支寨,多准备些柴草,一旦有变就点火预警。”
第571章 封国之约()
当天空中开始飘落下鹅毛大雪的时候,天色完全黑了下来。明军大营所在,却是一片灯火辉煌。因为飞狐口已经在手,史天泽又亲到大营投诚,所以明军今晚就下了明寨,军将们也能借着篝火取暖。
在陈德兴王帐之中,这个时候已经席开数桌。明军的将领都在大帐里头,陪着史天泽举带来的心腹将领举杯欢饮。而陈德兴和几员位阶最尊的明军大将文臣,如陆虎、王威、赵复等等,只是在主桌陪着史天泽干杯。陪着史天泽过来的郭侃,此时却已经连夜离开,回自己的部队中了。他的银甲师是先锋,此刻已经进占飞狐口。和他一起行动的正黑旗马队,更是把哨探放到了太行山西面。
史天泽是一路骑马疾驰而来的,行了三百里路,此时却一点不显疲惫,只是不停比手划脚的说着和蒙古军战事的事情,满口都是唐军之强悍。他的口才竟然也是不错,唐蒙双方十五万大军战于太原的情形,竟然被他描述得活灵活现!不过跟在陈德兴身边的将领,大多面色平稳,谁都没有把唐军的“善战”当回事儿——唐军之强,比起明军还差了不少!
而陈德兴更是神色不动,只是一遍遍打量着眼前上了年纪的史天泽。他知道史家的不少子侄是死在自己手里的!双方说起来还算是仇人。现在看史天泽的表情,哪有一点记仇的样子?这个人……也是个枭雄!
王帐外头,欢呼的声浪一阵阵的传来。那是明军将士在为夺占飞狐口而欢呼。陈德兴已经将占领飞狐口当成了明军的初战告捷,还下令全军饱餐庆祝,以便提高士气。
而明军的士气高昂,则给史天泽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这支军队让他想起了蒙古军,不是忽必烈的蒙古军。而是他年轻时候见到的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军!那时的蒙古人是那样的团结,那样的自信,那样的不畏艰险。上上下下没有一点暮气……和忽必烈麾下的蒙古人,仿佛是两个物种。
这大概就是初兴之军吧?如今的明军。仿佛也拥有同样的气质,唯一不同与昔日蒙古军的,就是他们的装备实在好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
史天泽发现,明军中拥有钢甲的士兵占到的比例至少有七成!如果考虑到弓弩手和炮兵不必披重甲的因素,几乎所有的肉搏兵,都是钢甲在身。
光是这几万副钢甲,就价值几千万贯!
陈德兴可真是有钱啊……
史天泽还不知道,由于南芬钢的产量上升很快。燕京城内原来为蒙古军服务的铁匠现也很快学会制造钢甲,而且还开出了大量的铁匠铺,造成钢甲的产量大增——其实钢甲的生产工艺和所耗费的工时,都远远比不上扎甲。前者就是热锻,如果有水力锤的话,生产起来根本不费劲儿。后者则要先锻造出上千个铁片,还要在上面打孔穿绳,费时又费力。
因此现在北明国内钢甲的价格已经下降到了五六百贯,和蒙古人的冷锻鱼鳞甲的价格差不多,所以才会被大量装备。
外面的欢呼声。突然又高上一层,简直就要将王帐给掀翻了!陈德兴扬起醉眼,笑道:“俺们大明的战士。无不是日夜思战,这回终于让他们盼到一场大战了!”
史天泽的浓眉,稍稍拧了一下。他四十岁开始学儒,现在也算半个儒生——这日夜思战的军队,在儒生看来,仿佛不是国家之福!
“如今天下大乱,军将思战倒是好事。”史天泽言不由衷地道。
陈德兴哈哈一笑,看着胡子花白的史天泽,“将来中原平定。这等思战之兵,还是有去处的!因为对大明而言。天下不再局于华夏故地,乃是整个地球!”
史天泽知道“地球”是什么。普陀山的那场赌斗,他当然也听说了……虽然赌斗还没有分出胜负,但是地圆之说却被蒙古这边的天文学家所认同——这大蒙古国的天文学当然领先于南宋了!因为禁止民间研究天文,宋朝的天文学早在北宋时期就落后了。何况蒙古又搜罗了天方教世界的天文学者,在天文观测方面是领先于世界的。因此有不少学者,通过计算和观测星象,得出了地圆论。
看到史天泽沉默,陈德兴又道:“史总管当知孤王素以西周为师,昔日周朝分封天下,行夏君夷民之法,才让吾华夏从河南、陕西之一隅,扩张到今日之版图。然而自秦一统后,便弃了周朝的分封之法,还以为已经全有天下,一心只求万世江山,全然忘记先代开拓四方的雄心壮志。实在是我华夏之大不幸!孤王若为华夏之君,必改弦更张,再行封建,功臣诸侯,只要愿意,都可以在海外得到封土,自为一国之君!不知史总管有意去当个君王吗?”
史天泽虽然喝了不少酒,但是却没有丝毫醉意,心思还通灵得很呢!
陈德兴的“封建”,不是要拿华夏的基本盘出来分封,而是要把自己这样的“诸侯”一脚踢到海外去。当然,因为蒙古人已经建立了一个世界帝国,史天泽也知道一些域外的事情,他是不会将中土以外都当成蛮荒之地的——那里相比江南或许算得上蛮荒,不过和北地比起来真心不算差……如果那里还没有被蒙古人蹂躏过的话!
“在下已经老了……”史天泽苦苦一笑,摸着自己的花白的胡子,“这把老骨头要去了海外,只怕要客死异乡,再回不来了。”
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对家乡变得无比眷恋,把客死异乡当成了很悲惨的事情,还出了些“父母在,不远游”的孝子。据说还是古时候传下来的,也不知道周朝那些被分封出去的诸侯,还会不会千里迢迢回家乡?
陈德兴只是大笑,摆手道:“史总管老了,永清史家总还有年轻的……总还有人志在四方!孤王在这里可以和史总管约定,史家如果愿意去域外建国,那么就可以一分为二,一半出去封国,将军队家臣带走。一半可以留在国内,当大明的贵族臣子。还可以二十年为期,二十年内,史家可以领有太原一府之地,作为出海封国的后方。孤王在这二十年内,会给史家三次域外封国的机会。不过太原封地在二十年期满后,必须交出!”
他的话说到后面,语气已经放沉,言语中隐约有了威胁的意思。陈明封建诸侯的地点,只能在外,不能在内……中国之地,是不容分割的!中国的地盘上,只能有贵族,不能有诸侯——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贵族哪怕封到王爵,也不过拥有几万亩田庄,也没有资格分封下级贵族。
而诸侯国君,那是真正的一国之君,有地盘,有人民,有军队,可以建立政府,可以分封自己的贵族甚至诸侯!
现在陈德兴认为自己很快就要问鼎天下了,是时候给天下诸侯三条出路了——要么出国去开拓自己的国,要么就交出军队、地盘,当大明的贵族和臣子!
当然,陈德兴也考虑到出去建国是要带上军队、贵族和国人,还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所以,凡是愿意出国的诸侯,都可以保留自己的地盘二十年。如果是陈明的功臣或陈氏皇族去建国,那自然要由陈明朝廷提供资助了。
至于第三条路,那就是准备和陈明开战了!
史天泽哪里不清楚陈德兴的意图,不过对史家而言,有一个出海封国的选择也不错——哪怕是现在封个藩镇,将来天下平定,还是要削藩的!华夏自秦行郡县以来,不就是这样的传统?莫说是异姓王,就是同姓之王,最后还不都被削夺了封地?
说起来,海外封国倒真是个办法……封到海外,和中国本土相距遥远,两边都够不大找,自然就没有削藩的必要了。
想到这里,史天泽站起身,冲着陈德兴躬身一礼,郑重道:“臣史天泽替史家儿孙,谢大王封国之恩!”
称臣又谢恩,这史天泽现在算是陈德兴的臣子了!陈德兴起身扶了一把史天泽,笑道:“史卿家能投我大明,实乃是大明之幸,天下之幸。如今孤王尚未称帝,封不了王爵,便先封史卿一个太原公吧。”
“臣谢过大王。”史天泽又要往下拜,却被陈德兴一扶,顺势也就免了拜礼。
陈德兴又道:“史卿,孤王与李璮毕竟是翁婿,兵戎相见总是不祥,史卿可否代劳?”
史天泽心道:“不祥你还领了十万大军杀过来?”不过面子上却只是皱眉道:“臣只有2万兵,怕打不过李璮……”
陈德兴摆摆手,道:“不是2万,而是5万。张柔和严忠济都受史卿节制,专征李璮。也不须取李璮性命,将其困于代州即可。史卿可有办法?”
史天泽松口气,笑了笑道:“此事易耳,大王可以堂堂之军长驱大进,突然出现在代州左近,李璮必然惊怖,定会死守代州,到时候臣再命人掘长壕以困之。”
第572章 有变数()
。
大名府城外一马平川,忽必烈骑着战马,在千余怯薛和十数位蒙古重将谋臣的簇拥下,只一刻钟便赶至城下。忽必烈在城南三里之外勒住坐骑,然后打量着大名城南几座城门前的三角形堡垒。
这三角形的堡垒显然是新建的,其浑然一体的外墙表面让众将都疑惑不解,有人道:“莫非是用整块大石头刻成的?可是恁般大的石头又是如何运到大名府的?”
还有人说:“不可能是石头刻成的,应该是用细泥和糯米浆和出来的。”
“那不就是个架子货?”
忽必烈看了半晌,也想不出来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几个三角形的出堡的外墙都是用明都府出品的水泥拌上石子浇筑出来的。至于这水泥,当然又是陈德兴开了金手指,叫人用明都府中极多见的石灰石和粘土混合后焙烧出来的。不过陈德兴也没学过烧水泥,只知道个大概,所以只提出了大致的方法,让天道书院组织人手反复实验才在去年夏天烧出了第一窑水泥。最先生产出来的水泥,就被运到大名府修筑守护城门的出堡了。
忽必烈挥了挥手,后面几个色目工匠已经将一架刚刚组装好的带有四个轮子的三弓床弩推了上来,三弓床弩上面已经上好了一支巨箭。几个工匠推着三弓床弩《 缓缓向前,一直靠近到堡垒四五百步的距离,然后才将床弩瞄准堡垒,用一把巨斧勾动机括,将好似长枪一般的巨箭射向堡垒。
巨箭还在飞行途中。一道闪光忽然从堡垒上方出现,然后就是一枚铁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了过来。猛地砸在了那架三弓床弩附近被冰雪覆盖的地面上。又忽地弹起继续飞行了一段距离,最后噗通一声落在了忽必烈马前二三十步开外的雪地里面。
忽必烈连眉毛都没有动一下。只是举着望远镜看死死盯着那个三角形堡垒的外墙,那架三弓床弩射出去的巨箭,居然只在堡垒外墙上擦出了几颗火星,就被呈斜面布局——不仅三角形外观造成的斜面,出堡城墙并不是九十度垂直于地面的,而是呈七十五度角的斜坡,下宽上窄——给弹开了!
“这是什么墙!?”
几个手里同样拿着望远镜的蒙古重将人人倒吸凉气,纷纷叫嚷起来了。
“三弓床弩都打不动,这墙莫不是铁打的吧?”
“肯定能不是用细泥和出来的!”
“看来用骆驼铳和发石机轰击也不一定有用……”
“这城要怎么个打法?”
“架云梯。造冲车!”
“不行……这堡是三角的,只能从两边打,可是那样就把侧背漏给城墙上的明贼了。”
“对啊,这堡垒是三角的,若是从两侧打,后背就露出给城墙上的贼人,若是直接攻城墙,那侧背就露给堡垒上的贼人了!”
几个蒙古重将都是打老了仗的,因为之前一直和南宋交兵。个个都是攻城战专家。现在只是看看,就知道大名府城难打了。这大名府城虽然不是所谓的棱堡,但是在城门口建造三角形的水泥出堡,也让城池拥有了近似棱堡的防御效果。三角形的出堡上的守军可以同城墙上面的守军形成交叉火力。进攻一方无论攻击城墙还是出堡,都会面临腹背受敌。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以火力摧毁出堡。可是蒙古人哪里有这样的火力?他们手中威力最大的武器就是天雷箭,可是那三角出堡的外墙太硬。天雷箭压根扎不进去!
众人争论不休,忽必烈却一言不发。沉默了良久,才开口道:“河间、广平两路可有什么动静?”
“回禀大汗,尚未发现有任何异常。”旁边立即有蒙古将领回报。
河间、广平两地现在都被大明控制,四个旗的八旗兵在这两个府的地盘上活动。不说把地盘遮护的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