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赵匡胤从小〃学骑射,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赵匡胤小时候很调皮,不只因玩马摔破了头,还喜欢赤手空拳与人打斗,武术是其特长,武术中的三十二势长拳便是赵匡胤的杰作。更为著名的绝活是少林功夫中的强项……棍法。
少林棍法为赵匡胤所创,他本密不示人,一次酒醉后说漏了嘴导致泄密,死后只好将秘笈传给了少林寺武僧。
在赵匡胤、赵光义两位皇帝的影响和提倡下,北宋民间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到了南宋还有不小影响。很可惜的是,爱好武术的赵姓宋朝,最后没能抵挡住蒙古人的骑射。
摔跤牛人……元太祖铁木真
元太祖铁木真,即常说的成吉思汗。
蒙古人向来重视体能,凡男子都会摔跤,不会两下子会被人耻笑。至今仍很热闹的那达慕大会上,还会有摔跤表演。射箭、骑马、摔跤是过去蒙古男人必须拥有的三种本领,铁木真便是这方面的健将,样样皆精。
在古代蒙古族人中,骑射是最基本的战斗手段,毛泽东〃幽默〃成吉思汗时称他〃只识弯弓射大雕〃,就是这历史背景。射箭是成吉思汗拿手好戏,摔跤也超强。
元朝在统一中国后,还曾专门设立了管理摔跤的机构,给摔跤冠军以物质奖励。而摔跤在中国也有久远的历史,远古时就有,其重量级人物便是被中华始祖黄帝打败的蚩尤。
梁朝任昉《述异记》称:
秦汉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
这〃角抵〃就是中国最原始的摔跤运动,后来还演变出了另一体育项目……相扑。
◇WWW。HQDOOR。COM◇欢◇迎访◇问◇
第33节:投壶高手……明宣宗朱瞻基
投壶高手……明宣宗朱瞻基
〃投壶〃这个运动项目,现代不少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在中国古代相当流行。
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礼记》中,便记载了〃投壶〃的玩法。简单说来,即是将箭投抛至酒壶内。起先是半礼仪活动,后来,这种活动在宴会上得到了推广,变成了一种体育娱乐活动。
由于投壶不需耗费太多的体能,受到了高贵者的欢迎,故而在上层贵族间颇流行。
与唐朝喜欢马球、宋朝崇尚武术相比,明朝不少皇帝在体育方面并无太多的特长,总体来说不明显,但玩投壶却是他们的一大喜好。
明宣宗朱瞻基便是投壶的高手,技术超人,因此被画家的眼睛捕捉到了,明画《明宣宗行乐图》中,便留下朱瞻基投壶的情景。
《金瓶梅》里,中国古代文学人物中第一等大淫棍西门庆,便擅长投壶,甚至往潘金莲的荫道里投。据考证,西门庆这一文学形象,影射的便是明武宗朱厚照。
()免费TXT小说下载
射箭神手……清圣祖玄烨
玄烨,即清朝的康熙皇帝。
与现代人站在那儿射固定靶子不同,康熙的箭术可不简单,他是骑在马上射的,即谓骑射。古代射箭分骑射和步射两种,是过去中国军队中最原始最需要掌握的战斗技能。
可以说,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方面的神箭手,但以蒙古族、满族最具特色。在清代,射箭训练是八旗军的正常训练科目,每月要有六次训练。
在清帝王中,康熙的箭术是超一流的,在河北省易县境内有一座〃三箭山〃,海拔很高,有一次康熙经过时,举弓而射,连发三箭都射过了山顶,从那以后,此山易名三箭山。康熙的力气和武功过人,一生中,据说用弓箭和鸟枪,先后打死了153只老虎,此成绩非神手不可为。
文尾多说一句,如果要给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运动健将级别的话,想来上面说的八位都可能是!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34节:古代帝王死后神秘的殉葬
古代帝王死后神秘的殉葬
所谓人殉,简单地说就是以活人作为死者殉葬品的葬俗(葬制),以卑者殉尊者为常见。
在中国古代帝王死后,人殉比较普遍,但在汉朝以后,此恶俗慢慢消失了,至唐朝则已非常罕见,接近废除。但到明代却死灰复燃,这古老的葬俗由此再添一层神秘。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有两大备受史学界非议的地方,一是酷刑滥杀,二是恢复人殉。特别是后者,最为人不褒。
布衣皇帝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古代的殉葬又有何神秘?
明太祖恢复活人殉葬恶俗
《明史·太祖本纪》记载,1398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崩于西宫,年七十有一〃。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炆继大位,史称建文帝。朱允炆七天后即将丧事处理完毕。其间,有一件事情非常让人痛心,就是有众多年轻美貌的嫔妃宫女从死。
朱允炆遵遗诏;依古制,凡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皆令殉葬,另有若干宫女从死。具体殉葬是多少人,史上并无确切的记载。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毛奇龄的依据是,朱元璋下葬孝陵后,朱允炆对这些生殉宫女的家属进行了表彰和封赏。〃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以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由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百户,其官皆世袭。以诸人皆西宫殉葬宫人父兄,世所称朝天女户者也。〃
另一可以证明朱元璋令宫内女人殉葬的有力证据是,朱棣将朱允炆赶下宝座,自己当了皇帝后,对侄儿皇帝在位时所为作了处理,连其年号也取消了,以朱元璋的〃洪武〃来替。
在讨论革除朱允炆在位时所授官员的职位时,有人建议一革干净,对〃朝天女户〃也不保留。朱棣不同意,将这些人家都作了妥善安排,〃带薪上岗〃,去看护孝陵卫,直到明亡方散。朱棣当时是这样讲的,〃他们这几家,都是好职事。不动。通调孝陵卫带俸。〃
这么多女人殉葬后,是葬于孝陵内,还是另择墓|穴,目前考古仍未完全证实。但学术界认为,真正能陪同朱元璋一块长眠的不会太多,可能只有皇后马氏、成穆贵妃孙氏、宁妃郭氏等几个女人,其他应该是在孝陵附近择地祔葬。
明孝陵〃申遗〃前后曾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探测,发现这些妃子、宫女墓大体有三处,一是孝陵西侧的植物园内,二是明孝陵宫墙外西南角,三是孝陵右侧的区域……朱元璋让这些后宫女人死后还要围他一人来转,在阴间服侍他。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35节:吊死宫人三十余人殉朱棣
吊死宫人三十余人殉朱棣
因为有朱元璋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帝王葬制中几乎消失的生殉制,在14世纪之后的中国,又死灰复燃,并流行了起来。
接下来的朱棣死后,也是用活人殉葬,据说有30余位后宫佳人被勒死。对于活人殉葬的具体过程,虽然殉葬恶俗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但所记多不详,有详细描述的仅见朱棣后宫殉死的过程。
朱棣死后,关于嫔妃宫女殉葬的事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嗣皇帝、朱棣的大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圈定了殉葬者大名单。〃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这段文字并不见于中国古代文献,出自《朝鲜李朝世宗实录》,盖因所殉嫔妃中有两位朝鲜选献的美女韩氏和崔氏。
〃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殉葬仪式由朱高炽亲自到场主持的,与她们一个个话别,〃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决。〃韩氏在临殉前,就是不住地哭泣,她向朱高炽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年老的母亲能得到照顾,〃谓仁宗曰:〃吾母年老,愿规本国。〃仁宗许之。〃
◇欢◇迎◇访◇问◇WWW。HQDOOR。COM◇
()好看的txt电子书
第36节:进宫20天宫女也被处死
进宫20天宫女也被处死
而在有明一朝所有殉葬宫妃中,当数才女郭爱的从死最令人伤心同情。郭爱进入明宣宗朱瞻基的后宫时间很短,仅仅20天后,只有38岁的朱瞻基就死了。
知道自己要殉葬,郭爱仿楚辞写下了〃绝命书〃:〃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郭爱是从朱瞻基的祖籍地安徽凤阳选进后宫的,本来是荣宗耀祖,无上光荣的事情,结果还不知是否让朱瞻基〃幸〃过她呢,就要殉葬。《史明·后妃列传》上有郭爱的记载,对她评价甚高,称〃贤而有文〃。
郭爱的〃绝命书〃当时影响很大,继大位的明英宗朱祁镇是朱瞻基的大儿子,他看到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于心不忍,临死时留有遗诏,嘱废掉此恶俗,〃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后世勿复为〃。
朱祁镇当皇帝时曾被瓦剌俘获,此成为中国古代帝王史中的一大耻辱,但因为罢殉葬一事,使他有了一个良好的历史形象,历史对他这一举动评价甚高,《明史·英宗后纪》给他的盖棺定论是:〃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明朝史学家当时即盛赞此举,时人王世贞在《奔州山人别集》中称:〃此诚千古帝王之盛节。〃
出于同情,朱祁镇还对为朱瞻基殉葬的宫人进行了表彰,理由是,〃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
值得注意的是,除由已死老皇帝遗诏中指明要求殉葬的对象外,其他殉葬者一般都由嗣位皇帝圈定。朱祁镇是朱瞻基的大儿子,是继任者,郭爱当时早早地被结束了生命,〃凶手〃应该是朱祁镇。朱祁镇大概也是迫不得已之举吧。
WWW。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37节:清太祖强令少妻殉葬
清太祖强令少妻殉葬
朱祁镇废除了帝王死后活人生殉制,但这一制度实际上到清朝也没有真正绝迹。
清朝著名的殉葬事件发生在清太祖努尔哈赤身上。努尔哈赤有一个比他小31岁的宠妃乌喇那拉·阿巴亥,她生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父亲满泰是海西乌喇部的首领。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时才12岁,而努尔哈赤是43岁。
老夫少妻,年轻漂亮,又富机智的阿巴亥,很快受到了努尔哈赤的青睐和宠爱,两年后就被立为大妃(相当于皇后)。阿巴亥先后为努尔哈赤生了三个儿子,即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四子多尔衮、皇十五子多铎。
天命十一年 (公元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病死,考虑到多尔衮、多铎与年轻的母后对汗位可能存在的威胁,他令阿巴亥殉葬,〃俟吾终,必令殉之〃。以皇太极为首的诸王,为了打压多尔衮一派,就此将阿巴亥弄死。
阿巴亥为了保全几个儿子,盛装自尽,年仅37岁。实际上,除了阿巴亥以外,努尔哈赤生前的四位宫女也一块殉葬了。
据传,在清圣祖玄烨之前的清世祖福临、清太宗皇太极,与努尔哈赤一样,死后都有活人殉葬。一直到康熙年间,时御史朱斐上书:
屠残民命,干造化之和。僭窃典礼,伤王制之巨。今日泥信幽明,惨忍伤生,未有如此之甚者。夫以主命责问奴仆,或畏威而不敢不从,或怀德而不忍不从,二者俱不可为训。且好生恶死,人之常情,捐躯轻生,非盛世所宜有。
玄烨于是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下旨,禁止奴仆随主殉葬。
从此,帝王死后的殉葬制才算真正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
BOOK。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38节:秦始皇死后创殉葬人数之最
秦始皇死后创殉葬人数之最
人殉制在17世纪的中国消失了,但一个历史疑问却始终存在:朱元璋为什么在14世纪末恢复之?从中国丧葬史和当年的时代背景看,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实际上,中国古代帝王让生者从死,历史很长。让身边人殉葬,与可以随心所欲和他所看中的女人性茭一样,也算是帝王们的特权之一,只不过是继任者替他完成的。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死后,殉葬者数量惊人,大概创造了历史之最。朱元璋的殉几十个人,与之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嬴政人殉确切数字有多少,至今是谜,但可以推算出一个大概,称其有数千人并非不可信。
嬴政是位好色之君,史上有记载,他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也将六国后宫的女人们给〃统一〃了,全部充实到自己的后宫里面,即所谓〃始皇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其后宫女人数量之多由此可以想象出来。而这些女人,全都殉葬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记载:
()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从这段文字看,不只后宫女人从死,参与陵寝建设的工人也无一幸免,都成了〃殉葬品〃。
秦王墓冢出土殉人骸骨184具
但人殉并非是在封建社会才出现的现象,更不是〃始皇帝〃的发明创造。
秦国的人殉史,在中国古代是很出名的,《史记·秦本纪》(卷五)有这样的文字:〃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从这段文字中可知道,秦武公死后,有66人殉葬。
但秦武公的殉葬人数还不是最多的,目前已知最多的是秦穆公。据近年公开的考古资料,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专家即着手对位于陕西凤翔县一带的秦公陵区进行考古,至20世纪80年代,历半个世纪才结束。
这项考古有多项重大的发现,其中〃秦公一号〃大墓的发现震惊史学界,此大墓为秦穆公的墓冢。发掘过程中共出土殉人尸骨多达184具,与《史记》等书上所记的秦穆公殉人177基本接近,殉葬者之多令人惊讶。为什么会多出来,估计是当时现场临时杀掉的。
虹桥门户网WWW。HQDOOR。COM
第39节:人殉制出现在原始社会
人殉制出现在原始社会
主流观点认为,人殉制出现在原始社会。
殉制在中国出现,并非以奴隶和战争俘虏为对象,而是以妻妾为开端的。这种说法很有意思,从考古发现来看,情况也确实如此。如在一度被认为是成吉思汗陵所在地的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在这个旗的纳林塔镇朱开沟村曾发现了一个面积巨大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1974年至1984年十年间,内蒙古文物考古队在这个村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其中发掘出的一座成年男女合葬墓引起考古专家的注意,墓内女人是屈肢侧身,脸朝男人。专家认为,这个女人是殉葬者,可能就是这个男人的生前配偶。
考古还发现,在年代大约公元前4040…前224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早期的墓葬有多人合葬,多人二次合葬,多为同性合葬,早期偏晚则已出现男女合葬墓。中期以后的墓地也发现男女合葬。经性别鉴定,这些男女合葬墓均为男左女右,一次入葬,其中一座中的男子还与一幼女合葬。考古界学者认为,这应该是一种非正常死亡,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同时死亡的,猜测是家长奴隶制下杀妾殉葬的遗迹。
后来的帝王殉葬者,绝大多数是被幸过的后宫女人,应该是古代早期这种妻妾殉葬习俗的遗留和继续。
人殉兴盛于殷商衰于西汉
中国古代人殉现象在殷商时代最为突出,证据之一是目前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发掘出的王冢贵族墓(殷墟墓葬),几乎座座都有数量不等的殉人。人殉数量少的几十,多的上千。概因当时用奴隶殉葬已成为一种葬制。上面提到的秦公大墓,也处于奴隶社会这样的时期。在进入周后,人殉现象才开始减弱。
秦朝灭亡后,到了汉朝,殉葬之风衰败了。分析认为,秦王的残暴遭天下人共怨,加上当时长期战争造成的人口剧减,从民间走出来的布衣皇帝刘邦意识到了人心和人力的重要,所以不再实行人殉,同时鼓励妇女多生育。但这一说法专家并不都是赞成的,刘邦死后是否有人殉也待考证。
刘邦之后禁止人殉,但不等于当时没有殉葬现象,实际上也没有绝迹。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从有人上书提出废除人殉制,可以看出当时人殉现象的广泛存在。时儒生董仲舒上书,称〃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去奴婢,除专杀之威〃,就是建议朝廷打击当时的人殉现象,这一建议得到了刘彻的重视,并影响到随后诸位皇帝的执政行为。史载,在汉宣帝刘询在位时,赵缪王刘元要求16个婢女从死,这一丑闻曝光后,刘元一族被取消了封国称号。
与当初抓住战俘就杀掉,到后来将之当作奴隶使用,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一样,汉朝反对人殉,也是一件值得大写特书的事情。但是,汉朝反对人殉,只是刘姓皇帝的观点。从一些记载来看,此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走马灯般轮流坐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