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唐传奇-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此,二万吐蕃援军,除松南德赞和他的三百名亲卫被活捉外,全军覆没。铁骑军也伤亡了一千多人。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一 白头宫女说玄宗 第五十三章 西征十一

夜里,播仙镇的吐蕃军看见了远方牦牛山的火光,大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尚结息暗暗心惊,“莫非是援军出事了?难道是唐军的援军到了吗?不会啊!不可能这么快的。自己的援军可是二万多人啊!尤其是一万骑军,那可是赞普的禁卫军,精锐中的精锐,难道是。。。。。。”一个念头猛然在他脑海中跳出,他迅速跑上墙头,仔细向外边的唐军大营望去,只见唐营中虽然都亮着火把,但西南角和东南角两大片明显要冷清很多。
尚结息突然明白过来,李月一定是率唐军去伏击自己的援军去了,这李月果然是用奇兵的高手,“伏击两万人,你得带走多少人?”尚结息自言自语说道,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不可抑制疯长起来。

尚结息此时还有一万三千人马,他留下三千人守城,亲自带着一万人马趁着夜色去偷袭唐营,他估计,此时唐营中应该最多只有五千人,而且全是步兵。在靠近唐营还有五百步时,唐营内依旧静悄悄的,尚结息突然感到一种不安,一种不祥的预感在他心中出现,多年的战争经验告诉他,离敌营只有五百步时,敌人的岗哨就应该发现自己了,不应是现在这样安静。

正当他准备放弃这次偷营时,突然在唐营的前面冒出了无数的唐军弓弩手,竟有万人之多,一阵梆子响,铺天盖地的箭就向前来偷袭的一万吐蕃军射来,其中还夹杂着大量的火箭,吐蕃军没有防备,一下子被射倒了一大片,连主帅尚结息的左肩上也挨了一箭,尚结息连忙下令火速撤军。可就在这时,火箭引爆了事先埋在地上的火药包,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不断响起,铁钉、铁沙、铁片密集横飞,杀伤力极强,吐蕃军死伤极为惨重。尚结息的马被一粒铁砂击中头部,倒地死去,他本人则被掀翻在地,被亲兵架上另一匹马拼命向播仙镇逃去。后面的吐蕃军也跟着他往回跑,不料斜地里突然杀出一支骑兵,约五千人,为首大将铁甲金盔,手持方天画戟,面目狰狞,正是李月的装扮,众吐蕃军见了,无不胆寒,拼命向播仙镇跑去,那将手一挥,五千骑兵杀入吐蕃军中,直杀得吐蕃军人仰马翻,血流成河。

直到留守的三千吐蕃军出来接应,唐军才鸣金收兵。尚结息带出的一万人马只有一半逃回,而且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带一点伤。

假扮李月的是段秀实,他的身材和李月差不多,而且李月一直带面具,吐蕃军并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李月临走前嘱咐,若远方见有火光起,擅长偷袭的尚结息晚上必来劫营,为了制造效果,辛云京命东南角和西南角的两个营盘的士兵全部集中到中军来,造成尚结息以为唐军是虚营的错误判断。

在夜幕刚降临后,便在营外早挖好的工事里埋伏了一万弓弩手,并派人在离营门五百步到一千步之间布置了大量的火药包。果然不出李月预料,尚结息晚上果然来偷营,结果被早有准备的唐军杀得大败而回,唐军上下无不被李月的神算所折服。

此战后,尚结息便死守播仙镇,眼巴巴地盼望着援军的到来。十天后,有消息传来,从逻些来的二万援军在牦牛山下被伏击,全军覆没,步兵主将铁刃悉诺罗战死,骑兵主将松南德赞生死不明。

尚结息听说松南德赞出事,吓得差点没从床上跌落下来,肩上的箭伤又开始猛然剧痛起来。这时又有一个坏消息传来,在大勃律的吐蕃军被封常清大败,调来支援播仙的二万吐蕃军,一万被封常清围歼,另一万在阿尔金山附近被不明身份的骑兵偷袭,死伤大半,剩下的一千余人直接逃回逻些去了。尚结息再也经不住打击,只觉喉头一甜,一口血吐出,晕了过去,半晌才醒了过来,醒来后,尚结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确实不是他的对手啊!”

李月在全歼二万军后,又接到斥候飞鸽传报,有二万吐蕃军先后从西而来,支援播仙镇,他立刻明白了尚结息的战略意图,他将要放弃大勃律,将兵力集中到播仙镇。李月派出快马去通知封常清,命蔡明德先押俘虏回去,叮嘱他千万要好生对待松南德赞,自己则率领一万骑军,只一日一夜内要赶到阿尔金山。

阿尔金山的伏击战是在夜间进行,李月在后半夜时亲率一万骑兵偷袭敌营,杀吐蕃援军一个措手不及,又在大营中用火油点起大火,把吐蕃营寨烧个精光,除在后营护粮草的一千余人识机跑掉外,其余近九千吐蕃兵全部被杀死,李月铁骑军死伤仅一百多人。

战后,李月命令吴昊领军回天祝,好好总结这段时间的战斗经验,要求每一个士兵都要参与进来。随后李月带领亲兵返回了播仙镇的唐营。

两路援军都被断绝后,唐兵把播仙镇围得严严实实,连一只鸟也飞不出去。

这一夜是中秋之夜,戈壁上的月亮分外地圆润、光洁,淡淡的清辉洒在大地上、洒在大唐的军营里,士兵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乡愁借着月光,在每一个将士的心中发芽、生长,这时,一声呜咽的萧声在军营内响起,低回而萦绕,所有的人都停住了交谈、停下活计,侧耳倾听着,在萧声中,大家似乎都回到了故乡,回到了亲人的声边,一时间,整个唐军都象痴了一般。

月光皎洁而明亮,李月一曲吹罢,低低地叹息一声:“该回家了!”

一周后,播仙镇粮绝,尚结息遣使来和唐军谈判。

“我家大帅想让出播仙镇,恢复此战前的状态,条件是让我军安全返回吐蕃,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李月淡淡一笑道:“以哈拉湖为界,以北归大唐,以南归吐蕃,除此外,其余休谈!”

“可就算我家大帅答应,他也做不了主啊!”

“那我就等吐蕃能做主的人来!”

“可我们的粮食只够三天了,如何能等人来?”吐蕃使者突然发现自己失口,忙停住话,偷眼向李月望去,他见李月脸上并无表情,才心下稍安,连忙告辞而去。待使者走后,李月等人相视一笑,胜券终于在握了。

尚结息听了李月的条件,半晌没说话,这样的条件分明要置他尚结息于死地,他叹了一口气,命令各军开始轻装准备,只在今夜突围。

后半夜,尚结息见唐营和往常一样,并无动静。他命人悄悄开了后门,率七千吐蕃军向唐营最薄弱的西南角摸去,快接近唐营时,尚结息把手一招,低命一声:“杀!”

七千吐蕃军各挥长剑向唐营扑去,他们都知道,冲不出去,他们都将死在播仙,因此个个以命相拼。离唐营只有一百步了,唐营依旧静悄悄无半点动静,这时尚结息心里已经知道中计,但此时已经来不及,一声梆子响起,唐军大营内万箭齐发,向吐蕃军射来。此时吐蕃军已没有退路,尽管被射死无数,但众军依旧疯狂地叫喊着冲进唐营,等进了唐营,却一个唐军都没有了,营盘外围被巨大的栅栏围住,根本无法突出去。这时只见两边有无数火箭向吐蕃军所在的营盘射来,瞬间,营帐都被火箭射中点燃,紧接着地上的火油也被点燃,整个唐营西南角都被大火吞没,大火中的吐蕃军被烧得焦头烂额,还不时有火药包抛进吐蕃军中,一声爆炸声,则倒下一大片吐蕃军,营中到处是吐蕃军的残肢断首,远远地都可以听见鬼哭狼嚎之声,大营中仿佛成了人间地狱,凄惨无比。

在远处观战的李月面无表情地望着大火,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最后李月身旁的亲兵们听见自己的主帅轻轻叹了一口气,然后发令道:“把栅栏拉掉,放他们走吧!”

正在绝望中的吐蕃军突然发现外围的三重栅栏都倒掉了,终于看见了一丝生机,尚结息在其一千亲兵的护卫下,冲出唐营的火海,直向南逃去。突围的七千吐蕃军最终只冲出去二千人,其余吐蕃军皆葬身于火海箭雨之中。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一 白头宫女说玄宗 第五十四章 凯旋

天宝十二年,唐军封常清部在大勃律大胜吐蕃,歼敌二万余人;李月部在沙洲播仙镇大胜吐蕃军主力,前后歼敌六万余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出兵四万攻打吐蕃的洪济、大漠门得手,夺取九曲地区。三线的全线胜利使得大唐终于取得了至唐初以来对吐蕃的最终胜利,占据了战略上的优势。
消息传到长安,举国欢腾,唐玄宗当即下旨,封封常清为御史大夫,授一子为五品官,赐第一区,其去世父母也获赠封爵。升李月为六率府大将军,正三品,统领东宫六兵府,手下诸将皆有封赏。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加封西平郡王。

一个月后李月率军回朝,沿线受到了河西百姓的热烈欢迎,虽西北苦寒,但并未影响到人们对子弟兵的热情,或送一枚鸡卵,或端一碗苦茶。这些都让李月深受感动,使得这几天来萦绕在心中的阴影一扫而空,脑海里又想起了当年和长虚、长乐的对话:“除恶即是扬善,你若有妇人之仁,将来又不知有多少无辜的百姓死在你一念之间。”是啊!战场上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己军、对百姓的犯罪,自己只看见吐蕃军被烧死的惨状,却忘了吐蕃军屠杀百姓时的残忍。李月突然明白了,铁骑军为什么会对吐蕃败军那样不留情面了。李月看着一张张发自内心的笑脸,他也被感染,他接过一个小女孩递来一晚凉茶,一饮而尽。

如同上次平阿布思叛乱一样,李月再次成为长安城万众瞩目的英雄,雄壮的唐军走过朱雀大街时,无数百姓落下眼泪,他们仿佛又看到开元盛世时无战不胜的大唐雄师。李月!这个年仅二十岁的年青将军,仿佛是一缕清晨的阳光,成了千千万万大唐百姓心中的希望。

李隆基率百官亲自到朱雀门外迎接李月和他的二万大军。

“参见皇上!祝皇上万寿无疆!”

“祝皇上万寿无疆!”二万将士齐声欢呼,声势极为壮观。

李隆基心中爽快,眼都笑成一条线,“传旨!赏全军每人绢二十匹,钱二千,阵亡者加倍。”

“谢主隆恩!”

随后李隆基大摆宴席,文武百官纷纷向李月敬酒,李月并不推辞,酒到杯干,一连饮下上百杯而面不改色,引得众人齐声叫好。

“爱卿!朕闻你在军中被吐蕃人称为‘魔王’,可是真?”

“禀皇上,吐蕃人称我为魔王恰巴拉仁,实在为是形势所逼,迫不得已,有损天朝的形象,望皇上恕罪。”

李隆基笑着命人拿出一幅图,李月上前看去,只见一名高大的金盔将军带着狰狞的面具、披头散发、浑身是血,外形十分恐怖,旁边的吐蕃军伏尸累累,人人面带恐惧之色,正狼狈而逃。画旁上书:李魔王杀阵图。

李月看画大吃一惊,这正是沙洲解围战的情形,画得十分逼真形象,仿佛画者亲眼目睹一般。

“皇上,这时何人所画?”

“朕问你,此画可象当时情景?”

“仿佛画者亲睹。”

这时,百官们也纷纷围上观看,赞扬者少却批评者居多。

杨国忠离喜跪下奏道:“此画确实有损大唐天朝形象,不宜鼓励,画者也应重责。”

“这是朕所画,难道也要责朕吗?”

众百官闻此言,纷纷闭口不言,心中暗暗心惊,也暗自庆幸,幸亏自己没有说出来难听的话来。

杨国忠闻言,虽然心中暗悔,但在百官面前,他也只好硬着头皮说道:“皇上虽有嘉勉之心,却不应画出来,让外朝误解我天朝风范,臣以为,我朝还应以宽大仁恕为上。”

“你的意思是让朕画一幅‘贾颧求和图’吗?” 李隆基冷冷地说道。

杨国忠闻言,脸色顿时变成了猪肝色,瞬间又变得煞白,大殿上一时鸦雀无声,杨国忠刚想分辨,一抬头,李隆基已经拂袖而去了。

这时一名太监来传旨:“朕不胜酒力,众卿可自散去,‘李魔王杀阵图’就赐给李月,另赏其银五万两、绢五万匹,钦此!”

李月回家,自然又受到了另一次隆重的迎接,赵王李郁一连摆了三天的酒席,以示荣耀。最高兴的莫过于赵绿敏了,夫君能立如此奇功,实在是让她扬眉吐气,但她看了‘李魔王杀阵图’后再也高兴不起来了,她不愿意自己的夫君被描绘成这样凶残的模样,更重要是夫君亲自上阵,太危险了。一连两天她都忧郁不乐,李月对赵绿敏的心思非常明白,他暗叹一口气,轻轻搂着她,告诉他自己回来时,沿途是多么受到老百姓的拥戴,只有对敌人狠,才能更好地保护老百姓。赵绿敏也点点头,“我知道夫君所做的事都是为大唐好,不过夫君既为主帅,不应亲上战场啊!若有三长两短,让妾身以后怎么过!”

李月笑笑,取处出冰蚕衣,做实验给赵绿敏看,无论刀砍剑刺都不能透,赵绿敏方转忧为喜,亲自将冰蚕衣给李月穿上。小夫妻俩久别后的恩爱就不用说了。

“月儿,你知道吗?你不在京城的几个月里,京里发生了很多大事。”

李郁父子三人在密室里又召开了秘密会议。

“什么事?”李月暗暗吃了一惊,但他依旧不露声色地问道。

“太子可能要被废了。”

“何以见得?”

“最近有消息说,皇上和太子因户部开支问题,发生了很大的矛盾,太子对皇上这十几年来的挥霍的过度军费极为不满,皇上因此还和太子吵过几次。”

李月点点头道:“这其实就是两人的执政理念不同,一个好大喜功;一个讲求实际。财政收支便成了爆发点,大哥!我大唐的财政收支应该不容乐观吧!”

李照摇摇头道:“岂止是不容乐观,应该用严重恶化来形容,这十几年来,均田制逐渐被破坏,土地大量集中在少数豪强手中,而他们又不纳税,赋税收入逐年减少,财政收支从天宝二年开始便出现赤字,偏偏今上改革军制,以募兵制替代府兵制,财政支出骤增,再加上连年用兵,几年下来就把大唐历年积蓄的老本挥霍一空,还有他本人的奢侈浪费就不用再说了,现在钱贱银贵,好多地方都开始用银结算了,最后倒霉的还是普通百姓,税赋已经加到了极至,再无财源,可是户部还有大量去年的军费尚未支付,更不用提今年的了,前几天皇上赏你军的钱财,我还不知道从哪一块挤出来呢!今上留给太子的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空壳了,太子怎能不怒!”

“照儿说得不错,现在很多地方确实已经是民不聊生,上个月因京城年初的旱灾使得京兆一带颗粒无收,米价暴涨,你知道街上有多少要饭的人吗?最后今上下令放粮十万石赈灾,但到了杨国忠手里,却是用平价卖给老百姓,老百姓苦也罢了,偏偏富贵人家却变本加厉的穷奢极欲,一面是穷人饿死街头,一面是富人酒肉馊臭,你说天下安能不乱,有的时候我也真希望他早点死,让太子即位算了,也许百姓能好过点。”

“太子现在不在其位,自然是心忧天下,当年李隆基初即位时也何尝不是如此。等真正坐了那个位子,内忧外患,你说他能坐享太平吗?我怀疑甚至还不及其父。”

“那小月认为如何才能做好那个位子呢?”

“一言难尽!总之是要先解决藩镇的割据局面,然后逐渐缓和社会矛盾,徐徐图之,我可以在马上帮父亲取天下,怎样坐天下就看父亲的手段了,不过父亲在士大夫中极有威信,这是父亲能做稳江山的最大优势,想长治久安,还得靠文人来治国啊!现在天下已经乱到这个地步,离我们那一天不远了,我得加快速度才行。对了,最近还发生了什么事?”

“还有就是南诏兵败、皇上自尊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重修兴庆宫,永王李璘任江南道节度使。”

“等等!刚才父亲说什么?永王李璘任江南道节度使?”

“是的!”

李月不由长叹一口气说道:“看来皇上真的要废太子了,不过太子根基已稳,想废又谈何容易!”

“那小月觉得他会立谁?”

“我看他谁都不想立,否则就不会重修兴庆宫了。”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一 白头宫女说玄宗 第五十五章 论政

十日后,帝传李月进宫面圣,李月随即入宫,在皇上的御书房里,他意外的发现李隆基正在怒骂杨国忠,老远就可以听见骂声。
“你以为朕就是那么好唬弄的吗?你败于南诏却不禀报,全天下都知道了,惟独朕不知道。堂堂京师大将军在嘉峪关被匪袭,三万人光着上身赤手空拳回到京师,简直丢尽了朕的脸,你也瞒着。国库空虚成那样,你也不告诉朕,我问你,你到底想做什么?”

杨国忠吓得脸色苍白,只管在地上叩头不止。李月站在一旁,等李隆基怒气稍敛,上前进曰:“南诏一事其实也不完全是相国的责任。”

“那你说说看,不是他的责任是谁的责任?”

“臣在江南度假时,曾听说有人大规模收购粮食……”李月就把当时和江惊鸿分析的情况禀报给了李隆基,最后说道:“相国重置姚州本意是好的,无奈南诏也正要发兵,所以兵少不济,败给了南诏,也情有可原,望皇上明鉴。”

李隆基怒骂杨国忠也是恨其不争,他自己只顾享乐,不理朝政,自己心里也明白,所以借着李月的解释给了杨国忠一个台阶:“也罢!既然李爱卿这样说,朕就饶你这一次,如果下次再敢有什么事隐瞒朕,看朕怎样处罚你!你滚吧!”

杨国忠如释大赦地叩了三个头,感激地看了李月一眼,便匆匆离去。

待杨国忠走后,李隆基长叹一声,对李月说道:“你看到了吧!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人人都说现在国家出现了问题,都指责是朕的责任,朕是有责任,就是错用了一个李林甫,小月你来给朕评评这个理。”

“臣曾统计了一下,自有史以来,天下太平不过才二百年,而皇上就占了四十年,虽不敢称尧舜,但比起秦皇汉武却要好得多,臣以为真正一个好的国家,皇帝可以天天听歌看舞,百姓却能太平富足,这才是真正的大治。”

“哦!小月的想法倒也新鲜,哪有皇帝奢侈享乐,百姓却能太平富足的道理?”说到这,李隆基脸上突然微微一红。

“制度!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制度。有了好的制度,皇帝自然不用操心天下,自然可以天天听歌看舞,有了问题,制度自动就会解决。这正如一个有着强健体魄的人,小毛小病是不用求医的,只要保持身体的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