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唐传奇-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艉秃家酪老П穑己靡烊粘ぐ蚕嗉

韩滉亲自把李月送出十里之外,他今日因要和李希烈交接,故急急赶回了襄阳。命手下何士干要将李月送过汉江。

“大将军,我有一事担心,因无证据,所以不好确定。”

“何将军担心何事?”

“我有一在排教卧底的弟兄,今早告诉我,他们排教昨夜紧急集合,选出二千彪悍之士,全副武装向北面开发,好象要执行一项秘密任务,我担心他们可能是要对大人不利。”

李月沉思一下问道:“何将军可知,李希烈能直接调动的亲兵有多少人?”

“约三千人左右。”

李月淡淡笑了笑道:“五千人就想打我的主意,还差得远呢!”

“大人要小心为上。”

“请何将军放心,我自有分寸。”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一 白头宫女说玄宗 第七十七章 截击

等何士干走后,李月立即召开了临时军事会议,风平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李希烈盐船被沉,极可能会报复于我,从我刚得到的信息看,李希烈可能会派五千人来对付我们,其中二千人是排教帮众,真正的正规军只有三千人,现在从我们的回京路线来看,对方极有可能在山南道和河南道的交界处,也就是白河一带截击我们。虽然我们已身经百战,但防敌之心不可无,我们要用最小的代价,全歼对方。为此我决定改变回京计划,现在大家听我命令。”

王元楷四人闻言一齐站起听令。

“风平道长,麻烦你率月组成员,我再给你五十骑,暂作我的斥候如何?”

“愿听大将军吩咐!”

“好!你带月组众人领五十骑,立刻上路,注意不要惊动对方。还有麻烦你告诉叶大姐,请她和其他四名月组女成员,就留在当地保护夫人,等我们歼灭了敌人后,再来接她们。”

“是!”

风平领令匆匆出去了。

“即墨何在?”

“末将在!”

“你领两百人扮做大队,走东面过白河,记住要造声势,在白河前扎营,多建空帐。待战斗打响后,你再包抄过来支援我军。”

“得令!”

“王元楷何在?”

“末将在!”

“你领三百人,绕道前往白河上游的渡口处,等敌军往东走出五十里后,再突然现身,也等战斗打响后,从西面包抄来援。”

“末将尊令!”

“莫言将军就和我一起,在中途埋伏,截击对方。”

“是!”莫言大声答道,这个好战的将军早就等不及了。

李之尧率三千兵和二千排教帮众,一路急行军赶到预定的伏击地白河渡口,等到快黄昏时,依然不见李月大队现身,正当李之尧万分焦急之时,突然有斥候来报:“在白河下游,距此约一百里处发现大队人马扎营,从营寨数量来看,约有千人以上。”

李之尧一愣:“此人果然小心,竟突然改变了线路。”

旁边一将问道:“莫非是对方察觉了我们的企图?”

“不可能,此事极为隐秘,又是连夜出发,他不可能知晓,我估计这可能是对方一贯小心的作风所为,传我的命令,全军向下游出发,务必在天亮前赶到对方营地。”

李月已经得到风平的消息,在白河上游渡口处发现敌军的大队人马,李月微微一笑,这就意味着第一步已经走对了。他和莫言率五百骑兵和五百弓弩手,悄悄地埋伏在半途,这一带草深林密,非常适合伏击,也适合火攻,由于几次大战中的成功,李月现在对火药和火油都情有独钟,即使来襄阳,他也带了部分火药和火油,以防不测,现在果然用上了。

约在一更时分,有斥候来报,敌军已经来了,约有五千人。很快,敌人的大队人马慢慢开近,李月并不下令出击,而是让敌军过去了。

“大将军!为何不动手?”莫言低声问道。

“现在敌军阵容整齐,战斗力还强,按照我们的计划,他们应该很快就会回军。”

李月待敌军走过后,命人在树林和草上大量涂抹火油,仅留东面一个口子。这时李之尧已经过了李月的埋伏圈,他见一路上皆无动静,心稍稍放下来,毕竟李月的威名他还是听说过的。这时,一名斥候从后面飞奔而来。

“将军,在我们刚才的渡口处,发现大队敌踪!”

“不好!果然中了李月的调虎离山之计,传我的命令,后队转成前队,给我火速返回!”

众军被这两次折腾,体力明显下降,士气也低落很多,半个时辰后,敌军大队又重新返回,逐渐进入了包围圈。李月见时机已到,喝令一声,“点火!”

随着一支支火箭的射入,白河沿岸顿时燃起冲天大火,同时无数密集的箭射来,李希烈军纷纷中箭倒地,由于二千排教帮众平时只是附近渔民,毫无训练,在遇到这种真实的战争场景时,顿时大乱起来,反而把正规军的阵脚冲得大乱,无论李之尧怎样大骂,都无济于事,李之尧恨极,他起身大吼道:“李月!有种的就站出来,和爷爷决一胜负,这样偷袭算什么英雄!”

隐隐的他只听林中一声冷笑,李之尧突然在火光中发现二支铁箭,一前一后朝自己射来,他吓得魂不附体,一侧身,正要躲过第一支铁箭,不料第二支铁箭突然加速,直向自己的印堂射来,此时他重心已失,无法再避让,只感觉眼前一黑,一阵钻心疼痛从额头传来,他手一松,长枪落地,翻身栽下马来。

火势越烧越猛,李希烈军和排教帮众见主将阵亡,再无战意,各自夺路逃命,李之尧本身就是排教教主,他的阵亡直接导致了排教的溃乱,排教帮众本能地纷纷跳水逃生,李月并不理会他们,帮主已死,他们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罢了。而正规军并不跳水,他们知道,现在对方有弓兵,跳水反而会死得更快,他们见东面无火,便蜂拥挤上,准备从东面突围。

就在这时,突然一支骑兵横在出口处堵住逃兵,一名若天神般的大将上前怒喝道:“我是东宫六率府大将军李月,李希烈欲谋反,尔等若降,便饶过尔等性命。”

李月是运功喊出,在敌军听来,便仿佛如炸雷一般,这时,李希烈众军这才知道自己要截击的竟是赫赫威名的李魔王,此时李魔王的威名已传遍大唐,他的事迹,在说书人的特地渲染下,夸张了十倍,李希烈众军听罢吓得无不胆寒,在后有大火,前有强敌而自己主将已死的情形下,开始有人悄悄扔下了手中的武器。李月见敌军已动摇,又大声喝道:“我们都是大唐军人,应去保家卫国,为何在此内斗,大家听我一言,放下武器!”

这时,一名李希烈的心腹将领跳了出来喊道:“弟兄们,别听他的话,跟我杀!”

话音刚落,“嗖!”的一声,一支铁箭便洞穿他的头颅,把他钉死在地上。

“我再问一句,降不降!”

“当啷!”一把刀落在地上,紧接着十把、百把、千把,片刻之后,李希烈军已经全部缴械。李月事后清点俘虏竟有二千七百人之多。而二千排教帮众在跳水渡过白河后,便四散逃去,各自悄悄返回家中。

李月汇合了众军,押着俘虏重新返回,在襄阳城外把俘虏交给了闻讯赶来的山南道新节度副使韩滉,自己便接了赵绿敏直接返回了京城。

天宝十三年五月,李隆基借口重修东宫迁太子出宫,随后封郯王李琮为德靖太子,享东宫制,一时间天下沸腾,六月,天有异相出,国人议论纷纷,李隆基为转移国民视线,借口南诏势大,便命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领兵八万,广州都督何履光领兵二万,共十万人,征讨南诏。

南诏王阁逻凤遂向吐蕃求援,另一方面采取示弱政策,步步引唐军深入,在西洱河边,南诏和吐蕃联军大败唐军,主将李宓投河而死,剩下的五万唐军在副将何覆光的率领下逃出重围被困于邓州,消息传出,举国哗然,堂堂天朝大国,竟数败于偏邦南蛮,在太子李亨的大力举荐下,李隆基封东宫六率府大将军李月为姚州都督,率本部两万,前往南诏救援被困唐军,一时间,全国的目光都投向了南诏。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一 白头宫女说玄宗 第七十八章 南征一

李月此时已过了成都,由于被困唐军形势危机,李月军日夜兼程开赴云南,前军段秀实率军五千已过江州,挥剑直指姚州。李月一边走,一边在想着临行前李隆基的嘱咐:“我朝对南诏向来宽仁,当年为抗吐蕃南下,便支持南诏统一六诏,却没想到让南诏坐大,南诏王的野心由此而生,我大唐三败于之,实在丢尽颜面,迎春此去,要战抚结合,先打下南诏的气焰,再逼其和谈,与吐蕃断交,朕不忧南诏,唯忧吐蕃,切记!切记!”
姚州是南诏通往唐朝的第一门户,从张虔陀时的姚州之乱开始、又经鲜于仲通和贾瓘的两败,姚州城内的汉人要么逃亡、要么被屠杀殆尽。但此时的姚州城却被吐蕃军占领,城内大将为吐蕃神川都知兵马使论绮里徐,手下有军两万。

自天宝九年,南诏和吐蕃结盟以来,吐蕃对南诏每年的索要颇多,且年年上升,使本来就较贫瘠的南诏大感吃力,比起从前对大唐的只取不予之时,经济景况恶化了百倍,此时南诏内部已有和大唐修好的声音,主要是以王子凤迦异为首。无奈南诏王阁罗凤数败唐军,野心大增,加上手下大军将王兵各、洪光乘等人大力主张和吐蕃结盟共谋大唐,与唐朝修好之音便被压了下去。这次大唐又兴兵来犯,南诏国势衰弱,遂向吐蕃求救,早就想打开唐朝南大门的吐蕃借机出兵,明着增援南诏,实际却兵指姚州,占领了该城,使得吐蕃领土突兀而出,将南诏与大唐隔开,阁罗凤因其子凤迦异质于姚州,敢怒而不敢言。

十天后,李月大军兵临姚州,连同剑南的二万军队,现在李月手中有兵四万,手下诸将济济一堂。

这时,高适和李白已被李月从天祝县调回,李月推荐高适任行军司马,随军南下,而李白留在剑南,总督粮草。

和北方大城比起来,姚州的城墙低矮很多,且已经数次战火摧残,'奇‘书‘网‘整。理提。供'破旧不堪。此时吐蕃主将却不在姚州,因为吐蕃赞普巡视神川之地,论绮里徐去神川瞻见赞普赤松德赞去了。现在守将为其副将皮罗林,仅有一万守军,吐蕃军没有料到唐军的援军如此神速,他们误以为这次也和上两次一样,唐军兵败的情报必会被杨国忠隐瞒。

望着城外铺天盖地的旗帜,吐蕃的守将皮罗林心中十分忧虑,他早在三天前就派人求救去了,原指望来援的唐将也象去年的贾瓘那样窝囊无能,不料有人认出,城下的唐军主将竟是在播仙大败尚结息、杀死铁刃悉诺罗、活捉松南德赞的唐将李月,此人被吐蕃人称为魔王恰巴拉仁,近六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实在令人可怕。皮罗林站在城墙上,他已经听见手下士兵们的谈话,恰巴拉仁、沙州等词语隐隐可闻。

“小王子,你觉得我们这一战该怎么打?”皮罗林向身旁的南诏王子凤迦异问道。

“有什么好打,我闻这大唐主将李月为大唐新崛起之名将,虽年青却智勇双全,和前几次的那些脓包唐将远不能相比,况且敌众我寡,城池破旧,我看将军还是思量一下如何逃生吧!”

皮罗林干笑一声说道:“来人!小王子累了,送他去休息。”

凤迦异冷笑一下,转身下城去了。

“小王爷,这个李月可是当年我们碰到的那个李月吗?”凤迦异的贴身侍卫蒙哥问道。

“不知道,从年纪上看差不多,不过我听说这个李月是皇室子弟,而我们当年碰到的李月却是个出家道士。”

“但我觉得当年那个小道士不是一般人,他给南诏开的方子,如今实行下来,非常的不错,连大王都连声称赞呢!”

“蒙哥说得不错,我也隐隐觉得这个李月极有可能就是当年遇到的李月。”

李月的大军已经抵达姚州,一路上遇到无数南诏人的村寨,李月都命令不许惊扰,绕道而行。

望着这个曾是唐朝的城池,众人心中异常复杂,就在李月和众将在商量如何攻城时,突然有军士来报:“报大将军,城内有调兵迹象。”

“知道了,再探!”

“是!”

这时李月站起来对大家说道:“吐蕃军弱于守城,再加上姚州城易攻难守,吐蕃军必然会以出城迎战,各位,大家准备迎战吧!按照平时的训练,辛将军就负责弓弩手的进退。”

“是!”

“段将军,你率五千军绕攻南门,趁敌军出击之时,给我占领姚州城,然后从背后夹击敌军。”

“是!”

“蔡明德!”

“末将在!”

“你率本部三千骑先在西十里处埋伏,若敌军败退,给我截杀之!”

“是!”

其余众将都随我前去杀敌,拿出沙州城下的胆气来!”

众将轰然听令。

出城迎击确实是吐蕃守将皮罗林的打算,利用吐蕃军的勇猛一拼,若唐军软弱,能一举击溃更好,若敌军强硬,便弃城西去,以保实力。

姚州城外杀气沉沉,虽已到了六月,但仍让人感到阵阵寒气,姚州城已数历兵灾,几乎每一寸土地上都洒有战士或百姓的鲜血。唐军离城墙约六百步远,肃穆地排列着,弩箭已上弦,长矛已磨亮,静静等待着吐蕃军的进攻,这时姚州城北门大开,大队吐蕃武士列队而出,皮罗林率军出城而来,皮罗林刚出城门洞,抬头便大吃一惊,唐军竟在数百步之外,这是什么战术,皮罗林顿时乱了方寸,不等他回过神来,铺天盖地的箭雨便迎面射来,走在前面的吐蕃军措不及防,纷纷被射中倒下,皮罗林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巨大的错误,惯性的思维让他误以为眼前的唐军也是和以前所见的唐军一样,等他们排好阵势后再两军交战,而事实上眼前的唐军根本不给他们机会,

皮罗林痛苦的发现,如果他们后退,唐军必然会跟着杀进城来,吊桥上躺满了吐蕃士兵的尸体,已经根本无法再拉起。皮罗林心一横,一举宝剑,大吼一声:“杀啊!”

八千多吐蕃军从城内蜂涌而出,已经不考虑什么队列方阵,大家怒吼着向唐军杀去。唐军阵营内没有任何声音,只听见唐军上弦、发箭的机械声,冷冰冰的长箭一轮一轮,毫不滞怠地向吐蕃军群射去,跑在前面的吐蕃军纷纷惨叫着倒地,后面的吐蕃军依然视而不见,踏着战友的尸体义无反顾的向唐军扑去,突然一声巨响,一个巨大的火药包被抛到吐蕃军中爆炸,吐蕃军顿时被炸倒一大片,残肢断首四处飞溅,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火药包被准确地抛进吐蕃军,当数百个火药包爆炸后,吐蕃军已经横尸累累,伤亡已过半,尽管如此但杀红了眼的吐蕃军依旧不要命的向唐军冲来。吐蕃军此时已经距唐军不到两百步,随着一声低沉的号角响起,数千弩兵收弓归队,显出后面的八千铁骑来,为首大将高大威猛,面覆青铜面具,正是唐军主帅李月,左边是同样高大的胡人莫言,右面是白马银枪的王元楷,只见李月一挥手,八千铁骑奔涌而出,直吐蕃军卷去,那阵势似惊天动地一般,整个姚州城都为之颤动,最前面一排的吐蕃军为唐军铁骑的气势所摄,开始眼露惧意,但时间已不容他们考虑,唐军铁骑便象山崩海啸一般瞬间便将他们吞没,吐蕃军们竭尽全力和唐军铁骑搏斗,无奈整体实力相差太远,吐蕃军根本抵敌不住唐军铁骑的冲击,节节后退,不少吐蕃军竟被挤掉下了护城河。

皮罗林见事急,急命众军回城,不料城门口突然杀出一军,为首的唐军大将,白马锦袍,正是袭取了南门赶来夹击的段秀实,吐蕃军腹背受敌,顷刻间士气便被瓦解,不等主将下令便四散奔逃而去,皮罗林无奈,领着数百残军,杀出一条血路直向西逃去。他不知道,就在前方,还有另一支唐军正等着他。

唐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李月命令全军开进姚州城,此时姚州城内已无汉人,李月命全军约束纪律,不准妄杀一人,妄取一物。自此姚州城紧张的气氛稍解,开始有人上街购物。正当李月在帅府和众将讨论下一步方案的时候,军士来报:“门外有一个南诏贵族,声称可能是将军故人。”

李月心中一动,连忙随着军士出门查看。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一 白头宫女说玄宗 第七十九章 南征二

李月出门,见府外站有两人,年青一人气质高贵、身材适中,穿着南诏贵族服饰;后面一人约四十岁,一身武士服,颇为威严。李月一眼认出,后面那人就是当年见过的蒙哥,而前面的年青人依稀便是当年的凤迦异。凤迦异也认出了李月,他微微一笑说道:“李月道长,别来无恙否?”
李月一阵惊喜,上前握住凤迦异的手说道:“我想我南诏的故人只有你们了,你们怎么会在姚州?”

“吐蕃欲控南诏,便以我为质,皮罗林逃走仓促,我便得脱,本想就此南去,但又想见见故人,大将军不会又将我为质吧!”

“这是哪里话,我来就是想与南诏修好,将吐蕃赶出云南,恢复两国世交,怎会与王子为质!”

“既然如此,我不如里面详谈,如何?”

“如此,二位请进!”

李月请凤迦异入座,另请高适旁听,这时凤迦异说道:“南诏与唐朝数次交战,我南诏均是不得已而为之,虽然数败贵军,却未趁机占领贵国领土,这一点希望贵国能明白。”

“请问王子大唐和南诏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大将军以为呢?”

“西洱河地区,一直为六诏之地,南诏在我大唐的扶植下,逐渐强大,先后统一了西洱河地区,此时应两国交好,各民族共享太平,无奈令尊阁罗凤却不断加强军备,虽然也有些偶然因素,但我认为真正的根源却在我们两国的互不信任。”

“大将军所说不错,但还不够全面,互不信任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贵国一直视我国为附属,不能平等相待,虽然我国曾得到贵朝大力帮助,但我国已慢慢长大,不再是从前的南诏,这正如一个成年人对一个孩子,当孩子长大成人时,而那个大人却总还认为对方依旧是一个孩子。我想大唐如果能承认南诏已经成人,那一切矛盾便迎刃而解。”

李月闻言笑了笑答道:“恐怕事到如今已经不象王子想的那样简单了,我朝皇帝陛下在我临行时曾对我言,他亦想两国修好,这样吧!请王子回去和令尊商量,先放回我唐朝被困的五万将士如何?”

这时高适向李月使了个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