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唐传奇-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这时,有军士来报,唐军主力突然出现,郭子仪从西,李光弼从南,分两路向这边杀来,蔡希德已被李光弼杀败,逃往巨鹿。常山也已被郭子仪部将李国臣所占,现两军正向这边杀来。

史思明手一松,长枪落在地上,他长叹一声道:“此子可恨啊!”

遂命令众军不要再战,慢慢撤出战场,准备撤回幽州,不料李月却返身回去,将史思明的二万步兵打了个措手不及,史思明大惊,急忙赶来支援,但这时李光弼军和李国臣军同时杀到,史思明大败,最后领不到一万残兵退回了博陵,他急向安禄山求援,安禄山再派蔡希德率三万军支援史思明,

李光弼军见博陵城险,便不再进攻,留两万军给李国臣守常山,自己和李月率大军返回太原去了。

李月在战场上找到了那名为护自己而死的亲兵,亲手将他安葬在一片松林之中,直到那一刻,他才突然发现在战场上,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甚至包括他自己,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替自己死去,他深深意识到,一场战争,最重要的并不是胜利,而应是保存生命。

常山大捷的消息传道长安,民众沸腾,纷纷自发上街庆祝。但李月却同时接到两道圣旨,一道圣旨是中书省的黄麻,斥责他擅离驻地,私养军队,罢他东宫六率府大将军之职,命郭子仪即刻将其拿下。另一道是翰林院的白麻,却表彰他常山大捷,封其为镇军大将军,即刻率军入京。李月拿着两份内容截然不同的圣旨,立刻意识到长安出事了,在他的追问之下,宣旨太监说出了一点内情,两道圣旨都是李隆基的意思,不过一份是杨国忠和郯王所请,另一份却是太子和高力士所请,现在朝局混乱,郯王李琮几乎已经控制了京城。李月知道,此时的李隆基一定已经处于糊涂状态,估计是脑内之余毒再次发作。

他想想便决定立刻率部进京,以防郯王李琮发动宫廷政变。不料就在他准备返回京城的时候,一个惊天的消息传来:潼关大将哥舒翰大败,四十万唐军全军覆没,连主将哥舒翰也被叛军所擒。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二 渔阳鼙鼓动起来 第九十五章 政变

诗云:
北斗七星高,

歌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哥舒翰为大唐名将,突厥歌舒部人,以部名为姓,其大器晚成,四十岁后,才逐渐显露头角,为李隆基所赏识,一生在临洮为将,抵御吐蕃,去年收复九曲地区后,被授封为西平郡王,后因酒后失足,伤了腿部,一直抱病在家。这次安禄山造反,又将其请了回来,杨国忠以共恶安禄山为由,拉拢哥舒翰,但哥舒翰受其父影响,十分看重皇室的正统,是太子李亨的坚定支持者,被郯王李琮所深恶,也由此与杨国忠渐行渐远。李隆基这次命其为兵马大元帅,统领四十万大军镇守潼关,郯王一系十分不安,杨国忠便让哥舒翰奏请皇上,让其族弟杨光翙为副,不料却被哥舒翰婉拒,杨国忠为此恨之入骨。

哥舒翰在出兵前为报私仇,指工部尚书安思顺与其弟安元贞为安禄山内兄,欲里应外合,共谋大唐,请李隆基杀之,李隆基准其奏,将安思顺和安元贞赐死,另外放安禄山在京的另一子,驸马安庆宗回洛阳,换回洛阳被俘的宗室。

哥舒翰到潼关接手防务后,命大军严守潼关,无论崔乾佑怎样引诱,都决不出战。这时,杨国忠以哥舒翰腿部不便为由,荐心腹杜乾运为哥舒翰副将,协守潼关,李隆基准奏,命杜乾运替代伤病在身的监门卫大将军陈玄礼,率驻留定州的三万军,前往潼关,名义为协助哥舒翰,实际是监视其一举一动。

一日哥舒翰心腹王思礼密告哥舒翰,现在手握大军,不如留二、三万守关,其余大军返回长安,重整朝纲,哥舒翰思量半天,终于摇头答道:“若如此,我和安禄山何异?”遂不听王思礼之言。不料事机不密,被杜乾运心腹探得,告诉了杜乾运,杜乾运急遣使入京告之杨国忠,杨国忠大惊,立刻进宫密告李隆基,李隆基不信,但杨国忠却道:“目前潼关前仅崔乾佑率贼兵十万,而我军却有四十万之众,数倍于敌,哥舒翰不去和贼军厮杀,却拥兵自重,是何居心?”

李隆基听信其言,遂派边令诚去潼关,强令哥舒翰出战,否则以杜乾运代之。哥舒翰大怒,斩杀了杜乾运后,便领四十万大军出击,在崔乾佑步步示弱引诱深其入后,战线逐渐拉长,终被崔乾佑所伏重兵拦腰截断,四十万唐军全面溃败,几乎被全歼于黄河边,哥舒翰领残军欲逃回潼关,却被手下大将火拨归仁擒住,献于崔乾佑,最后仅不到一万的残军逃回了潼关。一时间,朝野震动,长安和整个关内都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就在这时,郯王李琮趁李隆基昏迷之际,发动了宫廷政变,控制了整个长安城,四十多年前,李隆基政变的历史再一次重演。

在归途中李月得潼关日组和长安日组的飞鸽传信,知道情况万分危机,立即以飞鸽传信命令辛云京率五万军急速赶赴潼关,夺取潼关镇守之权。又命段秀实立刻率军返回长安,夺取长安外城。再派心腹赶赴天祝,命吴昊和方剑率五千铁骑军日夜向长安进发。

郯王李琮自其弟李琬死后,便一直处于低调之中,但其却暗中活动,命陈放挑五百名武艺高强的弟子秘密进京,藏于其府内。又让杨国忠以整顿城防为名,命陈玄礼接手了杜乾运的城防军,还暗中联络了联系了掌管禁军杨光翙和鱼朝恩,在一切布置完成后,郯王李琮突然高调复出,频频出现在朝内的各个场合,以造声势,但因支持太子的哥舒翰手握重兵,李琮还不敢贸然发动宫廷政变。

但朝内百官皆知李琮的野心和势力,见李琮已经逐渐控制了朝政,以户部侍郎王浩之为首的部分官员纷纷改换门庭,公开投靠了李琮。这时,李隆基已经昏庸,完全被杨国忠和高力士所控制。常山大捷传来,众人这才知道李月竟去了常山,太子一党见势急,便急调李月回京,郯王李琮怕李月回京,欲发动政变,但又忌讳潼关的哥舒翰,便让杨国忠利用杜乾运的消息,密报李隆基哥舒翰拥兵自重,终于促使李隆基强令哥舒翰出战,李琮见哥舒翰已出战,知道时机已经到来。

是夜,长安皇城,数百名身着黑色夜行衣的武士,在一名老者的率领下,向太子府急奔而去,为首的老者正是终南派掌门陈放,他在八月秘密从终南派调了五百武艺高强的弟子入京,藏于李琮府内,就在刚才,陈放被李琮接见,命他率五百弟子夜袭太子府,杀死太子李亨,在李琮的一番许诺后,陈放率五百弟子趁黑夜出发,杀向太子府。

由于东宫尚在大修,太子还住在原来的旧宅,这里离李郁的赵王府并不远,约半里地。五百名黑衣人冲到太子府上,不由分说,抽刀便杀了进去。太子府前虽有士兵把守,但哪里是这群人的对手,很快便被砍翻在地。陈放首先杀进了大门,正好遇见出来查看的世子李俶和次子李系,陈放不由分说,举刀便砍翻了李俶,李系见大哥被杀,眼睛都红了,上前便和陈放拼命,但他实在差陈放太远,两个照面后便连中三刀,负了重伤,这时正在太子府上做客的少林寺苦宁及时赶出来,救了李系一命,他见情况危急,背起李系便向后院跑去,太子府上的武师纷纷冲出,拼命抵住了黑衣刺客的进攻。

太子李亨正在府内,得知有大批刺客杀进府来,他知道这必定是李琮所为,又得知长子已遇难,心中哀痛之极,此时喊杀声已渐渐逼近,李亨便拉着太子妃和一众家眷在苦宁大师和内务总管李辅国的护卫下,打开后门向赵王府跑去。

由于赵王府的女眷都早已被送去了扬州,府内只住有李郁和几个儿子,太子府那边传来的喊杀声早传了过来,李郁忙命李严和李晴前去打探消息,很快,李严和李晴将太子一家接了过来,李郁知道这里也不能久呆,便带领众人向赵王府别院逃去。

赵王府别院内藏有莫言和王元楷率领的一千多李月亲兵,众人逃到这里,方才安心下来,这时太子李亨才发现自己的三个儿子中,竟只有李系逃了出来,而且一只手臂已被砍断,长子李俶和三子李仅都不幸死于乱中,李亨心中悲痛,和太子妃一起抱头痛哭。

当夜,郯王李琮发动了宫廷政变,将昏迷中的李隆基囚禁到大明宫,并派兵血洗了陈希烈府和翰林大学士王昴的府第,赵王府因空无一人而免遭劫难。郯王李琮又派人去通知其子李晃率五万军连夜进军长安,并在长安城内实行了戒严。

“太子!节哀顺变吧!事已到此,我们得想对策才行。”李郁在一旁劝道。

“事到如今,我能依仗的只有你们了,但愿小月能及时赶回,李琮为一己之私,却在我大唐最危急的时刻做出这种大逆不道之举,我大唐若亡,他万死不可赎其罪!”

“太子现在请保重身体,这样才有希望。”

李亨看了看李郁和他身旁的李照,他想了想说道:“我世子已亡,次子身残,若赵王愿意,我愿以过继李照为子,将来大位传与他,你看如何?”此时他能依赖的只有李郁一家,为收其心,便下了这个重注。

李郁闻言大喜,连忙拉李照跪下说道:“我李郁在此发誓,我忠心太子,可鉴于天地。”

李亨连忙将二人拉起,握住二人的手说道:“现在我们都是一家人了,当共进退。”

这时,王元楷进来禀报道:“禀太子殿下和王爷,外面来了名公公,自称是高力士,要见太子殿下。”

李亨三人急忙迎出府去,果然是高力士站在门外,后面跟着两个小太监。高力士一见太子便说道:“皇上醒了,要见太子。”

“可是宫内实在凶险,太子前去,恐有不测。” 李郁急忙说道。

李亨却摆摆手说道:“父皇要见我,我焉能不去,李琮若想害我,那也由得他了。”

高力士在一旁说道:“我来之前,已和李琮谈过,他答应不害太子,杨国忠愿意做保,奴才估计,可能是李琮见已控制了局面,若害了太子,恐人心不服吧!”

李亨点点头,转身对李郁说道:“勿忘刚才我们的约定,我此去,请赵王和照儿多多照顾我的妻儿吧!”说完登上车,随高力士离去。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二 渔阳鼙鼓动起来 第九十六章 京乱

二日后,李月率大军过了潼关,此时安禄山已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叛军因此被耽误了几日,等安禄山派大将孙孝哲率大军赶到潼关时,才发现潼关已被另一支唐军占领,打着‘辛’字旗号。安禄山得报又悔又恨,无奈之下,只得命强攻潼关,在数次被击退后,终于知道潼关天险实难攻下,便不再进攻,命将潼关团团围住。
李月率领一万五千军过了潼关,只一日便到了华州,这时他已经知道了京城的政变,便急令大军日夜兼程,直奔长安。这天,李月过了渭南,离长安仅二十里路程时,突然听见前方鼓声大作,似有两支军在前方鏖战。有军士来报,前方打仗的正是自己手下大将段秀实,对方也是一支唐军,约五万人,领军大将是李琮之子李晃。

虽然段秀实军人数不到对方的一半,但战斗力要远远高于对方,双方的激战已进行了一个上午,段秀实军已明显占据了上风。

李月命荔非元礼率一万步兵去支援段秀实,自己率五千铁骑军,从后面悄悄包抄,直扑李晃所在的中军。由于生力军的加入,唐军士气大涨,杀得李晃军节节败退,李晃几日前接到父亲的命令,准备领军入京,不料在此竟遭遇了段秀实的队伍,李晃先发致人,将尚不明真相的段秀实军团团围住,本以为己军多一倍有余,应很快拿下,不料由于当初李琬的私心,拨给李晃的都是多年不训练的老弱之军,再加上李晃本人就是一名纨绔子弟,所以并没有出现李晃所想的结果,恰恰相反,局面很快便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形,若不是段秀实念彼此都是唐军,没有痛下杀手的话,李晃军早就被击溃了。李晃得知又有新的敌军加入,战斗力更加惊人,心里害怕起来,便开始思量退路,就在这时,背后传来一阵大乱声,他回头一看,竟是一支铁甲骑兵向自己这边杀来,所过之处,如劈波斩浪一般,自己手下诸军四处逃散,眼看为首的金盔大将如飞一般,距自己已不到百步。

“李魔王!”身旁的一将骇得喊了出来,李晃虽然没有见过李月,但他早就知道李魔王的凶名,父亲最害怕的也是此人,他见李月目标直冲自己而来,顿时被吓得魂飞魄散,拨马便逃,可逃了不到五十步,便被李月赶上,李月一挥长戟,便将李晃挑于马下,几名亲兵上前便将李晃摁住绑了起来。这时所有骑兵一起大喊,“主将已被擒,降者免死!”

李晃众军见主帅被擒,再无斗志,立刻溃败下来,李月军哪容他们逃走,将他们团团围住,这时李月大吼一声:“我是襄阳王李月,降者免死!”

众军见无路可逃,又久闻李月威名,便纷纷扔下武器,跪地求饶。李月将降兵简单整编后,命颜杲卿和袁履谦将降军带到华州,集训后支援潼关的辛云京。

李月遂将两军合并为一军,近四万精兵,他命段秀实和荔非元礼为左右副将,张杰率五千铁骑为前锋,挥兵直指长安。

长安内此时已是乱成一团,老百姓家家关门闭户,全副武装的士兵在大街上来回奔走,指挥长安守军的是大将陈玄礼,为防止握有大量家丁的诸王叛乱,陈玄礼将近一半兵力都集中到了皇城,另外长安九门也部署了重兵。控制宫城的是杨光翙和鱼朝恩的禁军,太子和李隆基已被分开软禁,李琮自封为监国,只待局势稳定后就将逼李隆基退位。

但就在长安的东市,约三千士兵在大将王铎的率领下正包围着一座巨大的宅邸,这便是赵王府外宅,外墙修得高大坚固,墙头宽阔,可容二人并行,墙内又引一河沿墙绕流,即使就是上了墙头也难跳下,另在四角修有岗楼,整个大宅就宛如一座小型的城堡。

李琮控制了长安,首先就是要一泄平日的仇恨,赵王李郁便是他深恨的人之一,当夜他就派兵去杀李郁全家,不料却扑了个空,后来得知赵王一家躲到了别府,遂命陈放带五百弟子去灭李郁满门,当陈放和五百弟子刚接近赵王别府时,就被埋伏在左右的一千李月亲兵用强弩偷袭,当场射杀了三百多人,余下的人见势不妙,纷纷逃走,李琮大怒,命大将王铎率三千余军去夷平赵王别府,王铎手下督尉王银贪图李郁家财,私领部下先行赶到别府,不料一千人刚冲到大门,便被莫言和王元楷率军迎头痛击,王银被莫言砸死,一千人几乎全军覆没。

王铎大怒,便命全军攻打赵王别府,但准备充足的李月亲兵,凭借高大坚固的院墙一次又一次地将王铎军打退,王铎无奈,只得命令众军将整个赵王别府团团围住,伺机而动。

李琮在右相杨国忠和户部官员的陪同下,正在查看内库,突然一匹马狂奔而来,上面一校尉从马上连滚带爬地滚下来奏道:“禀郯王殿下,东宫六率府大将军李月率四万大军,已抵达长安东门外,他派了一名使者要见你。”

李琮大吃一惊,手中清册滑落到地,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的来了。李琮定了定神问道:“陈玄礼大将军何在?”

“大将军已赶去东门了,正是他让我来通知殿下。”

“先带那使者来见我。”

李月派来的使者是张炎,只见他上前向李琮长施一礼说道:“六率府大将军、兵部侍郎、襄阳王李月属下参军张炎见过郯王殿下!”

“张先生也是个读书人吧!”

“我是天宝五年进士,曾任云州录事参军事。”

“原来也是名进士,看来李月手下也不全是武夫,张大人,李月让你来何事?”

“大将军让我来,是有一件事和殿下商量。”

“什么事?”

“是想和殿下做个交换,请殿下将赵王一家放出长安。”

“李月想用什么和我交换?”

张炎取出一物,递给李琮。

“晃儿!我儿李晃在你军中?”

“贵公子的军队我军相逢,被大将军在阵前所擒,如果殿下让赵王一家出长安,我们便将贵公子放回,决不食言!”

“这个条件我答应,不过要李月先退军五里。”

张炎点点头,对同来的随从嘱咐了几句,那随从便转身离去。

“殿下,我已带信给大将军,不知殿下何时放人?”

“来人!带张大人去赵王府。”

二个时辰后,张炎领着李郁和家人以及太子一家在一千亲兵的护卫下从东门离开了长安城,回到李月军中,李月见家人无恙,便将李晃放回了长安。

李郁见到李月,心中大定,便将最近所发生的变故详细告诉了李月,最后说道:“现在照儿过继给了太子,月儿无论如何要将太子救回,决不能让李琮登上大位。”

李月闻李俶和李仅身死,也不胜悲伤地道:“我既赶来,他就不可能再得逞,这些帐都是要和他一一算清的。另有一事父亲和大哥可能还不知道,潼关之危我已解除。”

李郁和李照听了,均大喜过望:“潼关无恙,我长安得保了,若长安百姓知晓,不知又该如何欢庆了。”

当夜,陈玄礼率两万军偷袭李月大营,却反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而回。次日,李月命大军围困了长安东、南、北三门,只留西门一处不围,京内人心思变,起义百姓此起彼伏,李琮见已经弹压不住,便和杨国忠商量,欲弃京城入川。二天后,京兆少卿崔光远和长安县令苏震率领百姓夺取了北门,将李月大军放入城内。

李琮见事急,便和杨国忠劫持李隆基和太子李亨开西门逃去,到剑南和李瑁汇合。李月入京,受到了全城百姓的盛大欢迎,大家自发上街,由衷的欢迎这位让他们看到大唐希望的年青将军。当李月宣布潼关已保住时,人群中顿时爆发出长长的欢呼声,消息瞬间传遍的整个长安,萦绕在众人心中的恐惧之心终于落了下来。李月命崔光远为京兆卿、苏震为少卿,恢复长安治安。又把翰林大学士兵部尚书韦见素和房琯请出来主持大局,留下段秀实领二万军守长安,自己则率骑、步兵各一万尾追李琮而去。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二 渔阳鼙鼓动起来 第九十七章 新帝

李琮和杨国忠劫持了李隆基和李亨匆匆开西门逃去,刚过咸阳,有人来报,后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