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唐传奇-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杀光他们,一个不留。”李月冷冷地下令后,转身离去了。

南霁云一呆,擅杀降卒,可是要被御史参的,他看着主帅的背影,威严中透出几分寂寞与失落,心中若有所感,便忠实地去执行主帅的命令了。

杀光了党项军后,李月命吴昊率三千人进驻凤州,自己又带大军回到了咸阳,尽管郭子仪示弱,但尚结息并没有趁势攻打唐军,他以为李、郭二人决不会这样轻易的上当,便按兵不动,党项军被全歼的消息传来后,他便知道自己果然押对了,现在只有等待着奇兵的消息。

尚结息派尚赞婆率三千骑兵,在降将高晖的向导之下,企图从咸阳北过泾河取泾阳再进攻长安,那里原来就是高晖部的驻地,高晖部被歼灭后,现在是一个真空地带。但郭子仪和李月已经猜到了尚结息的战术布置,派大将李日越在北、卢焕在南阻击企图偷袭长安的吐蕃军。

李日越在得知高晖投降吐蕃后,心中异常难受,他和高晖自幼交好,一起学艺,一起投军,一起战斗,安史之乱后,他在新店大战中遭擒,投降了大唐,随后在洛阳策反了高晖,并带来了安庆绪最精锐的部队。

他也知道高晖早就不满,多次立大功,最后的结局只任了郎将,比曾和他们一个级别的张忠志相差得太远,后者并无寸功,只因投降得时便成了一方诸侯,割据地方。李日越多次劝慰高晖,实在不行,就解甲归田,做一个富家翁算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高晖竟最后投降了吐蕃,那可是异族啊!将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祖宗。心情沉重的李日越率三千骑埋伏在泾河的渡口附近,他已经得到斥候消息,一支吐蕃骑兵正向这边而来,看来是要渡河去泾阳了。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三 此身向作江南士 第一百五十七章 军令

尚赞婆在降将高晖的向导之下,一路顺利地抵达了泾河渡口,没有遇到一个唐兵,尚赞婆非常满意高晖的向导,多次向他保证,以后一定保举他统治陇右地区,大相说过,汉人之地还得用汉人来治理。高晖欣喜若狂,更加卖力地替吐蕃军办事,在他看来,跟李月这么多年,还不如投降吐蕃后的这短短一月。
很快高晖便征集到数百艘小船,由于都是骑兵,高晖便安排马匹先过,待马匹全部渡河后,高晖留下数十人看守马匹,再接士兵过河,尚赞婆命高晖先走,高晖只得率领数百人上船过河,船刚到中央,突然远处尘土飞扬,竟似有大队骑兵向这边杀来,尚赞婆一呆,立刻明白唐军早有埋伏,随即大骂高晖愚蠢,竟把马匹都送过河了,这下如何与唐军作战。但是吐蕃军向来训练有素,没有战马,但也并不慌张,人人抽出长剑,列队准备迎战,如果遇到象鱼朝恩指挥的唐军,就算他们是骑兵,己军也未必会输。

尚赞婆大声喝令着,吐蕃军利用渡口边的背水地形,准备和唐军决一死战,来军正是李日越部,他选择了一个最佳的时机率军突然杀出,李日越突然发现吐蕃军没有弩箭,看来都随马匹先过河了,便大声下令道:“先不急攻击,给我放箭射杀!”在他看来,列在河边的三千吐蕃军不正是一个个活靶子吗?

很快,唐军纷纷取出弩箭,向吐蕃军一排排射去,排在前面的吐蕃军纷纷中箭倒地。尚赞婆见唐军放箭,知道不能等死,便一声令下,率领吐蕃军向唐军猛扑过去。这时,三千唐军铁骑纷纷抽出陌刀,催动战马,向吐蕃军杀去。

尽管吐蕃军英勇,但他们遇到的是李月名震天下的铁骑军,训练有素的骑兵们占尽了优势,根本不给吐蕃军任何机会,这一战直杀得吐蕃军伤亡惨重,全军覆没,最后尚赞婆只带着数十人拼死冲出重围,抢了几十匹农家的土马后,才得以逃脱唐军的追赶。

高晖在河中,见有唐军伏兵出现,早凉透了心,他急忙渡过河,率领数百骑向北面逃去,准备去投靠党项人,但走出不到一里,他们便立刻被数千唐军的铁骑团团围住,为首的大将正是卢焕。

原来卢焕奉命巡哨南面,但从他长年的斥候经验来看,吐蕃人不熟悉关内地形和布防,必须依靠向导,而这个向导应为高晖无疑,高晖曾驻扎泾阳,所以卢焕便推断出吐蕃人必会过泾河,走泾阳,再包抄长安。可军命在身,卢焕不敢擅离,他便派出大量斥候在北面的路途窥视,果然发现一支吐蕃骑兵向北而去,求功心切的卢焕再顾不上其他,从另一渡口抢先过河拦截吐蕃军,却把高晖给截住了。

高晖认识卢焕,知道其人服软不服硬,便低声向其哀求,卢焕见高晖如此落魄,又念起故旧之情,便对高晖说道:“这里主事的不是我,而是李日越将军,他若肯放你,我自然无话。”

高晖闻言大喜,李日越就是自己的兄弟,他如何不肯放,便随卢焕来见李日越,见到李日越,高晖立刻跪下,泣而求饶。

李日越静静地望着高晖,最后方沙哑着声音说道:“如果你是重回史朝义军,我一定陪着你一起前往,但这次你竟然是投降了吐蕃,背叛了民族,我李日越有何能力替你承担这天大的罪孽。你放心,你的老母就是我的亲娘、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我会好好照料他们,你去吧!”

说完,李日越抽出长剑,一剑剁下自己左手上的两指,把长剑递给高晖,高晖呆呆地看着长剑,惨笑一声说道:“好!好!请转告大将军,我高晖有负于他,来生再见了!”

说完高晖接过长剑便自刎于地,李日越不忍剁下高晖的头,便和卢焕一起,将高晖的尸首运回了咸阳大营。李月听完汇报后,长叹一声说道:“是我负他太多!”遂命将高晖葬于咸阳,自己上书朝廷以用人不明之过请罪,然后记李日越大功,官升一级。

这时卢焕进帐缴令,李月冷冷地看着他问道:“卢焕,你可知罪?”

卢焕下跪低头说道:“末将擅自违令,知罪!”

“既然知罪就好,来人!把他拖出去,斩!”

帐外进来几名亲兵,拉起卢焕往帐外走去,旁边的李日越大惊,连忙说道:“大将军,末将愿以功抵卢将军死罪,请大帅开恩!”他知道主帅绝不是说着玩的。

荔非元礼、马璘、南霁云、王元楷、张杰、袁履谦、方子明、严明以及文官王隼、贾贲、石纹,谋士江惊鸿、谭元凯等纷纷下跪向李月求情,李月铁青着脸均不予理睬。就在这时帐帘一掀,郭子仪和李适先后进来,后面跟着李即墨,原来即墨最了解自己的这个主人,他见事急,急忙跑去将郭子仪和李适请来求情。

郭子仪抱拳对李月说道:“卢焕抓获高晖,也算有功,能否功过相抵,饶了卢将军死罪?”

李月摇摇头说道:“临阵抗命,乃军中第一死罪,卢焕从军多年,焉会不知,若人人都似他,擅自违令而行,那要主帅何用,郭帅也是带兵之将,怎会不知军令如山的道理?”

郭子仪顿时哑口无言,这时李适急忙说道:“孤不懂军令,但杀了卢将军实在可惜,但求大将军给孤一个面子,饶了卢将军吧!”

李月断然说道:“非也!自古军令严明方为胜利的基础,纵有万人敌,领乌合之军又有何用?周亚夫安不知皇帝之尊,依然拒于营外,我李月不才,愿效周亚夫一、二!”

说完,把箭令扔到地上,厉声喝道:“再有求情者,与卢焕同罪!”众将见事已无法挽回,皆扭头而泣。

李适一急,大声对李月说道:“孤才是军中主帅,孤下令,免卢焕死罪!你敢不听!”

李月一怔,看了李适半天,方才点头说道:“末将尊令!”说完对旁边的李即墨说道:“你去把卢焕推回来!”[·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即墨大喜,三步并做两步跑出去将卢焕带回,李月看着卢焕说道:“非我不杀你,乃是太子下令,我不敢不从。你死罪虽免,但活罪难饶,来人!推出去,重打一百军棍。”

很快,行刑手抡起大棒,向卢焕重重打去,卢焕死咬牙关,一声不吭,最后竟昏死了过去。一百军棍打完后,验刑官仔细察看了卢焕的伤势,又用冷水将卢焕泼醒,将他抬到大帐交令道:“禀报大帅,行刑完毕!”

李月下来,看了看卢焕的伤势,只见皮开肉绽,鲜血浸满了下身,惨不忍睹,李月心中看得难受,便从怀中取出半盒七叶黑玉膏,亲自替卢焕上药,又解下自己的外衣,轻轻替卢焕盖上,众将在一旁呆呆的看着,不知不觉中,大部分人都已泪流满面。

李月回到座位上大声说道:“卢焕不遵将令,擅自北上,本是死罪,现饶其一命,重打一百军棍,降职一级,书记官可出告示,警示全军!”李月停了一下,又继续说道:“卢焕北上抓获高晖,立下大功,赏银千两、绢五百匹,书记官也出告示,通告全军!卢焕,本帅如此处罚,你可服气?”

卢焕垂泪答道:“大将军赏罚分明,末将心服口服。”

李月转头对众将说道:“尔等可有异议?”

众将一齐躬身应道:“我等无异议!”

李适呐呐地对李月说道:“刚才我一时心急,皇叔莫怪。”

李月看着他,笑了笑说道:“我希望你天天如此!”

第二部 中唐旧事 卷三 此身向作江南士 第一百五十八章 隐士

数日后,朝廷旨意下到:“高晖投敌与李月无关,不予追究,但坑杀党项降卒,违反大唐例制,有失天子仁德,故免去李月兵部尚书一职,初战告捷,收复凤州,赐李月银万两,绢千匹。李日越阻击偷袭长安的吐蕃军有功,封潼关守备将军、领正四品衔。另准李月之奏请,原赦宦官高力士流放之罪,准其回乡养老。”
看到高力士被赦,李月不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的这块心病终于了结了。吐蕃军依旧在凤翔按兵不出,不知其意,唐军则利用这个空挡期,努力的训练,以提高士卒的战力和体能。

这日李月闲来无事,便去咸阳名胜五陵原游玩,这里有众多秦汉古迹,历代名人墨客皆到此思古忆今,李月在王元楷和李即墨的护卫下一路游玩过来,慢慢地李月他们远离了主道,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山凹处,转过一道山岗后,面前景色豁然开朗,只见绿水环绕、青山如黛,在山岗清幽之处,有一片竹林,林中隐隐结有数间茅屋,远远可闻鸡犬之声,但茅屋结构皆暗合反五行排列,可见主人并非凡人。李月不由有了兴趣,信步向竹林走去,刚到门口,有一小童拦住去路:“对不起,请问你是游玩还是找我家主人有事?”

“你家主人是谁?”

“我家主人姓萧,公子是找他吗?”

“烦请告诉你家主人,我是对这个茅屋的布置有点兴趣,想和他一叙。”

“呵呵!原来有人也看出来了,不知是那位高人?”竹门一开,一名约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笑着出来说道。

他和李月一对面,不禁失声叫道:“大将军!”

李月一怔,细看之下,也依稀有一点映象,但却想不起了。

“抱歉!我看先生面熟,却想不起了。”

“我曾在河南做个一小官,见过大将军!贱名不提也罢!”

李月想到刚才小童说他姓萧,又闻他在河南做过官,猛然想起来:“你可是河南府参军萧茂挺,不对,你不是在三年前死了吗?”

这个萧茂挺叫萧颖士,字茂挺,常州人,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殿试第一名,时年十九岁,被李隆基誉为“少年天才”,补为秘书正字,因得罪李林甫,被贬到广陵参军事,后调任河南府参军,安史之乱起后,弃官流落民间,因和李月父李郁交好,李郁常常提到他,后传闻他前几年病死于汝南,今日见他,竟发现他尚在人间。

萧颖士见李月将自己认出,不由苦笑一声说道:“老夫百死余生,大将军请屋内坐。”

李月随他进屋,见屋内布置异常简洁,一床、一桌、一椅,旁边一个书架,桌上是一架琴,收拾得一尘不染,十分清幽,淡淡的菊花香从窗外飘来,让人心旷神怡。

“大将军是在咸阳对阵吐蕃吧!今天怎么会有时间到蜗居?”小童奉上香茶,又搬来一椅,双方分宾主落坐后,萧颖士笑着问道。

“这几日战事平静,故出来闲游。”

“大将军可知吐蕃为何按兵不动?”

李月心中一动,他蓦然发现这个平淡悠闲的隐士背后,似乎藏着一颗并不平静的心。

“我确实不知,请先生教我。”

“尚结息已非当年播仙的将军,他现在是吐蕃大相,以文职领兵更重的是政治目的,大将军可知他们这次侵唐要的是什么?”

“先生请直言。”

“从地势上说,吐蕃人久居高原,地广人稀,物资短缺,所以吐蕃人历来重物资而轻土地,吐蕃贵族中也有不少亲唐的人,再加上吐蕃和大唐的良好关系久远,尚结息和现在的吐蕃赞普都是极有政治眼光的人,知道即使占领的长安,也难统治,所以这次他们出兵的目的应是想好好教训大唐,再缔结一个完全有利自己的条约,从他们在凤翔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就可以窥探一、二。有了这个前提,尚结息所做的,就是在用小火慢慢文烤唐军,他是在等。”

“等什么?”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尚结息一定得到了什么情报,或许是朝内的,或许是朝外的,他应在等一件不利于大唐的事件发生,应该就在最近了,大将军需布置应急之策才行。”

李月突然想到李豫数次催战,不禁也有些担忧的说道:“我现在不怕等,就怕朝廷没有耐心,那样,正是吐蕃军所期盼的。”

萧颖士笑着摇摇头转个话题说道:“大将军可知我大唐现在最大的危机是什么吗?”

李月闻言想了想说道:“可是各地节度使割据地方,导致政令不畅。”

“不错,但节度使割据地方由来已久,远至汉朝的光复,光武帝就是在各地方豪强的支持下,方才光复汉朝,后来汉朝末年地方群雄割据,最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晋统一中原后,本可以在魏武帝的基础上消灭割据局面,但后汉的长期积弱,使得北胡南蛮慢慢壮大,使晋失去了时间,随后出现五胡乱华,反而加速了地方豪强的壮大。隋建立后,朝廷开始大规模改革前弊,触动了这些地方豪强的利益,加上炀帝好大喜功,致使一些地方百姓造反,这些地方豪强趁机而反,致使短暂的隋朝最终分崩离析。我大唐继承了隋朝的遗产,虽有我太宗皇帝的神武、则天皇帝的励精图治,改革兵制、善行租税,使我大唐进入开元盛世,但一些矛盾和危机都是被盛世的光环掩盖住了,首先就是异族的壮大,我大唐一直便以屈辱的和亲、怀柔手段安抚,但虎再温顺,其食人本质不变,玄宗皇帝也深知这一点,不断设置节度使以御外辱,企图借大唐的实力改变百年的耻辱,但用人不当,又屡屡出现决策失误,使得节度使慢慢不受控制,最终爆发安史之乱,这也是早晚的事,就算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张禄山、王禄山出现。安史之乱后期,先皇为防止大军阀再现,将节度使细化,虽不至于再有象安使之乱危害之烈的全国性叛乱发生,但历史延续的地方豪强势力和这些掌兵的藩镇结盟后,使得藩镇割据渐成定局,皇上也想着慢慢再收拾残局,从来王真被赐死、同华节度使李怀让自杀便可看出一点端倪。但我担心的是皇上操之过急,用简单粗暴的手段来处理这个积沉千年的弊端,触犯到这些地方诸侯的根本利益时,会再有军乱发生。我大唐已赢弱之极,是再经不起兵乱的折腾了。另外,我朝也有宦官之祸,这也和皇上与外藩乃至朝廷的权力集团斗争有关,自先帝起开始已不信任外人,逐渐以宗室为外藩,以宦官掌军权,这些便是暂时无法恢复府兵制之前的临时性措施,但用不好的话,更会反受其害。”

一席话,听得李月陷入了长长的沉思,萧颖士说得非常对,现在大哥越来越宠信宦官,从黄门监李辅国、神策军统领鱼朝恩、监军程振元、市舶使吕太一、盐铁使骆奉先,大唐的政治、军事、经济都被宦官渗入,看来藩镇割据确实与宦官专权是相附相成,同气连枝的啊!

李月想了想又直接问道:“先生以为我的处境如何?”

萧颖士笑了笑说道:“如果让我来选一个能中兴大唐的人,我必选大将军,只可惜这只是一个设想,已不可能再成为现实。”

“为何?”

“大将军现在看似风光,手握兵权、又是皇上亲弟,但其实并非如此,大将军现在其实已危机重重,只是你身在其中,看不到罢了。”

“恳请先生详述。”

“从洛阳光复后,大将军的使命其实就已经完成,应该象郭老令公那样功成身退了,怎奈大将军手中有一支不听皇上调度的军队,两次宫廷政变,都有它的身影,皇上非不想削你军权,只是他投鼠忌器啊!否则何需你去回纥出使,那不过是调开你的一个借口罢了,让皇上好从容布局,先后削除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军权,要不是正巧吐蕃犯境,大将军现在应该在府内颐养天年吧!”

李月闻言心中震惊不已,他仍不相信的摇摇头说道:“不可能,那是我亲大哥。”

萧颖士淡淡的说道:“自古皇帝是最孤独的,他没有亲人,考虑的只有怎样保皇位和让谁继承皇位。从今上只推辞一次就即了位,便可知道他对这个位子向往之强烈。凡有威胁到他皇位之人,不管是谁,都不会放过,连太宗皇帝都不能免俗,何况今上。大将军如果不信的话,我来问你,这次凌烟阁之事谁最反对激烈?”

“是御史房琯。”

“没错,就是他,大将军对他有恩吧!当年平李琮之乱后,是大将军亲自将他请出来主政,以大将军对平乱之功,总还不如一个左伯玉吧!天下谁不知道,房琯有必要这样强烈反对吗?大将军可想过其中的玄奥?”

“先生的意思是,房琯竟是被我大哥主使的?”

“正是!”

“大哥为何如此对我,我已经和他讲好,我将来必离京城回江南的。”

“也不能怪皇上,他也是有点身不由己,他为了迎合主流统治集团的利益,为保皇位,有时只能牺牲你了,大将军知不知道,你现在最大的危机就是我大唐的主流统治集团已视你为眼中之钉,从当年杀崔众的一个小集团已慢慢演变成整个统治集团,所以我说这只是一个设想,不可能了。”

“为什么,就因为我擅杀宗室、大臣吗?”

“非也,真正的原因是大将军年初在江南的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